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做事情的原因大概分為哪幾種呢?
不知怎麼地今天腦抽了,想到這個無聊的問題,但我還是很想知道答案。我想人們做事情的原因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1 出於本性,如吃飯睡覺等等。
2 權衡利弊之後做某事,如畢業之後考慮考研或找工作的利弊等等。
3 為了夢想而去做某事。
4 出於習慣習慣做某事。
想到這裡之後總感覺哪裡不太對勁,各路大神還請指點迷津啊~~~~
從古代中世紀的視角來看,這裡存在著幾個問題:
欲求(orexis)的分類:在亞里士多德,欲求本身是無理性的(alogon)「質料」(從類比的意義上來說),它在理性靈魂中出現有兩種情況:1)它與理性的單純結合,就是人本質上的本能追求,在亞里士多德,就是「求知」(形而上學A1);2)當它與感知相結合,然後服從理性時,它就會成為意志(boulesis)(尼各馬可I,13,論靈魂III,9-11),但是意志只考慮目的本身,而不考慮達到目的的方式,考慮這一方式的是「抉擇」(prohairesis)(尼各馬可III4-6),這兩者的結合構成完整的意志運動。當欲求沒有在理智靈魂中出現時,它會與感知靈魂做質形結合,這一結合的結果是慾望和憤怒。欲求與哪種靈魂相結合是一個習慣問題,需要訓練,如果意志這種習慣比較薄弱,它就有可能出現「意志薄弱」(akrasia)的情況,從而人的行動會依從慾望或憤怒。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習慣行善比經過思考行善更完美。
這裡還涉及其他的問題,比如中道問題。
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研究還是不很透徹,希望大師們指點,比如 @雲豆卷大師。
這一理論在中世紀有很多挑戰,我下面列出碩士論文的部分綱要,可以大致了解思想的走向和鬥爭點(嗎?XD)
目錄(不完全是論文大綱),供吐槽,不!許!抄!襲!
1.亞里士多德的orexis(欲求)和與理智(nous)在boulesis(意志)和prohairesis(抉擇)中的關係,及其形而上學(目的論,質形論)基礎:
1.1.在靈魂論中
1.2.在動物學中
1.3.在實踐哲學中
2.奧古斯丁的靈魂三一論結構中的意志(voluntas)和理智(ratio)關係問題——其罪的起源和神義論的理論指歸
2.1.善行和惡性的本質
2.2.對2.1.中三一結構的解析
2.3.意志之作為惡的最終起源
2.4.神義論的構建
3.阿奎那的理智主義
3.1.決定論的兩條批判道路——理智主義和意志主義
3.2.布拉班特的西格爾:徹底的理智主義道路
3.3.阿奎那對西格爾的批判
3..4.阿奎那:「中庸」的理智主義道路
3.4.1.意志之作為直接導向目的的行動
3.4.2.意志之作為導嚮導向目的者
3.5.意志對理智的優先性及其論證
4.根特的亨利:意志主義對理智主義的反駁
4.1.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基礎形而上學教條的改變而插入奧古斯丁主義的嘗試
4.2.這一嘗試在意志之作為直接導向目的之行動的意志主義後果
4.3.這一嘗試在意志作為導嚮導向目的者的意志主義後果
4.4.這一嘗試與奧古斯丁主義的一脈相承與背離
4.5.這一嘗試的困難
5.結論
應邀!
好問題!接Freud理論講,意識的,潛意識的,中間有下意識的。
如果我們同意,意識,就是知道和能知道,能聯繫起來的。潛意識就是身體知道答案,但是無法理解怎麼了,性屬於典型軀體化反應之一,當然細分涉及很多。下意識能覺察到,但有待聯繫更進一步知道,比如夢能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中間的潛意識。
題主的細寫的來自個體意識到的,還有比如安全,歸屬等潛意識下意識部份。
還有集體無意識,比如,長大好結婚生孩子了……
天下人,皆為利嚷,天下事,皆為利來。
人做一切事情的兩大源動力:性的需求和被重視的渴望。
推薦閱讀:
※我22歲一個人孤身在外不想社交卻很害怕孤獨,固執己見,愛鑽牛角尖,對生活失去熱情,想死該怎麼辦?
※如何讓自己陽光快樂起來?樂觀又積極向上?
※存在被害妄想是由於極度缺乏安全感,還是由於抑鬱症,或者其他原因?
※在愚人節為張國榮刷屏的人,現實中真的會同樣正視抑鬱症患者與雙性戀嗎?
※哪種狗適合有精神病的人養以及如何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