怎樣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
你獨特的個性知識經驗組合是什麼?你是如何通過實踐,去有意識地構造的?
前一陣子剛好收集了一些有關不可替代性的資料,也琢磨了一下,來跟大家分享下。
我們如果想弄清楚如何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我們得了解到底什麼是不可替代性?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替代性?然後再來思考建立自身不可替代性的方向。以下依次說說。
什麼是不可替代性?
平常我們理解的不可替代性,可能是指通過某些專業領域技能的精進,來獲得不可替代性,比如通過持續地鑽研一門技術,讓自己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但我後來看到劉未鵬在博客[1]上引用了CSDN孟岩先生的一句話,說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不是時間差,不是技術,不是基本功,不是什麼思想,也不是聰明腦瓜,而是你獨特的個性、知識、經驗的組合。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不可替代性不是單獨看他(她)擁有什麼技能,而是要把他(她)當作一個整體去評估這些個性知識和經驗的組合,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於是當時的我突然有了一種」我就是我,我就是不一樣的焰火」的感受。也突然對不可替代性這個事充滿了興趣。
在工業時代,在技術發展和社會組織關係的確定性更強的時代,一個人的不可替代性有可能是指你在某一崗位是不可被替代的,你的能力只要滿足某個崗位的需求,作為社會的一顆螺絲釘,你就可能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
但隨著社會變革和技術方式演進,方方面面的變化都在快速地發生,我們其實很難保證自己能在一個固定的工作崗位上呆一輩子,很難保證自己一時的知識技能組合能勝任一個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可替代性也就更多地跟你的個人特質關聯了起來,那些你獨特的個性、積累的經驗、掌握的技術將共同構成你的不可替代性。而更加專業的技術技能、開放深入的思維方式、持續更新知識庫的學習能力、與人溝通達成共識的能力,還有非常重要的,那些附著在你這個人身上的寶貴的性格品質,將成為這個時代建立不可替代性的基礎。
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替代性?
對於不可替代性的追求,我覺得是出於兩個原因,為了向內挖掘自我價值和向外爭取更好的生存資本。
向內挖掘的前提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承認擁有生而為人的共性的同時,也相信自己具備著上天賦予的獨特價值。在我們短暫且寶貴的生命中,我們能否探尋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發現自己隱約體會到的一種使命,對於我們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去度過與特質匹配的無憾一生,非常重要。認識自己,很難,但值得我們每個人不斷地跟自己對話,去找尋,去探索。
向外爭取的前提是,我們需要通過建立與其他人的關聯,通過社會分工合作,來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生存和立足的根本。而對不可替代性的追求,能夠讓我們以自己的優勢去參與社會的分工合作,從而得到更好的生存條件。想想看,如果每個人在社會中提供的都是無差別的勞動,他做的工作,我也可以做,或者我做的工作,她能做得更好,那社會為什麼會給我們更多的回報呢?
所以,我們本著對獨一無二的生命負責的態度,本著通過自身獨特的價值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從而獲得更高的生存條件的希望,我們應該去努力地追求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向內挖掘:如何發現自己的特質?
我們都聽說過木桶理論,講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板。而這個理論在我們的老師們嘴裡,變成了:一個人能成多大的事,取決於它的短板,所以你們要好好把落後的課程補起來。於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都是,查漏補缺,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
當然,在我們的心智成長階段,彌補自己在基礎知識和性格上的弱勢,確實有助於我們成長為一個更加健全的人,一個綜合素質全面的人。
但到了大學甚至是研究生階段,如果我們還在想著怎麼把自己的短板補起來,怎麼讓自己更加全面,而不是更加深刻的話,很容易出現樣樣了解,樣樣不精的狀態。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一旦更多的時間投入在了補短板上,勢必就不會關注自己更擅長什麼。
而我們當今的社會恰恰是一個分工合作更加充分的社會,我們的價值取決於我們的不可替代性有多強;沒有人會盯著你的短板看,因為那很難給別人帶來價值;而你的長處其實是別人關心的,是市場關心的,當你的長處足夠長,就可以更好地別人的長處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加牢固的組合,共同發揮更大的價值。
所以,向內挖掘的過程,是挖掘自己的長處,挖掘自己的興趣的過程,找到自己區別於其他人的最獨特的地方。我跟幾個朋友在思考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的過程中,設計了一個認識自己的思考框架,可以幫助我們來了解自己,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特質,不妨結合你自己的情況,來依次回答下,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在紙上寫下來。
專業技能:你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儲備了哪些專業的技能?在實踐中,你對這些技能有了哪些新的領悟?
性格特質:你在成長過程中獲得了哪些與眾不同的個性?是外向還是內向?人來瘋,喜歡錶現自己?還是安靜穩重,善於傾聽?
獨特經歷:跟同齡人相比,你經歷過哪些別人可能沒有經歷過的事?這些經歷對今天的你有怎樣的影響?塑造了你怎樣的性格?
社會價值:你能給別人帶來什麼?你能解決哪些別人很難解決的問題?你能給別人帶來哪些別人無法從別處獲取的知識或感受?
面對以上問題,估計每個人都能想到自己的一些特質,但很有可能不完整,或者不客觀,那不妨約上三五好友,大家一起來分享下對彼此獨特性的認識,我們也可以從中聽到別人眼中自己的樣子,也是挺棒的一種體驗。
在長期的自我剖析與自我總結中,我們就有可能更清楚自己的特質,更清楚自己的長處,從而不斷強化自身所長,讓自己更加精進。
向外爭取:如何讓自己的特質能夠為社會所用?
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特質,如果無法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那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自high的狀態,你覺得自己很有特點,但由於並沒有做成什麼事,導致別人並不這麼看,也就無法建立個人特質和社會需求之間關聯的橋樑。
我們在討論中發覺,找到特質與社會所需之間的link非常重要,這個link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跟機遇有關,一個人剛好在某一時某一刻遇到了一個機會,讓他(她)的特質與他人的需要關聯了起來,讓特質發揮了很大的效能,從而向外界證明了這個人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讓他(她)走到了一個可以充分發揮個體價值的位置上去,實現了個人特質與社會需求的長期匹配。
所以我們常說:機遇很重要,對很多成功的人來說,剛好是遇到了特定了機遇,將他(她)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社會的需求link起來,從而形成了社會角度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說機遇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讓自己獲得這些機遇?讓自己主動去找到那些link呢?
我們也結合一些名人的例子和自己的故事,討論了這個問題,有幾個發現:
很多機遇實際上是可以自己主動創造的;
如果你沒有在機遇到來的時候準備好,那麼機遇對你來說就不是機遇。
事實上,對於個人成長來說,我們這個時代不缺小機遇,缺的是持之以恆的準備,缺的是機遇來臨時選擇的智慧,缺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之後奮不顧身的追求,缺的是勇氣。
想起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篇評價老羅的文章[2],知友gauchewood在文中提到:
老羅年輕時期的成就,比起他後來決定進入手機界,反而是更有突破性。迄今為止,老羅的生涯一直是由一個個極其有突破性的成就組成,這幾年的手機事業並不算最難。我說的成就當然不是指金錢之類的東西,而是指這種成就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而且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和障礙。到了二十七歲,這個一無所成的高中輟學生,成功進入新東方去教授準備出國的大學生英語,並且還以此成名,這個難度,其實遠遠大過2011年時,那個已經廣為人知的公眾人物準備募集資金,從事當時炙手可熱的智能手機。僅僅從人生起伏的角度,甚至可以把希特勒的生涯與他相對比。正如希特勒自己一再說過的,與他早年的勇氣相比,後來的事功都不過一場兒戲而已。(在1919年,這個沒有完成林茨實驗中學的學習,也未能通過藝術學院的錄取考試的退伍兵,決心進入政界,並迅速進入政治舞台中心,那時他已經三十歲了)。
固然,老羅家境條件不錯,能夠允許他高中輟學開始各種嘗試,但他後來的種種成就,如果沒有自己充滿好奇的持續追求,沒有對設計的敏感和持續的積累,沒有面臨轉折時被馮唐推了一把之後硬著頭皮開干,沒有對抗著無數嘲諷依然順從自己內心的一次次選擇的話,他也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老羅的不可替代性,你覺得是什麼?他的那些link是如何建立的?為什麼很多人願意不顧一切地追隨他?不妨想一想。
所以我們的觀點是:要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特質是第一步,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發揮價值的位置是第二步,而建立二者之間的鏈接的方式,就更加需要自省、智慧了。
其實比起如何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找到真實的自己,傾聽到來自自己心底真正的聲音。因為一旦有了對自己的深刻了解和認知,我們也會更清楚自己想去的方向。有了自己選擇的方向,朝之努力會是什麼難事呢?
(該回答來自我們發在微信公眾號『果說』上的文章《如何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果說是一個關注個人成長的知識分享小平台,微信號:ifruitalk,關於尋找不可替代性的話題,我們也錄過一期音頻節目,歡迎感興趣的朋友收聽:【果說電台#70-如何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在線收聽)
參考文獻:
1、劉未鵬博客 什麼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
2、知乎問題 如何評價鎚子科技 2015 年冬季新品發布會? - gauchewood 的回答
要麼在一個領域做到最好,要麼開拓新的領域
偷懶的辦法就是跑到一個你所擁有的特長所稀缺的地方,比如在知乎就沒人比我更熟悉新加坡留學知乎首答,大家有任何建議和意見都可以在評論區一起交流進步。
在這個時代只有自己具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和不可複製的獨特性,才能做到真正的優秀,而不懼時代與科技的變換。
而不可替代性在今天很難尋得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因為人才越來越多,因此普遍素質與能力都大幅提高。導致原來可能成為獨特性的技能現在已經是基本素質了,如計算機與英語。二是大部分人接受的都是同質化教育,這種教育的特點是模範化,同一化。這種教育適合同時教育大部分人,但是缺陷是抑制獨特性和天才。三可能是因為大部分人太注重專業知識,過於強調專精而忽略了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也就是說現在大部分人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自己做的事情或者專業上,而沒有擴展自己的領域。同時,也忽略了對自身思維方式的培養, 這也就導致了不能通過學科的交叉獲得處理問題的新思路。四,大部分人還沒做到一般優秀,更別提意識到獨特性的重要性了。可能還有其他很多很多原因。
那麼,該如何建立自己的獨特性與核心競爭力呢?
我認為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如下。首先,你需要變成一般優秀的人,在同質化教育的過程中變成上等產品,在其中脫穎而出。而知乎上有太多關於如何脫穎而出的例子,這裡就不贅述了。然後,就是一步步培養自己的特性。多讀書,特別是關於其他領域的書,然後思考與自己所在領域有何關係,對解決問題有何幫助,最後實踐。只有實踐才能證明你的想法是對是錯。再者,一定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有可能被奪走,唯獨思想是安全的。所以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論碰到什麼領域的問題,你都有探索解決方式的能力。關於培養思維方式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知乎也有很多非常棒的回答。詳情見 如何形成自己獨立思維?怎麼樣才能有深度的思考? 當你完成了這兩個過程,你也就大體實現了自身的獨特性與核心競爭力。但是一切都還要在實踐中打磨,讓實踐指引你完善它們。同時,依據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和思想,並加入到自己的體系中,這樣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說第一種方式中規中矩並且適合大部分人的話,那麼第二種方式就是專為少數人打造的同時也是難度係數和風險性很高的,主要適用於藝術與體育類的領域,那就是從最開始發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長後就集中訓練這項能力,並不斷打磨。當然前提是你要有一定的天賦與環境的支持。畢竟大部分父母都是希望兒女一步步來,接受正規的教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家長的支持十分關鍵,不然你也沒錢上那些專業課呀。由於我自己不屬於這種人,而且身邊的例子也不多,所以我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什麼發言權,在這裡只是提出一個可能性。而且這種方式更偏向培養於獨特性。經常有人把人生比作賽跑,而這種方式這就好像所有人都來參加百米賽跑,而你跑著跑著發現自己力氣很大,就去參加旁邊的鉛球比賽一樣。總之,人生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目前題主還處於第一種方式的第一個小模塊下,正在努力變成一個一般優秀的人。同時,也意識到了學科交叉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抓專業知識之餘也在多讀書多思考。而這兩種方式只是我的一點思考結果,並不完善,甚至漏洞百出,所以大家有任何不同見解都可以一起交流。謝謝。對自身不可替代性的所謂「構造」,其實是一個向外實踐從而向內探索的過程。原則很簡單,揚長避短,順應市場。
我們從小到大不斷的尋求被認可,累積自信。勤奮也好天賦也好,通過嘗試和證明,總能找到自己身上若干閃光、過人的地方。這是你不可替代性的發掘根基。
到了一定年齡,見識的增長和機會成本的增高,讓我們有了些許資本和壓力去思考、反思,哪些該捨棄(即便很誘人),哪些該深化(即便已審美疲勞)。
想起Jobs在一次大學演講中說過那麼句話,大概意思:你所做過的很多事情,都會在日後的某天像一粒粒珍珠串連起來,最終變成一條美麗的項鏈。
題主的問題可以拆為:
1. (what)什麼東西可以保證我具有核心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
2. (why)為什麼要保證這兩者(當然是為了「可持續」的賺錢啦(〃>皿<),最好還是躺著!)
3. (how)如何獲得保證這兩者的東西(@小強 同學已經回答了)
我回答一下問題1:
核心競爭力:市場上有人需要你;不可替代性:沒有你不行
市場的本質是供需關係,人在市場上的供需有兩個維度:稀缺性,難易程度。前者保證了供需的不平衡(需要你的人多),後者保證了達到平衡的難度(能替代你的人增長慢)
1. 行業上來看:往新興行業發展,暫時還沒有平衡;往高精尖行業發展,門檻高,供需平衡速度慢;
2. 職業上來看:做哪些入門門檻高的職業,供需平衡速度慢;
5. 商業上來看:商業的本質是提供商品服務,達成交易,獲取利潤;因此你要麼能提供專業的業務技術能力,要麼提供可達成交易的資源,要麼能提供更加低成本的交易/生產服務過程,都可以成為你的競爭力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只不過誰的成本更低罷了—引用知乎上的一句
」不可替代性「在這裡的意思就是」重要性「,如果你想提高這種地位就必須擁有常人所沒有的特長,並對你所服務的對象至關重要,否則」不可替代「只會是一種空談,因為如果我缺少一顆螺絲我完全可以用焊接來代替螺絲的作用,並不會使螺絲不可替代。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保持專註。
你只能提高你的核心競爭力,沒有不可替代性。離開誰地球照樣轉。
舉個技術的例子。
技術是沒有善惡的,人是有善惡的。。
善的人會把文檔,介面寫好,然後,讓後面的人好接手,自己也好開發,路程圖畫的清晰明了,把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化。
不善的人,如果單純是為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會有非常多的方法,比較,系統如此龐大,任何一個齒輪上面有一個模塊對外來說是黑盒的,或者,兩個相關的模塊之間是某種黑盒關係,這尼瑪,你的不可替代性就有了,把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
我覺得,這種小學生的智商都能想得到的問題,可是,這又多少人的不可替代性是通過第二種產生的,在「聰明人」如此之多的我國。多少啊。哎,技術上的這種不可替代性已經算好了,畢竟,人家的代碼黑盒也是要經過寫的,要經過思考的(其實,如果要留黑盒,真的很簡單)。通過測試,也即是,我知道這東西怎麼用,怎麼用會有坑,通過加班搞搞你然後給老闆報苦勞和一小滴功勞這種事,都能產生不可替代性,我也是服。。。
當然,會有那種,比如,真的就是高水平的瓶頸所產生的不可替代性,一般人很難看得懂,或者比較複雜,進入比較深,或者,涉及比較廣,牽扯比較多,設計比較巧妙,這我覺得合理合適的不可替代性,,所以,高水平的比較,是我們需要提倡的不可替代性核心競爭力,或者老闆有意授權的一些許可權(此時腦洞開,老闆什麼情況下會授予許可權? 信任你的時候咯,是不是),。。
可是,話又說回來,在一個技術水平,其實並沒有多高含量的地方,沒有機器學習的演算法裡面的瓶頸,沒有比如平台的瓶頸,沒有硬體的瓶頸,當然,包括細分領域的不一樣。 而,這個時候,你如果要安全感,你想不出局,而新技術,變化又如此之快,你永遠學不過那些年輕人,那些熬夜加班學習新技術,然後又有幹勁的年輕人,你想想我靠,家裡一堆事兒。 你還有其他辦法么?人脈資源? 我不知道,不知道該怎麼評論這樣的事情 。或許,我們可以問問師傅,或許,我們可以問問最大的架構師等等咯? ,或許,這尼瑪就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你本身就是自帶光芒的,但是,這樣的人極少,比如阿里的馬總等。。。。
想到這裡,其實,細分領域做到專家,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不可替代性,是不是呢? 因為細分,所以,你可以做到極致。很難被超越,這也是一種不可替代性,是不是? 。。
最後,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增加你在某個崗位上的綜合能力的同時,你有你的特長,而這個特長是被需要的,這時候,是否可以成為一種不可替代性呢? 可以咯。是不是?比如,去做產品經理,你tmd ppt寫得賊漂亮比設計師的都漂亮,邏輯賊好比搞技術的寫得還好,你的前瞻性tmd跟ceo差不多(可能差一點),你的用戶心智的思考tmd跟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差不多,你tmd還會點小奇淫巧技,「比如動不動告訴人家,你這個設置可以讓你的電腦在投屏幕的時候不會彈出聊天軟體的記錄」等等。這是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呢? 也算是吧,是不是。。。
以上。
隱瞞
還幻想自己不可替代?不太可能,誰都可替代,美國總統也可以立即掛了換副總統。
提高競爭力吧。競爭力要麼是懂的多,要麼是要的少。。。
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用虛像製造真相,一人分飾兩角。這便是最後的殺招。
用真相製造虛像,兩角分飾一個,這便是最初的活法。
推薦閱讀:
※通過聲音辨別是否可以判斷出車輛有哪些故障?你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你有一直特別難理解某一個事情,別人一個例子就恍然大悟的經歷嗎?
※西湖什麼時候最美?在什麼季節?最佳的觀景地點在哪裡?
※20 歲的男孩應該把錢花(投資)在哪?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少走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