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在的工作不喜歡,仔細想過自己的興趣愛好,感覺還是很迷茫,能分享下大家的想法嗎?
我是一名工地的施工員,負責兩棟樓,一共64層。
每天都重複一樣的工作,從結構開始,倒混凝土的時候總是通宵一天、休息一天、然後再通宵。
現在做到裝飾裝修了,每天處理的問題都是沒水、沒電、人貨梯開上去不下來、鋼筋沒割、模板沒拆、哪裡要打爆了、哪裡線條歪了、哪裡要搭鋼管等等,通常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都是打電話安排相關人員處理,覺得枯燥無聊。
最近公司要求項目對成本這塊進行控制,項目上就節省了小工的開支,變相地要求所有的施工員自己拿起工具干小工的活。
除了以上提及到的,安全方面(有次,就是因為一根鋼管從十多層的高度飛下來,差一米多就要見佛祖了)和婚姻大事(工地上都是男人,從小家教嚴,到現在對追女孩子還是比較羞澀)也是我和家裡人所顧慮的。
最近,在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發現自己活了23歲,竟然不知道心裡真真切切的喜歡過什麼。攝影、設計、旅行、寫書,以前曾經衝動過的東西如今都提不起興趣。
非常羨慕那些清楚自己接下去要做什麼的人。朋友說:要麼認清現實趁早放棄,要麼一條路和它死磕到底,生命那麼短,哪來那麼多時間糾結,糾結不如去實踐。
一句話,感覺這份工作沒什麼晉陞空間,自己也不喜歡,工作的狀態總是能混則混,這樣到頭來是一場空,不想這麼下去了。現在的自己很矛盾、很迷茫,又放不開手。求問,接下來,要怎麼做,能分享下大家的想法嗎?
謝邀。貌似很多人都喜歡拿興趣來說事,甚至把工作干不好的原因都歸結於興趣。興趣在某種程度上會有一定的影響,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希望大家能夠關注另外一個層面的因素,即:成就動機。原文見職業規劃:興趣不是擋箭牌,關鍵是要找到你的成就動機(本文非本人原創)
「世界末日」來臨前夕我收到三封網友的email,不約而同問的都是求職相關的問題。看來大家還是滿理性的嘛!確實,「搞清楚自己的特質,並且從事對的行業」絕對要比擔憂馬雅人的石碑更具備管理上的意義。
其中一位網友在信中特別提到我之前寫的兩篇文章:「找出生涯規劃的關鍵字,5步確定自己想要的方向」與「只要畫3個圈,為你的職業生涯決策裝上方向鍵」。他很客氣的說他非常喜歡這兩篇文章,引發他很多思考,但當我看完整封信落落長的困惑後,我開始懷疑搞不好就是這兩篇讓他更參不透「個人興趣」與「職涯發展」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想了想,覺得自己有責任把「興趣 vs. 職業」這件事說個清楚,講個明白,至少表達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其實布萊恩算哪根蔥,但就連旅館教父嚴長壽先生、餐飲霸主戴勝益先生,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都強調「熱情」與「興趣」對職涯發展的重要(趕緊拿名人來當擋箭牌:P)。我在文章中其實也強烈認同這點,但是,問題來了,好比說:
如果我最大的興趣是看電影,是否代表當導演是我最好的生涯目標呢?但我念的是電機啊!
如果我最大的興趣是玩3C產品,我是不是應該進科技產業呢?但我對技術一竅不通耶!
如果我最大的興趣是吃美食,那我是不是應該當廚師、美食家、或至少當美食記者呢?
這些問題你是否似曾相識?看電影、玩3C產品、吃美食都是興趣沒錯,但我們隱隱約約覺得,這些興趣都是些吃喝玩樂的玩意兒,似乎成不了正事。但這些成功人士還有布萊恩那根蔥都強調興趣對職業的重要性,難道嚴長壽先生平日的興趣就是弄個大飯店來經營?戴勝益先生閑暇的時候喜歡開個連鎖餐廳、寫個服務SOP?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我不知道嚴先生、戴先生兩位平日的興趣是甚麼。但我可以誠實地告訴各位,雖然我常說我的興趣是專案管理,但我閑暇的時候,我從不會畫個WBS或是甘特圖來當作消遣,我寧願和老婆打一場惡靈古堡六。我也確實說過我很喜歡教學,但周末的時候,我會因為難得不用上課感到非常開心,這時候我通常會做甚麼呢?當然是看電影、玩3C、吃美食!
在你想說「布萊恩果然是騙子」之前,請聽我解釋一下,這可是我思考了一整個禮拜才想出來的詞兒。
一切的關鍵就在於「興趣」這兩個字的定義。吃美食是一種興趣,當顧問也是興趣,但很顯然的,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差別在於,前者屬於「休閑嗜好」,而後者則是「成就動機」!
就拿今年屢屢為國爭光的電競小子們來說吧,打遊戲誰不愛呢?但如果目標是成為職業選手,那一切就都不一樣了。據說這些選手每天勤練至少12小時,他們的教練還會擬定嚴格的訓練schedule,其中還要兼顧課業成績,還有生活紀律。更重要的是,每天12小時得重複玩他們早已破過上千次的遊戲,各項技能必須演練再演練,我猜想,搞不好這些職業選手還根本沒時間玩當下最新最夯的遊戲。玩線上遊戲是一種興趣沒錯,但對這些追逐獎盃、獎金、與榮耀的職業選手來說,打電動這樣的興趣早已由「休閑嗜好」的等級提升到「成就動機」的領域。
布萊恩有位小學同學,現在是位知名的影評人,每次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都可以看到他的追蹤報導。看電影我從小到大都喜歡,這位同學就更不用說了。但我可以告訴你的是,職業級的興趣跟我們一般人的業餘愛好是完全不同檔次的。小學的時候我最喜歡看超人(我還要我媽給我買超人裝,很感激她始終沒答應)、007系列(每次龐德對女主角展開「全身安檢」時我都有一種既詭異又美好的感動)、還有就是每年成龍的賀歲片(結尾好人跟壞蛋都會盡釋前嫌然後一起跟觀眾拜年),這差不多就是全部了。但這位後來成為專業影評的國小生,他甚麼電影都看,連非常冷門的西洋藝術電影、爸媽年代的華語老片,他照單全收(記得他爸職業的關係常可以拿到免費的電影票),即使他已經看過的電影,當同學相約去看的時候,他還會再去看一次。而且不管國外還是華語的明星他全都叫得出名字,還能正確地說出這位演員過往出現在哪些電影,演過甚麼角色,而且居然連導演的名字都知道(顯然這類的話題在小學生界並不受歡迎)。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我們一群小鬼假日去打球、打電動、或是打打鬧鬧的時候,他應該都在烏漆媽黑的戲院里細細品味每個電影畫面,而且一直到現在都沒改變!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說,「興趣」這兩個字,來到了工作的領域,就再也不是一種單單讓人心情放鬆,感官愉悅的活動了!它涉及了大量時間精力的投入,它和反覆練習有關,它更隱含了一定程度的犧牲,犧牲甚麼?犧牲其他享樂的機會。這些「投入」,這些「重複」,這些「犧牲」的背後有個最重要的回報,就是「成就動機」,也就是「成就感」。
認為工作的目的就是溫飽餬口的人,可能很難對以下兩個心理學研究自圓其說!
1960年代一位動物心理學家Glen Jensen曾以小白鼠作實驗。他首先訓練籠子里的小白鼠壓動一個預先設計好的機關,當機關被壓下食物就會掉下來。當老鼠習慣靠按壓機關取食之後,實驗人員再換上一杯可以輕鬆取用的食物。照理說有「免費」的食物在眼前,老鼠應該會捨棄勞動才對。不過有趣的是,即使知道有不勞而獲的機會,200隻老鼠中的199隻仍會去壓動機關取食。而且這些老鼠中又有44%的比例,勞動取食的數量要比不勞而獲的量更多。同樣的實驗套用在多種動物都得到近似的結果。
你可能覺得人類比較聰明,不會像動物那樣捨近求遠,哪么你可以看看這個以人類為主角的實驗。
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不理性的力量」一書的作者Dan Ariely和他的同僚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校園裡刊出「玩樂高賺現金」廣告,很快就來了不少自願者。這個實驗有AB兩個對照組,A組的參加者被告知要執行一個任務,就是將手上的積木組成一個標準的機器人。第一個成品完成可以獲得2塊美金,第二個完成可得到1.89美金,總之每完成一個機械人都可以賺錢,但每次金額減少11美分,當參加者覺得不值得繼續下去的時候可以隨時喊停。至於B組的規則和A組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A組完成的每一個機械人都會被收好保存起來(至少在實驗過程中),但B組參加者開始組裝第二個機器人時,實驗人員會宣稱積木不夠用,就當著他們的面把剛剛完成的第一個機械人拆散。兩組自願者都宣稱自己是樂高迷,但A組平均每人組裝10.6個機械人,賺取14.40元,他們在實驗結束後的問卷中都表示這是個有趣的活動,有機會還想參加。但可憐的B組結果卻完全不同,平均每人只完成7.2個,賺11.52元,而且很多人在問卷中表示,這個活動不怎麼樣,不會有下次了。
顯然,工作能帶給我們的絕不只是生理需求,而是有更深一層的,屬於心靈上的滿足和樂趣。這除了解釋老鼠「反不勞而獲」的行為,也同樣解釋了有些家財萬貫卻仍熱中工作的人背後的動力。換個角度來說,就算從事的是你有興趣的活動(好比組樂高),也確實可以從中獲利,但工作本身若無法為你帶來成就感(組好的積木立刻被拆掉),無法讓你覺得有意義,這工作也難以持久投入。
希臘神話裡面有個叫做薛西佛斯(Sisyphus)的人,是個壞事做盡的傢伙,諸神給他最嚴厲的懲罰不是處死,不是酷刑,而是每天將一塊巨石從平地推向山頂,當快到達的時候,石頭會自己滾下山,所以他得重頭來過,如此反覆直到永恆!原來無窮無盡無意義的工作,就是最嚴厲的酷刑!
所以對自己未來迷惘的人,與其坐在家裡空想,想自己的興趣到底是甚麼,還不如起而力行,捲起衣袖做些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你真正要尋找的原本就不是自己的喜好在哪裡,而是你的成就感從何而來。想要獲得成就感絕對不會輕鬆,之前已經說過了,做事要做出樂趣,絕對要不少的「投入」、「反覆」、加「犧牲」。「休閑嗜好」就像是汽水,雖然香甜順口,但很快就膩了,無法天天喝;而「成就動機」則像是茗茶,喝第一口是苦澀,但喝慣了,後頭湧上的是一波波一層層的回甘,這是一種你可以品嘗20年、30年、一輩子的深度飲料,這是大人才懂的滋味!
最後我想回到一開始這位網友的問題,他信中提到對寫作有興趣,卻又不認為自己真的適合走上作家這條路。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寫部落格沒有稿費(尤其我們連代言機會都沒有),寫的過程也常常絞盡腦汁,翻遍資料,犧牲自己休閑的時間,但我為什麼還想繼續寫?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知道有人會看,甚至還有人會受到我們一絲絲一點點的影響,這樣就大大地足夠了,有這樣的「成就動機」,就足以讓我繼續不斷地「壓下機關」以獲得回報!所以我想跟這位網友說,喜歡寫就要寫給大家看,甚至要跟周圍親朋好友宣傳,先試驗一下自己能否從寫作中獲得成就感,搞清楚寫作對你是「休閑嗜好」還是「成就動機」,然後才能決定方向。
愛情的領域裡,我不相信上帝事先安排了一個完美情人等著我去發掘。同樣的,在職場我也懷疑真的存在所謂「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就算你的工作一開頭和個人興趣相符,但只要隨後缺乏足夠的成就感來支撐,最終不但難以為繼,甚至可能連原本的興趣也磨耗掉了(樂高實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專家都建議,絕對不要把嗜好當作職業的原因。我的建議很簡單,與其鑽牛角尖苦思自己的出路(相信我,你想不出來的),還不如就憑自己當下的條件,找一條最辛苦,但收入也最豐厚的工作,讓自己全力投入。再次強調,你要找的不是「興趣」而是「成就感」,通常越是辛苦的挑戰,帶來的成就感也越大,而且就算後來真的做不下去,至少這段時間你也賺到了較高的報酬,我認為這是比較理性的做法。(文/Bryan Yao)這裡我先強調一下我的觀點:
1、我完全肯定人資對於企業內部「間接價值」的貢獻。
2、如果你是一個一直從事人資卻沒有轉行經驗的人,請不要在「轉行」這種問題下碎碎念。我認為你們誤導了太多人——我無法認可任何一個沒轉行經驗的、無論是不是人資專業的人,在這裡講任何關於「轉行」的問題。尤其是道聽途說。
3、我認為互聯網公司的開發人員,最後做了互聯網運營——這不叫轉行;開發人員,去種有機蔬菜,這才叫轉行。可能不符合理論,卻符合現實的問題。
4、任何人轉行的行為方式,都是不可以複製的,這是術;任何人轉行的本質,基本都是共通的,所謂道。
講述一下自己雞飛狗跳的轉行經歷。
——————————首先是經歷,然後是結論,討厭長篇大論者請只看結論———————
主時間線:大學畢業先銀行3年多;然後考研沒考上6個多月;出門窮游9個月;後轉行IT。
支持我的主要理論:如果年輕人一定要走歪路,就趕緊走歪路,在最短的時間走最多的歪路;然後走正路,將走正路的時間延長的越長越好——所謂天道循環,無為而治。不要怕歪路。
從國內某名牌211、985學校商學院畢業,順理成章的回老家去了銀行。
工作上沒有問題,自己在主要崗位工作的同時,也被領導「強迫」著兼了幾個其他崗位的工作。
後來發生了幾件事情,讓我深深感覺,銀行的世界觀與我本人的世界觀相差太多。
於是裸辭,考研,跨專業考比較熱門的「應用心理學」。
因為各種原因沒考上。
這個時候應該是我人生的最低谷了,一般人肯定認為我當時起碼要氣餒、無助、雙眼噙著淚水、吸煙到天明等等。
可惜沒有,都沒有。考研,尤其是考心理學,那半年帶來的是整個思維的升華。一紙辭職信帶給自己的是無窮的不確定和興奮,本該既定的人生就那樣硬生生的被我篡改——一瞬間我體會到了自己HOLD住自己人生的神聖。
於是我開始找工作,因為是轉行,我投簡歷的地區又是一線發達的城市,所以真的很難。
期間在一家專門洗腦的管理諮詢公司工作一個月,做電話銷售,天天打電話,那段時間我很樂於被「洗腦」,在我看來完全劣質的技巧下,沒想到真的很多20出頭的年輕人把講師的話捧若聖經!我不得不感慨,無知果然能帶來自信。的
三個月後,一家寧波的公司招了我。職業是市場銷售人員。
培訓到第6天,從我在銀行的經驗以及角度來看,這家公司十分不靠譜。員工兩個月沒開工資——原因是公司老大投資2個億蓋房子。。。公司本身做的又是環保行業。。。企業做了20年,獨資。。。嗯。。。
果斷離開。
然後展開長達9個月的邊打工邊周邊游,走了湖南、浙江、重慶、廣東4個省份,中間做過咖啡師、調酒師、保安、泊車小弟、義工組織的行政主任、華潤某物業的工程部副主管。有的長達兩三個月,有的也就個把月。註:基本面試時我都實話實說,我打算呆多久,我為什麼來工作等等,一般個體經營的不會管你這個那個,一般連鎖的店長或者國企的主管之類,看好你的那真是一路綠燈,比如我在華潤某物業下面工作了三個半月,每天的工作基本就是喝咖啡,寫咖啡配方,然後錄入點數據。。。優哉游哉。
之後回家。繼續找工作。
機緣巧合,一家民營企業要做一個物聯網項目。鑒於懂得「物聯網」的人不多,我也僅僅是關注而已,並且,這個崗位的基本工作類型比較偏商務——文字和商務,我沒有問題。
又峰迴路轉,這個項目沒有做成,於是公司便把我放到了IT部,跟項目。
工作七個月,it系統集成類的工作經驗就是這麼出來的,果斷跳槽,跑到一家規模很大的設計院,繼續我的IT項目。
到此,經歷結束。
————————————————結論————————————————————————
「現在的工作不愛做,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這件事情,是成長的煩惱。
「成長的煩惱」的意思就是,這件事情在你成長的途中一定要發生,不可避免,並且你不會聽人勸。
就比如你16歲的時候,你媽媽告訴你,要吃早餐,你總是不吃一樣。成長的煩惱。
我個人的意見比較偏激:如果一件事情你20多歲的時候不敢做,那麼30多歲也不敢,40多你就覺得自己為老不尊,50多你就在給兒子挑工作了還能管到自己?
你23歲一堂堂小伙,要江湖經歷,有;要腰力,有;要年輕的熱血,有——最重要的就是你才23歲,你有資格去試錯。
不去實踐你怎麼知道你喜歡什麼?不去實踐你怎麼知道你適合什麼?
我幹了一屁股職業之後,發現自己愛喝咖啡,可惜不愛去做咖啡;愛喝雞尾酒,可是不愛去調雞尾酒——愛好一般都不能成為工作。
經歷了一堆閑雜職業,和9個月的遊山玩水,回到最初的起點——我喜歡的職業的樣子是怎樣的?
回答:我喜歡的職業的樣子就是:時間彈性很大;不用穿西裝;會經常出差;經常加班但都是真正產生價值的加班(銀行的加班就是為了加班而加班——加班了行長就不會覺得我們是吃閑飯的人了,真噁心);最重要的是,順應潮流,所以我一看物聯網,就眼睛發綠——LBS,RFID射頻標籤,自學啊,你真覺得那些從業的人員比你強很多?呵呵,知識夠用就好。
我有什麼能力?學習能力比較強;敢放話敢為自己放的話買單(這點在轉行時尤其重要,但不等於吹牛),大大方方,光明磊落(求職時絕不說謊,但你沒問,我也沒必要非得把自己缺點都抖落出來);各行各業都略懂一些,但不太精;略懂代碼,數碼產品愛好者;文字能力強,無論是文案、標書、策劃,問題不大。。。
我可以嘗試去學習做互聯網運營,可以嘗試去做內容編輯,可以去做大公司的出差專員,可以做區域渠道銷售。。。當然都是從基層開干,轉行嘛
知道自己的喜好,知道自己的大概能力,那麼就去投簡歷吧。拿出兩年的時間,盡情的跳槽,盡情的換工作,多學習接觸的行業知識,多認識前輩,喝酒時多聽前輩們吹牛逼然後回去打個對摺當真話......
前提一定是你得有關於各種職業大概是什麼樣子的積累,你得去實踐。
沒事趴被窩裡想,能想出什麼來?屁?也就是個屁!
最後我想說,現在做項目很開心,物聯網相關,什麼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幼兒園的攝像頭等等非常開心。干就干到地老天荒,偶爾休息兩天哥幾個烤肉喝酒,然後為了項目、為了項目獎金拼了——這絕對是我憧憬的熱血工作。年薪比當年在銀行翻了一倍,比不了大牛,然而心情上的好,卻絕不僅僅只好兩倍。
有朋友當年質疑我窮游和考研的決定,覺得浪費時間——實際他們錯的要死,他們永遠不知道我在窮游和考研的途中獲得了什麼,不知道我在窮游的路上認識了哪些帶動我正能量的貴人,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麼的精彩——我不是矯情逼,但老子每天健身之後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呼吸的時候,通常會發自肺腑的在心裡感嘆一下。
世界真是太他媽精彩了!
實踐,嗯;就是實踐。因為時間很重要,年輕人,別把你的時間荒廢在躊躇上,別把你最終要的籌碼就那樣草草的扔在路邊的草地上。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弱的人也可以很有自信?
※性格決定命運么?如果天生性格有缺陷,那麼能改么?
※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
※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源泉嗎?
※是什麼樣的悲傷和委屈讓你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