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理財時,需要有哪些會計常識?

我自己主要的疑惑點在如何在「支出」中區分「消費」和「資產購入」。
感覺很多人都會有這個問題,用記賬軟體記流水賬,買電腦也是消費,買一瓶水也是消費,記久了也並不比日記更好,也不能反映資產狀況。


個人認為,家庭理財的重心大致在三方面:

  • 現金流管理
  • 收支分析
  • 理財產品

這其中,現金流管理在我看來最為重要。家庭收入和融資的渠道單一,不具備企業的運營資本(working capital)所能帶來的天然緩衝。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會給家庭成員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家庭關係緊張。因此對現金流的管理應該成為所有理財行為的出發點。
現金流管理並不需要會計知識。現金流是一個很具象的觀念,花了多少錢掙了多少錢都是白紙黑字板上釘釘的事實。由於現金流管理的目的是檢驗接下來一段時間對現金的需要是否與家庭持有現金相匹配,所以唯一要花點功夫的地方,是根據過往收支的情況預測未來的現金貯備,再把各種家庭計劃(購房,購車,孩子上學,大件採購等)考慮進去,看看什麼時候現金比較吃緊,是否需要提前作出準備等。
準確的現金流預測取決於家庭成員的溝通和對歷史收支的了解。關於溝通,我一直認為夫妻兩個人一起理財的家庭在財務上成功的機率更大。想想如果某人想著下個月發了工資就給自己買個單反而另一方做現金計劃時全然不知,到時家裡會是怎樣一番熱鬧景象。而關於歷史收支的信息,就要靠家庭理財重心的下一個方面-收支分析-來收集。

收支分析是題主問題的原意,在這裡不放在一開始講的原因,一是因為前面已經有人說了不少我覺得都很對,尤其是各位關於需要多少會計知識的部分。在家庭理財中,收支起兩個作用:1.收集關於每月凈現金流入(總收入-總支出)的歷史數據供現金流管理使用;2. 提供「按家庭成員」和「按消費種類」分類的支出數據,用於做縱向上的每月變動分析。
這裡我沒有提記帳,因為記帳實在只是一個手段。它為上面的兩個分析提供基礎數據。數據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分析質量。而電腦是按費用計還是資產計,老實講就連有通用會計準則規範的企業財報會計,各個公司的做法也可以不同,更何況並不需要對任何家庭成員外人員負責的家庭記帳。
對於家庭來講,唯一需要注意的原則是「一致性」,也就是說某一類花費這個月計的是娛樂開銷,下個月就不能隨便改成人情開銷。
而你提到「記久了也並不比日記更好」,或許是因為你只注重了記帳這個數據收集環節,卻疏於做真正對家庭理財有用的分析環節。
至於「反映資產狀況」,作為家庭不必太過糾結。除非你有幾套房產需要時刻關注它們的價值變動,普通中國家庭並不持有多少可以最終變現的資產,東西買了就是用到壞(甚至包括車子),最終不是給廢品站就是給了親戚朋友。因此我不建議設置任何資產類的科目在家庭記帳的系統中。如果很想真實反映資產狀況的感覺,那就只把房子單獨列出來吧,每年根據樓下鏈家對鄰居家的房屋估值對自己家的房子重新定個價。

最後簡單說說理財產品。這裡我用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了存款,保險,基金,股票。前面提到,一切理財行為的出發點是現金流管理。所以無論理財產品給出多麼優厚的條件,首先檢驗自己的現金流預測,不要存僥倖心理留下可能的現金流缺口。
簡單的存款自不必說,我的父輩幾乎只用這一種手段理財。
其他幾類則需要比較複雜的財務知識,會計常識是不夠用的。最好的辦法是不管推銷員如何口若懸河,直接索要詳細的理財產品介紹,注意不是那種各種圖片箭頭誇張字體的宣傳手冊,是白紙黑字附有詳細數據的產品介紹,找專業人士或金融行業的朋友計算潛在收益率和風險,為你出謀劃策。


以下節選自我的新書
《理財趁年輕:那些學校沒教過的理財投資課》(李晨;薛莉萍)

如何像CEO/CFO一樣 -- 正確地分析你的資產和收支?

每個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都可以從下面這3張表裡看出來,對於個人也一樣!


a) 資產負債表

公司會有資產負債表來描述某個時間點的公司財務情況。資產負債表的樣子是個T型。主要就是三塊,左邊是資產,右邊是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所以做成T型,是要表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也就是兩邊是相等的,好比一個T型的天平的樣子。根據等式做變形,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也就是凈資產的概念。

b) 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跟日常開支記賬比較像,看上去比較瑣碎,但是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企業的破產不是因為資不抵債,而是現金流斷了。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資產負債表上面,凈資產是正的。如果給它些時間,把資產一項項都賣掉的話,拿去抵債後還是有剩餘的錢的。但是,因為現金流沒管好,該付費還債的時候,資金周轉不出來,就被別人告了,被法院判破產了,所有資產被查封用來低債等等。同時,往往越是著急,資產越是被賤賣,最後落得個資不抵債的結果。所以,個人理財和公司財務管理是一樣的道理,現金流的匹配非常重要。簡單來說,就是每一筆現金流出都要能找到對應的現金流入。

c) 收益表


收益表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對於個人來說,整理出一張收益表,能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的改進方向在哪裡。並且通過收益表,可以更方便地更新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年底結餘44000元。車貸一共需要還2年,從2017年開始,60000元的車貸不用還了,所以2017年開始的收益表將會結餘104000元。房貸借了20年,消費貸借了20年,所以這兩項支出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小蔣預期30年後退休,所以等他退休的時候,這兩筆貸款肯定也都已經還完了。20年後,他的年度預期結餘將達到284000元(這裡假設他的年薪沒有變化。一般來說,房租收入和工資收入都會隨著通脹有所上升)。


再仔細分析小蔣的這張收益表,一年結餘的44000元,佔總收入的12.2%(4.4/36=12.2%)。還貸款比例佔總收入的66.7%(24/36=66.7%)。其中一半的房貸(自住的那套)、車貸和消費貸是消費類的支出,佔總收入50%((6+6+6)/36=50%),另外一半房貸是投資類的支出,佔總收入16.7%(6/36=16.7%)。


單單從數字來看,小蔣的結餘比例12.2%不算高,消費類貸款比例50%比較高,投資類貸款比例16.7%不算高。他應該減少消費類的貸款比例,增加投資類的貸款比例。具體來說,就是車貸還清以後,不要再借其他消費類的貸款了。在不限購的前提下,繼續買入房子用於出租。

另外,關於消費貸的用途也很值得深入研究。究竟這30萬元的消費貸被用在了什麼地方。如果小蔣用這30萬元去讀了個名校的在職MBA,那麼這筆貸款也算是投資類的貸款,那麼消費類貸款降為了33.3%,投資類貸款增長為33.3%,這樣的變化都積極的。如果小蔣用這30萬元去買了奢侈品,或者用來出國旅遊,那麼這筆貸款是消極的。


積極的貸款能在未來產生額外的現金流,例如出租房能產生房租,MBA學位能增長工資。而消極的貸款則不能在未來產生額外的現金流,例如自己住的房子,奢侈品和出國旅遊。消極的貸款要越少越好,積極的貸款在現金流許可的前提下要越多越好。

《理財趁年輕:那些學校沒教過的理財投資課》(李晨;薛莉萍)


不少所謂對理財有幫助的會計概念,其實還是屬於常識的範疇。不懂會計的人雖然不能準確的說出術語,但是對其意義還是有基本感覺的。個人在生活中發現很多非財會專業人士都沒有準確理解「現值」,也就是將金錢的時間價值進行量化的概念。

所謂時間價值,就是說同樣的一元錢,在今天和一年後的今天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如果我要還給你一元錢,讓你選是今天還,還是一年後的今天還,你一定會選今天,因為今天的一元錢的價值大於一年後的今天的一元錢的價值。這個概念屬於常識,但是如果問這一元錢在今天和在一年後的今天的價值到底具體差多少呢?很多非財會專業人士就不明白了。具體到個人來說,這個差值等於這一元錢對你而言的機會成本,為了簡略,可以理解為大致等於個人資產的年增長率。只有掌握這個概念以後,去比較不同時間下的投入、產出、現金流才是有意義的。比如說,有個理財項目今年投入1萬,明後年每年會有6千的回報,只有掌握這個概念,才能夠評價這個項目到底劃不划算。

網上隨處可以看到不理解這個概念造成的謬誤。比如這句:「 銀行搶錢!!!50萬貸款30年還完,利息居然75萬!!!」 (這個觀點使用的論據是錯誤的,因為50萬是你現在借的,而75萬利息是你在未來不同的時間點還的,二者直接對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評論銀行是不是搶錢,起碼應該把75萬利息以一個大致的比率折算到現在再做比較)


我這個會計應屆生菜鳥居然會被邀請回答,不勝榮幸。。。在會計中確實分費用性支出和資產性支出,資產性支出就是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現金流入的那部分,可以認為是資產咯;費用性支出可以理解為消耗性的,不能產生未來現金流的。我覺得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差不多分開了,買電器等大件,就是資產性支出的例子了。日常生活中我認為會計的知識就是資金的時間價值吧,財務管理學的,和銀行房貸按揭關係蠻大,還和出國留學存點錢有關。哎,都不太記得了,等我看看書在補充答案。反正我覺得把錢存銀行是特別虧的一件事,還不如幾年前買套房投資一下,現在不工作吃房租都沒問題。
哎,我這個菜鳥只能答這麼多咯嘿嘿。


上面的朋友已經大概說明了消費和資產購入的區別。
對於家庭理財而言,個人覺得沒必要區分消費和資產購入,因為對於家庭而言,錢花出去了就是沒了,沒必要糾結購入的資產是不是增值或貶值或者或者折舊或者覺得這個物件很貴。
不過如果涉及到投資,比如購買基金,股票或者其他,那就要在記賬的時候區分了。

個人推薦 財客在線 記賬,有網頁端,電腦客戶端,手機客戶端,wap端,自己用了快六年了。
比現實市面上的所有記賬軟體都要好,只是界面比較土,沒有隨手記啊什麼的好看。


@李東旭前輩的回答中對現金流管理的闡述很到位,實際上家庭理財和企業財務管理在現金流這一點上是一致的,現金流斷裂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後果。個人甚至覺得家庭理財可以不需要計算損益,只要算好每天的現金流水就可以了。「家庭」這個會計主體如果也有會計報表的話,可以只有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損益表可以與現金流量表合而為一。
但是,答主在回答中表露的資產負債觀有問題,一是因為回答中忽略了一個會計要素——負債。實際上「家庭」這個會計主體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背負著債務:夫妻贍養老人、養育子女、償還房貸車貸,有的還有一方因種種原因需另一方幫扶的情況(如疾病)。 這些幫扶贍養的義務金額大、持續時間長,如不作為負債加以確認,會誤導家庭成員及利益相關方(英文stakeholder的直譯,見笑)對家庭財務狀況的判斷。
二是沒有對親子關係在會計學上的處理給出專業的意見。從出生到成年,父母往往在子女身上傾注了不少心血,同時還對其抱有諸多期望,希望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對此,家庭理財的過程中不應將子女排除在外,而是作為父母的「長期股權投資」,後續視對子女的控制能力按成本法或權益法計量。

綜上,個人認為,普通家庭理財,除了要做好現金流管理和日常收支管控(預算?不預算?這是個問題)外,還要有資產負債意識,小心謹慎地化解各類大額債務和撫養義務帶來的財務風險。


謝邀。
作為一名應聘畢業生,真的沒什麼建議和經驗中以分享。不過上個月看了《窮爸爸富爸爸》,有點感觸,窮人窮的是思維,寧願花時間去學怎樣省錢,也不願花時間去學賺錢,去投資自己,學習新知識,學習理財方法,不過你能問這個問題,說明你應該是有這種意識的。
意見就參考李老師的吧。


答非所問,就「如何記賬」給青年們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大部分最終放棄了記賬的人都是這樣想的:我特么每天兢兢業業記賬,月底信用卡該刷爆還是刷爆,有蛋用啊啊啊?!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是缺乏「毅力」,而是缺少「目的」。請記住這樣一句話「記賬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我的消費習慣,以幫助我建立切實有效的財務預算,並以此為參照執行並監督,從而實現我個人的財務自由」。

如果能夠理解上面這句話,我們不難發現,記賬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只是為了記賬而記賬,那麼即便是再有耐心的人最後放棄也是理所當然了。

那麼應該如何記賬呢?

1.對於從未記過賬的青年,堅持3~6個月記流水賬是有必要的,目的是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和支出結構。我們可以從這些流水賬中提取許多有用的信息,例如:固定支出(房租、月供等),流動支出(吃、穿、用等)…

2.當有了一定的數據基礎後,我們就可以著手編製一份預算計劃書了。在這裡我們需要衡量一下自己目前的收支情況:對於入不敷出的要開源節流(考慮做兼職增加收入、縮減不必要的支出等),對於收支平衡的要儘可能提高結餘比例(方法同上),對於富有結餘的要提高富餘資金的使用效率(個人理財投資)…

3.預算制定好後就需要我們堅持執行,如果當月預算出現赤字應當分析原因,是因為有特殊的原因還是自己沒有按計劃執行,抑或預算制定的不夠科學等等。

4.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也許會發生變化,我們的收支情況也會隨之改變,這時我們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第一步或第二步開始重複這一過程。

最後為了不使這個答案看上去偏題太遠,補充回答一下題主的幾個疑問:
1.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家庭理財不需要專業的會計知識,但是需要科學的理財觀念和方法。
2.「消費」和「資產購入」不需要區分的這麼詳細,你並不需要做公司財務報表,所以你在自己的預算中能夠區分什麼是「經常性消費」什麼是「一次性消費」就夠了。
3.現金管理中我們關注的是一段時期內的「現金流量」,在這一領域我們會碰到的關鍵詞有「消費」「收入」「盈餘」等等;但當我們討論「資產」時,往往是在關注財富的「時點規模」。這兩者雖然確實存在因果關係,但是在「理財」這個概念中已然涉及到兩個不同的領域,是需要我們區分的。後一個問題恰巧是在我的專業領域內,如果有興趣的話歡迎討論。

以上。


不請自來一記。還請各位看官指正。
作為資淺的財務審計人員,我想僅就我知道和有所考證的部分信息同題主分享:
首先分享一則故事,一位英國女士和一位英國男士某日發生了如下對話:
「你吸煙多久了?」
「10年。」
「每天一包?」
「恩」
「一包多少錢?」
「10英鎊。」
「你知道嗎?如果你沒有吸煙這樣的習慣,這些錢你都可以買一輛法拉利了呢。」
「尊敬的女士,您吸煙嗎?」

「不。」
「那特么法拉利呢?!?」
這個被人們稱為「拿鐵效應」的小故事放在我大學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我也能夠發現這個故事的一個小bug,或者說小解釋。那就是「我們為香煙而支付的貨幣不是在一個時間一次性支付的。」而當我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有了一年淺見之後,我找到了一種更能明確表達上述這位女士錯誤之處的解釋,那就是這位女士混淆了資產和現金流量的概念。
在財務管理領域,資產表示某一時點擁有的、可以當即支配的價值量。而現金流量更加類似一種動態的、持續的發生量。脫離了時間價值單純討論貨幣數量的論調在我看來是不科學並且喪心病狂的。這正像也許未來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可能把所有薪水加總後發現我是可以購買一輛法拉利的。但是終其一生我卻沒能實現這樣的願望。我想題主想通過「記賬」來掌控的問題可能會是一種關乎「過程量「而非」時點量「的概念。那麼既然是這樣,我想題主應當建立的一個概念就是,今日的100RMB等於明天的99.xxRMB,未來的100萬兌現到現在肯定不會值100萬,這就是貨幣時間價值,這很重要。
這也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把錢存入銀行:一方面出於安全考慮,我們不會持有大量的貨幣,萬一有個天災人禍,放在銀行也許更安全;另一方面,我們的錢既然總在貶值,那麼生點利息、多少賺點總比呆在那裡強吧。如果對於家庭來說,我們最先想到的理財方式是充分利用銀行
所以在此,斗膽給題主的第一個建議是:合理管理銀行賬戶,通過銀行流水單、對賬單來知曉我們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出及流入情況。
在此基礎上擴展,我想我們可能會從銀行賬目中讀出下述信息:
(1)昨天去超市刷卡花了多少錢。
(2)那天我買的理財產品的價格、收益率以及時間。
(3)為做小生意用而短期籌措手段的那筆貸款的相關信息。
這有點類似一個小企業,我們知道,企業的活動無外乎三種:經營活動,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大可以將日常開銷看做是經營活動,將購買理財產品、參與證券交易等看做是投資活動,將貸款、借款等視作籌資活動。其中經營活動是生活常態的必須行為,同時,籌資活動是產生利息費用的,而投資活動是可能產生利息收入的(請注意我說的是可能)。而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共同作用後產生的利息差,正是我們的理財結果所在。
針對投資活動,有一點是不言而喻的,那麼就是風險同收益永遠同在,且大部分情況下呈現正相關關係,有些理財產品看似收益頗豐實則包含潛在風險,有些理財活動穩定平淡無奇但卻不能帶來預期回報,針對投資行為,我想給題主的第二個建議是:留存風險意識,在能力和信息所及範圍內合理規劃投資組合以獲得最高收益。聽起來很冗長但實際上不難。
針對籌資活動,若一般家庭沒有拆藉資金之需則不必過多考慮,而短期放貸、朋友友情資助等涉及過多其他人情冷暖,不是技術範疇,小弟無力討論。
綜上結論:在高效管理銀行賬戶的前提下,我們不但應對正常生活的現金流入流出情況有所知曉,還要在能力範圍內合理安排投資、籌資等行為,確保在可接受風險範圍內活動最高的利息收益,我們以此為理財目標。
再舉一個小例子:我的女朋友花2000RMB購買了一件衣服,我表示蛋疼。但是她卻認為這是一筆「划得來」的消費,而當我花2000RMB購置了一套入門級音響設備的時候,我的女朋友也同樣表示了蛋疼,那麼造成我們不同程度蛋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當我買音箱的時候,我把音箱當成了一種資產,在我看來,只不過是把資產從貨幣形式轉換成了另外一種實物形式,而我對來說,2000rmb的衣服簡直再奢侈不過,但是我的女朋友卻認為這件衣服帶給她的美好體驗不弱於2000rmb的存在價值。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的消費行為對自己就都是一種」資產的此增彼減「而已,而看待對方的行為就像是」我在香港吐了口痰,被罰了2000塊錢"一樣。如果題主想通過記賬區別自己過往的消費流程,那麼首先需要建立的框架就是:什麼樣的消費在我看來是值得的、必須的,而什麼樣的消費在我看來是非必要甚至會負面影響我的財務狀況的?換言之,哪一部分開支是「資本化」的,又有哪一部分開支是「費用化」的。在我們的日常消費里,有許多費用化的部分,看似筆筆都是小數目而一年下來卻也花了不少錢,有些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消費其實後來還是蠻後悔的,在這裡我想給題主的第三個建議是:區分資本化消費和費用化消費併合理控制。

一家之言,請多指教。


其實普通家庭理財需要的會計常識並不多,個人感覺幾乎用不到會計知識,因為普通家庭可以算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經濟單位,和用來記錄企業的經濟活動的會計著實有點不搭。
而對於家庭理財最基本的概念也算不上什麼會計常識,開源節流啦、複利啦、金字塔原則啦等等,這玩意兒算是會計常識么,不算吧……頂多記個賬,記個賬也完全用不到權責制嘛,會餓死的……
個人覺得普通家庭理財最重要的就是要記錄好收支,然後分析收支,不然你永遠不知道自己錢花哪兒去了,開源節流才是王道啊,至於增值之類的,得先有本錢才能增值吧……
ps.誰說會計師就會理財啊?!……


謝謝邀請。
我06年在香港學了CFP,但一直實踐的範圍就是自己家裡。沒有更多比較好的指導建議。
我覺得家裡最好有個分工,一個人管著「錢袋子」,一個人多考慮如何掙錢。這樣分工相對專註一些。記賬這事比較繁瑣,如果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在收入按時固定,開銷基本按時固定的情況下,理財的關鍵就是收益目標和評估風險和,以及尋找合適收益的投資。

旅行可能不一定算是消費咯,增長見識交朋友。比如我們家,只要出去吃飯沒有人買單,我們就會去買,不考慮」是否划算「。


我認為家庭理財不必太在意這些資產與消費的區分。
記賬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梳理日常收支,避免盲目消費,養成良好的收支習慣。
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標準要求不同,只要我們認為自己的支出是合理的,不用太在意每個月具體數字的劃分。


之前自己也記過賬,無非是想弄清楚自己的資金流向和消費結構,分幾個大類來記就可以比如生存資料消費,享受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自己側重的消費方向一目了然。根據這些大類調整自己的消費支出,之後再細化到各個項目就輕鬆了。會計方面倒是沒什麼。金融方面的知識還是需要具備的。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手上有閑錢的話最好不要只著眼於儲蓄,因為在目前通脹這麼嚴重的情況下將錢存入銀行就是坐等它貶值的。CPI月增長率就能達到3%,銀行兩年定期存款利率才是3.75%,對比之下就知道選擇理財產品是很重要的了。可以去銀行諮詢下穩健的理財產品。在購買這些理財產品時也要注意分時間層次購買。比如你有三萬元可用於購買理財產品,可將他們分成三分分別購買一月期,二月期,三月期的債券,這樣一來你每月底都有錢可以取出並且得到的利息收入和本金可以進行新的投資。當你有急用時取出一分錢也不至於損失其他兩分的利息收入。還有就是上面回答提到的收支清楚 分類明確什麼的。


明白貨幣時間價值就好了


個人覺得,記賬軟體還是不錯。把每月消費分明別類。家庭正常消費按照正常來記入即可,每月對下月有大體預算。
對於大額的資產購買,每月預存一部分,然後半年或者一年對其進行一次性消費,比方說每年家庭有一次長途旅行,全家人消費有3萬左右,平攤到每月就是2500,就是每個月要預存2500作為旅遊基金,每月預存的時候,相當於已經花掉。就不會對家庭的其他預算有影響了。
其他的基金也是同樣,比方說孩子的教育基金,個人成長基金。
以上是在無房貸的情況下,如果有房貸,要扣除房貸的情況下。當然現金備用金也要有,具體多少看家庭的情況。重點是要有規劃,不要盲目消費,也不要讓錢不流動。


我說下我的經驗,我每天晚上都會在記事本上記錄下來,(這次因為硬碟壞了,1年半的記賬都沒有,幸好本子上還有一份)有時間再用EXCEL分類,把生活費、房租、購物、社交等等進行分類,統計每筆消費記錄,再匯總下每個月的總消費情況;堅持下來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夢想。。。


從理財的角度,普通家庭不需要會計知識,需要的是金融知識以及財務管理方面的一些概念。
也就是錢生錢的道理,如果有多餘的錢,多餘的精力,可以用於投資。我到不覺得理財一定會致富,關鍵是看你時間跟能力。金融產品都是風險大才會利率高,若是不懂,還是老老實實存起來就好。

如果這個問題僅僅是「如何在「支出」中區分「消費」和「資產購入」」
資產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資源。
可見資產要從三個角度確認。
1過去的形成,也就是你昨天買的算資產,明天要買的不算。
2由你擁有或者控制的,也就是說所有權在你手裡,所以買房就是資產,租房就不是。
3預期會給你帶來經濟利益流入,如果你不是程序員,那麼恐怕買電腦跟買水都是消費。


資金的時間價值
F=P*(1+i)^n=A*[(1+i)^n-1]/i


  家庭理財的重心大致在三方面:

  現金流管理

  收支分析

  理財產品

  這其中,現金流管理最為重要。家庭收入和融資的渠道單一,不具備企業的運營資本(working
capital)所能帶來的天然緩衝。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會給家庭成員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家庭關係緊張。因此對現金流的管理應該成為所有理財行為的出發點。

  收支分析 在家庭理財中,收支起兩個作用:1.收集關於每月凈現金流入(總收入-總支出)的歷史數據供現金流管理使用;2.
提供「按家庭成員」和「按消費種類」分類的支出數據,用於做縱向上的每月變動分析。

  對於家庭來講,唯一需要注意的原則是「一致性」,也就是說某一類花費這個月計的是娛樂開銷,下個月就不能隨便改成人情開銷。

  理財產品。這裡我用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了存款,保險,基金,股票。前面提到,一切理財行為的出發點是現金流管理。所以無論理財產品給出多麼優厚的條件,首先檢驗自己的現金流預測,不要存僥倖心理留下可能的現金流缺口。


需要多少會計知識其實與家庭理財的目的是有關係。

第一類需求:

需求描述:了解每個時間段(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等等)的收入支出情況。

所需知識:每個時間段的收入以及每個時間段的支出情況。

基本公式:儲蓄 = 收入 - 支出

第二類需求:

需求描述:除了了解收支情況外,還想簡單了解資產分配情況。

所需知識:了解並會盤點家庭的資產、負債以及凈值。

基本公式:資產 = 負債 + 凈值

第三類需求:

需求描述:除了需求一和需求二的需求外,還想進一步了解當前資產的流動性等更多信息。

所需知識:流動性資產、投資性資產、自用性資產、消費性負債、投資性負債、自用性負債及凈值。本質上是對資產、負債進行進一步的分類,達到進一步分析的目的。

基本公式:流動性資產 + 投資性資產 + 自用性資產 = 消費性負債 + 投資性負債 + 自用性負債 + 凈值


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有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理財 | 家庭 | 會計 | 會計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