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2歲一個人孤身在外不想社交卻很害怕孤獨,固執己見,愛鑽牛角尖,對生活失去熱情,想死該怎麼辦?
不想社交又害怕孤獨,缺愛導致的情感關係問題很明顯啊。固執、愛鑽牛角尖,都是封閉自戀的必然結果。對生活失去熱情,是封閉自戀受挫導致的。在你身上,自負與自卑同在,可憐與高傲同在。
為了更好得回答你的問題,我把以前回答的答案又複製過來了。
這是我的個人網站,歡迎打開心理治療和團體輔導 on Strikingly
我的微信號是:ilufugong
【簡單測試】
題目是:
1、你覺得父母愛自己嗎?
2、你如何看待小時候父母給自己造成過的痛苦?
答案寫在最後的最後。
【寫在前面】
1「我愛你/必先愛我自己/否則,我無法愛你/而你,亦當如此」——節選自《如果我愛你》。
2「人生,是一場修行。」一切的改變之道在於自己有一顆修行之心。每個人都需要不斷修行,所以不要緊張害怕。
3必須要明白的一個問題:愛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能力?
4雅各布森認為,健康的自尊是持久的愛的基礎。
下面進入主題:
【缺愛問題是心理學難題】缺愛這個問題確實是心理學界非常頭疼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問題近乎無解,也有諮詢師確實認為只有運氣非常好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愛情對象才可能治癒,但這比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大不了多少。
為了徹底分析清楚並解決這類問題,我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下面簡單說說。
【缺愛缺的是父母之愛】
這一點首先要明確,你缺的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是小時候父母對你愛的不夠,或者忽視太多,或者批評太多,或者帶有很多虐待成分導致的。
【缺愛會導致什麼】
缺愛會導致歸屬感缺失,安全感嚴重不足。會讓人要麼苦苦追尋有個依靠,對她稍微好點的人她會覺得是救星,但是不久以後發現並不能填補自己的心靈空虛,又很失望;要麼放棄對愛的追尋轉而過度追尋自身的安全感,比如對成功的過度渴望,對財富和權力的痴迷,害怕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內心,無法容忍自己的無所事事。缺愛者由於沒有歸屬感,對社會他人是缺乏信任的,與人相處也是交易關係的思維,缺乏情感互動,人際關係不理想。
對於有志青年,一生非常努力卻總在重要關頭掉鏈子的人,請注意:缺愛還會造成你的成就恐懼。對成功的追求可以轉移內心的痛苦,但是真的成功了之後,就沒有更好的目標來轉移內心裡愛的缺失造成的痛苦了。所以,每次即將成功時,你會非常緊張,害怕這一時刻到來。
【被愛包裹的控制】除了忽視、虐待、神經質會給孩子的親密關係造成強烈的不安全影響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共依存症」的現象,就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造成孩子自我邊界不清晰,無自我控制能力。這種現象也常出現發生在伴侶關係中。
【愛情能夠給你帶來的是什麼】
這一點也是需要清楚的。缺愛缺的是父母給自己的無條件的付出、關注、包容、支持、信任、鼓勵,而愛情構成的三元素是友誼、激情、承諾,愛情是美好的,但愛情是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是平等的,並不能代替親情。
【缺愛者希望得到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缺愛的人希望得到的愛情,是對方無條件付出,對自己的任性、衝動(各種退行行為)非常包容,「一個非常溫柔的人」「一個對自己無微不至關心的人」「一個趕不走的情人」「一個能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這樣的完美愛人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里,但是很少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缺愛者的愛情模式】
1用控制欲和佔有慾來彌補缺愛心(男性喜歡),客觀上限制了對方自由
2用反覆考驗對方的方式來驗證對方對自己的真心不變(女性喜歡),客觀上打擊了對方的積極性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是二次打擊】
缺愛者的人生中會有很多的不舒服,比如容易誘發抑鬱症,容易焦慮,人際關係處不好,無法理解人情世故,等等。但是最慘烈的悲劇還是不斷重複的愛情悲劇,因為把對方當成救星的這種強烈希望一旦破滅,給心理造成的是嚴重的二次打擊。為什麼會希望破滅,因為期望太高了。愛情是平等的、自由的,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撫慰心靈,但不是為了治癒心靈而存在的。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時常上演】
本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不容易遇到,慈父或者慈母精神的愛人更是很難遇到,一般人對愛情的態度都是平等的,我為你付出你為我付出,真心換真心。
當然,我想說的倒不只是缺愛者很難碰到對自己非常好的人,而是即使碰到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他也很難填補你所需要的那種情感。要他既做愛人又做家長,還要經受種種考驗,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真的很難做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但是對他(她)而言是一種能量的快速消耗。結果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
還有種愛情悲劇:有些人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父母一定會反對的人,之類的。這讓他(她)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即我能預見到自己的戀愛失敗,所以找那種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反而可以敞開心扉去愛,到時候分手也是現實導致的,不至於那麼痛苦。
【結論:愛情可能拯救不了缺愛】
愛情很美好,缺愛靠治療。治好再來愛,生活更美好。
【結論之外:缺愛是會「遺傳」的】
缺愛者因為沒有足夠的愛,對子女也不知道如何付出足夠多的愛,這就導致子女也缺愛,子女長大後成了父母,又對他們的子女如此。這種輪迴,只有自身的成長才能打破。
常見一些父母,非常努力奮鬥,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非常高,看起來非常優秀,但是缺愛仍是自己難以面對的痛,與孩子也缺乏情感交流。他們為什麼無法忍受失敗、忍受平凡,因為他們害怕停下來與自己內心交流。
【寫在結尾】
有一個笑話,說一個男人去看醫生,說他很沮喪。
醫生說療法很簡單,「偉大的小丑帕格里亞齊來了,去看他的表演吧,那樣能讓你振作起來的」。
那男人突然大哭,「但是醫生」他說,「我就是帕格里亞齊。」
也許你讀的有些悲觀了。那麼看看另一篇吧,問題四萬四,辦法八萬八,辦法總是比問題多。
延伸閱讀:很多人肯定要問:解決之道是什麼?可以參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616040/answer/48840660
這是我的個人網站,歡迎打開心理治療和團體輔導 on Strikingly
我的微信號是:ilufugong
http://weixin.qq.com/r/GqLexqLEAf9_real9-cI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反對泡學:男人缺愛更嚴重,性愛不能治療缺愛】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今天有從事PUA[Pick-up Artist(把妹達人)]的人加我。在此聲明,我是非常堅定的泡學反對者。我要從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1、泡學的本質。泡學的本質是展示一個心理非常健康的男性形象,以達到所謂推倒女生的目的。
2、對女生的危害。泡學讓女生神魂顛倒,原因在於那些「展示高價值」之類的方式,確實對女生尤其是缺愛的女生有吸引力。而健康的情感關係應該是真誠、理解、接納的,愛情則還需要加上承諾、專一。泡學以不真誠為前提,以推倒為目的,對女生的傷害是必然的。尤其是在男生以女生缺愛、心靈未成熟的特點來打壓女生來增加自身吸引力或者達到目的後撤退的招式,對女生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大的。
3、男生更缺愛。為什麼很多男生熱衷於此道?因為同樣的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男生能得到的關愛可能比女生更少。另外,在家庭之外,女生更容易抱團取暖,男生則更加孤獨。
4、性愛不能治療缺愛。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性愛是以陌生身體的融合來滿足愛的感受,但是分開之後極度的空虛感又會再度襲來。對性愛的上癮,和這種空虛感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抑鬱的價值:每個人都想成長,只是注意力還在外面】
每個人都有成長的動力,但不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想成長的。人是非理性動物,一般都會在受到挫折之後才會想解決,解決不了之後才會想成長。
抑鬱其實是潛意識送給你的很好的禮物,抑鬱把你的注意力引向了自身,抑鬱的狀態告訴你,外界一切對你來說的意義是次要的,把你與強烈的無價值感連接起來了,最終需要發現,人生最大的價值在自己身上,在於自我接納,在於把過去-當下-未來的自己整合,在於「即使我對社會沒有任何價值,我對自己而言也是有價值的」的覺悟,才能徹底解決抑鬱。
【成長的必要:戀愛無法代替自身的成長】
自己的心靈成長是必須要經過的,別人無法代替。不管是迷戀於泡學的男生,還是幻想白馬王子的女生,都要明白,自我成長是必要的一步,不成熟的自己投入到戀愛中去,是夾雜了性愛的過家家而已,如果真的有了孩子,根本沒有能力擔負起滋養孩子心靈的任務。
如果你的內心還是個未長大的孩子,你能吸引到的人和吸引你的人,也是內心未長大的孩子。大人與大人談戀愛,幸福美滿;小孩與小孩過家家,啼笑皆非。
自我成長,不是讓你裝著成熟、裝著沉著。是讓你在諮詢環境下,更清楚認識自己,內心成長的種子自我萌發,在接納自己的前提下,更清晰得看清楚世界的本來面貌,更智慧得處理。
————————————
來些科學理論依據:
實驗證明兒童早期依戀類型具有穩定性。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發展了一個著名的方法「陌生人情境」將幼兒和學步期兒童分為四類。
安全型兒童才在主要養育者在場時很樂意進行探索活動,會因出現陌生人而產生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受到悲傷,當照顧者短暫離開後又回來時,兒童會迅速尋求和照顧者接觸,而重獲接觸便可以讓兒童安心。從兒童會重新開始探索和遊戲的角度來看,這種從過激的紊亂狀態中恢復是平穩和完全的。
焦慮迴避型 | 分開並不會使他們那麼焦慮,但當照看者返回時,不會自發地尋求親近,有些幼兒並不表現出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偏愛。
焦慮抵抗型 | 當照顧者離開時傾向於高度煩惱,並且表現出比較少探索和遊戲,但重聚時不能很快平靜,表現出掙扎,僵硬,繼續哭鬧或生悶氣。照顧者的在場和安慰的嘗試並不能使他們安心,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似乎干擾了他們通過親近獲得安慰。
這兩種不安全型呈現出過分防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來處理情緒激動和矛盾,因為他們似乎不確定照顧者是否會承擔調整他們情緒激動的工作(Main Weston, 1981; Sroufe, 1990)。
紊亂困惑型 | 第四組幼兒則呈現出一系列不定向的行為反應,給人一種紊亂和不定向的印象(Main Solomon, 1990)。幼兒呈現出冷漠的,興奮的,不安的,即便是照料者在場都想從情境中逃離的願望,被稱為紊亂困惑型。
普遍認為依戀類型相關的行為基礎於兒童採用的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因為情緒調節主要通過兒童的主要養育者的幫助得以獲取,兒童的策略無疑就是照顧者對其行為的反射。
安全型兒童的行為 | 基礎於和同調的照顧者正向的互動,養育者很少過於情緒喚起,並且能夠幫助兒童從自發出現的紊亂的情緒反應中重新平靜下來。因此,他們能夠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整合,負性的情緒被幼兒當成是溝通的功能而不是危險(Grossman et al., 1986; Sroufe, 1979, 1996)。
相反,我們推測,由於照顧者的人際和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兒童的忽視,甚至怨恨,焦慮迴避型依戀兒童的情緒激動並沒有被照顧者平復。同樣地,如果兒童被過分侵入的養育方式過分激起,他們也會過於調整自己的情感,並從可能會激起其情緒的情景中逃離。
焦慮抵抗型兒童則調節不足,他們加強苦惱的表達可能是為了努力引起預期的照顧者回應。這些兒童對威脅的感受逾限很低,會變得過分專著於同照顧者保持接觸,但當接觸來臨時卻又顯得很挫折(Sroufe, 1996)。
普遍認為紊亂困惑型的照顧者既產生恐懼,又提供安慰,因此,依戀行為系統產生了強烈衝突的動機。並不奇怪,嚴重忽視,身體或性虐待經常和這種類型相伴隨(Cicchetti Beeghly, 1987; Main Hesse 1990)。
對陌生情景試驗中的兒童的跟進縱向研究:對青春期和年輕成人的AAI( 成人依戀訪談)研究戲劇性地呈現了依戀的穩定性(Georgeet al., 1985)。AAI詢問被試童年的依戀關係和對其現在的意義。這個實驗依據Main Goldwyn (1994)的評分系統打分,這個系統將個體分為安全自治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專著型,或由於喪失或創傷導致的未解決不定向型,分類根據他們對早期經驗的敘述的結構化的特性。(自治的個體清楚地評價依戀關係,把依戀關係看成是極其重要的,不安全的個體則不能很好地整合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和經驗對他們的意義。迴避型的人否認和貶低早期的關係,專著型個體在他們現在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里傾向於困惑,生氣和被動。兩個研究(Hamilton, 1994; Waters, et al., 1995)顯示幼兒和成人依戀類型分類68-75%的相關。這證明了依戀類型在整個生命期間的明顯的穩定性。用其他的成人依戀的測量方法也有相似的發現(Hazan Zeifman, 1994)。
有更多的證據顯示,依戀關係可能在困難和剝奪的跨代轉移上有重要作用。安全型個體的小孩和他們有安全依戀的是其他類型的3到4倍(van Ijzendoorn, 1995)。甚至,在兒童出生前就對父母依戀類型進行的評估的預測性研究中,結果也是如此 (Benoit Parker, 1994; Fonagy et al.,1991; Radojevic, 1992; Steele et al., 1996; Ward Carlson,1995) 。這些發現強調了養育質量在兒童依戀類型上的重要性。我們實驗室的這些發現說明:除了氣質,以及像經驗,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精神病理,人格這些情景性因素,父母養育的依戀類型也有預測作用(Steele, Steele Fonagy,準備中)。至於說到依戀類型和人格障礙的聯繫,我們可以預期在幼兒安全感的決定因素和犯罪行為的長期預測因素有廣泛的重疊。
【簡單測試的答案】
這並不是兩個好回答的問題,可能會伴隨著你的痛苦感和糾結感。
1、你覺得父母愛自己嗎?
很少人會說父母不愛自己。所以這個答案並不重要。
2、你如何看待小時候父母給自己造成過的痛苦?
這個答案是關鍵。
如果回答是解釋性的,例如父母脾氣不好;父母太忙沒有時間照顧我;小時候自己很調皮所以父母不喜歡我;等等。那麼你就可能有點缺愛問題。
你從哪知道你固持己見愛鑽牛角尖呢?
我也是孤獨的人,因為一點小事,覺得自己好孤獨。於是就在知乎上看到了你的帖子。
我有強迫症和抑鬱症,我身邊這樣的朋友都很孤獨。我孤身一人在西南,我家在天津。和我一樣孤身外地的人大多數也很孤獨。
生活過的這麼慘了,要好好愛自己。也許你被剝奪了童年,剝奪了愛,沒有同伴,被同學排擠。但你不是唯一這樣的人。
其次,你放大了事情的影響,因為過去的傷害,你會把別人的傷害內化。試問,一個人因為她自己的一些原因(例如自卑)而攻擊了你,或者冷處理。恰巧,孤獨的你在不熟的情況下因為對孤獨的恐懼把她當朋友。那麼你在這種攻擊下會自貶,然後排斥自貶,因為自貶你會感覺到孤單和疏離。你忽略了這件事情,是一個彼此互動的結果。可能你有問題,也可能是對方。忽略事實而跟著無意識前進是可怕的,它會給你得出你頭腦里早已經設定好而非事實的答案。
所以,我來替你抱抱你,可能你曾經沒有得到過應有的關愛,可能你曾經收到過別人很重的傷害,但這些都已經過去了,不要再繼續傷害自己,去試著察覺自己的念頭,然後知道,這個傷害我的只是我的念頭。
孤獨並不可恥,你自己只是你孤獨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是生命給你的修鍊。就像有些人天生殘疾一樣。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為一些人打開過,他確實是不公平的。但好在,我們自身也是打開這個世界的鑰匙。
好好愛自己吧,相信自己是因為愛而存在的偉大生靈,你就不會再那麼孤單。畢竟做為人類,你也有一份愛在心裡。
如果實在孤獨,沒關係,還有姐姐我呢。我以為是我發的。。
慢慢長大上了大學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 我真的不愛社交了
我以前很喜歡和一群小夥伴出去玩 但是自從上了大學 我開始覺得人際關係真的很複雜 而我卻過於笨拙
我害怕參加學生會的活動 我一想到我要和一群說不上多熟的人一起轟趴整個晚上 而可能我卻只能在角落裡玩玩手機 從而掩飾內心深處不知道為什麼 看到越熱鬧的情景卻覺得越悲涼的情緒
如果我為了讓自己顯得體面一點 到處找人和我說話 假裝熱絡親密 我又覺得尷尬和難受 因為我覺得社交真的好累
我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室友無心的話語我都覺得他們是不是討厭我或者我說錯話了 我就會想著道歉 那麼多年如履薄冰 小心翼翼 活著好累
因為也沒人有必要顧及你的感受 不是嗎?
…………………………1.28更新…………………………
我沒想到自己失落時寫的一段話會被人看到,得到鼓勵。很感動。
前段時間確診是抑鬱症。愛我的人都很擔心我,因為我漸漸變得很內向。
謝謝你們的鼓勵,我在積極治療吃藥,也有運動,會和一兩個知心好友出去散散心,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相信有一天我也可以自信歡快的站在人群中,侃侃而談吧嘗試著多跟人交流,不是說一定要和一群人打成一片,還是要有一兩個能談心說話的,要不然很難受的。TED上有個演講好像名字是幸福是什麼,大體就是好的社交對人的健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如果暫時做不到的話就自己找點事情做,不要著急,要接受自己現階段的某些不好,然後才可能變好,看看書,看看好電影,發現自己太執著太固執了其實也是一種進步啊,很多固執的人根本不覺得自己固執,所以你沒必要因為自己的固執而過分痛苦。至於如何改變這種固執就需要你多讀書多看看這個世界,等到思維方式變了自然而然你就不那麼固執了。
至於想死嘛,一個人一生中肯定會想到主動去死的,我前段時間也想死,邊想死臉上還浮現起迷之微笑,關鍵是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啊!可能是因為工作學習上一些事情太焦慮了?雖然我想死,但在我的內心深處我知道我是不會付諸行動的,你可以捫心自問下你想死到底只是大腦的一個無聊的念頭還是你有強烈的付諸行動的慾望,如果是後者,那麼強烈建議你去看醫生,因為很可能你生病了,而生病特別是這種病是器質性的話單純靠自己調整是不可能調整過來的。果斷就醫吧!如果是前者,只是偶爾想想,那你就看看喜劇片,把生活搞得規律點,按我的經驗來說想死的念頭一般都出現在我無所事事太久的時候,我懷疑你也是無所事事太久又沒朋友所以才會想死。我指的無所事事不是說你沒有工作,而是說你沒有做一些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所以不快樂。
最重要的建議是,不要逼迫自己馬上改變,或者是馬上變成一個開朗快樂的人,因為這幾乎不可能,一般人要走出低潮期還是需要時間和契機的,不要想著一蹴而就,然後失敗了然後更痛苦,接受自己可能一段時間心情不會太好,然後在調整中等待,不要急,不要急,不要急。
祝好,希望有幫助
在知乎上問這種問題,無非就是想尋碗雞湯喝。天太冷了,有人隨手遞過來一碗雞湯也是極好的。
【我22歲一個人孤身在外不想社交卻很害怕孤獨,固執己見,愛鑽牛角尖,對生活失去熱情,想死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那就去死死看啊。
真的要死了,才會發現自己不想死,真的活不下去了,才會發現自己很想要活。所謂對生活失去熱情,很多人都有過,不過這樣的人恐怕最渴望地就是生活中能有一些盼頭。
我實在是不想舉一些有限的事例來講,不過事實上是比你糟糕的人有的是。如果真的想燃起對生活的熱情,主要還是靠自己。比方說,今天我要有三個小時積極地生活時間,在這三個小時里,我不抱怨,我去找朋友聊天,我自己看看書,我逗小貓玩一會兒,我笑得像個傻X。三個小時後,我可以對生活失去熱情。
明天我還是三個小時的積極生活,我認真賺錢,我吃碗麻辣燙,我上街血拚,三個小時後,我對生活失去熱情。
按周次增加時長。這種短期小目標既可以給人帶來開心也可以給人帶來成就感,不妨一試。
來自一個已經開始對生活燃起熱情的人:)
死容易,半死不活怎麼辦?
我覺得如果世界觀正確,不妄自菲薄,內心有慈悲,就算目前生活及人際方面並不理想,也要相信這只是一個過渡期。建議先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最好能夠惠及他人)然後制定計劃按部就班執行,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自己認識自己,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我相信,當你變的優秀,你就會吸引優秀的人到身邊。要努力
世界上正有7%的人不同程度的受社交恐懼症困擾,在外人眼裡,他們可能只是內向害羞膽小或者高冷。社交恐懼症是世界第三大心理疾病。
社交恐懼的表現:
1,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老是會覺得別人的一舉一動是在針對你,一聲咳嗽也是針對你,一個眼神也是針對你,自己腦袋裡面忍不住去想很多,各種雜念在你腦袋裡面亂串壓制不住。
2,有話不敢說,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不知道說些什麼,一句話冒到嘴巴突然又不敢說了,猶豫半天最終還是沒有說出來。
3,經常性的因為一些小事就會胡思亂想,糾結該怎麼做,借給別人10塊錢該不該要回來,不要心裡不舒服,要的話怕讓別人覺得自己小氣。
4,在人群之中沒有存在感,經常別忽視,經常被不待見,感覺老是無法融入一個圈子。
5、懶惰,做事情3分鐘熱度,無法堅持,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只喜歡宅著,打LOL,看AV。
6、抗壓能量差,動不動就想要尋求別人的幫助,問別人怎麼辦,讓人鄙視,厭煩。
我知道一個社恐交流群,群文件有治療社交恐懼症的資料,深度解析社恐的形成、杜絕社恐的泛化,逐步糾正認知,減輕癥狀,走出社恐,建立自信。還有善解人意的群友為你分憂。Q群號:568428113。
我覺得面對問題首先要考慮會引發這種狀態的本質原因,那麼原因從哪裡找?還是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慣性思維以及生存環境,此生存環境指的是自己所感知的,不是客觀意義下的生存環境。之後要找的是解決方案,題主說不想社交,我會提供一種依靠自己的解決辦法,僅供參考。
小孩在1歲-6歲(上學之前),人們大都會以父母的優秀程度,也就是所謂的基因來評價他們;7歲-12歲,通常會以成績和聽話(乖巧)程度來評價他們;13歲-18歲,會以成績以及人際關係的處理來評價他們;18歲之後,會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能力為主要標準來評價他們。
這段是我自己的經歷,不想看的可以跳過。我在體系當中,首先父母是毋庸置疑很優秀的,所以1歲-6歲,別人對我的評價很高,正向反饋非常多;而後來,在學校里我沒有承擔職務(班幹部一類),沒有異常優秀的成績,正向反饋在逐步遞減;一直到現在,在大學裡,沒有人會關心你的成績如何,大部分都集中在了交往能力上,我現在失去了交往能力,也就身處這個評價體系外,再加上自己都沒有給自己正向反饋,正向反饋約等於0,那麼就會自然而然地削減自尊感,也就是自信的來源,因此變得消極,缺乏自信,和別人說話都變得沒有底氣。
至於如何改變這個現狀,辦法也有很多。我能想到的,就是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逐漸建立一個自我評價體系。通常開始建立自我評價體系是在7歲-12歲這個區間,也是我們第一次聽到類似『自戀』的辭彙;而在13歲-18歲之間,我們開始認識『自卑、反省』之類的辭彙,這樣逐步形成完整的自我評價體系,舉個例子:就像數軸,往左是負無窮,往右是正無窮;自我評價體系也有兩個端點,最左是自卑,從零開始往左移動的單位分別是自我約束,自我束縛,自我貶低;最右是自戀,從零開始往右移動的單位分別是自我肯定,自我讚美,自我膨脹;而中間,處在-1到1的位置上的移動單位是自我審視。而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在於處於自我評價體系的哪一個位置,而是根據當下的心理狀態,調節出合適的自我評價體系中的位置,讓心靈處在一個健康的區間狀態下。換句話說,完整的自我評價體系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評價心理健康的標準,所以不要誤以為自己只能停留在自我約束和自我肯定之間,所有的單位你都要學會,這樣才能根據情況調整出最佳的心理狀態。以上是單純依靠自己的解決方案。
當然也有依靠外界的幫助的解決方案,畢竟這是一個合作共享的社會,依靠外界的幫助一定會輕鬆很多。
樓主好 不知道算不算跟你一類人 我也是差不多這個年紀的人 也跟你一樣經歷相同的感受
我屬於得了心性好強的病卻上帝給了我軟弱無力又敏感的性格
拚命的學習拚命的做兼職 把自己的時間都佔滿
但我發現 越這樣並沒有給我帶來充實的感覺
反正更加想死
最後我才了解 一切都無法讓我改變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越來越長大要面對的事情只會多不會少 我或許一輩子都要這麼活 最後悟出一個道理
出生原本就是一種被一廂情願來的罪過如果是真的不想生活了,那什麼樣的生活也都是同樣沒有意義的,那就去過你力所能及的最想做的事情,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必在乎結果了,反正最多不過是你現在每天預設的結果——活不下去,被動地死去(注意:是被動地死去,主動尋死是極其懦弱、愚蠢且犯罪的)。也許意義會被創造出來。但前提是你對現有的生活真的不再抱有幻想和期待了,那就無所畏懼了,恐怕你又做不到。
去醫院做心理診斷,然後找心理諮詢師幫助你
不要,這個世界不止你孤單,沒有安全感,我也沒有,我也好害怕
你能不能勇敢一點,再堅強一點
或許
一切根本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
不管別人怎樣質疑
相信自己
一定要相信自己
一定不能放棄自己
相信自己
玩守望先鋒吧
我也是這樣。
很希望能和你做朋友。
我要報復,我要報復不接納我的人,我要報復傷害我的人
答主我看到你的提問的時候,還以為是我自己什麼時候寫的問題,好像啊啊啊!
樓主感覺我們同病相憐,真的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請為了那些喜歡你希望你振作起來的人堅持生活好嗎?未來會變好的一定會這樣啊
推薦閱讀:
※如何讓自己陽光快樂起來?樂觀又積極向上?
※存在被害妄想是由於極度缺乏安全感,還是由於抑鬱症,或者其他原因?
※在愚人節為張國榮刷屏的人,現實中真的會同樣正視抑鬱症患者與雙性戀嗎?
※哪種狗適合有精神病的人養以及如何購買?
※明知道抑鬱症一輩子都好不了,那為什麼不早點結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