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最近幾天,手頭的工作有些力不從心。工作第三個年頭了,現在的這點小迷茫讓我在反思,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可以做的事情都有很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做的事情,那麼怎樣能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補充:
1.關於「適合做的事情」:自認為是對其有興趣,並且能夠擅長的事情,這樣才能將個人能力更好的發揮。
2.補充一下:我主要的疑惑是,是否可以有方法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以便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最大化創造自己可以創造的價值。打個比方:寫作文和解數學題,我都可以做,但是如果解數學題相對來說完成的效率更高,那讓我去寫作文是不是就不合適了?
2016.5.10
感謝所有人的評論和批評。距離我上次回答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了一年半的時間,這段時間我經歷了不少,也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多的思考。知乎的編輯也聯繫到我,把我這個回答中的幾句話收錄到了他們的出版物里。謝謝知乎。
昨天一個本科學妹問我關於轉專業的問題,讓我又想到這個問題。我試著再補充一些想法;但希望讀到這條答案的你們可以理解,這不是一個「正確」的答案,只是我在這方面人生經歷的總結。
「怎樣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很多回答都集中在「適合」這個關鍵詞上: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熱情,做了會不會開心,不開心怎麼辦 ... 但是我想談談另一個關鍵詞。「什麼」。
我嘗試過做不少事情:英語培訓機構的老師,樂隊吉他手/主唱/寫歌的人,平面設計,攝影師,視頻剪輯,口譯員,活動策劃人/導演,市場營銷,以及最近在做的新媒體工作。回顧我開始嘗試這些事情的之前的時候,我並沒有對它們產生很多「是否適合」的思考,只是因為感興趣就去做了;但嘗試之後才發現/學習到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細節,例如:
-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備課/讀書/充分了解自己教授的內容,需要在語言邏輯/換位思考/問答互動方面有很多訓練和修養;
- 擁有不錯的審美不一定意味著可以成為優秀的設計師,因為「創意」和「作品」中間的執行過程考驗的不是一個設計師的創作能力,而常常是耐心、謙虛、學會妥協;
- 口譯員是非常考驗抗壓能力的一份工作,並且比起本來就有的辭彙量,短時間的學習能力/重視提前準備/與客戶提前溝通/了解活動場合與觀眾構成可能更加重要;
- 作為攝影師/攝像師/視頻剪輯人員,比起「發現美的眼睛」和「抓取瞬間」的能力,體力常常更重要。比起在紐約時裝周和其他有趣的活動現場拍攝留給我的美好經歷,我背著將近15公斤的設備滿紐約跑項目、晚上回家熬夜剪輯視頻到日出的體驗讓我記憶更為深刻。
所有這些例子只想說明一件事:我們對於一件事的了解常常和這件事本身相去甚遠,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適合」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常常只是在說「我覺得自己適合做我了解/想像中的這件事」。誠然,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里,每份工作都在變化,不可能做到100%地了如指掌;但是當我們覺得「適合」之前,應該儘可能多地了解它真正的內容是什麼樣。從事金融行業意味著整天坐在電腦前,諮詢行業常常需要出差、無法和家人/愛人團聚,新聞記者需要儘可能地放棄個人的主觀視角來做到客觀報道、自己的生活常常會被突然發生的新聞事件打亂,這樣的例子太多,我不再羅列了。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我越來越覺得選擇一份職業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你無法適應無休止的加班/晉陞緩慢/薪酬一般,那麼看似光鮮的PR工作可能不適合你;如果你沒辦法接受長時間和代碼而不是人類打交道,那麼薪酬優厚的程序員工作可能不適合你,等等。
以上的某些例子或許有些極端,但我只是想建議大家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儘可能多地了解表象背後的真實情況,收集足夠多的信息後再做出選擇;或者,在你收集到足夠多信息的時候,本來繁雜的選項可能會自動變得清晰簡單。
而這或許就是我之前回答的部分想說的東西,也就是「嘗試」的意義:它的意義並不總是在於「嘗試成功」,而是「嘗試了解/收集信息」。
最後寫幾句雞湯:這個世界上存在「適合/不適合」嗎?我認為存在。先天、後天,太多因素決定了我們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會有明顯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在目前不擅長的方面做得比大多數人更好。我小時候結巴很嚴重,作為班長發言的時候能一分鐘說不出一句話;但通過自己的訓練以及幾位老師的幫助,我學會了放慢語速、理清邏輯、整理關鍵詞,這反而對我的表達與溝通技巧有了很大的幫助,也讓我對演講以及語言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對一件事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所以很多時候「努力」就是這樣戰勝「天賦」的。
---------------------------------------
第一次更新:
前陣子新東方的集團培訓師來給我們項目做培訓,說了這麼一句話,很贊同:
「想知道自己做一件事能做多好/適不適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去做,竭盡全力。這樣你絕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真實的體驗/感受/了解。」
這個操作起來其實很簡單,全力去做好一件事是不會有錯的,如果全力去做了,結果差強人意,那麼可能是不適合/不夠喜歡/缺乏天賦... 等等了。
---------------------------------------
第二次更新:
剛剛看到另一個問題里的答案,應該是很好地總結了我這個答案,叫做「快速失敗」:快速嘗試,快速努力,快速失敗,再嘗試!
謝謝點贊的朋友。
---------------------------------------
第三次更新:
在這裡統一回復一下樓下的評論。
我覺得單純把這種行為歸納為「試錯」這樣一個動詞有偷換概念的嫌疑。「試錯」並不是「試一下,發現錯了,再試另外一個,又錯了」這樣單調的重複過程。每一次嘗試之間,正常人都會總結、歸納、學習,然後每一次都會比上一次更加接近理想的職業/專業/學業/生活目標的軌跡;換言之,每一次「試錯」里,「錯」這個概念都會變少,而「對」的概念會變多。
舉例來講,我剛開始去美國餐館吃飯的時候其實很痛苦,因為菜單上沒有圖片,一堆文字很難想像出一道菜的樣子;絕大多數中國同學直接就選擇不去西餐館吃,另外一些總會點比較安全的食物,比如漢堡薯條。但我比較獵奇,不喜歡吃上次吃過的,所以在無數難吃的暗黑料理之後,我基本了解了每個餐館的食物風格,也有了幾道自己中意的菜,包括發現了一家亞洲參觀$8的蜜汁豬排超級好吃又便宜!
實話講,這個過程其實根本無所謂「對錯」,每個人的興趣喜好不一樣,這個過程只是我認為比較理想的探索/了解世界和自己想要的東西的過程,說簡單點就是多嘗試。經過一個相對不太享受的嘗試過程,以及其中的教訓/總結,之後再做出的選擇會比之前準確一些。這個是被講爛的客觀規律。
P.S. 去餐館吃東西也可以講出人生道理... 我真是老了。
---------------------------------------
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如先想想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我的經驗里,一個人適合做什麼,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看他能在什麼崗位上發揮出他最大的優勢,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
很多工作新人的問題在於,他們一同來到這家公司,從零開始起步,但往往忽視了自己本身就有的強大優勢。
職場上的奧秘,不只是在於去彌補自己的短處,而在於繼續增強自己的長處,在選擇員工上面,寧要拔尖的奇才,也不要全面的庸才。這不僅對於員工個人好,對於公司的全面發展也有好處,因為這非常節省成本,比如說,我招來一個水平高的程序員,一個水平高的設計雖然工資會開得比較高,但是對公司長遠發展,比招來一個會設計又會編程會策劃的人劃來的多。
在現在的社會,行業是一個越來越細分的領域,在人才選擇上,我也更傾向於精通型人才。
一. 發現你的職業優勢
什麼是優勢?很多人看到這個詞語,也許不以為然,優勢嘛,不就是自己長處,但是如果在仔細一問,自己的長處是什麼,我想大多數人,可能對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人在描述自己優勢的時候,總是有些太過泛泛,或者是因為我們多數中國人的靦腆性格,不太好意思自己誇自己,但是有一點,如果你沒有勇氣在別人面前承認你的優點,那麼實際情況是,你可能對自己的優點也不太信任。
因此,我的解決方法就是從實際下手,去讓你真正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此時,你要設身處地的去做一件事情,去感受你的感受,因為你的感覺決定了你對這件事情之於你能力的認識。當你發現,你偏向於直覺方向去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也就是說,你對這件事情已經形成了熟練的反映能力,就像一個籃球高手,眼睛不需要看到球,也能夠憑藉對球的敏感,將球接住。
這就說明了,屬於你的真正優勢,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自己強大的事情。
讓你快樂,讓你感興趣的事情,才是你值得做的事情。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值得你以同樣的努力去對待,因為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潛能和興趣。所以,那些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你只需要去做你真正值得做的事情。
我們現代人有一個問題,就是心理壓力過大,總覺得應該把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但事實上,一個人在很多時候能在一個方面做到拔尖出眾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什麼還要加上那些你不擅長的事情呢?
在我看來,也許是因為從小我們的課堂上,就給我們灌輸的全面培養的教育觀念,從美術到數學到體育,都要求學生全面發展,但全面也意味著學生本身的長處會與短處一樣長,那長處就成了短處,其實是對於他們自由天性的扼殺。雖然學生最終都會畢業,但是這種觀念經過多年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也帶到了社會,帶到了工作崗位。
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都不用有那麼多的心理壓力,也不需要過分追求成為一個面面俱到,全面發展的人,只要明白自己優勢所在,就算髮揮一種優異的才能,也能成為工作崗位上獨當一面的力量。
人生就是這樣,如果你不嘗試下,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上限會有多高。
二. 充分發揮你的優勢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優勢,並且可以有勇氣的向他人陳述自己的優勢。
但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實踐又是一回事,你必須將你的優勢變成可見的成果,才能讓他人信服,只有展現出來的優勢,才能成為你的直接利益。
了解自己優勢的一個好處,就是你能夠充分掌握自己做事的時間,因為優勢,也意味著控制,此時,你對自己的要求就會更加的嚴格,也意味著自己有著充足的成長空間。
那麼就不要急,慢慢來,人的進步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同時我也希望你能明白,少看成功學,包括學習類,勵志類的文章最多只能給你一個方法,而不是真正的讓你在學習。而很多人卻本末倒置,他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看學習類的書籍,並且誤以為自己處在學習之中,記住學習本身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積累。
所以你一定要善待自己的成長,一步一步來。
第一步,找到自己的優勢,並且對自己進行挑戰。
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平靜,而是久經挫折的考驗,讓你成長的不是那些軟綿綿的東西,你必須得給自己找硬骨頭啃,從現在開始,就去挑戰那些困難的事情,再說了如果你不去試著完成那些平時你覺得很困難的東西,你又怎麼能夠驗證自己真的成長了呢?
但困難並非給你一道跨不去的天塹,而是去找一個比你現在的水平稍微高一些的東西,並且試著去完成它,這才是最直接的成長。
第二步,就是成為你所在專業的精英。
這就更是一個水磨功夫了,它需要你不懈的努力,再不懈的努力,在一個領域裡紮根到深處,最終成為一個絕頂高手。也許會有人對我這段話表示不滿,認為我並沒有提供任何方法和途徑,但是我想問你,你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尋找那些直接的方法和捷徑嗎?那麼很可惜,我想告訴你,這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所謂的捷徑,都是用來收智商稅的玩意,只有實際的努力,才是唯一的捷徑。試想,如果你靠著所謂的捷徑和方法就輕而易舉的獲得成功,那麼你的成功,未免也太廉價了。
第三步,消滅自己的弱勢
消滅自己弱勢不是讓自己的弱勢變成優勢,這樣花費的時間成本太過不值,不如提升已經具有的優勢。我們要將自己的弱勢模糊化,讓它雖然不至於太弱,但也不會影響到我們優勢的發揮。
所以,你要清楚自己的弱勢,因為你不知道這些弱勢,什麼時候就會傷害到你,你提前做好準備,才能避免這些風險。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反思,反思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常常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別人問題,但是卻不善於檢討自己。
檢討和反思,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人總是難以接受自己的過錯,但是如果連這一步都邁不出去,那麼以後的成長更無從談起。
還有,不要怕自己弱勢暴露出來,即使給人看見也無妨,因為你已經有了自己的強勢之處,你只要在強勢的地方證明自己,也能讓別人乖乖的閉嘴。
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心理負擔,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活得更自由,你的優勢讓你與眾不同,但也一位意味著你將會承受一些壓力。但是沒關係,社會雖然給了我們很多壓力,但是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正是因為你向著壓力去不斷的挑戰,才會有未來無比強大的你。
後來,我總算明白了,有些事情,不是你不喜歡它,而是你可能明明是喜歡它的,但你沒能把它做好,導致自己想逃避它,包容自己軟弱,告訴自己不適合這不適合那。
贊同@鄭重 的回答。
我老婆碩士讀心理學的,畢業後做人才測評和培訓工作,她感覺MBTI還是比較靠譜的測試量表。另外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和16pf量表對於了解自身性格指導從事工作也是有幫助的,至少在她工作中對銷售的業績或者離職的預測上還是比較靠譜的。推薦《就業寶典》,屬於被爛書名埋沒的好書,介紹MBTI比較清楚。
另外,我理解的適合做的事更多的應該是你能做好的事,而不一定是你喜歡的事;你喜歡的事不見得就都能做的好。
個人發展能量轉化定律:「時間—經驗(技術技能)—資本」
當一個人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時,不論他是否是應屆畢業生,其實對於這個新的領域來說,他都是一張白紙。我前面五年的每次跳槽幾乎都有這種感覺。進入了一個新的行業、新的領域,見到的人,做的業務模式等等都是新的,感覺以前積累的東西都作廢了,一切重新開始學,感覺總是要學習半年左右才能入門。
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在前面5年走彎路的原因。正應了那句古話「隔行如隔山「。每當新入一個行業,最先付出的就是時間成本,這個是必須的,也是價值最低的時候。只有經過了這個階段,才有可能進入價值更高的第二階段。對於一個剛走出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來說,任何一個行業對他(她)來說都是新的開始
學校里學的理論知識對於實際的行業規律和知識來說,還是屬於剛入門級別的。無論怎樣,對於絕大部分的應屆畢業生來說,包括越來越多的跨專業求職的人來說,剛開始工作,他們最根本的價值是他們的青春時光。那投入的寶貴的青春時光,換回了什麼才是有價值的?
1、求職就是投資
大部分年輕人眼光看得短,一般都認為,哪個工資薪水高,哪個工作就好,價值就會最大。我以前就是根據薪酬來找到前兩份工作的。雖然我面試時都不會告訴面試官我最看重的就是這些公司給我的工資待遇,但其實內心裡肯定是這麼想的。現在發現,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其實,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如果換回的僅僅是那些錢的話,那實際上這個是價值最低的回報。青春時光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換取足夠的經驗,這才提高了這個價值的層次。
經驗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只能依附在個人的智慧里才能發揮出最大價值,所以經驗是隨人走的,也就是經驗只能在你身上,並且是別人從你這裡拿不走的。別人可以搶走你的錢,但搶不走你的經驗。但經驗是有區別的。這裡講的經驗可以細分一下,包括技術和技能。所謂技術比較好理解,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被稱作有技術,比如學小語種的同學,他們可以用學到的這個技術去做翻譯,這就是一種技術的體現,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所謂技能範圍就要廣得多,跟能力和智慧結合得更多一些,比如有些學生組織能力非常突出、有些學生溝通能力很強、有的學生做銷售的能力很強,有的駕馭人脈關係的能力不錯,等等,這些都可以叫技能。
但這些技術和技能的價值高低,是和行業密切結合起來的。在發展非常好的行業中,技術和技能的價值,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經驗的價值就是不斷提升的;在沒落的行業里,技術和技能(經驗)的價值就是不斷下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年輕人在1925年大學畢業了,一個去了收入更高的大企業工作,一個去了收入較低的小作坊式工廠工作。你說他們誰的青春時光最能升值呢?
表面上看應該是大企業,但你知道這兩個機構是做什麼的嗎?
我告訴你,大企業是做馬車製造的;小作坊是做汽車的。現在人們都知道了它的名字——福特。
這個真實的兩個美國年輕人的故事結局自然不用說了。青春時光中的5年後,去小作坊的人換回了當時最蓬勃發展的朝陽行業——汽車行業的經驗,價值飛速提升。在快速發展的行業中,經驗才能體現出足夠的價值。
2、從經驗到資本
青春時光用5-10年的時間提升出價值更高的經驗,那然後呢?然後需要再提升一個層次,就是把經驗轉化成資本。
當你擁有了每天都在自動升值的經驗,而經驗又只存在於你的頭腦里,你就具備了做大事的前提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很多錢會自動找到你。一些資源願意被你使用,一些貴人願意找到你,以便未來獲得更多的收益。而只有你才能幫助這些錢升值,於是你就可以用經驗換回資本的支持,也讓你未來收穫更多資本。
當你走完從經驗到資本的過程後,你會發現你也會像我一樣可以隨意地做這五件事了:讀書、鍛煉、投資、旅遊、慈善。說得通俗點,你完成了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窮學生到資本家的蛻變。
繼續說人話,落地可實操,不實操來找我!!!
關於這個問題的有一個特別簡單的解法。
- 問一下自己怎麼就不適合這個!
如何來衡量自己不適合這個呢?
下面我來拿小盼案例來說吧,覺得做新媒體運營吧。
從招聘網站上查找一下整個市場對於這個崗位的需求是怎麼樣的?
首先呢?為什麼說是要整個市場呢,因為有時候我怕以偏概全呀,我怕自嗨呀,我怕自己再狠努力狠努力之後,發現自己缺少選擇的權利呀。
這種僥倖的感受就好像小時候期末考試中試卷選擇題,ABCD四個選項,我狠小心甩硬幣,選了一個,呀哈我做對啦,英語成績因為這個選擇題做對了,整體分數排名還不錯,暗暗自喜。但是,老子下次就是不會做這類的題,心虛。
所以如何再一開始規避,小盼的實操就是,搜集市場上對於新媒體運營的職能定義:
發現了有沒有!!!
分析後可得,基本是來源於以下3個方面:
- 內容創作
- 渠道優化
- 數據分析
然後用自己的人話理解一邊:依據調查用戶的需求去去創作內容,把內容投放到各個渠道上去分析結果(如現在的知乎上、很會刷的微博、微信公號)根據大家對於文章的觀看後的數據結果(幫助到多人來,私信效果如何呀)為公司創造了多大價值了呀。去測試這個工作適合自己么。
有了這個系統的自我分析和認識後,還不夠?缺少執行的目標,結果的反饋是吧?
所以整理了一下思路:
設定一個目標,本周寫一篇「怎樣知道自己適合什麼」的文章
在知乎和微信,微博,頭條上去驗證數據結果。
假設:有10人私信啦,溝通後詢問自己還有那方面不足,去思考改進,重新改寫,做到了自己很滿意的效果好。
拿著這份作品去與面試的新媒體公司溝通,
- 當你能侃侃而談,微博適合娛樂帶有小先知風格的文章,微信適合有趣浪漫型風格的文章,知乎用戶喜歡托尼不帶水,學了能落地的文章,
- 每篇文章數據結果就是這麼樣的,當你看見hr看你的眼神閃閃發光,符合應聘需求以後,滿滿收穫後。
好啦,當你有了選擇時候,重新給思考這個問題,我快樂么,我有成就感嗎!
- 恩,突然醒悟,原來把一開始自己「不合適」的東西做好後,那種不言而喻,不再惆悵,滿血回歸後,面臨設定的成功結果,自己是否選擇才是王道。
所以嘛,當自己有底氣決定這個東西,我做透了,有能力不選擇,往往等待你的「合適」會越來越多。
從來沒有比吃透一項技能,居高臨下地選擇,更熱血沸騰,肆意青春。
也能在之後同道人出現類似問題,施予援手,那時候你們兩個人囧囧閃爍的眼睛裡,
不再是獃滯,都是閃閃放光芒呀。(畫面腦補一下)
----------------------------------------
最後總結一下思維流程4點:
把目前你認為不適合的東西,掰開了,揉碎了,吃透了。
- 設定一個目標
- 帶著市場要求去執行
- 通過可以查詢的效果去驗證反饋
- 掌握主動選擇權,就是這麼爽!
----------------------------------------
附上昨日小帖子:什麼樣的應屆生值得招? - 知乎
更加完整系統地學習,堅持說可實操的人話,不落地,你找我咯
有位朋友向我提問:感覺自己適合的工作很多,差不多樣樣都能幹,應該怎麼選擇自己合適的工作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在畢業後的幾年裡,我分別做過500強外企財務,英語培訓師,英語雜誌社編輯,公眾號小編,網站編輯,到現在營銷策劃,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崗位。
我相信,對於大多數受過16年教育的人來說,除了一些需要特殊技術的崗位,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差不多什麼崗位都能幹的。
但問題是,你真的什麼崗位都能選嘛?
很多職場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選擇了某個崗位一段時間後,最初的熱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抱怨和內耗。於是由衷萌生了一個感慨:我真是選錯崗位了啊。
那麼,選擇崗位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固定的法則,能幫助自己避開選擇的雷區呢?
法則一:先搞清楚自己不擅長什麼。
大學畢業後,答主和大多數的莘莘學子一樣,踏上了求職的慢慢道路,對於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樓主和當時的大多數人想法一樣:選有名氣的公司,選薪水高並且光鮮的工作。
大體來說,就是好的公司誰要我,我就去哪。
於是,憑著自己的二專文憑和面試時的三寸不爛之舌,我輕鬆地拿到一個500強外企的財務offer。
那時,我很清楚自己的缺點是粗心,在做財務時也一直小錯不斷。但我一直給自己灌雞湯:粗心算什麼,有志者事竟成,我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首席財務官的。
在這樣不斷的奮戰和努力下,到了年度報告的時候,我終於一不小心把整個公司的年度共享數據全部刪除了。
當時,我真的是欲哭無淚,比我更欲哭無淚的是我的主管,她一定在想:當初怎麼會相信我的一派胡言說自己最大的優點是細心。
在經歷了這次失敗之後,樓主又嘗試了英語培訓師,雜誌社編輯等「光鮮」的崗位,無一例外,每次都成功踩到雷區。
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後,我終於找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把自己不擅長和不喜歡的東西全部列成一張清單,比如:我肯定不能做需要極度細緻的工作,我不喜歡成天與人溝通的工作,等等,然後根據這個標準去找新的工作。
就這樣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營銷。但這樣就足夠了嗎?
法則二:找一個能帶領自己成長的上級。
有一句職場的金科玉律叫做:如果你覺得你的領導是傻逼,那他是不是傻逼其實已經並不重要了。
在第一次投身營銷崗位的時候,我就順利地遇到了一位「傻逼」領導。
她平時脾氣極其暴躁,就是你漏點一個逗號,她也會罵你半小時的那種。
那時候,我安慰自己:反正薪資不錯,工作內容也是我喜歡的,領導偶爾有些「傻逼」也沒關係,畢竟上班又不是來交朋友的。
沒想到後來愈演愈烈,她因為看不懂我用的「如是說」這個表達,居然當著全公司的面說我文字水平差,盡寫錯別字。
在她的影響下,我每天上班的心情越來越差,也越來越不想和她溝通,終於有一次,我因為恐懼和她溝通,把一條公司的機密(當時我並不知道是機密)泄露給了一位代理商。
在她質問我為什麼不和她溝通的時候,我心裡飄過的台詞是:你這麼「傻逼」誰想和你溝通啊。
在打算辭職前夕,我男朋友勸我:她是你領導,總有比你強的地方,你應該和她多學習。
而我卻在想:我連說話都懶得和她說,怎麼向她學習啊?
於是,我毅然決然地辭了職。並且在自己的求職需求清單上添上了一條:我不喜歡脾氣暴躁的主管。
後來,也就遇到了我現在的主管。他脾氣超級好,就是那種他說了三遍我沒聽懂,也會耐心跟我解釋的主管。同時,他的業務水平也很高,每次和他談話,我的視野都會提升很多。
在他積極的影響下,我自然每天一有機會就跑到他身邊向他討教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技巧。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把公司一千萬的項目交給我,我也做出了一些成績。
其實,每次在面試的時候,不僅是主管在面試你,你也在面試你的主管,看你們性格是否相投,以及他有沒有足夠的能力讓你提升。
同樣一份工作,有沒有好的人在帶領你,你的體驗真的會完全不同。
總結
其實,選擇工作的法則還有很多,比如看同事的狀態是不是你想要的未來,所處的行業都沒有發展潛力等等。很多時候,只有嘗試才能給你答案。
說了這麼多,究竟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工作呢?其實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找一份讓自己有職場幸福感的,能幫助自己成長的工作。
那衡量職場幸福感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每周一聽到起床的鬧鈴,你不會滿腹委屈,而是欣然地爬下床,迎接每一個新的挑戰。
也許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但是卻有並不十全十美,卻讓你快樂的工作。
最後,祝大家每個人都能找到一份每周一聽到鬧鈴,都願意迅速起床的工作!
如果你覺得這個回答對你又幫助,那就點個贊吧!
微信公眾號:蘇菲丁的異想世界同意樓主去找自己喜歡的事做,當然,我也肯定你有自己擅長的
最終滿意的人生就是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且受到大家的認可(所謂的價值,就可以用來換錢了),且在這方面有所建樹。達到這個 的過程可能需注意:
1 解決溫飽問題。即考慮後路,在尋找喜歡的事過程中,前提必須是保證正常生活,如果確實覺得找到了喜歡的事,很興奮,很想馬上去從事,HOLD住,考慮下放棄眼前工作能維持幾個月的經濟,別悲劇了。
2 喜歡(適合)的事可以有很多。可能以前的經驗積累不是你喜歡做的事,但你目前工作如果已經得心應手了,那也沒必要換了,把其他喜歡做的事當業餘愛好。
3 判斷是否喜歡的過程是:嘗試-&>
上手是否容易?是否有創新想法想實現、改進?-&>
是否遇到障礙?是否仍舊保有濃厚興趣去一一解決、去深入了解?-&>
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沒有人認可 (還不能賺錢),是否還有興趣?-&>
一以貫之,孜孜不倦,你的堅持獲得大家的認可-&>
你的努力成果也獲得認可-&>
對,這就是你既喜歡又適合乾的事
堅持了,就是滿足,不管是否如設想的成功了,會給以後做事指明方向
不夠堅持 ,就會後悔,且會給以後做事負作用
現實情況是:已經有工作的人會覺得自己在做的工作並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僅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而已,對於沒工作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這個問題非常普遍。
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的人的特徵是:
- 成績不高不低,既不突出,也不墊底,屬於不太起眼這種人;
- 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沒什麼特別的愛好,沒什麼拿得出手的特長;
- 通常不太感興趣自己的學校專業,處於一種很糾結的狀態
- 所以一直徘徊在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的這種迷茫里打轉
其實你也很清楚,坐在這愣想自己適合做什麼,是想不出結果的,這都是腦補。所以我們需要用科學的方法找到自己適合做什麼,找工作和找老婆找老公很像,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步驟很簡單,分成3步:排除、測試、選擇。下面我們分別看看幾個步驟具體怎麼操作。
第一步,排除法
不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沒問題,我們反過來思考。想想看你不喜歡什麼,這個問題就相對簡單些。我們通過排除法把選擇範圍縮窄。具體的排除過程,按照從大到小的方法來排除,先排除自己不喜歡的行業,再排除自己不喜歡的崗位類型,最後我們把剩下的行業和崗位類型做一個排列組合,這樣就可以得出至少你不反感的行業/職位的組合。
直接舉例來操作一下這個排除過程,這樣理解上更感性一些,你也可以順著這個思路一起來操作。首先把行業都列出來,如圖
列出來的行業是2017年平均薪資排名前10的行業,這裡面沒有列全全部行業,我建議你在自己操作的時候,可以把行業列的更豐富一些,這樣不會錯過你感興趣的行業。在行業里,你可以選擇一個或者多個你沒有排除的行業。排除完行業之後,排除崗位類型。崗位類型可以分成三個大的類別,分別是業務型崗位、服務型崗位和支持型崗位。
業務性崗位
包括銷售崗位、市場推廣崗位、市場運營崗位,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崗位都是幫助企業獲得用戶關注的。這裡我要穿插一個概念,因為有很多人分不清市場和運營的區別,市場工作是幫助企業獲得用戶關注的,運營是一個大的概念,市場運營,用戶運營、內容運營、社區運營都是具體的運營職責細分,運營的工作目標是促使目標用戶持續的使用產品。這裡市場運營細分,主要職責也是引流工作。所以我把市場運營、或者叫新媒體運營,也歸類到業務型崗位裡面。市場更多和內容、推廣打交道,運營更多和人打交道。
服務型崗位
比如說客服、客戶運營,主要是幫助用戶解答和處理問題的,是給用戶提供服務的,如果說業務型崗位是帶來流量,那麼服務型崗位就是在消化和服務流量,這個部分也是一個產品好與壞的核心,謀求長期發展的企業一定要做好產品服務。
支持型崗位
也可以說是職能型崗位,比如說設計、技術(技術驅動的公司除外)、行政、法務,就都是支持型的崗位。支持型崗位的工作相對模塊化,工作是比較垂直在某一個領域的。
舉例我排除掉服務型和支持型崗位,那剩下的就是業務型崗位。現在問題簡單了,我們把剩下的行業和崗位進行排列組合就可以了。舉例行業我剩下了三個行業,分別是健身、汽車和在線教育行業,行業組合上崗位,就是健身行業的市場崗位、汽車行業的銷售崗位,以此類推。當然在業務型崗位里,你可以繼續做排除,比如你排除了銷售崗。這樣你的組合範圍就更小,你做選擇就更容易。ok,這是我們了解自己適合幹什麼的第一步,利用排除法剩下至少我們不反感的行業崗位組合。
第二步,做測試
這個測試指的是,你必須實際去接觸你排除法剩下的行業和崗位,你才會真對這些崗位和行業做研究,甚至你需要去相關公司去實習,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擅長、喜歡做這個崗位。這裡要提的是,無論你選擇哪一個崗位,在今天的互聯網社會,需要的崗位需求,是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人,是能思考的人,所以無論是什麼崗位,你都需要具備自我思考的能力。這是基礎能力。當你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後,具體的技術,可以有能力很快學會,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脈的高手,練任何武功都會很快一樣。這是第二個步驟,我們需要測試不同行業加崗位的選擇是不是適合自己。
第三步,做選擇
第三個環節就超級簡單了,我們在測試和摸索之後,當然要做一個選擇,對於個人長期發展來說,還是要做有積累的事情,可以在不同行業和崗位試試機會,但是找准崗位之後,要深耕下去才能積累下來資源和經驗。所以第三步就是做一個行業和崗位的選擇。你找到一個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和崗位,就好像找到一個好老婆和好老公一樣,你們就可以長期在一起了。
ok,通過今天講的步驟,你就不會再出現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的情況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非常簡單的流程,首先做排除法,具體到排除行業和崗位類型,然後我們做嘗試,實際看看自己是不是適合某一個行業和崗位,最後我們做選擇,在工作上深耕下去。以此來找到自己適合做什麼。你可以實際操作一下,看看思路是不是清晰很多。
——————————————
關於作者
張君,創業,在線教育,公眾號搜索[張君學習筆記]
暖石網,幫助轉行者、高校畢業生,順利進入互聯網市場、運營崗位
http://nuanshi100.com
職業規劃,要考慮的因素有:
1、價值觀:你覺得哪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2、天賦:哪些方面,你比別人駕輕就熟。參考多元智能理論;
3、性格:參考MBTI性格測試。了解自己適合什麼類型的職業;
4、資源:包括知識、技能、經歷、人脈、家庭背景等等。
把以上這些都對照自己分析下,寫下來,如果還沒結果,就買本職業規劃方面的書。
國內職業規划行業還不發達,估計很難找到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只能依靠自己了。不像發達國家,從學校到社會,都有各種機構幫助你做職業規劃,確保你選擇的職業既是你擅長的,也是你充滿激情的。我們的大學只保證就業率,——你有口飯吃,不鬧事,就行了。維穩嘛。
想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最糟糕的方式就是不斷去嘗試不同的事物。這就好像跟每個你覺得略有好感的人都date來看看他們適不適合你。這不僅會花掉你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你也很有可能最後感到非常不滿和沮喪。
很多這種採取「試一試」型的人會被公司打上頻繁跳槽的標籤。他們看上去也不是很成熟,不夠了解自己。做事隨機,角度單一。對於好的公司來說,他們並不夠吸引人。
然而,有很多人不需要一一嘗試就可以找到什麼行業,什麼工作最適合他們。這並不只是運氣。他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是通過問自己這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個關於內因,第二個則是關於外因。
問題一:你喜歡做什麼?無論別人問我什麼工作或者事業我認為TA應該去追求,這都是我反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為了發現你做什麼事能夠充滿動力,做得很好,首先,想一想你喜歡做的工作類型。
比如,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嗎?和別人一起工作?支持或者幫助別人?是創造、建立、銷售、計劃、組織、協調、或者傳遞事情?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圍繞著幾個基本的任務。所以你應該要想明白的第一件事是你喜歡做的工作的本質。
如何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即使你沒有很多工作經驗,想一想你在學校或者生活中那些讓你最興奮的事情。可能是一個你曾經做過志願者活動的學校項目或活動。或者是某一個你解決了難題的時刻,或者當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這些事情里,究竟是什麼讓你覺得非常享受呢?
舉個例子,儘管我有10年時間都在做機械工程,但是我並不享受。當我最後終於開始考慮我自己的興趣所在時,我意識到我對著死物一點動力都沒有,我對一整天對著電腦沒有興趣。
相反地,我自己感到當我直接和人交流,輸出我的價值觀時我更專註。每次當我在幫助我的朋友的時候我都會有這種感覺。或者每當我在中學和大學裡參與到幫助別人的活動中,我都有這種感覺。這些情況讓我興奮,也激發出我最好的一面。
問題2:
這個工作/職責/行業到底是什麼樣兒的?
有許多人對於一個工作或者行業到底是什麼樣兒的這個問題抱著非常簡單甚至是膚淺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做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意識到這和他們當初想的完全不一樣。
但是,這種事情本來是不必發生的。舉例來說,當我意識到我想要和人一起工作並且幫助他們後,我辭掉了我工程師的工作並申請了法律學校。對於律師的工作,我想得很理想。他們與非正義鬥爭並為美好的事情奮鬥。他們在法庭上充滿激情地維護著貧困的人和弱勢群體。
在等著進法律學校的時候,我和一些律師也聊聊天。當他們向我描述他們的工作時,我發現那和我原來想的不一樣。他們一個人地坐在法律圖書館研究案例。他們無聊地瀏覽和編輯冗長的法律文件和合同。他們甚至很少上法庭。幸運的是,我在進入法律學校之前就知道了這些。所以,我沒去法學院,相反地,我去了商學院。
如何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現在,找到答案沒那麼困難。你有互聯網,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但我也推薦一些老方法。去和正好處在你考慮追求的工作崗位上的人聊聊。這兒有一些你可以問他們的一些好問題:
- 你的日常工作看起來是怎樣的?
- 你最喜歡你的工作的哪一點?
- 你最討厭你的工作的哪一點?
- 你發現你的工作有什麼挑戰?
- 要做好你的工作需要哪些素質和技能?
- 在未來幾年你覺得你的職業發展會如何?
當我問那些律師這些問題的時候,沒有一個給我很積極的回答。他們掙得不少,但似乎沒有一個真正喜歡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你可以找一個短期的實習工作。實習是體驗一個工作和行業是什麼的理想環境。體驗一個環境並且做幾天工作能夠幫助你了解這是不是你感興趣加入並且未來會繼續做下去。
順便說一下,如果你的目標是事業上要超過一般人,那麼另一個你要回答的根本問題是,你特別擅長的是什麼事情?換句話說,你真正的天賦是什麼?舉例來說,雖然我知道自己擁有做工程工作的分析技能,但我知道有很多人可以做得比我好得多。
當我深入思考自己的真正的特長時,我發現答案是我的人際交往能力。儘管我很害羞,但我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我關心他人的幸福,我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並且能對他人的感覺有直覺性的感知。最終,是我的人際能力幫我做某一件事做到最好。
再說一次,你可以通過思考你出色完成的事情或比大多數人做的好的事情來識別你真正的優勢。舉例來說,在大學時,我朋友當時叫我Larry叔叔,因為其他人都會來找我幫忙或尋求建議。此外,別人總是找我來擔任領導的角色。儘管我對他們沒有興趣,其他人信任我並且覺得我了解他們的興趣。這些是我真正優勢所在的早期跡象。
嘗試所有你似乎感興趣的事情是浪費時間並且成本極高的。當然,你可以不去體驗就知道一個工作和行業是否適合你。這隻需要一些自我了解和對真實世界的理解。通過回答這些基本問題,你會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走那些你很快會發現自己並不會走的路。
(譯)-----------------------------------------------------------------------------
點擊鏈接訪問 職商網:http://www.zhishangwang.com
更多職業發展的精彩內容和專業知識,遠見和建議,請關註: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Larry聊職商(LarryWangABC)
順便,我的知乎Live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提高你的職場意識和英文!
三場單次知乎Live:
如何有效地用英語與外國人溝通?
如何拿下重要的「英文面試」?
職場之路快速晉陞指南
知乎系列Live:職場英文溝通,這樣最有效: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The worst approach to finding out what kind of job
you may like is to keep trying different ones.
That would be like dating everyone you』re somewhat attracted to in order
to see if they』re a good fit for you.
That will not only take a lot of your time and energy, you』re also
likely to end up feeling dissatisfied and frustrated.
Many who take such a 「give it a try」 approach also get
labeled as a job hopper by employers.
They』re not seen as very mature or self-aware. They approach things randomly and from a
one-sided point-of-view. That』s not a
very attractive person to leading compani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who are able to figure out what
kind of job and industry can best suit them, without trying them all. They』re not just lucky. They do this by finding the answers to two
basic questions. The first one relates
to a key internal factor. The second one
relates to a key external factor.
Question #1: What
do you enjoy doing? Whenever someone
asks me what kind of job or career I think he should pursue, this is the
question I always ask them in return. To
determine what kind of job you』ll be motivated to do well, start by thinking
about and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work you enjoy doing.
For instance, is it analyzing things and solving
problems? Is it working with
others? Is it supporting or helping
others? Is it creating, building,
selling, planning, organizing, coordinating, or delivering things? Most jobs are oriented around such basic
tasks. So the first thing you want to
determine is the nature of work you enjoy most.
How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Even if you may not have much work experience, think
about the things you』ve done in school or in your life that have excited you
the most. Perhaps it was a school
project or activity you volunteered for.
Or it was a time when you were able to solve a difficult problem, or
when you were helping someone else. What
was it exactly that you enjoyed when doing these things?
For instance, although I spent 10 years as a mechanical
engineer, I didn』t really enjoy it. When
I finally began thinking about what I really liked doing, I realized that I
wasn』t motivated by objects. I wasn』t
interested in looking at a computer all day.
Instead, I felt much more engaged when working directly
with people and providing my value to others.
I felt this way whenever I would help friends with their problems. Or whenever I got involved in an activity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that helped others.
These were situations that turned me on and brought out the best in me.
Question #2: What is this job/function/industry really
about?
Many people have a
very simple, superficial idea about what a job or industry is about. That』s why after doing it for a while, they
realize that it』s nothing like what they thought it would be.
This doesn』t have to happen though. For instance, after realizing I wanted to
work with and help people, I quit my engineering job and applied to law
school. I had an idealistic idea about
what lawyers did. They battled injustice
and fought to do what was good. They
passionately defended the poor and weak in the courtroom.
While waiting to attend law school, I spoke to a few
lawyers. When they described their jobs,
it was not like what I imagined. They
sat alone in law libraries researching cases.
They tediously reviewed and edited long legal documents and
contracts. Rarely did they ever enter a
courtroom. Fortunately, I found this out
before I went to law school. I went to
business school instead.
How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These days, it』s not that difficult. You have the internet, search engines, and
social media. But I also recommend the
old fashion way. Go out and talk to
people who do what you』re thinking of pursuing and doing too. Some good questions to ask them include:
- What does
your day-to-day job look like? - What do
you like most about your job? - What do
you like least about your job? - What do
you find challenging about it? - What
skills and qualities are most important to do your job well? - 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going in a few years?
When I asked these questions to the lawyers I spoke with,
none had very positive things to say.
They made a good living, but nobody seemed to like what they did.
If you』re a university student, you can also pursue brief
internships. Internships are ideal
situations for getting a taste of what a job or industry is about. Experiencing an environment and doing
something for even a few days can help you know if it』s something you』d be
interested in being a part of and doing further.
Btw, if above average career success is your goal,
another fundamental question you want to answer is, what are you very good at?
In other words, what are your true talents? For example, while I had the analytical
skills to do engineering work, I knew deep down that many others could do what
I did much better than me.
When thinking more deeply about my true strengths, I
realized that they were my people skills.
Although I was shy, I was a likeable person. I cared about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I was a good listener and had an intuitive
sense for how people felt. Ultimately,
it was my people skills that could help me become the best at something someday.
Again, you identify your true strengths by thinking about
the things you』ve done where you excelled or did something better than most
others. For instance, in college, my
friends used to call me Uncle Larry because
I was the one everyone always came to for help and advice. In addition, people always pursued me to take
on leadership roles. Although I had no
interest in them, others trusted me and felt that I understood their
interests. These were early indications
of my true strengths.
Trying whatever seems interesting to you is very time-consuming
and costly. Certainly, you can get a
sense for whether certain jobs and industries are suited for you even without
experiencing them. It just requires some
self-awarenes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world. By answering these basic questions, you』ll avoid
wasting your time and effort going down roads that you quickly realize you
shouldn』t be on.
------------------------------------------------------
For more grea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expertise, insights, and advice, follow Larry Wang"s personal account on Wechat, at Larry聊職商&
To get to get to know Larry Wang better personally and access his lates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articles, follow him on Weibo, @ &
先給答案:你適合做的事,就是那些能夠幫你實現自己未來目標的事情。
聽起來有點繞,其實只有兩個關鍵點:1.搞清楚你現在擁有什麼,2.你未來想要擁有什麼。
原因很簡單,正如 @嚴駿 所說的,選擇職業就是選擇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真正能夠讓你有一種「很適合」的感覺不是來自某件事本身,而是來自事干成後能夠給你帶來的滿足的生活狀態!所謂的「適合做的事」不過能夠幫你達成未來理想狀態的諸多手段而已,毫不誇張的說,這世界上其實並沒有什麼標準能夠拿來衡量一件事情適不適合某個人干,能幫你實現最終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適合的」,否則就是「不適合」的。
比如:去年我一個朋友剛剛從體制內辭職,從某個二線小城市去上海在做起了新媒體,因為她喜歡寫東西,並且運營過一個個人公眾號,每周會發幾篇自己的感悟心得,所以從體制內出來後,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前兩天我問她,感覺現在的工作和以前有何不同,她告訴我,以前的工作狀態可以說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錯,現在的工作連一個標題都要反覆修改很多遍希望能夠吸引更多閱讀量,但現在的工作讓自己覺得每天都在不斷成長,不斷更新知識,她現在已經是一家公司新媒體部門的負責人了。
我想,她放棄了二線小城體制內安穩的工作,選擇去陌生的大城市做一份工作忙壓力大的工作,不是因為體制內的工作她搞不定或做不好,她完全可以混到退休啊,也不是因為新媒體的工作她多麼擅長,實際上她之前的個人公眾號粉絲少得可憐也缺乏系統的互聯網運營知識,我想能夠讓她下決心與以前的工作生活訣別,並且成功開啟一段新的職場發展的動力,是因為她認清了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也清楚的明白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體制內也好,體制外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選擇了一條能夠幫自己實現目標的工作。
所以,想要發現自己適合做的事,首先一定要定好一個目標,這個目標達成的日期不要太遠,可能3-5年就好,但一定是一個你有強烈的意願想要去實現的目標,當然你還需要再評估一下自己手裡有什麼本事,利用自己擅長的技能去撬動新的目標會容易很多,認清了現在,看準了目標,就彷彿在一張白紙上找到了連接的端點,剩下的事情是去找一條美妙的線條把兩個點連接起來。
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一幫吃瓜群眾說了算,而是看這些事情能否幫你實現自己期待的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有了自我認知,也有了未來目標,怎麼才能知道這件事到底能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1.不斷去試錯
一條路通不通,只有你走了才知道。工作也是,你做了才知道這份工作到底能帶給你什麼,因為人永遠無法做出超過自己經歷的判斷!
如果沒畢業,就多跑出實習吧,那簡直是你無下限試水職場的絕好機會,不用擔心KPI,不擔心別人看法,勇敢的去和周圍的人交流,了解他們是怎麼看待這份職業的,主動的去觀察,看看大家都是如何工作的,他們的現在也許就是你入行的未來。經常有同學私信我:大四快畢業了,該不該放棄自己的專業去做XX工作?交流以後我發現,問這樣問題的人,80%的人大學四年從來沒有嘗試找過實習,剩下20%的人是沒有做過自己專業領域的實習,你都不去親自干一下,怎麼知道這個行業到底發展怎麼樣?大家工作的狀態是什麼樣?是不是和你想像中一致?
如果畢業了,雖然試錯的成本提高了很多,但在工作的前幾個月,你基本就可以通過自己這段時間的感受來做出判斷了,一旦發現這份工作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注意!不是錢的預期,是個人成長的預期!),就儘早撤出,別試圖通過8小時外去滿足自己成長的需求,每天職場的交流和周圍人的思維一定會改變你,讓你越陷越深。我有個朋友剛畢業那會就經常向我抱怨,自己工作的行業多麼不好,領導多麼傻逼,但直到現在他還在那家公司當著基層員工,我問他既然工作的這麼不順心怎麼不辭職,他說現在辭職了還怕找不到工作啊,怕放棄現在,就永遠不可能有新的未來,他真是一點一點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2.盡量做自己擅長的事
做你擅長的事,不是讓你停留在熟悉的舒適區止步不前,而是要利用你擅長的技能去開疆拓土。因為甭管你做什麼工作,都充滿困難和挑戰,擅長的技能往往是你的興趣和熱情澆築出來的,如果這份工作能夠用到你的特長,這無疑可以讓你在工作最艱難的時候能夠減輕一些痛苦,讓你笑著撐下去。要知道,有很多人其實並不是找不到自己適合的工作,只不過沒能在最困難的時刻堅持下去。
3.借鑒別人的成功經歷
如果你不知道這份工作到底會讓你變成什麼樣,不如去看看你這個行業最牛逼的人物。畢竟他們現在的光輝,是這份職業中久經歷練並達到頂級後塑造出來的,只要你做的夠好,總有一天也會和他們一樣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所以不妨可以看看他們現在的狀態,是不是多年以後你期待達到的,如果是的話,請勇敢朝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下去,如果不是,說明這個方向與你期待的目標相反。多去觀察你這個領域乾的最好的人,他們散發出的氣質和擁有的狀態如果與你想像中非常契合,至少說明這條路是通的。
總之,不管用什麼方法,想要找到那條通往自己理想生活的最優路徑,需要你不斷的刷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邊界,沒有一路通天的捷徑,更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
-------------------------------
寫字不易,覺得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左下角點贊鼓勵一下,謝謝!
1
序
大叔開始寫這篇專欄的時候是2016年10月15日的晚上10點,也就是昨天晚上十點,很多人都說,人到了晚上思路會很清晰,可大叔一直覺得,這個和大家選工作一樣,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每個人的生物鐘都不同,對早、中和晚三個時間段的把握和利用也會不同。
說到此處,大叔突然想到,最近有很多小夥伴每次在做選擇之前,都喜歡和別人比較,還有甚者,喜歡拿別人的優勢和自己的劣勢去比,這實在不太應該。無奈大家都很年輕,也許是因為氣盛,也許是因為不甘心,還也許是因為涉世未深……大家大多太在乎當下得失,而不關心自己的內心需求,即使拿下當下比賽的勝利,在長久以來,也未必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做此序,只是和大家分享,一定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並努力挖掘自己的喜好和專場,千萬不能人云亦云,搞跟風效應,畢竟,你得知道你自己要什麼,而不是別人想讓你知道什麼。
安全感永遠來自於自己對未來的把握,即站在時代的浪潮上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
象牙塔時光
大叔的象牙塔時光是比較文藝和折騰的,對於大叔這樣一位屁股下面有陀螺(坐不住)的人而言,文藝的折騰應該是大叔那會的主旋律了——
寫過100+篇情書;
吹過100+場籃球裁判;
幫兄弟們追過不下100+妹妹紙(雖然被拒絕80+次);
演出過100+次;
翹課過100+次;
實習過20+次;
畢業那年拿到Offer超過10+
……
讀書那會,大叔特別迷曹啟泰(台灣知名主持人)和李欣頻(台灣廣告文案天后),尤其特別喜歡曹啟泰先生的《你的人生大不同》講座,喜歡的程度不亞於喜歡《灌籃高手》,也許有的小夥伴會說,大叔,你這不是灌雞湯給我們喝么,可大叔想說的是,人總是要有點追求的吧。
記得曹啟泰先生曾經說過,要想在當下的生活中不迷茫,有兩點:
一、找到自己喜歡的、且擅長做的事;
二、把這些事發揮到極致;
於是,大叔的整個大學和讀研階段就變成了瘋狂的試錯階段,只要大叔一想到有啥好玩的,大叔就都會嘗試,於是,寫酸溜溜詩、寫散文、播音、拍電影、剪片子、配樂、玩樂器、煮咖啡、烘焙(去星巴克打工)、燒烤、寫廣告文案、寫劇本、畫畫……就變成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了。
關於實習,也是想到什麼好玩去做什麼,促銷、發單員、賣報紙、銷售助理、文案助理、廣告公司周末兼職、廣播站運營、電視台攝像、策劃追妹子活動、表白活動、學點編程、和小夥伴一起錄視頻講述特搞笑的段子、打遊戲……就成了大叔最熱衷去嘗試的事情。
簡單來說,大叔就是喜歡嘗試。
除了嘗試之外,大叔也喜歡閱讀,當然,大叔大學那會也沒讀啥大家之作,只是會就自己的喜歡去讀,比如文學、歷史、美術、音樂、電影、沒事和廣告,還有很多雜誌,大叔都會涉獵。
閱讀給大叔最大的啟發是,讓大叔的認知模式得到了升級,可以站在更高的維度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也可以更明晰的看清楚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
所謂榮辱不驚,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3
找到自己
最近,有很多大學生小夥伴們給大叔留言說,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產生這個的根源來自想要嘗試的東西太多,不知道從哪開始著手嘗試比較好,好在讀書時間充裕,想好好嘗試一番,可究竟怎麼開始自己還是沒底。
別急,下面,大叔和大家分享。
在此之前,請先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在此寫下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因為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的第一步,就是拋棄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1、我不想要……
2、我不想要……
……
然後,我們繼續。
相信大家都看過大叔那篇《短期糾結怎麼破》的文章吧(沒看過的你得先去看
看才行),的確,在短期,尤其是當下的困惑,如果你給自己設定幾個標準,通過這些你給自己設定的標準,可以幫助你在當下找到的適合自己的最佳選項,還記得大叔說的「過濾器」吧(遇見短期迷惑時,《短期糾結怎麼破》就是你的過濾器),要善於運用起來哦。
咱們打個比喻,就好像現在給你一次重新讀高中的機會,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能,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你經歷過啊。這就好像此刻,你們正在大學校園讀書一樣,只要你知道以下的幾條法則,你大學就可以很開心的度過,而不必迷茫:
1、讀大學的專業和你未來就業的方向完全沒關係——學什麼不一定幹什麼;
(不信你可以看看你們學院的老師們,包括搞科研的老師和行政老師,你看看有多少人在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2、大學畢業後的選擇無非就是找工作、讀研、出國和創業;
(這四個選擇怎麼選都對,只要你不後悔,並為你的選擇付出代價就行;)
具體選擇參考如下:
1)追求「穩定」的小夥伴們建議找安穩工作,在工作中尋求發展是最佳路線;
2)想折騰的小夥伴首先看看你有沒有折騰的性格和底氣;要知道,在學校創業沒什麼好丟人的,而且創業是最好幫你找到成為自己的最佳辦法;(別在意別人異樣的眼神,你看你們一起畢業時,誰最先傻眼)
3)想兼顧穩定和發展的小夥伴們,開個自媒體就不錯嘛,有粉絲關注害怕沒錢賺,對吧,再說了,這是人人成IP的時代,為啥你不去試試?
4)如果你想去好公司工作也OK,從大二開始,去大街網、應屆生求職網、拉勾網上看看實習專版,看看有沒有你可以做的實習,只要你自己覺得你可以做,那就先去做,通過實習不斷調整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然後通過這些實習經驗,來定位你未來的發展方向——那些大公司的HR不是傻子,大家都想招有相關經驗的迎接畢業生;
3、大學裡時間很多,如果你時間充裕,以下的方法你得經常光顧才可以:
1)閱讀;最美的氣質是書香氣,如果你身上有這樣的氣質,不僅可以提升顏值,說不定能找到別人發現不了的商機,遇見更適合自己的「心靈伴侶」;
2)運動;喜歡運動的人都是堅毅、上進的人;
3)旅行;
(以上三點在大叔的一篇文章中都有提及,今天你回復「投資」給你看這篇文章)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得弄清楚自己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然,這個的確比較難,正如大叔在文章開頭說的那樣,要有經歷才可以,所以,趁著你還年輕,多去嘗試,記得不要違法犯罪和注意安全就行。
那各位小夥伴們不禁要問了,在大學的業餘時間裡,我從哪裡開始嘗試呢?
答案很簡單——先去做你最感興趣的事,無論什麼都可以,先讓自己馬上動起來!
馬上行動起來!
馬上行動起來!
馬上行動起來!
重要的話說三次!
4
初入社會
當我們畢業後,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們開始厭倦朝九晚六的職場生活,但苦於自己不會其他技能,只能通過上班賺錢養活自己,還有的小夥伴們已年過三十,要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如果一日不上班,收入就會減少,然後開始進入恐慌,這也是在當下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
「空有夢想和一身報復,但無法實現」也已然成為當下職場人的最大痛楚,大家不必埋怨,很多人都這樣。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你是繼續選擇這樣「朝九晚六」的生活,還是想改變。
5
嘗試,亦是一種嘗試
如果你想繼續這樣的生活,大叔也不建議你折騰,你記得多看看大叔撰寫的職場法則系列文章和大叔推薦的職場相關書籍即可,但如果你不安於現狀,想改變的話,以下的內容建議大家仔細思考。
一、計算自己每天可支配時間
如果你能堅持每天2小時的時間專註在你的擅長愛好的事情上,你的一年就相當於比別人多1個月,這還不算上上班和下班的1-2個小時,你想想,一年「13+」個月是什麼概念。
大叔有好多好友,每天堅持4個小時寫作,2個小時閱讀,這樣算下來,一年比別人多3個月時間,要知道,3個月時間足以讓一個人完全蛻變成新的自己。
那麼,先算算你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吧。
二、找到自己最擅長、最喜歡和最熱愛的一件或幾件事,把他們組合起來變成你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大叔從本月起將開始撰寫「通往IP之路」專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和大叔一起討論,大叔將和你一起成長。但是在此之前,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最閃光點(詳細可以參照大叔的《通往IP之路》專欄和參加大叔的「微互動」欄目)
三、平衡好工作、兩性關係和成為IP的關係
在職場里好好混,遵守職場法則,在下班時間,按照自己給自己約定的時間和計劃,死磕自己。
6
你一定會愛上未來的自己
找到自己喜歡什麼是一次對自己的一次全新提升,任何人都不能幫你尋找,但你一旦找到,開始行動之後,你會發現你正在變成更好的自己,只要堅持死磕,終究一日,你會脫離職場苦海,實現財務自由。
不逼自己,你以後肯定會後悔,與其後悔,不如現在就逼自己,大叔和你一樣,天天死磕自己,沒為什麼,就因為喜歡做現在的事。
喜歡一句話,和大家分享。
「Life is Once」
【大叔曰】
1、勇敢的去嘗試未知領域,別怕試錯,因為,嘗試,亦是一種嘗試。不去嘗試的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有無數種可能。
2、大叔會一如既往的在你身邊陪你成長,就好像我們最初相識一般,無論你是否開始嘗試尋找,大叔都希望你堅持嘗試,因為,只要你開始嘗試,你會發現,越來越多你之前不敢想像的窗口會朝你打開,而你終將會愛上未來的自己。
建議你和你感興趣的行業的多年的從業者聊聊,他們的成就干來源於何處,他們討厭這份工作哪裡,他們的日常工作是什麼,他們的難題是什麼,前景、錢景他們怎麼看。
這樣你至少知道不必通過換行業親身體驗,就能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
很多人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就是因為在職業生涯早期的積累當中,可能選擇了一個好的平台,經過幾年的鍛煉磨礪一下子就能藉助平台優勢甩開同齡人。
其實很多人在初次做職業生涯選擇的時候,都是一臉懵逼的,很少有人能夠把握住自己的想法和目標,選擇自己適合乾的工作。
但是我們自己的性格是什麼的特質,可以通過自省去發現,可以通過旁人的看法去驗證,你究竟是骨子裡不安分,還是希望一直順順噹噹的,其實在你過去的學習生涯當中,你就能夠有所察覺。
而工作無非就是將你個人的優勢最大化的發揮,你是喜歡挑戰自我,還是沉靜保守,其實你自己內心裡很清楚。
而很多工作雖然工作內容差別很大,但內核其實是有共通點的,比如銷售,就適合那些敢於挑戰,敢於忍受壓力的人,底薪的壓力不斷的刺激著你向前,不斷的逼迫著你學習,而如果你沒有一顆忍受孤獨忍受高壓的心,必然承受不了銷售的壓力,從而退縮。
再比如技術型工作,很多人就是熱衷於搞研究,搞專研,讀大學的時候就喜歡在實驗室里折騰,這樣的人你說他不去畢業之後不去搞技術,那也不像他的性格。
最難選擇的其實是那些性格很中庸的人,對什麼都是一副天下不爭的態度,學習的時候成績中游就好,出來混社會了,只要錢別太少就好了,你說他有什麼興趣愛好,他自己都會遲疑。
但是性格中庸的人總歸是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工作,他們只要排除掉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的時候,就能做出一個當前局面上最好的選擇,比如哪家工資開的高就去哪家。
事實上,我們在糾結適合幹什麼的時候,招聘的HR也在沉思自己的崗位需要什麼樣的人,面試官們可能會看走眼,但是總歸是根據崗位設置的條件去篩選應聘者的。
當我們職業規劃迷茫的時候,不妨先跳開我們適合做什麼,先去看看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公司在招什麼樣的人,我們去看看那些招聘網站到底在尋找什麼樣的人,然後去契合,然後去投簡歷。
如果有面試機會的話,你就會不斷的驗證自己的想法,每一次跟HR交流都是一次認知自我的機會,當你在糾結自己適不適合做這項工作的時候,面試官可能已經給出了答案。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糾結適合做什麼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們的能力能不能支撐我們去做這件事,社會很現實,如果你的一項能力不能打動面試官的話,那麼你就註定得不到你想要的工作。
還有就是絕大多數人對於手頭的事兒做不到優秀的程度,也就談不上什麼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只要自己的性格能夠忍受這樣的局面即可。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選好的平台,往大的公司跳,這些大的公司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讓你輪崗,讓你在不同的工作體驗中找到適合自己乾的工作,畢竟這比頻繁的跳槽要實在的多。
還有就是當你做的工作使你整天渾渾噩噩,每天即使不幹什麼活也感到很累的時候,那麼這份工作一定不適合你,趕緊離開去尋找下家吧。
與專業無關,大部分人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大部分人想找自己喜歡/適合做的工作,很多人窮盡一生,也找不到喜歡/適合的工作。
因為缺乏思考。
怎麼定義喜歡和適合?
喜歡:我的理解是給人帶來愉悅的。
適合:像拼圖一樣契合的。
為什麼找不到喜歡/適合的工作?
有一些概念沒有釐清。
什麼樣的工作會給你帶來愉悅?
薪資豐厚的、有成就感的、受人尊敬的ect.
物理學上有一個定律:能量守恆,就像太極的陰陽八卦,此消彼長。
薪資豐厚的,必然伴隨著高門檻,比如金融行業;可能需要付出高於普通工作的時長,比如快遞員;可能風險很高,比如搶銀行。
反觀自己,有什麼代價可以換取薪資豐厚的?智商200?一天有30個小時?身強體壯刀槍不入?
像拼圖一樣適合的工作?
你的特點、優勢是一塊拼圖,適合的職位是一塊拼圖。你明確、客觀知道自己的強項、優勢嗎?你知道「適合」的工作去哪裡找、門檻是否能夠到嗎?
我一直認為我的優勢是能寫一些東西,畢竟本科的學費和生活費全靠稿費。我入職現公司時問過老闆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他答:反正你也要找工作,我不也是被你找到的?(選擇他作為原公司的服務商)重點是後半句。
我回想過往的經歷,發現我的搜商比較高,知道如何運用互聯網,更好地獲得信息和資源。想要搜索一件事情時會怎麼做?打開百度,輸入關鍵詞,然後人工篩選想要的信息。
我也是,但是我更有針對性,不會讓搜索引擎牽著鼻子走。任何一個搜索引擎鍵入關鍵詞後,排名靠前的一定是廣告和自己的產品。有一些網站內容垂直、質量也高:菜譜可以考慮下廚房、豆果美食;服務商網站可以考慮豬八戒網、一品威客等等。不要為了搜索而搜索,要動腦。淘寶上不光賣常見的商品,有很多服務也可以購買。知道知識在哪比掌握知識更重要。人腦的儲存優先,更別提還有遺忘曲線。
前公司的同事問過我一個excel的問題,其實我也不會,但我理解她的需求後,三分鐘百度出來適合的解決方法。她難道不會百度嗎?她會,但沒百度出來,才來問我。
我的另一個優勢是什麼?邏輯性強。
我閱讀、學習、工作都要求自己處理起來有框架、體系。閱讀一些方法論、工具類的書,閱讀前看目錄,明確全書的邏輯,然後通讀全文,劃對我有用的重點,用雲筆記手打所有劃線內容。自己畫思維導圖,將書本的邏輯梳理成適合自己理解的,這樣的輸出能幫助檢查我閱讀的效果,查漏補缺。檢查閱讀的效率,就是閱讀完一本書後,用自己的話按照邏輯順序複述書的內容給別人聽。
這樣的優勢很虛,但是應用面廣,不管是做什麼樣的工作都能用上,是軟優勢。而有一些優勢是有技術壁壘的,比如Java工程師等,是硬優勢。
是不是只要具備了任一的能力就夠了呢?建議軟硬都磨練,空有編程的能力,理解溝通能力低下,怎麼能保證最後出來的成果是適合項目的呢?
你真的了解喜歡/適合的工作嗎?
有一位付費的同學,就是我微信公號下方菜單「付費諮詢」里提到的,說我修改過的簡歷像開過光加持過的那位。她從眼觀繚亂的offer里挑了,粵語地區小有名氣做短視頻的一家公司,公交電視也會放他們的短視頻,巧的是我也投過這家。
我認為這家公司非常適合她,哪怕旁觀他們選題、拍攝、推廣的全過程,收穫都大的無法想像。入職三天她和我訴苦,加班成性。我回:你以為他們今時今日的地位是怎麼坐穩的?創意?比你有創意的人大有人在。有錢?兜里揣著花不完鈔票的投資人從來都不缺。拼完天賦,剩下只能拼加班時長了...
教師這個職業風光吧?受人尊敬,收入穩定還能偷開補習班,雙休加帶薪寒暑假。你知道成為一位教師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嗎?對自己所教內容充分理解、能通過新穎、有效的方式教授、語言表達能力、教姿、控場能力,還有沒完沒了的賽課、教學研討。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種種菜、喂喂馬。最後能選擇這樣與世無爭生活的,特別有錢,有錢到不用上班都能買買買。再者,你知道怎麼播種、育肥、防蟲、收貨、貯存嗎?馬很可愛,不善加管理,會有動物特殊的味道。馬糞能直視嗎?
你喜歡/適合的工作,很可能只喜歡它光鮮亮麗的一面罷了。
人類的認知很淺薄,了解一件事物往往只知皮毛,離真相相去甚遠。覺得自己喜歡/適合一份工作,也只停留在我覺得自己喜歡/適合一份工作。
熱情是一種動力,花時間、精力向行業內客觀、站在頂端的專業人士請教,如果可能,去體驗這一份工作,才能驗證你口中的喜歡和適合。
不要輕易嘗試一些測評。我對職業測評一直存在質疑的態度。
比如這一題,答案非黑即白,甚至沒有過渡和量化。這樣的設置大部分的人只會選A。怎麼界定玩笑是否開過頭?是否可能存在對方小肚雞腸?是否存在被測對象不認為玩笑過頭?從來沒有;有過,1-3次;經常,5次以上等等。這樣的劃分能更細緻的獲取數據。
問題模糊,選項粗糙,得出的結論可信度多高?結論與你所想一致,是否能指導你獲得對應的工作?結論與你所想不一致,信還是不信?心理學的暗示罷了。
為何窮盡一生也找不到喜歡/適合的工作?
除了平庸、自我認知不夠客觀清晰,只剩下可選擇性太多這一可能。中國境內存在多少種職業?幾百種?幾千種?答案是無限。用有限的人生在無限種可能里,尋找喜歡和適合定義不清晰的工作,可能性有多大?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苟且。
願你能找到喜歡/適合的工作。
不妨關注我的公眾號~↓
我覺得T竹的困惑不在少數。
我分析我自己包括一些身邊的或者聽說過的人,分析這種困惑的產生,認為根本原因是因為執行力。
首先,我要引開主題,問一個我們常常問的問題:「為什麼小時候我們覺得無憂無慮?或者童年很安逸?」
大多數人說,因為小孩子沒那麼多想法。我覺得小孩兒的想法反而更多,慾望也會更多,但是因為孩子的執行力大多不強。比如孩子看到一個變形金剛,讓家長給買,家長不給買,也會很傷心。孩子小時候也會想當總統,當主席,但是畢竟這種事情過於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了,所以小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相當上總統但是還在穿開襠褲而懊喪不已。
一些人會對比自己成功的人士羨慕嫉妒恨,但是他們恨完了還是該吃該喝。
一些人則會恨完了依然睡不著覺:「為什麼我們都是差不多的人他們卻可以成功。」
同理,對於自己做什麼比較適合的困惑,一般是存在於執行力較強的人身上。因為這些人有精力,有能力做出改變,而他們可能正處於一個不能讓自己滿意的位置,所以他們可以著手自己的改變;當你可以改變時,怎麼改變?方向如何?這樣的問題便自然而然出現了。
很多人在問我考大學是應該選擇專業還是選擇大學。我原來會說,大學。現在會說。專業。有太多的人上大學時候選擇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專業,然後開始在步入大學之後開始了解它,然後畢業後默默的從事自己的這個專業;更或者,畢業後去了另一個更加不知所云的行業,入行後開始慢慢了解他。
這樣的人應該有三種:1, 沒什麼理想得過且過;2,有理想但是無力改變也無心改變;3,發現所做的是自己喜歡的或者是讓自己熱愛自己所做的事。
可是有些人同樣會不甘於現狀,正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有決心做出改變,所以才會有進一步的需求:「我如果做這個不合適,那麼做什麼合適?」
所以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首先不應該懷疑自己反而應該更加有信心,因為選擇的權利是更強的能力和更高的認識水平換來的。
然後就是豬蹄兒了。
我也推薦大家都推薦的MBTI測試,也可以做做門薩IQ測試。這東西不可盡信,但是也有它的道理。(網上有很多正規免費的測試,樓上有個人回答的是要付費的心理測試,我好鄙視他~!↑。↑)
大家感到困惑我覺得無外乎三種情況(也是遞進的三步思考過程):
1,我完全不知道要做什麼
2,我有個想法,但是我怕我達不到
3,我有個想法,我能達到,但是我擔心生計問題(不是計生問題~)
如果是第一種:我覺得如果你還年輕還有精力,不妨去做做測試,更多的是轉一轉,嘗試和不同的人談話,了解不同職業的人,不要拘泥於你的小圈子或者專業圈子。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聽多看多交流多感受,了解更多的行業,接觸更多的可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是會有個目標的。這個真的不是問題,你無所適從,只是說明你的眼界不夠寬,認識不夠深刻。
有個想法怕達不到,很簡單,實際做一做,讓業內人士給一些建議,看看適不適合做這個,這個也好辦。剛才說了,如果你有選擇的意識,說明你也比然後選擇的能力,所以要抱有信心。萬一自己喜歡的,確實因為種種原因做不成(我覺得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這種話確實挺假),可以再回看第一個問題。
然後就是終極問題了。我說生計問題其實是縮窄化了(為了讓問題簡潔嘛~)。還有很多,比如自己在本行業內取得的成就,已經獲得的很好的機會,惰性,家庭的拖累等等。
萬一干這個養活不了自己怎麼辦?
這個真的要好看看,因為這個問題最終是要針對大多數人的,那種舒伯特為了創作音樂寫歌換口土豆吃的事情,除非你真的是義無反顧了(那你也不需要看這個問題了)。有的人想涉足演藝圈,你就要想到演藝圈內的競爭和殘酷,這是個成功率很低的行當,你有沒有Backup的計劃。同樣,寫作,美術等等這些都是一樣,成功者光鮮亮麗,但是想要成功不光靠努力更要靠機遇。所以你如果要移步這些行當,就要做好餓肚子的準備,要有一個能夠在所做行業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溫飽的時候的準備。
我已經在自己的行當取得了一定成就了,我捨不得放棄。
如果你珍視你在已有行當的成就,那麼說明你還是對已有行當有一些愛的。看看你所取得成就是不是已經到達極限了?如果是,那麼你完全可以放下這些去做下一個。沃森和克里克發現雙螺旋結構之後,再也沒有什麼特別引人矚目的發現,但是他們生物界的泰斗地位已經無可撼動,那麼如果你是他們,你可以選擇繼續坐在位置上下半輩子吃這個,或者是去新的行業開拓。(比如科研就是這樣,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人在做一個東西,付出多少辛勤勞動,發現不了就發現不了,你偶然發現了就成了,發一篇Nature,Science,夠你在國內比較一般的大學吃一輩子的。)而如果你的成就真的很了不起,不要擔心你就是去幹了其他的,鎩羽而歸,應該還是能夠在你原來的行業里有一席之地的。
如果只是有一些成就,但還是捨不得,那麼你真的要放棄么?可能你只是一時厭倦了你的工作,你即使移步他行,可能你最後還是發現你放不下原來的工作,因為熟悉感,因為責任。
我在原本的行業里有很好的機會,我不知道如何取捨。
你還沒有取得成就,你只是有了很好的機會。首先要恭喜你,你在這件事情上掌握了主動,已經比受到命運擺布的人更有優勢了。
你要認真權衡,更重要的是想得長遠。
因為一個機會擺在你面前,但是你心有所屬,放不下這個機會,說明這個機會真的不錯。這個機會很可能能給你很多現世的好處,讓你馬上得到名利。如果你被一所亞洲頂尖的大學(HKU)邀請去攻讀生物學位,但是其實你發現你更大的興趣在臨床醫學,你該如何取捨?
你想要自由,要名譽,要人人羨慕的頭銜,這些接受HKU的邀請都可以馬上得到。
你想要你的理想,發現要經歷不自由,沒有資助,沒有一個讓人羨慕的頭銜的漫長時間,還有一定未知性。
你這個時候該如何取捨?這時候就要長遠的看,看看你心裡更願意做什麼,什麼能更給你成就感,可以做做職業錨測試,這是其一。
其次要長遠的發展,可能學歷和名校僅僅是一時的,如果你二十歲時被名校錄取,會備受羨慕;二十五歲有一個名校學歷,會備受羨慕;三十歲拿一個名校學歷但是還是普普通通,會讓人扼腕嘆息的。科研萬一做不出來,你爬的多高摔得多慘;國外的大學如果不是終身職位又很久沒有做出成績的教授,如果失去教職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這個東西又是三分靠努力七分天註定的。選擇一個長遠,可行的也是極其重要的,這是其二。
再一個,就是看你的興趣。很幸運,你的愛好不用讓我發愁生計問題,選擇HKU的科研,是伴著眾人的艷羨,可是工作最終對你來說將是工作。選擇從一個研修醫做起,還甚至會受到非議和譴責,但是你的工作會帶給你成就感,前提是你要覺得獲得一個受到病痛的人解除痛苦之後舒心的表情,要比學院和學術界的表彰更來得實在。你想愉快的工作還是在仰視中工作,這也去要權衡。
也許這個會有些幫助,《MBTI職業性格測試完整版(靜態題庫)》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1. 做一份你有信心的工作,在這份工作當中,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只要是來的活兒,你就能玩兒出花來
2. 找一份你能改變的工作,在這份工作當中,你不是光聽別人的指點,而是你有自己的見解並且著手去改變的
比如某客戶過來跟你說我想****,你給我做這個玩意兒出來,你溝通完之後覺得有更好的辦法,甚至你能夠直接跟客戶說,老子告訴你*****,然後客戶醍醐灌頂說 哥兒們還是你行,就按你說的辦!接著客戶拿這玩意兒成功了。
3. 恭喜你。
一個人的20歲到30歲是用來幹嘛的? 就是用來找尋 你的 熱情在哪裡。
不用去羨慕別人的 風光。不見得適合你。
給自己個目標,全力以赴的去嘗試。
但是要注意不要同時嘗試多個事情。一次以一個為主。
因為 如果是2個目標就會容易產生 精力分散,也就是沒能夠做到足夠努力。所以正向的反饋也就少。 就像是很多 人畢業多年以後總是 說 當年如果我要是 再努力一點。就會怎樣。。。所以盡量不要留下遺憾。
比如 你想做一個程序員 你不斷的學習 和嘗試 最後你可能不見得一定會成為一個牛B的程序員,你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頁面設計師 或者 前端設計師。這些都來自於你不斷嘗試,然後不斷的獲得正向的反饋, 一個大的方向,然後左拐 然後可能會右拐, 有可能你不會達到你最初預想的那個目標,但是只要你足夠的努力。一點一滴的獲得各種正向的積累,這些積蓄的力量可以讓你走的更遠。
生活哪裡有那麼的簡單呢。 拍拍腦袋 我適合幹啥。。 只不過是個大的方向,比如你是個慢性子千萬別去做消防員,比如你是個急脾氣 千萬別搞 精細活。 但是具體到你會從哪裡獲得你的熱情,這個還是要自己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去嘗試新的路,「走彎路」可以讓你積累更多,就像個孩子一樣 不要怕 犯錯,不要怕 搞破壞。勇敢一點。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工作,適合拖延患者?
※抑鬱症究竟有多可怕?
※一個人對企業可以忠誠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善良盡責的老實人在現實生活中總是處處吃虧受氣?
※任務越多,壓力越大的時候,越不想做事,怎樣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