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得了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幼稚?

而且會控制不住的說些很幼稚的話,讓同事立馬可以看出這個人是『傻子』或者是『神經病』,事後想起來也會很後悔,但每次都是這樣,總是後知後覺,是不是有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傾向啊?

第一次更新:

一樓獨步清涼屏蔽了我的評論:「我大意是他的回答貌似很對,其實很雞湯,是一個美麗的陷阱,是若干個心理學家討論出來的一個很文學很美麗的名詞---------彼得潘綜合症,然後可以讓他們這些心理諮詢師來引用這些高大上的辭彙來進行一小時幾百的心理諮詢」,呵呵 他是害怕什麼嘛?否則,為什麼要屏蔽我的回答呢?無論我的回答對與錯,我沒有罵人,沒有人身攻擊!我只是陳述我的一個觀點來讓大家參考,對於這種只有「陳述性」而沒有「解決性」的雞湯答案,大家還是應該多進行思考,而不是一開始「聽著受用」,其實發現毫無用處的,甚至有更多廣告嫌疑在裡面的答案(不要忘了我們的一樓作者是一個二級心理諮詢師哦,二級哦,你們怕不怕!)!

第二次更新:

關於我第一段最後對於自己的關於雙相的猜測是錯誤的,經過本人像搜索引擎爬蟲一樣在網上辛苦搜索,終於找到了一個關鍵詞:ADHD。抑鬱症朋友普遍也都是ADHDer,ADHD中有許多癥狀就是人變現的幼稚,比如話多等。

抑鬱朋友對於自己話多、幼稚這些癥狀,首先應該考慮是不是ADHD,而不是雙相(雙相情感障礙的簡稱,也叫躁鬱症)。對於我自己,雙相只有少部分癥狀略微吻合,大部分都不吻合。當然每個人的情況會有不一樣,但是強烈推薦先排除ADHD!

參見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6%84%8F%E5%8A%9B%E4%B8%8D%E8%B6%B3%E9%81%8E%E5%8B%95%E7%97%87,大家可以用翻譯工具,比如谷歌翻譯等翻譯成簡體中文查看!

【邏輯思維423讀書會】老羅和羅胖教你認識ADHD病症

在本人看來,所謂的『心理治療』抑鬱症時大部分時間和中醫是一個玩意兒!
參見優酷-羅輯思維-你為什麼還在信中醫?!

到什麼時候最了解你自己的人始終是你自己,別聽部分低級心理醫生鬼扯,我不反感心理學,但我認為大部分人學心理學都應該是抱著改善自己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的目的而學的,而不是學完出來招搖撞騙的 。

經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對比,大家會越來越看出:哪些耗時繁長、花費昂貴的所謂『心理治療』,除了耽誤患者朋友病情、加重朋友們經濟負擔外,再無任何作用。


其實抑鬱症並非說是越來越幼稚,但病症導致人無法象正常人那樣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一些情緒,所以表現出各種行為反覆、說話不經過思考和斟酌、一時是什麼想法於是就馬上說出來,所以讓人感覺好像想法時時刻刻都在變,好像小孩一樣,並且不怎麼顧及旁人的情緒、或者說不會顧及旁人會怎樣看待他,只是因為病痛的折磨已經蓋過了這些。

本身心理學上有一些行為癥狀,比如退行,也是心理疾病會導致的行為和表現之一。人在受到了巨大打擊或者刺激時,會出現退行行為,也就是可能通常我們認為的一些幼稚的行為。

待續。。

之前因為臨時有事沒能把答案寫完,補充如下:

如果題主還沒有去專業醫療機構確診得了抑鬱症或者雙向的話,建議不要把這些標籤貼在自己的身上。有些人習慣於說話直接、不加思考,有些時候是成長環境養成的習慣或者性格,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親人日常的對話習慣,看看是否你們有類同的地方;或者和自己最親密的人、或者好友等聊一聊,詢問一下他們對你的評價。因為同事對你來說畢竟只是社會上的人,從內心的角度來說,這些都是外人,他們並不是很了解你,所以和親朋好友聊聊從側面了解一下自己,是沒有壞處的。

如果是成長環境或者家庭原因養成的性格,那麼這方面要改變或許很難,但你依然可以考慮的是去提高的就是一些說話技巧,並不是說你需要掩飾自己的想法、做個虛偽的人、也不是說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只是說的方式和表達可能需要改變一下、用更讓人接受的方式而已。這樣可能會讓你覺得做人很累,但這是一個人適應於社會所必須經歷的過程,而要注意的是,如果這種融入對你來說有很大的困難、或者導致你非常痛苦,痛苦到很難控制的地步的話,還是需要去專門的機構去做適當諮詢,看看是否有其他原因。

但同樣的,不建議你隨意的就為自己貼上任何心理或者精神疾病的標籤。


-------------------------8月10日更新-------------------------
得知題主已經受困擾10年之久了,那之前我說到的貼標籤的問題就不適用於題主這個個案。

我接觸過的抑鬱症的病人,他們性格都是比較認真的那種,而且很善良,比較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並且是那種自己有困難也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的性格,所以經常會委屈、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直到得病。

接觸過的這幾位抑鬱症患者中,其中有一個人已經恢復,TA告訴過我一句話,我一直以來印象很深:
「抑鬱症恢復之後,我最大的感觸是,人生沒有別的,要讓自己過得舒服、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為了別人而委屈自己,畢竟人只活這麼一輩子而已。」

希望題主能早日恢復。

——另外我雖然非專業人士,但是接觸過抑鬱症病患,我自己也有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但並非專職從事該工作,我自己認為這個行業目前國內並不成熟,國內並不重視,所以很多時候這些病症大多數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各類形式的談話分析治療為輔。我個人的看法是藥物治療是必須的,但很多問題並非僅靠藥物是可以解決的,雖然精神分析在歐洲或者在國內都已經逐漸作為落後技術,不過我覺得人的心、人的精神世界出現了問題、僅靠藥物,是遠遠不夠的。科學技術現在還不發達,遠沒有能夠達到藥物可以拯救一切的地步。

所以人的心出了問題,除了藥物控制,還是需要有人去用心去幫助他/她去解決的。(僅代表個人觀點。)


看了題主的描述,我覺得題主可能和抑鬱症打交道時間太淺而病重太深。我先否定看心理醫生無用這件事。找心理醫生干預治療是很重要的。藥物和心理醫生是相輔相成的東西,一個人depress或多或少都喜歡逃避問題,思維轉變,心理醫生往往是幫你回到正軌的那個人。什麼時候說出正確的話,如何讓你更能接受你自己,更願意改變現狀,都是心理醫生和你一起做到的。
我本人是個很拖延的人,抑鬱後非常膽小,心理醫生就push我,給我解決了大部分問題。控制得不好的時候,心理醫生幫我一起控制。所以這樣的治療對我是很有用的。尤其是抑鬱症患者有時候很懶。可能他懶得和人交流但是內心是很渴望的,心理醫生的作用就是這樣,和病人交流,找到病人的心結,和病人一起解開。然後改變錯誤的思維和習慣,讓病人從新變好。每個人抑鬱的原因都不一樣,程度也不一樣,每個醫生的治療水平也不一樣。
但是一個長期的心理醫生對抑鬱症患者進行干預治療肯定是起正面效果。


在我觀察很多個案及孩子們之後,我發現所有的精神類疾病都有一個基礎,就是彼得潘綜合症,抑鬱症患者也是如此,他們先是彼得潘綜合症患者,而後才發展為抑鬱症,也就是說,本質上來說他們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但是當他們面對壓力的時候,不得不偽裝自己,讓自己象一個成年人,這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然而當抑鬱症發作之後,患者對自己行為和情緒的控制力就會下降,於是彼得潘綜合症就會表現出來,讓人感覺他很幼稚,其實他不是越來越幼稚,而是他從來沒有真正地長大。

彼得潘綜合症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他們不會給自己成長的時間,期望自己天生就什麼都會,事事都牛,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理要求,才會不斷有挫敗感,然後當挫敗感累積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疾病,尤其多就是抑鬱症。

一個人要訓練自己接受現實,學會慢慢長大,這樣才有能力去承擔壓力,作真實的自己,(抑鬱症所表現的是去掉了偽裝的自己),但也要訓練自己一點一點成為成年人,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更讓自己喜歡和尊重的自己,這樣的人生才會美滿,當然也要給自己時間去成長才能慢慢達到美滿。


答主的媽媽原來是個強大到有些可怕的女人,工廠倒閉考了兩年考上了公務員,智斗刁婆婆(也就是我當時更年期的奶奶),在職業發展上給我爸建議,燒菜縫紉羽毛球樣樣棒,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生活過得精彩得讓人眼紅。然後她抑鬱了,尋醫問葯兩年終於變好,我明顯地感受到她現在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女人,反而很像一個小孩子,很依賴別人。我覺得這是一種思維簡化的過程,是一種自我保護。她原來想的很多,想問題也複雜,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她總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走最精明的路。現在她不再去想成功,不再去想我和我爸以後的發展,她有時候會忘記家裡的存摺被放在了哪裡,她看何以笙簫默看得很起勁,她就像一個未經世事的青春期少女般覺得什麼都是好的。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來三年前她在遠足的時候和我說她不想活了的場景,而她吃過午飯躺在沙發上刷微信看搞笑視頻,我鼻子突然一酸。
我寧可她再也不是那個很酷的媽媽,我只希望她永遠是個無憂無慮愛看青春片的老太太。


我倒覺得題主是在用實際行動演示你的提問
——————————————————————————
算了 還是不要這麼不負責任的說話了

簡單來說,那些講出「幼稚」或者「神經病」式語言的人,他們受困於認知,是真的 在此刻這麼認為的

形成這種認知來自於四大因素,分別是:高敏感度和低容忍度,自我為準的視角,對他者的體諒尊重不足,抓大放小的忽略本質。

1、高敏感度和低容忍度,這是一切的起點,在我的模型設計中,敏感度與容忍度的不同搭配分別造成了不同類別,其中高敏感度和低容忍度是典型的躁鬱派。而根據發展心理學,人的敏感度與容忍度都是從生物角度初步形成,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定型的。由於信息的不充分,我無法了解是何種因素導致了當前這一情形,但高敏感度和低容忍度的確會對正確的信息採納處理、思維認知形成和行為選擇造成阻隔,使人不斷偏向於狹隘,進而封閉。這種封閉往往誕生出2,因此格格不入便不足為奇。

2、以自我為準的視角,題主的原初提問極其簡單,包含信息過少,卻希望得到一個針對自己且非常有效的準確答案。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題主的信息過少, @獨步清涼 的回答採用的是一種籠統的、概況介紹經驗式的回復。這樣的回答對多數情況是有價值的,但無法保證針對性。
就像如果有人問「我皮膚為什麼那麼黑」,回答通常是有關出行防晒的。 但實際上,影響一個人膚色的涉及到遺傳、黑色素、飲食、作息、氣候地理環境、出行情況、甚至你丫本身就是一個黑人。
但我們在有限信息的前提下,通常只能以亞洲人種、無明顯生理差異、普通地理氣候及飲食習慣為前提,回答針對出行的防晒。
但這對題主來看不一樣啊! 題主憤怒的想,我明明是一年365天宅在家裡的非洲黑人,你居然回答我出行防晒? 我的情況已經這麼明確了,你還講這些假大空,你這是給我灌雞湯!
這就是以自我為準的視角下出現的結果,「明確」的標準存在嚴重偏差,導致了他人看起來「幼稚」和「神經病」。


3、對他者的體諒尊重不足
由於2的存在,他者總會在客觀上有意無意對題主造成「傷害」,並且由於1的存在,這種「傷害」在題主視域中會過度放大,導致囿於自我,無法移情,那麼對他者的體諒和尊重就難以產生。
作為平等與獨立的個體,他者對你並不虧欠。相反,作為一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並未收取你任何費用的向你介紹一些相關情況,這本身是一件應得到尊重的事件。而受困於信息不對稱,效果不理想,是一件值得體諒的事。

如果可以做到對他者的體諒和尊重,對他者提供的幫助在態度上是以感謝為基調,如果他者的幫助並未對自己產生實際效果,大可通過進一步的溝通來把這份幫助變成有效果的幫助,最最不濟也可將之放置一旁不予理睬,但反觀題主採用的卻是接下來要說的第4點。

4、抓大放小的忽略本質。彼得潘綜合症是虛假的嗎? 這點我是持有保留意見的。
有關心理等人文社科類的標準無法像自然科學類一樣有一個明確的工具,甚至自然科學類的工具也沒有那麼明確(只有相對明確)。
題主應該是從某些報道上看到有關歷史上「彼得潘綜合症」的濫用,進而認為它是虛假的騙人錢財伎倆。於是這個「認為」又觸發了1的低容忍度。
媽媽的,不僅喂我雞湯,而且裡面還摻了「假貨」! 看我不弔打你!
咦!? 吊打了以後還被刪除?! 愈加憤怒的把它加入到題目里去!!!

大致,就是如此了罷。


那麼,這種行為是不是「幼稚」的「神經病」式的呢? 題主過後會不會後悔呢?

也許會,也許不會。 會是因為被觸怒的低容忍點回歸後模糊的認知到了2和3,。 不會是因為始終有4給了你「強有力」的支持。你會認為錯的,就是錯的,挨打要立正。

so,所以它們不會改變什麼。

因為1,始終存在。

——————————————————————————————————————
匆匆趕車,收電腦上路。 你的「陳述」在熱心的 @獨步清涼 看來,並不是陳述。 而你有什麼想對我「陳述」的就「陳述」吧,我不是心理諮詢師,不刪,來吧。


特意回來實名反對獨步清涼
不為別的
就因為我幼稚

以下是認真答題時間:他們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的神經遞質太少或者乾脆木有了,表現出來的就是失控。就好像一個感冒的人控制不住咳嗽和發燒一樣。


因為成熟的太早,所以想重新體驗一下幼稚的感覺。


面對這個問題我無限心塞。。。
我是抑鬱症很久,變成躁鬱症的人。已確診。

很誠實,想什麼說什麼,情緒外露,一直讓我覺得自己很幼稚。身邊同齡人基本工作個一兩年就懂得如何說話懂得如何表現自己的情緒,而我的成長只有零。要不就完全隱藏要不就完全表現,無法拿捏好。越想這個問題越讓自己越自卑。特別是當輕躁起來的時候,更是嚴重。唉,還是得和它好好相處摩擦。


哪裡因為幼稚,明明是懶得裝逼。


因為覺得像個孩子一樣的才能夠繼續有勇氣活著。開始逃避現實,認為人世間都是罪惡的存在。上帝遺棄了自己,所有人不愛惜自己,那麼自己也沒有任何理由愛惜自己。


實名反對獨步清涼的答案

曾經的抑鬱症患者,正在接受藥物治療。

我不明白什麼叫做"希望自己天生什麼都會樣樣都牛"
我只能通過我自己的心裡經歷來說說我是如何換上抑鬱症的。
首先我承認我是希望自己能成為我所認為的牛人,但是我沒有不切實際的希望自己天生就會。絕望絕對不是失敗一次兩次就出現的,絕望是在你經過無數次努力和掙扎之後發現自己仍然落後於旁人而產生的。
答主大學之前屬於成績一直不錯也不怎麼看書的類型,進入大學之後不會學習的弊端不斷顯現。但是那時候才開始學習已經比周圍的同學完了太多,這樣的對比確實讓人產生自卑心理當剛開始更多的是動力。
絕望是在我經過兩年不斷調整學習方法並花費了大量時間學習仍然沒有起色而產生的。
到這個時候我的狀態已經徹底進入: 學習差→學的更多(不得法)→繼續差→學更多。。。的下行螺旋最後患上抑鬱症。

我承認我是一個自我調節能力很差的人,但絕對不是一個沒有毅力且不切實際的人。

至於為什麼變得幼稚,我個人的感受是因為生病所以有更多時間思考一些成年人沒有時間思考的問題。比如我一直思考為什麼我要學的這麼辛苦就為了一張未來的飯票,但這個問題在我朋友看來就很不可理喻。具體為什麼不可理喻現在我也不是很了解,如果我知道了也就不會糾結了吧。

手機打的估計讀起來會很困難

見諒


媽的我可是深受其害。

首先就是對家人捏臉捏鼻子又抱的,家人都說我變幼稚了。

再就是變成直腸子,現在還能控制住不說出來,但不保證以後還能控制得住。

站不住,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腳,不走起來就難受。


抑鬱 是一種自己對自我的壓制 即我不能隨心所欲的去感受自己的慾望 然後去做這一件事 這樣人生是無趣的 因為沒有快樂可言 究其原因 大抵是由童年的創傷引起的 這樣的人大抵上童年時經歷過一段 我不能幹我想乾的經歷 因為那時幼小的我們如果幹了自己想乾的事 就意味著某種失去 疼痛 甚至死亡 這種陰影會一直影響我們的人生 而想要感受生命的快樂 我們只能回到那段陰影之前 重新做回一個孩子 但人生的陰影 避無可避 我們雖然不願回憶 但更不可能忘掉 因為時間上它已經對我們的生活模式 甚至三觀產生了巨大影響 要學會接受它 明白這些童年痛苦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也許我們就能在現實生活找到人生的樂趣 學會真正的長大


就對自己的觀察來看
首先是認知錯誤
之後會封閉自己
不是不和別人講話
只是不會有情感上的溝通
自己縮在自己的世界裡
成天和自己進行各種對話
(腦中對象可能是任何人,反正腦中就是一直講話)
因為和外界缺少溝通
所以覺得自己停留在過去的某個點上
我也不知道在哪裡
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猜測
我覺得這個會讓自己顯得很幼稚
理想化別人
貶低自我
因為不安
所以會把別人的一些反應當作對自己的攻擊
有可能反應過度(多是轉化為自我的攻擊)如果別人意識到我在生氣,可能在他人眼中看著像斤斤計較,很孩子氣
也因為不安,會阻止別人進入自己的世界,又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去反覆確認自己信任的人還在身邊。極其敏感。
這點看起來也會像不斷耍小脾氣
但是萬事又小心翼翼
有點時候別人會覺得莫名其妙
另外
大概因為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又對事物其實缺乏興趣
常常會表現為中途而廢
其實很多時候自己大概也無意識的想把自己當小孩吧
似乎自己沒有再成長過
一直是個小孩


容易出神發獃
可能表現為反應慢半拍
記憶力極差
這個自己也特別特別無語
認識我的人都不對我記憶力抱有希望
不過也經常會被人當作不重視Ta


應該說抑鬱會造成人生的停滯,周圍的人都在拚命的往前,而我們一直在和自己的情緒做鬥爭,沒有得到成長。每一個抑鬱的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


題主問的是「為什麼得了抑鬱症的人會越來越幼稚?」

為什麼很多人都沒有從本質上分析原因?

海馬體負責記憶,大腦皮層前額葉與情緒,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有關。青少年前額葉發育不完全,所以心智不成熟,會做出幼稚行為,到了成年階段會變得更成熟也是因為大腦發育完全了

而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皮層前額葉與海馬體會出現萎縮,換句話說,就是神經細胞大量死亡,這是觀察到的事實。

基於上述原因,抑鬱症患者出現幼稚行為就不難理解了。前額葉和海馬體的受損導致相關功能的受損,外在表現就是情緒,行為的幼稚化。

@獨步清涼 觀察到很多患者又同時有彼得潘綜合征的現象也可以得到解釋了吧


覺得自己很敏感,很容易難過生氣,在這個過程中,完全可以清晰的察覺到自己的變化,並加以稍微的剋制。總覺得自己好像生病了,但是不知道怎麼辦。


我自己也算是個口無遮攔的人,也曾經想過是否自己有郁躁症。
我並沒有見過確診的郁躁症患者,所以沒有參照物,同樣的,我也沒有把這個標籤貼在自己的身上,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口直心快這個特質的優缺點相信你比誰都要了解,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討論。
直觀自己的內心,反省,其實你能看到很多。
我是一個嫉妒心很強的人,當我語出傷人的時候,我感到快感,報復的快感,還有權利的感覺。(因為我抓住了一個梗證明對面是傻逼,當然不能放過,不然你們都不知道我是對的。打擊甚至用力過猛都無所謂,因為當中夾雜著快感,讓我來不及思考。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結合我自己的自身經歷和家庭,也許這跟我自己的孤僻但是又擁有強烈表達慾望卻又不擅長表達有關係,更甚,我自己內在憤怒,恐懼,以及危機感和自卑都多多少少的對我產生了影響。我對此相當擔待,因為這個行為模式就像是毒品,對我的利益造成了傷害我卻無法自拔,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不願意被自己的情緒和暴力支配,於是我選擇了心理學,現在的我因為這個選擇慶幸,雖然我依然會犯錯誤。
我們活在這個社會,無法脫離別人的眼光(人際關係和人際網路),我們摸索著「正常人」的造型,每天套上一個面具走進群體,不能做自己,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孔雀,卻要裝成雞。(但其實裝成雞是有好處的,人是社會動物,展現共通點能快速親和並且形成群體感,比如說「你看,我們都是禽類」,製造自己人的感覺,給他們承認你美感的平台和機會。)
我不否認,語言本身沒有傷害,傷害是人自己造成的,因為無法接受事實或者太過強烈的情緒會造成崩潰,所以人會下意識迴避,你聽我的話會覺得傷那是因為你情商太低,但是,情商高的又有幾個呢?(另一方面,扣心自問,我們又能給自己當下的情商多少分呢?並不是針對某個人,這是我是不是會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所謂的自我反省。)
良好的溝通技巧能讓人事半功倍,談判,一對一對話,一對多演講,都要講究溝通技巧,尤其是從事營銷的人,我發現他們想的並不比我少而且並不比自己慢,細細咀嚼我們私下的對話,我也許還會覺得很有意思,因為他們看透了我的思維,比我多走一步棋,中了套子但恍然大悟的時候卻心生佩服。
我能看出來你的思維反應非常快速大概還很敏感,但是同時你也很不安,但請你不要因為害怕而放棄嘗試,只有多多練習才能掌握說話的藝術。
並不用覺得自卑(如果你能感覺得到),人在35歲以前的性格都是不定性的,但是現在這個社會的風氣很浮躁,充滿鬥爭和爾虞我詐,如果動詞不需要銜接名詞你會看見一堆人朝天開噴,宣洩種種原因造成的憤怒直到精疲力盡。保護好自己,不要讓負能量在體內沉睡,會被人利用的。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但是羞於表達,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夠強大,因為會受到傷害(利用)。面具之下,每個人都是那麼脆弱,越是脆弱,面具就越是嚇人,因為那是某人內心恐懼的映射,是某人能想像出來的最恐怖的造型,某人祈求這個造型能保護自己,反而是那些淡定強大的,看似人畜無害沒爪子沒角,但是卻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那麼,要如何去找一個心理強大的人每天指導你給你聯繫表達的機會呢? 開陸虎的和尚和誕生於征戰的天主教系教會那些被洗腦洗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洗腦的傳教士是靠不住的,除非上了年紀的,有閱歷的而且認真看過書的,但一般來說這樣的高人都神龍見首不見尾,可行性很低,找到了真的就是緣分。
如果你不介意,那就從學習身邊的人的對話開始吧!學會傾聽,這讓能讓我們有更多學習的機會,聽成功的人或是你承認的人是怎麼講話的,同時思考自己在同樣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再跟自己的實際行為比較,你會發現更多有趣但是難以接受的事情(或者說,最常用的換位思考,但是現在看來你必須先解決衝動這個問題了,因為你把自己作為參考系在這個情景下並不是很好的選擇)。我也是這樣走出來的,但是並不完美,因為遺傳而來的生理特質(心率變化,腎上腺素的觸發閾值,或者說戰鬥與逃走機制的閾值比較低,導致我是個激動戰士,不僅短命還討人嫌= =)和經歷和來自於家庭的行為模式模仿對象,讓我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在我眼裡,你就像一個傷痕纍纍的戰士,迷失在戰場,一隻手拿著盾牌,一隻手拿著長矛,想要遇到隊友,好讓自己有機會休息,分享自己的榮耀和戰果。卻被盾牌擋住了視線,不知來者何人,你感到恐懼,於是用手中的長矛刺探,換來的卻是更多的攻擊,但你幾乎忘記了,手持刀盾,沾滿鮮血的雙手,是無法擁抱所愛的人的。
但事實是,感到威脅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就像獅子並不會懼怕豺狼,而兔子卻得24x7的防著狐狸。消滅敵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強大自己,當你強到他們無法對你產生威脅,他們才會心生敬畏,就像狐狸不曾想過對抗獅子一般。要知道,如果不是一個等級的,就不存在尊重,尊重始於互相制衡,從而達到互利發展。天才跟瘋子只有一線之差,差別在於天才能放下自己,瘋子覺得只有自己是正常的。或者說,都是孔雀,一個會裝雞,另一個不會。
最後,關於幼稚這個東西,我只想說活到70歲還能那麼「幼稚」那真的是本事,從容淡定的馴服了情緒,衝動和野心,變得強大,還能保持天真,這樣的人是強到可怕的,但是,想要擁有這樣的魅力,不就是你發問的原因么?


更像是追求快樂的本我


實名反對獨步清涼答案
至於為什麼
因為我幼稚。


推薦閱讀:

TAG:抑鬱症 | 雙相障礙 | 注意力缺陷渙散障礙ADD | 幼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