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故事的中藥名?

都知道當歸的名字來源里蘊含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想知道還有哪些類似藥材呢?


中藥名的故事有很多,傳說、神話或是故事。因工作需要搜集過,但未做考究,供一樂~

三七

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哥哥每天行醫看病、種植草藥,弟弟卻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一天,弟弟突得急症,七竅出血。哥哥得知後,急忙刨了一棵草藥煎湯給弟弟服下。弟弟連服幾劑後,霍然痊癒。他問哥哥用的什麼葯,哥哥說是祖傳的止血草藥。後來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藥小苗栽在自家園子里,第二年,這棵草藥已長得枝繁葉茂。
一天,鄰村有家財主,財主的兒子也得了出血病,眼看就快死了,聽說了有種草可以治這種病,便到弟弟家尋醫問葯。弟弟聽說後,就把種在自家園子里的那棵草藥挖出來,給財主的兒子煎湯喝了,幾劑之後,不但沒治好病,人還死了。財主像瘋了一樣,告到縣官那裡,弟弟被抓了起來。哥哥得知後,急忙前去申訴,告訴縣官,這並不是弟弟的過錯,弟弟給財主兒子用的確實是止血草藥熬的湯,只不過這種草藥才生長了一年,還沒有藥性,要長到三到七年時藥力才最強。這件事在十里八鄉傳開了,人們便知道了這種草藥的採挖時間。後來,人們就給這種草藥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長三至七年的藥效最佳

川芎

孫思邈有一日到青城山上採藥,師徒們在混元頂松林中休息時,發現不遠處有一隻雌鶴,卧倒在地,好像生病了,旁邊幾隻幼鶴在哀鳴,過了一會兒,空中飛來一隻白鶴,嘴裡叼著幾株草藥,從高空落下,幼鶴便急忙把葯送去,病鶴吃藥後不久,病果然好了。孫思邈感到很意外,將散落的葯與自己採的葯進行對照,才知這葯是川芎,具有活血止痛作用。於是他不禁吟道:「川西青城天下幽,神仙洞府第一流。白鶴巧銜送仙藥,來自蒼穹雲霄頭。」

茵陳

相傳,有一個黃癆病人(黃疸),面色薑黃,眼睛凹陷,極度消瘦,找到華佗:「先生,請你給我治治病吧。」華佗皺著眉搖了搖頭說:「眼下醫生們還沒有找到治療黃癆病的辦法,我也是無能為力呀!」 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那個病人,發現他變得非常健康,身體強壯,滿面紅潤。華佗大吃一驚,急忙問道:「你這病是哪位醫生治好的?」那人回答道:「我沒請醫生看,病是自己好的。」華佗不信:「哪有這種事!你準是吃了什麼葯吧?」「葯倒沒有吃過,不過因為春荒沒糧,我吃過些野草。」「這就對了!草就是葯,你吃了多少天?」「一個多月。」「吃的什麼草啊?」他們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綠茵茵的野草說:「就是這個。」華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問那人,吃的幾月的蒿,病人說是三月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采了許多三月的青蒿,給黃癆病人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把根、莖、葉分類試驗,發現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


華佗還編歌供後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給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辛夷

很早以前,一位姓秦的舉人得了一種怪病,鼻孔常年流鼻涕,聞不到香臭,鼻發出一種臭味,他不堪忍受,產生自殺的念頭。他爬上當地的一座高山,準備尋短見。一位打柴的樵夫看到:「這麼早就到山上來了?」秦舉人無奈,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了他。樵夫勸他外出求醫,或許會有希望。

秦舉人按樵夫的話,起程到外地求醫治病。一天,他到了南方彝族人居住的地方。彝家醫生說,這種病好治。於是到山上採回一種像毛筆頭形狀帶茸毛的花苞,煎湯給他服了半個多月。結果鼻子不再流膿,頭腦變得輕鬆,香臭味也聞到了。秦舉人病癒後,對彝家醫生感激不盡,還帶回這種樹的種子種在家院里,以紀念彝胞治病之情。至於此花叫什麼名子,當時忘了問彝家醫生了,覺得這是多虧樵夫當初指點,自己會意就叫「心意花」吧。天長日久,就成了後世的「辛夷花」了。

辛夷,又叫木筆花、迎春花、玉堂春,此花是入唐詩的:「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麻黃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的功效。陶弘景說麻黃是「傷寒解肌第一葯」,後世本草著作亦稱麻黃是「發表第一葯」、「治感第一要葯」。


話說過去有位孤苦伶仃的挖葯老人,想收一個徒弟傳授自己的採藥技術。誰知這個徒弟狂妄自大,剛學到一點皮毛知識,就看不起師傅了。於是,傷心的師傅就叫徒弟自立門戶。不過,終究師徒一場,師傅在與徒弟臨分手時,叮囑了徒弟以後採藥行醫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其中千關萬照的有一句話,就是有一種叫做「無葉草」的草藥不能隨便賣給別人。徒弟問:「為什麼?」師傅答:「無葉草,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旦弄錯,就會死人!」

此後,師徒倆分道揚鑣。沒有師傅在眼前的徒弟更加膽大妄為,雖然所識草藥不多,卻任何病都敢治。沒幾天,他用無葉草治病,忘記了師傅的叮囑,治死了人。死者家人一紙訴狀把他告上了衙門。縣官命人將其捉那歸案,升堂時問明緣由,得知是無葉草治死人。接著再審:「你的醫道何人所教?」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姓名。於是,縣官又命人找來師傅。當堂對質,方知徒弟把師傅所教內容搞反了。原本應是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他卻用無葉草的莖去止汗,結果使出虛汗的患者病情加重,最終虛脫而死。知原委,縣官便拍案怒斥:「大膽庸醫,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汗的葯,能不死人?須嚴懲。」為此,徒弟被打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則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出獄後,他主動找師傅認錯。師傅見他知錯能改,又收留了他。以後,徒弟在使用無葉草時分外小心,由於無葉草惹禍而進監獄,他把無葉草叫做「麻煩草」。後人因「麻煩草」草的根是黃色的,才改「麻黃」。

以上信息均整理自網路,歡迎補充。


當歸,李時珍說:「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葯,有思夫之意,古有當歸之名。」
淫羊藿,是助陽葯古書記載:「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此藿所致。」
黃耆,耆是長者的意思,黃耆色黃,且為補藥之長,所以叫黃耆。

還有的藥名因人名而來,如劉寄奴,何首烏。


人類發現中藥後,為了方便起見,會像生了小孩一樣,給它們起一個動聽的名字。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藥名見於殷商甲骨文,其中有「治瘧疾用棗」的記載。「棗」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中藥,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補血,改善脾胃功能不好尤其對腹瀉、易疲勞等癥狀。在中國的一些地方,現在仍然有結婚送青棗的風俗,取這種中藥的諧音,祝福新婚夫的婦「棗生」貴子。

藥名由來多

人們給中藥取名,不是想怎麼叫就怎麼叫。婀娜多姿的中藥名吸收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華,是中醫藥文化史上最早綻放的鮮花。

中藥為什麼叫這個名字,而不叫其他名字?這裡面有很多講究。眾所周知,中國地大物博,中藥資源非常豐富。同一種中藥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生長,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為了區分,一些中藥乾脆就用產地來命名。例如川連主要產於四川,廣藿香主產於廣東,建曲主產於福建,雲茯苓主產於雲南,關防風主產於東北,懷地黃主產於河南新鄉(該地區在明清時期屬於懷慶府),潞党參原產于山西上黨郡(隋朝改稱潞州),阿膠主產于山東東阿縣,蘇合香則主要來自古蘇合國。

有些中藥的產地沒有特色,但藥材或植株的形狀讓人過目難忘。如馬兜鈴的果實向下垂,像馬頭項上垂下的鈴鐺;牛膝的莖上有突出的結節,像牛的膝關節;人蔘的根入葯,生長時間久的人蔘根像人;連翹果實像蓮蓬,比周圍的植物都要高。另外,烏頭的塊根像烏鴉的頭,狗脊的外形像狗脊的毛,大腹皮的外形像挺著一個啤酒肚,豬苓的跟塊顏色黑得像豬屎,丁香的花蕾呈「丁」字且有香味。根據特殊的外形,人們給這些中藥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

類似的,有些中藥材因為具有某種天然的顏色而得名。如金銀花新開的花是白色,兩三天後花色轉黃,在同一根花枝上,經常是新花、舊花相間出現,似金如銀。白薇的根形細微、顏色潔白,白茅根則是葉似茅草、花絮和根部潔白勝雪,紅棗、硃砂、丹參都是紅色,青皮是橙未成熟時的青色果皮,紫草的根、紫花地丁的花都呈紫色。

另外的一些中藥材,由於具有某種特殊的氣味,古人就用這種氣味來命名它。如麝香香氣遠播,香附、降香、檀香等都有特殊香氣,敗醬草有陳醬的特殊氣味,魚腥草有魚腥味,臭梧桐、臭草、臭茉莉等均有各自的「臭」味。有些中藥則是以口嘗的味道命名。如細辛味辛,甘草、甘蔗味甜,酸棗仁味酸,苦參、苦桔梗味苦,五味子皮肉酸甜、果核辛苦、全果實味咸、五味俱全。

有些中藥材則按藥用的部位命名。如葛根以根莖入葯,蘇木以莖幹入葯,夜交藤以藤入葯,地骨皮以根皮入葯,菊花以花蕾入葯。其他如動物類的蟬蛻、熊膽、牛黃、龜板等。礦石葯如帶有磁性的磁石、手感細滑的滑石。

也有些中藥材按照功效來命名。如防風能治療多種風邪引起的頭痛,澤瀉能使體內水濕外泄,益母草可治多種婦科病,千年健去除風邪能延長壽命,遠志健脾養胃能提高智力安神強志,骨碎補是治療跌打損傷、補骨碎的要葯,王不留行催乳迅速即使是皇帝的命令也阻止不了。

此外,中藥名還能組成一些特殊的「方隊」。如數字藥名:零餘子、半邊蓮、一見喜、兩面針、三白草、四方藤、五味子、六月雪、七星劍、八月札、九香蟲、十大功勞、百部、千年健、萬年青等。十二生肖藥名:鼠婦蟲、牛膝、虎杖、菟絲子、龍骨、蛇床子、馬錢子、羊蹄草、猴棗、雞血藤、狗脊、豬苓等。

故事留美名

有些中藥的名字背後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在我們常用的幾百種中藥中,幾乎每一種中藥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有的故事還有神話色彩。五彩斑斕的藥名故事,不僅使中藥知識通過口頭相傳得以普及推廣,而且寄託了古人對生活的要求與希望。

當歸的故事就寄託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相傳有個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採藥,同妻子約定三年之內回來。誰知三年後仍不見青年歸家,他的媳婦憂思成疾,得了一種婦科病,月經紊亂,心慌頭暈,生活十分凄涼,被逼改嫁他人。沒想到媳婦改嫁不久後,男青年就回到了家鄉。他質問媳婦為何不等自己。媳婦哭訴道:「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隻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聽後也懊惱不已,把採集到的草藥根送給媳婦,居然治好了她的婦科病。這事在鄉里傳開以後,一些得了婦科病的婦女也找這種葯服用,居然都痊癒了。從此,人們知道這是一種婦科良藥,給它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叫當歸,告誡後人要汲取「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慘痛教訓,珍惜甜美的愛情生活。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如潘州郎中郭使軍,治療小兒疾病喜歡使用一種叫「留求子」的中藥,效果非常靈驗,久而久之這種中藥就被老百姓改名為「使君子」。

何首烏則與順州一位叫何田兒的老人有關。傳說他年紀很大了仍然不能生小孩,後來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並服用了何首烏。不久他的頭髮由白變黑,能生小孩了。後人為了紀念他發現這種藥物,就把他的姓氏和藥物的功效結合成這位中藥的名字——「何首烏」。

牽牛子傳說是田野農民服用這種葯以後病癒,牽頭牛酬謝大夫。也有人說,牽牛花的命名與它在天亮前盛開有關。因為古代沒有鐘錶,只能依靠自然界的生物鐘來確定勞動的時間。牽牛花開了說明天亮了,該牽牛去勞動了。

另外,杜仲是因為傳說中一個叫杜仲的人進服此葯後得道成仙得名,劉寄奴是因為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在戰爭中發現該葯治療刀傷效果良好獲名。

避諱傳趣名

像劉寄奴這樣,直接用帝王名字命名的中藥很少見。因為在中國的古代,直接書寫和稱呼帝王的名字,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而必須用其他字代替。這種不直呼名字,而用其他字代替的現象叫避諱。

避諱是中國古代值得關注的文化風俗之一,它多是出於維護權威的考慮。這種風俗對人的影響不容低估。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為避父親司馬談的諱,在自己撰寫的130卷《史記》中,居然沒有一個「談」字。

為避諱,一些中藥名也不得不多次更改。中藥常山原名「恆山」,為了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改叫「常山」。

清朝康熙皇帝叫玄燁,為了避他的名諱,朝廷規定凡是「玄」字都得改成「元」字,中藥玄明粉、玄參和玄胡索因觸諱犯忌,分別被改名叫元明粉、元參和元胡索。山藥本名叫「薯蕷」,最初為了避免與唐代宗李豫的名同音改成「薯葯」,後來又為了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改叫「山藥」。這種為了維護帝王(長輩)權威而迫使中藥再三改名的社會現象,不能不讓人望史長嘆,徒喚奈何!

但是,因避諱改名並不是全無是處。有些中藥名本來不文雅,改名後卻變得雅緻有趣。當我們認清這些中藥的「廬山真面目」時,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拍案驚奇。

單從字面理解,人們多會認為,「百草丹」和「百草霜」是藥師踏遍名山大川,浪跡五湖四海,採集100種草藥才製成的靈丹妙藥。其實,「百草丹」是羊肚子里的草積塊燒成的灰,是治療噁心嘔吐的良藥,因為羊吃百草,故名:「百草霜」是雜草燃燒以後附著鍋底或者煙囪的灰燼,因為灶焚百草,故名。

有了這點中藥知識,我們不難發現,孫悟空原來也是一位「神醫」。《西遊記》第69回記載,他在替朱紫國國王治病時,要豬八戒「將鍋臍灰刮半盞過來」。「鍋臍灰」就是「百草霜」了。

「糞便」兩字令人生厭,中醫師不願提,老百姓不願看,因此入葯時必須改個文雅的名字。中藥「人中白」和「人中黃」單看字面,意思很難理解,但熟悉中藥的人都知道,它是人尿自然沉澱後析出的固體物的加工品。

白丁香,單看文字以為此物色白且有香味,很難想到它居然是麻雀的干糞便,因為能化積、消翳、治疝氣而獲此美名。

蝙蝠的乾燥糞便具有清熱明目、散結消積的作用,能治療夜盲、白內障、角膜雲翳,將它研細和豬膽汁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飯前服5粒,可以治療小兒夜盲症,被稱為夜明砂。

野兔的乾燥糞便具有明目殺蟲的功效,因為野兔常常站立起來東張西望,觀察周圍的動靜,好像很崇拜自己那位陪伴嫦娥一起升月的祖先,故名「望月砂」。

更可笑的是,家雞糞便上的白色部分,藥名叫「雞屎白」。別看它出身低賤,歷代醫家都對他委以重任,李時珍認為他治療「膨脹」有特殊療效,《活幼全書》記載把它和丁香研細用米湯送服可以治療小兒腹脹黃瘦,近代臨床報道它與麥麩慢火加熱時拌入酒精熱敷可治療肩周炎、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和關節炎等。

把糞便叫做「砂」、「香」、「脂」等,掩蓋了他們令人不快的一面,使人容易接受。如果直呼其名,毫不避諱,處方上開列××糞便多少克,豈不讓人大倒胃口、難以下咽?給不雅的中藥名起一個雅緻一點的名字,這實在是一個明智的舉動,體現了古代中醫師們的仁術仁心。

本文作者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劉步平老師,由鐵杆醫訊整理。


王不留行。背後是一整部全職高手。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


……總之建議你買本市面上常見的有這類故事的本草綱目,有很多有故事的藥材(這年頭不僅女同學得有故事,當個藥材都得有個故事。)


陳皮~
不用我多說了吧


黃芩無假,阿魏無真",黃芩和阿魏都是中藥材的名字,喻義常見的東西不容易作假,人們易被不熟悉的東西欺騙.

不過黃芩遍地都是,非常普遍,所以在藥材行里買黃芩不會買到假貨,這麼普通的東西,沒有人拿來造假的.
阿魏是一種名貴的中藥,一說是產自西番,其臭無比. 另一種說法是產自墳地,是從死人的棺材蓋中透長出來的菌類,其根發與死人的口中,而那個死人必須得是生前吸食鴉片的. 據說阿魏能治療很多疾病,是靈藥,但是它非常稀有,很難找到,再加上多數人沒見過,所以過去藥店里的阿魏多是假的.

於是古人感嘆:"黃芩無假,阿魏無真." 其實阿魏是一種多年生一次性開花植物,阿魏膠具有藥用價值,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胃病的良藥,民族醫藥中使用較多。早在唐代醫書中就有對阿魏的記載了,歷代醫書中也都記載了阿魏的藥用價值。解放前新疆阿魏不為世人所知,國內製藥用的阿魏膠全部從伊朗、阿富汗進口,1958年在全國中草藥調查中人們發現新疆阿魏有20個品種,收入藥典可作藥用的有兩種:新疆阿魏和阜康阿魏,新疆阿魏分布在伊寧縣喀什鄉拜什墩村一帶,當時有3-4萬畝,密度很大,阜康阿魏分布在阜康。從此我國結束了進口阿魏的歷史。


千年不爛心


有個藥名就叫做徐長卿


一般像人名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比如徐長卿


就是上個學期!!!為了背葯看了好多藥名的故事!!!
不過基本都是:一個窮苦善良的少男或少女遇到了封建主義君主專制blabla的不公 偶然救了一個鶴髮童顏的老爺爺/老奶奶/老神獸 然後他們讓他去哪裡哪裡找什麼什麼草藥 最後治病濟人發家致富的故事…他們的名字也就順理成章地作為命名了。很多玄幻的部分但是都很浪漫啊,如前面有植物學的姐姐回答的。
最喜歡的還是像:
金銀花為忍冬。忍冬,凌冬不凋 故為忍冬。
麻黃是因為一哥們不好好學葯,竟然把麻黃根和莖混了呵呵噠【根止痛莖發汗】鬧出了官司。所以叫『麻煩草』 又因其為黃色,故為麻黃。


絕情草~


推薦閱讀:

TAG:取名故事 | X的有趣故事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