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該如何合理禁慾,能做到多大程度上的寡慾?人的境界可以多高?如何做到?

人是世界上慾望最濃烈而又深刻的動物,而人一旦悟了(比如受到文化熏陶、藝術陶冶等),卻要做到學習如植物一樣的寡慾和堅持吸收光明和營養的品質。但是過去染就的習性已經徹入骨髓,這時候該如何還一片清泉在心田?
即使現在的生活壓力使人必須極度吸取光明,一旦生活好一些,就會飽暖而喪志、漸漸改為惰性漸增的生活。那之前的無上智慧光明和寡慾與之間的痛苦孤獨的思想會被漸漸遺忘,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過程 (吧)。
那人到底該以什麼為境界上的目的, 對人進行分類討論是必須的,但最高層次的思想與智慧到底能達到何等程度呢 ?請知之者告知以余等萬民!
最後,我們平時該如何做?


吃飯、睡覺、拉屎、撒尿,
站久了坐會兒,痒痒了撓撓,
這都是欲。

如果要禁慾,是否要把這些都禁掉?!

不能兩套標準,
想禁的禁,想做的做。對不對?

一個和自己下半身過不去憋了兩年號稱斷淫慾的人,
頓頓吃飯無時無量,吃完了解開褲腰帶才能勉強喘口氣兒的人
能有多清心?能有多境界?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想禁慾的時候,已然落在「禁慾」的欲里了……

慾望就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動不動弄的雞飛狗跳滿目瘡痍,
問題來了,
到底是一刀抹了他脖子乾淨利落,
還是讓他學會乖乖聽話?!


為什麼很多人的所作所為告訴我,
要把孩子弄死他才能聽話呢……


既然題主,將此題納入佛及智慧範圍,末學就可以以佛教的角度切入回答您。

首先,當被境界高低牽著走的時候,就沒智慧,就只是世間法的比較。
所以,進入真正的(實修的)佛法,若在大小、貴賤、高低的意識形態,都是被牽著走的世間法,已經沒智慧了。

所以,回到您的題目,任何的慾望,身理的或外在的,真實修佛教,不去對治它,而是中性的覺知觀察,自己的"無知"被其牽著走,腦部是聰明的,能中性的覺知觀察,自己每次傻傻的被牽著走,不介意自己被牽著走的人,才會繼續,只要能中性的覺知觀察,自己就漸不被牽著走,不是強制(忍耐)的,而是智慧自然的。
熟練覺觀的人,就會贊同末學說的,不熟練的人,建議您,自己練習個幾年,自己就最清楚。

對實修有興趣的師兄,末學回答的這篇及接下去相當多篇可參考: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怎麼理解?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既然題主添加了「道」的標籤,那我們就來看看原始道家對慾望的看法吧。

(這裡的原始道家,指東漢道教產生前的道家思想,蓋後者視前者為祖,因此後期並無道家道教之分。)

原始道家強調修心,如莊子借孔子之口所說的「心齋」法,乃是玄門下手入靜的絕妙法門: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毋庸置疑,慾望乃是修心實踐中需要對治的重要對象。所謂大道無情,莊子曾與老朋友惠施辯論,認為修道者也應當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他還解釋說,無情並非消滅人的各種情感,使人變成土木瓦石,而是勿要讓情傷生,過份沉浸於一種個人情感當中,此實為「太上忘情」之真意也。其云: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莊子認為,情(慾望)是與生俱來的,代表了道在人身上的演化,關鍵在於做到「不傷」。這與佛教強調湛然空寂的無心之情,以及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截然不同。

《呂氏春秋》則認為對情慾應當加以節制,毋以情害性。其云: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聖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為欲,不可足之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謗,又樹大讎;意氣易動,蹺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身以困窮,雖後悔之,尚將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亂難時至。以此君人,為身大憂。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

對待情慾,需要有「尊生」的思想,由此對於情慾可以給予肯定。《呂氏春秋》的這種思想在道論上就不及莊子精妙,可視為一種養生家之言。

ps:本回答參考了張廣保《原始道家的道論與心性論》


男生的賢者模式,始於慾望宣洩的一刻。接踵而至的是萬念俱灰的空虛感或者負罪感,不過睡一覺第二天支起的小帳篷仍宣示著身體重新燃起了對生活和妹子的熱愛。

王爾德說生活的一起都與性有關;馬哲說,精神能反作用於物質的。推及開來,全身最大的性器官應是大腦。

大腦爽了,身體才爽。

處男見個小黃圖就能秒,而年歲增長,經歷的多了,荷爾蒙不再主導時,情感的共鳴會被需要。

比如聊天能聊高潮,smart is new sexy。


在這個性空前開放的時代,看慣了滿屏幕器官抽抽插插,興奮點的閾值不可避免地被拔高。

魯迅所言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只有在性壓抑的時代才會產生,如今大家都能輕而易舉地直奔主題,白胳膊也就僅僅是白胳膊,沒有了其它聯想,其實蠻無趣的吧?

所以要做到寡慾很簡單,那就是一有慾望就宣洩。

假以時日,閾值提高,長期賢者buff加持,頓覺人生無聊,毫無鬥志。問題是,境界有提高嗎?


然後我們來談談抑鬱症。

抑鬱症是大腦生了病。

進而由腦負責的各種激素不協調對身體造成了負面影響,失去性慾是其中一個生理癥狀。

抑鬱症的成因異常複雜:社會、心理生理、成長經歷,考量方方面面因素,每個人都不盡相同。

但其中有一種人,我稱他們作哲學家/思想家 / 藝術家的抑鬱,在世人眼中境界高的那群人。


什麼樣的世界觀導向了他們了抑鬱?

大概是思考得越多越深刻,越發覺人生的無意義而走入虛無主義了吧。

或者深刻洞悉物理規律後發現人類的渺小?

亦或是對物質的探索總是隔著成紗的不可知論?

還有可能太了解人性,以至於對人類社會的失望?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所有的大智慧大思想家如果不是天性悲觀的,也至少是佛學的悲憫。

所以並不是寡慾導致了境界高,而是當你看透了一些事物後,自然而然地變得不接地氣,大腦的快感不再訴求生理,而是對某一種終極的東西的追問。

這時大腦若當機,開啟死循環模式,激素紊亂反作用於身體成了你們看到的抑鬱症。


最後,做個尋常老百姓在慾望的泥沼里掙扎挺好的。

一旦哪天覺悟了開始尋求終極意義了,尋求的道路孤獨且一定不會有正確答案;大腦也許會當機而且不可逆地改變一些想法。

並且,大概率地講,還是要和老百姓們一起為了生計在泥沼里接著掙扎。


不過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不就是有尋求意義的衝動嗎:)


「王居士,無論辦什麼事,都很慷慨,很痛快!三四年時,自己拿錢,修起湛山精舍,成立佛學會。以後鑒於修大殿,籌款困難,遙遙無期,乃將自己的住房施捨,作為修大殿之用。他那所房子,是在青島金口三路,當初是他正做官時,他盟侄,給他經營建築的,共費七萬五千元。裡面修的相當闊,上下三層樓,浴室、卧室、會客室、廚房、電燈、電話、自來水、應有盡有。

他的意思,是想把房子及汽車用具等,完全賣出去,用這筆錢來修大殿。頭一次他想給鐵路局,不知因什麼沒說妥;以後又想給葛委員長,因那時他自己有房子,都沒成功。以後乃把文書、契據、汽車、及全部傢具等,交湛山寺處理,自己什麼事不問。據他自己說,過去在軍政場合里掙扎若干年,手裡積蓄了幾個錢,那時只知貪圖名利,不知修福。晚年來學佛,只要自己吃住不成問題就可以,不必講什麼積蓄,增長自己的貪心。既然學佛,應當多做護持三寶的事,行布施,學修福,去貪心。據說當他一到這房子里來住時,就心裡有些過意不去。原因是那房子修的太闊,自己不願享福太過。他的子弟,每逢上學都跑回家來解大便,問他為什麼回來解大便?他說,因學校茅房太臟!因此他更害怕!深恐把後來子弟慣壞,長大成人沒出息!原來他並沒想蓋這麼闊的房子,只是想蓋一所普通住宅,不想他盟侄給他蓋這麼一所闊房子,在他心裡卻以為有些過分,他曾和我說:
  『住這種房子太折福!將來年頭有變轉,說不定要惹禍!學佛人,不要折福,應當修福。關於後輩子孫,自有他的福報,不需給多留產業;能夠把他教育成人,送入社會,讓他自己去成立事業,就算自己盡到責任了。留產業多,養成依懶性大,萬一不幸走下流,不但把產業盪盡,還給丟臉!』

  像這些話,都是看破、放下、的話。我在各處講經講開示,常以六個字勸人,就是看破!放下!自在。

世間上的苦惱,都是因人看不破;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能看的破!就能放的下;能放的下;就得自在。無論任何人,也無論任何事,都是這樣。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自在了。
看破就是般若德;放下就是解脫德;自在就是法身德。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眾生有執迷;有執迷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整天煩煩惱惱,是是非非,不得自在。

佛之所以為佛,也並不是他另外有一個佛性,就因他對任何事理沒有執迷;沒有執就是看的破;看的破就放的下,因種種都放下,所以佛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自在。用功的方法不在多少,如果你拿這一句話—看破、放下、自在—來作一個尺度、在每做一件事;或想一件事時,用它來測量一下,那些無明煩惱,自然就少了。如果你能把所有一切執迷看的破,成佛都有餘。只是你對目前的境界打不開,讓無明煩惱纏縛著,所以才輪迴於生死之中。

不過這種事情,說容易也極容易,說難也極難,要在尋常日用中去鍛煉。如王居士,就算鍛煉得有相當功夫,把自己一大片房產物業交出來,好壞自己什麼事也不問,任人支配。這一方面是因對事理認識清楚;另方面對一個人,也有深切的認識,如果對人沒認識,也絕不會這樣辦。所以在社會上做事,對認識人,也是件難事。」

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


自然而然,不必妄修


什麼是合理的禁慾?
禁慾本身根本就是不合理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兒子三歲的時候都能講的頭頭是道了。

有一句話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做。

有個形容東北人喝酒的段子:整點?昨晚喝多了。那今天整點透透?好吧。整點?.....
我吃撐著了,有健胃消食片,家中常備。啪啪啪硬不起來,有腎寶,他好我也好。熬夜玩遊戲困了累了,有紅牛,功能飲料......
有這些東西幫助你來透支你的身體。你每吃撐一回,喝高一回,硬不起來創造條件也要硬起來的,熬的每一夜,都是向醫院借高利貸。
前30年用命掙錢,後30年用錢掙命,到頭來全是給醫院打工,想想真的不值。

當你發現你膝蓋疼、胃疼、腰疼、脖子疼、頭暈、脫髮、視力減退,記憶力減退、不孕不育、尿頻尿急尿不盡而你的年齡還沒到35歲的時候,請反思你的生活和工作習慣。

別到時候一個勁的罵媽了個蛋的黑心醫院,黑心醫生。

怪我嘍?


溫飽思淫慾說明這人還沒有體驗過高級別的樂受。比性行為爽的樂受其實很多,我說是身體上的樂受。雖然追求這種樂受也不對。
靈性就像是火藥炸藥一樣,聚集在一起才有作用,再強的炸藥火藥如果分散在足夠大的空間里,都是沒有意義的,人的精氣神同理。實修就是不斷積精累氣的過程,聚集到一定程度會發生質變。
關於無欲,只有一個途徑,即精滿不思淫。不過達到精滿的路途各種各樣,如果不是實際做功夫的人,你很難體會到漏了代表什麼,做功夫猶如打怪升級,升到既定程度會有很爽的技能獎勵,隨著級別越來越高,不斷解鎖越來越讓人慾罷不能的技能,可是如果漏上幾次,有可能級別倒退幾十級,技能被奪回無疑,那種反差感......沒體會過的難以理解。這種情況,你還願意為了一點小快樂而丟失大快樂嗎?
有的人問:性的樂趣丟掉人還有什麼意思?就以內家為例,精氣在身體內化出的樂趣,足夠補償戒除的性行為了。你體驗過高級別的以後,再性感的女人站在跟前你都會覺得沒意思,心理層面有需求的另一碼事。
人的心是很不穩定的,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生理環境,想修心?做夢!!!縱慾的人,瓶子里的水是不滿的,一有顛簸即會逛盪起來,就會有衝出來的慾望,求解脫!這時候就能明白戒律的重要性,那段時間忍過了,配合正確的方法,滿了就不再那麼容易被慾望牽扯了。有慾望,卻裝清高,如此壓抑是不妥的,食色性也,沒有足夠的功夫談寡慾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你完全接收不到任何性刺激!等待精氣自己充滿。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真實感受是,慾望強盛的那個自我就是最真實最真切的自我,那麼這個人基本就不太可能控制慾望了。
如果他的觀照力能稍加強一些,能將觀照者視為自我,將各種現象與觀照者分開,讓自已處在一個旁觀的、理性觀看者的位置上。這樣他就能變得不再完全沉溺於現象世界之中了。
不完全沉溺於現象中(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不失去觀照力。然後心靈就能得到放鬆,是可以體會到一種平靜生活的樂趣的。個人感覺,這樣就可以算是進入一種初級的修行了吧。


慧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么長


像佛陀那樣,把所有禁慾的標準體驗一遍就能找到適合你的了。


境界怎麼高怎麼低都有可能。不要以為,自己做不到的,別人就一定也做不到。
刻意的形式上的禁慾,是不可能達到什麼境界的。真正的境界,是自然而然,身心一致的。可以簡單理解為,他們的興趣在一般人的慾望之外。是真實自然的無欲,而非有欲而強禁。
當然,在達到真正境界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強禁的成分。但不能只有這個成分。
換句話說,行動上的強禁會帶動思想的變化,這正如題主所言,是不穩定的。而思想上真正的變化,就會帶動身心趨於穩定的境界。
另外,達到什麼境界的人,必然不是追求這個境界的!是追求別的某一目標的副產物。


換個說法,你對覺悟理解的程度決定了你面對的問題。
佛法並不是讓人壓抑慾望,而是超越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懷疑起了人生通俗意義上的好壞。
不是這個世界黑白犬牙交錯部分的難以言喻,而是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或許都沒有好壞之分。
打個比方,你看到一隻狼在吃兔子,會覺得兔子可憐,狼可惡么?大概不會,因為狼不吃兔子會餓死,這是生物鏈的規則,縱然你能割肉喂狼,但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的動物難道要所有人都去喂么?如果所有動物都吃素,那麼草和森林是否會不復存在,那那些植物可不可憐?
那麼人類社會是不是如此呢?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死去感到共情和難過,是因為存在在基因里的危機意識讓我們能在同伴遇害中聯想起周遭的危險,從而活下來。但是死亡率和出生率本來就是相對的,這也算是社會的一個規則吧,畢竟到了科技發展的今天,我們人類的天敵也就只剩下我們人類自己和自然災害了。
那麼按照這個思路下去,其實任何事情都也沒有好壞。每當你得到一樣東西,你就會失去另一樣東西,不管困境順境其實都是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只是我們不去想另外的一面而已。
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其實想說,慾望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好壞的東西,正如這個社會的所有事物一樣。口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些都是慾望,對佛教和聖賢的嚮往之心,對知識的渴求,這也是慾望。甚至於你腦海中產生的任何一個念頭,它的根源都在於慾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性固然重要,但色身也同樣重要。我不認同人們對於皮囊的輕視,我覺得我們要愛護自己,只是不要太多執著於皮相而已。
我前些日子在哪裡看到過一陽復生的觀點,覺得很有趣。就是說其實我們要學會的只是把我們的慾望控制在一陽復生的狀態就很好。就像太極八卦中的那一點,白中帶黑,黑中帶白,把自己的慾望控制在一點點。倘若一個人天生富足,那麼就要學會有仁者愛人的心,倘若一個人生活貧困,那麼就要學會有上進心。
我們對待愛情也可以是這樣,如果我們的愛情是年少時朦朧的愛,而不摻雜過多的佔有慾和私慾,我們其實是會享受愛情的美好或點點苦澀卻不會太過執著的。性慾也是這樣,我記得看過費玉清姐姐的訪談時她說過自慰就好像是你身體哪個地方養了你抓抓癢而已,只是大家把它想的齷齪不堪。
另外,我覺得其實人的感情和情緒與慾望是息息相關的。從情緒上來說,開心是源自於慾望的被滿足,難過則是慾望的無法滿足,憤怒是來自於感知到的不公平,那麼渴望公平便是慾望。
從感情上來說,愛情是來自於一個人內心或缺乏,或求而不得的東西。自己內心無法得到,就會用間接的方式——找一個這樣的伴侶來得到。比如一個人缺乏刺激感,他就會喜歡能帶給他新鮮感和刺激感的人。所以愛情的本質是慾望。
親情也是來源於渴望自己的血脈得以延續,或者是自己的某一個方面得以延續的慾望。
所以某種程度上,一個沒有慾望的人就是沒有任何感情和情緒波動的人。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感情,那麼他怎麼會有慈悲心呢?
所以其實我想說的是,關於慾望,只要順其自然,適當管理,不要讓它無法控制,最後變成私慾和殺戮就好。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彩色的,只是我們必須要用這雙黑白的眼睛,去看這個彩色的世界。
最後我想聲明的是,這篇文章就像我的一個怪談,很荒謬,也許也沒什麼道理,或許還三觀不正。所以看看一笑了之便好,不必太過當真。畢竟這個世界上,誰對誰錯,什麼真什麼假又有誰能說清呢?


遣其欲,澄其心。?


你的敘述和理解都是錯的。好好生活吧,做個平常人,該吃吃,該喝喝,掙錢成家娶老婆。


推薦閱讀:

怎麼學習白骨觀,練習過程中存在哪些風險?
殺佛要下地獄么?殺神要下地獄么?殺基督要下地獄么?
佛教如何看待自殺傾向以及自殘行為?
人性有幾面?
「我」是不是大腦相對於外部世界而形成一種偽獨立概念?

TAG:智慧 | | 境界 | 慾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