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首先聽歌範疇基本上包括且不限於古典(包含巴洛克和現代主義等流派)、爵士(以及它眾多衍生派別)、搖滾、金屬、根源音樂、鄉村、世界音樂(含拉丁)、RB 和 Hip Hop;

其次最好有一定音樂基礎(比如看過「聆聽音樂」什麼的也算)或者器樂基礎(掃幾個個吉他和弦也夠了),能大致對結構和風格有個所以然;

還有就是數量上,熟悉的歌曲大約 1000 首,廣泛聽過的(不精聽)的 1w 以上;(如果遠超 1w,那麼也說說看你從幾 K 到幾 W 的體驗有多大不同~)

我想知道這麼篩選以後,大家聽歌會有一些怎樣的選擇,以及如何改變你的思維或者生活行為的。


同時走向了越聽越怪和越聽越老兩個極端……


不怕一個人獨處了。


越聽越沉迷。到了一定的量就會更注重歌曲的創作背景,該種類型音樂的發展源頭,影響其發展的相關音樂人,歷史進程以及高潮點,根據一首歌可以找出很多的信息去挖掘,越滾越大~並且會把一首歌的各種版本放在一起對照著聽,根本停不下來~

對思維的影響不太大吧,個人覺得音樂(實驗音樂除外)都是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體會就好~

重點說對生活行為的影響!
吃飯睡覺寫作業都離不開聽歌!!
個人有製作音樂CD的愛好,其實網上資源很豐富,製作CD只是作為一種寫日記的形式,當做留念,準備像星爵他母親一樣,以後這些CD都留給我兒子*^_^*
每當有重大事情發生時,聽歌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排解情緒的方式。等走過那段時間之後會精心挑選一些歌曲,並進行排序,排序有講究,根據歌曲類型分為幾個部分,一張碟就像一首奏鳴曲,我是作者,我來講述屬於我的故事~


符合題主的預設,不請自來亂答一下,但不知是否符合題主的預期:聽歌會有一些怎樣的選擇,以及如何改變你的思維或者生活行為

在音樂共享的問題上,我肯定是知乎不正確的代表。曾經長時間使用「盜版」這個名字作為QQ名能表明我以前的一部分態度(主要是反對設置不合理的技術、知識壟斷,而不是認為盜版有理)。個人非常感謝 p2p 等技術的開發和推廣,這才使我有機會聽到非常多而且廣泛的音樂。目前音樂存量大概刻碟DVD 200+ 張,硬碟 5T+(與自刻的 DVD 碟內重複性少,主要是考慮存放的模式,有一些整理好的就刻碟了),CD 雖然久未購買,可能還是有 400-500 張吧,還有磁帶數百盤。以前對音質不特別講究(現在仍然如此,無損並不是我的第一選擇),粗略看了一下,專輯上幾萬是毫無壓力的,而聽過的歌曲也不算很少。
這麼多年的音樂經歷,使我有了以下變化。

  • 熱愛分享。正因為能夠下載到大量優秀的音樂,我很感謝那些無私的朋友(其他不正確的內容就不說了),所以我也會很主動地分享我下載到的音樂,在電驢上傳的專輯加起來大概有 2T 左右。由於現在電驢/電騾的搜索已被大幅閹割,所以也很少使用,很少共享了。目前較易找到的各類專輯(以MP3為主),基本是從我這個源頭出去的(截止到2010年左右)大概包括如下:
    • AnotherLateNight / LateNightTales Series
    • Back to Mine Series
    • Verve Remixed / Unmixed Series
    • Beauty in Darkness Series
    • Hed Kandi Series
    • Van Halen / David Lee Roth Discography
    • Bauhaus / Peter Murphy / Love and Rockets / Tones on Tail Discography(未更新完)
    • Robert Plant Discography
    • Jimmy Page Discography
    • Richie Howtin / Plastikman Discography
    • Paul Rogers Discography
    • Extreme / Nuno Bettencourt Discography
    • 一切與無:電子音樂的類型學與推薦樣本
    • 百張歐美最具革命性專輯
    • 滾石 500 張歷代最強專輯(未更新完)
    • 一些零碎的Album, OST 等
    • ...
  • 願意就自己喜歡的東西去研究。用鑽研這個詞有些過,但是我認為確實是懷著一種研究的心態去聽和學習的。在分享的過程中,最初是直接找網路相關的介紹貼出來,後來就去很多網站上找樂評(多為 http://Allmusic.com)並自行翻譯,再往後還會加入自己的淺見。雖然可能有很多謬誤,但在這其中確實漲了不少知識,更認識了很多朋友,樂在其中。
  • 什麼都能聽,什麼都能聽下去,但是對音樂有更好的辨識度,一首歌聽個10來秒鐘就知道優劣。略引以自傲的是,有相當一些樂隊/樂手,在還沒(非常)出名的時候,就被我認定其必有牛逼之處,最後變大腕了。
  • 很多(也只限於)口水歌,由於其也是工業流水線作品,所以有既定套路,基本第一次聽就能知道整首曲目的發展方向、高潮點等等。有時也許會與實際有小的不同,但也是可能的幾種發展之一。
  • 如果下班就回家,不看碟或無其他事情,那麼就是上網+聽歌,時間應該最少5小時。上班做需要思考的事情時也會聽歌,1~2小時。
  • 個人越來越喜歡長篇大論的,無人聲的,包含即興的作品,Jazz, Rock, Electronic均可,現在發現 Blues, Traditional Music 也佔一點比例,越來越多一些偏柔性,Classic聽得還是少,慚愧...
  • 樂於向周邊的朋友有選擇性地推薦音樂,會被人看做是有所謂藝術氣息,有個性的老青年,所以日常交際什麼的可以多一點談資。遇到好聽的音樂會去專門問,甚至要過來——這種情況數次發生在服裝店、餐廳、酒吧里。
  • 對事物更敏感。可以敏銳地感到他人的情緒。可以更深入地體會各種事物的本質(比如美好、陰暗、冷漠...)以及帶來個人情緒的變化,和過程/細節,等等。

雖然聽得多但是類型比較集中
【華語向、粵語向、日語向】

1、我:「你們隨意點,反正我都會唱」
2、室友:「哎呀…歌荒了…求推薦…」

(耳朵懷孕!
(啥時候再燒一副好耳機唄!


音樂會成為你時間的載體,
歌曲會成為你的timeline 。
~~~~~~~~~~~~~~
小學翻牆去買蔡依林的新專輯《舞娘》,還記得當時是下雨天。
小學為了蔡依林和周杰倫撕逼。
初中還拿著藍屏的MP3,循環霉霉的「Fearless」。有一次借給同學上廁所,被班主任沒收了!
《歌舞青春》soundtrack能馬上把我拉回無憂無慮初中,對高中充滿憧憬的時候。
還記得初中有段時間心中充滿自卑的時候,Born This Way給了我滿滿的力量。
還記得和初戀分手的時候,手舉著iPod,顯示「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給對方看。
高中的超級迷glee,還和一個好朋友打算在學校建一個合唱團……
高中和同桌及後面兩個好朋友每天被「We Can"t Stop」洗腦,唱dadadidadi。
高中的時候,全班被「Call Me Maybe」洗腦,記得iTunes統計聽了1000多次。
~~~~~~~~~~~~~~~~~~
每首歌都承載了歲月的痕迹,並且能歷歷在目地呈現在你面前。
謝謝美好的音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089632/answer/40691638


最後都是布魯斯粉


看了下題目描述……數量上大致滿足要求,略聽估計兩萬以上,電腦里專門一塊3TB的盤放音樂o(╯□╰)o……

從自己的經歷上看大致上有幾個關鍵時期,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後,接觸到了更多的音樂媒體(差不多十年前網路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音樂雜誌和附送的光碟對我而言是很珍貴的營養)和現場音樂,對於音樂的認知有了極大的改觀。這一階段大概是建立審美的過程。
快畢業的時候無事可做,正巧趕上著名的DJMag雜誌中文版出刊(現在不知道是否還在發行),突然一下子有了一種「只會聽歌的人也可以做音樂」的錯覺(輕噴……),於是買了一堆設備做Laptop DJ,自娛自樂,聽大量的電子音樂。後來覺得做垮流派的Mash-up更加威猛,又順帶著聽了一大堆老搖滾和Jazz。這一階段的感覺很奇妙,如同在大霧中行走,感覺目標無跡可尋,但又覺得觸手可及。
又過了幾年,當初「為了表演而聽音樂積累素材」的態度已經不復存在,聽音樂更希望得到可以內化的積累。從此不再為選擇流派而感到糾結,「所有音樂都是好音樂」。學會與音樂相處。再次精聽多年前喜歡的音樂,找出不一樣的感覺和認識,讀音樂史相關的文字和記載,翻wiki試圖尋找音樂演進的脈絡,看藝術家的訪談錄和傳記探索他們的靈感根源……雖然自不量力,但是終於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和歸宿感,很安心。
現在,買樂器,學習樂理和音樂製作領域的知識,試著做單人樂隊,試著創造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有種狂烈的做音樂的渴望。


讓我終結了此答案吧。

一丶 懂樂理嗎?
不懂
二丶 聽過1000首或廣泛聽過1萬首嗎
15萬首以上,1.5萬精聽,其餘泛聽。

三丶我想知道這麼篩選以後,大家聽歌會有一些怎樣的選擇,以及如何改變你的思維和生活行為的。

雖然問題有點粗糙,不過對不熟悉的事情也只能問個梗概了。幫你細化一下吧,不然對我而言回答這個問題=浪費時間。
畢竟被改變的,大到為人處事,小到看待事物的視角,甚至是理想生活,不能每個都講。

聽音樂,可以作為消遣,也可以作為學習,看怎麼聽。

一丶 學習體驗

1.學習搜索

首先是不是應該學習一下如何聽到想聽的音樂呢?那自然得搜索了,據我觀察伸手黨聽的數量普遍都不多。
以最容易的方式說說
(1)google 藝人名+專輯名+網盤名或bolg.這種主要適用於老專輯,或者極其小眾的專輯,
可供你搜到一些國外論壇以及博客或者資源聚合網站。有些資源黨們利用腳本去下資源聚合站的資源。
(2)一些小型國內音樂論壇,甚至貼吧,豆瓣小組。
(3)國內可試聽或提供下載的網站。例如蝦米專輯基本算是最全的網站。就試聽來說可滿足大部分人類。下載的話,網易音樂?
(4)SLSK 自行百度提問SLSK是什麼。以及衍生性問題。
(5)BT 自行百度提問BT是什麼。以及衍生性問題。
(6)PT 自行百度提問PT是什麼。以及衍生性問題。
(7)購買專輯,各國區域蘋果店,亞馬遜等等。
如果不是聽小眾中的小眾音樂中的小眾樂隊,
(1)-(2)-(3)均可滿足。對音樂追逐的越兇猛的越往下面的方式尋找。(只能代表大多數人,尤其是除中國外的人)
最多專輯的蝦米網數量,主觀估約80萬張上下。

2.探索前提

講搜索環節中,以上只是知道在哪裡可以聽到或者下載到音樂,從某個角度說,
這只是網際網路+中國特色提供給你的"便利"機會,怎麼使用看個人。
更延升的探索和搜索我不想講,每個人都不同。
例如怎麼才能聽到類似某某的音樂呢?
如果連這點都探索不到的話,不要聽了。

2.學習如何判定音樂風格 (沒有學習樂理,覺得因此該回答不嚴謹,那麼忽略)

包括我自己,仍然在學習階段,在這件事情目前覺得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永遠不會有止境。
同時不認為一個個體,懂作曲和樂理即懂後現代各種流派和衍生的上百種風格界限在哪裡。
而是限定於正處於該風格拓荒者與後來者的音樂人對該風格的補充。
作為普通聽眾而言,在於每個人的主觀和客觀對其認知之間。
多年前問過幾個音樂學院畢業想考研的人,
Experimental music可以跟我講一講嗎?
我想知道從你學習的角度了解一下,補充一下我對這方面的知識缺乏,這方面比較容易理解的資料不好找。
答:你居然聽這個?課堂上放過,從來不聽,表現出來跟聽拿玻璃渣刮玻璃似的。
是的,Experimental music也是音樂學院考研考題之一。同時這風格也是我一直好奇並探索了解中的風格,多年前直到現在。
沒有因為個別回答否定專業院校學生了解該風格的可能。只是沒有問對人。
只是認為懂樂理知識的人,不一定理解各種音樂風格方向。

對於如何判定某某風格這一點,我看各個網站包括知乎等等的回答,
好的回答只有認識的幾個樂迷朋友。尤其涉及到World music
這裡"好"是介於對其風格文化,歷史命脈,傳統文化,甚至當地人群意識形態等等在一定客觀認識的前提下,
然後主觀給出相當不錯的答案。
我的回答是:
如果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了解音樂,不僅僅是消遣打發時間。那就把這當成一門"音樂鑑賞"專業去看,
沒那麼簡單。都要依次學習。
記得有一句話是,如果你對一種音樂風格聽的足夠多,你甚至可以理解這個民族的性格。
如果是消遣,原來怎麼樣,以後也就怎麼樣吧。
(1)多聽,具體到數字的話,一個風格至少1000張。
(2)因(1)量化的關係,會相對更客觀理解和相似風格的界限,例如很多流派下分支怎麼分類。
(3)補充(2),切記風格"方向"二字,舉例的話,New-Age和輕音樂你能分清的話。就知道音樂方向的重要性。
如果你分不清,那就去學習怎麼分清,怎麼分清?看(1),也許是類似的樂器,但音樂走向就是不同。


三丶大家會有一些怎樣的選擇?

總的來說看個人喜好,先從最喜歡的風格批量去聽,之後慢慢延伸更多的可能,
例如順藤摸瓜去喜歡的樂隊廠牌找該廠牌其他樂隊聽。你要用國內一些幫你尋找可能喜歡的音樂APP應用也可以。
結論到目前來說,因為喜歡的風格過於多,工作量繁多,只保持還在追逐和好奇的幾個風格和廠牌公司。
列一點喜歡的風格Tag,這些選擇都是根據探索衍生出的。

Neo-Folk Medieval-Folk Acid-Folk Indie Folk Celtic-Folk Folk-Metal Psychedelic-Folk Andean latvia World-Music 昭和民謠 Psychedelic-Folk
Trip-Hop Korean-Pop J-Pop J-Rock Jewish-pop Indie Medieval Psychedelic-Folk Jazz Chanson
Electronic instrumental Dark-Cabaret IDM Dream-Pop Downtempo Jazz-Hiphop
Post-Rock Post-Metal Shoegaze Psychedelic-Rock Alternative Rock Black-Metal Noise Drone Lo-Fi
Darkwave Dark-Ambient Baroque Classical Neo-Classical Modern-Classical Piano Acoustic NewAge Ambient Experimental Soundtrack

我的圈子很小,小到樂迷之間只和幾個年齡大一些的朋友經常來往,談論一些音樂話題。
所以細的據我觀察,喜歡的風格中帶點古典派的,和搖滾派,總不是一撥人。
不過有一個風格好像可以稍微把喜歡古典派樂器和搖滾樂器的人撮合到一塊兒,
Post-Rock吧。
但是即使是這個願意把古典樂器和搖滾樂器糅合在一起的風格,作為樂隊仍然有自己本身的側重點。
哪些是作為元素出現,哪些是作為主要載體出現等等。


四丶以及如何改變你的思維或者生活行為的?
真不知道從哪塊兒有因果聯繫的說起,直接說結論好像不行阿。

1.以上說的全部只是學習過程中了解的冰山一角。

2.因為喜歡世界音樂的關係對照應的該國民族文化激發了很多熱情。
以至於去搜索相關資料去了解該民族相關歷史書籍,紀錄片,電影,現在的生存現狀,民族意識形態等等。

3.因為喜歡以上這些音樂風格,對看待事物的視角也多項起來。願意包容的方式理解一些生活中的事情,

也算是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和結果之一

如果問因為聽個音樂怎麼會有這種變化,首先音樂是感性的,

當從感性的層面都可以理解很多事物和形態的話,

那麼理性方面自然也得跟上。如果問為什麼理性也得跟上?或者就能跟得上呢?因為得學習客觀理解事物。

聽多了自然知道別的民族中的意識形態和音樂作為載體所攜帶的意識形態。

這裡說的比較形而上,能理解的人就理解吧。

當然這裡說聽多了自然就知道,自然就理解,仍然只代表我個人,聽過15萬首以上音樂的人過於少,無法形成數據。

4.對大多數音樂人,尤其是非創作型所謂著名歌手即使和你同一桌吃飯,也不會對其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雖然邏輯並不對,但事實如此)

5.不會回答任何網站網友提問類似「如何評價某某音樂人某某風格等等一系列衍生問題」
自有其他人給出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答案。
有心者,會自尋想要的答案,無意者,得過且過。

5.對於別人推薦給自己一首他很喜歡的音樂,即使不感興趣也會尊重別人的喜好。

6.會買正版CD,不多。

7.聽1千首和十萬首對音樂了解有巨大區別,其程度不亞於研究生和小學生的區別。但也許僅限於了解,而不是理解。

8.因為音樂屬藝術範疇,也屬感性領域,對陶器,書畫,雕塑,等各類藝術產物產生濃厚興趣。

9.因為聽音樂的關係,認識了很多寬容大度的人,其中個別對我價值觀有很大影響。

10.見識到一山更比一山高,有人為了了解該音樂風格,學習多種語言。有的人某風格持有量達到世界前幾。

太多太多,說不完。

簡單來說就這些吧。


聽音樂的過程,最好懂一點樂器。這樣收穫會大大增多。


從縱向(樂史)和橫向(風格)上尊重音樂 將其視為一互相關聯的整體
更注重曲子某些細節 為某一個點而興奮


基本不會有歌荒的時候 能聽出來不同吉他音色的一些差別。我很喜歡逃跑計劃里的吉他,音色很好,主唱聲音也很棒。 莫西子詩的月亮與海聽說吉他手是竇唯,不過我不喜歡那個吉他聲音,乾澀了點,個人覺得那種意境該用音色明亮柔和點的吉他。 歌聽得多喜歡的歌手就多,當喜歡的歌手和音樂人合作會很開心。比當我知道月亮與海的吉他手是竇唯,朴樹的在希望的田野的鼓手是竇唯的時候會很驚喜。 聽歌時間越長越從簡,挑自己喜歡的聲音聽,關注喜歡的歌手的新歌動態聽,選喜歡的相近音樂聽,不會盲目跟風不會追著榜單聽。偶然聽聽新歌,能發現喜歡的再挖掘一個中意的歌手就更好了。


好多電台音樂都知道出處,
很多英語歌的歌詞很不錯,
對華語音樂會比較失望,
KTV里更不好意思唱歌了,
想讓孩子學音樂,會全力支持。


詐屍不請自來答一下。
以下回答更接近自己的聽歌回憶錄。

===
因電腦重裝緣故,150歌單在重新挑選。

===

我九一年十一月出生,年紀尚小。
第一次接觸音樂應該在我最早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因為學習英語需要卡帶機,那時候還沒上小學(1997)的我從小姑那裡拿來了張信哲、張惠妹的卡帶,後來跟著老爸聽了張宇的卡帶(怎麼都姓張…),後來就自己去買卡帶聽了,還是一直聽中文,周杰倫、張學友什麼什麼的。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可能也是改變了我的音樂觀的一件事是在小學四年級(2002)的時候,我在家裡看電視,偶然翻到一個電視台播放《MTV》的節目,我到現在還記得我聽到的第一首歐美音樂《Big Big world》,覺得好聽得不得了,雖然這首歌的名字我在上了中學才知道。從那以後,我每次看電視都要看那個電視台,等待著《MTV》節目,知道了播放時間之後就一有機會就看。那時候接觸了Avril、Akon、WL、Bsb、瑪利亞凱莉、Madonna等等等了。

而我的小學有多麼地喜歡聽音樂呢?
我每天要聽著音樂寫作業,但我媽媽不讓我這樣,那時候還小的我把錄音機玩得比誰都遛,人來就關,人走即開。晚上睡覺一定塞著耳機,定時30分鐘睡覺。

而真正開啟我的聽歌大門的是在我上初中(2004)的時候,那時的暑假到老爸公司去玩,老爸一個同事喜歡足球和歐美樂,他特別喜歡聽的音樂給我聽,那是我從那開始一直到現在我的最愛:Savage Garden。這個上世紀末的澳大利亞組合真真正正地帶我進入了歐美音樂的世界。

恰巧也在初中的時候,mp3播放器出現了。就開始使用mp3,那時先用的百度MP3搜索,另外那時就還使用edule電驢,從那時開始了自己的下載之路。(正版黨不要敲我)

從初中開始,我就略一些講了,那之後我一天聽歌的時間應該從放學(17:00)一直聽到23:00,上床睡覺之後還要塞耳機睡覺。這樣的生活一直到高中,爸媽也開始不管我做作業聽音樂的習慣,竟然老爸為了我聽得爽還帶我去買音響。

大學開始之後就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常年翹課宅寢室的緣故,寢室里音樂從未停過,一天超過12小時的聽歌時間,或耳機或外放,除了看視頻不停,其他所有時間包括打遊戲都在聽音樂。

本人最鍾愛的曲風是流行、民謠和搖滾,聽得最多的語種是英語。
下載的歌曲超過17000首,以電驢Down下來的歐美音樂為主。
使用過的播放軟體按時間順序是:
winamp,realplayer,kugoo,QQ,酷我,kugou,iTunes,多米,豆瓣FM,蝦米,多米,5sing。
目前最常使用多米(ID:Musiork,不過使用時間大概2年不到,歌單沒有那麼多雖然也不算少)。
試聽量超過7萬(保守估計),不重複的應該在4W多,歐美5成,日本2成多,華語2成多,其他一點點可忽略。
單曲循環最高是《21 guns》,在iTunes紀錄播放次數為3000多次。
第二位應該是方大同的《紅豆》,2000多次。
(截止高中畢業時的數字,現在紀錄已經沒了)

接下來進入正題說一說「體驗」:
1.找好歌有自己的系統方法
最早聽歐美樂的時候(大概2010年之前)是欲求不滿的,有什麼聽什麼,那時養成的找歌方法是這樣的,隨便在音樂軟體(如kugoo)輸入一個英文單詞,列表下的前20首聽下來,然後喜歡的收藏,再換單詞,如是循環,差不多收藏了三五十首之後,再按照收藏的歌的歌手去電驢Down這個歌手或樂隊的專輯,Down下來之後再開始順序聽和收藏。
現在聽歌就不一樣了,我會省去自己搜索的過程,在豆瓣FM聽私人頻道,收藏之後開始到電驢或者多米Down歌手的專輯。

2.辨聲能力Up
稍微主流一些或是我聽得多的聲音,基本開口就曉得是誰,至於讓我說歌名,我很難說出來。我聽歌注重旋律,只有一些我想到KTV去唱的歌我才會注意歌詞。

3.不去研究就還是一個渣
怎麼說呢,聽得多並不代表就可以吹牛逼了。不去學習知識的話別人說啥還是不懂,我就是這種,我對於各類音樂知識一竅不通,就是愛聽音樂而已。別人和我說到流派啊,風格啊,創作啊,廠牌啊巴拉巴拉的還是不明覺厲。
只有問到你有沒有聽過xxx的歌啊,就還能應付一下,其實我聽了這些數量的歌還是不算多,還是經常被人問到沒聽過的,太正常了,歌曲這東西聽一輩子也聽不完,更何況每個人喜歡的類型會很局限,加上人自己的懷舊屬性,更加難以與他人有很大的重合率。

4.分享推薦的變化
一開始聽得還不多時,我會聽到一首喜歡的就巴不得給大家都去聽,後來聽到更多的喜歡的歌之後反而不去強行推薦了。我會自己做歌單,希望別人去聽就做做包裝上推薦;比較個人向的自己默默聽。另外自己有一個150首的我本人最愛的單,這個我晚些更新在這個回答里。

5.對於生活的影響
無非就是做什麼事情前先開個BGM,能夠開始注意音樂風格與其他東西(比如環境、書籍、遊戲等等)的搭配。
一個人在路上先塞上耳機,開車先插AUX,知道做什麼事情還可以聽音樂會覺得心情舒暢。


只想聽自己喜歡的(世界有大量噪音 對出唱片的前華語偶像樂手們期望高(都失望了 也會自己去了解自己演奏的音樂 (自我實現總是最美好的
-----------------------------------------

目前而言 古典的盛世與後世這些交響樂團算一個很不錯的欣賞類型
muse 屬於樂隊做的極致的類型
mylene farmer 屬於 舞韻音色特別的類
beyond 屬於 華語搖滾最值得欣賞的類
etc。 這些音樂人的音樂積極
音樂這個產品本來就很特殊 套用那句芭蕾的美妙就是用我們的動作去表達 而音樂只是某種空氣的振動 它是我們能創造並分享的東西 但它沒告訴我們它是什麼


準確地說,我這個是「聽歌多但看電影少是什麼體驗」。
大約半年前我才知道《Final Countdown》被用作了《賭神》的背景音樂。
一年前我還納悶為哈一個普通公共廁所里有人外放這麼小眾的歌(的前奏)。


喜歡聽音樂,會有很強的分享慾望,小答一下。沒有學過音樂,而且數量真不多,11年註冊的蝦米,2萬多播放次數,200多首單曲、100多張專輯收藏,數據可能不好看,但還是想寫點什麼。

在選擇音樂上,在日常里聽到「喜歡」,「合口味」的音樂會立即記錄和搜索,這裡所說的「喜歡」,「合口味」可能很虛,可以是獨特的人聲、讓人亢奮的鼓點、或者是強烈的氣氛,就像是自己吃多了後會懵懵懂懂的知道舌頭愛吃甜食,甜食吃多了後,會慢慢細分下去,」淡淡的舔「、」不至於膩的甜「、」很膩的舔「等,舌頭會有意無意的專挑某種程度的「舔」吃下去,但也不排斥其他程度的「舔」以及帶有「甜」的「酸苦辣」,最後就是會開始細心去感受這種「舔」背後的成分,不同成分為什麼會組成不一樣的「舔」。帶著這種感覺在看廣告中,看電影中,逛商場中,上網中,凡是聽到是喜歡的歌曲便立即用APP測出曲名,測不出就網上關鍵字搜索,然後找出該屬的專輯類似專輯,演唱者資料同類演唱者資料。閑余時間,就從該演唱者第一張專輯開始聽起(潛意識覺得一專會比較用心),聽到中期發布的專輯(越聽越愛就繼續聽近期專輯)或者泛聽其熱門作品,再從中挑出喜歡的專輯作收藏,近期循環播放。概括就是會憑藉一個曲目發散去聽其他相關的音樂,有的留下記憶,有的一直收藏。

在聽音樂習慣上的改變,小的時候都是聽電台播的新歌,榜單熱門,都是以曲為單位去聽歌。現在多以專輯為單位去聽。整專聽難免有自己不喜歡的,不合味的,也不排除有濫竽充數的曲目。但覺得,作為能寫出被喜歡的曲目並收錄其中的一張專輯,就該聽聽,把不合味的部分也聽聽,去感受曲目排序之間是否有用意,專輯裡面是否有細節,發現這些細節的時候其實是很高興的。如果發現其中有濫竽充數的作品,一般選擇放棄並單獨挑出來。另外就是對「非人聲」部分更敏感,更容易被樂器感動,喚起肢體的往往是樂器。

生活習慣上,肢體運動,會用十隻手指試著去分別敲不同樂器的旋律,坐地鐵公交很解悶。

還有一點,會更容易知道自己喜歡的範圍,我聽得還不夠多,或者真有這種情況,越聽越挑食。


以上希望有幫助。


自己一點切身的體會:歌聽多了,問我從中得到什麼實質的東西了嗎?很抱歉,可能是人比較愚鈍,沒有,更多的是為了消遣和獲得愉悅。
沉迷於歌是一種病,病得深了——給我帶來了兩個後遺症:一是情感的敏感豐富,二是所有生活場景自帶背景音樂。


誒多…聽音樂十二年了吧~已經成了不聽會死星人…聽過的音樂從國語到聽不出是不是人唱的or什麼樂器都沒有到數不清有幾種樂器…

聽歌量的話…目前播放器里有5000首挑選完畢留下來的。大概是100首留5首以下的比例。
而電腦里的存貨已經幾百G了,當然也是挑選以後剩下的~
手機里一首都沒有。音樂發燒友愛用walkman瞎折騰~
要問多大空間?不知道…由於資源不齊全的問題,5分鐘長度的歌大小從5m到1G不等。比特率也是128到幾萬不等…
喪心病狂到去搜索引擎里把歌手名從a到z一個一個地毯式試聽。
喪心病狂到別人淘寶,我淘歌~
下100首留下的不到5首的比例,讓我對於旋律的要求幾近苛刻。一個作曲者優秀與否,在我看來要看這個人的作品裡的成功曲目的比例。比如某個歌手一張10首歌的專輯裡有8首得到了好評,並且旋律很有風格,卻聽不出重複的味道,那麼這個歌手就算是很強的。反之你會發現,有的歌手出一張專輯,裡面一半以上的歌曲都像是在湊數一樣,沒法聽~

怎麼形容呢。當你第一次聽到某一首國語。(僅限於國語辣…因為身處地域不一樣,文化不一樣,那麼一首外文歌的歌名所代表的意義,很可能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喔~)這首國語的標題和前幾秒,給我什麼樣的感覺。大概也就能推斷出,這首歌的旋律走向咯~或許它的細節很多,但是旋律的大方向已經被決定了。
Bi~說到這裡呀。還有一些寫歌敷衍了事的,直接挪用某種比較受歡迎的前奏,or挪用整段的旋律來強行湊成一首歌。這是最討厭的行為的說!這種歌我聽到以後,心情會很糟糕?(ò_óˇ)?
好噠讓我們繼續旋律走向的研究~
當一首歌在旋律走向已經定下來以後,卻在副歌的那一段有了出人意料的展開,那麼這首歌有99%的幾率成為連快餐音樂都不如的產品…然而還有1%成為了神展開成為了神曲。我想這種感覺大多數人都是體驗過的~
強行修改旋律走向而不考慮聽眾感受の奇怪迴路的作曲家是很可惡的。
然而為了提升知名度or掙錢,強行進入樂壇,又或者是暫時沒有靈感的歌手們,作出一些旋律稀鬆平常的音樂強行推出的話,就是快餐音樂啦~現代的國語音樂絕大部分都是這樣呢~很不愉快地刪掉它們不要佔用庫存~
而絕大部分優秀作品卻是在2000年左右…雖然這些作品裡還有一部分是翻唱外國曲目…不過果然還是很強大的年代~不管是翻唱還是原創=_=
要我看呀,國語里最經典的莫過於kpbs有3000左右的beyond曲目啦…從錄音效果到旋律到歌手都是真正的靈魂之作…320kpbs完全沒法體現出 beyond對於音樂質量的追求相比其他音樂人的差距…
好吧 ~讓我們看看國語以外的~
吶,因為我並不是專業的音樂人,所以這裡我用另外的分類方式…
純音樂?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古典交響樂了吧~我才不要賣萌賣過頭鬧了笑話?乛?乛?我只能悄悄地說~這是一個很美妙的領域~它的魅力可以體現於某個小節的神展開,也可以體現於整個曲目里主旋律所體現的主題。它很難聽,誰讓你出街的時候聽啦?只有在沒有雜音的情況下,放空心情去感受,才能明白它真正的魅力。它真的可以讓你感覺,這是一場電影,這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靈魂的自述。
由電吉他貝斯架子鼓以及鍵盤組成的band?大多數都會以某幾首特別出名其他的也很不錯作為強大的標準。
而我卻很喜歡去找冷門樂隊的歌,因為他們肯定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這首歌,富有個性的卻鮮為人用的演奏方法之類的,會突然讓人心跳加速~
主唱和演奏的配合也是很藝術的~
完美的配合會讓你產生——對!就是這樣才對!按這個節奏再來4拍!這個小節收一波尾鼓手肯定要爆炸啦!主唱這一嗓子不錯~之類的畫面感極強的感受。
演奏和演唱的完美結合——band!
陽光也好灰暗也好輕快也好沉重也好,那都是一個個靈魂?(ò_óˇ)?
BonBon~下面就是樂器作為陪襯烘託人聲的最後一類啦~
這種歌呢…特點很好找。它們有很多版本。伴奏千變萬化,人聲部分卻換湯不換藥。某個歌手唱起來很瀟洒,某個歌手唱起來很勾魂~(勾魂什麼鬼)優秀的人聲才是這類歌的重點。一嗓子把你吼到天上去呀,撕心裂肺地哼出來讓你感覺胸口堵的想哭呀,或者是輕輕地哼唱讓你飄起來呀…
多去聽聽外文歌吧…世界λ~對吧?聽多了以後你就會明白國內的樂壇有多麼的落後了…


推薦閱讀:

過於正直總是覺得容忍不了別人的缺點該怎麼辦?
如何評價酷狗音樂推出的蝰蛇音效?
喜歡搖滾的都是些什麼人?
耳機的音質應該看什麼參數?
如何評價《儘管我們的手中空無一物》mv?

TAG:音樂 | 生活 | 品味 | 音樂品味 | 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