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因素造成人們思維方式發生不可控的改變,並且患上抑鬱症呢?

啊~~感覺問題和描述有差錯~~有誰能幫忙改個好點的標題~~我語文不好OTZ~~我也知道不是單純的壓力造成的抑鬱症OTZ~~

核心問題是:是什麼造成了人們認知系統的崩塌呢,希望能從專業心理學或者精神學的角度來解答

插個小插曲,我的表哥患上抑鬱症了,然後有一次聽我媽媽給家裡親戚打電話說「他不是心情不好,也不是過兩天就好了,他是生病了,他需要去看醫生接受治療的,甚至可能要吃藥的,你們別延誤了孩子的病情啊」,我媽媽就是三線小城市的普通工人,很多事情偏保守,說的那些我還是蠻吃驚的,希望以後抑鬱症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以及有抑鬱傾向或者抑鬱症的朋友一定要去看正規的醫生和諮詢師,你們沒有任何錯,也不要自責,只是給大腦裝了個新系統結果發現這個系統不穩定,配合醫生好好打補丁修復bug總會能平穩運行的,windows是windows,linux是linux的

我知道抑鬱症患者們的思維方式跟非患者不一樣且不可控,而且會一遍遍加強這種思維方式,也知道抑鬱症跟生理也有很大關係,絕對不是單純的心情不好,那在患上抑鬱症的時候人的生理和精神上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為什麼會轉化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呢,就像是把windows操作系統重啟換成了linux系統那樣,操作系統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怎麼重啟的呢?感覺完全摧垮一個人的認知系統是件很費事的事情啊~~


人為什麼會抑鬱呢?

抑鬱症是成因非常複雜心理障礙。抑鬱的成因可大致分為遺傳因素,生理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過度強調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作用,以及割裂的看待三者的影響,都不利於我們理解抑鬱症的發生過程。

接下來我會從一個立體的層次詳細展開,幫助大家理解抑鬱症的成因:

(這個圖片【1】比較直觀,但是和我論述的層次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第一層——應激的作用

應激性生活事件,指的是個體生活環境的變化,這類事件通常是由外在原因引起的,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有時是不可控的。應激事件既包含了對個體產生特異性影響的事件,如失戀、喪偶、分娩、遭受意外事故;也包含了會對一個時空內所有人都產生影響事件,例如戰爭、自然災害、經濟危機,政治動亂。

應激事件在抑鬱症的發作中,通常扮演的是誘因的角色。易感性較高的個體,在面對這些應激事件時,往往採取負性的思維方式和應對方式,因此也更容易出現抑鬱症。對於初次發作的抑鬱症而言,通常都會存在比較嚴重的負性生活事件的刺激。複發性抑鬱和生活事件的關係比較複雜,目前學界還有不同的假說,例如,Kindling Model認為,隨著抑鬱的不斷複發,應激性事件所起的影響也越來越小【2】。

第二層——易感性

易感性主要包括認知易感性和元認知易感性。這裡的認知易感性,指的是個體負性的注意、思維和記憶。也就是題主問的「思維不可控的改變」。很多研究都發現,容易抑鬱的個體存在負性注意的偏好【3】。也就是說,一件好事情和一件壞事情同時出現,認知易感性高的人會優先關注那個負性的事件。而且易感性高的個體也會存在很多負性的思維方式,比如過分悲觀、自我否定、過於絕對化。這些人在記憶的過程中也會出現選擇性,更容易記憶或者回憶起負性情緒的事件。這種負性的思維過程,大多是自動化的加工。在個體沒有意識到的時候,負能量就已經湧現出來了。所以開導人的時候如果一張口就是「你能不能不要這麼悲觀,能不能往好的方面想一想」,肯定行不通。認知的改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引導。

元認知易感性這個詞是我杜撰出來的,傳統心理學理論中稱作應對方式【4】,也可以稱之為自我調節/自我管理。當你面對一個(負性)事件的時候,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認知和情緒,就更有可能選擇合適的應對策略。好的應對方式,比如正向的解釋,轉移注意力,能夠減輕負性事件帶來的影響。目前流行的心理療法如冥想、禪修、正念,甚至包括生物反饋,其實都是在元認知層面開展的干預。在元認知層面開展干預的好處是,個體一旦掌握了合適的策略,就能夠自發的覺察和修正認知過程。因此,雖然對於處在抑鬱中的人幫助不大,但是對情緒問題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第三層——易感性的生理基礎

人的心理活動與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抑鬱症患者負向的思維方式,也在生理層面有所體現。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重度抑鬱者靜息和活動狀態下,背外側前額葉活動偏低,腹內側前額葉活動偏高,在加工負性刺激時表現出杏仁核的過度激活【5】。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重度抑鬱會伴隨著海馬體積減小(我更傾向於認為海馬的變化時抑鬱的結果而非原因)。

腹內側前額葉負責標記和加工與自我相關的信息,腹內側前額葉活動偏高,反映出抑鬱症患者的過度自我關注。杏仁核能夠對情緒刺激做出快速的反應,相比於正性的情緒,杏仁核對於負性的情緒刺激更加敏感。因此,杏仁核的過度激活可以解釋抑鬱者對負性情緒的注意加工偏好和消極的自動化思維。

杏仁核的過度反應,也與背外側前額葉的活動偏低有關。背外側前額葉主要負責執行控制,執行控制的核心就是抑制。背外側前額葉可以對杏仁核的活動進行抑制調控,而抑鬱患者中背外側前額葉的這種調控功能被削弱了。

5-羥色胺(5-HT),又叫血清素
,是前額葉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它扮演著前額葉對其他腦區進行調控的信使,抑制過度消極的情緒反應和衝動行為。目前普遍認為,5-HT這種神經遞質的活動造成了抑鬱者和普通人的大腦結構與功能的差異。雖然這只是抑鬱症成因的一個假說,但是大多數研究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認可這一假說。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抗抑鬱藥物,就是選擇性5-HT再攝取抑製劑(SSRI),其藥理就是通過抑制突觸間隙的5-HT再攝取的過程,人為增加這種遞質的濃度。

第四層——早期經歷與腦的可塑性

我們的大腦並非一生下來就再也不會發生改變。

在20世紀50、60年代,動物研究就已經證實,早期的生活經歷,會對大腦的發育產生重要的影響。腦的可塑性研究,為蓬勃的早教事業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我們的家長都知道,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要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外語,掌握各種技能。但這些都關注的是積極環境對於大腦的塑造作用。

事實上,消極的成長環境也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影響【6】。

一方面,童年時期的虐待、忽視與壓力性事件,一方面可能會使兒童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激素分泌出現紊亂,使得大腦長時間暴露在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影響之下,這種暴露會破壞神經聯結,使得海馬、杏仁核、丘腦、前額葉等結構灰質體積減小,影響到未來的情緒調節功能。

另一方面,這些消極的經歷,也會直接強化大腦對於負性刺激的加工,使大腦建立更多的負性聯結。影響未來大腦對於刺激的加工模式,使得我們的大腦對於消極的刺激更敏感。

第五層——先天遺傳基因的影響

當然,我們的大腦也並非天生白板。來自父親的23條染色體,和來自母親的23條染色體,共同構成了一個生命最基本的信息。這些信息就像是預先被寫好的指令,指揮著你的細胞源源不斷的生產蛋白質,分裂、分化,最終形成了身體的特徵和大腦的結構。

很多遺傳基因都與抑鬱症存在關聯。

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基因可以滋潤神經元的生長,修復受損的神經元。這個基因在一個位點上(Val 66 Met)上的變異會影響到編碼神經營養因子的活性。Met型的個體活性較低,如果童年遭遇創傷,會有更高的抑鬱風險。【7】

5HTT(5-羥色胺轉運蛋白)會調節突觸間隙的5-HT濃度,把他們運回神經元胞體內,以備下一次神經活動時使用。編碼這一蛋白的基因在啟動子上存在一個插入/缺失型的長短鏈(L/S),短鏈(S)型基因轉錄編碼的效率更低。S型的個體對於壓力的調節能力更低,在面對壓力時,也有更大的抑鬱風險【8】。

還有更多和抑鬱相關的基因,就不一一介紹,未來有機會在我的專欄 「基因|大腦|心理|行為」 中進行詳細的解釋。

總結一下,
抑鬱=生活事件*易感性=生活事件*(早期經歷*遺傳基因 )

抑鬱症的成因非常複雜,這些因素之間彼此交織,相互作用,並不能簡單的歸結於生理或者環境因素。對於抑鬱患者而言,完全寄希望於吃藥或者某一種心理治療都有可能造成誤導,應該從不同層次,使用多種方法開展干預,並從中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Disner, S. G., Beevers, C. G., Haigh, E. A., Beck, A. T. (2011).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2(8), 467-477.
【2】Monroe, S. M., Harkness, K. L. (2005). Life stress, the" kindling" hypothesis, and the recurrence of depression: considerations from a life stress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2(2), 417.
【3】Beck, A. T. (2008). The evolution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its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袁加錦, 劉瑩瑩, 楊潔敏. (2014). 應對方式與認知訓練對青少年情緒障礙易感性的影響. 心理科學進展, 22(7), 1062-1074.
【5】劉耀中, 柳昀哲, 林碗君, 何振宏, 張丹丹, 關青, 羅躍嘉. (2015). 抑鬱障礙的核心腦機制—基於 fMRI 元分析的證據. 中國科學: 生命科學, 12, 005.
【6】Teicher, M. H., Andersen, S. L., Polcari, A., Anderson, C. M., Navalta, C. P., Kim, D. M. (2003). The neuro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stress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Neuroscience Biobehavioral Reviews, 27(1), 33-44.
【7】Martinowich, K., Manji, H., Lu, B. (2007). New insights into BDNF function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Nature neuroscience, 10(9), 1089-1093.
【8】Caspi, A., Sugden, K., Moffitt, T. E., Taylor, A., Craig, I. W., Harrington, H., ... Poulton, R. (2003). Influence of life stress on depression: moderation by a polymorphism in the 5-HTT gene. Science, 301(5631), 386-389.


謝邀!我能說不可控本身就是抑鬱思維的表現之一么?

從歸因的角度,心理學家認為抑鬱者和正常人在負面事件解釋上有三點不同。一是抑鬱者容易對負面事件歸於內在,為消極事件過分自責,而普通人可能看成運氣因素或者他人因素;二是抑鬱者認為負面事件有深遠的整體的廣泛的意義,因此更容易陷入其中,而普通人可能把它們看成孤立的,意義有限的;三就是抑鬱者把負面事件看成是不可改變的,未來也沒有辦法改善,而普通人相信多數負面因素都會隨著環境慢慢消退,該過去的總會過去。這樣,負面事件就成了抑鬱者的漩渦。

換句話說,抑鬱者容易對負面事件窮思竭慮。它們會在一些負面事件上糾纏不清,把這些在記憶中長時間固定下來,不時鞭打著內心深處的自己。它們會深深困在思慮和自責中間,從中尋找一些消極而抽象的東西。漸漸地,他們和生活中新鮮的空氣隔絕了,只在自己抽象的思辨中徘徊打轉。他們的記憶也會一點點的寬泛空洞化。沒有了鮮活、豐富而積極的記憶素材,他們也會更多地感到無價值無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放棄完整自我的意義追尋,感到更多的絕望無助和碎片感。

抑鬱症的這類思維特徵,使得完全靠思維的力量治癒它,顯得棘手難辦。就像妄想通過禪話得佛道,殊不知念頭越多離佛道越遠。更適合的方式,應該是在藥物控制癥狀(正規醫生說了算)的情況下,去更好地去聚焦自己的情緒,更好的去豐富自己的記憶。在擴展和豐富積極自我體驗的基礎上,一步步地減少空洞而寬泛的負面記憶,也就減少了對負面事件的窮思竭慮。我們也在對記憶的探索中,更好地獲得生活的意義感。而獲得意義的過程中,也可採用隱喻的方式豐富視角和理解。

這裡,如果用隱喻的方式理解抑鬱症,我喜歡的隱喻是類似心靈的感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侵入我們的身體,在我們身體大量繁殖,引起我們機體的感染損傷。我會發燒,發言,頭暈腦脹。這時候,你會多喝點開水,服用醫生開的感冒藥。慢慢地,你的癥狀好點,身體也康復不少。你會覺得,是感冒藥殺死了病毒。

事實真的是這樣么?其實,醫生會告訴你,感冒藥只是緩解你的癥狀,並沒有真正殺死病毒。殺死病毒的,是你身體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的效率,取決於你身體的強壯與否。也就是說,不同體質的人,對感冒的免疫能力是不同的。強壯的人,會更少地得感冒,而體弱的人,更容易被感冒擊倒。後者會更害怕感冒,更多地寄希望於藥物。當然,感冒癥狀嚴重的人,是需要及時吃藥物緩解的,甚至必要時住院掛鹽水。不過,應對感冒的關鍵,還是要靠自己的身體的,靠加強自己的免疫系統。

這裡,如果把心靈類比身體,抑鬱症就像感冒,引起抑鬱的環境誘因就像感冒病毒,抗抑鬱葯就像感冒藥,我們可以通過抗抑鬱葯,緩解自己的抑鬱情緒。但是,緩解抑鬱情緒,就意味著抑鬱症好了么?其實不一定,精神病學教科書會告訴你,抗抑鬱劑的作用可能不會逆轉抑鬱的病因,而只是改變抑鬱癥狀的表現。很多時候,精神疾病是有自愈的可能性的。自愈的因素多種多樣,比如是否有健全的人格,足夠的情感支持,恰當的應對技巧。抗抑鬱葯的作用,就是在緩解情緒癥狀的同時,為自己留下足夠的空間,一點點減少誘發生活事件的影響,一點點消除自己的消極想法,讓自己的心靈能慢慢康復。

從這個角度看,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的工作不是重疊和衝突的。精神科醫生負責快速緩解癥狀,心理諮詢師協助長期提高體質。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就是從促進人的心靈成長出發,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提供恰當的應對技巧,完善健全的人格。心理諮詢可以化解你童年的創傷,消除由此帶來的人格陰影。這些很可能是造成抑鬱症的易感因素。而心理諮詢師提供的關係支持,也可以讓你不必陷入無助的心理困境,能夠有更多機會發現自己的力量和應對資源。你對生活環境和抑鬱癥狀的思維,也會得到相應的糾正該百年。你也會有更多的信心去開展社交,在支持性的人際關係下更好地緩解。


所以,不要糾纏於不可控的思維方式,在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下,相信心靈的「感冒」終究會過去,努力去加強自己的人格」體質「,這或許就是抑鬱症的治癒之道。

微信公眾平台: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認為,1.遺傳基因缺陷導致體內缺少5-羥色胺,當然可能缺少去甲與多巴胺,2.加上幼年或成年早期缺乏親情關愛的經歷誘導,3.最後生活事件變化指數超標造成抑鬱症暴發。
1項是必要條件,2項是補充條件,3項是充分條件,也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詳細答一下病因和個人推薦的發病機制,如果您覺得比較詳細和專業,請您順手一贊。

首先說說病因,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是很明確,但大致和生物(遺傳、神經遞質、內分泌、免疫系統)、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有的病例中某方面的因素佔主導因素或決定性因素,而還有一些病例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

一、遺傳因素
這是任何人在總結病因時都跳不過的一個因素。家系研究發現親屬同病率遠高於一般人群,血緣關係越近發病一致率越高,父母兄弟子女發病一致率為12%~24%,堂兄弟姐妹為2.5%;雙卵雙生的為12%~38%,單卵雙生為69%~95%;寄養子患者的親生父母為31%,養父母為12%。在抑鬱症患者的調查中發現40%~50%的患者有遺傳傾向,即將近一半的患者有抑鬱症的家族史。這些提示我們,遺傳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生化因素(神經遞質)

這個不多說,主要有5—羥色胺假說、去甲腎上腺素假說、多巴胺假說、乙醯膽鹼假說、氨基丁酸假說。記住,是假說,有相關卻不明確!

三、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

也不多說,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TP)軸、下丘腦—垂體—生長素(HPGH)軸有關。

四、生物學因素——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或腦可塑性就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上的可修飾性。比如有關海馬的研究。
主要有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變化和神經元內信號轉導通路的變化。

五、心理社會環境因素

1、婚姻狀況。婚姻狀況的不滿意是發生抑鬱的重要危險因素,離異或分居或喪偶的個體發生抑鬱症的危險性明顯高於婚姻狀況良好者,男性更為突出。
2、經濟狀況。低經濟收家庭成員易患抑鬱症。
3、生活事件。重大的突發或持續時間2~3個月及以上的生活事件對個體抑鬱症的發生構成重要影響。重大的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或失戀等情況可以作為抑鬱症的直接因素。

六、人格因素

人格特徵中具有較為明顯的焦慮、強迫、衝動等特質的個體易發生抑鬱症。具體表現:
1、過分疑慮及謹慎,對細節、規則、條目、秩序或表格過分關注,力求完美,道德感過強,謹小慎微,過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顧樂趣和人際交往,過分拘泥於社會習俗、刻板和固執;
2、表現為持續和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
3、在社交場合過分擔心會被別人指責或拒絕;
4、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
5、迴避那些與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職業活動等

七、兒童期的經歷

1、兒童期雙親的喪亡,尤其是在學齡前期。
2、兒童期缺乏雙親的關愛。
3、兒童期受到虐待,特別是性虐待。
4、兒童期的其他不良經歷。

八、軀體因素

軀體疾病,特別是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其他慢性軀體疾病可成為抑鬱症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1、惡性腫瘤
2、代謝性疾病和內分泌疾病
3、心血管疾病
4、神經系統疾病

九、精神活性物質的濫用和依賴

精神活性物質的使用和戒斷都可成長抑鬱症的危險因素,這些物質包括鴉片類物質、中樞興奮劑、致幻劑、酒精、鎮靜催眠藥物等。

十、藥物因素

某些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可引發抑鬱症。包括某些抗精神病藥物、抗癲癇藥物、抗結核藥物、某些降壓藥物、抗帕金森病藥物、糖皮質激素等。

這些病因歸類大角度來看,基本上已經全面了,但是有關心理、社會、家庭、人格和人際關係還有很多可以細化的因素。

————————————分割線—————————

對於為什麼我們會被抑鬱症控制而很難走出去,那就有很多很多解釋的模型說了,幾十種不勝枚舉。認知模型、易感性人格模型、自尊模型、生物學模型、精神分析說、心理行為說等等等等等,太多了(然而很多學說並沒有多少實用價值),每個大模型學說下面又有很多小的模型和學說。無力勝舉。。。。。。

我認可並推薦的這個發作模型是在《抑鬱症的積極治療》中提到的,其基本假設是:

抑鬱症是當前的壓力作用於一個易感個體的結果。巨大的壓力把個體推向抑鬱症的惡性循環的邊緣(一堵看不見的懸崖),這個惡性循環的組成元素有抑鬱性思維、自我破壞性行為、內疚和羞愧、神經化學的變化、歧視和恥辱,以及所有使這個循環持續的因素。這些因素互為因果並互相強化:抑鬱性思維導致更強烈的內疚和羞愧,因而導致自我破壞性行為,而自我破壞性行為又會引發更強烈的內疚和羞愧—它可以循環不止、不斷惡化,除非採取一定的措施。患者深陷其中,在沒有得到幫助的情況下,是難以脫身。

易感性因素使得抑鬱症成為可能——社會和心理的壓力使人進入抑鬱症的世界——惡性循環的魔爪讓你深陷其中

(一)、易感性因素
1, 遺傳因素
2, 早期與父母的關係存在問題
3, 人際交往技能薄弱
4, 缺乏社會支持
5, 不穩定的自尊
6, 悲觀思維
7, 童年及青少年時間的喪失或其他創傷經歷

(二)、社會和心理壓力:
1, 疾病
2, 失敗
3, 重要關係的喪失
4, 角色地位的喪失
5, 其他對於自尊的打擊
6, 社會壓力

(三)、我們所忽略的抑鬱症帶給我的惡性循環:
1, 過度關注自我
2, 抑鬱性思維
3, 自我傷害或自我妨礙行為
4, 內疚、自責和降低的自責
5, 害怕情緒失去控制
6, 生活的大部分方面運作不良
7, 穩定的,運作不良的人際關係的形成
8, 病人角色的設定
9, 生理癥狀
10, 神經化學的改變
11, 軀體變化
12, 歧視和偏見

我一貫的觀點是,只有我們足夠了解抑鬱症,分清病與我,我們才有可能走出抑鬱症,可惜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即使是行業內的人。在我自己的學習中,對抑鬱症的認識一波三折,幾年後才覺得能夠對它有所認識,才有信心說自己的認識在某種角度上是客觀的。


臨床學生,盡量做到客觀準確, 不過現在也只有假說,沒有精準的定論,不過,知道怎麼治也不錯了。
原因主要有3,按影響程度排:
1.生理原因,主要是5-HT(五羥色胺)功能水平降低 ,其次有NE(去甲腎上腺素)功能水平下降和多巴胺功能水平下降
不過臨床抗抑鬱用藥幾乎都是改善五羥色胺功能水平的,所以你懂它的重要性了吧

還有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腦生理變化,神經影像改變(不過是抑鬱導致這些變化,還是這些變化導致抑鬱,這顯然是生理和心理因素之爭) 實驗有用,臨床暫時沒用的東西。(因為知道相關也無助於診斷和治療)

2.遺傳因素 目前並沒有找到哪個基因或基因群和抑鬱相關,只是研究抑鬱患者家譜和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同卵雙生子同病率是60~70%,而雙卵雙生只有20%),得出有抑鬱的家族病史的人患抑鬱的幾率是正常人的10~30倍。

3.社會及心理因素
應激事件,比如離婚,轉校,失去親人,親人病重,失業,嚴重軀體疾病等。 還有社會的影響,比如你周圍的人的價值觀,是否是喜歡抱怨,喜歡怨天尤人?周圍的人是不是喜歡打擊你?是否讓你不快樂?是否讓你覺得你一事無成一無是處?如果是,你比一般人更易抑鬱,請遠離他們,換個環境。

心理因素:一般認為內向及向內歸因的人更易抑鬱,因為遇事先反省自己。

為什麼社會心理因素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呢?(這是一件很違背直覺的事實)就拿摔倒來說吧,年輕人摔倒沒事,老年人可能就骨折了。但不可否認摔倒是個很重要的誘因。 但本質還是身體出了問題,老年人是缺鈣,抑鬱者是5-HT 功能水平下降。
生理因素,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在原因上各佔多大比例,誰先誰後,起多大作用,目前說不清,但是根據治療來看,無疑是改善五羥色胺功能水平最為有效。 抑鬱就是這樣的身心疾病。


-------------------

題主所說的認知完全被改變我不認同。抑鬱者本來就大多喜歡向內歸因,出了事先反思自己。 然後遇到較嚴重的精神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響,使他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不能感受原本的快樂程度,然後對自己即將參與的事預期快樂降低,導致消極。消極地生活工作學習又當然導致較差的結果,降低快樂水平。惡性循環。 最終達到抑鬱。


題主提的問題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認知決定是否抑鬱,而臨床發現認知原因並非是唯一原因和最重要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心理治療療效不佳,而且是發現有神經生化的因素如5-HT,而針對用藥有一定療效。
所以我答的是什麼會導致抑鬱症,而不是什麼會導致抑鬱性認知,然後認知導致抑鬱症。 畢竟抑鬱性認知(無助,無望,無用,自殺觀念和行為)是結果,是表現,而不是抑鬱的原因。

不過題主母親說的很對,真的抑鬱要去看醫生,要吃藥,就怕別人勸挺過去就好了之類鼓勵勸慰但起反作用的話。
勸抑鬱患者努力振作就能挺過去就像勸高血壓患者不要生氣,心態好就能好保持正常血壓一樣可笑。
-------------------
看到評論區那麼多不靠譜的回答。。。
實在想吐槽,抑鬱在醫學中可不是心情不好那麼簡單,它是會明顯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的!也是有明確的診斷標準的,請不要隨便就給自己或他人打上抑鬱的標誌。然後胡亂揣測病因。
恕我直言,您們根本不了解抑鬱好嗎!


作為一個資深抑鬱症患者,很確定的告訴你,當然父母是最主要的因素,自身人格有缺陷的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總是不停地苛責,抱怨,毆打,貶低,羞辱,虐待。這樣持久的毀滅性的打擊會讓人時時刻刻覺得自己很差,時時刻刻想要討好別人,時時刻刻想死。

同樣的壓力事件,對於抑鬱患者就是天大的災難,因為他們自身的情感系統已經出問題了,處理問題的能力已經沒有了。就好比,一個健康的人,即使患上了嚴重的風寒,破傷風, 腸炎,他只需要幾天或一段時間就康復了。而假如是一個HIV患者,即使是一場輕微的感冒,都可能讓人喪命,因為他的免疫系統已經完全壞了。得了抑鬱症在情感上容易受傷害的感覺,就好像是HIV患者時時刻刻得承受疾病帶來的壓力。 抑鬱症比癌症更恐怖。 這句話來自同時患抑鬱及癌症的作家李蘭妮書中。 抑鬱症比癌症更恐怖,這絕對是最真實的感受,每天都掙扎在死亡線上,考慮此刻要不要從樓上跳下去。 最後再說一遍,抑鬱症比癌症更恐怖。

5.30更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的問題被點贊過百,讓我有動力再重新更新一下。 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有這麼多人在關注抑鬱症,或者說被抑鬱症所困擾。
還是回到主題,提問者問的是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樣,且不可控。
我昨天在手機上打出上面這些文字的時候,只是很隨意地表達,沒有想到有這麼人感同身受,其實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內心也是有點忐忑的,因為就我以往地經歷來說,公然地指責父母,告訴別人他們有多麼不稱職,他們有多麼不配當父母,一般情況下你告訴的那個人都要對你進行道德審判,甚至給你定罪的。他們一定會說這樣的話:「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他們很愛你,只是方式不對。或者有人給你灌雞湯: 人生啊要學會寬恕,學會原諒,就算他們做錯了什麼,你也要原諒他們,只有原諒他們,你才能放下,你要學會感恩。 還有人,直接給你當頭一棒: 你啊,太脆弱了,你不堅強了,就是想太多了,就是閑的。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想大聲地說一句說: 去你媽的。對,再說一遍,去你媽的。 也許他們是出於好心,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這樣的話帶給抑鬱症患者多大的傷害,所以如果你想幫助一個抑鬱症患者,千萬不要對他說那樣的話。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方式和別人不一樣,那麼首先要弄清楚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我簡單地羅列一下,
1. 認為自己不好,不值得別人對自己好。
2.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即使有喜歡我,那也是因為他不了解我,他一旦了解我,就會發現我是一個很壞的人,不會再喜歡我了。
3. 我必須要成功,要出人頭地,要有出息,要爭光。
4. 我要是做錯了事情,後果一定很嚴重,他們一定會覺得我很差勁,不會再和我做朋友,不會再肯定我。
5.要是和別人發生的衝突,抑鬱患者會首先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即使明明是對方做錯了。
6. 我不能去爭取一些應得的利益,否則我就是太自私了。
………………
………………
………………
我先省略掉一些」思維方式「,再來回答這些思維方式是怎麼來的。

我們稱這些 想法為思維方式,不錯,它已經成為我們固定的思維,每當壓力事件出現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肯定做不好,這些思維方式其實已經成為人格的一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性格。那麼究竟是多麼毀滅性的災難讓抑鬱症患者認為自己那麼不堪? 答案是什麼災難也沒有,沒有 大家想像的喪父,喪母,殘疾,癌症,事業失敗,這些都沒有發生,然後就是抑鬱了。 因為重大的壓力事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同情,如殘疾,喪父,但是日復一日的折磨卻沒有人能看見,舉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六一兒童節被老師選拔參演節目, 他作為班上的極少數被選拔上,他高高興興地回家告訴息的父母 ,他們卻說:」你就知道搞這些沒用的,你成績是不是每次一百分,演節目,演節目能當飯吃嗎,演節目,我沒有錢給你買衣服 ,讓別人去演。」 於是這個孩子有了各種負面情緒,傷心, 委屈,甚至愧疚,他覺得自己不該向父母提這樣的要求,他覺得自己確實沒有做到每次考一百,他成績不夠好,讓父母失望了。 他開始愧疚,自己不好好念書,還找父母要錢買衣服 ,自己太不懂事了。 那麼僅僅是這一個事件,孩子本來應該得到的是父母的鼓勵,支持,結果卻是斥責,羞辱,甚至他自己也產生 了羞愧感。 他認為自己不該向父母提出這麼過分的要求。

這僅僅是一個事件引發的情緒和感受, 做為一個孩子,在一個家庭里成長,面對這樣沒有愛的能力的父母,他時時刻刻要經受這樣的 事件,幾乎是無時無刻,都 在被打壓,斥責,批評,羞辱,長時間以來他就形成了抑鬱症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就像我上面所說的「認為自己不好,不值得別人對自己好,沒有人喜歡自己」。 那麼僅僅只是針對這一個六一兒童節事件而言,我相信沒有人會覺得它有多嚴重,大家往往會覺得不就是不能參加節目嗎,值得那麼傷心,痛苦,難過嗎「? 是的,這一件事情確實不值得,但是事實是抑鬱症患者一直以來都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事件幾乎每天都 上演,正是這樣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一個受傷的孩子再也抬不起頭。 也正是因為這些」小事「,抑鬱患者的經歷都不被重視。人們會同情一個被父母暴力毒打的孩子 ,卻不會同情一個時時刻刻被精神虐待的孩子,因為他們只能看到身體上的傷痛,看不到人心裡的傷疤。 這也是抑鬱症患者更抑鬱的一個原因,不能被 理解,痛苦不能被看到。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抑鬱情緒不可控。

我之前反反覆復思考很多遍,為什麼我清楚我所有的癥狀,所有的問題,為什麼 我還是無法改變,無法不抑鬱,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久 。 比如我,我知道,我不該這麼沒有自我,不該這麼不自信,我不該事事順從別人,不該那麼害怕拒絕別人,搞得自己好痛苦,不該那麼緊張 ,焦慮,自己應該可以處理好的。 我告訴自己所有的緊張,焦慮都是沒用的,都是多餘的,可是每次情緒來的時候就是洪水猛獸,你完全無法阻擋,任你有再多的理論知識,你學習再多的心理學,都沒有一丁點兒用,再說一遍,沒有 一丁點用。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感受一直都 有記憶啊,我們的感受記憶里全是被嫌棄,被討厭,所以那麼害怕別人會再度討厭自己。 理論永遠無法治癒一個人,只有當他感受到了,治療才開始。 心靈捕手裡 」 It"s not your fault"被諮詢師反覆說了很多遍,終於讓Will感受到自己曾經所經歷的委屈,他的治癒才剛剛開始。

那些不曾被父母愛的感受那麼深刻,強烈,所以我們一直孤獨,勇敢,堅強地活在這個世上,依然尋找著那微弱的希望,從來不曾脆弱,是的,我們從來不脆弱。 謹此獻給所有堅強的抑鬱同胞們, 我們從來不曾脆弱。

6.1 更
最近幾天我的回答在知乎被不斷點贊同,我內心很是激動,有點小「膨脹」啊,感謝那些慷慨點贊的人,我知道你們中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感受,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和我承受著一樣的災難,痛苦,讓我知道這個群體並不那麼「特殊」,至少在數量上比我想得多。 同時在評論區收到了很多評論,每一條我都有看,只是沒有足夠的精力一一回復,有很多人在看了我總結的抑鬱思維之後,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鬱症,我想在此澄清一下。

我所列舉的那些思維方式只是抑鬱症思維方式的一部分,同時,很多正常人也會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並不代表你就是抑鬱症。 為什麼呢? 首先,對於同一種思維,每個人出現的頻率是不一樣的,可能我出現的頻率是每天一百次,但是有的人只是每周出現一次。 其實,對於每一種思維方式,每個人的強度不一樣,比如,我認為別人不喜歡我,沒有人會喜歡我,我對這個思維方式的堅信度是95%,而有的人可能是10%。 綜上所述,並不是說你有上面這些思維,就代表你有抑鬱症,大家切勿對號入座。 通常當抑鬱症患者告訴別人自己有抑鬱症的時候,很多人的反應是「我也有抑鬱症啊,我還不是心情不好」,對不起,聽到這樣的話我又想罵人了。 孰不知,這樣的話是對抑鬱症患者所經受的痛苦,給予的最大的侮辱和輕視,他們根本不明白,抑鬱是日日夜夜,分分秒秒處在一個黑洞中,並不是他們所說的偶爾心情不好。 最後,再說一遍,切勿對號入座。


身邊有一個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情緒不穩定,十分敏感。之前他是一個很正常的孩子,但不幸有一天家庭變故,父母離異,他被迫寄人籬下。長期的親情隔離促成了他現在的抑鬱症。


我想說導致人走向的抑鬱的原因,可能是無助和徹底的絕望吧……一個正常人遇到挫折,他的身後會有朋友和家人。可對於一個沒有家人,沒有朋友的正常人來說,抑鬱症是他們大多數情況的歸宿了。

每次朋友抑鬱症發作的時候,陪伴和語言支持,讓他知道你永遠會站在他身後,是除了藥物之外最有效的方法。

之前有一個答案告訴我們,要遠離5種人,我知道那個答主是好心,但我們不妨想想,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這個世界還有抑鬱症患者生存的餘地嗎?
——————————————————分割線——————————————————————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情況,身邊的朋友心情不好我們的潛意識第一反應是把他從悲傷的情緒里拉出來,仔細想想這是一種很自私的想法,每個人都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可在這個時候你面前的那個人不需要你來告訴他大道理,真正的愛是陪伴,他哭你陪他一起哭,他笑你陪他一起笑。而不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對他說:「你這樣不好!」

愛一個人是有原則的陪伴,不是試圖改變。


你可以看一下產後抑鬱症的病因,第一條就是完美主義性格。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用完美主義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和事物。那麼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也會讓我們非常累。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是一種人格特質,也就是在個性中具有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極致表現的傾向。心理學家Basco認為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幾種特性:
1.注意細節。 2.要求規矩、缺乏彈性。 3.標準很高。 4.注重外表的呈現。 5.不允許犯錯。6.自信心低落。 7.追求秩序與整潔。 8.自我懷疑。9. 無法信任他人。

從基督徒的角度,我們是把完美主義性格當成罪來認罪悔改的。我們被教導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別人,因為上帝已經照著我們的不完美本相來接納我們了。

另一點,就是需要凡事感恩讚美,不論好事還是壞事都感恩讚美,就能有長久的喜樂進入心裡。

我最近買房,人家14樓只要500萬,我被迫買12樓得付520萬。一口氣不順,越想越煩,然後在交了誠意金以後又去看了很多房子,越比越煩。後來我就為著這件事情感恩讚美,就不煩了,後來看了一篇文章,也想通12樓有12樓的好處。14樓離電梯機房太近,萬一以後電梯異響,在安靜的時候傳過來,那就麻煩大了。

也就是說一件事情的立場可以預設,如果站在抱怨的立場,很多事情都可以越想越煩。如果站在感恩讚美的立場,不好的事情也能看到好的那一面。因為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


另一點,就是飲食上要改變,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或者買幾塊錢一瓶的複合維生素b,曾經看過報導,因抑鬱症而自殺的人體維生素b6含量很低。所以可以試著補充複合維生素b營養神經。


沒有那麼多華麗的辭藻和專業術語——我遇到過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就是因為個人成就與自我期望無可避免的不匹配、以及現實與幻想不可逆轉的極度不調和。

就像死機一樣,砰的一聲,你腦海中的一根弦斷了,於是此後你的世界都只能看到片面。


多說一下,我發現很多不是抑鬱症的人來到這個問題下,自己對照貼標籤,這個很不好,看描述有時候能對上,因為人的想法和情緒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有共性的,但實際上,是不是抑鬱症,這個完全不同,是完全不同,正常人會低落、會迷惑、會壓抑、會焦慮、會苦悶等等,這些都是在正常範圍內的,跟抑鬱症中出現的意義完全不同,不是病人不要對照自己~
如果真的覺得不太好,一定要去醫院檢查一下,確診才好,接受醫療是正道。
==========================================================================
多年資深抑鬱症患者,其實人在抑鬱症中,有很多很多的感受,可能反而沒辦法更為準確的描述它,或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吧,想到哪寫到哪,願意看的隨便看看好了。
每一個罹患抑鬱症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我探索之路,這個追尋非常漫長。我一直希望搜尋到我健康的時候的記憶,希望找到從哪一刻我走上岔路,但是很遺憾,我發現所謂的岔路從一開始,幾乎從我記憶的的最初就踏出了第一步,所有的都在慢慢積累越走越遠,最後到一個觸發點崩塌。
為什麼會崩塌?每個人都不完美,有各種缺陷,但大部分人安然過完這一生。小部分人成為抑鬱症患者。
但當你的思維走向自我攻擊的時候,你的系統的崩塌就是遲早的事情,這種自我攻擊不斷地蠶食著自己的世界,空耗著自己的精力,讓自己覺得自己越來越差。直到有一天,形成一個完成的循環,我擦,這種思維方式一旦在你的系統中自洽閉環,那就是一個死循環,最後把自己逼到到了一個絕地,精力耗盡、生無可戀,很多人一死了之。
這種自我攻擊無所不在,在生活所有的事情中,大大小小都會出現,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跟同事甲受到領導批評了,我會非常自責,甚至自恨,而同事甲的反應是:這灰孫子(領導)自己指揮失誤反過來罵我們,推卸責任,呸!走喝酒去~管丫的~
你看,同樣的事情,在我這裡我就覺得是自己的錯,我好差,我做的不好,為什麼會這樣……,同事甲就不會。
後來我反覆琢磨分析了這個事情,同事甲說的部分正確,其實也有一部分是我們的原因,他的說法也不盡客觀,不過完美地避過傷害,保護了自己。而我的想法也同樣片面,不過抑鬱症患者心理有一種"自動思維"的模式,一旦自我攻擊就陷入這種模式,無法控制,導致嚴重傷害。
抑鬱症患者最大的系統隱患就在這裡,這種模式是如此的頑固,基本無法自己解開。這種模式會纏繞在所有事情上,大到人生大事,小到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以觸發。
形象點說,就相當於你在遊戲中角色不斷掉血,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大掉血,想想吧,你這個角色很快就會完的,就是你勉力保住血條不死,也基本很難發揮作用。
這種模式或者自動思維的形成是長期習得,大部分形成在幼年,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輸入源,甚至這種模式就是copy父母一方的。另外,父母關係不和,遷怒子女,讓他們認為自己是多餘的、自己的出生是一個錯誤,也會從根源上形成這種模式。
一個一開始就被否定的孩子,即使長大,也往往容易否定自己,當動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往往就是走向抑鬱症的第一步。
我自己又是另外一種模式,我心中有個「光輝自我/理想自我」的形象,這種形象的形成也多半來自於父母和環境,來自於父母過分要求的灌輸,來自於環境的壓力和對弱小自我的恐懼,為了對抗這種恐懼而擬化的形象。實際上這種理想自我是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軌道的,但卻有一種強迫的魔力,讓人像夸父逐日一樣,追尋一個不可能的夢想,最後只有耗盡死在路上。
當這種形象形成,你會覺得自己走上了一條神聖之路,而實際上如同簽了魔鬼契約,走上一條不歸的地獄之路。
你永遠賓士在輪迴的悲劇;
一路上揚著朝聖的長旗~


俺不謹慎回答還是戳中了不少人的心。

小夥伴的留言抽空都看了。不一一回復,這裡謹慎統一回復,來一發。

關於抑鬱症的專業研究多到爆,不論腦科學,心理學各大臨床流派 (實驗派是針對正常人的,各位別搞錯了),社會學等等。但對於我這個實用主義者來說,理論研究對我理解生活中的人性問題幾乎沒有幫助。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是完全的臨床派,研究的是療愈方案,理論是留給後人和研究者看的。

所以我吐血推薦大家看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很少的理論,好看易懂,當故事書看),弗洛伊德通過談話式治療,找到所有患者的童年創傷原初意象(不是一下子,剝絲抽繭,跟偵探一樣),他發現童年的創傷會被來訪者通過保留全部感情的方式記憶下來,這跟記憶隨著時間會磨滅而僅保留框架的規律完全不同。

而當來訪者通過重述創傷,釋放壓抑的情感(通常是大哭),之後這個創傷就過去了,不再通過潛意識折磨來訪者而進入強迫性重複模式。注意這個才叫除根。。。收不住洶湧澎湃的感情,加點私料: 我一向只愛改變世界的天才們(破天荒的創立一套完整的體系),對弗洛伊德,我願一生跪拜,因為他發明了一套可以解釋一切關於人的理論。除此之外還有skinner,天才般地創立行為主義來解釋關於人的一切。除了這兩位,其他心理學家的貢獻跟這兩位大牛比連微塵都算不上,讀書真的要讀大師的書因為他們有體系,不是細枝末節和囫圇吞棗。

各位大王息怒,俺用人話解釋下上面的意思。那些操蛋的童年傷害會帶著當時你的全部感情保留在你的記憶里,所以你會驚訝地發現每次你回憶都會帶著異常強烈的感情,這跟回憶其他東西完全不同,你幾乎可以百分百還原重演,傷害形成後,它會鑽進你的骨髓(你用腦袋是找不到滴)形成你無法自控的尿性,反覆發作,總在一個地方摔倒,總對一類人莫名其妙地反感,總對世界的一些事情恨之入骨,總會情不自禁地愛上同一類人渣。

任憑各類大俠高手怎麼解釋抑鬱症的成因,我都無法買賬,因為那些都是外因。這個最基本的邏輯竟然在這個問題上跌倒。蒼蠅不叮無縫蛋,說得太他媽好了,就是這個理。沒有童年創傷的人,真的不可能抑鬱,這個結論不是來自雄辯的理論,是來自生活中的實例。

人類文明不應只有硬邦邦的科學,經驗與體驗也應該算一部分。中醫就是因為來自臨床的經驗與體驗,差點輸給實驗室的數據了。

多希望曾經這個偉大的國度出一個改變世界的大師,被世界承認才是真的牛逼,窩裡YY算個毛!

=======俺是分割尼瑪線

強答一次。因為最近瘋狂研究精神分析。結論就是童年母愛父愛充沛的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或壓力會因人格健全心智成熟而找到很多解壓渠道,想讓他們抑鬱是不可能的事。

強大的例子:
參考魯豫有約對葉倩文的採訪,這個女子童年幸福快樂,成年後在香港拍戲內心能強大到把黑社會搞定。

抑鬱的例子:
崔永元2014接受魯豫採訪,他說童年受母親的焦慮和過度控制影響,到如今聽只要聽到母親的聲音就會莫名地憤怒。

抑鬱是情緒病,主要情緒就是悲傷,憤怒和恐懼。

源頭: 那個不幸的童年!


患者和正常人的區別在於,所有能敦促你好好生活的精神組成都變得微弱甚至完全消失,這包括我們常說的,信念,熱情狀態,積極心態,心理抗壓強度,動力,執念等等。

不過這和換Win8換XP系統的概念不相通,不如說是CPU負荷過大導致機器卡頓運行困難,當上面說的精神組成消失就等於卸載了運行軟體致使系統崩潰。

其過程不是答主說的摧垮,應該叫啃噬。


抑鬱症是一個發病原理非常複雜的病,正是因為如此,醫生會說病因尚不明確,每個人的抑鬱症都不一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精神科醫生沒有時間去管這麼多,開藥是最實惠的方法。在這個中醫都被黑成神棍的社區,我冒昧說兩句,藥物治療疾病的原理是以藥物的偏性,來調節人體內的陰陽平衡。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為什麼說是葯三分毒。用藥如用兵就是這個道理。

我建議30歲之下,還對自己生活抱有希望的人不要吃精神類藥物,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藥物的副作用遠遠大於它帶給你的好處,可能要到年紀大了你們才能驗證我說的話。

雖然抑鬱症很恐怖,但是也不是無跡可尋。病人需要在痛苦中鍛煉自己思維的敏感性,什麼叫敏感思維?就是給你很少的信息,你能從冰山上面看到冰山下面。受不了這個答案下太多生物化學
遺傳的說法,這些說法我以前都研究過,它只是在解釋,一直在解釋,然而不是真實發病的原因。

我的觀點是,沒有基因遺傳,只有慣性遺傳,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家庭成員都有心理疾病,只不過他們把情緒宣洩到患者身上。來看心理醫生的往往是一個家庭好幾代人情緒下的受害者。那麼病人大腦里的病變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對自己的保護,如果他不抑鬱,他就一直要受到家人情緒上的宣洩。

國內發展得太快了,養老金跟不上導致有關部門在宣傳愚孝,看看孔聖人究竟是怎麼說的:


《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這個善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我們的父輩經歷的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覺得的好是物質上的好,不能怪他們,也不能改變自己的認知去原諒他們,沒人叫你盲目原諒,原諒不原諒是你自己的事。每個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都會憑直覺或者憑思維選擇相對無害的方案,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個世界這麼混亂呢,是無知!人畢竟是個經驗的動物,聽人說得再多也不如自己親身感受。所以為什麼我說在實踐中改變認知,因為用思維去遏制思維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現在來說重點,抑鬱症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抑鬱症,為什麼抑鬱症這麼恐怖。心理學界一直有一句話叫抑鬱症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強迫症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邊緣性人格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我不建議年輕人吃精神類藥物的原因也在這裡,病因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可能會誤診。國內的心理諮詢行業也在蓬勃發展,年輕的心理諮詢師水平就足夠了,給他們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我認為的抑鬱症是一種自我毀滅式的思維模式。而找到問題的根源就能走出抑鬱症。

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人的思維產生抑鬱症的,每個人的都不一樣,這是每個人自己需要去探索的東西,有的人的心理疾病是治不好的,受條件限制。我從來都不叫人去和抑鬱情緒開戰,或者說與抑鬱情緒相處,而是去探索自己抑鬱情緒產生的原因,青少年抑鬱情緒多發很多是因為人格障礙,年紀大的人抑鬱情緒要麼是身體功能下降,要麼是心理創傷。人就是一個磁場,先做好自己,才能去關愛別人。不少偉人都有很坎坷的童年,這個不是什麼大問題。據我觀察不少年紀大的人患心理疾病是因為文哥,真的是害人害己,也許只能留給時間了。


如果有抑鬱症患者,或者有抑鬱傾向者,請看到我,請看到我,請看到我!

請記住,這一切不是你們的錯,這一切不是你們的錯!
我的友善度不要了,上面的答案能不灌雞湯么?能不能不要誤導其他人?

抑鬱症的發病原理有三點,1.心裡的。 2.生理的。3社會的。


心裡的就是指患者的心理出現問題。

生理的是指患者本人生理問題,有的時候更多的是基因問題,所以在檢查抑鬱症問題時醫生都會去問患者3代或者多代的親屬情況,這個是跟基因有關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有很多人真的是因為遺傳問題,所以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社會性是指患者所經歷的環境,每一個人所經歷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每一個人的情況又會不一樣。


而抑鬱症更加麻煩的是,不是說某一點導致,更多的是因為上面3點交叉,而單純的抑鬱症還好一點,如果是雙相障礙那麼所用的治療方法會很可能會跟單純的抑鬱症相反。

而目前國內的心理諮詢師是沒有用藥資格的,只有精神科醫生才有用藥資格。這一點和國外不同。

如果你有抑鬱症患者,或者有抑鬱傾向者,請去找正規的心理諮詢師,或者相關機構。別在這看雞湯,除了延誤你的病情沒有其他的作用。


還有,別信知乎某大v,極樂,還有他的組織。那就是個騙子。至於線上諮詢,個人不太推薦。畢竟無法獲得諮詢者的肢體語言等細節。推薦去看和諮詢@動機在杭州,還有 @曹舟力 。其他的專業人士沒有推薦是因為我關注的少,沒有辦法做信任背書。

我更想信他們也會建議你去相應機構去諮詢,因為這種疾病不是倆句話就可以隨隨便便就下定論的。


5.30更新:
評論區有專業人士提出我媽媽不大像是抑鬱症。我不知道我媽媽的診斷結果因為她不告訴我,我只是看到她服用醫生給的抗抑鬱葯所以覺得她得了抑鬱症。這樣的話我的回答參考價值就不大了,帶給你們誤導了的話非常不好意思!


大家還是去看專業的回答吧(●°u°●) 」 本來打算刪除答案想想自己編輯了快兩個小時終究還是捨不得23333333權當留作紀念好了。


謝謝你們的關心!
啊對,
蔓蔓愛你??

——————————以下原答案————————

我沒有系統的學過心理學,大概只能以一個和抑鬱症最親近的人相處過的經歷來回答我的感受。曾經得過抑鬱症的那個人是我媽媽。她不願意告訴我她的程度,我到現在都只知道她那段時間一直在服用抗抑鬱的藥物。

原因

首先,我覺得抑鬱症不是突發性的。它是個慢慢積累突然爆發的疾病,不是說一個人遇到一件事情突然就抑鬱了,那件事情最多只能算是引爆抑鬱症的那個點。不大讚同很多人說到的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啊希望品質啊樂不樂觀啊之類的,因為我媽媽一直都是很堅強很樂觀的人。我不知道心理學上專業的解釋是什麼,就我看來,得抑鬱症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堅信的信念被一次次的摧毀。如果沒有時間構建起全新的信念就再次承受多次壓力打擊,就有可能得到抑鬱症。

就是說,信念被摧毀是鋼化玻璃上首先出現的裂痕。如果在沒有修補好那個裂痕的時候多次用力擊打,玻璃就會碎掉。

至於為什麼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態度不一樣,大概是因為心裡的信念不一樣吧。

比如說,對於一個工作狂來說,老公出軌固然是件很傷心的事情,可還遠遠不到埋下致郁種子的程度。而對於一個以夫為天的女人來說,老公出軌就相當於世界末日,這種時候沒有好好疏導情緒就很容易得抑鬱症了。反之,如果那個工作狂女性突然之間失去了自己的全部事業的同時,沒有時間好好休整,她也是有可能得抑鬱症的。

以我媽媽的抑鬱症為例。
我媽是在我初中的時候得的抑鬱症。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外婆的癌症。但是在此之前,兩年內我媽經歷了前夫出軌,原諒後被再次背叛,離婚,被迫與兒子分開,離婚後引起的爸爸(我外公)高血壓,妹妹(我小姨)滑胎,女兒(我)上廣州功課跟不上,自己在廣州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工作,哥哥(我舅父)有了個先天性殘疾的孩子而且公司因為政策破產。再然後就是我的小升初和外婆的癌症晚期。

這些事情不是孤立的。這些事情單獨挑出一件來或許都不會達到抑鬱症的程度,但是他們就是湊在一起發生了,一件連著一件,連喘息的機會都不給你留。我媽媽骨子裡算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嫁給誰就一心一意的那種。雖然不至於以夫為天但是也把家庭當成信仰。所以我覺得,一開始抑鬱症的引子或許就是前夫再一次的背叛。在離婚後她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修補心裡的傷口樹立新的信念,接踵而來的打擊不停的製造新的傷口。而我外婆的癌症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注意,我的意思是並不是純粹的壓力導致抑鬱,而是在原有的信念被摧毀的前提下,加上壓力的推動,最終形成了抑鬱。

生理和精神上的變化
生理上就是開始無理由高頻度的心慌心悸,容易有窒息感,失眠,厭食,脫髮嚴重
我媽抑鬱症的那段時間,幾乎是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經常大半夜兩三點的出門遊盪(後來她說是因為她覺得再呆在家裡會憋悶窒息而死)。
厭食,每天都吃不下飯,一天一碗白粥還是強逼著自己吃的(她後來告訴我她在心裡罵自己說不吃會死死了自己生病的媽和女兒怎麼辦)。
心慌心悸。即使是白天,也經常會在夢中驚醒,捂著心口一臉慌張的樣子,大口的喘氣,哭著求我抱抱她。在此之前,我從來沒見過我媽媽如此恐慌無助的樣子。而且,我媽從來不求人,甚至禁止我和我弟開玩笑式的「求求你」。

心理上是變得脆弱敏感,看問題特別悲觀,懷疑自我價值,輕微的妄想,有自殺傾向
脆弱敏感。有一次她大半夜的推醒我,哭的不成人樣求我抱她。好不容易把她安撫下來試探性的問她為什麼,她說做夢夢到有隻狗在追她邊追邊叫。因為這個夢,她害怕哭了一個多小時……
後面幾個其實可以算作一回事。她不止一次的想死,覺得自己活著沒什麼用。當時我連上學都心驚膽戰的怕她想不開,拜託小區里的保安和爺爺奶奶幫忙看著點她。有幾次她就站在樓頂上獃獃的看著樓下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最嚴重的時候,她拿著一把刀哭的歇斯底里,要殺了我和弟弟再自殺。幸好當時弟弟到廣州玩搶下了那把刀。還有很多次,她流著眼淚眼神空洞的求我殺了她再自殺。當時我還不懂,我嘆了口氣勸她,而她就因為我的不同態度變得難過焦躁,扔東西跺腳哭著說:「你不許反對我!你不許說話!不讓你說話!」
現在想來,幸好我在抑鬱症之前為了讓我媽找到第二春硬是逼著我媽教她學會用微信和QQ,這才讓她在我不在又心慌的時候能找到人聊天,避免了很多次傻事。有一次她告訴我,要不是一個網友臨時給她打了個電話聊天,她那一天就真的跳下去了。

說句題外話,其實當時初中恰好是我經受校園暴力的時期。因為媽媽的抑鬱症,我一直沒跟她說怕火上澆油。所以那個時候我是真的有過很多自殺衝動嘗試過很多種自殺的方法。幸好總是在最後一刻堅持下來了。不過也因為這個,有時候我在學校受了委屈再回到家面對媽媽的負面情緒時難免會有些不耐煩。雖然當時的我自認為自己隱藏的很好了,不過現在想回來,以抑鬱症患者的敏感程度,大概我媽媽是感受得到的吧。
抑鬱症患者真的需要很耐心很溫柔的陪伴。很慚愧當時的我做的並不好。

最後對一些可能產生的疑問做一些補充說明。
可能有些人會好奇我小姨流產我舅父破產和我媽有什麼關係。這應該是家庭氛圍問題。我媽這邊的家裡人家庭觀念都很重,兄妹四人關係都特別好,家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的那種性格。我媽媽是最早結婚生下我的,我舅父舅舅小姨他們至今都把我當成半個女兒來疼愛。所以我小姨的流產和舅父的破產,對這個家庭來說就是全家人的事情。所以對我媽來說才會是壓力。

還有,我把我媽媽經歷過的事情說出來只是為了證明【接踵而來的壓力令她沒有時間修補信念】,這只是論據,並沒有要賣慘的意思。畢竟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傷口和無可奈何,總有生活更慘的人在。身邊關係好的朋友都知道我這段經歷,也沒有編造的必要。因為涉及部分個人隱私所以希望不要有人轉載(雖然並不會有人轉載這種東西……),謝謝。

然後,畢竟我不是主修心理學的,所有結論來源於我媽,也許不具有普遍性。希望我的回答多少能幫上一點忙,也希望能有專業的人來解答。


在我眼裡抑鬱症就像是一種覺醒。是一種「自我意識變強」的過程。不然亞里士多德怎麼會說:「天才都是抑鬱的呢」。只不過過程是痛苦的,一旦堅持下去,那就是風雨過後彩虹橋,池塘之魚華為龍。


生在中國,本身就帶來很多負面因素。以下我談到的所有方面都會徹底的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正面或間接)。
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公平被一個孩子體驗到,請問他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這個孩子長大了,TA體驗到了不公平對人一生的影響是不是還會陽光積極向上的生活?
信仰的缺失。首先,請不要說信仰不是人人需要的,信仰自由,不是說如果我們有一個神去信仰就不會行惡,很多有主體宗教的國家犯罪率也很高,而在一些人眼裡,抑鬱症或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就和罪犯是一樣的人,還有同性戀,異見者。有的時候,我覺得人真的需要一種「救贖」和「上帝」來宣洩精神的負的,提醒自己感知好的。
家庭,教育和社會對心理的不重視,大家知道其實抑鬱症和精神疾病的病歷在中國很難開吧。因為總有不法之徒利用這個病帶來的相對的社會福利來謀取私利,社保資金和響應的減免,各方面。然後,國內醫院對開病歷這方面,就完全的「管制」了。不多說,根本沒想去解決問題,體制的鍋甩的好,真正的受害者只有患者。大學裡的心理部就是笑話,至於小學初高中根本就沒有心理負責的老師吧,有老師大概不是被三大主科佔去課時了,換句話說,老師就算講課會認真負責的教么?有多少家長有漠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只在乎著賺錢或者溝通只是中式填鴨教育,兩個人噼里啪啦的說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想法,不停說就打。問題家庭或者離異家庭的父母影響更不用說了,對抑鬱的埋藏幾乎是完完整整的。另外大學的心理輔導老師,你不用裝模做養的在小本上記各種問題了,我看見了你只是在我的名字上打了個勾,你這學期的指標就完成了呢。
——————————-以上是大方面影響,贊的多再談談個人和經歷影響————————
歡迎撕逼。


首次抑鬱症的人應該及時就醫,複發的患者應該在察覺到自己狀態不對的時候及時找自己的主治醫師,這樣的話抑鬱症患者就有痊癒和好好生活的可能。不及時就醫的話後果很嚴重。察覺到思維方式不對時及時就醫就是在救命


我抑鬱過,不僅僅是壓力的原因,也有別的原因,別人對人性的失望,對信念的崩塌。


神經生物學裡是說患者失去了獎勵機制,所以得了抑鬱症


推薦閱讀:

請問「心」在哪?能否用佛或道解釋?
怎樣克服緊張心理?
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值得同情嗎?
看鏡子里的自己會覺得比照片的好看,那別人看見鏡子里的自己和照片中的自己,也會覺得鏡子里的自己要好看?
為什麼吃包子時自己感覺味道很香周圍的人卻會覺得令人作嘔?

TAG:心理學 | 抑鬱症 | 精神 | 抑鬱 | 精神病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