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努力,成績卻一般?
平時學習成績突出,可是考試容易失誤,考試成績不理想,考試時候容易緊張
某網紅的回答全文如下:
三天前,《自然》雜誌的網站上登了一篇題為「Predict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from DNA」的論文。來自KCL的基因團隊研究了兩萬個樣本,得出的結論是「遺傳因素對成績的影響大於性別差異和努力的個性。」
這篇論文指出,在1000萬條SNPs中有74條基因差別跟人的受教育水平有極強的正相關(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在16歲的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有10%完全由基因決定,聽起來似乎不高。但是男女生間的性別差異只決定了1%,而堅持不懈的努力( the perseverance of an individual)只決定了5% 。所以,「成功源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至少在學生時期是偽科學。
研究同時指出,由於我們已經知道了跟成績有關的基因,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以通過給基因打分來預測哪些學生會是差生。
即便是現在,這項預測也已經有一定準確性。如果完全按照這74條基因來把學生分為」聰明組」和「其他組」,那麼在16歲時拿到A等成績的學生中,有65%擁有「聰明」的基因,而只有35%的A等成績生來自對照組。
這個研究出自英國的大學我並不太意外,畢竟這個結論在美國實在政治不正確,而英國看重身世的傳統讓這類研究少了阻力。其實我覺得非常容易理解,有些人天生會唱歌,有些人天生能喝酒,有些人天生美貌同時也很有才華,那麼有些人天生就學習不好是很正常的。
本來我覺得這篇文章千萬不能讓我兒子看到,不然今後成績不好我還得背鍋。但是轉念一想既然才華可以遺傳,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算太有,但是也欽定了10%。
這位網紅看來還是仔細研究了這篇論文的,但是,基本的意思理解錯了。而做到理解正確只要反覆閱讀摘要即可。在微博上,某個以英文不好著稱的外科博士也做出了一樣的錯誤解讀,這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摘要里有這麼一句話:「We found that EduYears GPS explained greater amounts of variance i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over time, up to 9% at age 16, accounting for 15% of the heritable variance.」這句話說,這個打分可以解釋16歲學生的成績差異的9%,這佔到了可遺傳的差異的15%。如果你看了某網紅或者某外科博士的解讀,你看到這句話肯定要暈菜:不是說有10%是遺傳差異嗎,這個heritable variance又是什麼東東?由9%除以15%得到60%。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了遺傳可以解釋的差異佔60%,那這篇論文又是在幹什麼?
其實,仔細看就可以知道,這篇論文主要是在說,一種給基因打分的方法可以得到比以前更好的預測。這和heritable variance又是啥關係呢?
稍微有點生物學常識就知道,生物學家經常研究某個性狀有多少由遺傳決定,有多少由環境決定。這裡面沒有任何政治正不正確的問題。並且如上面算的,成績差異中有60%是由遺傳決定的,這比某網紅或者某外科博士說的10%高多了,但好像也沒聽說誰為此驚悚過。
但是,已經知道了遺傳度是不夠的。用我們經濟學的話說,遺傳度是個宏觀數據,還需要背後的微觀基礎。而遺傳的微觀基礎就是基因。我們知道了基因後,能不能預測成績差異?能的話,能預測多少?這就是這篇論文做的微觀研究。
這篇論文說,一種給基因打分的方法可以預測成績差異的9%,儘管離應該達到的60%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比以前的方法都要好。
總之,這篇論文研究的不是成績有多少由基因決定,這是之前的研究已經做過的。這篇論文做的是,已知基因,我們怎麼做預測。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她
我曾經的同桌 一個學習狂魔
那時我們高二 還沒有到被高考的壓力碾壓的時候 她就已經開啟了走火入魔的學習狀態 真的非常用功 簡直是在玩命兒的學習 我經常看到她捏著耳垂背政治 背地理 在我們踢毽球跳皮筋的時候 她默默躲在角落背英語
可是她成績就是很糟糕
這是背景
~~~~~~~~~強行偏題分割線~~~~~~~~~
接下來講幾個關於她的小故事
一
她是我們班的英語課代表 雖然學習刻苦踏實 但是英語成績總是不如人意 而我雖然英語不錯 但是學習浮躁 老師希望我們互補一下 安排我們坐在一起
在我們同桌的期間 她從來都是斜著坐在座位上 背對著我 偶爾會回頭看看我在幹什麼
有一次英語聽寫 我習慣性的把相關短語也寫在單詞旁邊 她正好回頭看我 (其實是在看我寫了什麼) 我剛準備和她打招呼 她又立刻轉了回去 於是我探頭過去 看到她get了我的學習方法
然而就在那一瞬間 她慌亂的蓋住了聽寫紙
二
我數學一直不怎麼樣 自認為她數學比我要好些
某次考前小摸底 我有一道題不會做(應該是圓錐曲線吧……)就問了她是怎麼做的 她收起了自己的答題紙 很耐心的給我講解 我真的超感動 放學請她吃冰淇淋感謝她 第二天 試卷上果然出現了相同題型 我簡直要樂開花了 作為一個數學學渣 見到一道自己有把握做對的題簡直就像夢一樣
我完全按照她講給我的方法答了題
第二天髮捲 那道題我從第一步就做錯了 零分
同樣是那道題 她滿分
當我問起她的時候 她說 我不知道
我始終不願意相信她會故意給我講錯題 於是在大課間的時候偷偷溜回來拿了我們的試卷仔細對照
自習課的時候又問了班長正確的解法 我才發現
原來她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善意的給我講這道題
三
同桌兩個月 她問我的所有問題我都回答了 然而我問她的問題 除了上面那道故意講錯的 她從來都說不知道 直到我們分開坐的那一天 她也是背對著我 用各種本子蓋住自己的作業和試卷 跟我說再見
我特么對你寫了什麼根本就沒興趣
~~~~~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的分割線~~~~~~
為什麼有的人那麼努力學習成績依然很爛呢我不是很清楚
但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 我想是因為人品吧 (微笑
謝邀。在大多數人眼中,我是題主描述的反例:學習不怎麼努力,但成績卻很好!
初三上學期之前,沒有認真學習概念,成績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初三下學期開始崛起,成了村子裡第一個正兒八經考上高中的。高中時住校,當其他同學在午休和晚自習後挑燈夜戰時,我都是照常呼呼大睡,高考全校應屆生第一。大學時,很少泡圖書館,精力主要投注在學生會工作,做過文藝部副部長,科技部部長,直至學生會副主席,最後順利讀研。
大多數人以為我是天才,我也一直以為自己是天才,直到反覆做過幾次IQ測試,我X,居然只是個路人甲!!
我仔細思考過身邊常見的成功論調: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努力致勝論,堅信勤能補拙,這種方法造就了很多小學、初中時的天之驕子,但一般到高中就被迅速淘汰,個人以為,這種努力在一些較為膚淺簡單的領域確實有用,但如果在較為複雜的環境里,尤其是進入社會後,還死抱努力而不知道變通,這種低效的努力只會拉低一個人的整體評價和價值。
「方法致勝論」。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學霸秘訣,核心方法確實能夠彌補天分。於我而言核心方法有兩個,一是問題思維,一是日記和總結。
問題思維能啟發思考,加深理解和記憶,最終搭建完整的知識樹。以高中學習為例,在我眼中,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由不同層級的問題構成,如同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高三複習時,完全以節點中的問題進行回顧、複習,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思考過程,而不用低效的翻書、複習、遺忘。此外,知識一旦被梳理成體系,很多問題就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問題思維方法深入探討:「學得好卻總是考不好」是怎麼回事? - 高太爺的回答
日記和總結是核心習慣(引起連鎖反應的關鍵習慣,開啟改變的起點和支點),能全面撬動成長的連鎖反應。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堅持長期目標,不是目標多麼困難,而是因為得不到準確地反饋,感受不到細微的進步,而日記和總結在這方面則極為突出,它將長期目標切割為一個個的短期目標,清晰地展示了每一個進步,能讓我們牢記目標,不會因為一時得失而捨本逐末!參見回答你的每日私人成長暗器是什麼? - 高太爺的回答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工作七八年來,越來越發現,上面兩個論調的局限,曾翻譯過一篇44頁的論文《刻意練習:成就天才表現》,英文題目為《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暢銷書《異類》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以該論文為原型),論文中的觀點越來越讓我認同。
簡言之,即使是天才,也是拿時間砸出來的,但僅僅用時間是否就能夠砸出天才,回答是不夠,還需要「刻意訓練」。刻意練習指有有監督訓練(理想條件),尋找正確、高效的訓練方法,不斷挑戰「學習區」,並獲得即時反饋和即時糾正,不斷延伸現有能力水平。
作為一個偽天才、真學霸,我堅信,充足的時間+合適的方法,一個普通人也能無往而不利,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必然是哪個方面出了問題,這種反思的能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卻最容易被忽視!
可怕的絕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低效的努力,卻把自己感動了!
———————————
關注公眾號「高太爺」,後台回復「刻意練習」,自動獲取學習論文原文及譯文。
正常的考試而已,怎麼會嚴重到要大規模拼基因優劣的程度吧?!生活中的大部分考試已經不是在考誰比較聰明,而是在考誰犯錯少。列了一些影響成績的因素,來看看你中了幾條吧?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套用在成績上也是適用的,成績好的同學身上有一大堆好的理由,成績差的同學身上更有一大堆差的理由,然而對於決定性的理由根本莫衷一是,所以所有的答案都是僅供參考,一定一定不要迷信。
本文框架:
一、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深層次的內在決定成績因素。
二、體現在決定成績的具體行為上的直接原因。
以下正文:
一、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深層次的內在決定成績因素。
1、成就動機
一個人成就動機的強弱決定了其主動學習的意願強烈與否、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多少、學習內容理解程度的深淺。對有些人來說學習的動機是父母逼迫,有些是擔心自己遙遠將來的前途,有些則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有些純粹對學習的愛好.......大部分人的目的則是包含多種以上動機的混合,這些不同的動機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
很多人自以為已經很動機,很想讓自己的成績提升了,殊不知橫向比較起來可能那種程度遠遠不夠,甚至這個動機都還不足以自覺地把他從電腦、電視前拉回到書桌前。《當幸福來敲門》威爾史密斯那種沒有退路、對於唯一的機會必須緊緊抓住,所以夜以繼日學習的尿性相信很多人只能把它當做勵志故事來暫時激勵,看完就拋諸腦後了,那種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並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往往是在外在環境逼迫出來的。
受掌握目標驅動的人和受成績目標驅動的人對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保持的時間長短是不同的,受掌握目標驅動的人會努力學習一門課程的重點難點,對教材的理解和精通會帶來滿足感。而受成績目標驅動的人希望得高分,因為得到好成績而受到讚揚的、認同會帶來滿足感。一般來說,前者要保持得更為長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可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如果教師強調掌握並促進學習技能的情況下,學生會表現出高水平的學習動機和成績,反之,也就是大部分學校正在強調的——分數、學生間的競爭以及對不良成績的威脅,往往會導致學習動機減弱。
2、個人氣質和學習模型之間的匹配問題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學習氣質,為了方便區分和理解,暫時把他們簡單地分類為適應型、困難型、慢熱型三種類型。顧名思義,適應型的會比困難型、慢熱型的更能得到好的分數和評價,但是只要方法得到,後兩種類型往往也能夠迎頭趕上。這可以部分解釋這樣一個現象:班級里擅長學習新內容的同學在學年的初期表現較好,隨著一輪輪的複習之後,慢熱型的同學適應節奏的人能夠迎頭趕上,縮小差距。
學習方法不對,比如短時間易分心的和長時間高強度集中精神,但是現在上課都是整齊劃一的45分鐘一節課,一樣的課後作業,一定不會對所有人最有針對性的上課方式;又比如不同的人對環境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人需要完全安靜不受打擾的學習環境,而有些人反而需要在嘈雜的環境里才能投入注意力,有些人習慣學習的時候塞著耳機聽著歌,不適應的人如果單純地如法炮製別人的學習方法就會被帶跑。
3、自尊
自尊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喜歡自己?對於低自尊者而言,當告訴他們做的很差時,會極大的削弱他們再次努力嘗試的積極性,對試錯越迴避,從而成績更差。甚至他們不需要經真正的失敗,只要想像自己失敗就會產生這些消極影響。那些把學習成績好當做自我價值重要衡量標準的人來說,會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大的壓力,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抑鬱,從而更不容易獲得更好的成績。
二、當然心理學上所說的這些內在因素最終還是要外化的具體行為上才能起作用。下面要說的體現在決定成績的具體行為上的直接原因。
1、時間
時間與成績一定是正向關係,很多優等生號稱自己在家從來不學習的,暗地裡往往學的比學校里還狠,考試本來就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做一遍就能觸類旁通所有題目而且做題速度飛快的人鳳毛麟角,能在你身邊出現的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絕大部分的好成績還是勤學苦練的結果。
但是很多人的學習時間根本不能稱之為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比如看起來學習時間很長,實際上真正投入的專註的學習時間卻很短,要麼在胡思亂想,要麼在靜坐發獃,這樣的努力絕對無法稱之為努力;抑或是對不擅長的課心懷畏懼,總是把時間花在擅長的課上,60分的數學和90分的英語,在分配學習時間的時候後者卻要多得多,往往拿起數學題目,一看不會就丟下,去投入自己駕輕就熟的科目去學習,這樣也不能稱之為努力;抑或是行為上勤快、思想上懶惰,不肯啃難題,不肯花時間去完整的思考一遍來龍去脈,一直沉浸於機械性的抄寫、做題中不能自拔,這樣也不能稱之為努力。
2、稟賦(基礎)
稟賦裡面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基礎,包括先天和後天。我認為主要是後天因素,也就是以前在小學、初中、高中多年的學習經歷(生活環境)對當下學習的影響,這不僅僅是知識架構的問題,更是指已經建立起的對這個學科的學習直覺和能力,這種素質能夠在學習同類型新知識的時候起到加速理解和記憶的作用。
學得比較差的人若在低自尊的主導之下,往往一開始或者過程中沒有跟上節奏時,就意志薄弱,開始自暴自棄、自憐自艾,認為就比別人笨。事實上,也許正是需要你用克服困境、排除萬難的勇氣和毅力去支撐自己渡過一段困難的時光。
至於先天的作用,拜託,只是一個義務教育的考試而已,絕大部分都不可能達到要比拼基因的程度。將來就會發現,考一個好成績、找一個好工作、擁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三者之中,最能由自己把握的事情就是考試了。
3、理解與應用
大部分人對自己成績的錯覺都來源於此,其實本質上是對知識掌握不透徹,基礎不牢固。一種是平時成績好推斷出考試的成績好。要知道平時的隨堂或階段性小測的命題方向主要是為了檢驗老師所強調的重點是否掌握,也就是說如果你上課認真聽講,就會知道老師所要強調的知識點,這在做這位老師出的題時能夠得到很大的提示。為了考察聽課效果,老師甚至會把已經講過的題目換幾個數字再搬到試卷上,或者一模一樣從練習冊上引用過來,這樣,真正會做這道題目的人和因為聽過老師講解記得這道題目的人是無法區分出來的。
但是到了期末考試,命題的老師不再是那個每天給你上課的老師,思路不一樣,題目也會更新穎(也就是不同於平時練習的題目),如果你日常只是一味僵化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的話,只是在做題的時候生搬硬套,結局必然會不盡如人意。
另一種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或者太粗心。雖然確實會有考題不在重點複習的範圍之內,比如假設一共100個知識點,你重點掌握了前90個,考試正好考了第85-95個知識點,全班同學都只是重點掌握一部分的話,就會有出現個別同學正好複習內容完全覆蓋考點,也就是踩到了狗屎的情況。然而一個人不是次次都能踩到狗屎(除非特別會押中命題老師的出題思路),不能全面掌握的同學,他們的成績就會像過山車一樣,有一個比較大的浮動。
說到粗心,基礎不紮實是造成『粗心』的重要原因,漏下考慮的知識點看上去好像自己知道,實際上從知道到應用的溝壑還需要努力填平。學習習慣不好是另一個原因,比如日常做題的時候對自己太過寬容,只列一個算式不兢兢業業地把答案算出來或者一邊翻書一邊做,又比如缺乏嚴謹的態度,還不是很熟練的時候經常跳步驟、跳躍性思考,也就是說本該在紙上老老實實一步步寫出來的步驟卻在腦海里懸空計算,本該是看到題目後系統性地思考題目所考察可能用到的知識點,卻考靈光一閃隨便拿想到的知識點去用,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碰到粗心的情況一定不要輕描淡寫地把它放走,一定要仔細分析原因,找出避免下次犯錯的方法,畢竟到最後,考試已經不是在考誰比較聰明,而是在考誰的犯錯少。
什麼叫學習很努力?可能大多是假象。
問題問到了點子上了
智力當然是一個原因,但一個人的智力並不是從小到大恆定的,而是隨著大腦發育程度,大腦生活狀態高度相關的。完全可以把智力理解為CPU的計算能力,I5和I7都能處理同樣的任務,只是I5處理得慢些,並不妨礙硬碟儲存數據的完整性。
1與年齡相關,大腦在25歲前一直處於發育狀態。君不見學校里大多處女座的成績好,知道為什麼?學習成績還能與星座相關?實際扒開一看就懂了,處女座是9月份生的,而法定學齡是每年9月開始算的,也就是說,處女座恰巧是班裡最年長的同學。相差一年不僅僅是智力的差異,還有身體素質、生活習慣、家教程度的差異。在小學,相差一年就意味著自己拿I5的CPU跟人家I7競爭。
2與身體素質相關,CPU可以靠適當加電壓獲得超頻,大腦當然也能適當增加血壓獲得臨時性超頻,而控制電壓血壓都是門學問,搞不好CPU就廢了。而身體素質則是穩定血壓的能力,好的身體素質可以給大腦工作時提供穩定的血壓,偏高容易對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偏低便無法滿足效率。除了血壓,還包括新陳代謝能力,身體代謝速率與大腦代謝速率必須相符,否則大腦代謝產物無法及時送到腎臟排出,廢物堆積後,同樣會對大腦造成永久性損傷。所以鍛煉身體遠比學習重要,鍛煉身體是學習的前提。身體狀況相關,起床時血壓較低,吃飯後血壓升高,睡覺=磁碟碎片整理,早上硬碟狀態較好,所以學校提倡早讀,更重要的是,要吃早飯!許多孩子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晚,導致早上生活節奏過於緊湊。早上最寶貴的運算儲存時間被用來擠公交踩自行車,體力迅速的消耗導致大腦供能不足,代謝廢物堆積血管,大腦無法投入工作。同樣在教室這樣狹小密閉的空間內,低含氧量會降低大腦功率甚至造成二氧化碳中毒的情況。
3與家庭狀況相關,有錢人讀書好,自古以來也都是地主家才讀得起書。收入穩定寬裕的家庭,壓力小,父母閑余時間多,心情好,本身的文化素質也高,能夠給小孩提供足夠的容錯率。如果小孩功課出現困難,窮人家的父母會說:「你要努力,靠個好大學,才能#¥%#¥%」,富人家的父母瞄一眼小孩,就門兒清怎麼回事了,把那個知識點拎出來花3分鐘講一下就解決了。結果窮人家的小孩這輩子都沒弄懂,成績急轉直下,富人家的小孩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繼續逍遙自在。
4與師資精力相關,同樣一個班的學生,坐前排的讀書就是比坐後排的好,不僅僅是因為前排不能開小差,還包括前排聽得清楚。人的思維能力是以聽力為媒介的,聲音大點,自然記得深些。後排上課時,受前排干擾較多,而前排可以獨自保持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差異對待,對於基礎好的學生,教師樂意去關心輔導,一方面是因為可以撐業績撐臉面,一方面如果基礎好的學生成績落下來的責任教師負擔不起。再就是教師的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好的教師講話通俗易懂,差的教師故意講天書好顯得自己有威信。
5與孩子朋友圈有關,昔孟母,擇鄰處,自古以來小孩背的三字經都知道朋友圈的重要性。朋友圈決定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今天的父母花幾百萬去買學區房,買的就是這個門檻。有的小夥伴會拉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有的小夥伴會拉著孩子去打遊戲,有的小夥伴會偷孩子的錢和文曲星,有的小夥伴還會因為嫉妒在背地裡撕爛孩子的課本。孩子沒有鑒別能力,大人必須有,否則吃虧起來,是花幾百萬都買不回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校園欺凌,一定要保持警惕,學校一般都會以息事寧人進行保密的態度處理,並不會給施暴方真正意義上的懲罰,反而會污衊受害者蒼蠅不叮無縫蛋。如果真遇到了,立即轉學,不趟渾水。同時要藉機教育小孩,對別人保持距離保持警惕,往往越互相了解的「朋友」,下黑手越狠。
6最後才是與孩子的學習方法有關,學習方法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就是個笑話,知識點稀少淺薄,根本不需要費力去研究所謂方法,義務教育階段是稍微努力下,就能獲得不錯成績的。因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對手,大部分已經在上面幾項競爭差異中被淘汰下來了,考個重點高中輕而易舉。直到高中課業壓力加大,才會要求注重學習方法,因為高考面對的是全國的人精了。
學習方法是重要的,更重要的還有考試方法,對考試方法了解的專業人士基本都在各大重點院校任職。這些人不僅知道考試方法,還由於參與過多次考試命題,對新一年可能會出的命題有較準確把握,可以做到針對性複習。
也有的人悟性好,在刷了幾套題後,一眼就能看到出題者意圖,這樣的人就是傳說中的考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剛看到某考霸3小時過西經80分,老夫不才,當年也是3小時過西經,70分,好有親切感。
————————————————————————————————————————
至於題主提出的情況,肯定是題做得不夠,知識點沒掌握,而且沒有掌握考試方法,不能一眼看清出題者的意圖。所謂緊張失誤都是自欺欺人,連考哪個知識點都沒看明白,那就是瞎蒙。一套題刷下來,如果刷得順利,那麼是越刷越放鬆的,根本不會緊張。也不知道所謂「平時成績突出」是通過什麼判斷的。現在的考試,不僅考茴字有哪四種寫法,還要考這四種寫法的特點差異和意義。三天前,《自然》雜誌的網站上登了一篇題為「Predict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from DNA」的論文。來自KCL的基因團隊研究了兩萬個樣本,得出的結論是「遺傳因素對成績的影響大於性別差異和努力的個性。」
這篇論文指出,在1000萬條SNPs中有74條基因差別跟人的受教育水平有極強的正相關(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在16歲的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有9%可以由基因預測,聽起來似乎不高。但是男女生間的性別差異只能預測1%,而堅持不懈的努力( the perseverance of an individual)只能預測5% 。所以,「成功源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至少在學生時期是偽科學。(更新:有知友指出基因決定了60%的學術成就,而現在能通過基因預測的為9%。)
研究同時指出,由於我們已經知道了跟成績有關的基因,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以通過給基因打分來預測哪些學生會是差生。
即便是現在,這項預測也已經有一定準確性。如果完全按照這74條基因來把學生分為」聰明組」和「其他組」,那麼在16歲時拿到A等成績的學生中,有65%擁有「聰明」的基因,而只有35%的A等成績生來自對照組。
這個研究出自英國的大學我並不太意外,畢竟這個結論在美國實在政治不正確,而英國看重身世的傳統讓這類研究少了阻力。其實我覺得非常容易理解,有些人天生會唱歌,有些人天生能喝酒,有些人天生美貌同時也很有才華,那麼有些人天生就學習不好是很正常的。
本來我覺得這篇文章千萬不能讓我兒子看到,不然今後成績不好我還得背鍋。但是轉念一想既然才華可以遺傳,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算太有,但是以目前的技術也已欽定了10%。
參考文獻:
Selzam, S., Krapohl, E., von Stumm, S., O"Reilly, P. F., Rimfeld, K., Kovas, Y., ... Plomin, R. (2016). Predict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from DNA.Molecular Psychiatry.學習很努力
這是足以產生一位學霸
但是
學霸,不一定是考霸
尤其是從大學教育開始
努力學習和應試牛X完全是兩回事
就拿我個人的專業來說
見過平時上課除了手機什麼都不帶
但是考試前熬夜抱佛腳
就能混個80+分的成績
卻在畢業的時候一問三不知全然不知所云
也見過鑽研理論和學說到深不可測
但是期末成就永遠就均分60+
也絲毫不影響院長對他的理論水平高度評價
現在來說努力與學習
首先你要弄明白的也是該反思的
自己的努力到底是真的非常努力
還是其實只是想當然的很努力
尤其是看似花了很多時間學習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五分鐘看看微信
半小時刷刷微博順帶惦記著要不要
去知乎上找個問題抖機靈
如果是這些問題導致考試或學習效果不理想
那後面不用看了
活該
應該說理想狀態是
努力的程度和學習的效果成正比
但注意我說的是學習的效果而不是考試的效果
所以面對考試請用應試的方法和態度
(不是割裂學習和考試,只是強調方法不同)
個人經歷和理解的所有的考試
應試技巧無非兩方面
實力+技能
而無論實力還是技能的提高
能給答主的建議是
1??方向對了,速度才有意義
還是給答主一組對比吧
我認識的一位師兄
幾乎每天早上六點過起床
然後在很多課上都是一本正經兢兢業業
還不斷的點頭和拚命寫筆記
看起來是不是很努力很認真……
可問題就在於有一次我和他分享筆記
我發現他花了很多時間記老師的廢話
不偏不倚的漏掉各種重點
並且他和我同上的一門課
即便借了我們的筆記參考
據他室友說到期末前一個月
每天都是早上5點起來讀書
也沒逆轉只考了46分的事實……
另一個朋友是做微商的
上課的時候可以說一半的時間都在回復微信
但是就是時不時的抬頭聽課和低頭記筆記
一點不妨礙她期末前整理一套完整的筆記
的同時實現了她的代購大計
講道理我幫老師統計分數的時候看過她的試卷
無論從答題技巧還是答案內容看
的確無懈可擊
以上兩例不是教你投機取巧
而是告訴你學習和應試
方法和方向一定要把握到位
也就是說
不管什麼考試都有獨特的應試方法
其中包括答題技巧和組織答案的語言邏輯
或者是分析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
而你的任務是在備戰考試的環節發現
並且不斷的自我訓練
2??應試是一個絕對需要堆時間的過程
這個方面是我個人認為當下的考試風格之下
考試結果往往呈現陰盛陽衰的原因
因為女孩子比較擅長的優點和特性
是腳踏實地穩打穩紮延長學習時間
而有些情況下部分男生的想法
是時間不重要完成任務就好
不排除效率和悟性高的情況下
忽視時間也可以考得逆風高飛
但是盡可放心
這種人太少了
當然堆時間也不是學得死去活來
堅決反對只要沒學死就往死里學
純屬吃飽了撐的抽風玩兒
而是要遵循特定考試時間要求上的一般規律
這一點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
如果不能接受不強求
任何考試在考試時間上都會有一個
必要備戰時間的時間值域
尤其是國家級的大型考試
這個值域不是絕對的但是很有參考價值
它代表的是要達到掌握這門考試
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實力和思考力
一個中等層次的考生必須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語言類考試可能會有例外但是不會偏差太大)
比如某門考試
要求學生的備戰時間
至少是500小時而保險估計是700小時
而對我們而言
以往都是以300小時來準備
然後現在我們用了400小時來準備
我們覺得自己很努力了很奮鬥了
殊不知其他備戰的人起碼花了500小時
甚至遠不及命題者
所要求我們底線時500小時
這就是堆時間的意義
另外
訓練答題技巧,掃清理論障礙,理解性記憶
都需要堆時間
3??重視基礎和細節,文科的考試普遍講究理解領悟與事無巨細,理科不知道沒讀過。
這個建議針對現代考試的一般風格
也就是難易構成比例【7+2+1】
也就是70%分普通題,20%分較難
面對最後10%分
永遠不要相信什麼
「要學會揣摩出題人的意圖」的廢話
他就想咱死沒別的
所以對大多數考生而言
進攻的方嚮應該是從70%到20%中的一部分
能不能幹掉10%看運氣和造化
而既然70%的題都比較普通
就代表咱們掌握好基礎知識
也就是說基本功要紮實
對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
一定要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的落實到位
那麼是完全可以妥善應對抓分的
題主可以自己回想一下
那些不夠理想的考試真正的
或許真就敗在了最基礎最樸素的知識裡面
但是這些基礎
是所有有深度的思想或者學術理論的根基
弄清楚它們
才算這個學科入門級
進入到20%的環節
通常是基礎知識的綜合考察或者變換思路
考試時千萬不要慌
仔細分析和解構題干給出的信息
題感很快就來了
目前為止參加過的考試給題主參考一下
高考、大學各種期末考
國家司法考試、雅思考試、CATTI三級
以上
並非考霸所以建議專業性有限
單純出於好意和交流
歡迎留言私信
拒絕一言不合或撕或噴
實在沒時間看
當年我們準備考試的時候都傻得像條狗
??
如果廣義地說的話,人的能力是有差別的,學習方法也是有差別的,所以體現出來的成績也是有差別的。
但是放到天朝還有個因素。競爭太激烈了。
為啥沒人說到這點呢?
其實在天朝,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努力,成績卻一般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競爭激烈,所以我們這裡優秀的門檻是被拉高的,還高了很多。
你說別人小看高考,我還要說你小看別人呢。
比如你看魔都中學生在國際測試里「傲視群雄」說題目太簡單XD
很多發達國家只要你不是智障或者太弔兒郎當相當於一本的大學你總有得上,天朝呢?
這是一道化學題:為什麼給底物提供能量卻不能轉化為目標產物?
答案其實很簡單:提供的能量不足。在學習上,那就是努力不夠。原理如下:
與化學反應的發生一樣,知識的掌握不是日積月累,而是一蹴而就。只有付出超過過渡態的努力,才能打破能量壁壘,掌握新的知識。否則,不管努力多少回,那都只是白費功夫。
學習的時候總會經歷「好難」,「頭疼」,「記不住」等綜合症,正是那不穩定的過渡態。其實咬咬牙,再堅持堅持,就能越過這座山。
有基礎,懂方法,人聰穎,自然可以不怎麼努力就能學好。但那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嘛。與目標的差距就擺在那,想要就去追,不想要就早點放棄,就這麼簡單。
作為一名曾經的復讀狗來怒答,答主今年已大二
「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努力,成績卻一般?平時學習成績突出,可是考試容易失誤,考試成績不理想,考試時候容易緊張」說實話,看到題主的問題,我就想哭,
復讀,這其中的辛酸無人可知,出完高考成績,我都感覺犧牲過一次,那個時候很痛苦,很折磨。每當成績出來的時候,答主都會問自己,
我為什麼這麼努力卻還是得不到我應有的成績?
為什麼平時一模二模的成績還不錯,高考完成績卻總是差好多?
為什麼我一進考場就緊張,背的都忘了,腦袋思考變慢?
我猜想題主可能是今年的高三畢業生吧,大概你應該也和我有一樣的痛楚,所以身為前輩的我真的希望以我自身的經歷和感悟來幫助你,開解你,引導你。
關於「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努力,成績卻一般?」首先,我替咱們辛苦的學生說一句,我們是真的很努力,我們真的沒有玩,我們真的是努力備戰。
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努力,成績卻一般:
一.就是題主所說的那樣,
緊張!!!
說句玩笑事,答主高考考文綜的時候,緊張的去了倆次廁所,在考場上也一直覺得自己要尿尿,那感覺真是太痛苦了,導致好多題做不完,都胡謅的。我估計監考老師看著我也特無語,但是,我是真沒辦法。
緊張的原因:(1)覺得自己複習沒到位,或者是沒複習完,該看完的沒看完,看完的又忘了。
解決辦法:臨考3,4天,就不要刷題看題了。這個時候複習特別容易引起緊張惶恐,記憶是有遺忘規律的,看一遍的東西其實是很難記住的,但是這個時候複習,總是會潛在的要求自己,一遍就記住,然而卻記不住,複習背誦進度進行不下去,由此會產生厭煩,一來二去不僅煩躁而且會不自信、緊張,從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2)臨場考試經驗少,拿到試卷後怕自己答得不對,又擔憂時間和成績,一來二去不自覺形成緊張【這是最主要原因】
解決辦法:平時多假設幾次模擬考場,自己找一片區域,別讓人打擾,按照考試時間做幾套三模題,一定要把它當考場,不然沒用,自己計算答題時間,不行的話就看看考場的表,不要怕答錯,要想著我在這裡檢查一秒後面就有一題答不完丟一分,其實就是學會,答完後不管對錯別回頭繼續答。要學會心理暗示,我不緊張,呵呵,小考試。
(3)太把考試當回事。
解決辦法:說實話,我就是太把考試當回事,覺得高考可是關係到我的人生。雖然事實的確是這樣,但是,我們還是要學會心理疏導,沒什麼的,考試而已,考不好,不是還有考研嘛!!!天下之大,哪裡都有我一口飯。千萬不要給自己添枷鎖,不要追求完美。
今天就答到這,答主會不段更新,各位知友如果也有困擾需要幫助可以隨時聯繫我,我會盡我所能的給予幫助,若果覺得我可能看不到你的問題,可以加我QQ:3503653182,告訴我是知乎上的即可
最後,寶寶我賣個萌,若果覺得寶寶說的有用,給寶寶點個贊吧,么么噠
說說我自己吧,參加過兩次高考,第一次高考考的不好,三本的分數!選擇了復讀,復讀的過程中除了前兩次模擬考試成績不是太高,後來直到高考前的成績基本是前50名!大家包括我都認為這次的考試是穩了!高考完學校給我們提供正確答案提前讓我們估計一下分數,對了下答案,估計的分數基本沒差。等查分數的時還是三本的分數,整個人都……蒙……逼……了!
立馬報學校複查分數,結果是沒錯!後來老師打電話讓我把考試的鉛筆拿過去試試是不是鉛筆的問題,塗答題卡測試果然是鉛筆的問題,基本讀不出!所有科目的選擇題基本都沒有讀出!理綜讀出了倆12分,其他的我忘記了!都是淚……
我看著那個鉛筆,實在是不知說什麼好!
評論中有人說只是看著努力,我認為努力不是做給別人看的,結果是自己的,無愧於心即可
智商和智商表現力存在差距
在教育資源平均的前提下
如果高考需要120智商得高分,那130智商的人並不比120的人強多少
但是還有智商表現力的因素存在,就像題主所說:考試時候容易緊張
130智商的人考試緊張,表現力下降,人家能百分百輸出,他只能輸出百分之八十,結果自然~~~
影響智商表現力的因素除了上面答主的基因遺傳,還有後天父母的影響,對意志力、注意力、發散思維的引導。
學習這玩藝,也就一層窗戶紙,在有比較充分地體驗經歷下,捅一下就破了。
學習是一個體系,並不象很多人認為那樣,只要刻苦學習,自然學習效果學習成績就好,或者只要聰明自然學習效果學習成績就好,等等。
可是,在知乎上,看到很多的對什麼天才、天賦、學習、學神、學霸之類話題的謬論。
在中國,題主所說的情況多半發生在女生上,之所以如此,因為女生從小就被教導要溫柔,不要冒險,不要干這干那。男生要被放縱一些,男生不調皮,長大沒有用,等等。
這對小孩子的影響很大,在沒有掌握科學的、系統的學習體系之前,女生不能自發性的探究行為,男生就好得多,經常有一些自發性的。
打破這個,必須掌握科學的、系統的學習體系。
學習體系,包括學習目的、方法、途徑、評價。
學習目的。
學習目的有3個層次:第1個層次,僅僅就是為了學習這門課程,很多女生是這樣的,聽課特別認真,題目也老老實實地做,但是成績就是不好,成績好的,以後做事就是笨,以後做事不笨的,解決重要問題關鍵問題有挑戰性問題,就是不行,這個就是因為傳統文化對女性的壓制,包括國外也是這樣;第2個層次,外在因素驅動,比如家長要我學習,老師要我學習,獎學金,別人也學這個,等等,這個層次的目的容易導致認知失衡,內心衝突,等等,男生容易處於這個層次;第3個層次,內在因素驅動,又分為兩個級別,第1個級別,功利性現實的物化的內在因素驅動,如因為家長得了一種很痛苦的病,所以要學醫,這種因素的效果很強烈非常好,好勝心是效果最強的一種,男生女生都有這種情況,第2個級別,關注內心的心理、情感、性格、心智的成長成熟,這種人內心充實、寧靜、認知是平衡的,學習目的是最終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最高級的,一般人可能會因為某件事情自覺地萌發一點點出來,但是也就那麼一點點,事後也就消失了,除了極少數人因為某種特殊情況而產生以外。
學習目的的層次,越高越好,就象一篇文章的立意,基本上就決定一篇文章的高下。
要說明一點,中國家長多半很蠢,如果是以前也就罷了,可以現在為什麼中國的家長倒是越來越蠢呢。很多都沒有意識到幫助自己的小孩的成長成熟。蠢到家了。當然,這一批70後、80後、90後、00後的家長,我是不看好的。
高層次的學習目的,越早建立越好。家長、老師在幫助學生有意識地樹立學習目的上,作用非常大。當然,當一個人到了初二下以後,應該能夠慢慢懂一點懵懵懂懂地意識到高級的學習目的的存在,天份高一點的,能夠自己開始建立,或者發生某個事件,促使學習目的的建立,不過,早一點積極一點建立高級的學習目的,效果成級數增長。
真正有悟性的孩子和學生,是能夠開放心靈的。對於挫折的態度,是一種積極的順其自然(不是消極的),對於別人的說教,是積極的反饋。
學習方法。
現在教育心理學提出了很多學習方法。支零破碎,不成體系。
學習方法,有兩個最重要的基本點。第一個,使用具象思維幫助抽象思維的進行,第二個,掌握學科的基本演化規則(即抽象思維)。
對於使用具象思維幫助抽象思維的進行。觀察嬰幼兒是如何學習自然語言的,是如何學習數字的,是如何學習漢語拼音的,自然就明白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是如何在學習中發揮作用的。比如,自然語言,家長時不時地和嬰兒說話,單音字,於是學會發音,當然這個發音機制沒有查閱文獻,應該是有文獻的,然後,家長慢慢教嬰兒認識身邊的具體事物,什麼蘋果、雞、爸爸、媽媽、姐姐、哥哥等等。說起來,你們大可以去問問年齡比較大的人,他們什麼時候才懂得蘋果這個東西的,在過去經濟很不好的時候。接下來,水果、動物等等。蘋果的發音和單詞就是對蘋果實物的抽象,水果又是對所有的水果實體的進一步抽象。再說一個例子,說起美味,能想到什麼?說到失業,能想到什麼?說到冷、熱、溫度,又能想到什麼?說到親情、友情、愛情,想到什麼?想到更抽象的名詞,溫暖、溫煦、溫馨,等等,想到什麼?在經濟上,蕭條、通脹、交換、商品,能想到什麼?好好體會一下怎麼一環環的具象思維抽象思維。抽象思維怎麼固化在大腦中的。
具象思維是現實世界在大腦的直接反應。此所謂道可道,名可名。這一點都不神秘,任何一個大腦沒有受傷或發育正常的人,都能夠建立起這種反應。對於現實世界,西哲的認識比我們的天人合人要好得多,很早就意識到客體的存在。從這一點來說,中哲就是垃圾。觀察一下,軟體工程的面對對象開發理論緊緊圍繞「系統都是由客體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構成了大千世界各式各樣的系統」這一觀點,給出表達客體、客體關係的術語以及表達模型的工具。面向對象方法認為,「世界是由客體組成的,客體有自己的屬性和活動規律;客體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構成了大千世界的各式各樣系統」。很眼熟不是?
第二個,習慣學科的基本規則的符號化,乃至習慣符號本身的規則化。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後,就傻在這裡。越是中學(小)聰明的學生,越是在這個地方犯蠢了,當然跟老師也有關係。公共課的老師,基本上都是蠢貨。
-
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努力,成績卻一般?
-前言
這些年來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於宙
-正文
當了十幾年的學生,目睹過他人的遭遇,自己也曾深受其害。雖說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歸納起來,大致不超過以下5點:
[1]天賦技能沒有點亮。
知乎上說,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夠不到去拼天賦。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但不可否認,在人口基數過大的中國,還有少部分人努力程度是達標的,這時,天賦的重要性就被凸顯出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認為許多女生高中理科不太好,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2]努力的還不夠。
你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實際上並沒有做出多大努力。
所以,你需要繼續努力。
[3]夠努力,但都是些「無效」的努力。
高中的時候,就有同學從早學到晚,但成績仍然不太行的。努力是夠努力了,如果不是沒有天賦,就是使錯了力。
但使錯了力造成的影響遠比前者惡劣,即使你是個有天賦的人,這也可能會誤導你的判斷,從此一蹶不振。
[4]心理因素。
考場上緊張是普遍現象。一般而言,越重要的考試給學生造成的緊迫感就越大。
過度緊張確實會導致發揮不好,但現實情況是,許多人都是知道了結果(考的不好)後拿緊張來推脫、逃避,這點是不可取的。
可以適當通過一些暗示等小技巧來緩解緊張,畢竟,知識掌握紮實了,適當的緊張更可能會促成超常發揮。
[5]出題太偏等試卷問題。
這點其實可能性最小,正規的考試更是不可能發生。沒有人是傻子。
其實學習成績是屬於那種努力了就會有回報的範疇。所以,少年,請務必加油!說說自己的例子,對於我們國家的考試製度,我算是透徹一點兒
我是那種平時考試成績很一般,臨考會令人大吃一驚的。平時不喜歡認真讀書,弔兒郎當,會連續放棄自己一兩年那樣子,但大考前會非常細緻做準備。
抓住了數學語文英語,天賦里還算過得去的三門,這三門成績達到了全地區前1%的水平,歷史地理也不錯,達到了前5%水平。化學物理等沒有天賦的科目力保中等水平,處於前30%。這樣綜合取得了整體較好的成績。不知道現在高考如何科目分布,我那時候是這樣的
就像前面很多讀者說的,不少同學,特別是女同學,「聞雞起舞」,早上四點就起來讀書了,還是沒考上大學。有一位平時總是全校前5%成績的好朋友,遇到高考就滑鐵盧,三次高考才考上了中等大學。這個原因,部分是考試製度導致的,不是因為他們天賦差。有同學數學物理非常好,接近滿分的成績,但是,他們就是語文英語歷史死活讀不好,非常低分,平均分數就差了
不斷做習題,可以提高物理化學數學領悟能力,我其實理科沒有天賦的,但喜歡做數學習題,發現了這個規律,就有信心拿下這些沒有天賦的領域,只要領悟,我就會有興趣走心地理解掌握。我同學也一直在語文英語歷史上死勁做習題,但是他們相當一部分人只想背誦下來,沒有真正去理解領悟知識,這個從聊天中我能感受到,他們說的是答案,而非答案背後的知識點,這樣就很容易背了之後又忘記,不走心。沒有領悟,答案不會變成知識,不會使你真正擁有它,這是重點。
我絕對不會死記硬背,那個太違背心性天性,我做不到。政治科目是我最大弱點,政治最需要死記硬背(政治邏輯性如何?多少人很走心讀下來?),這個得承認自己不行,沒搞懂邏輯,我記不住。第一次考研因此滑鐵盧,總成績差一分復旦,擇校可以進入其它東部較好高校,但政治分數當年是必須的,沒得商量!後來政治從考研中取消,我半個月準備,考研成功
話題扯回來。我是個執拗的人,沒有懂得規律懂得因果之前,超級討厭死記硬背,那似乎沒消化,難受。做習題提高物理化學數學領悟能力,使我獲得了快樂,就願意認真讀下去,把這些自己很缺少天賦的科目也克服了。啰嗦這個道理,是因為,我周圍很多不喜歡英語語文歷史的同學,就是天賦上偏重理科,文科很差的,他們不想想通語文歷史英語的竅門妙處在哪裡,就死記硬背了,就獲得了類似我在政治科目上的滑鐵盧
不管你多麼努力,多麼年少記憶好,懂得這些 科目的內涵在哪裡,邏輯在哪裡,才會讀入心中腦中。才會把它變成真正知識,只是複印一樣記一下,那會失真,在大考慌張時,搞得糊塗,呼喚不出儲存的記憶,死記硬背100%,結果遇到題目里只有50%涉及,然後10-20%又被你臨場緊張搞丟了,就只答出了30%-40%
科目的內涵,邏輯,這個抽象。但我可以舉例說明。之所以可以大考衝刺一兩個月,考研衝刺半個月,是因為語文英語歷史是我每天每月每年從小學起就當做興趣的內容,我喜歡,在初中之前就讀完了四大名著,及很多詩詞,初中語文對我來說是沒必要準備的,幾乎完全不用讀,就考得不錯。如果你看得懂比現代作家更偉大的作品,語文涉及的現代文學知識,你即使沒背下,也可輕鬆理解,當場反應。英語也是這個道理,閱讀英文小說,比做很多習題,更有效果。歷史更是好玩,就是當做讀小說一樣讀很多相關書本
我都是讀有趣的課外讀物,偉大作品,我喜歡,就很有樂趣。但無意中它們覆蓋了語文英語歷史科目知識,它們比初中高中教材內容更寬博偉大,使得我很明白語文英文歷史的內涵在哪裡;就成全了我在滿足自己喜歡中英文小說喜歡史書的過程里,自然而然打下了這三門的基礎。我考前一兩個月,基本上都是在衝刺數理化。
後來考研時,出現了邏輯,比較幸運,這也是我有天賦的,就簡單備戰而已。但這不是沒有辛苦,邏輯我感覺自己從幾何代數上受益良多,如果中學時我不願意做習題克服幾何代數,後來邏輯科目不會顯得那麼容易。
很多同學考不上,完全是被偏科害的,而非沒有智力天賦,他們天賦就是在喜歡的幾門科目上,其它幾門他們採用了死記硬背,或者聽從了一些誤導的方法,沒有走心走智力,結果平時氣氛平靜,背得很好,臨考面臨太多因素,發揮效果很差
但這沒啥啦,後來我那些物理數學很好,語文英語不行的同學,在老家也生活挺好的,他們把物理數學天賦發揮到了做生意經營上,他們比我有錢多了,%&>_&<%糾結了一下,還是把之前寫過的算是一篇日記貼上來吧,算是對自己這麼多年學習的反思。
這是我在德國交換時上operation research課後的一篇心得。
今天operation research講的是用演算法求目標函數的最小值。在對矩陣的處理上,迭代過程算是比較麻煩(但其實並不難以理解),很多外國學生都沒聽懂,而我卻遊刃有餘,聽起來沒什麼壓力,而且在老師講解了第一次迭代過程後,我就自己算出了第二次迭代過程,而且完全正確,而很多學生甚至還不能理解老師的解法,看上去似乎我比較聰明。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在老師講第一次迭代的時候,不斷問自己,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做對接下來的影響是什麼。這樣,在老師講完第一次迭代時,我已經基本上明白了:
1、這一步驟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這是最膚淺的要求);
2、這一步驟在整個解題過程中的作用是什麼(這是第二層次的要求);
3、老師的解法的本質是什麼?這種解法是否適合我?如果不適合我,我在理解本質的基礎上,能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方法(能做到這一點,就說明自己真正理解了這個知識點)?
看到事物的本質之後,剩下的各種方法,都是殊途同歸,倘若你能一眼看穿從已知條件到最終結果的演變,所謂公式化的解題過程,那也是沒必要的。最好的做法是,在掌握老師的方法的情況下,探索出自己的方法。
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的自我摸索,導致有的時候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已經理解不了老師板書的含義,但是我在此過程中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方法,就是憑藉這個方法,我在老師講完第一次迭代後,順利解出第二次迭代的答案。這時候剛好下課,如果有主動學習的意識的話,還應該自己進行第三次迭代,直至解出最終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我在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一的時候都做不到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最核心的原因在於不善於思考。從小數學就不好,其根本原因在於自己不善於思考。不善於思考的原因在於,不會主動去思考。正因為自己不善於思考,所以有時候主動思考了,也得不出最終的答案,所以就更不會去主動思考,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更多時候,我在回憶自己高中的學習,懷疑自己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真正獨立思考過。儘管自己挺勤奮,但是時間花了很多,效果卻很不好,這個噩夢一直延續到大一。即使是大一的時候,整個人的學習也都是考刷題練出來的熟練度,而非真正主動去思考,以至於遇到了難題,老師講解了之後,下次碰到時,還是不會做。我永遠都不懂得去思考自己不理解的原因,這是我這麼多年學習最大的障礙,簡而言之,不懂得去主動思考。那些很努力,見效卻很低的學生,我想,應該是犯了和我同樣的毛病吧。
現在,我認為自己逐漸掌握了主動思考、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歸功於自己大學後突然開竅,不斷反思自己為什麼高考會那麼失敗的原因,知乎上各路大神無私地傳授自己的學習心得,還要感謝劉未鵬的《暗時間》,讓我對學習的理解更上幾層樓,才讓我擁有外國同學眼中聰明的大腦(事實卻並非這樣)。但是,我知道,我只是主動思考,但還沒有到善於思考的水平,我並不聰明,在我眼裡,只有做到善於思考、快速思考,才算是一個聰明的大腦。
如何判斷自己是真正擁有過人的天賦,還是方法正確造成的看似天賦極高的假象?
面對同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天賦過人的人和善於思考的普通人可能會在同樣短的時間內理解內容,但是普通人可能會在對解釋一些解法的原理上,理解深度不敵天賦極高的人。比如上次迭代的題目,我只是做到了在老師講解第一次迭代的基礎上快速解出第二步,這是極好的。但是很可惜,我的深度理解只停留在對這一解法的理解,我只能夠毫無障礙地解出這類題型,但是如果別人問我一些解這道題用不到而確確實實存在的問題,我可能就答不出來,因為我的深度思考,還沒有普及到這個題的各個方面,也就是說,我對解題過程的理解深度達到了天賦過人的人的水平,但是,對於邊角不起眼問題的深入思考,我如果沒有思考過的話,很難達到他們的水平。
而從我對身邊天賦極高的同學的觀察來看,有時候他們不用經過很深的思考,不僅能夠快速掌握解題的方法和本質,還可以看到整個問題的邊邊角角,這種能力,在我看來是非常可貴的。
作為一個普通人,有時我進行知識發散、深度思考已經花光了所有力氣,更不用說去顧及一個知識點、一個題所囊括的各個方面。如果你身邊有同學在不預習、首次學習的情況下,聽完課就能對知識爛熟於心,我相信他一定是個天賦極高的人。
這種叫做偽學霸,平時努力並不代表你的效率也高
原因比較複雜:有些是能力不足,就是學不會;有些是學習方法不對,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事倍功半;有些是心理原因,明明學得很好,考試就不行
技能點不在學習考試上,至少相對來說差一點。
推薦閱讀:
※大學裡刻意打好人際關係有必要麼?
※如何去寫自己的一生?
※如何規勸14歲的初二厭學妹妹好好學習?
※如何評價<孩子挺聰明就是不學>這句話?
※作為一個大學生,每天起床以後獨立去圖書館學習,晚上回寢室,與人交流很少,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