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焦慮?


首先謝謝geokan的邀請。老實說,我關注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前一段時間由於考駕照我發現自己持續了好一段時間的焦慮狀態。有此我也產生了這個疑問。
很久以前有個朋友給我講了一個事,就是說一群留學生在一起合照,有人能輕易從照片上辨認出哪些是中國人,當然不是從膚色外貌,而是從中國人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而老外卻總是顯得輕鬆自在。不管這個事情是否有誇大嫌疑,但至少隱隱約約給我們透露出些什麼。
焦慮真的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為什麼焦慮,我總結了一下幾點:
1.對成功的感覺越來越陌生,對失敗的恐懼,導致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下降。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主觀判斷
2.對未來的不確定,迷茫。
3.越來越多的事情不在你的掌控範圍內,很多事情不知如何去做,該如何下手。
4.一個目標付出努力後卻事與願違,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5.我們從小被灌輸了太多關於成功論的思想,每個人的成功與人生價值或多或少都與社會地位以及金錢掛鉤,我們老是與別人相比,和自己過不去,總想眼紅別人的成功,想複製別人的人生。這一點上我們與老外的觀念相差甚遠。
最後關於減少焦慮,要不減少你對這個世界的企圖,要不增強自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能力。


太多的擔心與慾望,悠著點唄


一. 多數百姓無錢無權。此項無需再多講。
二. 國人整體素質堪憂。比如中國式交通。
三. 各種媒體宣揚拜金主義,國人打腫臉充胖子相互攀比。
四. 看病很貴,醫院是變相的奢侈品商店。醫改不見成效。
五. 對於已有孩子(我還沒結婚)的家庭來說,從孩子出生時起一直到大學畢業,那真的是一筆巨款。


經濟快速發展的副產品吧!


沒有信仰


我將從哲學層面,分三個部分回答:
一、何為焦慮?如何陷入焦慮?
二、中國文化帶來普遍焦慮。
三、如何從根本上避免與消除焦慮?

一、何為焦慮?人們如何陷入焦慮?

何為焦慮?

焦慮,一種惱人的情緒,我們會為升職而焦慮,會因不夠有錢或別人比自己更成功而焦慮,會為孩子的學業前途而焦慮,甚至會為釣魚島而莫名焦慮、、、

焦慮,是由「無力感+恐懼感」混合而成的不安情緒。

本質上講,焦慮,則是源於我們錯誤的思維以及脆弱的自我,所導致的能力、觀念與責任的錯位、錯配。

為何而焦慮?

當你全身心專註於某件事情,並且感到有成就,有希望,即使生活條件很艱苦,外部環境很糟糕,也不會焦慮。因為你不會關注別的,你只關注所專註的那件事情,而在它上面,你感覺到的是喜悅而不是難受,即使碰到困難你也不會感覺痛苦,反而會視作挑戰從而激起更大的熱情,產生更大的喜悅。因此,你絕不會焦慮。

然而,一旦你關注並在意的事情擴大,而其中有一些事情又是你所不擅長的,在那些事情上,你遲早會遭遇挫折,剛開始你只是感覺不快,如果情況一直沒能好轉,你就會產生焦慮情緒,並會隨著問題的繼續而持續加強。

那麼,你為什麼不放棄對這些令你不快的事情的關注呢,就象你之前做的,專註於你擅長的領域?

奧妙正在這裡!產生焦慮的一個前置因素就是:你決不會承認是自己沒有能力駕馭,也不是自己的錯誤--無論是觀念或是行為,而是堅定地認為是外界的錯誤。

這個時候,你的主觀意識里,樹立起一個正確的標準,與其對照,現實的狀況就是錯誤的,而你又沒法改變現狀,焦慮由此產生。

由此觀之,焦慮的產生原因有三:

首先,是我們進入到不擅長的事務;

接下來,是主觀價值標準對現實事務的高大上式的不屑與批判(思維方法);

再者,我們既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退出,也不能認識到自己主觀價值標準的錯誤而予修正(自我認知)。

也就是,由我們錯誤的思維以及脆弱的自我,所導致的能力、觀念與責任的錯位、錯配。當一個人肩負了過多、過大的責任,而他的能力又不足,觀念又固化,不能調適,那他勢必會產生強烈的焦慮。

如何避免和消除焦慮?

解決之道應是,卸掉多餘的責任,提升能力,調整觀念。

具體而言,避免和消除焦慮的方法:

1、不要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過多關注,更不要太在意那些你不擅長的事情。視它們如沐春風,如見狗屎,你只須接受、適應或是迴避,而無須放在心上。

隨著人生的成長,你需要關注的事會越來越多,其中難免有一些是你不很擅長的,如果你實在躲不過,那最好找一個擅長此事的人來幫你處理。

2、修正主觀價值標準

有些事,你躲不開,又處理不好,又無法找人代勞。這就有危險,因為人都會自以為是,人的本性總是自認為偉大、光榮、正確,出現問題,那都是別人的錯,或錯在某個人、某個組織、某個制度,甚至是國家、文化、整個世界。這樣就必然陷入焦慮的深淵。

正確的做法是,立即停止與外部現實的對立,停止對外部事物的有錯認定。第二步是凍結當前的主觀價值標準,對你的思維模式、你的心理需求、你的價值觀、你的能力、你的未來目標進行全面的,清晰的,誠實的反思、確認。

客觀思維很重要,外部現實是客觀存在的,你希望它怎樣沒有用,它就是現在的樣子。因此,當現實令你不舒服時,你能否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如果不肯改,那麼你是否可以離開它?如果你又暫時離不開,那麼,可不可以在核心價值標準之下,重新設計一套工具性價值標準以達成與現實的妥協?

清晰地回答上述問題,有賴於你對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你的需求、你的長遠目標、你的個人能力的清醒認知,也就是清晰的自我認知。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對當前的主觀價值標準作出修正:哪些是必須堅守、不可動搖的核心價值標準?哪些是可以妥協甚至放棄的標準?哪些又是通過自身能力的提升可以達成的目標?

這樣修正之後,你獲得了三重收益:

一是你堅守住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明確了長遠目標所在;

二是消除了與現實的對立,實現了在工具性層面的價值和解,達成了與現實的愉快合作;

三是認識到自身能力不足,明確了短期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這樣,你的焦慮也就自然消除。

焦慮漩渦的完整面目

有了以上的了解,現在,我們就可以揭示出人們陷入「 焦慮漩渦」的完整、詳盡畫卷:

當你不得不獨自面對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務時,挫折甚至失敗就一定會到來。一定!

這個時候,你不能客觀求實的看待問題,既看不到外部現實的客觀存在性,也看不到自身能力不足之處,而是持一種幼稚的唯我主義心態,希望現實按自己的要求改變。

其實,你並不真正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也不十分確定自己真正堅守的核心價值標準到底是什麼?也不明確自己長遠的人生目標究竟在哪裡?你的能力何在?因為你還沒有建立起明確的自我認識,更沒有樹立起對自我負責的獨立意志,你的自我是混沌模糊的,你的自我意志是軟弱無力的。你其實是冀希望於外部現實既知道你想要什麼又能主動來滿足你,這當然不可能。

當期望中的改變沒有發生,你脆弱的心靈會產生一種受害者情結,你迫不及待地將眼前的外部現實指認為加害者,罪犯,是它造成了你的失敗與痛苦,而不是你自己。這樣一來,既可以暫時緩解痛苦,更可以為自己開脫失敗的責任。

為了使上述指認更可信,你開始自我美化、自我轉移。你開始熱衷於關注社會、國家、人民這些大事 ( 這是知識人士或中上層社會精英喜歡採用的套路,其他人士會轉移關注孩子、愛人、家庭或小集團 ) 。這時,整體性思維正好派上了用場,所有問題都歸結到國家層面去考慮,這樣一來,原先引致你不適的個人問題一下子幻化為國家和人民的問題,你從原先的個人事務的失敗者一下子幻變成憂國憂民的高尚愛國者,這既讓你完全開脫了對自我的責任,又讓自我高尚化。順著這個思路,原先被指認為加害於你的外部現實也被普遍化從而成為國家和人民的加害者,罪犯。

當你站上了這樣一個道德高地,於是,泛道德化的思維、烏托邦式理想思維、兩極化思維開始登場,你會拼湊出一套取悅自己的價值標準--烏托邦式理想國,內容可能來自西方,或是中國過去,或是某個人的隻言片語,你會把這套主觀標準視為至高無上的神聖真理,藉以證明現實存在的錯誤、醜惡、落後。

你堅信,符合你主觀標準的理想狀況就在別的某個國度、某個地方,或是歷史上某個時期,或是未來的某個時期。不管如何,它才是好的,應該提倡的,值得存在的,而現實的狀況則是壞的,不道德的,理應批判、消滅的。

當你的主觀標準對外部現實採取蔑視、批判的態度,從而形成不可調和的對立之勢時,你個人的現實處境正變得愈加糟糕,而這又會使上述對立進一步強化,如此不斷。

這就是焦慮漩渦。

二、中國文化帶來普遍焦慮

我必須遺憾地指出,中國文化易於使人陷入焦慮。

原因在於,中國文化倡導以天下為大任,而且以克己復禮、大公無私、死而後已的高大上道德標準要求每一個國民,從而很容易將人,特別是青少年,引入到對國家大事的關注,漠視現實生活、身邊小事、自己的人生事務,最後,必然是應對生活的能力弱化,而擔負天下大任的能力更是無從談起,只空有一股宏大空洞的願景。而這正是泛道德化思維、理想化思維的溫床。

一個人本來沒有那麼大能力,你給他那麼大責任,他就變形了,就會陷入不可窮盡的焦慮憂怨,亦或是對現實世界的暴力破壞與革命激情之中。

從根本上,乃是源於中國文化在如下三方面的缺失:

一方面是,科學思維方法的缺失。

中國文化沒能提供一套科學健全的思維方法(客觀性、具體性、邏輯性、開放性兼備的思維),相反,卻充斥著太多不健全的思維模式。因而它不能給人帶來認識世界的真知,和改造與征服世界的有效能力。

另一方面是,獨立自我認知的缺失。

中國文化宣揚對自我意識的弱化,自我責任的虛化,文化沒能倡導形成權責相適的獨立自我認知。表現為:

對下層民眾,文化強調無我,強調自我抑制、自我犧牲,因而,民眾普遍缺失獨立堅強的自我認知;

對上層統治精英,則是由於專權,由於過度利益侵佔而導致自我澎漲,自我獨尊,但自我能力退化與責任虛化,與自我所享的權力不相匹配。因而,真正健全獨立的自我認知也無從確立。

第三個方面是,個人權利保障與法治的缺失。

對民眾宣揚自我弱化、自我犧牲的文化,必然不會重視民眾的個人財產權利乃至生命權利,更談不上普遍的法律保障。與此同時,上層精英因專權而過度享有的各項權利,也非光明正大佔有,也無法得到法律上的公開保障。

知識與能力的匱乏,讓個人在面對自然與社會的生存競爭時軟弱無力,必屢遭挫折與失敗,從而引致焦慮。

一個人如果缺失了獨立的自我認知,便如同沒有了心靈之錨,他只會寄託於外,攀比,虛榮,依賴,逐浪隨流,無以為寄,終生焦慮不寧。

而個人權利保障的缺失,更象是將個體置於一個弱肉強食,互欺互害的叢林社會。不安與恐懼感就會時刻籠罩著每一個國民的心頭,無論貧民還是精英,稍有風吹草動,即會陷入強烈的焦慮之中。

一旦國家面臨外部危機,則統治精英們因能力、責任的長期雙雙缺位,而無力承擔起應有的守衛國土、保護民眾的職責。下層民眾也沒有能力擔當如此宏大的責任--憑他們弱小的自我又怎能擔此大任。整個國家,全體人民只能陷入普遍的焦慮與苦難之中。

思維不當,自我不立,權利不彰」,乃是奪走中國人安寧,帶來無盡焦慮的三隻「無形黑手」。它們就隱藏於中國的文化與制度之中。

由此可言,中國文化是易於帶來普遍焦慮的文化,中國是一個普遍焦慮的國度。

在這樣的文化與制度環境下,健全思維能力的培養,獨立自我認知的建樹,對於保障個人的幸福安寧,戰勝焦慮,尤顯緊迫與重要。


三、如何從根本上避免與消除焦慮?

下面,將圍繞思維方式與自我認知兩大主題,在分析八大不健全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引出正確思維方式的四大要素。最後明確指出,正確思維方式與強大自我認知乃是我們戰勝焦慮的兩大利器。

八大不健全的思維方式:

一、兩極化思維

中國文化尚陰陽、天地之說,在語言文字中形成大量諸如好壞、對錯、高低、上下、遠近、老幼、、、等兩極式詞語,使兩極化思維模式得以傳播與固化。

這種思維是不客觀的,它對事物的認識簡單化、兩極化,而現實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往往是複雜的、連續的、隨機的、多元的,無可窮極的。

兩極化思維表現在價值領域,便是對人對事易作好壞判斷,對錯判斷,因而易於採取對立、對抗態度,產生敵對、破壞行為,而非協作、建設性態度及行為。

在人生事業領域,好壞思維,強弱思維,為追求絕對的好、絕對的強而使人陷入不斷與他人比較,又不斷失落的無窮焦慮之中。因為任何一項事務、領域均是無可窮盡的,絕對的好或強是永遠也達不到的。

二、整體性思維

它不關注個體,不關注細節,不願沉下心去對具體事物進行深入分析研究,而是沉湎於所謂全局。它缺失了思維的具體性要素,因而它所呈現的整體性認識,只能是一些大而全、假大空式的願景式、道德性、理想化認知結論,毫無價值可言,只會讓人愈加混沌愚昧。

因為所關注的整體性事務大大超出個人能力,往往是個人無力解決的,因此長期浸淫於整體性思維,勢必會給個人帶來強烈的焦慮。先天下之憂而憂,則長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無樂!

正確的態度應是:成己之事,享己之樂,則長樂;擔己之責,解己之憂,則無憂!

每個人皆自獲其樂,自解其憂,則天下長樂,天下無憂也。又何煩某人舍己之樂,而為天下人憂?!

三、泛道德化思維

它以人為的善惡標準去判定人的好壞,去判定人的對錯,以道德願景代替個人專業能力與客觀知識,既不要具體分析,又不講邏輯思辯。總之,道德為先,道德代替一切,道德就是一切,它以為有了道德便一切自來。

西方先賢看重知識,認為知識與智慧即是最高的道德,道德乃智者的內在修為。

中國人則看重品德,將道德與知識智慧對立,並以德行取代知識智慧。將道德變成了對人的外在強迫。

德才兼備,又紅又專,但卻「以德為先,以紅為首」,實為「要忠不要能」,最後往往是「奴才當道,愚者德高」。

本來,一個人立世之本在能力,在知識與智慧,德行不過是人的一種自我約束。能力為本,道德為末。

而泛道德化思維則認末為本,本末倒置。它否定了知識智慧能力的首要價值,推毀了人們對知識能力的熱情與尊敬,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愚昧低能的德先生。一個低能的社會,從而也必是一個普遍焦慮的社會。

四、烏托邦理想化思維

它是以虛構的理想未來圖景來否定當前現實的存在價值,對現實採取對抗或是逃避的態度,根本不關心對現實事物的分析研究。

理想化思維造就兩種人,一種是革命者,他們急切地要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世界,如當年的共產主義青年;另一種是憤世嫉俗者,如憤青。他們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懶漢與低智者,前者是思維上的懶漢與低智,他們僅憑滿腔熱情就將別人的隻言片語奉為革命的信仰,沒有能力辨明真假對錯,也懶得作深入的思考探究。後者,則是思維與行動上的雙料懶漢與低能兒。他們什麼也不想做,也不會做,只期望他們頭腦中的一切幻想如期而至。

理想化思維與泛道德化思維的共通之處,都是漠視現實,否定現實,以某種主觀標準判定現實。區別只在於,一個針對社會,一個針對個人。一個是對於完美社會的幻想,一個是對於完美個人的期望。

這種幻想與期望,由於脫離了現實知識與能力的依託,因而最終必然以失敗告終。從而讓人收穫無窮無盡的焦慮。

五、類比式思維

這是中國先賢們慣常採用的思維方式,普通中國人也特別喜歡,因為它能通俗、形象化地說理。

它常常將對一種事物的認知,類比推至與此性質迥異的另一種事物上,常常將對事物的表象性認知,類比推至事物的內在。而這卻是嚴重地違背了邏輯性,以致於常常帶來嚴重的認知錯誤。

比如,儒家以家庭關係中的父慈子孝,類推至國家,得出:民要忠君,君要愛民。但國家與家庭在規模、血緣、經濟等所有層面都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類組織,一國之君怎麼可能象父親一樣去愛護每一位臣民呢?

這一錯誤的類比推論,兩千多年來不知愚弄了多少人的心智,最終只得淪落為君王們欺騙與統治臣民的工具。

六、一元化思維

中國人常講的,九九歸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統天下,西方基督教宣揚的上帝創世之說,都是一元化思維的體現。它要將世界統一到一種理論、一個主義、或是一位領袖、一面旗幟之下。因而它是大一統專制政治在哲學思維上的源頭。

同時,它也是與兩極化思維、整體性思維相輔相成的,兩極對立,最後要達到統一,整體性思維的目的也是為了要達成大一統。

一元化思維在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中均有體現,只是西方文化追求的是精神信仰領域統一於上帝,而中國文化則要求從精神到物質一切都統一於人間的天子。

這種思維,缺失客觀性與開放性要素,如果不加以嚴格限制,會帶來嚴重後果,因為它背離了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這一客觀事實,違背了人的獨立、自主發展要求。西方文化即將它嚴格限制於宗教信仰領域而不讓它侵犯到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人的世俗生活的其它各個領域。

七、權威性思維

它是以權代理、以權代法的思維方式,一切只服從於權力、權威,完全不尊重客觀規律,「指鹿為馬」即是它最典型的表現。因而,它是一種徹底的反科學思維,只能將人帶入狂妄、無知的愚蠢境地。最終必將遭到客觀規律的無情懲罰!這樣的懲罰在中國人的歷史與現實記憶中,數不勝數!

八、特殊化思維

它是權威性思維的一種弱化表現形式。當權威性思維不能大行其道之時,這種特殊化思維便開始登場。它的表現就是,一切要求大眾必須遵守、服從的東西,無論是道德、信仰,還是法律,他都可以例外,而且只能他一個人可以享受特殊待遇,最好是他想怎樣特殊就怎樣。

特殊化思維導致特殊化的制度安排與行為。中國社會中花樣繁多的「特事特辦」、「特殊照顧」、「優先優待」、「走後門」、「拉關係」…正是這種特殊化思維的體現。最直接的結果是,正式的秩序不復存在,簡單的規則變複雜,從而讓人們無所適從,心力交瘁。

特殊化思維必然會讓一切正式的道德、信仰、法律的權威性遭受嚴重侵蝕與破壞,它的盛行必然會催生出一個正式規則不彰而潛規則流行,表面上講法治、講道德、講天地良心,事實上則無法、無德、無天的偽善社會。

不健全的思維方式,其危害在於,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與行動能力極大弱化,從而將自我帶入軟弱無助的境地,引致人的焦慮。

健全的思維方式

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才是健全的呢?

1、客觀性

是客觀求實的,因此要求:

2、具體性

是對具體事實和局部細節的個別化考察與分析,當企圖將個別化結論推廣至普遍結論時,又要求:

3、邏輯性

是符合邏輯的。

由於世界的複雜性,多樣性,變化性,以及人的認識的局限性,因此,為避免認識的僵化與錯誤,必須保證思維:

4、開放性

是開放的。能接受不同觀點的質疑與批判,能接受新的事實的證偽,能根據現實的變化作出改變…

簡言之,健全的思維方式是客觀性、具體性、邏輯性、開放性的思維。四大要素缺一不可,這就是科學思維。

思維方式是人類在長期認識活動中不斷探索的結晶,前述八大不健全的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探索的結晶。

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是這種漫長而艱苦的思維探索的偉大結晶。直到近代它才得以率先在自然科學領域結出累累碩果。並由此而迅速擴展到人類各個認識領域。因此,科學思維乃人類遲來的思維之光,卻早已燃成熊熊火炬。

科學思維方式的巨大力量,源於它所具有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包含:觀察,假設,懷疑、驗證、推理。 科學的態度包含:客觀誠實,關注細節,尊重事實,嚴謹理性,合乎邏輯,開放自由,接受質疑。

健全的思維關注客觀事實,注重對具體事物的觀察、樂於從實踐中體驗、認識現實,因此,它令人務實而戒虛,使人重真知而棄空想,使人認清並接受現實的不完美,並樂於一點點地改進,但永遠不會追求絕對的完美。

健全的思維,相信邏輯的力量,對世界,對自身抱開放態度,以理服人,以事實為據,接受質疑,蔑視權威,厭惡封閉,樂於改變。

正因如此,它能讓人深刻、準確地認識現實世界,從而大大增進人的認知能力和智慧。

不健全的思維方式則在「客觀性、具體性、邏輯性、開放性」這四大思維要素上,有所缺失。因而會導致對現實世界的偏見甚至錯誤認識,由此而弱化人的認知能力和智慧。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這八大不健全思維方式的應用嚴格限定在特定的範圍,以用其益。通過健全科學的思維方式來修正這八大不健全思維方式中的缺陷,以去其害。

自我認知

自我的認知,包含三個方面:

1、自我認知。是對自我內在慾望、價值觀、能力等的清晰認知,主要包括,你的心理需求、價值標準,長遠目標,個人能力。這決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自我獨立。要將自我與他人、群體嚴格區分開來,關注內在真實的自我價值。

3、自我意志。是對自我要有獨立自主的責任承擔,要有堅定而強大的意志力去確保自我價值目標的達成,無論外部條件有多艱難,都堅不可摧!

模糊脆弱的自我,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到底要為什麼負責?只會隨大流,只會與人攀比,他也沒有勇氣去達成。因而,它本身就是焦慮的源泉。

只有清晰強大的自我,才能準確找到自己的目標與責任,並且有能力,有勇氣去達成。從而達成自我與現實的和諧共進。

戰勝焦慮的兩大利器

健全科學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擁有正確理解世界的認知能力,以及作用於世界的行動能力;

清晰強大的自我認知,讓我們能正確地選擇應該承擔的內在與外在的責任,並努力達成。

它們是確保我們戰勝焦慮的兩大利器。

藉助這兩大利器,即能自主調控自身能力、價值觀,及責任,來保證它們始終有效匹配,令我們感覺舒適、愉悅、成功,從而遠離焦慮。

避免與消除焦慮的根本大法

客觀行為上:

1、勝任原則,干自己能勝任的事,遠離不擅長的事務。

2、自我責任原則,每個人最大的責任是對自己的幸福快樂負責,卸載過多過大的責任與目標。

主觀認識上:

3、思維方式,健全科學的思維方式。

4、自我認知,清晰強大的自我認知。

&<注:此文為作者知財(原名陳青春)原創,保留權利!&>


我感覺大部分中國人都挺焦慮的,周圍的變化太快,生怕自己被落下。其實前方有什麼、被落下意味著什麼,他們並不十分清楚,沒時間想,想了也沒用,反正只要不被落下就行。這就是很多中國人一輩子在乾的事兒。


正常啊,社會轉型,每個人都有上升空間,隔壁的老同學一年發了,前幾天還開著夏利,今天就換卡宴了,自己開著凱美瑞,昨天還歡快積極,今天就慫逼了,昨天還跟別人分享自己的職業經驗,今天就要閉口賠笑了。當周圍條件與自己相似,關係跟自己相近的人,反超與你,你不得窩心痛么。人心不甘之餘又力不足啊。焦慮焦慮,誰也免不了啊。


因為這是個集體主義較個人主義更重的社會,個人權利其實是低位的,個人的慾望方向被集體主義裹挾,一心朝前看,很少有停下腳步或者關心自的時候。時間久了,這種對自身的忽略和麻木會導致心理焦慮,當然只是原因之一


因為讓你想不清楚的事情太多,而且大家都想不清楚。自助無能,群助無力。


沒有安全感.
社會保障,法治狀況,人際關係.


不知道活著是為啥
也從沒被教育過活著是為啥


兩個字,慾望


密集恐懼症。永遠不缺你,永遠都有無數個他頂替現在的你。


根本原因,是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時代,近幾年來,雖然中國也有一些問題出來,總體來說,經濟的發展,讓中國人貧富不均起來,而中國人口相對很多,往往不同地方不同思想的人們湊在了一個城市裡,心裡的不平衡造就了很多焦慮與浮躁。


一切的痛苦,焦慮,抑鬱,都來自慾望不能滿足。


總是害怕會失去


對安全感的不確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


因為跑得太快,每個人都來不及看風景,也根本沒時間審視自己。焦慮來自於恐懼,失去自我,能不害怕么?


推薦閱讀:

被焦慮症折磨的快崩潰了,我該怎麼辦?
有哪位強迫症焦慮症特別嚴重的同學經歷過一瞬間頓悟解開的經歷?
如何消除焦慮感、治療焦慮症?
遇到不順和焦慮抑鬱,總覺得晚了,我該怎麼面對?
患抑鬱症是種怎樣的體驗?到底能讓人多痛苦?

TAG:焦慮症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