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思維方式令你受益匪淺?


如果我要寫全,這個答案恐怕一萬字還不夠,所以以下幾個我先寫個簡略,將幾個思維方式的重點列出來,以後碰到具體的問題我再作詳細的補充:

1.時間比金錢重要,注意力比時間更重要。

我看到大多數人,眼中都盯著錢錢錢。
眼界高一個層次的人,會懂得,其實時間比錢更重要。人的生命,其實是由時間組成的,你坐在這裡喝咖啡享受,是因為,你之前花了時間去賺錢。那麼,現在你坐在這裡喝咖啡,從本質上來講,花的是兩份的時間,錢在這其中,只是起了個媒介的作用。

可是我發現很少人注意注意力的重要性。
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注意力其實是渙散的,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視作他掉進了一個時間的黑洞,彷彿這段時間從未出現過。
吃飯的時候他們在按手機,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們在開小差,玩手機的時候他們到處按,反覆按一個APP圖標,進去退出、進去退出,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些什麼。
這種狀態,我已經在我的一篇小說走神 - 方獨 - 知乎專欄 描繪得很清楚了,不再贅述。

現在假設,我們的兩份時間都到位了,但是,我們的精力不集中,那麼這杯咖啡喝了和沒喝區別不大。
同樣的情況還有別人在跟你說話時,你沒注意聽。坐在電影院里,你發獃,捧著本書看,你差點睡著了。
這種情況是非常可怕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比較的常見。
因為注意力的強烈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體驗,與我們的幸福感也緊密相連——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往往幸福感也是最強烈的。

2.弱勢和優勢並不是絕對的,我們很多認為別人的優勢,其實是劣勢。認為自己的劣勢,其實是優勢。很多事情,努力去做就行了,不要讓自卑纏繞自己。

很多時候,你的優勢會轉換為弱勢,而弱勢會轉換為優勢。在這個過程中,不要隨意自卑,這種情緒是沒有必要的。(我看到過的自卑的人太多了,大部分我看過的女孩子,都告訴我很自卑,這樣會耗損過度的精力在一些不必要的擔心上)
這個現象在格拉德威爾寫的《逆轉》這本書里,講述得很清楚。

比如:我們大部分人,認為的有錢人的家庭,他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是這樣子:

也就是,人越有錢,教育資源則越豐富,那麼教育起來越容易。
因為,窮的人很難給孩子必要的愛、關懷和訓導。

稍微好一點的人,會認為是這樣:

也就是,越有錢的人,對家庭教育的改善越大。但是,到了一個零界點,這種財富對教育所產生的優勢就不再凸顯了。

而事實上是這樣:

錢讓培養一個正常、適應環境的孩子這件事變得更難了。因為這些孩子只在意自己周圍的世界,他們不需要努力工作,獨立,認識錢的意義。

同樣的還有,我們認為,一個班級越小,老師則放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精力則越多,受到的教育則越好,應該是這樣:

但事實上,經過格拉德威爾的調查數據發現,應該是這樣:

也就是說,班級如果太小了,學生成績反而變差勁。

同樣,我們認為的絕對的劣勢,也可能在某些地方,成為優勢。
比如我們誰也不會認為,患上「閱讀障礙症」是一種好事情吧?

裡面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叫博伊斯的律師,直到小學三年級才能閱讀,按照我們世俗的眼光看來,和智障差不多了。
但他在耶魯大學畢業後,在律師方面,做得很成功。

「如果我能讀得快一些,那很多事做起來就容易了。」博伊斯說,「這毫無疑問,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來,因為我閱讀能力不行,所以我只能通過專心聽講、問問題來學習。這就意味著我必須簡化問題,直接提取出問題的本質。」

類似的例子書里還有很多,對我的啟發真的很大。很多時候,我們不必為自己的缺點、短處而顧影自憐,亦步亦趨,相反,放膽去做,走出第一步更重要。

3.很多時候,我們錯將」慾望的滿足「誤以為是幸福。

我很多年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
許多年前,我記得一次看電視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廣告語——「將夢想接入現實,移動夢網」,他展示的意思是,要把「隨時隨地上網」變成現實。

我看到這條廣告語的時候,寬頻還未普及,我家裡還在用著電話線上網。手機用的是諾基亞3100,能夠用GPRS網路,看看文字新聞,再來兩張模糊不清的圖片,就已經是很不錯了。
那時候我就在幻想:「要是有一天,真的可以隨時用手機上網,那該多好啊。」(同樣的還有:要是能把電腦做到手掌一樣大小該多好!)

現在,這些夢想都通過4G時代的到來,已然實現,但我覺得,現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相反,我很懷念以前沒有網路的日子,安安靜靜地看書,安安靜靜地做事,也沒有人在你說話的時候玩手機。現在這個時代,雖然能隨時隨地聯繫到人,交到所謂的朋友,但人的孤獨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很多時候,QQ上面亮著頭像,微信里上千人,卻不知道找誰說話。

同樣的還有,我們誤以為把書買回來了就是幸福,其實買回來只是放在一旁吃灰。
我們誤以為買買買才是快樂,很多時候買回來,就丟到了一邊,快樂越來越短,隨著越來越頻繁,快樂的感受也越來越弱。
我們誤以為搞多點女人,才不枉一世人,才是幸福,其實這種狂躁的狀態,離幸福還很遠。
關於對幸福狀態的闡述,我在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萬方中的回答 闡述得很明白了,不再贅述。

4.人生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在等待,不要把「贏」和「出人頭地」看作是終極目標。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平庸的一生。
然而我們,很多中國人家庭里,終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目標。
就算那些大有所成的人,也並不是每個人能年少得意、幸福到終。
比如唐伯虎,年少得志,晚年凄涼。

昭烈帝劉備,50歲還跑到劉表那裡哭哭滴滴的,60歲稱帝。
劉邦,將近50歲才開始打江山,打了7年當上漢王,62歲就死掉了。

縱觀他們的人生,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等待成功的到來。即使到後來出人頭地,也未必有我們這些常人所想像的那樣的幸福——至少以我讀史書時的感覺就這樣。其中,劉備的結局還挺慘的,哥三個摸爬滾打好不容易當了皇帝,沒享受幾年,跑去打了個敗仗。大仇未報,惜死於白帝城。

像卡夫卡、梵高這種就更不必說了,按照我們世俗的理解,至少他們生前都是LOSER。

人,最好能做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賺錢也好、創新也罷。這樣,你就無所謂」出人頭地「,對於你來說,你的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
就像梵高一樣,他認為自己畫畫是最有意義的事情,這就夠了。

5.不要把別人的評價看得過重,尤其在中國。

富蘭克林曾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從外地歸來,父親心疼兒子,讓兒子坐在驢背上,自己牽驢,路人見之,紛紛指責兒子不孝,說:這孩子真不孝順,自己騎驢,卻讓年老的父親牽驢跑路。

兒子聽到後,趕緊下來,讓父親坐上,自己牽驢。路人見到後,又紛紛指責父親,說:看,那老頭真不是東西,孩子那麼小竟一點不心疼,自己騎驢,卻讓孩子跑路。

父親聽到後,急忙把兒子拉上驢背,一起騎驢。路人見到後,又有人議論說:看,這兩個人真歹毒,驢這麼瘦小,竟然兩個人都騎在驢背。

父子倆一聽,急忙下來,一前一後抬著驢走,路人一見,紛紛指著這對父子說;看,這兩個傻子,有驢不騎,在抬驢呢!

在中國,你會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無論你做什麼,總有人罵你是王八蛋。
別人對你的評價,就好像你在哈哈鏡里再看到自己的模樣,並不是你真實的寫照。而是真實的你,在他們腦海里理解過一遍後的形象。

並且,他人對你的評價,對於你自己本身的幸福與否,關係並不大。
在這種泥沙俱下的環境下,做好你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是最為重要的。

這點我在柴靜演講《穹頂之下》後,很多人對她的惡毒評價,感觸特別大——在中國,無論你做什麼事,總有人噴你。

6.我們眼睛看到的,很多時候都只是表象,不要輕易用我們眼睛見到的表面現象當作是事物的本質,從而下結論。

我父母常對我說,你看你哥,當個公務員多舒服,為什麼你就不想要?
公務員,周六日有休息,工作穩定、社會福利好,有保障,為什麼你偏偏就不考?
他給我的理由是:我看他過得很舒服。

我哥親自跟我說的,又是另一個事實:要是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我不會選擇公務員,我是老了,上有老下有小,辭職風險太大,沒辦法。
我其實最想做的是有激情的事,如果我當初跟著史玉柱去打天下,現在早就不是這樣了。
我現在的生活,其實就是在等死,我就等著哪天我老了,拿著退休工資退休,安享退休後的生活,你說悲哀不悲哀?我希望你趁著年輕好好去闖一闖。

同樣的還有我的某個朋友,娶到個白富美,老婆長得漂亮極了,大家看到了都說羨慕:男才女貌,神仙眷侶。
實際上就我所知,美女比起一般的人,會有天生的優勢。因此,她們經常會反覆利用自己的優勢,來跟人相處。這也意味著,跟美女打交道,成本通常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從總體意義上而言,而不是個體而言),我們看到的是」娶到這麼美的老婆,真是福氣「。而事實上,做她們的老公,也因此將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成本。

比如:我那朋友經常出門,花個妝都要等2個小時,有時候妝還沒化完,一個下午就過完了。

先總結到這裡,有空再補充。


『必要性思維』

什麼是必要性思維?

舉個栗子。

我很喜歡旅行,每年都會在國外旅行很久。從前旅行我會列一個長長的list,記下旅行要帶的用品,衣物鞋帽、藥物、繃帶、手套、工具包...因此我每次出行都是拖一個大箱加上一個背包。

結果我發現,帶的東西很多在旅途中都沒用到,原封不動又帶回家了。

我反思,這些東西真的有必要帶嗎?哪些東西才是我必須帶的,哪些是可以扔掉的?

這個反思這讓我減掉了大量的包袱。現在,無論我去哪,我都只帶著一個包或者一個小箱,只帶必須的行李。

這就是必要性思維,把有限的資源放在必要的地方。

-

我考駕照的時候,有一位一起的同學。他每次課都去上,每次課都很認真,整整學習了3個月,科目一100分,科目二100分,科目三80分,結果他掛了。

而我總共去駕校的時間只有兩周,結果科目一92分,科目二90分,科目三90分,恰好壓線飄過。

這就是必要性思維。生活不要求你每一科都100分,有些時候你只要做到及格就行,把你的精力放在最必要的科目上,因為你的精力是有限的。

-

之前幫一位朋友做招聘。他收到超過一百份簡歷,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篩選。我問他,「這個崗位最必要的特質是什麼?」

他說項目和作品經驗。我們用這個特質,一下子砍掉了六十多份簡歷。

這就是必要性思維,用必要的條件為你的決策快速做減法——你不用馬上知道哪個是達標的,你只需要先砍掉那些不達標的。

-

小魚為了適應珊瑚而進化出保護色,大魚為了適應捕食而進化出獠牙,這是必要性思維。

因為生物的能量是有限的,為了生存,每種生物只能把有限的能量用在最必要的生存技能上。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

騰訊拋棄搜搜易迅;IBM把PC業務賣給聯想,是必要性思維。

商業世界競爭激烈,企業資源有限,為了生存,只能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最必要的業務上。

亞投行在我看來也是中國的必要性思維,中國要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有一個國家區域銀行,來推動人民幣的直接支付。中國只是把資源放在必要的地方上。

運用必要性思維,你能明白什麼是當下最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配置資源,迅速作出決策。

-

必要性思維 VS 充分性思維

人們往往希望做好一個完備充分的準備,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後再去行動。

然而這種思維往往導致拖延甚至放棄。當年Twitter橫空出世,騰訊是國內最具備做微博實力的公司,但是因為覺得條件不充分而遲遲不動,結果被新浪捷足先登,後來想要跟進卻為時已晚。

在快速的互聯網時代,一旦達到必要的條件後,就意味著可以馬上去做了,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

張小龍也承認,微信的第一個版本只是倉促上線的產物,只能實現基本的通信功能。

然而那就足夠了。

完成最必要的功能進化,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

-

Think
less

我認為,好的思維方式是讓你可以想的更少的方式。

一想即透,無需多想。

而必要性思維恰恰可以讓你想的更少。

通過必要性思維,你可以從N進位變成極簡單簡單的二進位。

比如,你的目標是練出馬甲線。

面對日常的決策,你就可以簡單的用二進位必要性思維:

你想吃甜品,那可以問自己吃甜品對練馬甲線是必要的嗎?

不是。

那我要吃甜品嗎?

不要。

吃飯對練馬甲線是必要的嗎?

是。

那我要吃飯嗎?

要。

通過簡單的自我問答,必要性思維就可以讓你的思維簡單化,給你的思維做減法。

人類大腦紛繁複雜的思維,一下子可以簡單到用「是」和「否」解決。

這樣的方式對我而言是受益匪淺的。

以上


我需要的是決策方式,而不是策略結果,更不是心靈雞湯。

第一個,拋硬幣法,用於情感系列困難決策。

實施過程就是,拋一枚硬幣,硬幣的正反面決定分還是不分,而且提前做好心理建設,一定要尊重上天的旨意。

精髓:在你把硬幣拋出來的那一刻,你好像已經知道了你想要的答案。

知友補充,當你扔完一次,想扔下一次的時候,就知道了答案。


第二個,邊際問題

邊際價值才是決定你價值的地方。

當兩個商品差不多的時候,哪怕一方只是比你好一點點,那它也具有很強的優勢。

比如手機,每一個手機都是包含很多科技在裡面的,但是你買手機你不會考慮他的價值,而是在市場中比較,具有競爭優勢的你才會去選購。

所以你可以理解,優秀一點點,就存在很大的機會。無論商品還是人。所以你要考慮你是否存在邊際競爭優勢。

同樣的你好一點點的代價也是很大的,60分變成70分,肯定要比90變成100分容易的多。

還有你給快餓死的人,一個包子是就他一命,然後每天給他一個包子,他覺得包子不好吃,邊際效益遞減。(所以救急不救窮)


第三個,機會成本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並不是說這個事情是有益的,你就一定會去做,因為這些時間和精力你去做別的事情的時候,也許產生的價值更大。

而機會成本就是你去做這一件事情,而放棄的那一些事情,而那些被你放棄的事情就是你的成本。但是機會成本很難精確的去計算,但是卻真實的存在著。

以工資作為參考,計算一下,你是否願意花那麼錢去做這個事情。

思考:比如一個工資不錯,什麼也學不會的工作是否有價值?

第四,系統論
這也是西方最新的哲學發展方向之一,就是系統化的看待問題,任何一個事物都可以被看成一個系統,系統裡面有很多的成員彼此關聯,比如教育系統,政府系統,醫療系統等等,很多表面的問題,有很深的歷史原因,並不僅僅是醫院這個主體決定的。比如高醫藥費,並不完全是醫院的責任。教育系統,不是老師的責任,而是國家的歷史原因導致的。(不深挖)
系統論的分析方法,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可以從現場看到本質,可以化憤青為良民,只知道批判,不知道如何建設是不夠的。

第五,5Why分析法
所謂5why分析法,又稱「5問法」,也就是對一個問題連續以5個「為什麼」來自問,以追求其根本原因。
很多問題都是系統性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真正影響大局的不是表面的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找到問題根源。
金典案例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停機的真正原因

問題一:為什麼機器停了?

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問題二:為什麼機器會超載?

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問題三: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

答案三:因為潤滑幫浦失靈了。

問題四:為什麼潤滑幫浦會失靈?

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問題五:為什麼潤滑幫浦的輪軸會耗損?

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在潤滑幫浦上加裝濾網。

如果員工沒有以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來發掘問題,他們很可能只是換根保險絲草草了事,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第六,5w1h分析法
是對選定的項目、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何因why)、對象(何事what)、地點(何地where)、時間(何時when)、人員(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主要用於項目規劃,或者項目執行操作方面的分析。

第七,SWOT分析法

對於優勢和弱勢是內部環境的分析。

機會和威脅是對於外部環境的分析。

這個模型可以用於多種方面,任何和商品,貿易,競爭有關係的都適用,而人也是一種商品。這個圖標可以幫助你理清現狀。

第八,歷史/未來的看待問題
這個和第七條一起看,第七條可以幫助你再一個時間點上去分析面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是延續的,需要歷史性的看待。
比如國家腐敗,教育系統問題等等,分析一下歷史原因,建國才60多年,很多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完美,批判需要,我們希望能夠做的更好,但是憤青就顯得low了,你行你上啊。
知道了歷史,也也就知道為什麼事情會發展成這樣,更包容和理解了。
當然也得預測未來,雖然不一定準確。

第九,換環境
當你再一個環境中呆的時間太長,你所有的信息都是環境內部的信息,這會影響你對事情真實的判斷。換一個環境,你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換位思考,或者體驗生活,有時候需要經常到別的地方去看看。
用於處理長期壓抑困擾你的問題。

第十,換位思考
用戶需求分析,矛盾解決的時候,可以讓你理解客戶需求,彼此間找到平衡。

第十一,做充分的準備,和提前死亡線(贈品,不能算思維方式,但很重要。)
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情況下,你是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習,在實踐的過程中已經沒有多少學習的機會了,就像小時候考試一樣,實踐是考試而準備工作才是你真正在成長的地方。至於準備,無論多麼完備都不為過,任何準備都會成為你後來的經驗積累。
死亡線代表生產效率,有可能的話,盡量提前死亡線,因為後面還有很多麻煩事,是你預料之外的。
很重要,做好你就很棒了。
--------------------------------------------------
這麼多的贊的確意料之外,問題也是我自己提的,因為一直沒看到啥想要的答案就自己思考了一下,也出了很多錯,感謝大家的指正。


競爭是好事,別怕。有競爭,就有機會,別怕,別排斥,輸了也沒關係,別慫了就行。大到國家,小到昆蟲草木,到處都有競爭,競爭是常態,別躲。

沒希望的時候,別絕望。動一動,試一試,問一問,別坐著難過,別放棄。做事做人,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迷茫的時候也要走,痛苦的時候也要做,結果怎樣,到時再說。

世界是不公平的。有幸運的,有不幸運的,別嫉妒,別鄙視,別抱怨不公平,能生而為人,已是不錯,比起其他生物,運氣好的多。別人的東西,不要眼紅,自己的東西,自己爭取。

誰看?沒人看。不要總想著別人怎麼看自己,都是普通人,各過各的生活,各做各的選擇,沒人看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不要擔心別人怎麼看,不重要。

狀態更重要。好的生活狀態,比結果更重要。成功與否,很難說,但失敗了,努力也沒白費,有目標,有方向,每天過得充實自信,就已經值了,不用想那麼多。


如果要想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最核心的秘訣,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不一樣」不是要你事事標新立異,而是要有差異化思維。要把為世界增加多樣性作為一種值得尊敬和值得追求的價值觀。

從0到1的事情,比從1到10的事更值得做。

如果你留心觀察,且觀察期夠長的話,你就會發現,所有為這個世界增加多樣性的行為早晚都會以某種形式得到獎勵。


想了很多,又刪了,就說一條吧。

若你有一個自以為致命的缺點,比如長得丑,長得矮,家裡窮,能力差,長得胖,臉上有道疤,父親是罪犯,母親如何如何……一定要記住,在試圖改變之前,一定要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但並不致命。

事實上,除了死亡和一些極端情況,沒有什麼缺點是致命的。這不是自我安慰和自我催眠,因為人生就是如此,你可以突破自己的缺陷,前提是,你認為它是可以被突破的。不要被某個缺點束縛了人生的其他可能。

你若認為它是致命的,那它就是致命的,它讓你的人生不存在變好的可能了。它讓你絕望,絕望的人看不到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意義。

你要承認,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我可能這輩子要因為這個缺點而失去一些很好的機會。

但是,我可以通過努力彌補這個缺點,如果努力了也無法彌補,那我就在其他方面做到很好,綜合下來,其實也是可以達到比較高的水準的。
更何況,若你有其他很優秀的一面,缺點往往就會相應被掩飾甚至忽視。

我在大學實習的時候見過一個姐姐,其實她的長相併不算漂亮,但是身材很好,氣質溫柔恬靜,舉止得體,非常會打扮,是讓人很舒服也不失時尚的那種打扮。我們幾個實習生每天都要去看美女姐姐,其實我們也知道,她並不算漂亮,但是我們都認為她是美女。追她的人嘛,不要太多。

類似的,現在很多女孩子還覺得馬雲先生很帥呢。

這就是綜合評價很高,其他優點掩飾了缺點。

-------------------------------------------------------------------------------

除了極個別情況,沒有任何一個缺點是會百分百扣分的,大多數情況下,扣掉你30%的分數已經是很嚴重的情況了。

如果你努力,你可以在兩方面下功夫:

1、拿到剩下的大部分分數,其實在這個大家並不怎麼努力的背景下,已經超越很多人了。

2、讓自己其他方面分數很高,整體分數很高,這樣即使扣掉30%,也可以是很高分的人啊。

接納缺點,戰勝心魔,其實路根本沒有被堵死,相反還很寬敞呢。


其實我覺得「道理都懂,可執行力差」更多的是方法不對。覺得我們性格和行為方式的有兩個原因。基因和模因。基因肯定是改變不了,模因在18歲之前也改變不了,我們在成人之後儘可能的改善我們的模因環境。

而改變模因的動力在於夢想,或者說在於你的內心深處想得到的東西。我的夢想是生很多孩子,讓他們不用擔心錢和未來,快樂的成長。這個夢想首先需要我能生。然後是我能夠親自教育她們,讓她們有安全感,感受到愛。然後是我要有經濟實力給她們正常的物質生活。這就需要我要有能力賺錢,這個夢想就是我行動力的最大動力。

最近很多人跟我說「覺得你很努力,很勤奮。」,其實我特別懶,能偷懶就偷懶,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我自己總結,我比大多數同齡人的顯的「努力」的原因,是我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是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

有人問我用自己的愛好賺錢會不會太累,我覺得不會,他們問秘訣是什麼?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我總是讓我的能力高於我賺的錢,有些人又說「咱倆同歲,我還沒你掙的多,這是為什麼?」我個人覺得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好方法,舉個例子,今天我去產檢,接班護士想帶塑膠手套,試了很多次都沒戴上,這個時候另外一個護士從盒子里抽出一雙塑膠手套吹了一口氣,順利的戴上了手套。

我總是隨時隨地的保持學習習慣,很多人說好不容易從學校畢業了,還要學習呀?!你累不累。《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的作者齋藤孝說「正因為我們是成年人,才更需要輕鬆、高效、容易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旦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會迅速強大起來。

我的學習秘訣有三點:配合自己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如果你能掌握這三個技巧學習,始終堅持學習,讓你有機會把愛好變成技能,給自己帶來財富。

這三個秘訣的關鍵是「自我認知」。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課程沒有「自我認知」,外國權威書籍《溝通的藝術》《內在革命》《認識商業》《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都把「自我認知」放在前面最重要的章節里。

思考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僅是寫作與馬拉松,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在了解自己性格、身體特點的前提下不斷進行鍛煉,才能做到持之以恆。我們使用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性格,是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問題。《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中,齋藤孝萃取了16個名人的讀書學習技巧精華,分篇整理,提供了包羅萬象的學習方法。容易找借口的人就要學學斯蒂芬?金 的「外界隔絕學習法」;煩惱自己無法堅持到底的人,就來學學村上春樹「為強健大腦而鍛煉身體」的學習法;如果你天生反骨,老是不按牌理出牌,就要學習香奈兒的「照鏡子學習法」……總而言之,不論你是任何性格、年齡、學歷,都能找到突破自我學習瓶頸的關鍵。

搞清楚為何而學、如何去學更為關鍵,先決定好要學什麼,再開始行動。比起想馬上見到效果,要保證自己能遊刃有餘地堅持下去,這就需要我們了解自己,並且了解我們要學習的東西。把大的目標,拆分成無數小的目標。比如你要寫一本書,30萬字,每個月要寫2.5萬字,每天寫800字。是不是就不難了?!只要在學習中能認清自己的武器,並有效加以利用,就能實現目標。

我的前任領導總跟我說「你不需要模仿任何人,你只需要把你擅長的發揮到極致。」這在制定學習計劃的時候,非常關鍵。你需要按照自己節奏設定你的學習計劃。不是讓你放棄你不擅長的,而是要你學會取捨,明確做什麼,不做什麼,用什麼方法做效率最高,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密度的學習。要保證自己能在一天的某個時段中,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學習。我把每天早上5點到8點孩子還在睡覺的時間用讀書,這三個小時我閱讀速度和效率最高。晚上丈夫給女兒洗澡的一小時用來寫作,白天我把早上閱讀的內容已經思考了一天,把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內容和思考進行歸納總結。

人生在世無非,讀書、見人、行路、歷事。讀書是最廉價,提高最快的學習方式。可是選擇參考書是個非常個性化的事。很多人覺得《如何閱讀一本書》能夠提高閱讀效率,可是讓我閱讀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的卻是《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第12章增進閱讀速度和第13章提高閱讀效率中的練習題,選擇參考書和練習冊就好比是相親,必須不斷嘗試才能找到與你最般配的那一個。

我的公眾號「人生補習班」長期組織寫書評活動,這個每日閱讀的鬆散組織讓很多人成為了撰稿人、作家、書評人、影評人。在讀書群大家總是習慣把自己寫的書評分享出來,通過點評來提高,這無形中就有閱讀量、點贊數、打賞的比較,這種比較就有競爭,競爭的目的不在於打敗對方,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這種方式讓大家一起堅持了下來,並且不斷提高。

不要覺得你做到這些就能堅持學習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會讓你更有效率,我們的興趣會隨著時間轉變,我在中學時大量的閱讀小說、大學時大量的閱讀金融商業書、工作後又改為閱讀工具書、懷孕有孩子以後開始涉獵兒童發展教育類。始終保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並且把學到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些知識就變成了自己的。

當你意識到愛情是一種行動而不是一種感覺的時候,你就會很容易找到伴侶。同理,當你意識到拓寬事業、豐富人生的關鍵在於學習,學習態度反映著你的生活態度時,你會發現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一件讓你有機會把愛好變成技能,帶來財富的事。


有一個不太嚴謹但很有趣的觀點:任何一個領域,使用的工具越簡單,這個領域就越重要。

理論物理學家用紙和筆寫下來的東西,再由實驗科學家利用各種工具去證實。

我們常常認為,科學技術一般人看不懂,而人人都能談點理論知識,其實,那些所謂懂技術的人,不過了掌握了一門工具,而並非是這門學問。

那些對工具依賴性強的工作,你的價值越依附於工具,你越是要警惕自己的思考能力被工具剝奪。

1

多年以後,在成為世界上最後一批擁有五筆絕技的人的那一天,我們準會想起,老師帶著我們,走進那間陽光照不進的神秘教室的午後。


我推開兩道好像特工電影里的玻璃大門,第一件事就是換拖鞋。關於這個有點麻煩的要求,老師是這麼跟我們解釋的:


「同學們,電腦是一種非常嬌貴的東西,一點點灰塵都不能有。」


為了激發我們學電腦的興趣,老師嚴肅地說:「未來的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會用電腦的人,一種是不會電腦的。」


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地揭開那道防天鵝絨的防塵布,彷彿眼前就是未來世界的入口。


沒想到,這個入口的第一印象,就是極其難學的五筆字型。


2

現在很多人看到我打五筆,總要提醒我一句:「你是用五筆的啊」,以此表示對我的恭維。


上個世紀,會電腦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用五筆輸入法的,另一種是用其他輸入法的人。就像現在的世界是由用蘋果和不用蘋果兩種人構成的一樣,用五筆是那個時候的電腦牛人的標誌。


學電腦的過程中,不斷有人給你灌輸這個觀點:五筆打字快,現在不學將來會後悔的。


是的,因為重碼率極低,在大量訓練後,五筆甚至可以達到「雙盲」輸入的境界,既不看屏幕,也不看鍵盤,輸入速度極快。那些十幾年前機關單位里的專業打字員,眼睛只放在文稿上,五指起飛,鍵聲如雨。


用那個時代的話說,姿勢帥呆酷斃了。

五筆受到追捧,還有一個原因,它和我們小時候學寫字的原理差不多,把漢字拆成一個個的字根,算是有點「國粹」味道。


問題在於,五筆的重碼率低只是針對單字輸入而言,在片語輸入這一點上,五筆的重碼率和拼音其實差不多。


尤其是在拼音有了智能聯想技術,可以整句一起打之後,再加上對方言的智能識別能力,在一般的生活使用場景中,五筆的輸入速度和智能拼音相比,實在沒有什麼優勢。


有一個證據,那些日更萬字的網文大神,每小時輸入速度都在6、7千字,但他們幾乎很少有人用五筆。


尤其是電腦時代,提筆忘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五筆要拆解字型,忘了怎麼寫,再熟悉的字也打不出來。這就嚴重影響到日常對話的思路,更別提寫作了。


還有,在日常對話中,五筆輸入一但出錯,對方就不能像拼音錯誤一樣還原出本義。比如說,邪教和基督教,這兩個詞的五筆編碼居然是一樣的,誰知道你是輸入錯誤?


屋漏偏逢連夜雨,到了手機時代,因為鍵盤小,誤碼率高,無法盲打,五筆的僅有優勢也蕩然無存。我雖然用大屏的note手機,但誤碼率至少20%以上,速度不到pc端的三分之一。


當然,用五筆的人之所以越來越少,還是因為它太難學了,簡直是每一個學過五筆的人的噩夢。

有一種五筆鍵盤是這樣的


3

按照現在「易學、易用、實用」的產品開發理念,五筆輸入法應該是一款失敗的大眾產品。


破除了「重碼率低」這個認識誤區之後,五筆的最大優勢就是「純字型拆字」了,也就是說,即使不認識這個字也可以打出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在電腦普及之初,很多單位都需要招聘專門的打字員,把手寫文稿變成電腦文檔。這些文稿里常有大量專業辭彙,五筆的這個見字既打的特點,讓打字員不必具有本行業的工作經驗,甚至文化水平也不需要太高,從而使單位的招聘成本大大降低。


也就是說,五筆輸入法其實最適合打字員使用的專業工具,既然這是一項專業技能,那就值得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去學習。


那為什麼70、80後整整兩代人、幾億祖國曾經的未來,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學習一種只適合少數專業人員的技能上呢?


4

剛學電腦時,我有兩個班可以選,一個是編程,一個是漢字輸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為覺得打字是一項看上去很牛逼又比較實用的本領。


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思維,叫「工具幻覺」——很多人會把難度高作為牛逼工具的重要指標,以為只要掌握了這種工具,我們自己也能變得牛逼哄哄。


外語算是一種,不但因為高薪機會多,也不僅是比別人先看《權力的遊戲》,有劇透的優越感,更重要的原因,外語太難了,足以成為一道擋住大部分人的門檻。


這在邏輯上有一個很大漏洞,因為牛逼的並不是你,而是外語。


技術難度造成的稀缺性,既有可能讓你成為奇貨可居的人才,也可能加速此技術的淘汰,反而讓你變得更危險。


假設有一天,電腦翻譯的水平達到人工翻譯的程度,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就可能下降,外語也可能成為五筆字型一樣的「屠龍術」。


當然,外語確實和五筆不太一樣,它確實可以讓你本人變得更牛逼,因為它不但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思維方式,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用外語思考的能力。


作為工具的外語是可以替代的,但作為思維方式的外語卻無法替代,任何牛逼的智能翻譯都無法取代掌握一門語言之後的閱讀體驗和思想收穫。


而五筆不幸是一種純粹的輸入工具,與人的思維方式而無關係,再精妙也有被替代的一天。到那一天,打五筆就好像玩萊卡,除了專業打字員,以及我們這些不願改變習慣的老頑固,剩下的就只有玩票的和「保護國粹」的。


當然 大部分行業都或多或少依賴工具,我們又如何在職業發展中擺脫這種「工具幻覺」呢?

5

有個攝影師,博客上總有人問他什麼攝影器材拍出來的照片更專業,大概這種問題太多了,有一回他反問了一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你會問畢加索用什麼畫筆畫畫嗎?」


工具就是工具,就算給你一支畢加索用過的筆,你還是不會畫畫。


有一個有趣的觀點:任何一個領域,使用的工具越簡單,這個領域就越重要。


那些從古至今就一直不需要藉助工具的領域:數學、理論物理、哲學、文學,進行的都是知識領域最底層的思考,人類認識上的創新,大都要源於這個領域。


攝影器材對作品的影響就要比畫筆對美術作品的影響大,所以攝影師在美術界的地位就比畫家差一些。


為什麼《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比別外三個好基友更牛逼?因為人家是研究理論物理的,只要一支粉筆,一塊小黑板就能工作。


那些對工具依賴性強的工作,你的價值越依附於工具,你越是要警惕自己的思考能力被工具剝奪。


6

按武俠小說的說法,武術的最低層次是「手中有劍,心中有劍」,拿著一柄名劍就覺得自己是武林高手的感覺,算是一種完全依賴工具的工作方式。


前面說的不需要藉助工具的領域,這個層次就叫「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


我們大部分人的理想工作狀態都在兩者之間,叫「手中有劍,心中無劍」雖然我利用工具工作,但始終要保持脫離工具生存的能力。


當攝影藉助器材,實現精妙的效果時,人們很容易迷失在對「裝備」無止境的追求中,而忽略了那些真正的攝影作品,出自你的大腦,而非相機。


當我們收藏了一堆PPT模板、動效,我們常常是為了掩飾自己思維上的貧瘠。為什麼不嘗試一下,不用任何視覺效果,只用文字,迫使你的核心思考直接暴露,讓你的邏輯直接被審視,去打量一下自己的大腦里,還剩下多少乾貨?


喬布斯說: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那些今天最有用的工具,可能一覺醒來就變成明天最沒有用的東西,而最有用的東西,一直在你的大腦中。

----------------------------------------
首發「人神共奮」微信公眾號,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近期熱文


內向性格: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你那不是知識,頂多是橫店的布景


這五種不尊重專業的態度,讓你永遠得不到好東西


邏輯思維

浸淫在自然科學裡這些年,雖然自己時常吐槽學生物的苦逼們找不到工作什麼的,卻也從來不會否認自然科學給自己鍛煉的理性思維能力,也就是邏輯,我也不覺得自己是多聰明的人,我能做得到,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

邏輯這個詞,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做起來很簡單,把每一步推理之間用誰都能理解的道理連接,累積起來,造出來的一個璉式反應

舉個栗子,高跟鞋能讓女人顯得更________?

如果把橫線裡面填一個形容詞,或許有很多種答案,比如有氣質,自信,美麗等等…

但邏輯上面來講,就一個字,,然而前面說的那些答案並不是錯的,下面是推理過程:

高跟鞋讓女人顯得更高,並且拉高了自己的腿長,顯得比例更佳,且受力原因使得女人的挺胸,足背的曲線更美,從而使整體形象更佳突出,有著更好的氣質,顯得更佳自信

把這一串看似啰嗦的東西加上去,得到了相同的結論,你或許覺得沒用,但在面試時,四六級英語寫作的時候,你覺得哪個答案會得到更高分?


如果說你想問什麼叫有邏輯的方案,文章,那就是有邏輯的東西看起來很make sense, 有道理,接地氣,並不是空中樓閣

所以說,邏輯是顯得專業(professional)的源頭,或許我學習的是如何構思一個實驗方案,試劑用多少之類的,但這樣的思維同樣可以用在比如併購,市場推廣等等商科背景的東西上面,並非只能用於自然科學,只不過理科的東西很強調邏輯罷了


下面大概說一下如何鍛煉邏輯思維
或許你對於數學物理等理工科很頭疼,可以去嘗試看看"case in points"這本講諮詢的書,裡面的比如"請計算一架波音747的重量"之類的問題,現實的問題沒有那麼做作,但從中得到的思路大概就是邏輯的體現形式

——或者可以更簡單些,在生活的小事中刻意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

(這裡我只給一個思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人的切入點,自圓其說就好
比如你想去洗澡,但是不知道澡堂會不會很擠,而你又不想跑去一趟等很久,所以需要進行一個大致的推斷,首先你知道你們這個校區總人數大致是多少人,然後你去登錄選課系統,得知這個時間段大概有多少門課,以每門課50人計算,列出上課人數的百分比,此為變數A, 然後你再結合學生們的下課時間與飯點來預測他們洗澡的時間,比如5點30下課,吃飯時間約6點,吃完飯收拾好去洗澡約7點,那麼就把7點那個時段的人數與5點半下課的人數聯繫起來,得出不同時間段的變數B, C等…(當然周末不能用這個模型),通過一些加權,比如課程的所在學院導致的男女比例等等…得出一個每周洗澡高峰期模型,並且通過實踐加以改正。

(洗澡模型粗略版)

或許你會說費那麼大勁不如直接走去澡堂看看,確實,但是總體來說其實你一次又一次的在不同時間段嘗試去澡堂觀察排隊人數所用的時間,與建立模型所用的時間並不會相差很大,並且這個模型你一旦練熟了之後建立起來速度很快並且可以用於很多不同的領域~

以及,在你畢業以後乾巴巴的簡歷上面,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經歷,是否會讓HR饒有興緻的問起你做的這個模型的細節呢?屆時那可就是——

希望有所幫助

以上


2002年。

班級外出寫生,五個男生分得一間套房。客廳有三張床,內屋有兩張。

除我外,另四人直奔裡屋。

四個人,兩張床,結果可想而知。

但客廳里有張床,在房間一角,不對大門,還在書桌邊,我徑直走向那裡。

不搶奪所有人眼裡最優質的資源,只爭取適合自己的,並且是能搶到最好的資源,這就夠了。


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最重要的前提,是擁有足夠的知識,而非批判性的思維模式(Critical thinking)。

對於任何你所不了解的領域,永遠保持足夠的懷疑、謹慎和敬畏;因為在你擁有足夠的基礎知識之前,你是無法真正辨別專家所說是否為真;你所無比贊同的,或許只是一個似是而非、勉強自圓其說、用來忽悠外行的段子。只有接近或達到對方相同的水平,並秉持科學、謹慎的態度,才擁有發聲和去偽存真的底氣。

對於知乎上的專業技術領域(不單指科學和工程技術),不懂的永遠不說,不了解的永遠不輕易下結論,不論一個回答看起來多麼高大上、多麼令你擊節讚歎大呼過癮,不論哪個知乎大 V 贊同了他,永遠不要隨便點下你的贊;因為在你點贊的同時,你不僅表達了對答主的讚賞,更展示(暴露)了自我的知識水平、辨別能力,同時也是對後來者的引導。

當然,這個回答本身也是一種思維模式:)


有一種解決問題的利器,叫做「具體化思維」。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人類的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叫做「糟糕至極」。

糟糕至極的信念指的是:我們將一些事物或者其後果想像成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以至於絕對無法承受和面對的程度。

?比如:

「我必須每晚七點準時回家吃飯,否則我媽會打死我的!」

「我不能失去他,沒有了他的話我將再也不可能得到幸福了!」

「我這次一定要考上,否則我的人生就全完了!」

在當事人的認識里,這些事情的後果會非常嚴重,但事實上,這些後果所謂的「嚴重」之處,僅僅只在於當事人的「感覺」。

也就是當事人會把問題想像的很嚴重,在經歷後果時會把過程「想像」的非常的恐怖。

比如那個必須每晚七點準時回家吃飯的女孩。

有一天她一看錶七點十分了竟然還沒到家,她會在一路上非常忐忑、恐懼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後她面對著怒氣沖沖的母親,她媽媽非常憤怒朝她吼叫:「幹什麼去了你!!!你也不看看現在幾點了?給我老老實實說清楚!」

這個女孩這時害怕到了極點,戰戰兢兢的說:「媽……對……對不起!我今天加了會兒班所以晚回來了!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她的媽媽接下來會繼續訓斥她幾句,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也一直不給她好臉色。

直到吃完飯回到自己的房間,這個女孩才終於感覺自己解脫了。回想剛才的經驗,她感覺「自己像是剛從地獄走過一樣,太可怕了!」

看到這裡,讀者的感覺會有兩種:

一種是:不就是被她媽媽吼了幾句而已啊,這有什麼可怕的?

一種是:感覺和我的經歷好像啊!那個女孩回到家的時候一定怕死了!我能體會到她的感受。

有這兩種感覺的讀者之間是很難相互理解的,第一種讀者會認為只是被吼了幾句而已,那又能怎樣?

而第二種讀者也切實的的確會在那樣的情境下「感覺」非常可怕。

這兩種讀者無法相互理解,根本原因在於,第二種讀者對於「被媽媽吼」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模糊化」的。

「模糊化認知」指的是我們對一些事物的認知是非理性的、模糊的、不合邏輯的。

多數時候我們是用下意識的、本能的反應替代了主動的認識,我們用直覺的感受替代了理性的思考。

比如上面的例子,那個女孩對「被媽媽吼」這件事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籠統的「這件事非常可怕」上,而沒有弄清楚:為什麼這件事是可怕的?哪裡可怕?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和傷害?

如果這個女孩子仔細去分析這件事情就會發現,「被媽媽吼」這件事情本身其實並不可怕,很多時候只是媽媽的表情和話語喚起了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可怕感受。

也就是說,當下的恐懼只是過去恐懼的「重現」,而這種重現顯然是不合理的。

媽媽的憤怒並不會傷害到她,她也不再是過去那個無法照顧自己的小女孩了。

一個最典型的、大眾化的模糊化認知的代表就是——鬼。

多數人都怕鬼,但這種恐懼本身也是模糊的,我們很多人也並不真正想過,鬼究竟是什麼,他為什麼可怕,他會不會傷害我,如果傷害我的話我能不能反抗等等。

但我們就是本能的,大半夜起床看到一個黑影子站在跟前的話鐵定都會嚇一跳。

但如果你仔細想想:一個男鬼會不會趕潮流給自己燙個捲髮?

一個東北鬼說東北話是什麼樣子的?他也會喊麥嗎?

一對鬼夫妻也會為今晚誰刷碗而吵架嗎?一言不合會給對方戴綠帽子嗎?

鬼那邊買房的壓力大嗎?在那邊送快遞的話,一個月能掙多少?

鬼界互聯網行業發達嗎?它們怎樣見投資人?

可能想這些的時候,你的恐懼就在不知不覺間減少了很多。

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有著一些模糊化認知,這些認知往往沒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而本人卻又深信不疑。

有時候這種模糊化認知,也是無意識之間我們自己製造的,比如:

小劉中午沒幫你帶飯,你就說小劉這人真不行啊;

你這次考試沒考好,你就說我真是個廢物!

你剛畢業拿不定主意考研還是工作,你給諮詢師說:我現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渺渺,後路茫茫,我分不清自己該進入黑暗叢林中搏殺,還是該繼續默默修鍊提升自己的實力,老師,你說人生的方向,究竟該如何去選擇呢?

我上面舉的最後這個例子其實在諮詢中非常的常見。

很多人都不會直接的去就事論事,而是一定要上升一個高度,試圖去和你討論一些很大的概念,一些戲劇化的形容。

但其實正是他們自己的這種表達方式迷惑了他們自己。

他們不想著怎樣經營好自己的關係而要和你討論什麼是真愛;

他們不投入的做事而是要和你糾結人生的意義;

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先努力工作一陣子非要和你討論職業規劃。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熱衷於把溝通的維度上升一層,根本原因在於:這能帶給我們一種安全感。

你告訴一個大學生:你先好好工作一兩年,努力闖一闖,試的多了,也許慢慢就能找到合適的方向。

別一上來就給自己定很多的計劃,沒有經歷,對自己不了解,做再多的計劃都沒用。

你這樣說其實這個大學生根本聽不進去。

因為他始終很焦慮,這種焦慮是來自於對未來不確定和未知的恐懼,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他想像不出自己五年後在做什麼。

但是,當他在討論職業規劃,人生的意義等這些更大的概念的時候,他就能夠根據一些規則或者討論的結果而想像出未來;

根據職業規劃,他能知道自己三年後也許在什麼位置上。

由此,他的焦慮就被緩解了。

但是這種緩解,本質上也只是一種「自欺」。他只是通過這種自欺給自己製造了一個「我知道自己未來會怎樣」的假象。

但是很多時候,也有不少的人會因為這種假象而限制了自己,他們不敢偏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半步,因為一旦做出規劃之外的選擇,就意味著他要重新面對未知。

但是人生的機遇,也往往都是來自於對未知的探索。

我們要談的「具體化思維」,就是針對模糊化認知的利器。

具體化思維指的是:將對事物的認知與描述明確化,具體化,力求以準確的認知與表達,代替模糊的、非理性的認知。

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其實非常的簡單。

但困難的地方也正在於它的簡單。

我想看到這裡的讀者還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解了什麼是具體化思維,所以不需要多言,他們就已經能夠清楚了,該如何去在生活中運用具體化思維理解問題。

另一類是雖然在理智層面上知道了具體化思維是什麼,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辦法理解這個具體化究竟要如何去做,怎樣在生活中實踐。

不僅僅是今天我們談的這個具體化思維,其實很多概念都是這樣的,那些理解了和沒理解的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偏偏這些鴻溝又是難以用語言構建去跨越的。

對於理解了的人來說,怎麼去運用,這很自然。就像我們不需要再想怎樣把飯夾到嘴裡,下意識的自然而然的就那樣去做了。

但正因為是自然而然的就做到的,所以我們也說不清,道不明,究竟是怎樣做到的。而且對於不同的概念,事物,怎麼具體化也不存在著統一可用的步驟和順序,所以更難表達。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書、文章,寫的很好但並無卵用的原因,因為我們無法構建出能跨越理解障礙的橋樑)

我可以提供一個可參考的點,也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我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我們在討論的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怎樣實現目的?

?比如:有個人說:「我很煩,煩死了煩死了煩死了啊啊啊啊啊啊啊!」

那麼這個表述是很模糊的。

很多人都是這樣只認識到自己「很煩」這種情緒本身,而沒有繼續深究,於是他們就一直持續著這種很煩的狀態。

其實他可以問自己:「我在煩惱的是什麼?」

這個時候他會發現他在煩惱的是:「天氣很熱,今天不想上班,想擼貓但是貓又不在。」

當他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之後,就會發現他只要請假回家開空調擼貓煩惱就不在了。

?比如:我們在文章開篇舉的那個每晚七點必須回家吃飯的女孩,她需要問自己的是:為什麼這麼恐懼?

找到恐懼的原因,發現這種恐懼的不合理之處,恐懼自然也就會逐漸消退了。

?比如:有一個人很煩惱:工作好難啊!給的時間又短,好心累!不想做不想做不想做啊啊啊啊啊啊啊!!!!!

但如果他將注意力放在「怎樣將工作目標實現」上,逐步將目標分解為可實現的較小單位,而不是繼續深陷在不好的感受中,那麼這種煩惱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是對應上面三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具體化思維所能夠給我們帶來的三個維度上的好處:

1.破除認知誤區,重新認清事實。

「具體化」的思考和溝通,這在本質上是一種獨特思維方式,一個慣於以這種方式思考的人,在一開始就已經超越了大部分關於模糊化思考的人。

過去我們慣於用模糊化的思維思考的時候,我們對於很多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狹隘的,偏激的,看看網上那麼多為了熱會熱點問題爭論的面紅耳赤的人就知道了,「非黑即白」的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怎樣的認識才叫「客觀認識」。

2.加深對自我的了解,明確自己的需求。

在心理諮詢中,很多的來訪者敘述思想、情感、事件時常模糊不清,很多的矛盾和不合理,令問題變得非常複雜。

這種複雜化會令來訪者的思想中充滿了很多矛盾的、衝突的觀念,由此就會導致他們無法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

而具體化技術,能夠令我們將問題梳理清楚,不再混亂。

3.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很多時候,當我們開始將問題具體化時,就意味著問題可以被解決了。

因為把問題具體化,就意味著我們開始面對和正視問題了,很多時候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只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只是在抱怨,煩躁,逃避,而一直沒有「開始」。

沒有開始,當然不可能有解決。

其次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當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是模糊的時,往往會認為問題很困難、無法達成,而不願意去做;

當將問題具體化,分拆了之後,大的問題就被分解到易於接收,可以解決的程度了。

其實所謂的具體化思維,說白了也不過是要我們尊重事實,就事論事。

是「我有兩個黑人朋友人品不好」

而不是「黑人都是垃圾」

不是「我絕對不能讓父母生氣」

而是「在不有損我個人意志的情況下我不會惹父母生氣」

是「我反對官員貪污」

而不是「所有當官的全都不是好人」

不是「所有的保姆都素質低,不是東西」

而是「杭州縱火的保姆是個壞人」

是「《大護法》這個電影劇情不好」

而不是「《大護法》辣雞!」

不是「人生好沒有意義啊!」

而是「我「現在」感體會不到意義感、覺得很無聊」

「具體化」,就是選擇多走一步。

不是停留在你大腦所構建的世界裡,而是去看清楚,現實的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以上

建了一個 心理學書籍分享群 ,大家可以在群里相互分享一些心理學、自我提升相關的txt、pdf版的書籍,實現資源共享。

想加入這個群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在我的公眾號回復:加群 你將會收到群的加入方式。


【比真理更重要的,是表達真理;比優秀更重要的,是發現優秀】

我最近把這句話加在了 知乎個人簡介 中。
因為我覺得,這可能是名校畢業的、高學歷的 「知識富有者」 極其容易忽視的兩個 「盲點」。

身為「知識富有者」,我們容易不自覺地產生清高的情緒,
一方面,忽視了知識的交互方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忽視了對其他 「知識富有者」 的挖掘,
從而在不經意間造成很大的損失。

  • 先說第一點:比真理更重要的,是表達真理。

前幾天,從 「鹽club 2014」 回來,偶遇 @小曉松,便攀談起來。她和我談起,貴校某些系的同學,在被請教一道基礎科學的問題時,其解答過程常常會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 「教學」的態度似乎沒什麼問題——看上去真的是很 「誠懇」 地在教你;
  • 「教學」的效果卻令人不敢恭維——請教者聽完以後依然雲里霧裡。

問題在哪裡?

因為,他們是這麼教的: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我們只要分解成以下三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我們有結論,(某個晦澀的數學表達式),這個結論是容易證明的……
第二步,容易發現,(某個晦澀的物理結論)……
第三步,我們把 XX 和 XX 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到……證畢!

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嗎?

當 「教學者」 說到第三步時,除非 「請教者」 自身也有很高的水平,否則,他一定還在想:「第一步那個數學表達式究竟是什麼玩意兒?

「教學者」 所述的那些內容,從邏輯上來講,是沒錯的。把這一步步寫到考試卷上,一定會得滿分。
但問題在於,現在你面對的不是閱卷老師,而是一個不懂的 「請教者」。

這個時候,「教學者」 應該做的,是用淺顯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語句,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 「請教者」 順利地自己推得結論,而不是拋下結論讓 「請教者」 自己填充思維過程,因為,這本來就是 「請教者」 所缺失的東西。

這種向外行者 「表達真理」 的能力,是很多 「知識富有者」 所缺乏的,而且他們常常不自知。

有些 「學霸」 常常對 「科普者」 嗤之以鼻:「 這人的水平其實不怎麼樣啊,GPA 有我高嗎? 知識懂的比我多嗎?就這點水平還去 XX 裝逼?」

每當聽到這種言論,我往往會在心裡默默說一句:你行你上啊。

好學生,不僅僅不一定是好「老師」,而且一不留神,會成為一個相當差的 「老師」,而成為一個好 「老師」,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反而比成為好學生重要得多。

在知乎上,也一樣。

  • 再說第二點:比優秀更重要的,是發現優秀。

我們常常能聽到某些 「知識富有者」 這樣的論調:「 這老闆懂的還沒我多,憑什麼領導我?讓他 寫個代碼(推個公式 / 列個計劃 / ……)試試?」

也有這樣的論調:「 不要去抱別人大腿,只要讓自己的學術水平變得牛逼,什麼都會有的……」

讓自己更優秀重要嗎?當然重要。自己不優秀,是很難認識優秀的人的。
但是,如果只顧著讓自己優秀,而忽視(不屑?) 「抱大腿」 的可能性,卻往往得不償失。

馬雲不會寫代碼,卻開創了國內最大的網上購物平台;
羅永浩不懂電子技術,但不論成不成功,他依然賣出了數以十萬計的手機。

你可以不屑他們,拿出李彥宏和扎克伯格的例子,來鄙視他們的 「抱大腿」,但這無法掩蓋他們的成功。

因為他們知道,怎樣去 「抱大腿」, 進而,讓 「大腿」 心甘情願地來找他們。

實際上,當你的優秀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是否更優秀」 常常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發現優秀」 成為了更核心的、同時也是稀缺的競爭力。

# 未完待續 #


我是一個很喜歡收集各種inspirational quotes的女孩, 這些quotes教會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讓我在做出一些選擇時更有勇氣。 (我自己曾經就職紐約華爾街,那個時候,我每天很早起來,在pinterest、instagram上收集quotes, 後來搬去加州加入一個社交app,成為早期員工;)

---6.11 更新 ----
用創意的方法提醒自己: 不!要!懶!惰!

---6.8 更新 ----
付出很多不代表一定要有回報

----5.25 更新----
成功沒有捷徑,要考自己的努力 - 我們公司上下樓是樓梯,沒有電梯,所以放這個既有激勵又有啟發。

----5.24 更新----
保持一顆分享的心,很多時候我們分享自己的東西時會有些糾結或者小心眼,分享之後你可以站的更高

-----5.21更新 -----
敢想敢做,離夢想更近一步
有勇氣的人才能把不可能做成可能

------5.12更新-----
交流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只想按自己的想法來表達,沒有換位思考的去理解。

------5.8 更新 ---------
學會換位思考,不僅僅是我們的想法是對的。認真聆聽別人的看法。

-------5.7 更新--------------
時間不會改變我們的命運,要靠自己的努力改變。

1. 我外公告訴我的幾點:
(1) 對別人寬容,對自己苛刻
(2) 不要做一塊玻璃,一摔就碎;要像一塊橡皮,怎麼捏都不碎

2. 我在Whisper的老闆告訴我的:
(1) Focus on things that matter

引出下面幾點:
a. 不要因為一些人和事,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b. 自己的情緒不要被生活中的小事困擾和控制, 學會控制情緒 (emotional intelligence, 職場非常受用)

(2) Sometimes, it"s ok all we did today was to breath. 當我們思前顧後,為自己的決定後悔、或者工作壓力過大、對自己要求過於苛刻的時候,我們應該深呼吸;不管如何,生活依然繼續。

(3) 「I overthink so much I get upset over scenarios I"ve completely made up.」 我們的不安全感和顧慮大多是因為我們自己想太多了。

3. TED演講者Brene Brown教會我:
Choose Discomfort over Resentment. 長痛不如短痛,如果不能答應的事情,不要先答應了,再很不情願的去做。 答應之前,想清楚。

4. 矽谷明星公司Dropbox的創始人教會我:
(1) 不要追求完美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有意思,像一場探險。" Instead of making my life perfect, I want to make my life interesting; I want my life to be an adventure. "
(2) 多和讓你啟發的人相處,比埋頭苦幹或者認為自己很牛更重要。

5. 領英的創始人Reid Hoffman教會了我,在職場中,如果可以審慎的選擇和冒風險,我們會有一般人沒有的機會。
Take Intelligent Risks, You Will Have Opportunities Others Miss.

(嗯。 這張畫像是我給Reid畫的) 未完待續, 我很喜歡收集此類內容; 100贊後,添加更多。


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思維方式。

簡單說就是工作中,凡是沒有規定不許做的,你就可以做。沒有這個思維方式,是阻礙絕大多數職場人進步的重要因素。


我自己,以及很多朋友,之前都曾經抱怨過說自己的公司或者領導太low了,跟老闆說應該先做用戶調查他就是不聽,一意孤行,不想在這個公司待了,想跳槽balabala……

這段話反映了哪些信息呢?

1.
認為公司應該為他的成長負責;

2.
認為是老闆沒有給他空間;

3.
認為換一個公司就能有所改變;

4.
自己根本沒有能驗證事實的依據;

5.
不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事實上,不是老闆不讓你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做事,而是你自己還沒有能力驗證自己說的是對的,僅僅憑口頭建議就想左右老闆,老闆當然不會同意了。


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思維方式下,你可以自己主動做一些努力,自己進行用戶調查和數據結果的反饋,然後指導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提建議時直接用驗證過的數據說話,把結果反饋給老闆和公司。


一個有此思維的人,工作中是怎樣做的呢?他一般會這樣向老闆提建議:

「老闆,今天發布的文章,引流的效果比之前提高了3倍,原因就是之前的文章沒有做用戶調查,內容都是自嗨。我整理了用戶的需求,並按照需求製作了這期的內容。」

這樣的員工知道老闆要的是結果,剩下的事情他自己基本都可以搞定,即使老闆沒有給他安排具體工作,他也能有條不紊做好工作。他的自我驅動要強於外部驅動。


一個只做執行工作的人,就等著老闆上級安排工作,還抱怨老闆和上級不給他進步的空間,事實上他除了抱怨什麼都沒做。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靠口頭提一個意見就等著別人給他安排工作。


記住,驗證、反饋是員工自己要做的事,老闆只要結果。任何一個企業,都只會把最低的工資,發給只能做執行工作的人;把最高的工資發給有思考能力,會自主做事的人。


最後還要提醒一句,如果公司的文化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即凡是沒有規定可以做的,你就都不許做,說明這個公司沒有培養人的意圖,僅僅把員工當作個螺絲釘,你無論多麼努力也沒有機會自主做事。那麼積攢實力儘早跳槽才是正確的選擇。


這是我工作中吃過的虧,也是最近學習中的體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提醒。


(公眾號:成長記錄館,微信號:jiluguan2016,寫一些工作、學習上的心得體會,有興趣歡迎來看看我~)


謝邀
上帝視角。
這種思考方式,是我在玩遊戲時習得的。
小時候喜歡玩遊戲,玩到沉迷,經常習慣性的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去。
前面來了個骷髏,砍他。
樹後面藏著個刺客,偷襲。
一直在一個固定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
但是後來我開始玩魔獸,一開始我只是個毫無存在感的搬磚工,把一塊兒磚搬來搬去,離得遠就飛磚頭,離得近就照臉糊。
可是,不想當領導的士兵不是好民工!
奧山戰場,熔火之心,領導我們取得勝利的,只有領導。

我去讀了很多攻略,死記硬背技能觸發,人員跑位,甚至專門拿一個筆記本把這些攻略里的重點都記錄下來。
我在公會裡面磕扁了頭,他們讓我當一回領導。
:「戰士開怪!」
戰士衝上去了,然後我發現牧師還站在原地
:「牧師你丫幹啥呢?」
:「我加血啊!」
:「你給誰加血呢?」
:「我給戰士啊!」
:「那個戰士?」
:「卧槽,標記錯了。」
滅。

:「咱們別灰心啊,再來再來!」
一個領導,要有寬廣的胸懷,要以德服人。
第一階段在我不斷的大聲嘶吼中順利度過了
二階段BOSS不甘心被我們群毆,召喚了一堆小弟來幫忙,小弟們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個個身高八尺,腰圍也是八尺。
:「各小組注意,各小組注意,按照原定計劃執行,分組接怪,不要急!」
大家井然有序的散開,我非常滿意,高興的衝上去亂捅。
身為一個訓練有素的盜賊,我的專業就是爆菊。
為了給大家活躍氣氛,我還在頻道里唱歌鼓舞士氣
:「我在這兒等著你過來,等著你過來爆個菊花開~~~」
小怪頭上紅字飄飛,為了多打點兒DPS,我拼了老命。
然後,小怪突然回身,給了我個降龍十八掌。
爆菊一時爽,全團火葬場。
我唱不出來了,咋回事?WHAT THE FUCK!
戰士,戰士呢?你怎麼拉的怪?
我是領導啊!領導是重點保護對象懂不?
人家讓領導先走,你還真把領導先送走啦??
戰士冷冷的說
:「是你自己要先走的。」
:「呀呀個呸的!敢跟領導頂嘴!知道我跟我們家領導頂嘴什麼下場嗎?罰我干吃芥末啊!兩回!「
:「你OT了!」
:」我OT了,我能OT?你看我輸出什麼時候進過前十??我能OT?我沒當領導之前他們已經建議我轉職當奶媽了好嗎??「
大家紛紛恭喜我,你能打出OT來,也不容易,人都有個第一次。
我看著插件淚流滿面。

如此這般,有時候我犯錯,有時候別人犯錯,滅得所有人都回城修裝備。
後來公會原來的指揮再也看不下去了,說,你開怪。
我怎麼開怪,我是個盜賊好嗎?
你先死掉比較好,你這不叫領導,叫豬隊友。
雖然我們經常見到豬隊友,比如那個某宣布,某AV,某發鹽人。
但是我們從來沒見他們承認過,所以我也不承認。
但是我不承認,他們就投票叫我替補。
遊戲裡面,專制不好使。
我只好乖乖的去開怪。
前任領導有條不紊的指揮,他說
:「你躺好,不要復活,看插件。」
:「插件?」
:「對,你看好插件,不要去看場所跑的人,看插件上面他們的變化,看每一個人在幹什麼,他們的狀態是不是發生了改變."

我發現世界突然變的簡單了很多。
所謂當局者迷,當我們沉浸在某件事里,我們就局限了自己的眼界。
當我們用平視的角度去看世界,我們看見的就只有眼前。
而天空,大地,行走在身邊的人們,包括更廣闊宇宙中的一切,卻被我們無視。
但是旁觀者清,當我們把自己從局限性中抽離出來,不再急切的參與和表達自己,冷靜的去看待這個場景,就會發現,每一個人,每一件物,每一個動作,都有著自己的作用,並且相互聯繫。
有的時候,把自己幻想成上帝,感覺真的很好。
這讓我們更理性,更全面、更冷靜的去看待和分析問題。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方法,卻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後來我工作了,從中受益更多。
當我們進入一個犯罪現場,先搞清楚,這裡有幾個人,每個人做了什麼?觸發了什麼樣的結果?
現場就不再那麼混亂和匪夷所思,就像一塊拼圖,雖然凌亂,卻總有它自身的規律。
這時候,我們更容易看清每個參與者的作用,每個行為的結果和息息相關的利弊。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最理性的恐怕只有上帝。
所以我們不妨拔高自己,去追尋理性,剋制自身的惡欲。


1,情緒地可控性管理
當一個人負面情緒被激發時,別人的說得理便很難聽進去;而積極情緒被激發時,便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所以愈是大腦處於非理性狀態愈要在內心強調自己冷靜下來。

2,價值導向思維
用價值的角度來衡量行為,然後做出選擇,評價得失。比如畢業找工作,無論是選擇離家近的公司,還是選擇離家遠但相對來說發展空間比較大的公司,肯定都會有得失。分析自己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然後有些什麼是自己需要去補償的。

3,自我安慰法
學會自我安慰,雖然自個沒有小明帥,但好得我比他瘦比他高。雖然我沒有小王成績好,但我比人家帥啊。當自己隨時準備原諒自己,就不用花費太多地精力在處理內疚上了。嗯嗯,對。只要你每天早上起來對著鏡子說「你真帥」,相信我,它肯定會變成一面非常亮麗地鏡子~

4,血酬定律
血酬即流血拚命所得的酬報,本指生命、生存資源和資源分配規則三者之間的關係,這用利益相關替代。其實說到底人與人之間都是利益相關(不單指金錢),在古代,就算是土匪做了皇帝肯定也是想盡辦法維護自己地利益。所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很多時候自己為什麼會受到責備跟指責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彼此維護著不同得利益。

5,考慮時間成本
不到萬不得已就沒必要做高時間成本低收入效益的事情,比如大學的時候就在群里看到各種廣告發傳單60一天,以及熬夜跟通宵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個時間點的效率都是及其低的。

6,5why分析法
當需要解決某個實際問題又找不到根本原因就可以採用5why分析法,打破砂鍋問到底層層遞進,直到找到根本原因為止。
經典案例: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停機的真正原因

問題一:為什麼機器停了?

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問題二:為什麼機器會超載?

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問題三: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

答案三: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問題四: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

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問題五: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

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在潤滑幫浦上加裝濾網。


7,你周圍的人必有長處
在自己不擅長地領域其實每個人都是白痴,所以不要嘲笑那些表面上無知的人。可能你覺得某個傻逼的領導,他的過人之處也會正因為因為你覺得他傻逼在你腦海里也就自行忽略掉了。

8,尊重那些過的不如自己好的人
要知道生活就是不對等的,有些人就算努力一輩子也許也只能從四流社會進入三流社會,而你唯一值得慶幸的只是運氣比他們好而已。如果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一個事實,你可以因為這個事實而同情他們,但不用不著鄙夷。

9,認識自己
當然首先就是清楚自己身上有些什麼樣的不足,正視自己的不足,不要去逃避。不是說立馬就要將自己身上的不足改掉,但是學會克制。不要將它在人前暴露無疑。並且深諳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可能你覺得很為難的事情再別人看來只不過是小菜一碟,所以只要自己做的比原來有進步也就足夠了,現在無法做到完美的,那就拉長變完美地時間線。

10,少一點抱怨
不快樂的原因通常只是因為你:你跟別人比,只看到消極面,逃避個人責任,追求完美而又害怕失敗,沒有娛樂,不重視人際關係,做事拖拉。說的簡單一點也就是,過著豬一般的生活卻不能像豬一樣過得心安理得~

11,答應別人的事那就務必做好
如果一件事你不想去,請一定在一開始就想盡辦法百般推脫;如果已經去了,就不要在過程中擺出一副要死不活。雖然直白地不喜歡會導致不開心,但無聲地不配合更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

12,喜歡的東西不要吝嗇---更新 5-2
生活中長期使用的東西不妨一次性買個心儀、高質量的,比如電視、音箱,每天平均下來錢不多,而且看著、用著都舒心。以及有些什麼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不要太吝嗇,大不了在其他方面節約點,很多東西過了那個時間點就再也提不起想要的興趣了。。

13,永遠保持好奇,但不要盲從----更新 5-2
保持對事物的好奇,能夠讓你更加地愛這個世界,生活也自然更加得有趣。但在我們所不了解的領域,最好永遠保持足夠的懷疑、謹慎和敬畏。也就是大學馬列主義里常說的批判性思維模式,其實並不是說有的道理都適合每一個人,很多道理也都是因人而異的~

14,闡述《你的燈亮著么》中的幾個觀點: --更新5-3
重複的刺激會導致反應越來越小。適應性讓我們忽略環境中恆久不變的東西。當我們考慮問題時,往往會忽略那些我們習慣了的東西。魚總是最後一個看到水的。

15,mece原則(結構化思維)---更新5-3
MECE原則是對原始資料或問題進行分類整理,說簡單點mece就是分類學,就是按一定地秩序排列類群。

用MECE的好處:不重疊、無遺漏。

比如說,把人按照年齡分類(假設我們知道這些人的年齡是已知的),這是符合MECE原則的。
把人按照國籍分類,則不符合MECE原則,因為這種分類方法,既不是「彼此獨立」的(一些人有雙重國籍),也不是「互無遺漏」的(有一些人沒有國籍)。

再舉個例子,我們把一群人分成50歲以下的,和50歲及以上的,這個分法符合MECE原則。沒有人可以同時在兩個組裡 —— 這兩個組「彼此獨立」,其中的某個人肯定在這些組之一當中 —— 這樣分下來「互無遺漏」。

想要更深入了解地可以百度搜索下,因為今天比較忙就先更到這。

16,不要自我感動--更新5-3
不要自我感動,人家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
不要自我感動,人家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
不要自我感動,人家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
這個真心不想多說,自己去感受吧。。

17,換位審視--更新5-6
對別人而言,別人往往是直接看到你的結果,除了你自己沒有太多人會在意的結果,所以別人以最終結果作為評判好壞的標準也是理所當然的。而對自己而言,我們也正因為只是看到了別人的結果,並不知道怎樣的過程是怎樣,所以也沒必要根據結果揣測事情的過程。

18,不要吝嗇讚美
你的一句讚美可能就能給別人十足地動力,所以先碼著來求個贊,想到了再更~~


最近正在看《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這本書,邊看邊做筆記。這是一本講思維方式的書,裡面的觀點讓我覺得很受用。

下面我來跟大家分享下其中的8條思維方式~~

1、不要過快下結論

你在家窩了一天,傍晚出門發現地面濕了,天氣陰沉著,於是你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剛剛下雨了;你在車站聽到身邊的男女正在爭吵,偶爾能聽到諸如「家」「孩子」一類的話。那麼,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得出結論:他們是一堆情侶。

真的是剛下過雨了嗎?還真不一定;旁邊的那兩個人或許在討論新聞上的報道呢!

不難看出,我們擅長建立錯誤模型,用我們的「常識」代替邏輯。


解決方法 在下結論下,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考慮所有初始元素。我們傾向於接受那些符合自己觀點的闡述,因此要在推理的開始階段,考慮好所有的初始元素。只有所有的前提都是正確的,推理才能是正確的。

2、不要盲從成功經驗。我們傾向於用自己或別人的成功經驗來驗證當下推理的正確性。要注意,只有調查研究才是硬道理。寶貴經驗有必要有限制地使用,千萬不要被經驗所束縛。

3、注意自己的情緒。經濟學家芬克斯坦指出,情緒會給大腦發出提示,告訴大腦這個信息是不是重要的。


2、迅速給人貼標籤

別不承認哦,我們經常給身邊的人貼標籤,這個過程很快。可惜的是,我們把行為和個性聯繫的次數太多了,低估了具體情境的重要性。這一點在管理者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比如,領導需要對員工犯錯做出反應,這個判斷需要以四個因素為基礎:員工的能力、員工的努力、任務的難易程度、隨機的具體情況。領導需要判斷,這個失誤這個失誤是由員工本身造成的,還是受大環境影響。調查研究表明,領導往往會把出錯的大部分原因歸結到員工身上,比如員工能力不行、員工工作態度不夠啊什麼的。


解決方法

1、你需要有意識地思考。因為大腦總是在尋找最快、最簡單的方法,你必須激勵甚至強迫自己去思考。這意味著自我改變和調整。為此,你需要有意花一些時間。

2、你需要有意識地觀察和分析具體情況。然後,你會發現很多你貼在對方身上的標籤,完全是失實的。過去,我們常常無意識地認為,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要比實際表現出來的多。我們總是問自己:對方這麼做、這麼說是不是另有目的?學會有意識地思考和觀察之後,你會更放鬆,對別人的評價也會更友好、更客觀。


3、為什麼不相關的推薦價格這麼相關?

很多公司在銷售商品時,經常會給消費者一份參閱數據,即市場同類產品的參考價格。但是我們的大腦將這個參考價格下意識地當成了錨,並在此基礎上做判斷,不知不覺地掉入商家的陷阱中。歌德堡大學的心理學家亨里克? 克里斯滕森和湯米? 加爾林指出,談判中的主觀失敗和獲勝常常取決於第一次報價。銷售和採購做決定時請注意!通過自我暗示,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數字作為錨當成自己的談判依據。

這個思考陷阱非常厲害:我們很難繞過這些無用的信息,即便它們對我們的判斷沒有一點幫助。


解決方法

1、在去談判之前,做好預算。

2、收集相反論據。我們收集證據往往是為了去證明現有想法。所以,現在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收集相反論據推翻對方給出的「數字的錨」,告知對方他們的數字有多荒謬,有多不合情理。盡量讓這些相反論據詳細、直觀,你眼前的景象越清晰,「錨定效應」的迷霧就越

沒有機會去掩蓋合適的價格。


4、為什麼我們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迷惑?

當我們評價身邊人的時候,總是利用當下掌握的信息,哪怕這些信息是空穴來風,或者充滿了偏見。我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參加過的各種活動上,大家都是在互相打聽,很少有人全面地、客觀地了解一個陌生人。


解決方法

1、多記錄信息。思考和直覺在很多領域都是相悖的。相信直覺的人容易被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和展示順序所影響。翻看一個記錄詳細的記事本有時比相信直覺好用。研究證明,能做出更準確判斷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掌握大量信息的人。

2、做加減法。很多人難做容易的決定。那麼如何讓困難的決定變簡單呢?大多數人都會遵循古老的方法:加減法。這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對各方面的優劣勢進行評估析。

3、別被偏好誤導。研究證明:感知鼓勵我們改變自己的偏好,重新建立和諧的認知。很多時候,「我這麼決定,因為我喜歡」應該改為「我喜歡這樣,因為我是這樣決定的」。


5、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

我們建立框架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決定。舉個例子,在決定是否跳槽這件事情上,「框架效應」的影響非同小可。


問題:如果你的年薪漲了兩萬元,你是否還選擇跳槽?

情況1: 你本來沒有指望加薪。

情況2: 在最後一個月你已經期待年薪漲四萬元了。


客觀來說,兩種情況下你的年薪都漲了兩萬元,只是在情況1 中,你沒有期待漲幅,在情況2 中,你為漲幅設置了一個框架。那麼,你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是情況1 :你會歡欣鼓舞,因為你的年薪漲了兩萬元,你不想跳槽了。

如果是情況2 :你會覺得受到了傷害,因為你的期望遠遠沒有實現,你肯定會跳槽。


解決方法

我們對薪水及其他事物的滿意程度,取決於我們的表達方式。因此,這值得我們投入額外的時間去思考。如果你面臨兩個或更多選項,請將這些選項放在一起。注意不同的表達方式,用正面或負面的框架分別表達一次。找出區別,然後再做判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清楚地了解到,框架效應對我們的決定有多重要!


6、為什麼相比得到,我們更害怕失去?

你準備去泰國旅遊,並預付了一千元,卻在啟程之際得了熱傷風,然而這一千元是不能退的,你會選擇不去嗎?

留在家裡肯定比帶病去沙灘上傻走更舒服,但是,你極有可能會去,因為不想浪費一千元。這就再次驗證了「沉沒成本效應」:你的決定只考慮了如何不損失一千元,而不是如何讓自己更舒服。最後,為了在鄰居那裡保留一點點尊嚴,你會拍一大堆照片,營造一個自己在加勒比海邊過得無比快樂的假象。


解決方法

無論之後做了什麼,過去的投入都無法挽回。所以,應該忽略掉那些已經沉沒的成本,觀

察現在的情況,就像還沒有任何投入一樣。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理智的決定。


7、為什麼經驗越多,思考越困難?

工作許多年的員工,當他們針對一個問題提出見解時,依據的都是自己過去的經驗。他們覺得自己都是過來人,行還是不行,他們都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並且不願意做出改變。

這種思考方式難免有些固化。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有段時間,炒菜的時候,我拿西紅柿當配菜,茄子炒西紅柿、土豆炒西紅柿、西葫蘆炒西紅柿、菜花炒西紅柿,我感覺還挺好吃的,於是不再去研究除了西紅柿,還有什麼可以當配菜,因為我有經驗。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終於有一天,我老公忍不住了,問我:「每次你炒菜的時候,能不能別都把西紅柿加進去了?」


解決方法

1、保持好奇心,對於自己的工作、做飯等持有極大的興趣,多去琢磨琢磨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做的更好,在好奇心下,人學習起來才更有動力;

2、發獃凝滯。判斷哪些是焦點問題,開始解決問題,觀察問題的方方面面,從各種角度提問題。


8、為什麼要先行動再提問?

同學第一次去國外旅行,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依然擔心自己到那之後會有許多新的問題。我建議他,你先出發吧,到那之後遇到了啥問題再跟我們說,我們幫你一起解決。還沒出發,自己就有這麼多擔心和顧慮,是不好的!

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這樣,在行動之前展開提問,只會讓你更加焦慮,而且也會讓你對事情缺乏完整的認知。

認知心理學家邁克爾?愛特伍和彼得? 波爾森表示,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思考前幾步,就會對這個步驟的質量進行評判:它可以讓我們多快達到目標,而不是去想:這個步驟對整體關聯的意義有多大。


解決方法

方法—目標—分析。這個方法的吸引人之處在於:非常簡單的遞減方法。它讓複雜問題逐步變得簡單,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那麼,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怎麼起作用呢?

比如說,你想帶家人去劇院,從家裡(A)去劇場(Z)。

你的解決方式(方法):開車去。

準備開車的時候發現車不能啟動了,因為電池壞了,但是車庫裡有一個備用電池。

下一個目標:怎麼把備用電池裝到汽車裡?汽車修理廠的人可以。

下一個目標:聯繫汽車修理廠。需要用手機聯繫。

下一個目標:拿出手機打電話。


先給大家介紹這8個思考方式吧,《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這本書裡面還有許多有趣的思考方式,我相信明白了這些「套路」,可以幫助我們聰明地去生活!


1.沉沒成本

已經發生的成本是不能夠影響你的決策的,舉個通俗點的例子就是你淘寶買了東西想要退貨,就別再考慮它寄過來還花了多少錢,這些不管你退或者不退,都已經發生了。這個概念很好地說明,當斷則斷,不要沉浸在過去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2.幸福是要靠自己爭取的。

我不喜歡等,也不喜歡有事情憋在心裡不說,如果有什麼想要的,就自己去爭取,等待會讓人患得患失以及消耗一個人的自信。而你今天可能花了不少力氣去爭取的,但是換來的快樂是長久的。

3.把自己放到宇宙星辰,就不會那麼在意得失了。

很喜歡天文學,我們只是無限宇宙中一閃而過的人類文明,個體是人類文明極小的組成部分,什麼吵架,爭權奪利,就算你擁有整個王朝,在漫長的140多億年中,不過是滄海一粟。所以在你準備吵架的時候,用上帝視角俯視一下自己,好像突然就沒動力吵了噢耶(/ω\)


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任何問題都嘗試拆分到最小單位。
看待現象的方法:偶然背後都有必然。
識人的辦法: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為了實現自己,另一種為了把日子過得好一點。
看政策的方法:這次該犧牲哪一部分人了。
對文明的看法:一定是越來越墮落,直至崩潰。
談不上受益匪淺,只是輕鬆很多。


推薦閱讀:

如果父母集齊了人性所有弱點,但又無大奸大惡,怎麼辦?
掉錢後不開心應該如何調整心態?
太理性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思考方法 | 調查類問題 | 思維 | 職業發展 | 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