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業人士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謝@椰子 邀^_^
國際慣例,先拋結論:學心理的可能未必會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幸福,但會比其他人更能識別情緒,感知狀態。能將心理學運用到自身生活中的人,會有更好的情緒自潔能力,更能達成生活的平衡。
前者是術,後者乃道。但,僅此而已。
也就是說,該不爽的時候還是會不爽的 0_&<
人感知幸福的能力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些人生來樂天達觀,看一隻鳥能笑半天,有些人打小悲觀,能引發快樂情緒的事不多。除了中彩票頭獎這類外界觸發的快樂事件,提升幸福感的方式包含但不限於:第一,提升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第二,解構重組自己看世界的深層邏輯。
提升掌控感,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俗稱的變強,掌握更多技能,賺更多錢,實現財務自由,將生活掌控在自己手中。大部分人追求這部分。心理學知識解決不了。
解構世界觀,則是用一種審視的目光看自己的每個想法,穿透情緒的表面,看到自己的深層邏輯,然後抽絲剝繭把不合理的東西挑出來。
朋友A讓我幫她辦一件事,我沒時間,卻推掉了自己的事情幫助她,費九牛二虎之力給她做好後,她卻連個謝也沒有,我心裡一陣失落。這時候,心理學角度切入,我為什麼覺得失落?我幫她這個忙的目的是什麼?我為什麼要損害自己的利益幫助她?我是不是自我價值感過低自我界限模糊,將自己擺在一個順從的角色上?我為什麼不敢拒絕她?拒絕她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感受?諸如此類。最後得到自察的結果:我不該不計後果的傷害自己的利益幫助他人,更不該在他人不知道我的代價的情況下期望相應程度的感謝。我的失落源自我沒有得到我自認為應得的回報,而這個期望是不合理的。如此,化解情緒,端正態度,下回有同樣的事發生,誠懇拒絕,或者向對方表明自己的不便,心情都不會再受到牽動。
日常心理學教給人的,大抵就是這樣的事。它給你提供分析的工具,能讓你的心在波濤洶湧的情緒海洋中一次次重新揚帆起航,而不至於被風浪吞沒侵襲。當巨大的痛苦來臨,心理學專業的人可能會比尋常人更明白一點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更明白自己的處境,不至於在黑暗中摸索。但,也僅此而已。
真正的路還是要自己走的,沒有一門學科工具可以代替人翻越人生的高峰。心理學再神奇,也就是個拐杖而已,該體驗的痛苦煩悶,心理學人一個個都難以倖免的。不信問問李松蔚采銅這些大神,生活中遇到打擊的時候,肯定也是一樣煩躁鬱悶,只不過他們的自省能力強,自潔速度快,會比平常人看得開一些罷了。
若要說學心理的是否能比其他人找到更多讓自己幸福的方法,那倒可能是會有的。在這方面,學心理的會比一般人更直達目標一些。
因為學心理,知道快感不是真的幸福,所以知道吃美食、抽煙酗酒、看片、打遊戲的快樂都是暫時的。因為學心理,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自我價值低上,所以會努力去做些提升自我價值的事。因為學心理,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類型的愛人(哎喲),所以會過濾掉很多不合適的對象。因為學心理,知道自己的焦慮來源於哪,所以會更清晰明確的向著目標前進。
而至於前進過程中的不順利,還是要自己用真功夫來化解的。哈哈哈,這個是我本科畢業論文,在我的300多個被試的調查里,心理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是顯著低於非心理學學生的。不僅是心理學非心理學的變化,還有大三心理學和大一心理學學生的對比也呈現了結論。嗯,應該沒人想看,就丟結論好了,有想看的我再開電腦補充所有數據過程。
謝邀@陳雨桐 沒有統計過,僅從個人角度談談。
首先,從我學習心理學幾年後的變化來看,是有幾點會增強幸福感的。
一.對於情緒的調節。
二.對於他人行為的理解。
三.對於自身的悅納。
不過這些都被找被試做實驗寫論文抵消掉了╮(╯▽╰)╭
很有趣的話題。同為心理學專業的人,答案大相徑庭。有人認為,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可以增強自省能力、加快情緒自潔速度,更好的達成生活的平衡。 另一些人則認為,了解了認知的狹隘、思維的困境、性格的不可改變等,更容易生活在痛苦中。
這是否說明,學心理學也存在馬太效應。天性樂觀的人了解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自己成長,更好的獲得幸福;而天性悲觀的人學心理學卻易更加悲觀,進一步降低幸福感。
答案中那個300人的樣本調查顯示,學心理學專業的人主觀幸福感顯著低於其他專業,且越學下降越多。這是否因為選擇心理學專業的人,本身具備某些特徵或者說其中悲觀的人較多?所以大部分人越學越不幸福?
記得看過一個說法,樂觀還是悲觀,有50%取決於遺傳基因,10%取決於環境影響,40%可以通過個人主觀努力改變。
感謝老爸老媽給我的好基因!
不能。
我知道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不是真正的愛情。
我知道性格無法改變因為基因。
我知道莫名其妙卻情有可原的人性。
我知道宗教的秘密、認知的狹隘與思維的困境。
我知道我想要什麼與深深的不甘心。
我活在痛苦之中。
並不是。相反,我覺得是心理學專業人士可能更不容易感到幸福。
我們人天生傾向於不去思考人生的,實際上也是如此,越是幸福的人,想的越少,只有當我們遇到了困境,才會去思考人生、人性、分析情緒等等來希望自己可以幸福。
要去思考人生,往往需要動力,正是這份動力促使人去思考。
所以,選擇心理學的往往本身就過的並不開心。
哈洛,也就是或者說是偉大或者殘忍的猴子先生,在他的試驗中,出現了一種猴子,叫心理諮詢師猴。
他們培育了幾隻小母猴。這些母猴在孤立的籠子里生活,但是也有機會每天和其他猴子有互動,並得以正常成長。當這些猴子3個月大的時候,讓她們和那些在孤獨環境下長大的病猴接觸。
神奇的是,她們會執著的去跟那些病猴互動。經過幾個月的不離不棄,那些病猴居然「從陰影中走出來」,恢復社會功能。
我那時候就在想,那些願意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人,是不是就是這些「」心理諮詢師猴」?
在看美劇《lie to me》,莉亞·托勒斯在海關工作,因為察言觀色的能力被萊特蒙看中,而她出色的敏銳的觀察力是因為她小時候跟父親在一起,父親家暴,她整日在惶恐不安中度過,練就的能力。
而共情能力,難道不更像是人遇到挫折時候,產生的能力嗎?安慰人的能力不就是在不斷的安慰自己中建立的嗎?
我給小外甥買了一個小飛機,遙控的那種,他飛的太高了,掛在了樹上,嘗試了無數辦法之後,只能放棄,他對我說,我們就當這個飛機丟了。接下來的很長時間裡面,他都很失落,於是我就給他買了一個新的遙控飛機。
也許,心理諮詢師學習到的那些助人的技巧,可能都是自己在不幸面前習得的也說不定。
2015.10.26修改:
今天回頭再看昨天的答案,覺得有點過了……那些話應該和我的諮詢師說。充滿了情緒和攻擊性。當然,說出來之後,我感覺好一點。
我試著再回答一次吧:
幸福(或者叫積極心理學),有大牛認真研究過。視頻有哈佛公開課幸福課,文字的有動機在杭州寫的一系列文章。
我都看了。看的時候都感覺良好。然後又忘了(當然也許有一部分成為潛意識了,我沒意識到)。
OK,問題來了,哈佛的老師和動機在杭州,他們應該不會忘吧。他們是不是更容易感到幸福呢?
如果有個明確答案,就好了。
如果動機老師說「是的!我更容易感到幸福!」——也許看到了希望:「是不是我也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變得更容易幸福?」——感覺一下,好像有希望拿到通關密碼的興奮。
或者動機老師說」沒有!我沒感覺「——似乎也不錯——」更幸福「好難,他們都沒有更幸福,我好像過成這樣也行了。
可怕的是,這個和愚公移山不一樣——移山再難,愚公有子,子又有子,代代無窮盡也,只要努力就可以移走的——這個結果是明確的。
而幸福作為一個目標的話,實現的路徑真的不明確。事實上,幸福似乎都不能被設置為一個目標。
如果目標是」幸福「,那出現」不幸福「的情況,是不是屬於目標受挫,是不是離幸福目標就遠了?——那,「不幸福」能不能被避免呢?——高官、顯貴、達人可以避免「不幸福」嗎?我認為這個答案應該是明確的,不能。
好像聽起來全是廢話。
那如果換一個角度,如果把目標定在「從痛苦中找尋幸福」上呢?人生充滿痛苦、挫折、傷心、無奈……探出頭來,猛然看到了難得的幸福。這難得的幸福,好像讓人倍感珍惜。
好像也是廢話。
————————————————
現在,就是現在。我四個月大的孩子在醫院打點滴。剛才,就是剛才。我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打點滴,糾結了大約一個小時。期間收穫不同護士鄙視目光n次。
我很理解她們。
可TDM有沒有一個人理解下我?我孩子到這個世上挨這第一針,到底該不該打,我tm糾結一下,行不行啊?這是長沙最好的婦幼醫院之一,這裡的護士,她們對病人就是如此,能不能掩飾下自己的厭惡表情?更差的醫院,就更別提了。
學心理諮詢,每天學的,做的,大多就是設身處地,理解,共情……諮詢師想方設法給來訪者提供這樣的抱持環境,對外界的非共情環境會更敏感。太棒了,現實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醫院,裝修的,開車的,小區保安,包括很親密的人……全他媽的是非共情的,人人滿臉是這種惡意。
事實也是如此。我過的沒以前幸福了。幸福的感覺越來越少。當然不是說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多,痛苦確實也少了。更多是一種麻木一樣的平靜。
有時,我真的不喜歡這人生。和其他人比不一定,變數太多了,但是和自己比明顯比以前幸福感增強。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聽了無數多的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我還是很同意:學習和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大多是出於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我也是「大多」當中的一個元素,以我自己的經歷來看,並不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而是「已經在最糟糕的地方了,你還能奈我何」的理直氣壯!^_^
形成一套為人處事接人待物應對生活的屬於自己的哲學——認知。接地氣兒一點就是,學會不去鑽牛角尖,把握著當下的美好,平心靜氣感受每一段「遭遇」,戒驕戒躁。
如果真的在外人看來會有「更容易感到幸福」,無非就是學習過心理學對心理學有所了解的人,能及時對自我進行疏導(畢竟我們是如此的敏感,極易受到傷害),能靈活的調整自己的認知,與其說是「解決」當前的困境,不如說是「解釋」了困境背後的真正困惑。這樣說來可能會有些不接地氣兒,簡單說就是學會了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比如今天我剛在老校區上完了一節口語課,就要馬不停蹄的奔到校車站顛簸40min趕到新校區,就為履行我助教隱秘而偉大的工作——收齊40個本科學生的課後作業-_-#,要是放在以前,我必定是火冒三丈哭天搶地微博朋友圈胡亂噴一路,但是現在我肯定不會,我會對自己說:上口語課收穫了與外教的交流,還見了闊別整個寒假的小夥伴,回到新校區買個全世界超級無敵好吃的蛋卷冰淇淋犒勞自己,光是想想就已嘴角微微上揚^_^,並且,還能在導師面前賣賣萌,說自己不辭幸苦跋山涉水就為協助他完成教學工作;-)。
可能你會說「這不是唬人嗎!這是在逃避問題!」——誰說不是呢~我們的小心靈就是一個脆弱而敏感的小朋友,隨時都需要我們寵著哄著,這樣才能在陽光中茁壯成長^_^
這就是我在學習心理學之後的成長~最後希望每一個心懷美好的人兒都能幸福^_^並不覺得心理學專業會更幸福,反而會恰恰相反。
拿心理諮詢來說,受訪者會把諮詢師當做傾訴的工具,把自己的負能量通通傾倒給諮詢師,諮詢師還要一步步去尋找潛意識裡面的人性。這樣的工作很難使諮詢師快樂。
對於普通心理學專業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對於情感,人心,意識等看的更透徹。很多東西從本質上理解了,也就不會那麼幸福了。
以下選自網路
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心理諮詢師,是一種高危行業,承受著身和心的雙重壓力。對於每一位來訪者,心理諮詢師都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都要簽訂保密協議。「不管是什麼樣的來訪者,在心理諮詢師看來都是平等的。」高敏稱,就算來訪者是通緝犯,也會對其接訪,「不同的是,我們肯定會報警。」
在簽訂保密協議的同時,要同時確定訪談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是來訪者本人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意願,不求不助、有求有助。」高敏說,諮詢師根據訪談目標,確定到底接不接。「有些目標是不切實際的,超出了諮詢師的能力範圍,我們可以拒絕。」
心理諮詢師是一個耗費情感和心力的職業,接觸的都是別人的陰暗面,如果不及時「清空」這些負面情緒,難免會為自己帶來一定的影響。「有的是夫妻情感的問題,有的是子女成長期的心理問題,還有的是工作壓力導致的抑鬱和自閉,接觸得多了,如果不及時清空,難免會把這些情緒帶到自己的生活中,長期得不到釋放,勢必會危害到諮詢師自己的家庭生活。」高敏說,在這樣高強度的心理壓力下,諮詢師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加強心靈修養。
有時候,對於來訪者的治療剛剛有起色,來訪者突然中斷了治療,這時候,諮詢師會有一種挫敗感,甚至產生疑問,「是不是我的治療方法不對」、「是不是我的水平不行」;還有的時候,來訪者始終不能打開心扉,導致治療一直沒有進展,諮詢師也會困惑「為什麼沒有效果」,甚至深陷其中。「每一個心理諮詢師背後,至少有一名精神病醫生和一名更強大的心理諮詢師來作為後盾,定期疏導自己的困惑,清空自己在接訪過程中形成的負面情緒。」高敏說。
除了精神的壓力,身體的安全也常常受到威脅。一些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突然精神失控,產生打砸、自殺甚至殺人的情況也曾有發生。「信陽沒有發生過,但在外地有很多這樣的報道,心理諮詢師有時會面臨生命威脅」。
幸福,也許和是否學過心理學沒關係,在於自身對外界,對生活的態度吧。
不是很好舉例,舉我自己的例子吧,≥﹏≤要是跑題的千萬別扔磚。
我覺得我就很幸福,我有一個美滿的家,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是溫飽足矣。我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在獨生子女的現在是很少見的,雖然我更想有個疼自己的哥哥和可愛聽話的妹妹,不過,也沒什麼關係,如果是呵哥哥的話應該就沒有我了吧,重男輕女的山東老爸╰_╯。我爸爸媽媽和天底下絕大部分爸媽一樣,喜歡提到一個叫做「別人家的孩子」的人,當然,他們每每提到我會很不開心,不過很快就無所謂了,因為,那是別人家的,和我沒關係。其實幸福:),需要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而什麼是可以忽略的。
我因為家庭的原因,轉過學,新的同學新的環境總是讓我無所適從,記得四年級,第一次從河北到安徽,上的是家附近的一所小學,因為從小說普通話,語文老師很喜歡叫我朗誦,學習也不錯,很快成了班長。可是,在學校我不是很快活,同學的方言我聽不懂,他們各自的小圈子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一個9歲的小姑娘懂什麼呢?我記得我只是更加好好學習,同學們應該都喜歡聰明的小姑娘才對。恰恰相反,那一年沒人了解我,他們都覺得我是個乖寶寶,只喜歡學習不愛玩的那種。很不開心。這種問題一直到初中,一個新的學校,遇到了新的同學,一切重新開始,我還是不明白她們口中的「小四」,「許嵩」,「摺紙時代」。很難過的,我又剩下一個人了,不過還好,我成績很好,這讓我不是那麼難過了。也許幸福:),更需要滿足。
高中的時候,住校了,我的成績不再是那麼優秀,有更多優秀的人在我身邊,沒辦法了,我開始和同學們溝通,越來越喜歡說話,和同學們分享我的故事,我的想法,她們也向我表示歡迎,其實,青春期的少女,哪有什麼標新立異,心裡想的無非就是女同學,男同學,還有成績。我這才知道,原來我擔心的那些,全部只是我擔心的,事實是,我交到了我最知心的幾個朋友,我們相互分享溝通,還有同學喜歡找我聊天,她們說,我是一個很好的「樹洞」,什麼都和我說,當然,我也會守口如瓶。也許,幸福:),並不複雜,只需要你向前勇敢的邁出第一步。
大學,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可我很難過,朋友們都不在身邊,爸媽也離的太遠,這裡只有我自己,可是也許,這就叫做成長。幸福並不複雜,只要你看到你有的,努力你需要的,放棄你得不到的。也許生活有苦有甜,可是「不經幾番寒徹骨,哪來滿園撲鼻香」啊,沒有苦,也就沒有甜的美好;沒有甜,也就沒有告別苦的勇氣。
我的故事,還在路上,沒有心理學,只是一點點的幸福:)
心理學人士不見得更幸福;
醫學人士不見得更健康;
哲學人士不見得更懂處世之道;
倫理學人士不見得更加守規矩……
聽了那麼多別人的悲歡離愁。最後只會記得自己的故事
幸福我倒是不清楚,不過身邊倒是有位同學仗著自己學了一年心理學課程,隨便跟他說件自己的事情,他都會運用"他所學習的心理學知識"免費幫你分析,助你早日擺脫"精分"的狀態 ←_←
慧極必傷
這和你自身心態有關,如果你心態好,即使你看透了還會覺得幸福,如果你心態不好,你滿眼都是負面情緒那肯定不幸福^ω^
我的表達方式嚴重有問題,這特么根本不是我想說的。。。
我覺得吧,幸福與否和很多因素有關:基因、家庭、經歷。這些因素,會影響你的客觀生存環境,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單單一個懂不懂心理學,對是否幸福影響不大吧……
幸福,沒有職業歧視。
從我們幾個心理老師的親身經歷來說,貌似是這樣的。但如果是對於那些從事於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士來說卻未必見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比自己想像的活得更幸福
今天的筆記:
當下之前的階段都發展順利就會幸福,和學不學心理學沒什麼關係。
當然,學心理學的人可以自檢,找出問題主動處理,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幸福些,普通人只會按照原有的路徑繼續。
以下八個階段如果全部發展順利,就幸福一生。
字丑,匿了。
受到調香師這個職業要求的啟發。
調香師要能在面對每日絕大多數是「臭」的,有的還臭的令人難以容忍的的數千種香料時欣賞而且熟練地應用它們。
真正的調香師看這個世界時,世界上好像沒有什麼丑和惡,沒有壞的和無用的,讚美大自然,讚美人生,用鼻子和雙手為世界增添一份「香」。
心理學教我給臭和香打上引號。
幸福的標準會變得不再唯一。
推薦閱讀:
※心胸狹隘的人可以看什麼書來讓自己大氣一點呢?
※人是不是都有黑暗自卑的一面?儘管是坦坦蕩蕩充滿自信的人?
※為什麼「無所事事」會讓人情緒低落,一點也不輕鬆?
※如何提高行動力?
※已經16歲的男生很健忘很自卑很愛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