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內向?不擅溝通就是內向嗎?


轉載一篇果殼網的帖子:http://www.guokr.com/post/20292/
我認為對於理解內向者非常有幫助,而且也很治癒。^^
原文標題: 10 Myths About Introverts,原文作者:Carl King
=============================================
我非常幸運的發現了這本《內向者優勢——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獲得成功》的好書,我感覺就好像是有人專門為我們這個罕見的小群體寫了一部百科全書一樣,它不僅對我的很多怪癖做了解釋,還幫助我從一個嶄新且積極的角度重新定義了我的整個人生。

毫無疑問,幾乎所有認識我的人都會說,「啊哈,你不會到現在才發現你是個性格內向者吧?」,其實這並不是那麼簡單,問題在於將一些人貼上內向者的標籤是一種非常淺顯且充滿各種常見誤解的行為,事實要比這複雜的多。(在Carl King講過之後,就更是如此了)

Laney的書中有個章節對人的大腦進行了分析,並解釋了神經元是如何在內向者和外向者的神經系統中跟隨不同的控制通路進行傳遞。如果這本書基於的科學理論是正確的,那就證明了內向者是一群對多巴胺過度敏感的群體,太多的外部刺激過量的消耗了它們。相反的,外向者沒有足夠的多巴胺,他們需要依靠大腦的腎上腺去創造它們,外向者通常有更短的神經通路,他們的大腦血流量也相對更少,外向者神經系統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過位於前額葉的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傳遞的,而這裡正是我們的大部分思考發生的地方。

不幸的是,根據這本書,只有大約25%的人是內向的,而像我這樣極端的就更是少上加少了,這導致了許多的誤解,因為社會對我們這類人缺乏足夠的了解。(我很高興我能夠這樣說)

所以下面我列出了一些對內向者的常見的誤解。(這是我自己的清單,我對其中一些深信不疑):

誤解1: 內向者不喜歡說話

並不是這樣,內向者不說話只是因為他們覺得沒什麼好說,他們討厭閑談扯淡,如果你讓一個內向者講他感興趣的事情,他可能連著3天3夜都講不完。

誤解2: 內向者都很害羞

內向者沒什麼好害羞的,他們也不是害怕陌生人,他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去交際,他們不會為了交際而交際,如果你想和一個內向者交流,那就直接聊吧,不用擔心禮貌問題。

誤解3:內向者都很無禮

內向者通常覺得遵從社交禮儀,拐彎抹角的說話沒有一點必要,他們希望每個人都是真實且真誠的,但不幸的是,大多數情況下事情並不是這樣,這讓內向者感到很大的壓力,他們很難融入其中,並為此感到沮喪。

誤解4: 內向者不合群

恰好相反,內向者會非常認真的對待他們為數不多的朋友,他們最親密的朋友或許用一隻手就可以統計過來,但如果你有幸被一個性格內向者當做朋友,那你就有了一個終生的盟友,一旦你作為一個人類存在贏得了他們的尊敬,你就入選了。

誤解5:內向者不喜歡去公共場合

胡扯,內向者只是儘可能的避免去公共場所,他們同樣也會盡量避免捲入複雜的公共活動,因為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需要的數據和經驗,所以,他們喜歡在一個地方待很久去「得到某樣東西」,他們總是準備著回家,調整(Recharging),然後處理一切,實際上,調整絕對是內向者的關鍵所在。

誤解6:內向者總是想要獨處

內向者只是喜歡自我思考,他們會想很多,他們會白日做夢,他們喜歡解決問題,攻克難題,但是如果他們找不到什麼人來分享他們的發現,他們也能忍受難以想像的孤獨。他們希望在同一時間只和一個人保持親密的感情關係。

誤解7:內向者都很古怪

內向者通常都是個人主義者,他們不喜歡隨大流,他們喜歡通過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他們總是從自我出發,正因如此,他們也常常挑戰常規,他們的大部分決定都不會以當前的流行趨勢做為參考。

誤解8:內向者都是冷漠的書獃子

內向者通常更關注內心世界,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到自身的想法和感情上,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他們身邊的事情漠不關心,只是他們更喜歡通過內心世界來達成自我滿足。

誤解9:內向者不知道如何放鬆和享樂

內向者通常喜歡在家或自然中放鬆自己,他們不會去那些嘈雜的公共場所,內向者也不會尋求腎上腺素的刺激,如果有太多的空談和噪音,他們會敬而遠之。他們的大腦對於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太過敏感,內向者和外向者擁有完全不同的神經控制通路,關於這一點,你可以深入了解下。

誤解10:內向者可以通過「自我修復」變得外向

想像一個沒有內向者的世界,那個世界也就沒有什麼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詩人,製片人,醫生,數學家,作家和哲學家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外向者還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很多種和內向者進行交流的方式(沒錯,我故意顛倒了這兩個詞,讀著很彆扭?我只是為了讓你們看看我們這個社會有多變態),內向者壓根不需要「自我修復」,他們應該因為他們這種天生的性格和為人類做出的貢獻而得到應有的尊敬,並且事實上,一項調查(Silverman,1986)顯示內向的程度和IQ成正比。

「你沒法避開我們,嘗試改變我們只會讓你感到失敗」,這是我編的,我是一名劇作家。

內向者如果為了去適應外向者支配的世界而對自己進行否定,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內向者終將會仇恨自己以及其他所有人。如果你認為你是個內向者,我推薦你研究下這個題目並試著找其他的性格內向者交換下意見,問題並不完全是內向者應該嘗試並「變得正常」,外向者也需要認識和尊敬我們,並且我們也需要學會尊敬我們自己。


這世界上的十個人中,有九個都是極端無趣的,但他們卻自以為很有趣。
剩下的那一個有趣的人跟他們聚到一起,不願承認他們的有趣,也不想無禮貌地當面指出他們的無趣,只好作出羞澀的表情,不說什麼話。
於是,那九個人深表同情地搖搖頭,說:沒辦法,他太內向了。


首先,請不要輕易給自己或別人貼上「內向」「外向」的標籤。比如,一個自信的追求者把白富美對自己的沉默寡言簡單理解成「她只是有點兒害羞而已」,於人於己都是麻煩。

其次,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程度更像一條光譜,一端是自閉,一端是聒噪,在不同的場合下,折射出兩個極端之間的不同色彩。獨處和社交,是每個人同時擁有的需求。

而我們通常評價一個人「內向」的時候,恐怕會有下面的情況:

五年不見,七八個同學聚會吃飯,其他人都在討論什麼貨幣基金、量化寬鬆、開放利率,興起時唾沫橫飛。作為唯一的金融小白,你實在是無從下口,食不甘味沉默寡言。這是趣味不投;


大家的話題開始轉移到房子,從開發商到價格、從配套到裝修,這本是你熟悉的話題,但也戳到了你的痛點:你和前任就是在裝房子的時候積怨分手的。剛走出陰影的你實不想在這個話題上糾纏細節,再次失語。這是沒有心情

飯局氣氛逐漸活躍,段子手開始登場,冷熱笑話一個接一個。你心想總得刷點兒存在感吧,腦子裡開始搜索笑話。笑話終於想好了,但是又不太敢講,怕得到的回應是「呵呵」,這麼痛的領悟在歷屆卧談會上都有的,幾番掙扎後你放棄了。這是缺少自信

然後大家開始八卦過往,火力集中到一個不在場的同學,此人邋遢吝嗇。找到興奮點的各路段子手再次出馬,對此同學進行了毫無底線的調侃,氣氛熱烈,笑聲不斷。你覺得不管怎樣,人後說人這種事兒總是不太體面,你不想參與其中。這是觀念衝突

飯局也有一會兒了,服務員借口前台要下班來催單。原本熱鬧的場面突然定格,在尷尬的沉默了十秒鐘後,你把服務員叫到身邊,塞給她一張信用卡,告訴她沒有密碼拿去買單吧。服務員轉身走開,凝固了的氣氛又熱鬧起來,什麼「你這麼客氣啊」什麼「本來我想買單你給搶了」什麼「本來應該AA的嘛」。你盡量控制住神情不流露出鄙夷,「這幫虛偽的孫子」在胸中奔騰,口中除了「這都不叫事兒」就不想多說一個字兒了。這叫瞧不起。


臨走時還被補了一槍,「咦,今天你咋這麼安靜,啥時候變內向了?」,你心中默念:尼瑪,我內向你妹啊!

可是當你遇到感興趣的話題,碰巧心情不錯,講話總能吸引別人,身邊又都是三觀一致彼此欣賞的人,你小宇宙不爆發、正能量不爆表,就跟馬航飛機失聯一樣詭異了。

所以自認為內向而又飽受困擾的人,可以換一個思路: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環境,信息時代了,知乎豆瓣微信陌陌都是很好的工具。而那些自認為對方內向的人,請不要簡單粗暴的理解為不善溝通,很可能大師就在你眼前,只是你悟性太差。

另,《一個人的狂歡》《內向者優勢》都值得一讀,作者算是給內向者平反了。


只是不想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罷了。


內向者依靠獨處來恢復精力,外向者依靠人際交往恢復精力。

內向和溝通能力無關,有些內向者其實非常善於表達,邏輯思維能力強,只要他們願意,可以和任何一個人溝通得很好,可是內向者都是【主觀上不想去溝通的】,因為溝通和人際交往對他們來說是耗費精力的事。

噢對了,內向者大多心思細膩敏感,但不代表他們不堅強。


內向只是性格的一個維度,並不是一種判斷性格好壞的標準。

內向的人,表現的更安靜,更喜歡獨處,獨立思考可能比和別人交談對他們來說更重要。大多數內向的人,一個人獨處也可以自得其樂,很好的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當然,這並不代表他不願與人相處,並不是沒有親密的朋友,只是相對共處而言,更喜歡獨處。
做事的時候,通常三思後行,考慮的周全。

不擅溝通,不能就定論對方是「內向」的,因為內向者跟自己的親密朋友之間相處溝通也是很順暢的,只是不太能容易交到新朋友。而在大多數人身上,這一點也表現的很突出,我們經常和某一些人溝通的很好,在一些人面前可能講話都不太利索,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內向者的特質。

而且,通常我們會把一些容易害羞的人,也放到內向的人群中,其實也不太準確,並不是內向的人都害羞,也不是害羞的人都內向,只是害羞的人表現的像內向的人而已。


根據MBTI的理論,內向者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本身,也習慣於從自己來獲取動力。
內向者不一定不擅長溝通,他們也可能與一些人保持深入而愉快的溝通,只不過他們不想把精力花在與別人的交流上,內向與否僅僅是衡量我們與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自己的能量被引向何處的一個維度,與口頭表達能力並無多少關係,只不過一般而言,口頭表達能力是需要鍛煉的,而內向者不喜歡這樣,長期下去溝通能力必然會有所下降。


摘譯言信息圖表一則,作為一個內向人士,瞬間被治癒了有沒有。。。


內向是指關注點更指向與自己的內部世界 關注自己的感受和內心世界 內部的刺激就已經足夠強大而使內向者個體通過自身就能達到刺激需求的平衡 而對外向者來說 其內部刺激太少 無法達到較高的喚醒水平 所以需要從外部獲得刺激 包括與人交往 所謂的溝通等等 兩者的差異基本上是由大腦結構 激素分泌等等生理原因造成的 內向者思考時間長 對問題了解更深入透徹 外向者思考時間短 但不夠全面深入 很難說哪種性格號或者不好


我以前也是內向的人,不善言辭,在公開場合講個話就會面紅耳赤。現在能在幾百人前豪言壯語、信口胡言,哈哈。

所以內向之人是可以改變的,這裡有心裡因素,也有技能因素。

心裡因素是得益於聽了一堂課,台灣人陳宏遠講的營銷課,其中最講到「反正不會死,有什麼怕的」,是啊,反正不會死,誰怕誰啊,有本事你砍人啊,哈哈

至於技能方面,首先要多看書,這是源泉;其次要勤思考,並且有體系的思考;第三要寫,寫能梳理思維,並且書面化;第四是說,和家人說,和朋友說,和同事說,這樣能把書面的東西轉化為口語,並且這中間能提高說的技巧,不至於說了半天,聽的人都睡著了。

現在基本上給我五分鐘準備,我就能講半小時以上。

上面講了心裡和說,同樣做事方面也是如此,領導交辦的事,不管有沒有做過,是否有經驗,先接下來再說,誰沒有第一次啊,做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至於結果,只要你努力了,就讓別人去評價吧(這麼說吧,我只失敗了一次),哈哈

好了,那什麼是內向呢,專業辭彙怎麼表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別人眼裡,不敢說,不敢做就是內向,但可以改變。


我要指出幾乎所有人對內向性格都有的一個誤解。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歧化過程,使內向性格變得面目全非,內向者也因此飽受傷害。
眾所周知,內向者不愛說話。
就這樣,第一層歧化來了:不樂言談=不會溝通
這是一個很扯的推斷。不愛說話怎麼就是不會說話了呢?典型的認知錯誤,你只看見了我們不說話的一面,開心聊天的時候反而被忽視。於是得出結果,我們完全不會交流。自我概念由社會評價和比較對比構成,於是連我們自己也開始認為我們不會溝通。
這個自我概念開始限制我們的溝通,又因為人有不願意改變對自我認知的傾向(無論這個改變是好是壞,很奇怪)所以一旦開始,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

不愛說話原因有二:一是不樂言談,二是不善言談。
(不樂言談確實導致了不善言談,但是二者無惡性循環的關係,因為不樂言談的程度決定不善言談的程度,但不樂言談的程度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內向人的交流能力會持平。)


隨後,二層歧化:不會交流=性格不好
就算我們不會說話,這也只是一個缺點,而這一個缺點卻被放大成整個內向性格都是不好的。完美的為三層歧化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性格「不好」,讓父母的擔心,批評,照顧開始產生,慢慢嚴重影響著我們的內心:擔心,讓我們潛意識裡意識到自己的無能。批評,讓我們潛意識裡意識到自己是錯誤的。照顧則讓我們對一些正常生活的事物的概念,能力,解決辦法所知甚少。
可怕的是作為孩子的我們對這些扭曲的價值觀毫無抵抗力,全盤接受,於是自卑從小就開始蔓延滋長。
所以,內向者很大概率會自卑。(家長教育方式,長的帥/漂亮等等,都能減免自卑所以不是全部)
不同父母不同的教育,環境會使得不同的孩子「內向」的點不同,像我,在圖書館人多時候不會去問別人身旁空位是否有人,但是我卻可以毫不猶豫的向一個外國人要求合影

再然後,三層歧化:性格不好=內向的你不好。這個歧化是發生在我們自己心裡的,我們自己放大了這一個「不足」,進一步否定了自己。也是一個典型認知錯誤。

《內向者優勢》指出內向的人是有很大優勢的,這是一大進步,但是這只是一種將功折過,並不能完全消除內心對於內向性格的自卑和抵觸。
而事實上,內向是沒有錯的,所有的錯都是經由上面完全扯的三層歧化造出來的,都是由一個不善言談的可改缺點泛濫來的。最終給內向的人造成了巨大的阻礙和傷害。

我認為內向的人練就溝通能力之後能力一般是強於外向人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因為內向在過去受到了許多的心理傷痕,留下許多心理陰影。我的這個回答可能會讓人信心滿滿,但傷痕已經存在,不會因為看了這個答案而治癒,所以心理陰影還是存在著,這對於我們是一大阻礙,現階段的我們,需要運用各種方法來治癒和練習溝通能力,方能擺脫內向的魔圈
關於「各種方法」我自己也在不斷探索中,以後會以回答問題的方式分享,需要的可以關注我,但是不一定什麼時間哦


內向不等於不善於溝通。
當然會有一部分內向者不善於溝通,但是也有一部分外向者同樣也不善於溝通,只是不擅長的東西還有些區別。不擅長溝通的內向者可能是表達不夠好,不善於當眾講話;不擅長溝通的外向者可能是傾聽不好,過於強勢等等。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兩者不是一碼事,前面的人關於內向是什麼給了很多回答,我就不贅述了。


」不擅溝通就是內向的「是極其錯誤的看法。
人們常以最直觀最顯著的差異給人群分類,如黃種人和白種人有諸多差異,但人們以最直觀最顯著的膚色來區分人種。試問,黃種人的膚色一定是黃嗎?我們必須知道,黃種人的膚色人不一定是黃的!人們之所以有黃種人的膚色是黃的感覺,是因為大多數黃種人的膚色是黃的——也有一些黃種人的膚色是白的。要知道,黃種人在屋裡呆久了皮膚也會變白。
同樣的道理,內向者外向者也有很多差異,但人們常以是否擅言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試問,內向者就一定不擅言?不一定!人們之所以有內向者是不擅言的這種感覺,是因為大多數內向者是不擅言的,但也有一些內向者是擅言的。要知道,經過努力內向者也可以變得擅言。
關於什麼是內向這個問題,請看我的文章:


內向者的革命由此開始——破解內向外向性格(簡版)


原來,這才是我們性格內向的真正原因!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正是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偶讀內向者兼心理學博士馬蒂·萊尼的內向書籍,才猛知一直不成功的根源竟是自己的內向性格。為儘快渡過人生的低谷,使我不得不研究內向性格。 ——內向分析師宗武
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正如所說凡事有利必有弊。同樣的,每一條大腦分析的信息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相應,人的大腦會用兩個不同部位分別分析其利其弊,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而外向者則反之。正是這一毫不起眼的差異,產生蝴蝶效應,使內向者外向者有諸多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徵。顯然,後天行為、後天意識、外界環境(如習俗)以及經驗、教訓、教育、價值觀等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如人對新事物的認識會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又如商人從來都是用突出優點及隱匿缺點的方式引導顧客「先利後弊」地分析商品的信息,所以說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沒有絕對的外向者。

在研究內向性格的過程中,長久地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讓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我的大腦總是在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進而發現馬蒂博士著作《內向者優勢》提及的大腦中的兩個分析信息部位——「多巴胺路徑」「乙醯膽鹼路徑」可以用通俗的語言概括為「對利分析的路徑」「對弊分析的路徑」(限於篇幅,本文對此不作解釋)。三年的潛心研究,讓我非常確信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的差異,是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也就是說,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相比其它內向性格理論,本文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不僅使內向一詞變得更簡單易懂,而且能更全面更深入地透視內向性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內向者更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內向性格。

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受先入為主的影響,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忽視其弊;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而忽視其利。
因此,
對外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利於己;
對內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弊於己。蘇珊·凱恩從敏感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的專著《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講到,內向者的敏感,不僅使他們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對平常的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就是說,內向者可能會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警覺注意力。我們知道,人類通常會對危害保持警覺注意力,這麼說,內向者的敏感總是能讓他們看到任一事物的危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的敏感,其實就是內向者對危害的敏感,這是由他們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引起的。
我們知道,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但影響與改變畢竟是有限的,人們還是會先天本能地分析大部分信息——對新信息的分析更是如此。
於是,一生中,
外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於行動,在行動中逐利;——這是性格外向的小孩活潑好動的原因。
內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于思考,在思考中想出解決弊的良策。——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才是造成內向者善於思考的真正原因。
於是,生活中,
逐利的外向者更傾向於積極主動;
避弊的內向者更傾向於消極被動——外界無窮無盡的信息,內向者只能思考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只能採用避弊的方法。外向者的各種逐利行為(如追求名利),會被認為是富有進取精神的。內向者各種避弊的退縮行為,會被認為是不求上進的。
於是,沒事時,
外向者更願意去找樂子;
內向者更願意孤獨在自己的私人空間里。如你所見,大多數內向者都很宅。
於是,
外向者更縱慾,因為他們想佔有或享用一切有利於己的信息,這使外向者會有更多更強烈的慾望。因此,他們更易在慾望中迷失自我,也更經不起誘惑。
內向者更克己,因為他們想遠離一切有弊於己的信息,這使內向者更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因此,他們更喜歡過簡簡單單的生活。

外向者更傾向於先行動後思考,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在分析到信息的「利」時便會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但永遠也不可忽視的弊隨後會迫使他們思考——這時他們極有可能會因沒有解決弊的能力而讓自己置身險境。因為外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短就會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認為是思維敏捷的。人們常以「聰明」兩字讚譽外向者思維敏捷。
內向者更傾向於先思考後行動,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必須在思考出解決信息中弊的良策之後才能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因為內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長才可以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誤認為思維遲鈍。不管怎樣,內向者必須用一段時間——通常比思考的時間長很多——來默默地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因此,內向者很易被貼上「呆」「笨」的標籤。
不容否認的是,先思考後行動的內向者很難有即興發揮的能力。正如蘇珊所說,作了大量演講之後,她依然需要經過「感覺自己在經歷一項深入的研究」的充分準備才能夠開始一場演講。

因為外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優勢而忽視自己的劣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利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弊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相信自己能行」的自信。
因為內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劣勢而忽視自己的優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弊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利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輕視自己能力」的自卑。

內向者極易害羞。害羞在百度百科中定義是: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在陽光下,會讓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不敢表達自己,越是表達自己就感到越害怕。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讓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內向者極易害羞的原因: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的內向者太在意自己的缺點了,他們總擔心缺點會在自己的言行中顯露出來。
內向者更善於反省。他們更會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無過失,以使自我更為完善。內向者如曾國藩、蔣介石都善於利用日記進行自我反省。
更善於反省的內向者也更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尤其會把自己做過的錯事牢記在心,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如哲學家周國平在他的文章《乖孩子的劣跡》中就清晰地回憶了幾件令性格內向的他終身難忘的小時候做過的錯事。正是這種深刻的記憶讓他不會犯相同的錯誤。

外向者更易樂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黑暗無比中的一丁點星光而使生活金光燦爛。如外向的曹操時常在絕境中仰天大笑。
內向者更易悲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燦爛陽光中的一丁點陰影而使生活暗淡無光。如內向的林黛玉即使生活在榮華富貴的賈府也常以淚洗臉。
也就是說,
樂觀的外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好處想。因此他們能享受更多的快樂、興奮,這也使他們更易神采飛揚、精力充沛。但正是這種思維使一些外向者敢於做壞事,甚至做危險的事。
悲觀的內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壞處想。因此他們要經受更多的悲傷、沮喪,這也使他們更易精神萎靡、沒精打采。不過,這種思維讓他們害怕做壞事。
馬蒂·萊尼博士從精力角度研究的內向外向性格理論是相當膚淺的。她只要思考「為什麼內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不足?」「為什麼外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充沛」這兩個問題,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會在情緒低落時精神萎靡——這時會感到精力不足,在情緒高昂時神采飛揚——這時會感到精力充沛。一個人的精力是隨著情緒變化而變化的,由此,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之所以經常感到精力不足,只是因為他們很易情緒低落而已,從精力的角度就是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而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就像從情緒的角度研究性別一樣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外向者更崇尚冒險,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導致自己輕視弊的危害。這也使外向者更易膽大、勇敢、無畏。
內向者更小心謹慎,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這也使內向者更易膽小、懦弱。很多時候,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分析信息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有截然相反的行為。如調查發現,當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內向者往往會踩下剎車,而外向者則會踩足油門。
創造「外向」「內向」術語的心理學家榮格說:
外向者的生命周期更短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少的自我保護方式;
內向者的生命周期更長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多的自我保護方式。

外向者更喜歡熱鬧,因為這裡有豐富的信息源,而任何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快感。
內向者更喜歡安靜,因為任何外界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不舒服甚至是不安的感覺。

一般而言,
外向者更傾向於快;
內向者更傾向於慢,當行動時,他們生怕出錯,在小心謹慎中,不得不犧牲速度。從生理上解釋是:外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多巴胺路徑」要比內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乙醯膽鹼路徑」短一些,也就使「多巴胺路徑」分析信息的時間少一些,外向者的速度隨之快一些。

外向者更追求認知的廣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重視對信息中的利的享受而輕視弊對自己的危害,這使他們認為信息認知得越多,享受也就越多。因此他們喜歡了解很多事物,對很多領域都抱有熱情,喜歡交很多朋友,積极參与各種活動,熱衷於各樣吃喝玩樂……
內向者更追求認知的深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只能安心地用無弊於己的信息,這使他們認為信息的每一個細節研究得越徹底,才越有可能找盡所有的弊並思考出相應除弊對策,從而越會成為一條無弊於己的信息。因此,內向者被認為適合做研究型人才,如科學家、發明家。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博而不專。如外向者李嘉誠的事業遍及各行各業,如港口貨運、酒店、保險、電力、電訊、地產、基建、零售、石油等等,可謂包羅萬象。
內向者更可能會專而不博。很多著名的內向者都是因為用很長很長的時間專註於他們的某一個興趣愛好而取得卓越成就,如愛因斯坦專註物理,比爾·蓋茨專註軟體,梵谷專註畫畫……內向者必須牢記曾國藩的一句話:凡事皆貴專。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因為這些事也能帶給他們享受,如大觀園裡的女孩會用「無事忙」來評價多情的賈寶玉。
內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珍惜在重要的事上,因為更會以研究的態度對待事物的內向者更會無視閑人閑話閑事。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不拘小節;
內向者更傾向於注重細節。注意,注重細節的內向者不一定是個完美主義者,但完美主義者必定是個注重細節的人。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更會是豐富多彩且充滿樂趣的。
內向者的生活更會是單調無味的?如果你知道,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能越看越有味,就不會這樣想了。

外向者和內向者很大的一個區別是: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易接納新事物,這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更快地熟識新人,更快地學習新知識……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更難接納新事物。內向者更需要經過很長的適應期——用於找出新事物的所有弊並思考相應對策以及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才能接納新事物,這也是很多內向者用「慢熱」來形容自己的原因。因此對大部分內向者來說,做好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高智商的愛因斯坦在成功之前也要用漫長時間來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相比之下,性格外向的愛迪生則可以在開始某個發明之前,在短時間內積累完相關的知識,這也是他一生能有兩千多項發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內向者比外向者晚熟,這裡所謂的晚熟是指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晚通曉人情世故。有一些內向者甚至會感到自己的心理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一截。

外向者更喜新,因為新之利能帶給他們享受。如他們更喜歡購物——外向女性尤其喜歡買新衣服,也就是說他們更易成為月光族。
內向者更喜舊,面對舊,內向者會有一種很舒心的感覺,畢竟經過深度的研究,舊已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喜舊的內向者喜歡呆在熟悉的地方,喜歡和熟悉的人交流,喜歡走熟悉的路,會去經常去的商店(超市)購物。。。。。。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一直宅在家裡卻不覺得悶。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圈更廣闊;
內向者的生活圈更狹隘。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開放;
內向者更傾向於保守。其實,內向者只是在世俗生活上較為保守,在思考問題的思維上,他們永遠都有破舊立新的勇氣和膽識。不少內向者為科學、思想的進步做了巨大貢獻,如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對新事物更易產生好感的外向者多是興趣廣泛的;
對新事物更難產生好感的內向者多是興趣狹窄的。

外向者更易分心,當有另外一件有趣的事闖進他們的大腦,他們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內向者更能專註,弊就像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把刀,讓他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視而不見,聽而未聞,一心思考如何移除威脅他生命安全的刀。馬蒂·萊尼博士把內向者的這種專註稱為高度集中注意力。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
對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坦途,這條阻塞了,又有另外一條陽光大道。
對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畏途,腳下的路阻塞了,會因為沒有別的路可走而成了絕路——你不得不承認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絕望,但正因為沒有其它路可走,使內向者格外有毅力、有耐心在一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於是,
外向者更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
內向者更會持之以恆。大學畢業六年仍然一事無成的性格內向的著名導演李安,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自己的導演夢想?原來,在那令他銳氣磨盡的六年,他並不是沒有做過其他工作,而是做過後發現:「我真的只會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內向的星爺周星馳在跑龍套的那六七年,肯定也曾有過類似的感慨。
於是,
外向者更善變;
內向者更專一。

我們已經知道大腦分析的每一條信息都是有利必有弊的,同樣,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
外向者更善言,這緣於,外向者更傾向於說有利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利於已的,這使他們幾乎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多越好,長久的多言,讓他們高談闊論,能言善辯。
內向者更拙言,這緣於,內向者更傾向於說無弊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弊於已的,這使他們喜歡把話悶在心裡不說出來——內向者肯定有不少欲言有止的經歷,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少越好,長久的少言,讓他們笨口拙舌,淵默寡言。但你可知道,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也是一位內向者,他為什麼能舌戰群儒呢?原來內向者能非常暢快地說無弊於己的話——即思考過的話或曾經思考過的話。當然,內向者也能夠與無弊於己的人——即內向者已十分明確不會傷害自己的人,如親近的人,熟人——毫無顧慮地說話。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在熟人面前滔滔不絕,在陌生人面前卻會一字不發。

現實中,人們常以話的多少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程度,話多一點,就外向一點,話少一點,就內向一點。孰不知,人的語言能力是後天習得的,內外向性格是先天遺傳的。這種判定性格內外向的方法就如同以頭髮的長短來判定一個人的男女性別,就因為大多數女人的頭髮是長的,就把頭髮長的人全部歸類於女人,而且,頭髮長一點的,就女人一點,頭髮短一點,就男人一點。要知道內向性格不僅僅隻影響一個人的語言能力,還會影響一個人的膽量、專註、慾望等等。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判定一個人的內外向性格,要像判定一個人的性別一樣,不管這個人的外在如何,只憑生理性別來判定是男是女,我們也要只憑「生理性格」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內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人,外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人。可是,市面上所有關於性格的書籍(如樂嘉的《性格色彩》《色眼識人》、弗洛倫斯·妮蒂雅的《性格解析》)都是根據一個人的外在判定性格類型,它們很容易犯像把女漢子歸類於真男人的錯誤。

外向者更合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優點及美好一面的外向者,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及美好一面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好讓他們注目、讚許、羨慕、刮目相看。另外,為了拓展自己認知的廣度,外向者也樂於往人群里鑽。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合群。
內向者更離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及不好一面的內向者,害怕別人注目於自己的缺點及不好的一面,為避開他人的眼光以及免遭他們的貶低、譏諷、鄙視、侮辱、恥笑,內向者會躲進孤獨。另外,人群也使追求認知深度的內向者不能專註思考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離群。如有一內向網友就說:他「不熱衷於社交只是單純的覺得此行為效率低且沒什麼營養罷了。」
於是,
外向者更富有表現力。他們喜歡做能吸引別人的目光的事。
內向者更羞於表現。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張揚、高調、炫耀。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吸引更多欣賞的目光。
內向者更可能會內斂、低調、謙虛。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躲避外界批判的目光。

外向者更善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合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外向者更善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利後弊的思維順序會讓他們有更多更強烈慾望,知道自己力量有限的外向者,需要藉助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慾望,這讓他們有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內向者更拙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離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內向者更拙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讓他們更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內向者希望儘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為數不多的慾望,這讓他們無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因此,
外向者朋友更多;
內向者朋友更少。

在人際交往中,
外向者常常是熱情的、笑著臉的,給人很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趨利的表情、表現。
內向者常常是冷淡的、板著臉的,給人不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避弊的表情、表現。
因此,人們常認為,
外向者是受人歡迎的,
內向者是不受歡迎的。


是一群惡意認定他人性格缺陷的無恥小人發明的辭彙。


如果你仔細觀察世間的人的話,你會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那些常人覺得內向沉默寡言的人喝醉後成了話嘮,那些常人覺得樂觀開朗外向的人喝醉後會很沉默,這說明人們的性格跟基因無關,而是跟認知有關,常人認為內向的人在壓抑表現自己的慾望,常人覺得外向的人在壓抑自己想要安靜的慾望。


我知道有一些人是真正的內向人格,在人群中的每一秒都在消耗ta的能量,ta發自肺腑地不愛人際交往雖然他可能並不缺乏溝通能力,大腦構造層級的討論對這種人才適用,內外向在這裡沒有好壞之分,我也希望這類人找到inner peace。讓我反感的是另一群「內向」只是被動選擇的結果,實際原因能力不濟但通過雞湯和科普讀物自認為找到找到某些認知中缺陷的理論依據,並得意洋洋停止學習進步並不斷暗示自己和他人「你這樣不是因為你不行,這不是你的錯你也無需為此做任何改變和努力」的人,這吐槽送給你們最合適不過了。
另外就不要質疑圖裡原po有沒有看過內向者優勢和TED了,他是學心理學的。


看了@Hoka Shao 的答案,肯定了我是個內向者這個事實。

作為一個內向者,外人會覺得我不喜歡說話。從語言量上看,的確是這樣,我經常覺得沒什麼好說的。但另一方面,我很擅長有效溝通。通常情況下,我能很敏銳的捕捉對方想表達的意思,並且能很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工作環境中。但是,在需要扯淡的環境里,我的常態是保持沉默。

內向者應該是一群可以自我支撐的人,更專註於自我建設。


說表象一點,覺得內向更傾向於文字溝通(如網路、簡訊),外向更傾向於口頭溝通。


內向,不等同於內秀,不等同於高傲,傲嬌,冷漠,孤僻,悶騷也不等同於自閉!純粹是一種略微沉默的生活方式!


1:不喜歡長時間無意義的對話
2:喜歡汲取信息
3:可以一個人呆很久
4:一周超過三天clubbing就會有很強的不適感
5:比起去上海外灘跨年倒數更喜歡去三亞的私人沙灘一個人躺著
6:覺得大家一起brain storm的會議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7:一輩子的朋友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8:私人領域感很重,如果未經允許進入會炸毛
9:相對外向的人了解的的書,電影,音樂更多
10:一周有大概4天都和正常人一樣活躍。除非對方實在太無趣,不然不會聽到:你很內向啊 這種評價

可以列很多啊
但是大概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拘謹,內向,說話聲音小,怎麼改善?
內向與情商有關係嗎?
在這個看好外向的社會中,內向的人一生要經歷那些挑戰?
一個內向不善於社交表達能力差的人在社會上是否會吃虧?
如何讓一個內向的人鍛煉與人交流能力?具體的實踐步驟有哪些?

TAG:心理學 | 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