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抱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出身嗎?

因為一點小事引發的思考,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學歷不高,從小被教育「出生在怎樣的環境是不能選擇的,不能埋怨自己的父母,他們已經儘力為你提供了最好的條件。」這樣的話從小聽大有點麻木,事實上父母感情不好,爸爸對媽媽有家暴,媽媽有出軌,這和學歷教養沒什麼關係,結婚就是個錯誤,又因為「還不是為了你著想」而一直沒有離婚,現在日子將就過我在外地上大學,媽媽離開家在朋友那裡工作,爸爸一個人在家,只有我回家的時候才是一家三口。整個青春期無比痛苦,現在遇到喜歡的人也因為家庭條件雲泥之別不敢開口,我應該怎麼理解這種永遠都是湊合過的生活,完全無法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PS.是女生


私下裡偶爾想想都會有,問題是如果時間花太多在抱怨上面,只怕二十年後我一雙兒女又私下裡這麼想我來著。


當然可以抱怨,也應該去抱怨。

抱怨是人追求自我平衡的必經之路。

不要害怕抱怨,大膽的去抱怨,成長就是認清更複雜的世界。

絕大部分人,都不是因為愛而出生,他們活著也不是來享受生活的。

抱怨只是一個開始,是承認真實世界的開始。

不要停在抱怨里,抱怨之後,做出的改變,才是變化的起點。


當然可抱怨,但問題在於除了抱怨你還做了其他什麼?如果什麼也沒有,當然也可以,只是這種抱怨真的毫無用處。如果除了抱怨還有努力改變現狀,那麼抱怨無疑是有用的,用來緩解壓力嘛。

我考研期間中午去食堂的路上一直不遺餘力地跟好基友說我爸媽壞話,完了吃的香睡得著,看書都帶勁!


抱怨有用嗎?
沒有用的話,建議別浪費心思在抱怨上了。
父母之間的問題別去管了,家暴也好,出軌也好,都是他們的人生,你並不需要抗起責任來。

花精力提升自己好了,自己好好讀書,將來努力工作,多賺錢。
然後千萬別重複你父母的日子,比如隨便結婚生孩子。

至於家庭條件不好導致的自卑,看我的案例就知道,等你自力更生了,就能治癒這份自卑了。

有時候想要好運氣,得有個好心態。


嗯,有同感,搞不明白為什麼人一出生命就註定了。我的高中同學天天逃課打遊戲,在大多數人辛辛苦苦複習時沒有參加高考,一畢業就去了國外,朋友圈裡各種快活,過著我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我努力學習也只能上個普通的大學,找個普通的工作,過完這普通的一生,甚至連個普通的家庭都不能有。為什麼啊,上帝不愛我嗎?
爸媽沒有錯,也確實給了我他們能給的最好的。但為什麼我並不開心啊,為什麼我是這樣的命,為什麼小時候就被送走,我也想一出生就是掌上明珠,有小裙子,有良好的家庭環境,還有愛我的爸媽。

純吐槽,想發泄,你們不要罵我...


人什麼時候連抱怨的自由都沒有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個角度的思考。

  • 人生的機會成本

人當然可以抱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出身了,只是抱怨是有機會成本的。人這種生物精力與注意力都十分有限,理性的人不願意耗費巨大的心理能量以及寶貴的時間在抱怨上。

抱怨的時候,人陷入受害者思維中,做了情緒的奴隸,完全忘記了自己有能力在當下做出選擇與改變。抱怨不僅無法改變過去的事情,也錯過了每個可以改變與創造的當下,錯失了體悟美妙人生的好機會。

「瘋狂是持續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如果期待生活有所改變,抱怨真的是雙重的時間浪費。

  • 人生的支線情節

不知道你有沒有玩過單機版的角色扮演遊戲,比如《仙劍奇俠傳》《金庸群 群俠傳》,或者《模擬人生》《明星志願》這種類型的?小學時期我曾經沉迷於這些遊戲,如果能夠玩出特殊情景觸發的支線情節會特別開心,也常常到處找秘籍去觸發支線情節,豐富整個遊戲。

那麼,能不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種經歷和體驗都當做是自己的bonus支線情節?這種情節單單只屬於你,只有你能夠體驗這條支線情節的痛苦,當然還有樂趣(這需要一些機緣以及升級後的心智。)你的情節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玩出來的。

在這些寶貴的情節中不斷反思與修鍊自己,這類情節也自有其樂趣。「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強大」,當心智升級後,這些困擾都不會再是問題,它們只是促進心智升級的人生的支線情節。

你能試著去想像下霍金生活的樂趣嗎?或者是海倫凱勒?

誰說這些曾經讓你抱怨的支線情節不能是促使你成長的寶貴財富呢?

  • 障礙本身就是生活

感謝 @學霸貓 老師的分享,「所有矛盾、障礙、對抗和痛苦都是自己給自己加的戲」。「長期以來,我都覺得生活——真正的生活似乎即將開始。可是總會遇到某種障礙,如得先完成一些事情,沒做完的工作,要奉獻的時間,該付的債,等等。之後生活才會開始。最後我醒悟過來了,這些障礙本身就是我的生活。」

真的有一生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人生嗎?——學著與障礙共舞,在障礙中生活,一切的經歷都塑造著我們,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風都是順風。

  • 上帝視角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作為基因承載者的我們,是宇宙中的塵埃。

父母和出身,站在「上帝視角」來看,也許根本就不重要,沒有人有意要安排給你一段「爛」情節。所謂「出身好的人」,也一樣面對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或者是「中年危機」。

我們的出生是隨機的,一切經歷是隨機的,無論經歷了什麼最終都將化為塵埃。到了人生中的最後一天,你還會再糾結父母和家庭出身的問題嗎?

不妨著眼於當下,尋找目前生活中的樂趣和希望精進的方向。

慢慢來,祝福題主有機緣脫離抱怨苦海,來到感受當下與創造心態的新世界。


————答主其他原生家庭回答,歡迎查閱————
恨父母的孩子應該怎麼走下去?
下一代會不停延續循環上一代的命運嗎?
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
不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時,該生孩子嗎?
出生在畸形原生家庭的成功人士是怎麼進行自我教育和克服心理缺陷的?
小時候缺愛成年後如何解決?
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一輩子怎樣才能戰勝富二代?
如何回答孩子「你為什麼把我生下來」的問題?
在你陷入最深的孤獨或絕望時,是什麼給了你救贖?
真讓你從頭再來,你願意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
社會的殘酷都體現在哪裡?


我覺得可以抱怨啊。我出生在一個非常畸形的家庭(自出生以來幾乎都是寄人籬下,而且活在家暴里),還有先天性疾病,一隻眼睛幾乎失去了視覺。家裡說窮不窮,但絕對不有錢,不過爺爺奶奶過得非常節約,常把過期的食品當寶貝給我,怕浪費水和天然氣和電,他們幾乎不洗澡(我要洗澡得出去洗,比如游泳館,美容會所等等,我在家裡洗澡很容易被指責浪費),洗碗也很「省水」,不開抽油煙機,上廁所關著燈,不扔廢品,等等。
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我生在首都吧,教育資源很不錯。不過我受了教育後感覺和家裡那些:只知道家長里短,雞毛蒜皮,對別人指指點點,鄙視未婚女性和同性戀的,愚昧的家庭婦女←真的沒話說!也沒法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長輩只是因為其年齡和血緣,並不尊重她們的思想和行為)!

(倒不是說家裡的男性成員多麼高尚,只是他們基本上是寡言的,這些方面都不明顯,不特意問的話就不主動說)

出生於這樣的家庭,還不許我抱怨,簡直要把我憋死。
如果我沒有受過教育,沒有通過網路看更廣闊的世界,我也不會明白我生活在一個怎樣悲哀的環境里。


不過看怎麼比了,我比那些 出生在山溝溝里,沒有社會(包括教育)資源,周圍是窮山惡水的刁民和被拐賣來的女孩子 的人過得好多了。

而且我的家人(除了男性對內家暴)沒有害人之心。
你的家庭再差也比你更差的,再好也有比你更好的。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沒見過光明


可以抱怨,如果抱怨後能更積極地去改變現狀的話。
你選擇不了你的出身,但是你可以選擇你的未來,你的未來是你自己走出來的。

我說不了什麼大話,只能講點自己的經歷,十年前的我,面對隨便一個陌生人,哪怕是網上的,一個字都不敢說,我高中同學高復考入我的大學,我大學時候只在他病重的時候才去看他,因為我極度內向,他是我高中唯一算朋友的人。我是拿刀子逼著自己改變,7年前的那段時間,印象異常深刻,連續一周多時間發了瘋地自我否定,瘋狂地推動自己的內心浮起來,我用了7年時間變成外向性格,前兩年父母各種逼相親,到斷絕母子關係的地步。

人,不要去抱怨父母,因為你的父母,絕對是受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為,都是受社會的強烈影響,而他們的父母,也是如此,這種無形的枷鎖,是上層社會賦予的,所有人都看不到,你以為抱怨父母和出身就可以了嗎?你要做的,是自己先掙脫社會的枷鎖,學會獨立思考,然後不斷求真務實,中國的義務教育沒有任何洗腦的成分在,我可以用我的人格保證,你應該珍惜學校學習的機會,不要丟棄它,這是你這輩子能否走好的第一樣關鍵寶物。

嘗試用你大學前所有在課本學到的一切知識吧,你確實會遭遇很多挫折,但是,等你度過之後,你會發現,這些課本所講的一切,都是管用的,你根本就已經站在很多同齡人的頂峰,你不需要去學那些亂七八糟的「技巧」,因為你會看到,絕大多數用這些心機的人,都過不好生活,反而那些踏踏實實地真真實實地前進的人,他們不會受那些提線木偶、騙子、強盜、妓女、牛郎的花言巧語欺騙,他們,能規避絕大多數的陷阱,他們,極大概率能過好一生,家庭美滿。

做個普通人,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義務教育給予你的真善美,是你當下唯一能護佑你一生的根基,守住它,用好它,然後安靜地走下去,忍住別出聲!


當然可以啊!
就像父母抱怨你不如隔壁家鄰居家誰誰家的小孩有出息一樣~
我們不能選擇父母,父母當然也沒法選擇子女~
所以抱怨是抱怨,真愛也是真愛


當然可以抱怨,怎麼抱怨都行,怨天尤人哭天抹淚一哭二鬧三上吊隨便
但是要知道抱怨啥也解決不了-.-努力了都未必改變什麼,更何況啥也不做就光在那抱怨
苦命的人很多,童年不幸的人非常多,重要的是怎樣走出陰影,陽光地活著。不要用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也不要以不幸為借口放棄努力


我可以體會這種原生家庭對題主長期以來的心理傷害。對女生來說,這種傷害更大。
「永遠都是湊合過的生活,完全無法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是從父母那一輩開始的,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強調的是「不能責怪父母」,夫妻感情破裂而不離婚,理由是「還不都是為了你」。這樣既沒有勇氣面對自身局限、也沒有意識應該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為人父母,唯一可做的,大概也就是將一切責任都推給無力反抗的孩子,然後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加害。
他們成為這樣的父母,也許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也許他們沒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也許他們沒有條件接受充分的教育,也許他們彼此不是那個對的人。道德評判是最沒意思的,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題主。作為受害者,題主可以花式抱怨一百種不重樣,但沒有一種是有意義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第一條里,有一句話:「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我想題主首先要意識到,你有這種自由,作為一個大學生,你的心智也達到了能夠使用這種自由的程度。家庭給予的負面刺激,你可以選擇黯然神傷,也可以選擇不去理會,也可以選擇主動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心理上不受進一步傷害。與別人客觀上的家境差距,你可以選擇自卑然後封閉自己,也可以選擇勇敢接觸看看家境是否真的有那麼大影響,更可以選擇讓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存在。第二、三個選擇當然比第一個困難,它們需要更多勇氣、知識和練習,但如果能做出後兩者選擇,那就是在行使你的自由,也磨練了獲取更大自由的能力。這個過程是艱難又反覆的,遠不如抱怨那麼輕鬆。但想要從原生家庭的烙印中突破蛻變,只有走這條把一切改變的責任都扛在自己肩上的道路。
抱怨是有積極作用的,它卸下情緒的重擔,讓人輕裝上陣。但它也值得警惕,因為一切將理由歸於他人的想法,都是在將自己的能動性拱手讓人。十年以後,如果沒有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那時該說什麼呢?說「還不都是因為我爸媽」,那與他們說:「還不都是因為你」,也沒什麼不同了。
題主還在上學,經濟尚未獨立,也許覺得各方面都受限。但無論什麼階段,都有當下可做的事和可走的路。祝福。


不能簡單地說能或不能

應當把你的需求講出來,然後再來評論你的這個需求是否合理


我私下大概想過一百遍如果我的爸爸不是這樣,如果我爸爸像我家對面那個發小的爸爸,我的人生是不是會好很多。

然而想了也沒用。他還是我爸。現在說他曾經如何也沒有意義了,他已經過世了。

我只能自己努力讓我的孩子不要有我這樣的念頭了


抱怨沒有用,如果有用我支持你抱怨。我觀轉變之重在於心態,自信,愛與條件無關,有則故事很觸動,母含辛茹苦帶大孩子,父不好,有則一切缺點,動不動打人。後孩子維護母,出手打父,此後和諧,每念及與此,總感觸同樣的事處事的不同,結局不同,時間無法倒流,往事已成定局,而後事未知。不必沉淪.


大多數情況下,人只能靠自己,因為人生所有的決定娶什麼老婆,進什麼公司和學校在你成年後,必須由你自己做出決定,沒有人能為你負責。因此抱怨父母毫無意義。


我爸媽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就離婚了,我爸是聾啞人,我媽改嫁了三次,他們對我都還好,可能就是因為從小沒人跟我交流,我性格也比較孤僻,不喜歡跟別人說話,直到上了大學之後好了一點。因為家裡人從我小時候就跟我說,我跟其他人不一樣,要懂事,要照顧我爸,不要亂花錢。長大之後我覺得我的性格很古怪,做事情前怕狼後怕虎,猶豫不決,很怕惹事兒。有很次多想過自殺,覺得或者一點意思也沒有。我很討厭現在的自己,今年考研又發生了很多事兒,到現在我都已經放棄了,打算二戰,也準備好了今年過年的時候親戚的冷言冷語。我想拼一把,改變我的生活,為什麼我就註定過著這樣的日子,我也有權利看看絢爛的時間,既然家庭就是這個樣子,我無法選擇,但是之後的生活還是要靠我自己。之後我一定會不止一次的抱怨我的家庭,但是希望我都可以在抱怨之後,再面向陽光迎接未來


豆瓣上曾經出現過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聲討那些讓自己的童年蒙上一層陰影的「惡魔」。沒有金錢,責怪父母不是富二代;沒有地位,責怪父母的階層低;沒有素質,責怪父母的文化水平低。誠然,人群中確實有那麼一些極端案例,諸如父母性侵、父母虐待、父母放縱、父母忽視等等。但這些都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本文討論的是許多人想一展宏圖,無奈現實受阻之後便對父母橫加指責的那一群人。

精神分析學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過一個著名論點:「童年經歷會影響人格的形成」。之後又有許多心理學家絡繹不絕地將這一論點發揚光大,最後上了暢銷書籍的排行榜。誠然,童年經歷確實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小時候遭受過一些創傷性經歷的人,如果成年後不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是很難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的。但這些畢竟是人群中的少數。但是,父母某些不恰當的行為應該成為我們止步不前的借口嗎,又或者父母的不完美恰好給了我們自我合理化的借口呢。正如存在主義的觀點所說的,我們成為現在的男性或女性角色是真的因為天生如此嗎?還是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教育成要成為陽剛的男性或者陰柔的女性,於是鑄成了現在的性別角色。而無休止地責怪父母,則容易陷入一個怪圈:生活不盡如人意—責怪父母—生活更加不盡如人意。最後是父母阻礙了我們還是自己阻礙了自己,不得而知?

父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父母。金無赤足、人無完人。父母是人,所以父母會有每個人都有的缺點。「養兒方知父母恩」,也許只要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才能體驗到那一份艱辛和酸澀。當然,我並不贊同「所有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一句話,確實有那麼一部分人,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去愛,還怎麼去愛孩子。父母會情緒化、父母會固執己見、父母偶爾會任性發脾氣、父母會懶惰不願意學習……不是因為他們是父母,只是因為他們是人。人性會有的弱點,父母也會有。

作為80後的父母,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勤儉節約、封建迷信、拜金、思想保守等等。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自然與父母的傳統觀念是水火不相容的。偶爾會責備:為什麼他們從早忙碌到晚;為什麼他們眼中的職業只有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為什麼他們有時如此愚昧;為什麼他們眼裡只有金錢;為什麼他們要對年輕人的婚戀橫加干涉……直到追溯到他們出生和成長的年代,在那個動蕩不安、食不果腹的年代,父母飽嘗了人世艱辛。他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收穫賴以生存的糧食;他們經歷過國企改制的下崗潮,所以對編製和穩定有著近乎瘋狂的執著;他們因為缺少金錢而缺衣少食、饑寒交迫,所以在「管窺效應」的作用下很多時候眼裡看到的嘴裡談論的都只有金錢;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只能祈求鬼神問蒼天問大地聊以自慰;他們被道德和教化束縛,所以要求不管任何情況都應該對婚姻從一而終。我們的父母是沒有太多個性的,他們所經歷的人間煉獄已經鐫刻在他們的骨髓和血液中。有時候時代和社會加諸在父母身上的,遠比他們自己厚重得多。當我們重構父母的生活經歷,只會哀嘆他們的坎坷與不幸。

曾經在火車上碰到過一位阿姨,她獨自一人長途跋涉從四川到山東去探望遠在外地工作的女人。阿姨說起女兒的工作和家庭時,眼睛裡都泛著金光,滿滿的驕傲與自信。一邊滔滔不絕地和我講述她女兒從小到大的經歷。最後阿姨說到自己獨自一人在家,現在學會了使用微信,因為每天都要和女兒視頻通話。她說,女兒不管多大,都是她最貼心的小棉襖。有人說,母親對兒女的愛是超過父母的,人對子女的愛是超過對父母的愛的。人愛自己的兒女是源於本性,而很多時候多愛自己的父母一點,需要剋制一點本性。年輕人有廣闊的天地:工作、家庭、社交等等,而對年邁的父母來說,唯一的牽絆只有兒女。父母還應該被抱怨或責怪嗎?換位思考之後,答案顯而易見。

感恩父母或抱怨父母,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父母首先是人,然後才是父母。父母也有自身的局限。但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能像父母一樣坦誠相待、全心付出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有多少人對外人笑臉相迎,而對親人倍加苛責。人性如此,順應人性固然會獲得短暫的快樂。克服人性會讓人不適,對父母多一份體諒、少一聲苛責,那是一份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勇敢、堅守和責任。


怎麼說,看到題主的描述驚詫於是在說自己。
我母親的家族底子其實很好,母親人也很漂亮,可就我現在看來,他們真是把一副好牌給硬生生的打爛。母親年輕時候追她的人很多,現在那些喜歡他的人都事業有成很優秀,而她當時種種原因沒有選擇他們,因為年紀大了又沒有談過戀愛,被家人催促相親,據她所說,因為怕麻煩決定第一個是誰就和誰結婚,那個人就是我爸……
我在小學的時候他們就離婚了。直到現在,我聽到關於家庭關係的詞都異常敏感。
描述一下別人眼中的我吧。
學習成績很好,性格很樂天活躍(和誰都能聊得來,好朋友說的),長相不表,大一一學期追我的男生超過兩位數(表白的接近十個),小的時候要求學電子琴並且堅持下來了,大學的時候在沒彈過鋼琴的情況下自己去琴行練鋼琴,然後在學校晚會上獨奏鋼琴。為人處世上面假裝不卑不亢不小家子氣,很多人都說我是白富美,我也從來不解釋,也從來沒和別人說過家裡的事情。
感情方面,有多自卑呢?沒有談過戀愛,會害怕遇到像我爸那樣的人,家境很好又低調又紳士正好又是我喜歡的男生和我表白,我也只能拒絕。因為太早明白不門當戶對不長久,即使委屈自己也會讓彼此很累。
物質方面,因為大學同學家境都很好,有一些攀比風氣也很正常,雖然不會明說,看一眼吃穿用度就基本能判斷是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人。其他方面我還是挺節省的,朋友間下館子也會去,稍微貴一點也會心疼,但肯定不會明說。一開始班級聚餐我還會謊稱自己有事不去,後來發現別人會用有色眼鏡看自己,就再也不做這種掉價的事情了。想重點說一下手機的事情。身邊的朋友都是愛瘋,我在拿到了獎學金和實習工資後攢夠了買手機的錢,想買iphone很久了,我的朋友都是家裡幫買的,而我是自己攢的錢,還是小心翼翼的問我母親想買手機了,很想很想。她無法理解同學間的鄙視鏈,於是在知道了價錢後一個勁兒酸我,說我有錢了,奢侈了,比吃比穿了,她自己才用1千的手機……那段時間,我和她總在因為這件事吵,我也就把買手機的事情前後拖了好幾個月。現在想想,當時完全沒必要糾結,畢竟我沒用家裡的錢,也沒有徵求意見一說。
學習方面,成績好可以保研的那種,可是我想出國,準備雅思,一直在準備,就是不敢報名。一次考試1960,懂得的都懂。
自我的條件(非家庭條件),申請一個好的國外學校真心不太難,可我母親一個人沒法支撐我出國的費用。她最近的口頭禪就是,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

挺氣餒的。覺得無力。會抱怨,可是知道抱怨沒用。明白自身的局限性,自卑又自傲。
對了,我很難信任別人,和別人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基本不可能。
我的外向開朗活潑都是裝出來的。甚至裝二逼。
很累。
可我很拼很努力。知道自己沒有捷徑可以走,家裡人無法在關鍵的時候拉自己一把。但已經在我能夠到的層次做到很好了。

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真正陽光一點。
然後恨自己,太過懂事。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家庭暴力的歌曲?
如何走出童年家庭暴力與冷暴力的陰影?
如何勸父母離婚???
結婚2年家暴4次,孩子一歲多,我該離婚嗎?
被男友打 還能繼續么?

TAG:家庭教育 | 父母 | 家庭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