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如何獲得自我體驗(或自我成長)?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杆就是諮詢師的自我體驗時間。國外的標準一般起步都是500小時至少,而國內定了150小時,卻絲毫不受重視。那麼請問作為各位老師,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應該如何獲得良好的諮詢師自我體驗?除了作為來訪者接受其他諮詢師的心理諮詢以及參加相關成長課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通常認為,對於心理諮詢師的專業性發展中,有幾個個重要的因素:持續性的專業培訓、持續性的專業督導、個案工作小時數、個人分析/個人體驗/自我體驗。
前三個因素是業界公認重要的指標,而對於個人體驗(即諮詢師與自己的諮詢師探討個人問題)的需要,則是根據諮詢師受訓流派的不同,說法各一。
在動力學派(精神分析)受訓背景下的諮詢師,往往是被要求經過很長時間的個人分析。這種受訓要求與其工作的方式有關,在與來訪者工作的過程中會呈現很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接。因此,流派會要求諮詢師對其個人議題有著較清晰的理解(至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議題),不會因個人的議題捲入來訪者的議題之中,帶來諮詢工作的困難。
所以,自我體驗是一種諮詢師的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這不只是在與自己的諮詢師的工作中才可以完成的。隨著諮詢師人生閱歷的增加,專業知識的增長,對生活的領悟等,只要ta對自我保持著一種好奇與覺察,那麼這種自我成長是會自發的進行的。但是,自發出現的成長比起在諮詢室內持續性密集性的討論的成長,在時間上肯定是不一樣的,後者是大大縮短了所需要的時間的。
也有一些流派,比如短程焦點解決等干預性技術比較強的流派中,在其受訓中並沒有對諮詢師個人體驗的時數有很明確的要求。
但總體來說,業界依然是很重視個人體驗對於諮詢師個人職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而這個發展過程,往往和諮詢起作用的過程一樣,需要慢慢來的。對於一些人來說,500小時未必代表足夠的成長,而150小時也未必就是完全不足夠的。重要的是保持自我覺察和自我好奇的態度,去生活與發展專業性。
寫東西查資料看到這個問題,並正巧看到動力學取向以自體心理學見長的徐鈞老師一篇舊文章,覺得寫得比較全面,順手貼在這裡。
心理諮詢師的自我體驗:真相是什麼?
國內心理諮詢師圈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即精神分析自我體驗是每位心理諮詢師都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是訓練的一部分。有的說法里,甚至給出國際上心理諮詢師訓練合格必須接受300——500小時的自我體驗才能夠算數。這個說法流行有多年,我之前私下多次給一些同行一些說明,即實際上國際上心理諮詢師很少接受自我體驗這事,如果有參加,也是出於自願的成長需求或者某些學會的硬性規定等,希望協助了解國際上的真相是什麼,但發現因此知道的人還是太少,所以有必要專門寫給文章來說明這個國際上的自我體驗真相是什麼,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
究竟什麼是自我體驗?
所謂自我體驗,其實就是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者精神分析,但一般特指心理諮詢從業者在進入行業前或者進入行業後,自己先要接受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乃至精神分析。這一工作方式,最早是以了解纏繞自己的潛意識情結和意識盲點為目標,認為經驗自我體驗的精神分析家可以更少的受到自我情結的干擾,而能夠產生更好的臨床效果。榮格,最早向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家必須接受自我體驗的精神分析,之後大部分精神分析家同意這一訓練,只是早期的訓練分析時間一般幾十小時到一百小時,很少有幾年以上的分析。但在精神分析學會化和學院化之後,這個訓練體驗分析時間被格式化下來。
精神分析內部陣營對精神分析家是否有必要接受自我體驗,早期就有討論,大部分是支持的,少部分認為未必有必要,例如蘭克等。
精神分析學會在二十世紀末,一些國家的學會有返身精神分析自我體驗的必要性,涉及到二十多個國家的精神分析學會參與了研究。研究結果有點出乎意外,發現心理治療師是否參加精神分析自我體驗與臨床心理治療的療效沒有正相關性。但不少自己參與過訓練精神分析自我體驗的精神分析家、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就自己的實際感覺,往往對這樣的研究持反對意見。因為在他們的個人經驗感覺中,通常主觀上會覺得自我體驗對他們個人生活和臨床工作都產生了不小的幫助。
在以人為中心療法和聚焦體驗療法的人本心理療法訓練中,也有類似自我體驗的成長訓練,但這一要求並沒有精神分析那樣強制。而在當代國際上最流行的認知行為療法的訓練中,自我體驗基本是排除的,不過目前正念正在被引入訓練。
國際上心理諮詢師是否必須要接受自我體驗?
在目前(2015年為結束時間點)國內的心理諮詢界,有流傳國外的心理諮詢師都是接受過自我體驗的,或者認為國外心理諮詢師都已經通過自我體驗修通的很徹底了。對於第二點,只能說是過於理想化了,如果有很多機會接觸國外各個層級的心理諮詢師的機會,會發現其實國外心理諮詢師也和國外凡人一樣,沒有更多優勢的地方。
而對第一點,國外的心理諮詢師都是接受過自我體驗的問題。綜合國外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本科、碩士、博士三種等級的訓練情況,發現除了很少數學校性質的精神分析取向的臨床心理學院對學生畢業有需要自己參加精神分析自我體驗的小時數的規定,大部分正規院校是沒有這樣的要求的。更明白的說,就是國外綜合大型院校的正規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本科、碩士、博士三種等級的訓練設置中,目前是沒有要求學生必須參與自我體驗工作的。但對學生有心理諮詢案例實習和案例三級督導的訓練設置(即前輩個體督導、同輩督導、團體督導),這說明督導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如果一定要詢問國外綜合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情況,會被明確回答,他們的訓練體系是不包括自我體驗的,也就是全球大部分心理諮詢師是沒有接受過自我體驗的分析的。
在正統精神分析訓練,大部分是碩士後或者博士後訓練,有設置十分高頻度的精神分析訓練(一周三到五次的分析)。但這類訓練,在國際訓練體系中目前所佔比例是十分少的,而且正在衰退中。另外,有時候自我體驗和自我體驗小時也會成為一些病人的防禦方式而存在,以獲得自尊的維護和增強。
誰可以為別人做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究竟誰能為心理諮詢師或者候選的心理諮詢師、分析家做呢?
一般就精神分析的訓練,一般沒有豐富經驗的心理諮詢師或者剛剛受訓的精神分析候選人,按照傳統習慣是不能隨便給人做自我體驗的。因為這涉及到給別人做分析的人如果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是十分不成熟的,情結也有許多沒有解決的,那給別人做體驗顯然是有巨大風險的。而且缺乏心理諮詢或者精神分析工作經驗的體驗師,也是不足以應對體驗過程中的一些複雜情況的,經常會令體驗者產生多度創傷的可怕經驗,有的甚至是終生的心理創傷、心理殘廢的嚴重後果。因此,無論如何,那其實是無論如何不符合倫理的事情。在精神分析圈,能夠協助別人做體驗的訓練分析家和一般的精神分析家,是有訓練等級的高低差異的。通常,能夠擔任自我體驗的訓練分析家通常是經驗很豐富的分析家,而且已經成為分析家多年。當然,由於一些圈內政治,有時候這些會被有意忽視。有時候嚴重的情況,這甚至很容易變成自產自銷的老鼠會性質的鬆散傳銷組織。
一般能夠擔任他人體驗師角色的心理諮詢師或者精神分析師,自我的人格的成熟度應該具有較好的水準,在臨床界的聲譽也是有一定保證的,同時工作時間通常需要在幾千小時以上。在人本心理療法陣營中,體驗師這樣的角色也通常有類似的要求,而不是隨便任何人都可以擔任的。
網路自我體驗是否有效?
網路精神分析自我體驗,是由於近年來網路視頻技術的告訴發展所形成的方便方式。但從產生開始就有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議。網路自我體驗的爭論主要集中在身體在場性,正方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體驗方式,而且是現代的方式,相同於傳統地面的自我體驗分析。而反方通常是在彼此身體不在場性的問題上進行反對,同時也指出由於身體的不在場性,可能會引起理想化等轉移的問題,也包括存在攝像頭作為第三方的窺視性存在的俄狄浦斯問題。相對歐洲派對網路自我體驗的反對意見比較對,而北美以美國派為代表對網路自我體驗支持意見相對比較多。
其實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的意見者,對網路自我體驗的有效性並沒有否定,所不同者是對網路自我體驗是否具有地面自我體驗訓練分析的強度和深度有不同意見。這是關鍵點。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未來可能繼續會爭論。但無法預測未來實際的設置是什麼,不過目前網路體驗的支持者正在做一系列的調查,以證明網路自我體驗相同於地面自我體驗的質量。但反方同樣是強烈的,並且現在還佔有一定優勢。目前(2015年的時間點),網路的自我體驗分析小時,還不計入精神分析的訓練分析小時中。
小結
綜合就自我體驗這一形式的多方面情況來説,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1. 國際上臨床心理諮詢師訓練絕大部分是不進行自我體驗分析訓練的,只有精神分析學派才有對此的硬性要求。
2. 自我體驗對成為成熟的心理諮詢師,就主觀經驗反映是存在一定幫助,但這一幫助的有效因子目前是不明確的。但也有的一些研究,例如挪威的一些國際性研究則證明過長的自我體驗可能有害臨床心理諮詢工作的發展,而就二十多個國家精神分析學會的聯合研究,證明自我體驗和臨床療效目前可能沒有顯示正相關的證據。但即使如此,還是可以去參與。
3. 參與自我體驗所尋找的心理諮詢師或者分析家,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則,即工作時間幾千小時以上(我個人以為五千小時以上是至少的),人格相對成熟,生活結構穩定,在業內聲譽良好。
4. 不良的自我體驗,有可能造成心理創傷和傷害,所以不合適的體驗師寧願不做,也不能將就。而目前研究和經驗表明,正念、聚焦、跨文化旅行、文學閱讀都可能有助於一個心理諮詢師人格的逐漸形成。
5。 網路自我體驗具有效果,但目前對效果的確切信有不少不確定和懷疑,是否參與自己判斷。
徐鈞,南嘉心理培訓中心,2015年10月1日
我個人認為我在團體當中成長還蠻快的,還有就是自己經常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之類的,我比較喜歡繪畫療法和沙盤,蠻簡單的,但是很直接。
上學的時候,老師說,要搞清楚自己的情緒來源於哪兒,要知道你為什麼有這個情緒,當時老師說這個話的時候,我一點都不懂,不知道怎麼去關注,慢慢的好像就明白了,時刻自我覺察,然後去體會自己的感受和共情別人的感受,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和了解自己的方式。
我認為就是不斷的在心理學的圈子中浸泡自己,多思考,不要完全相信別人的,也不要總是質疑別人的,帶著理性和感受去面對這個世界。
本人認為去找一個比自己高級的諮詢師,去諮詢,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心靈感受,進步也快。
已經開始進行自我體驗一段時間了。
所謂自我體驗,大概是諮詢師自己來寬慰自己的,誰心裡沒有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呢,其實就是心理諮詢師自己去做心理諮詢。
首先,諮詢師自己要有錢去參加體驗。
其次,可以給諮詢師做諮詢的諮詢師本身的素質要比較高。(像繞口令)
我現在正在進行體驗的諮詢師是另外的諮詢師朋友推薦的,也挺貴的,效果尚不清楚。
但是總要小馬過河,自己嘗試一下才行吧。自省自高
自我體驗非常重要,個人是在因為抑鬱自我體驗將近100小時的督導級老師個案,並參加團體心靈蛻變課程之後才慢慢開始心理諮詢個案工作。不是為了體驗而體驗,而是真正地發現自己,探索自己,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各種問題,激發自己轉化各種模式的能力和智慧。我自己體驗我的老師的個案是很輕鬆自然同時發生很大轉化的過程。像流水一樣,而我自己又非常地有意識。要找到真正能幫你提升地督導老師。
關注多方面的案例,
多看書,多看國內外研究,多學國內外技術
反思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公眾對明星的抑鬱症表示同情,而對普通人的抑鬱症歧視?
※普查:你的mbti性格類型是什麼,你會給你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分別打幾分(10分制)?
※男朋友的哪個行為讓你沒有安全感?
※我總是怕男朋友和別人聊天曖昧。是我心理有問題嗎?
※(抑鬱症)在更改不了目前的生活狀態下如何讓自己的抑鬱情緒不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