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下大多數人患有的知識焦慮症和信息焦慮症?
這類人群每天有上網的強迫症,感覺要學的東西很多,總是怕比別人慢半拍,知識學的比別人少,上網的時間很忙,不知道能不能學到東西,反正看起來很忙很忙,這樣時間久了會不會出現知識焦慮症?
不知道你是否有和我相似的經歷。
打開電視,看到某位主持人在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外國人對話,於是我便覺得自己的英語還不夠好,我便開始努力地學英語,走路、做家務、睡覺前都要戴著耳機聽英語;打開微信,某位名人又在推薦新書,他推薦的肯定是好書,我必須得買;等我逛網上書店,又看到其他推薦,而且好像評價也不錯,於是下單全部買下,家裡的書架又豐富了許多;刷刷知乎,哇,他的回答好專業,好高深,好厲害啊,我還有好多不懂,我還得好好學呀。
不行,我得多讀書。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全面發展,我必須要了解各方面的知識。什麼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科濟生物,經濟政治。好在現在網路發達,想要什麼資料,只要一搜立刻就能搜到許多。於是很快,我搜集了許多方面的書,打開電腦,看到滿滿的硬碟,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我好比藉助網路給自己搭了一個巨型圖書館,而且它仍在不停地擴充。
可是隨之而來的又是焦慮和煩躁。這麼多資料我得什麼時候才能全看完。我聽了一段時間的英語,水平也沒有明顯的提高;我讀完了他們推薦的書,他們又推薦了新的我沒讀過的書;再刷知乎,仍有許多人在自己的領域做著精彩的回答,還有許多我不懂的地方。我好像總在使勁跑,卻沒有方向,直到跑得疲憊不堪,筋疲力盡。
直到有天我才明白,終我一生,如果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已屬不易,而我卻在追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如今社會早已分化得極其精細,並且各個領域都在飛速發展;一個人能在自己的領域掌握大部分知識便可以極其突出,又何必再奢望成為別人領域的專家呢。貪多只能是嚼不爛,樣樣都懂也只能是樣樣稀鬆。
本專業的知識可以讓我的職業生涯越走越遠,而其他知識則能讓我更全面更真實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讀完所有書,掌握所有知識不過是種沒必要的奢望,也唯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辜負此生。
1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突出重圍
和大多數父母那一代人一輩子只從事一份工作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且充滿機遇的時代,一個可以一邊享受科技技術進步帶來的各種便利的同時,一邊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遊的時代。
隨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從過去看電視、看報紙和聽廣播等相對集中和統一的媒介接受,變成像老鷹一樣,快速的在互聯網的信息浪潮中抓取,很多小夥伴就開始迷茫。一方面,面對海量的信息不知道該如何過濾,選擇適合自己的;另一方面,面對越來越多的工作機遇,突然間,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雖說在快速發展的時代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信息,正如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所著《稀缺》一書中所言,對於我們成長發展而言,有價值的信息依舊匱乏。
很多小夥伴都很迷茫,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年輕人所獨有的,據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有半數以上已經過了而立之年(30歲)以上的小夥伴們依然迷茫,而迷茫的原因,就是沒有方向。
如果能夠抓住當下時代所賦予的機遇,並結合自身的優勢,順勢而為找到方向,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就能順利突出重圍,從而破解迷茫。
可惜的是,這樣的人並不多。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也是這群迷茫大軍里的一員,該怎麼辦?
2
講真,你真的願意一輩子就這樣嗎
很多小夥伴一迷茫,就會想到問身邊的「過來人」,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議。可是,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畢竟,有些建議並不是父母、親朋好友、老師、前領導 / 同事和學長學姐們能夠給你的。
要知道,這些建議通常是有過這類經歷的「過來人」,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有的時候,一個建議的背後,往往我 這些「過來人」長達十幾年的沉澱和積累。
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能得到一位信任的「過來人」的指點,就會少走許多彎路,自然會領先同齡人。
然而,這些「指點」中所蘊藏的信息,並非朝夕之功就可以練成,而是要經過長期實踐和閱讀而積累形成的,如是說來,這些信息是就有價值的。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如果別人知道,而你卻不知道,差距就出現了。而在有的時候,對你有用的價值,說不定會改變你的整個人生。
值得說明的一點是,信任很重要。畢竟,只有信任才能產生價值。
3
找到方向,一切就開始變得簡單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小夥伴產生迷茫的原因都不同,細數起來,在35歲之前,大多會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迷茫:
1、如何規劃大學四年的生活;
2、如何選擇合適的實習;
3、畢業後的發展方向選擇(找工作、考公務員、考研和出國);
4、如何順勢而為找工作;
5、考研(碩士 博士)和工作的選擇;
6、如何跳槽;
7、如何開啟「上班 + 下班」打組合拳的方式,尋找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性;
8、如何找到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業,並以自媒體人和工作室的形式此成為IP;
在上述這些選擇中,如果能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和所孕育的機遇未雨綢繆,相信大家的未來發展一定有質的變化。
畢竟,並不是每一位在校學子都有高學歷和出色的實習經歷,自然也進入不了央企、大多數壟斷行業的集團總部(國企和民營企業)、世界500強、BAT、人工智慧、上市公司、細分行業與垂直行業的前三名這些很棒的企業。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突圍。
放棄,你甘心嗎?
不放棄的話,又該如何實現逆襲?
落後沒關係,找到方法就好啦——如果能結合當下時代所孕育的機遇,順勢而為的進入到一個有前景的行業(或是你心儀的這些公司所在的行業),從一個在當下你能產出最佳業績的崗位去積累,相信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也許你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即使你現在處於一個沒有前景的行業,如果能在業餘時間結合時代的機遇,想辦法自己做些針對性的努力和改變,只要慢慢積累,收穫也不小。
有的小夥伴會說,我就好好在職場干,聽領導的話,完成領導布置的工作,可不可以?
在此,有個問題想請這類小夥伴們思考——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因為行業不景氣而破產,而你此時已經獲得升職和加薪的機遇,除了這個崗位之外,你還能幹什麼?如果你還有出路,那當然好,可要是你沒有其他技能的話,該怎麼辦?
每個人的未來都擁有無數種可能,只要敢於邁出嘗試的第一步,你就會驚喜的發現,一個又一個事先意想不到的奇妙窗口將為你打開……
還在猶豫什麼,趕緊擼起袖子加油干吧。有的時候,機遇就是被這麼猶豫和糾結給錯過的。
人類的智慧就像孔雀的羽毛,極盡炫耀,只是為了吸引異性。所有的藝術和文學,莫扎特,威廉.莎士比亞和米開朗琪羅,還有帝國大廈,都是精心策劃的求偶儀式。也許這都不重要,我們用最基本的動機,得到了數之不盡的收穫。但顯然孔雀不能飛翔,它們活在塵土裡,啄食穢物里的蛆蟲,卻還以華麗的美貌安慰自己。 ——《西部世界》
追求財富的根本動機是攀比
人追求財富累積的動機是什麼?大多數人可能會回答——是為了更舒適的生活。人們之所以如此回答,是基於耳熟能詳的新古典經濟學派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派的邏輯是這樣的:在物資相對稀缺的社會,大多數人終日勞作才能勉強糊口,因而掠奪和斤斤計較是為了求生的。在此基礎上演繹推理,在隨著技術發展,人們只要勞作就能獲得遠高於生計所需的回報的現今,對財富的進一步鬥爭是對增進生活舒適程度的一種競爭——主要是增進物品消費所帶來的物質享受。現代社會,消費者可以通過消耗物品來滿足其物質享受,或間接滿足所謂較高層次的需求——精神上的、美學上的、智力上的、或無法命名的需求。
基於如上假設,當我們問一個人他為什麼累積財富時,他將回答:為了孩子能吃上安全營養的進口奶粉、得到學區房戶口、出國留學,為了精神的、審美的、智力的需求。這一切聽出來非常正義合理。但是促使人們累積財富的動機真的是這些嗎?
美國經濟學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凡勃倫在其代表作《有閑階級論》中提出過不同觀點,這本書寫於1899年,是舊制度學派的理論基礎。凡勃倫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派這種「新產業基礎下對財富的進一步鬥爭,是對增進生活舒適程度的一種競爭」的說法不足以解釋財富累積的動機。
凡勃倫也承認求取溫飽是較為貧困的社會成員身上一直存在的強有力動機,但他論證了「即使是這些身無分文的階級,物質需求都記得優勢也並不像有些假說所認為的那樣具有決定性。」「在另一方面,就以社會中那些唯積累財富為念的成員及階級而論,維持生存或物質享受的動機始終不居首要地位。」
「成功的高低,以與別人進行分出高下的財力比較來檢測,遂成為行動的世俗目標。」也就是說,人們累積財富的原因並不是他們所說的為了舒適的生活,而實際上是為了「攀比」,彰顯他們是「有閑階級」。
凡勃倫把人類社會歷史分為四個階段:未開化時代、野蠻時代、手工業時代、機器方法時代。未開化時代的社會是小型且結構簡單的族群,所有人一貧如洗,因而也沒有明確私有財產觀念和制度的必要性。社會結構分化程度低,人們友好相處,「面對武力威脅或欺詐的場合,仍然表現得溫順,無所作為。」
隨著勞動水平的提高,維持生計的物資相對不再匱乏,社會中有一些人能免於從事經常性勞務。社會從和平相處過渡到好鬥和掠奪,具有了私有財產觀念,進入野蠻時代。有閑階級和私有財產制度是相伴而生的。
原始社會的人類活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勞務性的,或者說實際生產,比如種植農作物、製作衣服等;另一類是非勞務性的,比如征服自然(開荒、打獵)、與其他部落進行戰爭從而掠奪物資、巫術、祭祀活動。在原始人的心智中後者更高級,前者主要由女性擔任,後者主要有男性擔任。因而,能夠經過武力和權謀考驗而生存下來的男性,可以免於經常性勞務,而同樣擁有生計所需的物資,「有閑階級」便產生了。
「有閑階級」意味著他們更為榮耀,更有價值,更有尊嚴,因此「有閑階級」需要通過炫耀來不斷向世人證明自己不需要從事勞動性事務。
炫耀式休閑和炫耀式消費
有閑階級最初的炫耀方式是具有「實物性」的——發動戰爭,獲得大量戰利品、奴隸和女人。後來戰爭就變成了打獵,然後把鹿頭掛著壁爐上,把狼牙做成裝飾品掛著身上,花幾天時間出海釣到一條兩米長的大魚,等等。
但是每天打獵也挺無聊,隨著社會的發展,有閑階級又產生了「非實物」的休閑活動——炫耀式休閑,用參與這些活動來證明自己有錢有閑。這些活動就和「准學術」「准藝術」相關,比如韻律與文學、歌唱和作曲、衣著時尚、傢具陳列和裝飾風格、橋牌遊戲、飼養寵物、賽馬,等等。因而「學術」和「藝術」最初都誕生於有閑階級,而不可能是鄉下難以溫飽卻一心追求「真善美」的窮小子。
《紅樓夢》里,大家閨秀們辦個海棠詩社,吃著鹿肉玩弄韻律和造句,就是一種對有閑的炫耀式休閑。「香菱學詩」固然是帶有對「美」的追求,但不得不說香菱是作為薛潘的妾才有「資格」學詩,也才有餘閑學詩的,同時「香菱學詩」也是她對於作為薛潘之妾身份的認同,對有閑階級的認同。
繼續用《紅樓夢》舉例,丫鬟小廝也是有閑階級炫耀式休閑的產物。對於「為什麼有閑階級需要畜養奴僕」,凡勃倫的解釋是:
(一)在強制的禮法下,這類家庭成員的時間及精力必須在表面上全用於炫耀是休閑的實踐上,其出行方式是出訪、駕車、參加俱樂部活動、從事義務縫紉、出席文娛活動、加入慈善組織及其他類似的社會功能。
《紅樓夢》里打理府中事務的王熙鳳都累病了,出殯需要儀式和排場,省親需要儀式和排場,老祖宗小祖宗過生日也需要儀式和排場——做有閑階級真是不容易。
(二)在滿足物品炫耀性消費的要求下,生活的道具——體現在住宅、傢具、古玩、服飾及餐飲各方面都變得如此精緻而繁複,以致於享用這些事務時,沒有別人的幫助很難達到動靜皆禮儀的要求。
林黛玉進賈府第一天,吃飯後「各有丫鬟用小茶盤捧上茶」,黛玉看旁邊的小姐們用茶漱口,也照樣漱了口。「然後盓手畢,又捧上茶來,這方是吃的茶。」飯後用茶漱口是沒落的林如海家未曾見過的規矩,卻是白玉為堂金作馬的賈府應有的禮儀。毫無疑問這些禮儀費錢、費時、還需要奴僕服務才能完成。
現代社會,我們把很多事務「外包」,並且儘可能追求「私人」「專屬」,使其只為自己服務、隨叫隨到。奴僕變化成了司機、保姆、小時工、園丁、助理、私人律師、私人醫生等諸多職位,其中固然有其必要性,但細思起來這些需求有多大成分是純粹的為了生活舒適,又有多大成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階級呢?
上面說的是「炫耀式休閑」,除此之外,有閑需要用品位和修養來證明,就產生了「炫耀式消費」。有閑階級需要穿著特定的符合身份的貴重服飾、安排奢侈的宴會、玩賞古玩。而且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故意炫耀的,凡勃倫對人性的洞察很深:「任何現代社會民眾中的大多數人之所以在支出上超出其物慾舒適所需的程度,與其說是可以在有形的消費上以奢華傲人,倒不如說是處於一種慾望:想在所消耗財貨的數量和等級方面,實踐習俗所認可的理解標準。」如果你是在北京國貿CBD上班的年輕白領,穿A貨、化妝上班、中午在樓下吃30元以上的盒飯,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禮儀」。
《紅樓夢》把三百年前有閑階級的玩法展現得淋漓盡致,那麼如今的有閑階級怎麼玩?登山、旅行、潛水,更方便快捷的是跑馬拉松。
跑馬拉松意味著平日花時間訓練體能,花錢夠買和研究裝備,甚至支付不少差旅費去參加不同地區的比賽。健康的身體和堅持的毅力本身也是自己很優秀的明證。一塊塊完賽金牌、證書、照片是有閑生活方式的有形痕迹,優越感隨之而生。
用有閑階級論的視角,可以解釋古往今來人們的很多行為。比如:為什麼女人愛買奢侈品?不是因為女性真的覺得奢侈品很美,而是因為她們要靠炫耀性消費以維護該家庭及其戶長的聲譽。在家庭經濟條件頻臨赤貧的時候,男人及其子女不會為了體面消費貴重物品,女性是該家庭財力禮儀的唯一代言人。
為什麼在人口流動大的城市裡,人們對炫耀性消費的需求更大?因為在鄉村人口中,儲蓄及家居舒適也能對外證明該家庭的財力,它們借著鄰居間的閑話家常實現聲譽的傳播。而在人口流動大的城市,因為人們彼此並不熟悉,而沒有密切的人際關係網路,人們只能更多的以衣著、包包、手錶等消費品來判斷一個人的階級。
為知識焦慮,和為物質焦慮有本質區別嗎?
在北京這樣的人口流動性大的城市,不僅消費品可以用來炫耀,知識也可以用來炫耀。尤其是在一個由中青年構成的龐大人群中,iPhone和Mac是街機,喝星巴克,跑馬拉松,買宜家還是無印良品不過是蘿蔔白菜的各取所需,學歷全都本科以上,工作都體面,談吐都得當。在這樣的人群中,無論是為知識付費還是在別人面前對知識侃侃而談,都可以用來證明其擁有更好的階級地位。從這個角度來說,為知識焦慮埋單,和為奢侈品埋單有本質區別嗎?
前面已經提過「非實物」攀比催生了「學術」「藝術」,事實上凡勃倫更直接的指出「高深學養是財力文化的一種表現」。
學養中深奧難懂的元素,正如其在以往的時代一樣,為了要讓沒有知識的人印象深刻、甚至易於操弄,這依然是一項極具吸引力和效力極佳的元素。
學養在其初始之時就某種意義上原是神職越位有閑階級的副產品。
所有原始社會的學究階級一般對形式規格、慣例、品味等級、儀式、禮服和學術用具都是極端吹毛求疵之輩,這一點可是意味深長,不僅足以證明學究階級和神職人員這個行業的緊密依附關係,並且可據此表明學究階級的活動大都屬於以儀態和教養著稱之炫耀性休閑的範疇。
這個觀點聽起來有點「反智」,但也能解釋一些社會現象。比如,很多家庭選擇讓子女出國留學,並非基於經濟回報考慮,如果從投入產出比來衡量,很多留學行為完全是「虧本生意」,這樣做是為了配得上其家庭的階級地位。
2016年,中國誕生了一個新詞——知識焦慮,指的是人們焦慮知識不足,焦慮成長不夠快,焦慮自己比不過別人。我一直對這個詞很疑惑:為什麼人們會為知識焦慮呢?以前的人為知識焦慮嗎?誰製造了這種焦慮?
假設,在2016年的中國有一位剛工作一年的數學老師——小張老師。小張老師為這些命題感到焦慮:「我對一些數學原理不精通」「我的教學技能不熟練」「我搞不定學校里的人際關係」「我不擅長哄小孩」甚或「和我一起進學校的小趙老師教學能力可比我強」。我把這些稱做「正常的焦慮」。1916年中華民國的小學數學老師和1966年新中國的小學數學老師也會面臨同樣的焦慮。
可如果小張老師的焦慮原因是:「其他人畢業一年已經有了副業,收入翻一番,我卻除了教數學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我是不是應該培養在大眾面前演講的能力和寫作能力,以便拓寬我未來職業發展的可能性」「現在流行互聯網、金融、認知升級,我卻不懂這些,我是不是要被時代淘汰了」,我就把這定義為一種「不正常的焦慮」。當然,絕不是說小張老師不應該有如上的想法和考慮,為未來做打算和求知慾當然毫無疑問是正當的,但如果小張老師因為如上那些念頭感到「如坐針氈、自我懷疑、急切的花錢和時間去為『未來』做準備」,我就覺得這事「不怎麼正常。」
我並非否認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進步的渴望中存在著「求真,求善,求美」的動機,只是覺得僅憑「求真,求善,求美」不足以激起目前社會上龐大人群鋪天蓋地的焦慮。在現實生活中,我見過很多處在第二種焦慮中的人,在北京尤其多。可以說,他們之所以焦慮同樣是因為攀比,攀比的不是物質而是知識。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將在知識焦慮的驅動下奮發圖強,邁入有閑階級,實現了不起的蓋茨比式的階級跨越。
然而,這種跨越是否等同於幸福,或者是通向幸福的必經之路?對此我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
朋友之間談話快感往往是話語權帶來的,當一個人說一個東西你沒有聽過,就會產生一次焦慮。。焦慮是因為他在說,你在聽,而說話容易獲得心智高潮,聽話容易心智崩塌
說到底,當代人的信息焦慮或只是一種話語權焦慮
那麼如何解決?一個有信息焦慮暨朋友間談話因無知而插不上嘴的焦慮的問題如何被解決?
答案是:你必須在物質與靈魂這兩種價值做出價值判斷。。當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節點對靈魂與物質誰更有意義的真正確定之後,這種對靈魂更有價值的自信會導致產生更多靈魂,並由靈魂產生喜悅,這種喜悅產生於聽他人侃侃而談眉飛色舞的表達那些曾經被你否定過的東西---那些物質,那些物質世界的信息
這樣你不會再有信息焦慮
但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焦慮,焦慮的是我怎麼與這種人坐在了一起?感覺自己是有一定程度的知識焦慮症,這種癥狀出現在走出校園出入職場之時。產生知識焦慮症的原因自己總結主要是以下幾方面:1.對自己能力和水平認識不足 2.沒有做出知識學習的合理規劃 3.心態不正,知識型攀比心理較強。解決該焦慮症也應從以上幾方面出發。
要想緩解知識焦慮,首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1.你為什麼會焦慮?
為什麼會焦慮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會比較容易,a.能力不足;b.競爭太大;c.未來不明確;弄明白了這個根源,我們再來分析下這三個問題之間的關係:競爭太大和未來不明確其實是相同的內容,也就是對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焦慮,這個是焦慮引發的結果。而真實的因素是:能力不足。
2.焦慮時,你怎麼辦?
本人也算是知識焦慮患者,但比較好強。作為一個工科男改行做市場運營和網路營銷,7年的時間,從門外漢做到中心負責人,沒有去為能力提升付過一分錢,這個造就了我現在對待知識焦慮的態度是:找到原因(具體到是來源於哪方面:如:專業技能OR人脈OR崗位升遷OR企業管理等)、尋找方法(如知道是什麼原因以後,考慮的就是怎樣去解決問題)、甄別信息(這一點非常關鍵,那些看似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是否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如果無法甄別信息,導致的將是無限的死循環:報名學習、學完沒用、繼續焦慮)、建立體系(這個也是想重點闡述的,在所有的知識裡面,大抵可以分為3類,一類是啟發式,就是我們去瀏覽一篇文章或者聆聽一場講座,可能就是一句話能夠真正的幫到我們,這一句話,給了我們靈感和思路,這一類歸結為啟發式,啟發式的出現有個前提,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第二類是混合式,什麼是混合式,就是整個內容既幫助用戶建立知識體系,又能夠傳授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知識付費產品應該是屬於這一類的,從宣傳文案上,所有人都可以對號入座,而實際上,學完以後,更加無厘頭!因為,適合講師的知識體系不一定適合我們自己;第三類叫做技巧式,也是整個知識付費裡面最難的,就是讓所學者真正的掌握一門技能,從而提升個人能力,以緩解知識焦慮。既然是技能的提升,那麼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這與知識焦慮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所以往往這類產品是無法互聯網上形成快速複製的,也與知識焦慮者急功近利的心態相悖。)
3.給多少時間讓自己不再焦慮?
我們能不能放掉快速達成的心態,真正踏實的去學會一門技能,這是能力能否提升的關鍵。本人是用了7年的時間去掌握一門技能,而現在忙碌的人們是希望通過2小時的時間掌握一門技能,這恰恰也是知識付費能夠風靡的原因!結合互聯網文案的包裝和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知識付費的坑。給多少時間讓自己不再焦慮?這不再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所有信息和資訊都唾手可得,讓人們不再願意花時間去甄別信息的真偽,無論能不能用,反正先拿過來再說!這算是真正的「拿來主義」吧!
所有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建立,一定不是來源於一朝一夕的!
期盼通過一場線上課或者線下培訓來達成技能提升的想法也是不切實際的。
緩解「知識焦慮」,最好的方法是:腳踏實地做實事,做好實事提能力!
能力提升了,競爭再大都不怕,不怕競爭,還要擔心未來嗎?
這段時間我也有著強烈的知識焦慮,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去學習新知識。或者有分身的功能,第一個分身去做好手中的工作,第二個去學習專業領域知識,第三個去提升英語,第四個去學習如何提升自我的情商......
做手中的工作時,又想著還有很多沒有學的知識;聽著周圍有朋友報了書法班,又開始覺得自己的字也不太好,也開始去買了字帖準備每天寫幾張;每天聽羅輯思維,了解大千世界,各種領域的知識,聽武志紅老師講心理,聽吳軍老師的矽谷來信,聽完之後自覺信心滿滿,哇,我學會了好多,提升了好多,可是我忘記問自己,既然提升了那麼多為何我依舊是在這個職位原地踏步,為何依舊是每天擠地鐵坐公交?
這些問題是之前沒想到的,又或許是刻意迴避的,潛意識不讓自己去思考它,害怕面對,又恐懼親手揭開這個面具看到下面那個平庸的自我。
但是,這麼久了,我想也是時候與自己談一談話了,反之一直這樣下去,或許我依舊會生活的表象看似不錯,但是我想那樣的生活是我所恐懼的。是敞開心扉接受自己的時候了!
寫這些話的時候,我已然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所以我會更加的深刻解剖自己,平靜的面對並不完美的自己。
既然已經平庸了,那我想接下來也不會差到哪去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問問自己想做什麼,知道答案了就去行動,反正已經脫離大眾了,或許在外人看來已經是不務正業不思進取了,但是那又如何呢?
為什麼會知識焦慮?因為我們渴望進步,害怕被淘汰,社會壓力大……但是不分青紅皂白的眉毛鬍子一把抓真的是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嗎?
答案肯定不是這樣。
慢下來,安靜的問問自己,與內心談個話,坦然接受不那麼完美的自己,然後與內心達成共識,找一個都喜歡的目標,為之努力,合作共贏。
我始終覺得,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但是當我們與自己達成共識,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時候,任何困難都將阻止不了你,你是最棒的!
我會
而且最近這燥熱的天氣讓我更加焦慮
除了知識焦慮症我還有金錢焦慮症。
我特別立馬想把我學習的知識轉化為金錢帶來收益
其實太難,熬夜幾天,我發現我根本沒有那個體力多項兼顧
只有放下那些事情,想想自己是不是心急想吃熱豆腐。
我關注了許多公眾號,最近的什麼什麼課堂的訂閱推廣特別多,一看到這種我就特別想花錢,學到就是賺到的想法特別堅定
但是報了五六個課程之後,發現自己最多每天能學兩個,這兩個能學習下來的動力也是因為它們的打卡獎勵機制,其他的就是基本忘了,或者周末才能稍微看一下。
興趣廣泛,我一直覺得是個好詞,但我發現超出精力兼顧不過來使人三心二意什麼都沒弄好,讓人產生焦慮,就不是件好事了。
所以我也是在學會控制自己,學完一門再去學別的。我自己本身學習會容易枯燥,所以需要幾門課程一起,消除我的煩躁感,也不會覺得學累了無聊。
還有就是要去掉學習的功利心,如果不是真的想習得學這門知識,純粹靠別人的推薦,是堅持不下來了的。畢竟一門知識,從開始到學習的盈利點,就需要專心學好幾個月,到養成也要好幾年,除非你是天賦異稟。想想我高考時學得多麼艱難,其實我覺得現在我的狀態也不錯了,不需要逼自己太多,有興趣的可以收藏起來以後再看,真正重要的是現在正在學習的東西。我覺得斷舍離可以用在這裡。我們看圖就覺得挺讓人苦惱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會有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和沒有知識焦慮的思維圖又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有知識焦慮沒有得到治療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如何幹掉自己的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病因
我們當代人獲得知識焦慮跟互聯網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以前你可能只喜歡一件事,現在你可能喜歡很多事,以前你可能只知道英語外語,現在你還知道很多其它外語。你肯定會認為我是想說因為知識太多所以才造成了我們的知識焦慮!並不是,在很早以前人類就有很多知識只是你能接觸的有限,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真正的知識焦慮跟我們有太多選擇有關係。離婚率上升也是跟太多選擇有關,不過這次我們不提愛情,我們提知識和技能。
小明是一個什麼都還沒學會也沒發現興趣愛好的學生,他踏入社會互聯網正熱程序技術,於是他去學了編程,他編程學到一半時,互聯網又火了一個概念叫產品經理,小明學了點編程但還不夠拿來用,也對學編程失去了信心,得知產品經理不需要太懂技術,懂一點技術就可,他認為這樣既不會浪費之前學習的編程又能有一個新的出路,於是他開始了產品經理的學習,當他學完產品經理的時候發現自己並不能真的就是產品經理,就連產品助理都很吃力,這時候又火了一個概念叫運營而且門檻又低,這個時候小明又開始了運營之路,面對之前和自己一樣去學程序的同學現在已經是開發工程師,現在自己還什麼都不是,他並沒有貪玩,因此小明對自己最近的學習狀況很焦慮,什麼都不想學,因為即使學了感覺自己還是一無所獲。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得出知識焦慮患者的思維在決定事情上面很容易發生動搖,他們所選的路往往還沒走到高潮就調頭轉向其它方面。對任何事情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沒有耐心成了焦慮症的病因之一。而沒被知識焦慮所困擾的人目標很明確,往往決定了一件事會一直到可拿出手的狀態。
為什麼會患上病因一?
焦慮症在我們今天之所以那麼容易感染是因為焦慮症完全靠人性傳播,物質條件的上升,讓我們擁有了更多好的選擇,原本的單選題變成了多選題,按理來說這應該是好事呀!這的確是好事,前提是能做到有舍有得,但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因為人很貪,曾經有一個題,桌子上有兩張鈔票,一張是五十的面額,一張是一百的面額問你選哪一張?有非常聰明的人說「為什麼不能兩張都拿走吶?幹嘛那麼實誠?」這個故事到這裡聰明人確實是聰明人,如果我們往後看假如你只拿走50或者100主人是不追究的,如果是150那就可以追究讓你付出200的代價,很明顯是不划算的。法律規定金額到達一定數量才可以判刑,其實社會隱形中也有這樣的規則。
老甲看到了兩個賺錢的機會,一個是開超市,另一個是開服裝店,老甲不想放過這兩個賺錢的機會,將資源分別都投給了服裝店和超市,乙也看到了這兩個機會,最賺錢的超市丙已經在做,剩下的服裝店老甲也在做,乙想拿到服裝店的利潤就必須用掉全部資源投入服裝店,最後乙獲利百分之三十,丙全投超市獲利百分之五十,甲最先做,但因為資源都不及乙和丙兩個機會都沒有成功,甲一無所獲。
這和知識焦慮有什麼關係吶?美圓是一個運營學習者,學習熱情高漲,分別買了韓敘的書,陳偉賢的書和張亮的書,但他的運營能力並沒有飛躍並患上了知識焦慮,你一定想說沒有實踐那肯定不行的,嗯,這只是原因之一。美圓之所以患上了知識焦慮她在起初認為看完一本書之後還沒來及用,第二本就已經出現了,那麼如何做好運營?答案是學習,看別人的案例跟自己做案例肯定是前者門檻低一點,那麼肯定是選擇前者不斷提升自己。因此知識焦慮者養成了一個病態的習慣,當知識焦慮發作的時候靠知識解決,短暫解決再發作的時候再靠知識解決依次循環。當你因為知識焦慮去聽我懂你的知識焦慮的時候,你已經陷入了死循環,而分享者只是給你打了一針鎮定劑。當你打開美圓的微信關注公號的時候,你會發現她有n個關於運營的公眾號,當你問她看那個的時候,他的回答是都看,因為韓敘,黃有粲,張亮等都很牛,你讓她取關先專心研究一個落地以後有需求再去看其它的,很明顯是做不到的。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知識焦慮?當你發現他的雲盤裡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問他研究透了那些他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他就是知識焦慮患者,並且是晚期。
如何克服知識焦慮
要學習一無所有王健林的小目標,當然這裡不是指一個億,知識焦慮患者往往目標感不強,目標感不強導致的最主要的害處是我們做一件事很難做透,很容易三分鐘熱度。我們先看一下知識焦慮患者的目標視角圖和正常視角圖。
我們看出來知識焦慮對目標非常的光散,正常視角是非常集中的,那麼如何解釋吶?都是英語零基礎的學生,知識焦慮患者目標我要學好英語,正常視角目標我要學好音標,音標達成後我要掌握基礎單詞依次類推去實現。兩者最終目標都是學好英語,但是實現路徑如下圖:
如果你想做好運營那就一步一步的先做好幾個群,再寫點好內容,也別著急寫公號,先讓有的平台願意放你的文才算合格,然後再考慮自己要不要開公號。
大多數運營學習人,我開個公號,寫點啥,怎麼讓那麼多人看我的號,哎,好難,我還是學別的吧,運營不適合我!無論你是運營學習者也好,設計學習者也好,先找一個可切入的點做精然後往後延續,設計你可以玩精ps,運營切入點多了不一一說,知識焦慮者一定要有大方向小目標,集中式思維,二選一能舍。往往知識焦慮者捨不得芝麻也捨不得西瓜,最後一無所獲,想抓住所有機會又錯過所有機會,因此焦慮。
興趣治療焦慮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喜歡那個行業這也是焦慮的原因,往往堅定不移的人不會存在這個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很難發現自己的興趣?
其實我們的興趣選擇受到了很多外界干擾,比如我的興趣能否帶來我想要的價值?我的興趣是不是受其他人歡迎的?我的興趣能否讓我賺很多錢?我的興趣我現在能否可行?這就如同找對象一樣難,當你去找你喜歡的人時候,你也忘記你喜歡什麼樣的人,最後通用要求就出來了,有上進心這些不能讓別人看出來自己是很俗的人的條件放出來,接著是家庭條件收入狀況,自己內心衡量好看不好看。你為什麼發現不了自己的興趣?你為什麼找不到喜歡的人?
因為大多數人選擇方面變多了,我們不願意花時間去深入這件事上去驗證自己喜歡不喜歡,而是先經過條件的篩選然後再花時間去驗證自己喜歡不喜歡。所以這樣的篩選方式你覺得是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嗎?沒錯只是篩選到了大家都喜歡的事,而不是你喜歡的事,你篩選的這個是放給所有人都喜歡的。
PS
原諒上帝給了我們有限的生命讓我們只能集中一件事情,馬化騰永遠不可能做出馬雲的成績,馬雲永遠不可能做出馬化騰的成績,也許你現在正在焦慮正在思考,無論在事業上還是愛情上,抱歉上帝就給了我們這些青春,當你一直為選擇為好路來回跳轉折騰,折騰完的時候我們已經老了,以前信很慢,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我們還是只能愛一人,愛一事,因為從古至今我們沒變的只有一生,長度並沒有變,只是變了寬度,當你被寬度所欺騙的時候,你就陷入了焦慮。
(一)人為什麼會焦慮?
首先,從小就比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容易緊張、不安。擔心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優秀,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失去自己現在擁有的。就像一個小孩子,他需要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有禮貌...才會被父母、親戚和老師喜歡,否則就會被冷落、貶低或打罵。所以,容易焦慮的人通常比較有上進心,做事情努力、認真,希望做得好、做的優秀,被認可、被支持,閑不住,否則就會感到心裡不安。就是這樣的性格基礎,如果在以後遇到阻力、受到了挫折之後,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好像都得不到認可,開始感覺力不從心。進而出現無力、煩躁、厭倦、迴避、身體疼痛的身心感受和表現。一些生活的重大事件,也可能會引發急性焦慮、驚恐發作。比如自己看重的人、事、物即將離自己而去,而自己感覺無力挽回。就會出現胸悶氣短、心跳加速、昏厥感和瀕死感等急性驚恐癥狀。
(二)焦慮之後的下意識反應
通常在出現一些焦慮和驚恐發作的癥狀表現之後,當事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真正問題所在,會認為自己真的生病了。去醫院做檢查,醫生也會通過測試,給當事人診斷為焦慮症或者驚恐發作,用病理化的方式來解釋這一人的身心現象。
當事人就會認為自己真的病了,然後尋求相應的解決之法。常見的癥狀表現有,當事人會擔心自己得心臟病,或者其他突發疾病,而意外死去,所以會去醫院做各種身體的檢查,以確保自己的健康的、安全的,而檢查結果又顯示沒有什麼問題。比較嚴重的當事人還會懷疑醫生敷衍自己、欺騙自己,懷疑檢查過程不仔細、不專業,所以才會查不出什麼問題來。
當意識到自己是心理出了問題之後,又會希望通過醫院、心理醫生、藥物,減輕或者去掉這一癥狀表現,結果往往也是徒勞的。
一些外在的輔助手段,比如藥物、相應的安慰劑,儘管可以使人感覺到一些心安,但相應的副作用,也會讓當事人無法接受。而且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心理問題。想要徹底的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去深入挖掘心理動力機制,從內心深處提升安全感和自信心。
(三)認知、觀念的調整
首先,要正確的看待焦慮和驚恐發作這一身心現象。
是因為人的內心裡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又在生活中遇到了阻力、經受了挫折,儘管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依然感覺未來是不可控的、不安全的,所以才會感到焦慮、不安。在即將面臨重大失去,或者預感到可能會失去的時候,才會出現強烈的無力感和瀕死感。
而焦慮,是當今社會的普遍想像,因為人們的努力和付出並不一定會得到回報。而且還可能面臨著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人們不止滿足於有飯吃、有衣穿,還要有房子住、有車開,還要住大房子、開好車...而且自己的努力還不一定會被看到和認可。
當今社會的競爭關係,也讓人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疏遠,情感的交流也越來越少,普遍性的缺乏情感的支持。而被認可又是有條件的,需要自己表現的優秀、賺更多的錢、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這種孤單的、一個人孤軍奮戰的感覺,也會讓人的內心裡惶恐、不安。
而會出現一些無力、容易疲勞、厭倦、身體不適、疼痛、孤單、無助感,甚至是昏厥、瀕死感,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而如果在出現了這些問題之後,無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甚至是痛恨、傷害自己,就會進一步的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使自己更加的焦慮、恐懼。如果自己都不愛自己了,那麼誰還能夠來愛你呢?所以,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接納是變好的開始。
(四)用實際行動做出改變
在自己已經很焦慮、感覺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可以先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放鬆、減壓。拿出一些時間來讓自己休息。而休息並不是窩在家裡、躺在床上胡思亂想,這樣會使自己更加的痛苦。而是說多出去散散心、做做運動,從事一些興趣、愛好、社會活動,愉悅、放鬆自己的身心。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多巴胺等快樂元素,相當於人體「嗎啡」,可以使人感到輕鬆、愉悅,比吃藥的效果要好的多,可以堅持多做運動。如果一開始感覺無力、不想動,可以做一些比如散步、快走、瑜伽...等比較舒緩的運動。
磨刀不誤砍材工,以一個相對輕鬆、愉悅的心境去學習、工作,會更有效率,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更容易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人際關係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去找到一些和自己沒有競爭關係和利益衝突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愉快的玩耍,這樣可以感覺到被陪伴、被支持、被溫暖,身心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放鬆和休息。如果暫時找不到這樣的人,可以先去做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來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專業陪伴、理解和情感支持。
再就是經營好自己的親密、家庭關係,家就像是一個人溫馨的港灣,有家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人就會變的更有力量感和希望感。這一點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會比較難,當可能就是因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受不到愛和溫暖,才會變的如此焦慮和恐懼。
那麼在自己還無力改變家庭環境和家人的情況下,不妨試著去理解、去感受、去愛自己的家人。讓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理解和愛,用愛去溫暖、融化他們。
相信他們也會慢慢的學會愛你、理解你的。另外,在遇到生活的重大轉變之後,可能需要面臨角色的轉換、價值感的重新確立。在這一時期,人會比較迷茫,感覺自己沒有價值、不被人需要,從而感覺自卑、焦慮不安,然後經常回憶過去。
比如女性朋友,在結婚之前,是處於被追求、被照顧的位置,就像一個「公主」,會感覺比較有價值感、比較自信、開心。在結婚、生孩子之後,則變成了照顧孩子、照顧老公的角色,需要成為一個賢妻良母。而此時感覺自己不再像從前那樣被喜歡、被需要,就像是從一個「公主」變成了「女僕」,就會感覺不安、無法接受。此時需要完成角色的轉換,慢慢學會照顧家人,重新確立自己的價值。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也在老去,也會越來越需要自己的愛和照顧。
人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責任。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找到自己的位置,確立自己的價值所在,是我們成長和改變的需要。
(五)焦慮意味著人在成長
對自己比較滿意,安於現狀的人,通常是不會有焦慮的。只有當人意識到了自己問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想要變的更好的時候,才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正所謂知足常樂、知不足而進取。人要改變現狀,就需要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等自己的人生再上一個台階,就會出現新的穩定和安全感,就有更高的生命品質。想要輕鬆、快樂,就可以接受現在,懂得滿足、學會感恩。想要進步、變得更好,就需要發現自己的問題,鞭策自己去改變。在滿足與不足、進取之間取得相對的平衡,這樣人既可以享受當下生活的安逸,而又可以持續的改變、進步。而又不至於太焦慮,保持相對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更好的面對現在和以後的生活。
通常人們會認為,只有吃苦了,才是努力了,才會有好的成果。可同時,人們在痛苦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工作,效率是很低的。而輕鬆、愉快、熱愛的人才更容易投入,更容易高效率的學習、工作,更容易取得成就。一般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因為熱愛,而非被逼迫。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感到焦慮、不安,做事效率變低的時候,你不妨先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在怎樣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工作,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做這件事情。磨刀不誤砍柴工,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再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把學習、工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經過認知、情感、行為的綜合調整,相信大家很快就可以好起來。一、這段焦慮或驚恐的經歷和你現在的經驗、體會,會對你生活的其他方面,和以後的人生,有什麼樣的正面的啟示,和積極的影響呢?二、你在以後遇到其他現實、心理方面的困擾的時候,是否可以用到這段經歷中所獲得的經驗、體會,更好的去面對和處理呢?
想裝逼裝不了只好拚命積攢裝逼素材卻苦於找不到焦慮綜合征。
推薦閱讀:
※有什麼牛逼的輸入法皮膚推薦?
※互聯網現在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而你更幸福了嗎?
※如何評價楊永信的治療方法?
※截圖如何證明當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