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愛吃辣》這篇文章?

原文:
正文頁
摘取片段:

辣直接刺激你的口腔內膜,味覺系統事實上處於秒殺休克之中。而如果品嘗鮮味,則需要調動舌頭各部位的味蕾,同時感覺不同層次的食材味覺,從前到後,細細回味,才能得其中妙處。因為,嘗鮮可以是幾分鐘之間的事情,但得到一個鮮的味道,這本身就需要一段綿長的時光。因此,不是時間的多寡,而是時間在怎樣的節奏中如何度過的問題,是時間處於哪種功能之中的問題。辣,恰恰是快捷刺激和短促節奏的一種增強劑。

正是在這樣一個身體感受力不斷被節奏壓縮和切碎的大背景下,我們看到了全國江山一片火辣辣的紅。辣戰勝鮮,甜一躍而出,君臨天下,成為中國人所嗜好的第一口味。

我同學的態度是:「瞎扯那麼多,其實就是辣好吃而已!」
可既然那麼好吃,為何將辣椒傳入傳輸的浙閩人民卻很少吃呢?為何明末就傳入中國的辣椒到21世紀才突然火爆呢? 拋開互聯網、媒體的宣傳效應,文章所說的辣在價格、時間上的「低成本」促使了這一現象的發生是否有道理呢?


1、相關不等於因果

2、

當然,這些崇尚沖淡平和的祖先絕不會想到他們的後代把這種葯當了菜,頓頓在飯桌上吃。

祖先崇尚沖淡平和是想當然。
飲食之風氣,幾乎三十年一變。無數今天吃的東西都適用於「祖先絕不會想到」。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把辣椒當葯?

3、

按中醫的說法,花椒就像一把火一樣,能把肌膚體內多餘的水分都燒掉。
廣東、福建和江浙、上海,都是常年不下雨空氣中也能捏出水來的地方。但為何這些地方的傳統口味清淡而視麻辣為恐怖分子?

到底說花椒還是辣椒?廣東、福建和江浙這幾個地方在清代以前或者至少明代以前都大量用花椒調味的。

4、

全民吃辣的「飯點」在2000年

召喚下 @chenqin 老師,在2000年這幾省的辣椒消費量,較之其它調味料或食材,有無顯著上升?拿速食麵和小網站的調查來做結論未免兒戲。

5、

辣其實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類似觸覺的感覺。

很對,我說過很多次了,辣椒素並不影響其他味覺受體,不必擔心嗜辣影響味覺。

6、

因為鮮是高成本的,而辣是低成本的。

味精雞精成本很低的。不好直接下因果結論,但隨著味精的出現(和成本越來越低),中餐高級料理已經由追求鮮味,轉為追求更複雜更微妙的香氣風味物質。

人的嗅覺受體種類遠遠超過味覺,組合起來非常複雜。這些天然的香氣風味物質目前還沒有東西可以模擬替代,或者至少模仿得極其拙劣。

7、

與鮮的淡出類似,甜也不再受待見。

甜和鮮這兩味印在人類DNA里的喜好,不再那麼受待見與審美的需求有關。隨著糖的工業化生產,使得糖不再是金貴的東西。不光中國如此,法式甜品也被迫改變自己變得不那麼甜了,更加註重風味、質感的平衡和多變。

8、重新看一下5,雖然辣椒素不影響其他味覺,但辣椒其實並不只有辣椒素,它還富含大量的香氣物質。我不喜太過大量的辣椒,因為此時辣椒里的香氣太過濃烈,完全壓倒6中所說的天然的香氣風味物質,食之十分無趣。

9、但天然的香氣風味物質仍然可能是單調的。或是太易得,常吃則厭,讓我每天吃水煮雞胸肉我絕對受不了。烹飪善用辣椒,搭配其他辛香料,能夠依靠巧妙的組合,讓整體的味道平衡而豐滿,我也非常欣賞。


辣菜表面上的問題也不在於這種味道本身的特質,而是很多餐館的廚子太懶。他們做的辣油味道太過單一,毫無厚度。

比方說各地都有的史上最辣xxx,基本無一不是噱頭而已。這些所謂的辣其實搭配只皮鞋味道也差不多。

但真正形成這種問題的也不是廚子,而是食客,因為很多人對於吃(尤其是吃辣)的品味無比平庸,哪怕真的端上來紅油皮鞋也可以吃。

至少有兩種人是不知道什麼叫好吃難吃的,第一種是不吃辣的人,第二種是只吃辣的人。

大學時候在麻辣香鍋里放過皮帶(為了試語文書里過草地的感覺),嚼不動但是味道可還真差不太多……但倒也還能吃出來,所以上面那個說法看來有些誇張= =

總之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所有的問題都不是製造者責任最大,而是需求者責任最大。

爛片層出不窮是因為有人掏錢看;

垃圾頁游遍地是因為有人樂意砸錢;

弱智答案也是因為有人點贊;

本答案即是其中之一。


其實題主想問的是我國吃辣的地區和原因,不吃辣的地區和原因,以及為什麼吃辣這麼普及。這些問題比《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愛吃辣》這篇文章要有意義得多。講一講我的看法,歡迎指正。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飲食差異顯著,之前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

在這句話中,南是指中國東半部分的長江以南地區(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北指中國東半部分的長江以北地區(如山東,河北,東北等地),東指以前相對來說的河南山西和巴蜀之地,西指陝西、青海、新疆等地。

而現在的格局大體可以用「南甜北咸,西辣東鮮」概括。這樣就很好理解了,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如四川、重慶、雲南等地)的人愛吃辣,東部沿海一帶多吃海產。


先來講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飲食習慣,注意這裡是習慣,不是偏好。


1. 為何南甜?

我們知道,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養成了吃甜的習慣。

比如江蘇菜中的蘇錫菜,口味就偏甜,特別是紅燒類的菜,放糖很多。像松鼠鱔魚、櫻桃肉等菜,都是糖醋類,酸甜酸甜的,許多包子的肉餡里也要放很多糖,對北方人來講,根本沒法吃。

2. 為何北咸?

我國北方地區地處暖溫帶及寒溫帶,冬季寒冷乾燥且漫長,夏季溫和多雨且短促,氣溫年較差大,作物生長期短,因此,在過去,這些地區冬季新鮮蔬菜很少,甚至沒有,夏季雖有,但不採用措施,很難長期保存,北方人便把蔬菜腌制起來,以備漫長冬季「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最典型的就是魯菜啦,作為一個山東人可以證明,大家的口味確實是比較重的,也喜歡吃咸。比較有名的像德州扒雞、醬豬蹄等等。而東北菜也是如此,特別是東北亂燉、地三鮮、豬肉燉粉條、醬骨架等。再想想京菜、皖北菜等等,都是如此。

3. 為何西酸/東鮮?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食物中的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澱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像山西的老陳醋啦,老醋花生,那酸爽~

東部沿海地區生產海產,所以東鮮也就不言而喻了。比如我現在在福建讀書,海產就甚多。像鹽水蝦、佛跳牆等等都是名菜。

4.為何西辣?

現在就到了重點,為何西南地區的人多食辣?

事實上,同樣是潮濕,西南中南是濕而陰冷,而東南華南則是濕而溫潤。按照西南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藍勇先生的發現,如果將重辣口味的版圖與《中國年太陽總輻射量圖》進行對照,重辣版圖背後的秘密就水落石出了。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江西部分地域,換言之,長江中上流的大部分地區恰好與太陽輻射年總量低於110千卡的熱量區相重合。那裡的人之所以重口吃辣,是因為曬不到太陽。

當天空中的太陽不來加熱肌膚下的血液神經,人就自己想辦法來加熱自己————吃辣椒。而且,在四川雲貴湖南湖北和江西,越是山區之中的人,辣的口味也越重,因為山中雲霧多海拔高,更冷。

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陰冷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比如四川地處盆地,四周高山環繞,不利於空氣流通,所以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除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因此,對當地人來說,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

所以每個地區飲食習慣的形成都是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飲食習慣的代代流傳也就使得習慣變為了特色。可是,一個地區的飲食習慣並不代表這個地區所有人的喜好。就像一個山東人可能因為父母那輩的做菜習慣,從小就吃咸,因此他習慣了咸,可能吃不慣淡的。但這並不代表他之後吃到了崇尚鮮味的閩菜和崇尚麻辣的川菜就不會覺得它們不如魯菜好吃。比如我,我就覺得川菜比魯菜好吃。

而為什麼有些地方(比如題主問福建是把辣椒傳入的地區)不怎麼吃辣呢?因為把辣椒傳入不代表我吃飯就要放很多啊。相比於福建,西南部地區更有吃辣的需求,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因此飲食習慣變成了飲食特色,所以其他地方就顯得沒那麼愛吃辣了。事實上,福建現在吃辣也很普及了。


我們來看一下現在吃辣的現狀:

再看一下這篇報道:

福建人吃辣能力倒數第一 湖南人無辣不歡

裡面提到了福建人民的反駁


而在一個針對256人的「最喜愛菜系」調查中,川菜和湖南菜也是位居榜首

排名 菜系 投票數 百分比

1 四川菜系 166 64.8%

2 湖南菜系 117 45.7%

3 廣東菜系 112 43.7%

4 淮揚菜系 73 28.5%

5 福建菜系 71 27.7%

6 山東菜系 61 23.8%

7 安徽菜系 57 22.2%

8 浙江菜系 50 19.5%

為什麼如今吃辣開始流行呢?

文中所說的有些原因我覺得有一定道理的:

1. 辣可以刺激食慾

辣椒之所以辣,是因為辣椒裡面有一組生物鹼,通常總稱為辣椒素。辣椒素帶給人的辣感,通過在皮層敏感膜上的一種受體分解而產生,這一受體叫做香草醛體(vanilloid
receptor,VR1)。當香草醛體被辣椒素刺激達到或超過40攝氏度之後,便自行解體,向神經細胞釋放出離子——也就是「放電」,通過神經向大腦傳遞信號。這種信號與辣椒素受體感受到熱量時的信號如出一轍。當辣椒素觸及到神經,我們的身體中發生的是病理性疼痛的介質快速在痛覺神經上跳躍。而這種痛覺刺激人的大腦,令其產生補償機制,釋放內啡肽——產生欣快感。

的確,1997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大衛?朱利葉斯(David Julius)博士發現辣椒中的主要成分辣椒素(Capsaicin)能夠和人體神經細胞表面的TRPV1受體結合,這個受體本來的功能是感受高溫,一旦遇到37°C以上的高溫,TRPV1的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從而發出警報,讓人趕緊躲開高溫源,比如把手從熱水裡拿開。所以「辣」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和高溫有關的觸覺。
而「辣」這個和「燙」等價的感覺為什麼會成為有些人心目中的「好味道」呢?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早就做出過解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保羅?羅岑(Paul Rozin)發現,除了人之外,沒有任何一種哺乳動物喜歡吃辣椒,「嗜辣」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之一。通過民意調查和心理實驗,羅岑博士得出結論說,人類對辣椒的喜好就和喜歡過山車或者喜歡洗燙水澡一樣,是一種對極端刺激的特殊癖好。

羅岑博士把研究結果寫成一篇論文,發表在1980年出版的《激勵和情緒》(Motivation and Emotion)雜誌上。在羅岑看來,人的感覺分為「身體感覺」和「意識感覺」兩種,身體感覺屬於本能,但意識感覺則加入了理性的成分。辣椒和過山車這類刺激有個共同特徵,那就是身體感到危險而心理明白其實沒事。換句話說,就是身體和理性這兩種感覺被隔離開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會感到愉悅,就像自己真的從險境中逃離了一樣。

這也就是許多人喜歡吃辣的原因。

2. 吃辣的成本較低

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也就能很好理解為什麼鮮,這種原先中國口味中最被尊重的味覺不再位居中心的原因。因為鮮是高成本的,而辣是低成本的。除了上文在分析麻辣燙時所提到的,麻辣可以掩蓋食材的新鮮度,從而降低食材成本之外,辣椒晒乾之後,其保存和運輸也是便利和低成本的,所以各麻辣餐飲在全國的連鎖擴張和全面鋪開特別高效。


此外,吃辣的人在食物品味上投入的注意力和時間也是低廉的。而對於鮮來說,光新鮮食材,在廣大的北方和內陸就是一個高成本的投入,海鮮、新鮮蔬菜都需要空運或高鐵這樣的速度運輸才能做到。而事實上,即使當地生產的新鮮食材也因為環境變化以及大規模人工養殖的原因,正在變得越來越沒有味道。而要品出鮮味,更需要食客分分鐘鍾都有一種悠然從容的心境,這在當下顯然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要求了。

四川烹飪協會秘書長李新李新認為川菜受到好評、受到喜愛的根本原因在於其「親民」,「川菜從本質上講是平民菜,以中下層人士為基礎,因而川菜既不似滿漢全席,也不似宮廷大菜,非常適合人們逐漸理性化的餐飲消費。民以食為天,平民食品才應算是飲食中的正途」。

本身味道好,再加上成本低,確實也是以川菜為代表的辣菜流行的原因。


另外,我個人認為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僅是辣,像廣東甜品、浙菜(比如外婆家最近就好火)等等都在流行。還有人口的流動,也是辣逐漸流行的原因。像西南地區吃辣的人到各地生活打工,也會提高對辣的需求。而吃辣的人到各地開餐館,也提高了辣菜的供給。比如我去西藏旅遊,見的最多的就是川菜館。還有對於許多條件不好沒有其他調味品的菜,辣也是最簡單的提味品(比如許多學校的食堂。。。)這些都是因果相關的。


而對於文中提出的其他原因,特別是2000年的時間節點,辣符合快生活的節奏,我覺得腦補的成分較重。

全民吃辣的「飯點」在2000年

選擇2000年作為中國人口味大轉變,麻辣大勝出的決定性時刻,其依據來自一樁意味深遠卻幾乎不為人知的標誌性事件。

及至2000年為止,在全國銷量第一的某品牌速食麵的主打口味就是「紅燒牛肉麵」。但是2000年之後,這家速食麵巨頭髮現自己的銷售進入了增長瓶頸。為了扭轉頹勢,他們將碗面擴展到杯麵、桶面,但都收效甚微。這一局面的突破,是其2003年推出了第一款西南地方口味的系列產品:油辣子傳奇。

而另一個小樣本案例,時間轉捩點也發生在2000年。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來自武漢的生意人下海到廣東做鴨脖子生意,這種辣得咬一口就要冒汗的地方性美食只在深圳有市場,因為那座城市裡大多不是廣東人,而是來打工的四川、湖南、湖北人。但2000年之後,鴨脖子的生意已經擴展到廣州,來消費的不單是來自西南、中南的打工者,也有不少是真正的廣東本地人。

文章一定要選一個2000年作為吃辣的時間節點實在牽強,單單這兩件事情就能說明中國人民在2000年集體都愛吃辣了嗎?我倒更相信中國人愛吃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過無論怎樣,辣真的很好吃啊~(≧▽≦)/~


說點偏題的。

其實自己也挺喜歡吃辣的,前女友湖南人,也是無辣不歡。和前女友同居以後,家裡基本上全是我主勺,但是每天被她抱怨做得難吃。答主自以為做得一手好上海本幫菜,從七八歲開始就跟著外公外婆學的,學了近二十年,腌篤鮮(音)、走油肉、蒸三鮮,個個都是受到過好評的。結果在前女友這裡,全都不好吃,問她哪裡不好吃了,她說不辣。我就跟她解釋,上海菜吃的是鮮味,加了辣椒就把鮮味蓋了,浪費食材。她就是說,不辣還能叫好吃么。我當時就毛了,愛吃不吃。在那之後,家裡只買外賣。

我說了我也喜歡吃辣的,火鍋、串串、冒菜,都是我讀大學的時候最愛吃的。但是我就是不滿那些吃辣大省出身的人的莫名的優越感,弄得中國料理就僅你辣味一家了,中華五千年食文化中誕生的八大菜系和零零碎碎的地方菜系都是渣渣。

還有一點,我前女友有痛經,每次例假痛得要死要活的。我給她煮紅糖燉蛋,她不要吃,說太甜了。要她忌口在痛經的時候不要吃辣,她不聽,嫌我做得不夠辣了就直接一勺老乾媽甩菜上吃。吃了以後又是痛得要死要活。

反正以後和人相處,你覺得你辣味最王道,你下廚,我再也不掌勺了。

—————————————————————
為什麼要對重口味保持警惕,究其原因,因為過重的口味會扼殺人的味覺的敏感性,其結果就是導致口味的同質化,最後就是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被摧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鄰國的日本。原本鯛魚在日本傳統飲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鯛魚口味清淡鮮甜,本是魚生中的上品。明治維新後,日本人開始接受肉食,特別是五六十年代挪威進口魚進入日本市場,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日本人的口味就飛速加重,現代日本人已經沒多少人還能嘗得出鯛魚的味道了。在可預見的未來,鯛魚會除了一些傳統儀式性的活動中活動以外,會被徹底淘汰出餐桌,緊隨之的鯛魚的食文化也會被消滅。

現在還有多少人還記得因為強制推廣普通話導致吳語各方言都要瀕危了?


身為不愛吃辣椒的晉國人,強烈要求從中國獨立出去


看成中國人越來越喜歡吃辣條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喜歡吃辣,其實真的可以思考一下,討論這個問題應該先討論一下到底中國人是不是真的越來越喜歡吃辣。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喜歡吃辣。真的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而已。


樓上簡單總結說為什麼吃辣,還不就是因為窮嘛唉。


基本上是正確的。


不過請不要急著站隊攻擊啊。且聽我娓娓道來~


我先自己站個隊,作為一個地道廣東人,潮汕人,我基本上是每頓飯沒有辣菜是沒有胃口的。


我如果再細緻的描述我引用 @yskin 的那句話,應該是:


以辣為主的食物相對便宜。


食物美味與否,或者說口味喜好等等,和貧富是不掛鉤的。喜歡吃啥只是個人問題,與貧富無關。

但是,不可否認,以辣為口味川菜湘菜的確價格上是比粵菜浙菜便宜。


越是便宜,門檻越低,就越容易推廣。


君不見高校附近食街都一定會有四川美食,重慶美食,湘菜的小館子一類。何時見到一定會有粵菜浙菜小館子呢?(不要和我提廣州啊。)


至於團購,團購基本上都是針對價格敏感的人群,我承認我對價格敏感!選擇辣菜也很容易理解吧。基本上廣東這邊,海鮮酒家什麼的都是不做團購的。我們都是自己去海鮮檔那裡挑~


總結來說,就是隨著城市化進程,人口向發達地區流動,自然會改變飲食風味的比例結構變化。注意,只是比例。簡單說就是該吃辣的還是吃辣,不辣的還是吃不辣的。


第一次認真答題,怎麼才能裝成經常答題的樣子呢?
在回答之前,我想問問,為什麼一說到全國各地的人喜歡吃辣的多了,四川就會躺槍???在現代川菜當中,辣的菜所佔比例也有限,在我看到過的不少文案當中都認為是三分之一強,雖說未必準確,但也至少能有所體現。我的邏輯是,四川人走出盆地外出開館子,做川菜,這是川菜的向外傳播。那麼,在外面開館子生意好,有發家致富的潛力,大家就更多的選擇從事這一行業。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一系列館子中,會有一些味道辣的菜出現在以往並沒有吃辣的傳統的地方,然後這些地方的人越來越愛吃辣的,館子做的也越來越辣,這明顯是市場的選擇作用嘛!大家出來開館子,都是為了賺錢,這麼做還不是為了照顧顧客,管川菜好多事?羊毛出在羊身上好吧?
說完了這個話題,我們再來看看題主的疑問,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吃辣的。個人觀點,有幾個方面。
其一,事實上本身就中國而言,飲食習慣中辣椒佔據一定比重的省份,恰恰人口數量都比較大。光是人口數量大還不夠,這幾個省份都是勞務輸出比較大的(好吧其實最典型的就是四川了)有人可能會問,這有什麼關係么?我想說四川,湖南等省在中國的情況有些類似於中國之於世界——人口多,輸出量大。那麼人要吃飯,深處異鄉,誰不想吃點家鄉菜?所以各種地方菜彙集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地方的菜也確實好吃,吸引了一些當地人嘗鮮。這樣一來,一些本來沒有吃辣傳統的地方也開始體驗吃辣的了。
第二,吃辣的東西不同於吃甜的,鮮的。辣味更具有刺激性,更能刺激口腔的味覺以及腸胃的反饋。那麼問題就來了,人們需要這樣的刺激么?當然是喜歡吃辣的就需要,不喜歡吃辣的就不需要啦。
第三,與其說第三點是回答,倒不如說是我的疑問。作為一個還是很喜歡吃辣的人,表示來北京以後幾乎不喜歡吃辣了,北京那麼乾燥,多風的氣候,我喝水都來不及,吃辣簡直就是作死的節奏。所以我也挺好奇有些人吃辣的理由的。
最後,再夾點私貨,對於那些說窮人才吃辣椒的,我想問問,敢情在你們眼中,吃辣椒就是左手辣椒,右手饅頭往嘴裡送啊?四川的吃辣的,喜歡平時炮製醬料,做菜勾芡醬汁。我媽從老一輩那邊學來的做辣醬,過程繁複,程序複雜,要求付出的精力不亞於家庭自製釀酒。做出來的醬呢?每次我媽開壇舀醬,至少上三樓,下三樓的人都能聞得到。這樣的醬是單純的一個窮字可以形容的?所以,不要看不起吃辣的,吃辣的不過是生存方式,飲食習慣不同而已。你要是覺得不吃辣的人才高端的話呢。。。。我也沒啥說的了,您自個兒高端去,別來煩我行么?讓我低端會兒,讓我low一會兒,謝謝。


我覺得中國人吃辣是跟風,看別人吃自己也吃,作為東北人我就覺得粵菜好吃,所謂什麼大菜系川菜湘菜什麼的,都是辣,為什麼啊


本來想在@默識先生的回答下評論的,結果發現沒資格……
其實想說的就是:
1.這種破文章不值一駁,大咖小咖們犯不上為其作什麼分析;
2.近幾年此類貶低吃辣的文章層出不窮,有些語言粗鄙說人吃餿飯掩味,有些如這篇文章分分段貼貼圖裝學術說人成本低(實際就是窮唄),所以更好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貶低別人口味,特別是辣味)?
3.個人淺見,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大致有:一是看著川菜席捲天下成為受眾最廣的菜系,同為「辣菜」的湘菜也氣勢如虹,自己深愛的家鄉菜節節敗退,這種形式帶來的無力感使之只能動動嘴打擊下「對手」;二是身處不同圈子(吃辣與不吃辣),貶低對方抬高自身而已(常見「吃辣的都low,國外皇室都不吃",儼然自己也皇室了一般,這樓答案里就有)。
4.除以上兩條,大概還有一條:由於前幾年川菜勢頭太猛,有部分川人擺出一副「全天下就我們四川人會做菜」的架勢,惹人生厭,親歷過好幾位。這類人也出現在其它流行菜系裡,本人這兩年就被好幾個推崇順德菜到此程度的給噁心到。
利益關係:四川人,現居廣東,跑遍大半中國,不管什麼菜系,好吃的都愛吃。


江西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吃辣省。江西地形和氣候,體驗一把就知道了。冬天那個濕冷,簡直要命。這時候吃一碗辣乎乎的粉,涕泗橫流,那個爽啊……流鼻涕就是排寒的一種形式,所以,你知道了吧。濕冷的地方,對辣椒的渴求不僅僅是味覺,也不是說什麼窮,身體需要罷了。久而久之,形成習慣,這個地方的菜都偏辣口味了。四川其實也很好理解,盆地地勢,沒幾天晴天的,的確需要吃辣來排排汗。

廣東這種地方,你吃辣試試,分分鐘長痘。江浙也並不是吃甜的,只因為上海比較出名,其他地方就被代表了。

」中國人所嗜好的第一口味「,說的好像就中國人吃辣似的,墨西哥菜你吃過嗎你造有多辣嗎?還有他們什麼鬼酸辣椒,又酸又辣分分鐘辣得你飛起。

很多菜很辣,可以掩蓋食材的劣質,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請不要因為這種現象存在就否定辣對人民的益處,上綱上線扯什麼民族扯什麼人心之類的。黑什麼也別黑食物啊,您逼格那麼高,知道品味什麼鬼層次感,我們都是一介屁民,窮得只好吃辣?

至於回答這個問題,怎樣評價這篇文章,兩個字:呵呵。


21世紀才火爆?我想知道湖南人,四川人,貴州人,江西人21世紀前拿什麼下飯的


為什麼吃辣,還不就是因為窮嘛唉~ #sadbuttrue#


其實真實原因是自改革開放後,冰箱普及,冷飲冷食盛行,中國喝冷吃冷的人群數目越來越多。

冷是產生身體濕氣最常見而不為人普遍認識的方式。

口味愛辣是身體需要祛濕。

美國人就是典型例子。喜歡吃辣的美國人越來越多。所以如果要在美國開餐館,要有一味辣菜。我認為川菜會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


90年代初,大學食堂里普通菜窗口是這樣的情況:

中午的菜,總是那些青菜菠菜白菜混在一起炒一炒,然後方肉(大肥膘)碎肋骨肉皮混在一起澆上醬油炒一炒。

晚上的菜,就是中午那些沒賣完的青菜菠菜白菜方肉碎肋骨肉皮混在一起再澆上醬油澆上辣椒末撒上胡椒粉一起炒一炒。


首先,習慣,題主所說的浙閩沿海一帶,已經具有較高經濟水平,並且作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地區,也能夠得到外來的新鮮未知食物食材,本國的原有菜系菜品也會匯聚到經濟較發達地區,這樣閩浙一帶即有自己的原有風味菜系,也有外來的新食材和新菜系,地方菜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定會發展起來,這時候選不選擇辣椒,可能是吃不慣,可能是不合傳統不合規矩,也不排除辣椒傳入時的辣椒品種不佳,口感味道各方面有各式問題。我作為膠東人,到了山東西部地區,特色都吃不慣。一樣的道理。
再有剛才說到的品種問題,南橘北枳的典故不用多說,東南的氣候地形土壤降水之類地理因素與西南相差太多,不能排除同樣的辣椒種子在不同地區會有不一樣的style。
再就是物流,其實在這個問題中,關鍵的一點是,不能單純用現代人的視角和習慣來看古代或者近代的文化飲食,先拋開辣椒的味道,在21世紀之前,我們有沒有見到街上有連鎖飯店?北方的重慶火鍋多嗎?八月節北方人會買大閘蟹送禮嗎?在大概90年代露頭的時候,我家裡開著一個商店,有一次進了一些酸菜(四川的),本地人完全不會買,後來一個四川人進店全部買走,說別的地方都沒買到。其實我們活在現在這個享受美食的時代,物流的作用功高至偉,北方人不必冬天存滿大白菜,南方的水果店也不會再紅繩掛棵白菜供作膠菜。

辣椒算是最簡單的調味料,給大家講個故事,魯菜一直是重要菜系,魯菜師傅還推膠東師傅,為什麼呢,在膠東沿海有一種食物叫海腸,學名刺螠,鮮美無比,膠東菜首推就是蒜蓉海腸和韭菜炒海腸,人間至寶。膠東師傅把海腸磨成粉,就是最早的味精,旁人家來偷師,完全不知道為什麼這家的菜就能風味獨到,就是海腸粉。不過海腸在全世界就只有渤海到日本海之間幾處有產出,現在在韓國也是很名貴的食物,我上一次吃還是三年前,現在貴到不行市場還沒有。
哎?怎麼故事這麼長。

其實辣椒很多人不愛吃,我也是吃辣不吃辣椒,而辣只是一種口味,個人感覺,那些強調辣的才好吃,不辣不行的人,其實不能說是懂吃,因為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季節天氣,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人際關係,我們都要吃辣嗎,我一直奉行一個真理,只有好吃的才是好吃的,不是它辣或者甜或者擺盤漂亮。
反而希望辣別太流行,這個再來個大一統,八大菜系改叫八大辣系,進菜館叫粵辣菜,杭幫辣菜,西北辣菜,還能有什麼講究嗎。

最後一句話,宮保雞丁不是川菜是官府菜!裡面也沒有辣椒!你們別做什麼都放辣椒!試試西紅柿當醋用!世界上好吃的多了!非得吃辣還瞧不起別人不能吃辣!


「為何將辣椒傳入傳輸的浙閩人民卻很少吃呢?」

洒家辛辛苦苦煲鍋湯容易么我,一勺子辣椒下去就只剩辣味了知道么?

辣味太過還得用甜味來調,好麻煩的啊!

一群不會做飯的在這討論個毛線啊!

「辣直接刺激你的口腔內膜,味覺系統事實上處於秒殺休克之中。」

跟我說,這是麻不是辣這是麻不是辣這是麻不是辣!

「為何明末就傳入中國的辣椒到21世紀才突然火爆呢? 」

番茄以前還被叫狼桃呢!人家原名是「番椒」,是用來觀賞的!(《遵生八箋》:「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誰知道能吃啊!在四川流傳開也就是嘉慶年間的事,你知道烹飪手法也是要靠改進的么!

說窮的同學過來一點,你說對了一半。接受「辣椒」確實是因為「窮」(這種設定接受後還真有點帶感呢),「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鹽」(我為自己代鹽)。可辣這種味道不是,像胡椒這玩意最早是作「香料」的( 《爾雅?釋木》:「檓,大椒。」 ),基本等價黃金。之前不吃是也因為「窮」。

————————————————

人為什麼嗜辣是分子學跟心理學的範疇,不是說你靠常理就能推導出來的。想參與這個話題的起碼先了解下相關知識,再不濟也可以看看「辣」的歷史。自以為可以參推導的童鞋,我覺得你很有「格物致知」的天賦。搬張椅子看看你家水杯吧,沒準能看出宇宙真理。

求摺疊。


樓主如果仔細了解就會發現,四川的菜雖然辣椒多但是和湖南江西的比起來,不辣。
江西是盆地(四周全是山,北面廬山等西面井岡山等,東面武夷山等),同時雨水充沛,構成了濕熱天氣,濕氣很重的話人就喜歡吃辣椒去濕。所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我粗粗的調查了一下辣椒在中國的傳播路徑,發現它其實是作為鹽的替代品而開始推廣。
而與其說辣椒的覆蓋區域是以氣候劃分的,還不如說是由與海洋(海鹽)的關係而劃分。我想山西,陝西等不嗜辣可能不能用這個理由解釋


我覺得因為整個國家變得越來越腐了
大家的肛門和直腸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強了
也就越來越能吃辣的了


推薦閱讀:

你吃過最好的韓國料理是怎樣的?
為什麼全球歷史上幾乎所有文明都不約而同的產生了酒文化?
為什麼東北菜的份量這麼大?
如果大家都拒絕使用帶有(符合教法的)清真標誌的食品,是否會導致廠商取消(符合教法的)清真標誌?
古人吃不吃帶魚,如果有,是如何捕捉到的?

TAG:美食 | 飲食 |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