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的風水好嗎?

廣東江門的風水怎麼樣,怎麼看待風水在江門經濟活動中的影響?


你好,我是土生土長的江門風水師李豐毅,我相信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和我的微博。


籠統的說,好。


但是具體是怎樣呢?這真不能說的清楚。因為這個問題的主體「江門」並不是一個清晰的指示。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江門」是指什麼哪裡。不同的人,對江門指代的範圍是不同的。


最狹義的江門是僅指竹排頭以西,羊橋市以東,江門河以北,高第里以南的範圍。廣義上的江門可以擴展到整個江門五邑地區。這兩個範圍我覺得都不是提問者或者我認為中的江門。


在我認為江門,在風水範疇討論的江門應該分兩部分討論,第一是指蓬江河北岸一帶,現在的長堤、水南一帶,以及東至炮台、甘化廠、北街等一帶。這個區域連貫了北街港至堤西路,包括了歷史上的「江門鎮」或者「江門城(Kongmoon City)」及舊蓬江區的主要部分,這個地方我稱之為「老江門」吧,這是也我討論的是核心部分了。

另外,我更個人更傾向於將蓬江、江海、新會三區一起討論,我在此稱之為「大江門」,當然叫「大新會」也是可以的。原因有三:一,蓬江區和江海區的屬地原來均屬於舊新會縣;二,山水相連,地形地貌更加接近——典型的珠三角的河網交錯沖積平原,和五邑地區的其他的四市山地坡地為主的情況也有所不同;三,三區之間的人口流動更加頻繁,老江門的很多人是來自新會。


————華麗的分界線————


風水講究的是藏風聚氣,聚而後動。


在講江門風水之前,先講風水在此討論的重點:地運,山形,水勢。地運就是機會,山形水勢就是指本地的山水面貌,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


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最重要的是「水口」,水就是財,財動而人聚。人是追逐生機而來的,有水自然有生機,運至之時必能聚旺人事,發展成為都市。水是城市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討論江門的經濟活動必先由水講起。


山代表人丁,山形對居室有吉凶之影響。好的山形能夠給讓人安居樂業,差的山形則讓人辛苦易病。江門的山形普遍較好,使江門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安居樂業的地方。我會在後面討論山形對江門的影響。


至於地運,講的是經濟的趨勢,這是最後講述。


——————華麗的分界線————————


很多人都講,老江門是典型的港口(碼頭)經濟,港口經濟講的就是「水」。


老江門的水從何而來呢?西江。西江源於雲南,過千里,經滇黔桂粵四省,西江水量充足,自然帶來豐富的財運。

老江門的港口可分為內港外港兩部份。內港是蓬江河長堤一段,外港是北街碼頭。先有內港然後有外港,先說內港。從時間發展的先後,先說內港,再說外港。


打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蓬江河自東北而來,在禮樂的文昌之後一分為二:

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蓬江河在分叉前的這一段就是是老江門內港的最繁華的地方,堤西路。此處有兩個重要的風水特徵:丁字形的河道交界,睦洲河直衝堤西路,有煞氣;禮樂文昌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直插堤西路,這個煞氣直至中山公園才停止。常言道,要快發,斗三煞。此處最終在的貿易商行在迅速崛起,並且各類的碼頭也由此沿河邊發展,堤中路、堤東路,最後到炮台天沙河和蓬江河交匯處才停止。現在長安路步行街就是其中個典型,過往老江門最主要的商業中心都集中於此,而由長安路、江會路交界所形成的商圈則是當時江門最重要的商業中心,這個是老江門的發跡的地方。


河流對一個城市的培育是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往往是在河流的匯合處形成城市,如長江和嘉陵江匯合的地方就有了重慶;而在三角洲地區則是是以河流的分叉處形成都市,河流分叉之後往往沒有了明顯的幹流,於是這個城市可以對整個三角洲發展起到一個關鍵作用。例如圖下的這個城市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這個是哪個城市?猜猜吧。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為何現在現在的現在蓬江河的南北岸相差這麼大,堤中路一帶尚可,但是對岸江南路的差得太多了,為什麼?是風水的原因嗎?


為何過去繁榮的是北岸,不是南岸。最主要的原因的是北岸的貨運更加便利,因為北岸和會城之間以陸路連通,而南岸則還需再經一次蓬江河。另一個原因是北岸的腹地更加遼闊,而南岸上岸之後就是山。此外,在江門的形成過程中,北岸的河岸線是變化的,最初是在中山公園、蓬萊山腳一帶,然後逐漸收窄,新出現的河岸、土地等都帶來機會;而南岸的河岸線都是比較穩定的,比較穩定機會則少一點了。這個未必和風水布局有關,但是城市的發展往往是契合了風水之道。


過去,在內河航運時代,水更代表了「路」作用。路通財通。經濟活動的都是從河邊開始,然後逐步往內街、橫街滲透。越近河邊,生意越好。常安路則是沿岸道路中的最繁盛的一條,整條常安路從長堤起,貫通眾多的橫街窄巷,倉後路、紫茶路、蓮平路、象溪路,直到中山公園。


從改革開放起,陸路交通的作用代替了水路交通,省政府最終禁止了內河客運,貨運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江門河的作用就要反過來,只能按照一般的水來看。怎麼看呢,陰氣界水即止。過去的越近水邊越旺的情況要扭轉過來,現在是越近運輸幹道越旺,越近水邊人越少,生意自然越差。長堤邊變成了陰地,做特色的生意(如特色餐飲)還是可以的,但是做普通大眾生意就會比較困難。

當然,說的這些都是相對來說的,因為歷史始終在進步之中。例如,河南的江南路雖然是陰地,但不代表永遠只能做陰地的生意,隨著附近幾個樓盤的落成,人流量始終是呈上升態勢,只不過這個上升的速率相對來說是比較慢的。


——————————華麗的分界線————————————————


內港碼頭的繁榮,本質上是新會的商業中心向東移動的結果(這個後面再說)。


使江門能夠揚名海外、外國的郵政地圖中標記為Kongmoon
City ,完全是得益於外港碼頭。簡直是將江門的歷史地位提升了一個層次。

好吧,還是先看地圖吧。西江從三水和北江短暫交匯之後,轉向東南偏東的方向流去,從此段開始直至注入南海之前,北街港是西江最好的河港位置,沒有之一。

北街港碼頭的風水特點。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來說自西江幹流到潮連沙灘處一分為二,西面的這個水道來水大,到現高沙碼頭處先束一下,然後再到北街港;去水口有重重小山阻隔,古猿洲如金箱玉印,鯉魚山、馬山等擋住了去水口方向,最後在外海碼頭處拐彎繼續南去,外海碼頭處也是此段西江中一個狹窄的一段。整個北街港的形狀就像一個錢袋的形狀。

如果站在中心醫院的頂樓向東望去,簡直看不到西江的出口,水都停在了北街口一帶;聚水,就是聚財。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此外,北街港作為優質的港口的條件也是相當過硬的:港深開闊,江門河可直通三埠,此外南岸北岸都有開闊,可發展的空間大。北街港也是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過去,雲集了海關、碼頭、火車站、醫院、學校、教堂等,從滘北到潮連的芝山都是停泊貨輪的碼頭,十分興盛。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之。

當然,現在的北街港及周邊環境已經和當年相比已經大不相同。普通市民若非要去看醫生也不會去北街,這個地區也基本上與城市的中心無緣。


現在市區的兩個主要的碼頭的位置在高沙和外海,一個在北街港的上方和下方,就港口條件而言在珠三角範圍內都十分普通。


————————華麗的分割線———————————————


以下為7月1日補充。


說一下,大江門/大新會的貿易及行政中心的變化。

據歷可查,新會的貿易中心在過去的一千數百年一直在做一個向東移。西江水帶來大量的泥沙不斷改變著本地的地貌,可以講,碼頭的位置早就了貿易中心的位置。碼頭的位置一路由西往東遷移,從最古老的司前,到近幾百年的會城、都會、江門最後到了北街,貿易的中心也隨之前往一路往東,到了江門。若非建國之後國情的改變,那麼我相信江門的貿易中心最終會移至北街。

這個變化在交通工具也是相當直觀,由鄉間小船到內河輪船、最終到遠洋貨輪。

但區域的行政中心卻沒有伴隨碼頭東移,從司前、會城、都會然後回到了會城,沒有隨遷到江門。貿易中心和行政中心由此分開,各自演繹,當然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風水上能看到這一點嗎?

伴隨著珠三角的沖積,商業中心是逐河岸線的變化一步一步的向東移。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從圭峰開始,經都會、奇榜、范羅崗、狗山到蓬江河南岸的飛鼠山、白水帶的大華山、雞山、牛山,最後到西江邊的馬山才停止。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至於為何當時的行政中心並沒有去到江門呢,並不完全是風水的因素,人的因素更佔主導——好不容易建成的縣城衙門,搬遷的成本有點高。有人猜測是因為圭峰山的風水原因。

圭峰山的風水有何特點呢?顧名思義,圭峰山的形狀似玉圭,玉圭是古代一種尖形的禮器,也代表地位。圭峰山也是如此,山尖型美,常言道「尖山發貴」,古時候的父母官當然也希望的自己的官運亨通,將縣治設置在圭峰下面的會城可能也就是這個原因。當然啦,受益的並不只是當官的,對廣大的讀書人也是有幫助的。新會歷代文人輩出,肯定和圭峰山的風水有關。後來新會縣衙(新會一中)就是建在「龍脈」上。

至於江門這邊的山,以圓矮為主,並且山體的都是覆蓋著厚厚的泥土、植被豐富茂密。所謂「圓山發富」,這一帶的居民因地利條件而生活富足。


————華麗的分割線————

怎樣看待改革開放之後江門的經濟落後於珠三角其他城市。感覺改革開放之後,江門的經濟都沒有發展,只有最近幾年才有起色,是這樣的嗎?

這個問題有點沉重。有人會說是管理階層、制度、時勢等等。但我的答案僅針對風水。當然,任何時候,一個地方的發展都不能只依賴風水;或者將發展得不好的原因都賴在「風水」,始終是事在人為,風水的作用就像水流,經濟就像小船,只是順水行舟容易、逆水行舟難而已。

首先不能單獨討論江門在珠三角的經濟地位。珠三角都是一體的,珠三角天然的中心是廣州。此外,深圳是區域內的副中心,深圳在珠三角的地位是不能簡單的以風水單論。這個正如不能單論廣東的經濟,是要結合中國的風水討論的。

在七運期間(1984-2003)是兌卦,旺西山東水的地方,因為山管人丁水管財,有水的地方更富。

在地圖上可知

讀圖:上圖中白色的地方就是建築物覆蓋的地方,一般而已有建築物覆蓋的地方工商業也比較發達;深綠色的就是綠色植被覆蓋的高山;淺綠色的平地。顯然江門地區的山地面積是比較多的。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首先在七運,整個國家的運勢都是不錯的,明顯是旺東邊,特別是東邊發展,東邊有水、並且可以收住水的地方會更加發達。

珠三角有兩個重要的點:廣州和香港。基本上珠三角所有的運都是從這起步的。廣州是內資的、人才的中心,而香港是外資、信息、外貿的中心。當然澳門也是一個重要的點,只是這個點的作用就弱很多了。

首先是廣州香港連城一線,然後往東。這個期間珠三角的東岸都發展得很好,深圳東莞市特別明顯,深莞的東部都是水,所有發展特別迅速。惠州也是相當不錯,但是惠州始終是遠離廣州,發展也是較後的,此外惠州山多也影響了發展的效果。再往東就是潮汕地區,但與珠三角相比始終會慢一點。

此外,在珠三角西岸的城市發展也是不錯的,因為珠江口的水也是相當的大,這段時間順德、中山、珠海等地的發展速度也是相當的快的。

那江門呢,東面是西江,西江的寬度和珠江口的相比是相差太遠了,這個發展的速度就是江門和中山發展速度之間的差異。所以江門在七運中是有發展的,只是很慢而已。

又,江門的西面可望圭峰山、東邊是西江,所以江門的發展好於會城。

那麼八運呢?

在說八運之前,先搞清楚七運什麼時候結束的。七運和八運的交接是在2004年的立春,才算結束,此外要算上江東掛,這個七運的旺氣會再延長10年。此外,深圳東莞等地的西南方也是有水之地,所以這些地方會繼續發展,只是發展的速度沒有了過往的迅速而已。深莞兩地在珠江口岸邊的位置會加速發展,如前海福永長安一帶。

從2004年起,旺東北山西南水。在珠三角還是以廣州為中心,廣州的東北是有山的,所以這段時間花都、從化有了發展的機會。山的作用始終是小了一點,重點還是在於水。

珠三角的西南方是水,西南方有廣州開始,首先是佛山,佛山合併了四個市縣變成了新的佛山市,然後修建了佛山一環等基建加速了城市的發展,原本落後的三水及高明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並且廣佛同城化,地鐵直接修到了佛山。


廣佛往西南就是江門了,再然後就是南海之濱的台山一帶。而站在全省的角度上看,整個珠三角以西的海岸都會有所發展,並且速度較七運前會更快。

為何八運期間發展的北新區,而不是西南區域的新會區?

原因多個。主要原因是三區並不是整體統籌發展的,而是各自發展。蓬江區舊城區的發展空間已經很少,除了向北發展之外並沒有發展的空間了。更近廣州或者交通更為順利的區域更易發展。此外西南區域的也發展得很好,鏈接江門和新會的區域如江會路兩側發展也是很快。新會也是有發展的,其實近年也是很快。

如何看待江門大道、江順大橋對城市的發展及大廣海灣戰略。

一點一點來說吧。江門大道對江門的意義有兩個:一,將三區真正的串聯起來,使江門成為一個整體;二,加快了對廣州地運的承接。

江門大道示意圖。圖片引自江門日報。

正如同佛山一環的作用,加速了佛山城市的融合。江門大道的作用也是加快了江門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的融合。三地的會因為江門大道的鏈接而加速了內部交流,進一步加速了本地的經濟發展,從而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閡。

加快了地運的傳遞,將自廣州而來的地運快速帶來江門,然後在進一步到大廣海灣。道路的意義在於加速地運。對於江門而言,任何一條鏈接珠三角發達地區的道路都是加速本地的發展的速度,多一條道路將會為江門創造更多的機會。道路的速度越快,對經濟的加速是越快的,但高速公路的收費站會降低了這個速度。而江門大道是一條不收費的高速公路,對江門承接廣州佛山而來的地運絕對是極大的提速。

事實上,除了江門大道及江順大橋外,江門在八運以來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一路向東的:中江高速,濱江大道,廣珠城軌小欖到江門支線,佛開的高速的擴建,在建的廣中江高速(原名江番高速)、規劃中的中開高速等等。這些措施都在加速江門的地運。

地運上去了,人才和資金就是到來,經濟上去也只遲早的事。

大廣海灣戰略是否可行?

現在常常提及大廣海灣,廣海灣風水怎樣?

廣海灣。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首先,廣海灣的自身的風水相當不錯,廣海灣水深開闊,有如張開的雙手將水抱住;水自銀洲湖而來,而銀洲湖的水來自潭江和西江,西江的水當然是更加有力。由此兩方面的力量彙集當然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銀洲湖的水經黃茅海、獅子頭灣、三峽口、然後到廣海灣,在海灣內停一停,然後從下川島西北部經鎮海灣再往西流去。

風水上的優勢:水深開闊,廣海灣左右兩邊如雙手將水抱入懷中,就是抱著錢,是可以發達的風水;八運西南水運,廣海灣「食到正」;前面有川山群島作金山玉印,又是錢;川山群島能擋住部分的風浪。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從香港出發,經港珠澳大橋、西部沿海高速就可以直達,加速了地運,加快了廣海灣的發展。


劣勢:水來自銀洲湖,但水量不大,本地的力量不是很大,要靠外部的資金和力量才能更好的發展;南面有川山群島,但廣海灣始終是過於開闊,風浪始終算大,臨港經濟的必須是大企業,小企業未必能立足,所以務必要精細規劃,粗放型的模式不適合。

廣海灣。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地運來自廣州和香港,特別是港珠澳大橋落成之後這個速度會加快。

未完。待續。後面會補充。


如果說江門風水如何,我倒更願意談及新會的風水,畢竟有新會才有江門,而江門也只是一個小小的濕淫之地,開埠不過百餘年,而且發展了這麼多年也只是靠著行政層面的割地拼湊而成的幾個小區,而且下面各區的人也沒什麼認同感,也足證這個地方做行政區會是怎樣子。作為一個出生在新會的人,倒更願意談及新會的歷史,見證新會的變遷與衰落。
新會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由4000年前的羅山咀文化建立,到三國時期在司前建立平夷縣,然後不斷發展,至唐代廢立幾趟之後才在現今的新會城再行行政機構,然後歷經歷史上多次戰亂幾次屠城之後,新會的行政中心基本就在現在的新會城管轄下屬轄地。過去更久遠的地圖沒有找到(雖然我知道哪裡可以找到),我手頭拿到的1841年版新會地圖,細細研究就可以發現,新會的城市結構其實很有意思,也解釋到為什麼新會可以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不消亡。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城市發展歷程,新會也不例外,既然廣州(番禺)作為南龍的大穴,新會也只是南龍的其中一個分支,情理上也沒有任何要求要作為一個大地區的行政中心條件也野心,所以新會人安於平淡,好好過日子,漁樵耕讀,讀書耕田,偶爾來位一行和尚也只是在白水帶看星星在圭峰山建佛寺,倒也相安無事,只是新會似乎這麼多年來都成一個行政機構,管轄的地方常常被分割出去成立新的下屬縣城或同級的縣城,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大風浪。但來新會的一行和尚倒是名聞灌耳,他作為風水內里的行家,甚至有人認為他是偽裝成一位和尚而出來看風水地貌,實質上他在風水,機械,占星上面都有著非常深的研究,甚至高到可以自己接受皇帝的命令寫一本風水書輸出國外,從風水上把日本弄得人心惶惶,日本人首都選了一個又一個,鬧鬼傀儡一個接一個,但他來新會我個人認為並不是看星星這麼簡單,畢竟南龍其中在番禺經過某山再穿過順德某山之後,過峽進入新會境內,然後就有了圭峰山,再在圭峰山下,生出來了這個新會城,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南龍的一條重要分支,大和尚不讓你在這裡出天子也幫你建寺廟安定民心,乖乖生活。
有人說地運改變,地方風水也會改變,城市也會發生變遷,但這種變遷在古代來說是很緩慢,也並不是以人力作為決定性作用,那時候的人也不是個個是愚公,開山劈石也只是個傳說。所以歷經千年,人力有限,變化也就少,只是近代科技發達,滄海桑田,山水變化,自然加快,但如果不是有意破壞,爛船都依然有三根釘。
新會城歷經千年,除了有說南龍的影響,還有自身縣城布局的特點,以我手頭上看到的地圖了解,現時的新會舊城區的設計在明代的時候有過明顯的設計規划過,明後清代民國也僅是因為人口發展而拓展城外搬遷,大的結構基本沒變,直到建國後1996年前後,子孫不肖,自己挖坑埋自己,那是後話。
如果看舊會城,就有見到會城河從東北到西南,蜿蜒流淌,與江門河與譚江河口連接,過去老一輩的人稱之為玉帶環腰,然後再在河上建了好幾條橋(鏟灣路附近條新橋,二億橋(諧音,別問我發音),慕前橋等,據說這幾條橋的建立也是從明代就創製建造,保留到1996年前後),俗稱蟹爪過河,但這條河的確對新會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但為什麼說這條河這麼重要,那是因為當初在做城規的時候,那個設計者把很多重要的布點落在河北,並且是依兩岸河北及至河南而建立了很多頗為耐人尋味的地方,雖會城河只是外城城外的一條河,但是它的作用並不亞於內城布點的重要,這是後話。再說城規,有了南龍的氣勢,新會城又懶得去做省府,設計師按照天上星星位置關係,布局了某個格局作為新會這個全省第二或第三的地位進行建設,具體可以參照1841年版地圖,這個城市結構一直沿用至大概1996年前後也沒太大變化,到今天這個格局依然是老城區的關鍵街道結構。
再說會城,會城的中軸線並不是正南北向,而是稍稍向東偏移,而圭峰山依山勢南走,迂迴曲折分成好幾條脈進入會城,一說有九條,一說是七條,但是自小時候我走了好多趟,我數出來的脈不超過七條,而且有些脈經過的地方上面有人會建立很特別的建築物在上面或附近做標記,其中一個就是當年何尚書的祠堂,還有岡州中學的舊樓,當然圍繞這舊樓的故事還有很多,這是後話。在這幾條脈上面,有一條大脈是穿過新會一中,南走到仁壽路景堂圖書館,中間便是何家何尚書個祠堂個位置,現稱尚書坊,也就是實驗小學的舊址,現在尚書坊條小街裡面至今都有不少機關單位在那裡辦公。而從城市布局的位置來說,這個位置正正是整個城的核心,甚至說這個位置可以決定了整個城市的走向,當年何熊祥當了尚書大官,在這條脈上面安了何家祠堂,後代子孫顯赫,人丁興旺,所以以前排名何劉李莫四個家族何家第一,人們說錯就「何」柴落(打人),也是這個原因,而這條脈順脈往北走就是今天新會一中的某某堂那個建築物,這個地方以前附近有不少卜卜齋義學等機構,而這塊地曾經是衙門所在地,後來衙門搬走了,開平恩平的鄉紳知道這個好地方就想買來當會館學堂,但最後還是新會人自己籌錢買下來,成了新會一中的前身,這個片區內在1841版地圖上面可以看到當時這個是有很多義學機構,後面更有半塘孔子廟,所在地與天星的寓意是重合的,故歷年江門市高考排名前二十的狀元們都基本被新會一中的考生包攬,就算某年被另外一個中學佔了一席位,那考生也是被新會一中趕出校的學生而已,江門一中到今天也只是陪考挽鞋的份了,如果細看這條脈,在這條脈附近除了有現在存在的新會一中和實驗小學,分出來的附脈從花園巷延伸到凌東路凌動球場旁的一間已經消失的規模很小的小學當年也是牛逼哄哄,出來的學生年清華浙大富商應有盡有。。。
再來從一中出來的另一條重要的脈,它穿過古岡山(這個小山岡現在都存在,以前新會八景其中之一古岡松濤在此地),延伸到岡州書院,止於南隅路紅衛小學附近,雖然它沒有尚書坊那條顯赫,但它卻直接是主宰這個小城的歷史變遷,甚至說,今天新會的運滯也是跟這個地方有關,早幾年,坊間一些後生及遺老遺少對於拆掉岡州中學反應強烈,雖然一輪吵鬧之後還是拆了,建成了現在的某某商場,現在熱鬧非凡,但這個岡州中學過去曾經是新會縣府所在地,舊稱縣革委,新會的行政中心,建國後新會縣辦公地點大多在此,在這期間歷經大氣候的不斷變化,但本地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新會人也因此有著說不出的自豪感(但我覺得這是新會人自己心裡作祟罷了)。在1996年之前,新會的產值知名度在省內都不低,你說你是江門人別人還以為你向對方說髒話,你說你是新會人,別人也不會側目待之,港澳僑胞認新會不認江門,至今如是,畢竟過去的江門,因為鐵路發展,延伸新會的天星布局,作為一個遠郊的驛站連接新會這個行政中心,客商依靠水路,在江門河上岸通過陸路到達新會,或沿河到新會鏟灣路那段會城河上岸。而會城河邊的鏟灣路街道兩旁商業非常發達熱鬧,那時候路的背面是會城河碼頭,客商運貨上岸在鏟灣路散貨,路兩旁都是過百年歷史兩三層的廣府傳統騎樓街鋪,並且屋檐上都布滿大小不一的燕子窩,凸顯福地。據老人們說,有些燕子窩是他們的爺爺輩就造出來,而在我小時候去託兒所每天路過這條街,那時候會城河還沒有被填,鏟灣路還沒被拆成半身不遂,每天一大片燕子在頭頂上飛來飛去,甚至黑壓壓的一大片,叫聲蔚為壯觀,至今言猶在耳。如此發達的商業活動除了靠著新會歷代人的勤奮和聰明造就,城市的規劃和風水設計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新會人在這裡造就的自豪感至今。
但這一切到1996年就發生改變。由於城市發展,再加上老城區的空間飽和,領導們認為為了更好的發展,決定城市南遷,第一步就是把縣府搬遷到今古州開發區,規劃圖很漂亮,我在三和大道旁看到的規劃效果圖幾乎震驚了,那時候新會作為一個縣級市,並沒有任何動作是跟江門市區進行合併,而是按照自己的發展在今古州自行發展,江門也只是一個上司,未曾想到之後幾年自己會變成它的一個區並被一步一步蠶食。只是作為城市的發展,機關作為一個城市的決策關鍵建築物,理應很穩妥很穩妥地進行變更,但那時候的子孫們(包括外地來的)敢為天下先,作為帶頭作用,機關率先搬遷進入開發區裡面,但這一搬遷,結果就引發很多事情出來。因為在同期,填埋會城和的工程也在進行著,由於會城的發展,會城河變成了生活污水的排放渠,臭水圍繞會城,再加上河道淤積,雖然那時候新聞報道說會清理河道淤泥,建造一河兩岸的美景,但最後,河水變臭和淤泥的積聚,臭得很多人都受不了,機關到最後做出了一個決定,填河,把原來的河底變成一個臭水的下水道,上面鋪上橋板蓋住臭味,橋板上建岡州大道行車,這一個動作從表面上解決了會城的河道發臭的問題,並且通過遮蓋的辦法把臭味遮掩住,但是這個動作導致的後果是,河道直接變成了臭水溝,也不想到如何把水體清理乾淨,原來的玉帶變成了一條淤積污泥臭水纏繞的下水道,橋面上市區走的是直衝而過的汽車,煞氣充盈,與過去緩慢流動的河水成明顯反差,由此的改變在風水上面把整個城市的人心變得不再清亮,換來的是人心的姦猾愚笨和無限貪婪。這個大工程在市區中心進行,並且是分多期多段進行,鏟灣路的古老商業街也有一邊街道被拆,百年燕子窩也不能倖免,只留下工業大道一段河道沒有被填埋。整個城市在這次動土期間出了很多事情,不少公公婆婆到不同機構門口坐著,老一點的新會人對這個場面應該有記憶,原因自查;不少父母輩都下崗,終日無所事事,然後。。。;縣府搬遷到今古州的新辦公樓。新的辦公樓大門直面潭江,樓層很高,孤零零的在整個開發區邊緣立著,遠遠十幾公里望去都看到一座樓單獨立著,周圍沒有相近的建築物,它孤峰獨聳,風水不佳。也因為這次機構的搬遷和對會城河的掩埋改造,直接破壞了新會城原有的風水格局,讓城市走向衰敗,換來的結果就是被借口吞併,繼而一步一步被割肉蠶食,但爛船都有三根釘,哪怕是被一個沒氣的上司壓制,畢竟風水輪流轉,山水有相逢,誰能說得清之後的變化。
子孫(包括外來的)不肖,改成這個無言的結局,讓人痛心疾首,有人怪地運不佳,有人說人心蠱惑,但是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過如何規劃設計才讓魚水共歡,共榮發展,這個值得深思。畢竟過去明代的高手有意把新會規劃成安居樂業的格局,但城市的發展走到這個地步還需要接續的人思考如何讓人安居樂業,但似乎每個古城在今天發展過程中只要一搬遷縣府機關,之後就會出事,一如贛州等古城。
但可喜的一件事,偶爾在樓下行過,見到新會城的出口依照現在的方向正對著一座古塔,方向甚佳,期望接下來的年份能夠稍有較好變化。


江門人來看看歷史


超級棒


推薦閱讀:

大陸客家話的現狀如何?
如何看待廣東省政府對於颱風「妮妲」的應急響應?
如何對付回南天?

TAG:廣東省 | 風水 | 珠三角 | 堪輿 | 風水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