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生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么?
在念高中的時候,有個老師常跟我們說,做常規的題目你們都顯得吃力,都不敢出難一點的題目給你們挑戰一下自己。。。上了大學後,好些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的學生,以前一節課能講很多東西,現在是幾個簡單的知識點要講半天,前兩天畢業設計給老師審批時,說他們上大學那會,提交上去,老師說了不滿意就直接退回去自己改,指導老師也沒有給更多的提示。而現在的我們,手把手的教,就差給寫出來了,但最後我們做出來的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985,211那些名校的學風是什麼樣子的,我不太清楚,但是我所在的學校,以及類似的普通高校都是這種情況。
古語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關於「現在的學生是否真的一代不如一代?」這個問題,想知道不同身份,不同年齡段的人是什麼看法?
這種論斷完全依賴於所觀察到的樣本。
我剛在學而思打工的時候好死不死的去聽了一節初中數學競賽的課,整個廣州最猛的20來個初中生,結果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驚嚇,作為十年前的江蘇初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我感覺當年的我肯定是被秒成渣渣的。這堂習題課基本3~5分鐘一條題目,有些過於簡單的題目基本就直說用某某定理,詳細步驟一概省略,然而即使最簡單的題,放在任一個初中的期末考試裡面也足以充當壓軸題,台下學生無不一臉愜意,彷彿是度假一樣。
可以說,隨著教學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最頂尖那群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在不斷進步的,十年前很難的題目,考過幾次後就被老師們總結出了解題套路教給學生,最後甚至淪為水題。這有點像軍備競賽,命題人很難長時間佔據優勢。
但是,中等和中等偏下水平的學生,比當年更水了,因為他們面臨著更多的誘惑和出路,同時,學校對學生的控制力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下降,尤其是在比較差的學校,紀律開始渙散,這部分學生的水平下降最為明顯,比如學生都到高三了,化學還考十幾分,竟然從來沒被談過話,請過家長,而在我的印象里,高三班主任應該是要把班上所有學生都挨個談談的,尤其是這種形如癱瘓的學生,更應該早治療。
軍事化和類似軍事化的嚴格管理,可以確保最差的那群學生水平不至於太差,但也很明顯會壓抑學生的天性,而偏自由的管理需要學生自己有很好的自制力,也需要老師有強大的教研能力,否則就會進入強烈的兩極分化,如果非要回答是不是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的話,我個人覺得,是兩極分化比從前更強烈了,強者更強,但水的也更水了。
一個人,什麼都不用想,身邊全是大學教授家的孩子,有什麼問題全都可以得到耐心的解答,還可以健康的成長,天天和老外練英語,自己動手做理化生實驗,甚至可以直接請教某某作者,臉上長個痘就花幾千去做個全身美容,脫個臼就和其他人得癌症一樣嚴重,最後堆出來一個名為「註定帶領人類進步」的高材生。
一個人,從小就要背負經濟壓力,什麼娛樂項目都沒體驗過,到班上還要被人冷眼旁觀,牙不好了也沒的洗,咽炎等慢性病不斷折磨,父母沒事兒干就打罵你,每天上學之前就心力憔悴,除了正常的教輔以外什麼都買不起,你說可以買得起一個200塊錢的酷派手機,結果半個月就壞了,關鍵時刻父母聯繫不上孩子,放學後又是一頓拳打腳踢,你看了看啃著半塊燒餅的老父親,忍著沒有告訴他手機壞了。
第一種學生應該是越來越強的,甚至比發達國家的學生都要強。
但第二種人的基數越來越大,所以平均來看,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因為社會結構出了問題。
高等教育的普及相關的問題,其它答案說的很好了。不過我還是想開一發關於年齡的地圖炮:
中國近幾十年培養的理工科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在時間上是存在一個波谷的。
因為時代原因,早年的學生在上學期間,不分城鄉往往要參與一些生產勞動。
而近幾年的學生,特別是95後,00後,學校實驗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好奇心重的學生還能從萬能的某寶上買來一些玩意自己DIY。
而夾在中間的這些學生,生活條件比上一代好,上學期間不用從事太多勞動;但是教學條件又沒現在這麼好,只能看老師做演示實驗,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非常少。
大學生素質是否一屆不如一屆見仁見智,但從大學老師的角度看,卻幾乎一定是的。
請看下面的這張表,全國出生人數從1990年的頂點降到了1999年的谷底,1999年出生的人數僅僅是1990年的0.44倍,也就是說競爭壓力小了一半多。
而自從擴張後,大學招生人數立刻飆升
2016年畢業的人數是2001年畢業人數的6.75倍。
一邊是同齡人少了一半多,一邊是大學招生人數多了幾倍,結果就是入學難度小了十幾倍。
現在的某些大學生究竟是怎麼樣的,不妨看一看這位的觀點,對現在的所謂大學生的想法也能了解一二:
以下是 @齊天大聖 這位「學生的回復」
「齊天大聖回復匿名用戶(作者)22 小時前
我看完了,我認為這個不是問題,什麼叫高中升學考試激烈耗盡學生的學習動力或心力。
請問為什麼要學習呢?學生到底明白自己學習的目的所在嗎?
如果老師或者學校無法讓學生明白?那學生憑著什麼堅持枯燥的學習。」
一句「那學生憑著什麼堅持枯燥的學習。」如此理直氣壯,讓人看得哭笑不得。不過請相信,這樣的學生還真不在少數。他們認為自己學習是為了父母,甚至為了老師,他們為了別人而「痛苦」,別人應該因為自己學習而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他們認為老師應該有能力讓學習變得快樂無比,因為這是老師的義務和職責。至於自己,只有快樂學習的權利,而沒有枯燥學習的義務。
雖然隱約感覺到這樣想法的學生是存在的,不過這麼直白地呈現在面前,還是讓人難以置信。
---------------------------------------------------------------------------------------------
根本不看內容,只看開頭幾句話,直接開噴,就是現實中的學渣無疑。
這裡說的生源質量確實在下降,指的是在學校、教師都不變的情況下,教師主觀感覺到生源質量下降了,這是大多數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況且是指大學,根本沒有說高中初中。(雖然本質上生源越來越向優質學校集中,導致非重點初高中也出現「一代不如一代」現象,和大學其實並無不同。)
----------------------------------------------------------------------------------------------
大學在職老師。
因為做教學法改革的關係,曾經精確地統計過每一屆學生的分數,排除了干擾變數後,可以肯定地說:大學生的確一屆不如一屆。不過這只是表象。深層的原因如下
1. 擴招導致原來只能上二本的學生到了一本。原來只能上中專大專的上了二本。所以二本學校原本優質的生源被一本大量吸收。傳遞的結果導致二本學校和較弱一本學校生源直線下降。
2.雖然一類一本大學本科生源不會有明顯下降,但是大量從前只能進入二類一本的學生稀釋了精英大學的含金量,所以頂尖大學仍然會感到生源質量下降。
3. 即便是頂尖精英大學,在研究生階段也會因為國外大學吸收頂尖學生而感到生源質量被明顯稀釋。所以外國大學的競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4. 由於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現在的高中生為了應付高考已經耗盡了求知慾和學習的動力,到了大學相當於進養老院的現象在各個層次的大學都有所增加。相對於十年前的大學生,感覺學生精氣神都越來越差,睡覺遊戲追劇是日常生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和悲哀。老師很無奈。
5. 由於中國大學普遍嚴進寬出的政策,缺乏淘汰和篩選,導致畢業生質量越來越差,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我看來,這是質量下降的根源)優秀的畢業生和混出來的畢業生通過學位證書是無法區別的,這也導致了畢業證的含金量被嚴重稀釋。更可怕的是,這種循環往往是惡性的,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走捷徑,混個文憑了事。學生的敷衍導致教師不得不敷衍,真的有點兒悲哀。
現在中國大學的現狀其實是非常扭曲的。二本大學普遍有淪為野雞大學的趨勢。這不是一個小問題。
如果你真真切切的從事教育行業,就會發現孩子們一代更比一代強。孩子們不僅努力,而且聰明。
我同意這個說法,那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越來越差。
因為你教的一屆孩子,他在一點點成長,最後到畢業,跟剛來的學生比,當然要強很多,這時候你又接手新的學生,當然會覺得差啊,你早就不記得你剛接觸的上一屆學生剛來時是什麼鬼模樣了!
我覺得這話有一定道理啊,我就想一些支持這個論點的論據來。
我相信有教無類這句話。學生好不好全看周圍的環境如何培養他們。所以,如果說學生的質量真的有波動的話,也是他們的成長環境出現了有利於或者不利於他們的變化。
首先說中學生。
中學生的質量是有一個波谷的,我覺得就是我們那個時候。
一方面,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一批人經歷的應試教育的最高峰。擴招連年實行已經有五六年了,而除了制度內考試以外其他諸如特長自招出國等等路徑還沒有發展起來。因此那一波人在整體素質上是極為殘破的。我覺得可以用畢業照的差距來衡量這一點。長期大量單調的學習使得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顯得畸形了。
第二方面呢,就是精神支持和信息資源相對差一些。當時大院式的成長環境已經開始解體,孩子們已經變得相對孤獨,同時互聯網等資源又沒有那麼豐富,因此在精神上,那一代人無法從同伴獲得支持,也無法從互聯網中獲得足夠的信息。
當然,凡事有利有弊。現在的中學生們幾乎沒有我們當年的劣勢。然而,多樣的出路使得學生的基礎可能不那麼紮實。而更多的網路資源更使得中學生們的精力分散很多。
再談談大學生。
我國的高等教育嘛,就是。。。呵呵呵哈哈哈。
教學的事兒不用多談,大家都懂。我想說說精神關懷。
這個或者說是所謂人文氛圍。很多理工科大學把這個理解為請幾個文科專利給大家講一講就完了。可是,真正的大學人文關懷是對作為學生但是同時也是成年人的大學生們的精神世界給予關懷和引導。隨著大學團學組織的崩壞,這個方面的情況已經極為惡化了。在教學方面,學校已然不尊重學生的客觀認識規律不把人當人以後,在人的精神需求方面又放任年輕人自流,而不是加以引導。要知道,就算出門打工的年輕人也需要有老人帶的對不對啊。這樣的工作只能由那些有熱情有技巧的人來做,來慢慢開啟那些青澀封閉然而又充滿能量的人的內心。然而,留校名額一次次被走後門的人所篡奪,如何薪火相傳?學生組織變得公司化和低幼化,變得江湖化。
當然了,其實影響學校對於學生們的關懷力度的最大因素,還是大學生們的定位。八十年代包分配的時候,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更是統治階級後備軍,是被培養的對象,當時找學校教授聊天談心吃飯都是很隨意的,人家把你當自己人。現在呢?本科生不如狗。中學的時候我有一位非常敬業的物理老師,
他本人非常牛叉,
因為我校偏遠落後,
所以作為一個新人教師,
他干過化學老師,
干過數學老師,
干過語文老師,
最後沒有物理老師帶畢業班(初三),
於是他又開始干物理了。
老師是個牛人,
所以對我們是非打即罵:你們這幫弱雞,老師當年怎麼怎麼樣!
而敝人當時作為一個還不那麼弱雞的理科小才子,
也是被他摁在地上揉搓了無數遍,
各種題目拿來蹂躪我,
然後每次遇到疑難雜症都盯著我上,
一個人在黑板上做一個之前沒見過的題那真是一種遭罪。
因為敝人還有一點理科天分,
所以老師對我的要求也極為嚴格,
每次考試完畢,
拿到試卷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錯題:看看錯在哪裡,
因為一會老師又要揉搓我了,
我得在他行動之前給自己找個借口好下台階。
我一直活在老師的口水裡,
我一直活在對老師的羞愧里,
我就在這位老師的揉搓中參加的畢業考試,
我考了60分,
是的你沒看錯,
60分,
作為一個理科小王子,
這分數沒毛病。
忘了說了那時候我們物理滿分是60分,
我是滿分畢業的,
也是全校唯一一個滿分。
後來等到我畢業了之後,
我認識的學弟學妹們見到我就經常仰望我,
都說我好牛P,
我莫名其妙:
我當年被老師噴口水,
被放在地上揉搓,
被各種碾壓你們是不知道啊。
學弟學妹們的答案是:
X物理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表揚你,
語氣是這樣的:
你們這屆學生不行,爛透了,
你去看看你們上屆的學生,比你們強10倍都不止,
特別是XXX(敝人)同學,根本都不用我說,
做錯一道題,我敲敲他腦袋瓜子,他馬上自己就知道怎麼改了,
從來不用我說!
再看看你們這幫弱雞,
天賦和XXX差遠了,還不努力學習,以後搬磚都沒人要。
我也是一臉懵逼:「從來不用你說?」
老師你當年都不是說我啊,
你直接搓我啊,
直接上腳的啊,
怎麼這會你變得慈眉善目了?
這不是你風格啊老師。
說到這裡不知道題主明白了點什麼沒有?
老師都是恨鐵不成鋼,
誰沒有經歷過痛苦糾結的人生?
你以為那些所謂的小天才真的就是只打LOL只看小說只玩高冷嗎,
很多時候大家都經歷過那麼一段不怎麼愉快的被揉搓被輾軋的歲月,
等你揉搓乾淨了,
輾軋瓷實了,
你也就成大牛了。
老師經常說你們往屆/以前的學生牛逼,
等到你畢業,
你說不定也是牛B中的一員啊,
不宜妄自菲薄啊孩子
努力才是王道,
爺爺都是從孫子熬過來的,
如果非要做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結論的話,那研究身邊的人還不如研究下教育政策。
沒有什麼比起教育政策更加能影響學生質量了,教育政策的影響比起啥大家是不是都有錢了,學生是不是都能接觸電腦了,是不是人手一台智能設備了,有多少接觸信息的渠道了真的要大得多得多得多。
人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願意多做無用功的人真的是極少數。
羊島教改開始太簡單,然後放到國際上被吊打,幾乎所有大學的所有比較難的專業都說招不到好學生了,之後又改難了,坑死一批學生,但是整體學生質量總算被拉回來了。
所以真的要問學生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看歷年教育政策基本就知道一二了。
我在農村學校……這個村也不是很偏僻……
反正我們這農村的學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學習好點的都考出去農村了,留在城裡了……
當初聰明,但不學習的也多數去城裡做點小生意,靠著靈活頭腦,孩子基本也留在城裡了……
現在農村剩下來的,多數是兩個不聰明的父母,生下了不聰明的孩子…………然後留守在農村裡……跟留守的老人生活……
我教過的學生,有個奶奶就是文盲,家裡剩下這一個奶奶,爸爸坐牢~老人一個字都不認識~這樣的老人帶孩子~你說孩子能啥樣呢…………
因為你的老師,做學生是在985211,而執教是在非985211。
完全不是。
我覺得在中國互聯網聯接世界(1994)後出生、從小就在互聯網環境中長大的這些小孩比上一代人強多了,當然這個年份不絕對,我強調的是互聯網環境,具體年份不爭議。以我個人接觸的感受,還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碩博明顯不如本科生聰明,一說話就能感覺來。
以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中國的發展速度,差三歲就是一代人。三年前跟現在,三年後跟現在,都不是一碼事。
理工科我不了解,只知道我本科時,網上還是五毛和美分整天吵吵,來來去去無非那麼幾句,陰謀論加直鉤釣魚。
去年知乎上全程直播美國大選,連美國八流小道消息都能爆出來,雙方場外的一舉一動都在實時分析,大神層出不窮,來龍去脈歷史淵源,瑣碎的派系、政見分歧都講的一清二楚。他們對美國的了解程度,是上一代人能比的?我是只有跪著服的份。即使是獵奇的談論政治,現在也比五年前細緻的多。本科時我同學還整天談利維坦,現在呢?多少高考大省的學生去不起歐美就選便宜點的俄國念本科,20歲就把外馬後現代聊得溜溜轉,現在沿海地區的外國語學校中學生托福考出高分還是新聞么?
現在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中國這些年白髮展了?老師大概是覺得現在的學生看起來沒有50後、60後能吃苦能下笨功夫罷了,說一代不一代的老師恐怕自己水平就不怎麼樣,非要用自己的行事邏輯判定年輕人行不行,這不太好。姚期智在清華上課,本科生起來就能想出他還沒想到的計算機演算法。
不要低估本科生。明年00後批量進入大學校園時,還會叫人耳目一新。
你沒有講具體的語境,也就是你高中的檔次,本科的檔次。貌似現在政策層面是搞中心城市、城市群,不再是就地小城鎮化,這意味著基層一定程度上是被放棄了,目前的教育資源差距需要一個集聚的過程。消耗的既有時間,也有一部分不太幸運的人。
首先從時代上來看,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我國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變化導致了有些人覺得「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想法。
1.整體上來說,人口的大量增長,讓教育愈發成為了稀缺資源,因為人多,老師對於學生的管控力度越來越小,可分配的時間越來越少;同時優秀教師的個人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可收入卻不是特別盡人意,需要時間增加收入。此消彼長,會有大部分自制力差的人的自控能力始終得不到糾正。
2.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大量學生對於學習本身的欲求越來越低,因為依靠學習「改變命運」等能夠深刻影響人的心裡因素不復存在了,加上課本知識本就枯燥,學生的興趣越來越小,就需要老師進行更多的主動引導,讓老師變得更累了,會有這樣的小情緒。
3.基礎教育的出發點過於極端,無論是小,初,高;我們基礎教育的主要進攻點都是高考,考一個好大學選一個好專業似乎成了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我當初也是在一所全國百強高中就讀,學校仍然以高的升學率來作為學校的名譽宣傳,雖然不能說是錯的,但我始終不認為用這種打擊用戶(家長)痛點的商業手段來進行學校的宣傳是一個值得稱讚的手段。甚至會出現地域性升學率競爭的事件。
現象分析到此為止,基礎教育給學生們編造了一個12年的大謊言,就是通過高考上一個好大學,選一個好專業就相當於獲得了美好的人生。這種認識會讓大量學生上了大學卸下12年的壓力後飄起來,我不取兩極只看中間的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是以過了課拿到證為最終目的上的大學。甚至家長也會淡化高等教育的作用,說過了課程就好,多交朋友,多接觸社會,好大學換取的是好資源等等等等。這樣的思維灌輸讓大學生不會重視這個學習過程中的收穫,覺得獲得結果就好了。
這可能是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斷層吧。
4.信息社會,各種成功信息鋪面而來,讓尚未接觸社會的學生們覺得出路繁多,不僅僅是通過學習。
他們尚未辨識這麼多的出路還是要去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能,可大部分教師和家長可能過於勞累,總會懶得從合理的角度去解釋,往往都簡單粗暴地說那些都是偶然事件,你不可能,或者說你消停學習,不學啥也不是,還有就去找成功者有什麼主觀資源嘗試通過打擊放棄。這反而容易刺激年輕人的戰鬥心理,反而厭惡學習。
5.教育產業化讓廣大用戶覺得教育是一個「商品」,而他們沒有分析過這個商品要怎麼用才能讓自己獲益,只是潛意識覺得這個商品是必需品。使得大部分人覺得我花了時間花了錢,買了個證,證有用就好了,少說廢話。而懶得讓這件商品給自己提供的利益最大化。
6.我們前12年的基礎教育大部分都是在提供工具,或者說提供通過高考這個遊戲的各種道具,讓大部分學生獲得的僅有套路,對於感知上的(或者說學習方法)訓練少之又少,這首先讓學生們在學習大學知識的時候,依然偏重於掌握工具,而大學很偏重於感知訓練,來讓學生們自主獲取知識。
這就導致了老師們覺得學生們已經可以自己捕獵了,只要告訴他們什麼好吃,而實際上還都是嗷嗷待哺。這種拿來主義在知乎里應該也不算少見。
這也極大的讓學生踏入社會後,從事工作時力求直接獲得解決方案,掌握套路,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基礎工種在不斷的被淘汰,沒有創造力的人競爭力越來越差,容易被淘汰。
7.教師這個職業基本被刻板偏見定義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教師這個行業不是抱著教書育人的心態,而只是為了找一份穩定,假期多的工作而已,都說初心很重要,人再怎麼改變初心都會留下一點,可初心都這樣了,還指望什麼呢?
8.所謂「養育」就是養活和教育,在封建社會多半是父母養育孩子,現在的社會結構基本上是父母養,老師育。所以我既希望老師能覺得自己乾的是一件超牛逼的值得尊敬的事業,又希望學生能夠珍重這一份「育」之恩,養育之恩就是創造之恩。
--------------------------------------------------------------------------------------------------------------------------------
好了,要上班了,就更新這麼多,想到我再繼續寫。
現代的學生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相比過去的我們,現代的學生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背更多的東西,承擔更多的壓力。
但為什麼所有人都有"一代不如一代"的錯覺呢?
——因為人只是變得更加自私了而已。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還有那些滿口標榜自己"仁義道德"的大人們。
用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的,是聖人。
用高的道德標準要求別人的,是小人。
而學生們,正處在這個急速右傾的時代里。幫助同學就是給自己設立障礙,幫助導師跑腿對將來的工作也沒有益處,幫助父母也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錢……
所以怎麼能說學生們"一代不如一代"呢?
明明是全社會"一代不如一代",並且把鍋都扣到了學生頭上了嘛!
不信?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有多久沒有這麼做了:扔下手機和電腦,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只是單純的在戶外慵懶地曬一下午太陽?
做不到嘛。因為你總是想著"利益",想著那可笑的"機會成本",而忘記了自己一生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永遠停不下來。
既然我們連停下腳步,享受自己人生的片刻都不肯去做,又怎麼能去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別人呢?
既然社會上的每個人都不去關心別人……讓學生去關心他身邊的事情,那是有可能辦得到的嘛?
按題主所說:
高中老師:做常規的題目你們都顯得吃力,都不敢出難的題目。
——但是高考就是平均難度的題目。做難的題目加那麼兩分,"沒有意義","性價比低"。
大學老師:現在幾個簡單的知識點要講半天。
——但是大學期末考試考的就是那幾個簡單的知識點。學其他的知識,"沒有意義","性價比低"。
畢業設計:導師上大學那會,提交上去,老師說了不滿意就直接退回去自己改,指導老師也沒有給更多的提示。而現在的我們,手把手的教,就差給寫出來了,但最後我們做出來的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但是學校最終還是要放你們畢業的。自己花心思寫論文,"沒有意義","性價比低"。
我前幾天和一個剛畢業的姑娘等人,等了兩個多小時。期間她一直來回踱步,不停地抱怨,"不遵守時間的人很差勁","我討厭沒有原則的人","這個時間我應該在家裡讀書,背單詞","就算不讀書,午睡也比等人好"……
而我只是咪起了眼睛,靠在公園的長椅上。看,溫暖倦怠的陽光從清涼的樹蔭中傾灑下來了。
這個中午啊。天氣真好。
感覺隨著計算機水平的進步和實驗技術的提高,現在最普通的學生都能輕鬆做出以前大牛的實驗,模擬計算,這叫一代不如一代?
以前打孔寫程序效率多低?講個笑話:"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學生"
(笑)
大家都感覺現在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說兩點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吧:一個是現在生活好了加上孩子少了,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除了任性之外比任性更嚴重的是懶惰,懶得不動腦子懶得做作業,學習不動腦子怎麼可能優秀。二是現在不許學生留級,我帶的初中,說實話有些學生也就小學三四年級水平,這樣的學生老師怎麼教的會,他們坐在初中教室里有多大意義。不讓留級國家是為了保護學生,可一線的老師知道這樣的政策實際是害了一批學生,孩子年齡小不懂的學習的重要性,再沒一點的壓力,學習自然沒動力,基礎不好學高一級的知識自然吃力,惡性循環只會越來越差。
懦弱的80一代,迷茫的90一代,令人失望的00一代~~未來還有更多蛇皮形容詞扣在每代人的頭上,抱歉,我只是找了一部分。
隨著教育的產業化,大眾更容易受到高等教育,素質會大幅度提高,這代人的平均素質肯定比上輩人高,而且總體的工作能力也會高出許多。風流人物當然也肯定是有的,相當多的會集中到更高等的學府。
總之,我覺得站在高處俯視和貶低別人的那些人是非常自我的,因為每代人,都甩掉了帽子,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打了他們的臉,而且打的很腫,辣么腫。(^0^)/
這話看怎麼理解了,以前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會比現在好一點,因為高等教育普及了,以前是精英教育,現在是大眾教育,以前一百個人里有幾個上大學,現在一百個人里有幾十個上大學,你拿人群中那一小撮精英跟一大部分大眾比平均水平就有點田忌賽馬了,所以有人這樣覺得正常。
但是,高等教育能普及到大眾,整個國民素質都會提升,所以事情要一分為二地看,如果所有人能上大學其實說明我們的社會進步了一大截。
所以看到以前老一輩的大學生我敬佩,看到新一代的大學生我依然相信他們會創造更偉大的時代,時代總是向前的,整體來說一代人比一代人強。推薦閱讀:
※當了兩年教師,猶豫要不要辭職…?
※作為一名老師,卻有抑鬱和社交恐懼傾向,是否該換工作?
※小堂弟自殺,目前分析來看老師可能是主因,請問這個老師是否要負責任?
※學校的心理老師到底有沒有用?對學生有任何改善作用么?
※有一位呆萌(或者說萌萌噠)的老師是怎樣的經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