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金融的主要業務是什麼?它是不是索尼最賺錢的事業部?為什麼?


是的,如果從財務報表上看,金融是最賺錢的業務。

營收方面,消費量電子還是佔據半壁江山,但是利潤絕大部分來自金融和圖像感測器。
如圖:

索尼金融從事什麼?

索尼從事的都是很傳統的金融業務。

Sony金融主要面向日本國內的市場,市場相對穩定。

四大塊,如圖:

那麼索尼金融的具體業務是什麼,做的怎麼樣?

其實主要的只有三樣,life insurance是最大的事業部。

1.Life Insurance Business


簡單的說就是類似人壽的保險。

2.Non-life Insurance Business

賣車險是主要業務,還有比如說碎窗保險。

3.Banking Business

這就是傳統的銀行業。簡單的說就是放貸款。。。

綜合的詳細財務示意:

綜上所述,利潤主要來自金融部門這個現象,與其說是Sony金融的成功,不如說是Sony最近幾乎全產業的衰落和敗局。Sony已經從一個國際化的巨無霸公司,慢慢蛻變為以日本為基地的區域性公司。


以上不過是列出數據罷了。


我最希望說的是:為什麼我一直尊敬的Sony淪落至此?

一張圖和報告說明索尼的淪落:

索尼最新財務報告:http://www.sony.net/SonyInfo/IR/financial/fr/14q1_sony.pdf

索尼,作為上個世紀全世界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給世界帶來了像Walkman,數碼相機,最有美感的PC等種種足以改變我們生活的產品的偉大企業,在最近的5年中快速的隕落,我見證了這一切。

隕落的不僅是Sony,原來如日中天的像奧林巴斯,夏普,松下電器這樣的企業,現在也是老弱病殘,大有被秋風掃落葉的味道。

Sony作為我最喜歡的企業之一,淪落至此,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是為什麼?

我想從公司和國家這兩個層面上說說我的思考:

從公司上講:

首先,日本電子企業最大的失敗就在於上世紀和美國在半導體產業戰略上對賭的失敗:

日本選擇了模擬,而美國選擇了數字。

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集成電路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這時候大家都面臨這一個問題:

那就是信號究竟應該如何處理?


信號可以直接以模擬的形式用運算放大器(OPAMP)進行加減乘除,積分,微分的運算和處理,也可以通過模數轉換器(ADC)轉換成數字來進行運算。

這時候晶體管無論是集成度還是性能和現在是不可與之相比的,現在主流的CMOS還只是分支,三極體(BJT)才是主流的工藝。

所以數字電路在單個晶體管的價格上幾乎和模擬一樣,但是性能卻大大不如模擬。

日本當時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已經超越發明集成電路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美國人賭集成電路的製造工藝會不斷的按照摩爾定律進行下去,這樣數字電路的性能會不斷提高,這時候數字電路高集成度,無雜訊,低功耗的特點將完全擊敗先天存在雜訊,功耗缺陷的模擬電路。

而日本人認為器件性能很難按照摩爾定律的速度發展下去,模擬電路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等產業做大到讓人無法放棄的時候,數字電路將會是配角。

但是日本人賭輸了,美國的Intel和IBM這兩家公司,還就是硬生生的把摩爾定律延續了下去,這時候數字電路的優勢已經碾壓了模擬電路。

這種對賭就很像等離子電視和LCD的選擇,選擇等離子的長虹敗得一塌糊塗,選擇LCD的三星已經是世界老大。

戰略一旦錯誤,挽回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Sony的偉大產品都是模擬方面的產品,比如說耳機,微單,HiFi。

其次,產業上日本人精於精工,也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創新,而美國人是創造一個全新的概念,是顛覆式的創新。


日本在世界上最有名,做的最好的產業我認為是:材料和圖像感測器(Imaging Sensor,自己所在的行業,對日本佩服的五體投地)


材料產業的強大依靠的並不是理論創新或者設計手段的先進,靠的是無數次精準無誤的實驗找出最優解。


拿鍊鋼而言,日本的特種鋼材是是世界上最出名的。

而鍊鋼,也有相圖啊什麼的理論,但是究竟如何配比元素,加什麼,加多少,怎麼加,靠的是無數次和炒菜一樣的實驗而最終找到最佳答案,至於為什麼,誰都不知道,反正就是這樣最好。

而日本的公司就是有這樣的毅力和韌性,做了上萬次實驗,最優解還就是找到了。不僅在鋼材,在成膜,半導體材料的各種領域中,日本做的幾乎都是最優秀的。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藍光LED,主要的任務就是找寬禁帶的材料,所以還是實驗。。。

圖像感測器也是這樣的行業,性能極大的取決於Pixel的摻雜濃度和傳輸門(Transfer Gate)的製造工藝,這個沒有任何設計工具或者是精確的理論推倒,幾乎全是靠一次一次的實驗,而這個成本,幾乎是以千萬美金數量級來計算的。

日本人再次發揮了會做實驗的種族天賦。。。所以現在很大一部分手機,工業高端攝像頭都來自Sony。

對了,羅胖子不是還和日本富士通做Imaging Sensor的CTO為了鎚子手機吃飯了嗎(這算是吐槽嗎?)。。。

如圖:

這還只是2011年的,之後的3年,Sony的比重快速提升,如果我沒有記錯,已經佔據了30%-40%。

做的好的都是日本企業。。。這個還是要服的。。。

但是美國人就比較懶散,哪有這種心情做一萬次實驗,做不出來,我創造一個別的嘛!

But,All major inventions are motivated by laziness.

於是美國人發明了手機,通用路由器,互聯網這種顛覆世界的東西。

所以這樣的產業基因就決定了日本的電子企業在一個有規矩的世界裡可以成為優等生,但是絕不是創造一個產業的傳奇。所以日本產業每當技術發生革命的時候,日子都不好過,上次是集成電路的數字和模擬,這10年是互聯網產業的走與不走。

最後,企業的管理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我想學過管理學的人都知道豐田的JIT管理,JIT管理其實是一體化的管理,也就是說整個公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找到最有效率的模式,但是代價就是缺乏創新的基因。因為創新其實就是破壞,他需要自由發揮的空間,而有剩餘空間就意味著這不是當下的最優解,這兩者永遠是相悖的。

而在日本企業這樣的空間顯得過於狹小。

日本的公司文化業也是上下級非常等級森嚴,工作中你不可以與上司開玩笑,上司存在的意義就是命令,員工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從。

要交朋友?走,下班居酒屋喝一杯!

更加難以想像的是,在日本,跳槽時甚至是要降薪的,因為人們認為人應該一輩子忠於一個企業,你跳槽的原因是在上一家企業做的不好。

所以這樣的管理文化,也就決定了日本企業很難是產業革命的領導者,他只能是優等生。

在這樣一個互聯網顛覆的時代,日本公司的腳步都顯得有些沉重。

最後,從國家角度上看:

主要就是日本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不足,所以生產成本提高,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極度依賴外貿而又不大量接收移民的國家,是毀滅性的的。

不僅如此,老齡化加上森嚴的公司管理文化,造成了日本公司高管的嚴重老齡化。

很多知名企業的董事會平均年齡將近60歲。這樣的管理層架構,怎麼可能在這個大踏步往前走的時代跟上步伐,甚至連往前走的勇氣和拼勁都沒有。日本企業並不是沒有技術,而是一直在猶豫走不走。

因為政治的原因,日本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簽下了廣場協議,極大拖延,甚至是摧毀了日本公司形成絕對規模效應的進程。甚至還導致了日本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巨大的泡沫,經濟迎來了失去的二十年。

回到Sony金融本身,Sony為什麼會做金融?

Sony做金融和GE做金融的驅動力是不一樣的,GE是真的多元化,而Sony是完全另一個原因。

在日本,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和經濟計劃指導企業運作,完成這一任務的工具就是銀行業,因為日本公司的資金來源50%以上都來自銀行業,IPO只是很少的部分。

與政府有著密切關係,資金充沛的大公司,無疑是參與這場遊戲的良好人選。在日本,銀行與公司,公司與公司之間交叉持股,是常有的事情。在日本,大公司先天有當影子銀行的天然動力和優勢。

所以說,Sony金融的相對成功,其實是Sony公司整體淪落的一個投影,而這投影的背後,也許是整個世界變化的縮影吧。
------------------------------------------------------華麗分割線----------------------------------------------------------

我最後說說我為什麼只說了Sony的B2C部分,而不說B2B部分,這涉及到一個大家也許都關心的問題。

既然Sony的消費電子,尤其是家庭電視部門為什麼虧錢這麼嚴重,還要做下去?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品牌形象和渠道,其次是現金流,最後是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影響。

我舉個例子吧,飛利浦這個品牌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吧,那請問NXP和ASML有幾個人聽過呢?這兩家公司都是飛利浦 Research spin off出來的公司,現在盈利能力甚至超過母公司。尤其是ASML,已經幾乎打敗所有競爭對手,壟斷全球先進光刻機的市場。

但是飛利浦公司的估值遠大於這兩家企業,這就是B2C和B2B的區別。

B2C,尤其是直接的消費電子類,是直接面向終端客戶的,也是整個產業鏈的出口。競爭不僅是像上游一樣的拼參數,更是營銷,管理,財務能力的綜合競爭。是樹立品牌價值,掌握市場渠道,最終掌握整個產業話語權最重要的環節。建立這樣的渠道,也是巨大的財富,不然聯想的價值哪裡來?這就是為什麼Sony的B2C失血嚴重,也不肯放棄的主要原因。

由於是產業的下游,那麼現金流是巨大的,這對於一個公司的財務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最後,終端市場是收集消費者動態,情報的最好土壤,這些情報對於公司的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一個從業者一開始就說B2B,這樣的看法體現了他還缺乏對電子行業深刻的認識和思考。批評是很容易的,重要的是怎麼做的更好。

所以,我並不是不知道在B2B領域日本企業依然有強大的競爭能力,而是在重要的B2C領域,日本公司的全面頹勢,是不可否認的。


確實是索尼旗下盈利最高的部門。
可以看下圖中連續三年財報索尼金融的利潤

旗下包括三家子公司:

  • ソニー生命保険株式會社 (100%)(人壽保險)
    • Sony Life Insurance (Philippines) Corporation
    • ソニーライフ?エイゴン生命保険株式會社
  • ソニー損害保険株式會社 (100%)(財產保險)
  • ソニー銀行株式會社 (100%)(銀行,主營外匯儲蓄、信託、、家庭貸款)

一、人壽保險,產險,銀行證券等*1。

二、是的,其次是電影,遊戲,音樂,電子產品。

三、完善的代理人制度使其代理人產能高於行業平均*3。

粗略掃了下年度報告,大篇幅都在介紹人壽與其他保險和金融業務,電子產業數據沒有掃到。看過分析,索尼的電子是虧錢的,資料沒有找到,不禁感嘆這麼虧這本給群眾做著電子產品玩也算是業界良心了。

*1http://www.sonyfh.co.jp/en/financial_info/ar/140917_02.pdf
http://www.sonyfh.co.jp/en/financial_info/ar/140917_01.pdf
*3http://www.p5w.net/stock/lzft/hyyj/201110/P020111021531631995751.pdf


索尼生命,索尼銀行和索尼損保。不過我上次去聽說明會的時候那個小哥怎麼說最賺錢的是索尼娛樂呢?


如果從財務報表上看,金融是最賺錢的業務


推薦閱讀:

TAG:索尼(Sony)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