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對待知識的遺忘?看的時候都理解了,過段時間似乎很多都忘了,這樣豈不是白學白看,該怎麼正確對待那

比如知乎上了解的,科普書上了解,各種網上、書上了解的很廣泛的知識,看的時候都理解了,但過段時間回憶似乎很多都忘了,這樣豈不是白學白看,該怎麼正確對待那


你沒有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如果你理解了,積累下來,沉澱了,有一天跟寫論文或跟別人講的時候就會厚積薄發、思如泉湧。感覺滔滔不絕,有很多地方能夠引經據典。當然,這個引經據典的地方通常你只能記個大概,具體到人名時間地點原句估計是模糊掉了。但是你總比別人的積累要深厚,因為你知道這個東西,思路更寬廣,不清晰的地方除了無法當面隨機應變以外,可以通過百度查資料完善補充。有一句話是說,"學到的知識,很大一部分會被忘卻,而被忘記的知識的影子卻保護著你避免陷入很多錯覺。」

你看,這句話我知道我在知乎上看過,但是不記得原話怎麼說的,但是我可以通過翻找我的保存記錄把它用在這裡。同樣的,如果你想解決「想不起來」這種情況,就應該做一份讀書筆記。隨便寥寥幾個字,留個線索,就可以勾起你的回憶來。再不濟你也可以用複製黏貼的把它留在電腦筆記本里。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記得,只是想不起來。看過的書,看過的電影,明明只是剛看過,就好像沒了印象。因為我們當時沒有要記下來的潛意識,大腦就會刻意淡忘(保護機制,避免垃圾太多).....其實你只要看一段,然後寫幾個提示詞,基本就能串聯下來,勾出回憶。看一點回憶一下前面講的是什麼,長久記憶就拿個本子畫個框架圖(說白了思維導圖那樣),定期看看就行。.....哪怕你自己親手寫出來的文章都沒法一次不差的複述甚至久了都記不清,何況別人的書。


我覺得知識分兩種:
一種是你認真的從書本或者互聯網等渠道,主動去學習的知識或者技能;
一種是從知乎、微博等渠道,非主動了解到的一些知識,這種也可以叫做碎片化的信息。

對於前一種知識如果你以後用得到,那麼即便是遺忘,那麼也會隨著使用來增強記憶,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第一種知識還有一種情況是以後用不到的,比如高數什麼的,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那麼忘掉就忘掉吧。

而第二種知識,如果不是強化必須要記憶的話,其實只要看過就會留在內心,過後可能感覺「遺忘」了,但是如果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場景或者需要這些知識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於後一種如果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用得到,那麼可以把這些知識整理一下,給自己一個回顧學習的過程,定期看一下。如果這些知識,只是一些「見識」,那麼就看自己了,如果感覺知道了就是增長見識,不知道也無所謂的話,那麼同樣遺忘也無所謂的。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切題。


什麼叫『知識』?靠記誦的一定不是知識。如果什麼東西,依靠百度、google就能得到答案的,那一定不叫『知識』。在我看來知識知識,知是一個方面,識又是一個方面。一個你真正理解了的東西,你是不怕忘記的。而你需要記的那些東西,完全可以交給電腦、手機,只要用的時候找到它們就可以了。
~~~~~~~~~~~
不得不推薦強大的evernote啊。


要不斷的溫習,久而久之就會難以忘記。


之前好像看過有個人的記憶曲線,比如一個詞,第一天上漲第二天下降之類的。
你需要在快忘記的時候再看一下,然後第二個周期的遺忘時間就會變長(好比第一次看的時候半天就忘了,你再看一遍加深印象,可能就能一個星期忘不掉)
但是這個還是會有下滑的,同理,下滑的時間也會相應增長。
你只有不停的去接觸這個東西,才會逐漸增大信息的記憶時間。
就像下面的圖。
溫故而知新啊。


推薦閱讀:

知乎的友善定義帶有傾向嗎?
知乎上極力推崇讀書的人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
現代中國社會是否由於媒體過多的報道負面新聞而導致社會整體信任度降低,幸福感缺失?
玩知乎讓你覺得孤單是怎樣一種體驗。?
創新工場投資知乎的背後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故事?

TAG:知乎 | 科普 | 記憶 | 自我提升 | 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