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行動力?


狀態:突然想要干一件事情,感覺很振奮,但是心裏面突然莫名其妙的產生一種無力感和挫敗感,頓時像被澆了一盆冷水,突然全身乏力。

把潛意識的無力感提升到意識的層面來探究
第一,目標和現狀的巨大鴻溝,造成一種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情緒在心裡鬱結,積極性突然被打擊
第二,雖然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但看不清前方的路,想要做下去,但不知道從何入手,熱情在不停的糾結中消磨掉
第三,也許是因為有很多想法,但是都被這樣或那樣的念頭打消了。沒有一件事是真正通過自己不懈努力達到的,所以在潛意識中產生了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想想這種情況多可怕啊,以往只知道隨遇而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擋不住就這樣了吧,這種念頭不停的在頭腦中作祟,然後潛意識中也會產生這件事不做,還有下一個機會的,很多時候就慢慢的放棄掉了原本的念頭和目標

這就是行動力的缺乏。

缺乏行動力大都是思考型性格的人。什麼是思考型的人呢?
思考型性格的人的特點是什麼呢,謀定而後動,這五個字確實是褒義詞,但是要看放在什麼人身上了,放到智慧型人的身上確實是褒義詞,但是放到初出茅廬的小子身上卻不是什麼好詞,特別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的環境下,謀定已經越來越稀缺了,根本做不到謀定,所以謀定而後動只不過是這類人的託詞而已,但也是最好的理由。向我們這種思考型的人來說,成事在謀,敗事在定,因為根本定不了,不去做,也就永遠不知道後續的事情如何發展,一個小的外界條件就可以對後續產生無法估計的影響,所以再怎麼謀,也不可能看清楚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均是水中月,霧中花。

將思考型類型的人轉變為行動類型的人比較難,但是也不是不可能
首先是算概率:一件事能夠有七八成的概率就可以行動了
其次是想辦法:謹記一條箴言,辦法比問題多,就釋然了
最後是付出代價(特別重要):行動力缺乏的人來說,只要初期立馬付出一些代價,比如金錢和時間,後續就會持續的跟進(因為他們的計算方法是這樣,都付出這麼多了,不收穫點東西太虧了),所以提升行動力的人初期就要開始投入,不要思考。

最後,將所有的陳述表述為一句話:不管不看,先試著踏出一步

————————————————(補充)————————————————————

其實我也是一個在路上的人,把自己的感受真實的記錄下來,沒想到獲得這麼多人的認同。實際上,行動力的獲得不能只靠紙面上的東西,行動力是真真做出來的的。
對於我來說也想提高自己的行動力,同時也想幫助有共同願望的童鞋,在此做一項公益性的活動:30天行動力提升計劃。
無論你想要的是減肥還是學習英語,亦或是學習理財知識,但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借口進行不下去,那麼福音來了,請定下一個30天的行動計劃。那麼怎樣提高自己的行動力呢,對於我們來說,行動力的提高需要一個外部的力量來推動,那麼我就承擔這樣一個外部的作用力,由我來監督童鞋們每天的實施計劃以及獎懲措施。同時我還會組建一個小組邀請更多的人一起來玩,就形成了相互監督的小組,這樣更有效率。

—————————————(繼續補充,務必看完)————————————————

這段時間有很多童鞋加我微信,欣喜的是不僅是中國的朋友,還加了很多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朋友,大家的目的很一致,就是想從我找到提升行動力的妙方,但最後發現還是要靠自己的時候心理難免覺得失望,所以很多朋友雖然加了我好友,遺憾的是第一步都做不下去,我就只能呵呵了。我認為的是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和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真要提高自己的行動力,不要過於寄希望於外人,外部的力量終究是外力,內部催生出來的力量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這段時間的實踐來看,雖然很多朋友還是行動不起來,但是我也不是很悲觀,因為同樣有部分朋友每天都在堅持,我又有什麼理由悲觀呢?所以活動繼續,但是要改變一下規則,加我微信的朋友務必完成第一步行動:

「行動力提升小組」玩法介紹
一、明確做什麼:制定一個目標
二、明確怎麼做:制定30天的行動計劃
三、明確怎麼檢查:行動計劃可分解,可量化,可以每天進行檢查任務完成情況
四、有什麼懲罰:沒有完成當天任務的朋友必須自定義一項懲罰,可以發紅包等等
注意事項:
一、如有特殊原因完不成當天任務,可提出合理解釋
二、想參加計劃的同學情先用一頁PPT展示以上四點內容,然後才能加我好友,謝謝。

------------------------------------------------------------------------

行動力提升計劃新的一期已經開啟,需要的小夥伴請添加微信公眾號 xdlts30(行動力提升),或者掃描下面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CnTyzzEbGETrXio93z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也一直在想如何提升行動力這回事。

在我現在看來,行動力這事還滿複雜的,

有高深版的行動力——整個人通透之後,行動力是他最後的產品,並且被打磨得熠熠生輝。

有粗糙版的行動力——有的人習慣「不管咋樣,做了再說」,這樣的行動力常會有些問題埋藏在深處。——你能確定你的行動是真的受內在真實的需求驅動,還是對抗焦慮的盲目自欺?

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行動只是其中外顯的一部分。

那些看不見的部分,可能更支配著事物的最終走向。

所以,我們常會說: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就能夠做到;如果你做不到,只能說你其實還不夠想。

所以,我現在還困在行為之外,心理之里。


如何提高執行力,可以從細微處著眼,從微習慣聯繫。推薦一本書,《微習慣》,覺得不錯,受益匪淺。

2016轉瞬即逝,即將走完。今年以來,我一直被深深的挫敗感包圍著。唉,老實說我實在不想承認是自己意志力薄弱,是自己不夠堅持,是自己太懶。我嘗試過堅持寫作。堅持了了不到一個月;我嘗試過寫日記,堅持了三個多月;我嘗試著堅持去減肥,這個實在不好意思說,我只去跑了兩天步就放棄了。

說到寫作呀!那一個月,我茶不思、飯不香,甚至晚上都睡不著,總是琢磨著我怎麼才能寫出一鳴驚人的文章來。然鵝,最終,靜悄悄地放棄了。為啥?因為太累了呀,一開始就卯足了勁、攢足馬力,沒過幾天,砰,歇菜了……

說到寫日記,每天興師動眾、花樣百出。我要寫:今天做了什麼?今天要做什麼?思想上有什麼成長?工作上有什麼進展?為人處事上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不好在哪裡要怎麼改進?財務上今天的花銷是什麼?理財收益是多少?事無巨細,寫個晨間日記,要花費半個小時和N多腦細胞。開始時興緻勃勃,沒幾天就覺得是一項負擔,可又不想放棄。於是堅持啊堅持,終於三個月之後,哈哈,還是放棄了……

所以我特別羨慕那些能夠堅持跑步300天、堅持更文1000天的人,我覺得他們一定是大咖附體,一定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而我呀,還是乖乖的躺床刷吧!我就這樣承認了了自己「又笨」、「又懶」、「又蠢」。因為,我真的沒有辦法做到堅持更文,堅持減肥,堅持早起,堅持寫日記呀,我覺得這是一項又大又難的事情,不不不,不是一向是很多項!想到他們我就頭痛,更別提堅持100天、1000天了,想想我都發怵,臣妾實在做不到啊!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在2016年的尾巴上一切都改變了。我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簡直是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終於感激涕零地發現,不是我笨,也不是我懶,而是因為我沒沒有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來培養我的習慣。

科學的方法和策略!

這本書叫《微習慣》,是由一個跟我一樣又宅、又懶、又胖的人寫的。啊,不是!斯蒂芬蓋斯只是曾經跟我一樣,現在可不一樣了。現在的他出了書、每周三次健身房、有腹肌、有自律。

微習慣是什麼?

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它實在是太微小了,小到不可能失敗。嗯,就像大而不能倒一樣,微習慣是小而不能敗。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思想上,零負擔;體力上,零負擔;腦力上,更是零負擔,因為它對大腦有超強的欺騙性。微習慣太小,小到你可以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間,甚至拖延到睡覺之前再爬起來去做。

不是21天,也不是三十天。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平均為66天,但不同行為所需時間相差很大,從18天到254天不等,人們將習慣自動化所需要的時間千差萬別,在某一些情況下,這個時間可能進人的長。【重點,敲黑板!】

21天並不能養成一個習慣,這一點我非常的贊同,不然為什麼我堅持寫文章一個月最後放棄?堅持寫日記三個月依然放棄呢?所以21天真的不靠譜,不要像我一樣,苦大仇深地熬過21天,以為自己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放棄。

為什麼為習慣有這麼大威力?

這個要從我們的大腦說起了,習慣形成的第一個信號是抵觸情緒減弱,這很好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是,它很穩定,不容易改變,它的變化緩慢狀態穩定。一旦你成功養成健康的新習慣,一切又都會變得輕鬆起來,你每天早上自動起床,吃一頓健康的早飯,然後去健身、去讀書,而不用和你的大腦做持久的戰鬥。壞習慣有多可怕,好習慣就有多神奇。這正是習慣的魅力。

放棄不靠譜的動力,舉起你的意志力。放棄你的動力吧,放棄給自己打雞血吧,動用你的意志力、鍛煉你的意志力、培養你的意志力。動力,是一種能夠帶來非常多好處的重要感覺,但是因為它不可持久、不夠穩定,所以當它出現時,請把它看作一個額外的獎勵、一件美好的事物。而意志力就不一樣了,微習慣的意志力策略能幫助人們提升動力,動力是好東西,它只是不可靠而已。藉助意志力,動力會變得更加可靠,而且如果先採取行動,動力就會被迅速的激發。以上,就是意志力能夠打敗動力的原因所在。

微習慣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微習慣策略之所以能夠起到重要作用,就是因為在一個人自我損耗的五大原因中,微習慣能夠很好的消除這些威脅。

努力程度,為習慣需要非常少的實際努力,你每天寫五十個字、看兩頁書,這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了;

感知難度,你覺得是跑五公里難還是1個俯卧撐難,讓你寫50個字難還是寫一篇文章難?微習慣讓你的感知難度變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消極情緒,微習慣一般不會產生自我損耗,即使取代了一件令你開心的事情,但你要做的努力也太少了,少到你根本不會感覺到任何消極的情緒;

主觀疲勞,主觀疲勞的主要因素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與目標之間的鬥爭,因為人類的想像力非常的強。你認為你將要做的工作量很重,這種認知和看法會影響你的精力水平,也就是加劇了你自我損耗。

血糖水平,微習慣能夠節約能量和意志力,所以它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血糖。

如何踐行微習慣?

斯蒂芬蓋斯花了兩章的篇幅來介紹規則和步驟,小白一學就會、一看就get,我在這兒挑重點總結一下:

Step1: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重點:把你的習慣和計劃分解到再簡單不過的程度,比如每天寫50個字、讀一頁書、1個俯卧撐等等,就是當你看到這個計劃時,撲哧一笑:這麼簡單?那你就是找到了微習慣的正確打開方式咯。

Step2:挖微習慣的內在價值。開始的時候作者建議先從1個微習慣開始,這個微習慣應該當下最有價值來督促你的。

Step3:明確微習慣完成的時間點。這個不強求必須要在每天的固定時間或事件完成,我和作者一樣懶,都是定在每天晚上之前完成。即使你已經躺在床上才想起還沒完成,書就在床邊,抓起來讀一頁,打卡,完成!

Step4:記錄與追蹤微習慣的執行情況。好習慣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潤物細無聲地綿長,需要不斷的回顧和反饋。作者是做了一個牆面日曆,每天完成就check,滿滿的成就感。我是每晚睡前發一條微博,記錄微習慣的完成情況,幾秒鐘搞定。啊,簡直太爽了,「分分鐘搞定」已然變成「秒秒鐘搞定」!

Step5:微習慣輕鬆開始,超額完成你的小目標。微習慣就是設定一個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完成的「小目標,每天的踐行過程中可能會有超額完成目標的意外驚喜。不過,當超額完成時,也把它當成一份禮物和驚喜吧。

Step6:堅決執行微習慣,不輕易提高預設值。制定微習慣後,你要做的就是每天完成即可。重點來了,作者強調:不要輕易調高預設的任務量!如果你定下的微習慣是每天讀一頁書,即使你今天讀了整整一章,也不要輕易提高你的微習慣任務量,尤其切記不要在心裡悄悄地提高預設值。記住,你的微習慣就是每天讀一頁書而已。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微習慣的精髓,也才能真正不發生自我損耗,微習慣的建立才能不斷綿長、茁壯。

本書的作者每天寫50個字的微習慣最終造就了這本書《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每天1個俯卧撐的微習慣最終成就了他的腹肌和每周三次的健身習慣。

我,一個屢戰屢敗的人,借著微習慣刷新了三觀。到昨天已經連續讀書78天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重點是,真的毫無壓力,我的微習慣就是每天讀一頁書,一頁而已!然而真的像作者說的,我常常不知不覺就讀完了一整章,是不是很奇妙?

微習慣非常的獨特,想想吧,你每天都看了一頁書,你每天都做了一個俯卧撐,這種對成功的體驗,對自我肯定的喜悅,將給你帶來極大的鼓舞,給你超乎想像的驚喜。

怎麼樣,一起來微習慣之旅吧,如果實在不知道培養什麼樣的微習慣,那我建議也從這本書開始:每天讀一頁。你會跟我一樣,毫無徵兆地愛上微習慣、毫無壓力地養成微習慣。

【附贈一張《微習慣》內容總結手繪稿,1分鐘get重點】


「我想成為有成就的人」「我想擺脫消極的思考方法,積極地生活下去」「我想改掉壞習慣」……或許很多人都對自己抱有這樣的期望吧,但實際上,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想要改變人生,抱怨自己的缺點是沒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無法成功,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斷標準只有行動本身。無論是想戒除壞習慣,還是想培養好習慣,只有科學管理自己的行動才能達到目標。


研究行為科學管理的第一人石田淳在《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一書中介紹了在日本和美國廣受推崇的「行動科學管理方法」,啟發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和行動目標,掌握行動的最基本法則,靈活有效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學會不抱怨、不盲從,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先普及一下「行動科學管理術」:

它是美國研究者提出的理論,其原理來自「行動分析學」。簡單地說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無法測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為判斷的標準。

當你想要實現某種目標的時候,需要的不是「幹勁」和「認真的態度」,而是切實的行動。對於執行力較差,而又想讓想法付諸行動的人,建議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01 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學會和自己對話

據說每個人每天會出現700次自動思考。在這些思考之中有內容比較清晰的,也有意識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負面思考。也就是說,在你的大腦中每天會出現700條負面信息。


正是這種「自動化思考」,使我們產生了「認知偏差」,從而陷入錯誤的認知誤區。比如,你上班的路上與同事擦肩而過卻沒有打招呼,明明只是他沒有注意到你而已,你心裡卻會有「他是不是討厭我啊?我是不是得罪了他?」的想法。或者你的工作中出了一點小問題,然後你會想「又犯錯了,是不是我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

其實這一切並非事實,但你卻堅信都是事實,結果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我們可以試試「正念」法,即在認知行為療法的基礎上,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和「現實」之上,糾正「認知偏差」。找出客觀的原因,用正確的認知來應對遇到的問題。比如,你常常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真是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嗎,肯定不是的。學會用「正念」法跟自己對話,不要過分關注「做不到的事」,不要因為過去的事情而懊悔,不要因為對未來的不安而畏縮不前,更不要因為周遭的環境而心存怨恨,要把握自己,關注「現在」。

02 簡化行動目標,化整為零

每天都努力工作卻總是看不到頭的日子會使人產生大的壓力。人們會對工作越來越厭倦並最終放棄。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採取「一開始就將大任務分解成許多小任務,然後只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天需要完成的任務上」的方法,就可以從多餘的壓力之中解放出來。


「我想買一套200平方的大房子」


「今年我想讀100本書」


對於基礎比較薄弱的你來說,也許看到這樣一個目標之後就被嚇到了,認為自己不可能實現。


實際上,我們可以分解要實現的目標,進而簡化行動目標。想買一套200平方的房子,首先是確定什麼時候買,是全款還是按揭,其次算出各需要準備多少錢,最後就是如何存到這些錢,然後具體到每一年每一個月應該存多少就變得可行了。


一年要讀100本書,看起來是一個很龐大的目標。要是化整為零,分解到每天,保持3天讀完一本書的頻率,那麼一年讀100本的目標也就變得簡單易行。

03 新行動「從三開始」

如果一下子做很多事,肯定不可能做好。循序漸進的行動,就會像刷牙一樣逐漸養成習慣。


「行動科學管理術」認為,「培養新的行動習慣時,最多不要超過三個」。比如,在教新員工工作內容的時候,首先從最簡單的三個開始,當員工能夠熟練掌握這三項工作內容之後再繼續教他接下來的事。


當你準備開始某項行動時,也應該按照這個法則來進行。


如果你想學習英語,每天只需要記三個單詞。


如果你想養成運動的習慣,每周只需要運動三次。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是無法嚴格按照「三」的數量來進行計算或區分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感覺工作量不是太大就可以了。


採用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從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中體會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讓自己充分地體會到成就感所帶來的快樂,給自己褒獎,讓自己享受自信。通過自己給予自己「好的結果」,讓自己容易開始下一次的行動。

04 「劣後順序」比「優先順序」重要得多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你之所以無法過理想的生活,之所以無法按照理想改變自己,或許是因為你在有限的時間中做了太多本來不必去做的事情。


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積極行動的環境吧。


在創造這個環境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劣後順序比「優先順序」更重要。所謂劣後順序,就是先決定應該捨棄的東西。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習慣從優先順序開始,但要想更有效率地行動,與其決定「應該拿什麼」,不如先決定「應該扔什麼」。


比如你有10項工作,如果按照優先順序的方法思考,那麼你會把這10項工作分好先後順序逐一做完。但實際上你的時間並不夠做完全部的10項工作,那麼「做不完」的心理壓力就會一直影響著你。這會導致你難以獲得成就感並且總是焦躁不安。


如果採用劣後順序的方法,你會先將做不完的工作扔掉。 如果時間只夠做6項工作,那就先扔掉其中4項,然後給剩 余的6項工作安排順序。這樣一來你的行動就會變得更加明確。

05 建立「行動列表」

「行動科學管理術」中應用最頻繁的工具就是「行動列表」。「行動列表」的種類多種多樣,從簡單的—張紙到內容繁雜的表格都有。


行動列表的作用在於確認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經完成。 比如,當上司給部下安排工作的時候,可以將整個工作分解為一組行動,一個一個地填寫在行動列表中。上司和部下都可以通過檢查這個列表來確認工作的進度和情況。在重複這一行動的過程中,部下會逐漸養成習慣,這樣―來就算不用上司指點,部下也能夠正確地進行工作。


像這樣的列表,在自我管理的時候也能夠派上用場。


如果你想要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管理,可以分為「飲食」「運動」「睡眠」等幾個大項目,然後在其中分別添加「一日三餐」「多吃蔬菜」「不吃垃圾食品」或者「走—站路」「不坐電梯走樓梯」「做10個俯卧撐」等小項目。當完成這些項目後,就將它們填入列表中。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筆把完成的事情記下來,而不能只是在腦海中確認完成。通過用筆寫下行動列表,可以確實地獲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從而促使你堅持下去。


以上就是提高行動力的幾個小方法。改變自己,一天花三小時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鐘去「做」!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行動起來吧!


關於如何提高行動力的問題我也思考過很久,答案也許有點出人意料。1,我明確反對「意志的勝利",理由很簡單,任何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2.明確反對,放任自流,理由很簡單,事情不會自己好起來,除非你去推動他。比較好的辦法也許是,」科學的細分「這裡細分的東西,是-----時間。
假設,我想減肥,每天計劃做仰卧起坐。你可以每小時做20個仰卧起坐。然後,整個小時不做任何類似活動,記住,自己只做20個,不要超量。如果,你一激動,做了100個,你可能之後1周都不會在做運動了。所以,必須守紀律。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來。假設,每天白天有10個小時時間,你有百分之50的時間,完成了自己的計劃,那麼你平均每天可以做100個單位的運動。這樣,3年下來,你的運動單位累計可以達到10萬個。金融界的技術分析之父,約翰,麥吉,曾經說過5句話,我覺得是人生的至理名言。1.做那些有把握的事。2.分散自己的賭注。3.有原則的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損失。4.耐心的積累利潤。5.堅信自己採用的方法長期有效。在股票市場里,人們對抗風險的主要辦法是分散化,人生中也一樣,一個多元化的系統,抗壓性要遠超一元化的系統。我們首先,要預先準備好一旦形勢逆轉自己該怎麼應對。就是說要著重考慮負面。還是以減肥運動為例,每個人都有一堆減肥計劃,但是普通人的計劃寬度太窄,要想提高行動力,在計劃之初,就要對不可避免的困難情況,有所準備,就是說障礙和阻力一定會有的,甚至可能發生某種嚴重的逆轉,讓情況變得更糟。比如,減肥之後的體重反彈。所以,我們明確了一點:
1.在真實的世界裡,你的勝率不可能是100%。
2.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勝率也不會低於20%
3.我們在追求完美的100%面前止步,也遠離0,這個讓人喪氣的數字。
4.既使,你的勝率只有一半,你已經足夠獲勝了,即使只有20%,你也會獲得很大的利益。
所以,提高行動力很簡單,就是接受妥協和折衷的結果,分散化我們的賭注,如果你抱著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想法,你一定不會有行動力。耐克的口號,只要做就好。


多多認識行動力強的人,遠離行動力弱的人......


核心理論:行動力的來源不是理智的分析,而是情緒驅動。

關於「怎麼做」,結論在最後。

上一次感覺雞血滿滿,正能量爆棚,想要馬上行動是什麼時候?一定不是經過縝密的邏輯分析,權衡各項選擇優劣後的理智決定去做些什麼。很遺憾,大腦中掌管行動的部分和掌管邏輯的部分是相互獨立且相互抑制的部分,雖沒有結論說邏輯思考會明顯抑制行動力,但至少並不會對行動力有什麼提升。那麼問題來了,掌管行動是哪一部分?是同時掌管社交、情緒的部分。(過於理論的東西不多贅述,理論來源:Richard Boyatzis from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那些能激發行動力的事物,基本都是正面情緒的來源。我們把帶來正面情緒的事物稱作PEA (Positive Emotional Attractor),反之成為NEA。生活中的PEA主要有四類(怕翻譯不準確,直接用英文了):

  1. Mindfulness(能夠主動察覺到自己的感受、想法,例如能夠清醒的認識到「我被揍了一頓因此很生氣」)
  • 冥想
  • 正念
  • 瑜伽

2. Compassion

  • 主動幫助
  • 責任感
  • 被信任感
  • 養寵物

3. Hope

  • 理想(做什麼)
  • 理想自我(成為什麼人)

4. Playfulness

  • 一切有趣的東西

舉幾個常見例子:

  • 看到某個讓你由衷佩服的男神女神立志成為那樣的人——理想自我
  • 受到重大委託決心定不辜負期望——信任
  • 被別人照顧到熱淚盈眶渾身充滿能量——關心
  • 理想——就是理想啊……

你說為啥沒提到1、4啊,我又沒說這些都能激起行動力啊。

在迅速激發行動力這一項上,親身實驗表明,確實只有2、3效果顯著(第2項需由他人合作完成),但是PEA整體來講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維持行動力上

補充NEA的概念:負面情緒來源,一切帶有「應該」或「否定」意味的交流都會激發潛在負面情緒,哪怕你在理智上很認同這些說法。縱然讓我們不快,但NEA也是不可缺少的。PEA幫助我們發展,NEA幫助我們生存。
舉例:領導給你提意見要求你改正;自己反思今天究竟作了什麼死。

生活中,沒有刻意控制時,PEA和NEA基本是對半的,但是理想情況下這個比例應該是PEA:NEA = 6:1。當NEA佔比過高時(基本不會出現過低),就會壓力增大,行動力缺失,並導致一系列內心和身體的健康問題。為了保證我們的生活出於一個良性循環,即保持行動力處於較高水準就必須要刻意增加PEA佔比來抵消過多NEA所帶來的危害。

結論:主動觸發PEA的2、3項能有效迅速激發行動力,但是為了維持長期的行動力,有必要也注重1、4項的運用。

另外推薦一門 Coursera 課程:Inspiring Leadership throu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雖然看起來是講領導力的,實際上是用非常科學的觀點討論的情緒的機制。


個人推薦看《自控力》相關的書籍,現在有很多這樣的書籍


說下我的辦法:
「珍惜恐懼,利用恐懼。」
用恐懼驅走拖延症,獲得暫時行動力,在這期間,養成習慣,變為長期行動力!
………………………………………………………

我們最終想要獲得的,是長期持續的行動力,而不是一時興起的行動力。後者太短暫,維持不了多久。
而長期持續的行動力,來源於習慣的養成。

二十多歲時,我已經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
優點,學習能力一般偏上,四星。
缺點,拖延症滿級,五星。

初中時,老師壓迫式學習,年級從未出過前十。
高中時,老師不壓迫,成績一落千丈。
大學時,經常逃課,沒怎麼學,然後考前抱佛腳,一周啃高數、啃概率、啃C+、啃毛鄧……一路啃,啃到了學位證。
工作後,團隊做項目,我負責的部分沒人會。那時不像現在,找資料找教材,網上溜一圈就有了。那時啥都沒有,只有硬著頭皮,抱著工具書和源文件一邊掰,一邊反推,硬是在限期內完工。
通過這些,我充分意識到,我的學習能力非常棒。

但同時,我的缺點也很明顯,是個極度拖延症患者:
如果沒有壓力,我幾乎可以躺床上玩一整天電腦;如果奪去電腦,我可以看一整天螞蟻;如果沒有螞蟻,我可以望雲發一整天呆。
總之,我是絕不會去履行我制定的任何計劃。
就到了這種程度。
以前在學校,有老師和考試督促著我前進。
而現在,我的人生就是上下班,吃飯,玩,睡覺。
如果沒有上下班,我就是一頭只會玩遊戲的豬。

也許是由於我屬豬吧,所以不僅懶,而且拖延。

但我的人生夢想並不是做一頭快樂的豬。我想當一個作家,用筆寫下我心中的世界,讓無數人在我創造的世界裡遨遊。

為了夢想,I did nothing。

每天夜裡,我望著天花板,除了懊悔,還是懊悔。
然而再怎麼懊悔,第二天,一打開電腦,又陷入了循環。
我的焦慮也一天天加大,但拖延症絲毫沒有改善。

我深知,如果我的餘生再不做點什麼,當個作家,那隻能是我的白日夢,而不是夢想。
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做著不喜歡的事,換取卑微的工資,自己逐漸成為了年輕時自己最討厭的人。

焦慮,越來越大。

慢慢地,焦慮變為恐懼,我開始了害怕。
害怕自己,不進步被社會落下,被年輕人取代;
害怕自己,連親人將來生病都無錢治療;
害怕自己,年老後凄慘的人生;
害怕自己,不能給兒女提供更好的環境;
害怕自己,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
害怕自己,死後被這個世界所遺忘。

慢慢地,恐懼感越來越大。
大到晚上只要一關上燈,它就如同一頭怪獸,猙獰地望著我。
在怪獸的凝視下,我開始在黑夜裡流淚,夾雜著懊悔、無能、以及不甘。

恐懼,壓抑地我無法喘氣。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我開始了改變。

我卸載了一個又一個遊戲,開始學習如何寫作。
手機里裝滿了各種關於寫作的書籍,每天上下班路上瘋狂的啃,做筆記,規整。慢慢地,我知道了三幕劇、人物原型等之前我從未知道的知識。
也許,在老手眼裡,我只是一個剛起步的小白,但我現在生活的非常開心。
怎麼說呢,踏實。
我越學一點,每天的恐懼就越小一點。
我像海綿般吸收著知識,吸收一個個的點,把它們交織成一條條的線,並且通過不斷的學習、練習、感悟,在我腦海里慢慢出現了模糊的面。

我開始了蛻變,能明顯地感到自己的知識面拓寬了許多。
以前,看電影或電視劇,只知道好看,不好看,但說不出所以然。
現在,我可以通過所學,知道一個故事它好在哪裡,不足在哪。
這些能力,都是我之前無法想像的。

而這一切,都是恐懼感賜予我的。它驅使我去行動,立刻,馬上。
但那些只是短暫的行動力,因為隨著我每日的逐漸充實,恐懼感越來越小,好在我在恐懼階段,養成了持續學習的習慣。在我已不懼怕恐懼感後,這些習慣得以延續。

因此,「恐懼感不是永遠存在的,它會隨著行動逐漸消失。」

所以,要珍惜恐懼感。

珍惜它所帶來的短暫行動力,並且在這段時間,養成習慣,變為持續行動力。

希望我的方法,能夠對你有用!


這樣想:一個互聯網創業者能想到的任何創意,基本上已經有999個人早就想到了、其中100個人已經構架出體系了、甚至其中10個人已經做出產品了。但是這1000個人中,有900個根本沒付諸行動、有90個走錯了方向、還有9個沒堅持到成功、所以你依舊有可能是唯一的勝利者!So, just do it!


  行動力這貨,有時想想真討厭。人,是懶骨頭,就這麼被逼著動起來,能不討厭它嗎?可有時,又覺得行動力是個迷人的娃,終歸是那麼的可愛。當你行動力起來了,便發現保持動的行為和狀態,也是一種舒服的享受。比如我以前超討厭動,我喜歡舒服的做著、躺著,總之就是不喜歡動著。可最近迷上了散步,每到時間不出去走走,就覺得渾身不舒服,可以散步真好。比如我超討厭出門,每次回到家,有朋友臨時叫我出門或者叫我去參加一項從未做過的事情,我都會心情極端惡劣。感謝我這些能養成了一個奇葩的習慣「安於當下」,討厭出門、討厭臨時約、討厭未知事項,可當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便覺得也還不錯嘛。想想,俺素賤骨頭么?真心不是賤骨頭,~~~~(&>_&<)~~~~ ,只是比較糾結,沒行動之前總想很多,想著想著就煩了。行動里,不想太多,讓行為自然而然的發生,反而是舒服的。
腦子傻一點就夠了,一輩子這麼短,還想嘗嘗各種東西的味道呢。做你害怕的事情,後來發現也不過如此。


少逛知乎。


個人覺得提高行動力有三點:
分拆,反饋,堅持
將即將要做的一件事分拆整合成一個一個的塊,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進行塊的學習以及完成,每個都像封裝好的元件,在使用的時候組合起來再進行調試。
在完成每一件重要的事情後需要給自己一個反饋,無論這件事完成的怎麼樣,需要讓自己知道這件事完成的效果,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我們的大腦記不住太多的事情,如果能夠單獨記錄下來,這樣對自己的反思以及後續的工作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在開始一件事情後一定要堅持,而且一般最困難的時間點就是頭幾天,比如跑步,在從沒有跑不習慣到有跑步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極大的努力和毅力的,但是一但堅持下來,維持一個現有的狀態卻不用花費太大精力。

每天早上起來可以對今天的工作進行一個大致的思考,哪些重要,哪些困難,然後大致排一個時間表,手機上有很多這樣的軟體,最困難的沒有嘗試過的先做,並且在每完成一項任務之後給自己一個小小的反饋,比如獎勵自己一個糖之類的。在每一天結束的時候在對今天進行一個總結,把做完的沒做完的統統記錄下來,尤其記錄今天新的收穫。然後堅持下去。改變不是一蹴而就。

規律的作息對你的精神狀態很有幫助,共勉吧。


你想,你睿智的大腦,做了一個如此英明的決定,這樣充滿智慧的你,為什麼不立即行動呢~^_^


為你的行動提前制定完成它的每一個小步驟。
行動,一種責任、義務和習慣,對惰性的克服,對拖延說再見。
其實,覺得自己行動力不夠,大多時候是自己想多了。
拋磚引玉。


減少腦迴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怎麼想就怎麼做,坦蕩一些,磊落一些。
果斷,愛就追,恨就離。
有擔當,多承擔失敗的責任,少承擔沒做的悔恨。
果斷解決問題,發現問題了,能直接解決的盡量別拆成小問題,能低階暴力破解就別高階迂迴。
自律,承認自己做的有問題,直面自己存在的問題,改正自己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似的經歷

報了很多課程,明明懂得了很多,卻沒能給生活帶來可操作性的幫助。

經常靈光突現,感覺創意超贊,卻沒能制定計劃,執行出來;

或者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你是大家公認的聰明人,卻事事都不如意?

為什麼你付出了那麼多,卻仍然不能成功?

也許你不止一次設立過計劃,這個計劃甚至能改變人生,幫助完成生活、情感、事業的目標,甚至提升社會地位,一想起來就讓人激動,也查找大量資料耗費精力制定計劃,可做完之後,就扔在了一邊,從來沒有啟動過~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有想法做不出來?是什麼阻礙了我們行動力?

最近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看了一些書,問了一些人,也做了一些事,在這些事情當中也的確深受啟發,所以我把這些整理起來,歸納了幾點原因和行動建議,希望對有同樣困惑的小夥伴帶來幫助。

一、信息超載,每天都有新內容。

互聯網內容的豐富,為我們獲取資訊、學習知識帶來很大便利。但也帶來了信息冗餘,每天各式各樣的推送侵襲著大腦。隨便點開一看,就不知要陸陸續續點開多少鏈接,查看多少信息了。這些無主題的信把我們大腦注意力也分散到了各個角落,當我們回過神來回想剛剛看過什麼的時候,除了明星緋聞之外,我們大腦可能一片空白。

如果不想時間白白浪費,我們該怎麼辦呢?

1、以需求定位信息,帶著問題檢索答案

這個觀點是我在學習photoreading快速閱讀中深受啟發的,試想你現在閉上眼,回想你所在空間的白色物體有幾個?·················································································不要試一下么?看看有什麼發現?··················································································好,現在請睜開眼,數數看,你說對了沒有·······································································那麼現在回來,有沒有覺得當你睜開眼的那一瞬間,好多白色的東西跳到眼前?

這就是,帶著需求定位信息的原理。當我們帶著解答某個問題、查找某個知識的目的去瀏覽信息時,你會很容易發現這些信息的存在,而所有一個主題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知識網。我們看的碎片信息被大腦在潛意識中做了整合。這個方法也非常適用於看書。我之前看書很慢,明明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完,卻發現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沒記住,即使偶爾記住一點內容,過個三五天也就跟我說拜拜了~

所以,以需求定位信息,帶著問題檢索答案,會幫我們在信息收集的行動上,提高效率。

2、確立一個目標,確立後不再考慮值不值

如上所說,當我們行動的時候也要設立一個方向,比如你想學畫畫而非攝影,那就堅定的學畫畫,千萬不要在學畫畫的同時又在想畫畫對我有沒有幫助?我能不能學會?會不會耽誤工作學習?當你還沒有努力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根本不用這麼想,因為他只會使你猶豫的腳步更加拖延,讓你不定的心神更加混亂,讓你不清的目標更加迷茫。當我們還沒有努力去做的時候,「做」這件事,根本不會耽誤你多少時間精力,而耽誤時間精力的只有猶豫和反覆無常。所以我們既然決定做一件事,一定是經過了一些對比和思考的,相信自己的決定,不要考慮值不值,也許你低估了你的潛力,也許你高估了行動的困難。但這一切都需要用實踐去驗證。所以確定目標後請不要瞻前顧後。就像查找信息時請不要隨意跑偏,順著你的主題,才會有更多發現。

二、消極思想:妄加臆測,凡是總往壞處想

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個消極的人,但你一定會有消極的想法,不止你有,我們都有,只是或多或少的區別。

其實做什麼都不能一帆風順的對嗎?只要有行動,就一定有失敗的可能。我們不可能準備好所有的情況來迎接一個行動。那為什麼不積極迎接所有的困難呢?稻盛和夫在一本書中寫到:人為什麼要工作?是為了磨練靈魂,提升心智。我想這個觀點也適用於行動,我們為什麼而行動?不也是為了在一個一個問題困難中尋找答案探索方法么?在這過程中我們就是在進步在成長啊!

當然我不是說我們無需以成功的目標來要求行動,恰恰相反。我們當然要以成功的目標要求行動,但我們想要成功們就不能妄加臆測,凡是總往壞處想。不然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曲折的一面,難道我們就不行動了么?還是那句話、相信自己的判斷,既然你想過要往那個方向努力,那就努力看啊~只看到眼前的困難而舉步不前是怎麼也不會成功的,你說對么?

三、追求完美,對一次性成果要求太高

不知道大家做PPT是什麼思路,反正我就是那種一定要做好這一頁才去做下一頁的,而我這種情況,結果也可想而知了,通常被自己困死在PPT里,後面的部分不得不草草了事才能按期提交。雖然也痛心疾首,但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我也知道要先列大綱,先寫框架再一步一步往裡填充不斷完善。但心理的這種強迫真的是難以抗拒。所以這就是我的教訓。現在已經走過了這個階段,想想克服「木馬程序」的過程還真是費了一番力氣。

所以你有沒有也像我一樣的「木馬程序」呢?是不是每做一件事,就想著一次性做完美?注意我說的是「一次性」做完美哦。比如你想組織個活動,出的第一篇日程表就滴水不露?比如想寫篇文章就想著一定要一氣呵成?不要這樣為難自己呀~在互聯網中我們學會的最常規的思維就是迭代更新。也就是指,做一個產品,不可能第一次上線就把所有功能做全,把所有用戶體驗做完善。不可能的,一個是你要知道事情發展中相關人員的反饋。另一個也要考慮成品運行價值。就像我們的簡歷不也是一樣么?我們不可能一次性就寫出一份滿意的全面的亮眼的簡歷,都是要經過一次次完善一次次優化滴呀。所以現在想想,你想做的那件事是不是也有這個因素在裡面?

我最近一直想著辦個讀書會,我理想的形態對現在來說無論是時間還是能力可能都達不到。所以這個想法就擱置了差不多兩個月,但就在前幾天一個朋友提議說,我們可以辦個小型滴呀,叫上幾個朋友,朋友圈號召一番,十幾個人是沒有問題的。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討論了起來,沒想到邊商量,我就把工作內容表做出來了,目標分解後,發現都是可以完成的。這周六就是分享會的第一期,相信一點點積累,一期期磨鍊,我理想的場景終會在眼前呈現。如果我一直抱著理想的那個形態,也許現在或者半年後都不會有什麼行動吧!

所以小夥伴們,不要把一次性成果要求太高,太完美的期望往往會絆住前進的腳步。

四、壞習慣:拖延、懶惰、愛找借口

每當我有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就問自己一句:你到底要不要做吧?!

就醬~多問自己幾遍,聽聽內心的聲音,「心」會給你答案。

今天先總結這些,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建議,歡迎留言,也許別人會因為你的一句話,做成了一件事也說不定哦~


一點點訓練。2分鐘內能做完的事情不要猶豫立刻做完。把要做的事情拉一個list,做完一個劃掉一條以增加成就感。


很多人都曾陷入害怕失敗、逃避任務、裹足不前的消極狀態,壓力造成的心理困擾嚴重影響我們的行動效率。認知神經科學發現大腦具有可塑性,通過思維訓練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從而使我們更加平靜地面對工作和生活。通過11個思維訓練,你能在壓力面前淡定從容,成為職場行動派。《內心平靜,才能快速行動》

一、

在壓力狀態下,動物的本能反應是逃跑、戰鬥或者裝死。你常常採用哪種應對方式呢?當你把自己的應對方式曝光之後,你就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心中也就不再煩躁,變得平靜起來。

練習1 了解自己所採用的壓力應對方式

l 在逃跑狀態下,其核心情感是恐懼。此時,我們想要逃脫侵略者的壓迫,儘快擺脫這種狀態。逃離惡劣的環境來求生,實現自我保護。當我們害怕時,無法做出理性且正確的思考。

l 在戰鬥狀態下,其核心情感是憤怒。為了讓我們的領地無限擴大。我們覺得自己很強大,能集中所有精力對抗外敵。此時,我們想要威嚇對方,不讓他們侵佔我們的領地。

l 在裝死狀態下,其核心情感是悲傷。此時,我們無法進行思考,完全跟凍結了一樣。大腦也「凍住了」,就好像我們處於死亡或休眠的狀態一樣。

二、

在壓力狀態下,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不自主地屏住呼吸,神經處於亢奮狀態。此時,企圖用意志改變生理反應只會適得其反。呼吸是唯一可以通過意識調節身體機能的生理活動,通過有意識地、均勻地呼吸,我們可以迅速變得平靜,恢復洞察力。

練習2 心率平衡:迅速恢復平靜的強大工具

讓自己保持一個舒服的姿勢……吸氣五秒鐘,呼氣五秒鐘。然後,按照這一節奏每分鐘進行六次呼吸,持續3~5分鐘。

三、

當面臨突發情況,決策權不在你手中時,如果不能笑對你所害怕的事物,就會一直陷於焦慮中無法自拔。自嘲就是從挫折出發,敢於輕描淡寫地談論自己害怕的東西,驅逐心中的焦慮,獲得充沛的行動力。

練習3 自嘲:黑色幽默有助於做出客觀判斷

比如:你將迎來一場面試,你害怕遲到。你可以這樣想:壞結果是「早上起晚了,然後遲到兩小時到達面試場地」「因為遲到得太離譜了,所以用人單位根本沒有讓我面試」「用人單位對全國所有企業通報了我的過失」……當你腦子裡過了這麼一大長串故事之後,就會發現腦子裡放映的這個小電影是多麼荒謬,所以,大腦的壓力通過自嘲的方式得到緩解。

四、

面對壓力和痛苦時,大部分人的選擇是:要麼壓抑或死扛,要麼就抱怨和訴苦。確定哪部分腦區在控制著你,你就不會那麼焦慮,內心靜下來,會找到更好的解決策略。比如:當你赴約卻趕上堵車。

練習4 確定哪部分腦區在控制著你

1. 本能區:一想到趕不上約會了,你開始煩躁不安,機械地按著喇叭,還想把車開上人行道。你非常惱火,也忘了你正在幹什麼。你感到緊張,幾乎是下意識地做出反應。

2. 情緒區:你不喜歡價值觀受到質疑,比如你的守時、尊重他人或高效,因為你會為此感到難受。你希望糟糕的交通可以順暢起來,你感到緊張,並讓情感任意宣洩。

3. 適應區:你知道自己註定要遲到了,隨後便思考最可行的方法:扔下汽車,換乘地鐵?打電話告知對方你可能要晚到一會兒?你保持冷靜,採取客觀判斷並有效地做出反應。

五、

大腦的控制系統對於應對不同的情境,各有優勢,你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不要總處於應激狀態,意志力有限,好鋼用在刀刃上。

練習5 靈活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沒有必要時時處於應激狀態

l 自動模式根據信仰、經驗來行事,表現出迅速、自動(即無意識)的特點。它適用於簡單、熟悉的情境或者某些已有充分應對準備的情況。它可以使人迅速地做出反應,並且能夠預知結果。這樣能讓你表現得專業,更沉著冷靜。

l 適應模式會根據發生的情況及預期目標,做進一步的探究與思考,以使我們做出的決定能更好地適應所面臨的問題。它適用於當面對一些自身不理解、想像不到或者與期望不符的情況時。

六、

你越是處於壓力之下,就越想有段時間釋放壓力,重拾安靜之心。有一種在大腦里進行短暫旅行的方式,就是找個時間放空自己。片刻的放空可以重新振奮我們的精神,讓行動更高效。

練習6 兩分鐘的旅程

找一個安靜的、不用擔心被人打擾的地方,你可以獨處一兩分鐘。

1. 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來,把腳平放在地面上。後背挺直,但也不要太僵硬。

2. 深呼吸一次。

3. 閉上眼睛,按照自己的節奏平靜地呼吸,持續兩分鐘。只需要觀察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如果腦子裡蹦出來一些念頭,那就別管它們。享受這個放空的時刻。

七、

當我們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思維處於僵化狀態時,把自己想像成另一個人,然後幻想新的劇情,這可以讓我們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重新變得平靜,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找到其他解決辦法。

練習7 角色扮演

假設,你每次問羅伯特要一些工作上必需的資料時,他總是回答你:「你知道,我很忙。」可實際上他並沒有什麼事干。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在腦海中扮演以下幾個人,看他們做何反應。

1. 小叮噹(仙女):她輕輕扇動著翅膀,淘氣地飛到旁邊同事那裡去要其他資料,根本沒受到羅伯特一點影響。她理所當然地認為,既然羅伯特這麼沒有團隊意識,他也不會走得太長遠。

2. 麥當娜:根本不拘泥於這些小細節,直截了當地跟羅伯特溝通。她緊緊地盯著羅伯特,對他說:「親愛的,要是你不抬屁股的話,我就從你身上踏過去,自己找資料啰。」

3. 詹姆斯? 邦德:他可能會把這件事看得很重,然後動用一切手段來獲得這份資料。他的創造性可是無窮盡的。他可能會想「以後就沒羅伯特什麼事了」。


推薦閱讀:

已經16歲的男生很健忘很自卑很愛哭怎麼辦?
早起強迫症源於人群恐懼症?如何解決
20歲了膽小怎麼辦?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失戀,工作不順,事業失敗等)?
如何讓一位陌生人在 3 分鐘內對自己產生好感?

TAG:心理學 | 調查類問題 | 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