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壓力下從容不迫?

我不從容,無法享受現在,無法享受和人交流,無法真正去關心別人(只在嘴上客套幾句,其實內心無暇關心),更沒有餘力幫助別人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自己很無力,我想成為更好的人,所以非常想解決這個問題。(我絕不是自私的人,只是覺得無法獨善其身,如何兼濟天下)

讀過很多勵志心理類書籍,知道應該讓自己活在當下,不為未來擔心。可每次面對新任務的時候,還是會擔心,瞎想不好的後果,還是會有那種時間永遠不夠的緊迫感,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的心態。大任務在眼前的時候,我會陷入陰沉的狀態,無法放鬆神經,甚至別人開玩笑都笑不出來。

和自己相反,我常常看到有些人每天需要處理很多事,卻很從容,而且心情非常愉快,他們並不憂慮,他們享受現在,面對非常多的任務卻能輕鬆以對,熱情幽默,而且願意幫助別人。

想問這些朋友,你們是如何做到的?你們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是什麼?如果可以的話,我很想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想知道細節來讓自己模仿並接近那種狀態)。

PS 我知道更多歷練會讓人更從容,但我想知道除此之外我還能主動改變些什麼。
謝謝。


說一個小tip

我也曾非常焦慮,看了一些心理學,勵志的,靈修的書,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淡定一點,能夠享受生活中的點滴饋贈,而不是條件反射般的完成一個個目標,疲於奔命。

總結下來,有個好辦法,可以降低焦慮水平,一定程度上濾清思路。

就是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

這是一種思維習慣,需要練習。

比如,周日晚上,我就開始焦慮,焦慮到無法愉快的享受晚餐,大部分與家人之間的摩擦都發生在周日下午。
於是,我就開始問自己
問:我到底為什麼焦慮?
答:明天要上班
問:上班為什麼焦慮?
答:上班要早起,還要完成上周遺留的工作。
問:起得來么?工作做的完么有什麼問題?
答:雖然不願意早起,但是起得來床。工作中要去完成5套報表,2個報告,給客戶打幾個電話,開一個例會。
問:難點在哪裡?應該怎麼解決?



在這個問答的過程中有些問題就迎刃而解,有些問題雖然沒有解決,也有了大概的思路如何解決。
周日,下午開始焦慮的時候就想一遍,也就不焦慮了。
別的情況的焦慮樓主可以自行試驗。

因為很多焦慮其實是無意識的,你可能並沒有在意識層面考慮過,而是通無意識的拖延逃避,而本能卻清楚的知道問題不會自己解決,所以就焦慮了。

不專業,拋磚引玉。希望能有幫助


題主已經答出了自己問題的答案:歷練。

最簡單可操作的方法就是力量訓練和軍事格鬥訓練。

前者讓你有自我的強大感,後者讓你知道人是如此脆弱,包括那些你不敢面對的人或事。

痛是一種學習,壓力也是一種學習。你需要感受痛和壓力的歷練,然後你會對痛和壓力產生免疫;比如你在5個人圍攻時完成理性的防衛技術動作;在你精疲力竭時,在你被圍攻謾罵時理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的課也有這樣的訓練。

心理學給了人很多方向或世界觀,即使人看了大量面對壓力的心理學書,人並不能變得可以面對壓力;而應對壓力能力的提升需要像種牛痘一樣先讓人在可控可承受的範圍內面對數次真正的壓力,這種訓練會使你的壓力應對機制像練肌肉一樣變得強壯有力。

這個問題,我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實現機制。


活著,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流行「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今年更加乾脆,直接「逃離北上廣」。這樣一個呼籲人們逃離現狀的話題,為什麼會被媒體推上風口浪尖上?


是怎樣的一種心理,讓我們綳不住了,讓我們曾經的耐心在這個瞬間就崩塌了。


可能是因為房價真的很高,可能是因為看病真的很危險,可能是因為生活的方式真的很壓抑。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還記得,曾經想去大城市裡描繪的藍圖,多少人還會在為理想熱淚盈眶,多少人又是到最後,把這幾座城市當成了靈魂的囚籠。


「北上廣」不是某個具體的牢籠,其實你想離開並不難,一張機票,一張火車票。但是,我們逃不出北上廣深這幾座一線城市給身處其中的每個人所帶來的壓抑感。


這種壓抑感,被統稱為壓力。工作的壓力,生活成本的壓力,這座城市給我們的壓力。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何有效抗壓?如何對逃離北上廣說一聲,不。

壓力究竟是啥

壓力(stress),在心理學中的專業叫法是「應激」。是指,由於事件和責任超出個人應對能力範圍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

在北上廣打拚的我們,常說的工作壓力就是當工作要求跟個人能力、資源和需求不匹配時,出現的應激狀態(朱龍鳳,2010;徐澤虹,2003)。


但很少有人認識到,壓力本身是中性的。如果工作完全沒有壓力,例如整天只要做像端茶倒水這樣完全沒有挑戰性的工作,人會迷失目標、喪失鬥志;


如果工作壓力在可承受範圍內,並且讓你有種「跳一跳說不定就能夠得著」的挑戰感,打起精神、專心致志地,還是可以滿意的完成任務,那這就是「良性應激」;


如果工作壓力大到讓你覺得即使使盡全身的力氣都不可能完成任務,從而導致不想起床、消極怠工,那這就是「劣性應激」。


首先區分工作與生活壓力對你來說,是處在哪個階段,是可承受的「良性應激」中,還是在隨時崩潰的「劣性應激」邊緣。在崩潰邊緣的人,更容易被情緒挑動,更容易出現「逃離北上廣」的舉動。

壓力的幾個階段


北上廣的持續高壓力的生活節奏,持續時間長,身心不免難以負荷。長時間的應激,會導致一種癥狀找上門,這種癥狀叫一般適應綜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這種癥狀的開始,就意味著你開始感覺到壓力的存在,他是壓力的縮影。這個癥狀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我有一個朋友完美的詮釋了這三個階段。小鯨是一個三十來歲好勝的姑娘,從事室內設計的工作,平時是個很正能量的人,做什麼事情都充滿著元氣跟衝勁,是想到就要立馬去執行的類型。

第一個階段是「報警階段(Alarm)」,這個階段的你並沒有感受到壓力,只是身體會自主動員起來,調動一切能量做好準備戰鬥,正是厲馬秣兵準備干一番夢想的樣子。
小鯨在工作上總是加班加點,給自己定了很多的目標,也無形的給自己添加了很多的壓力。

壓力持續,小鯨的身體反應會更加明顯,如心律、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含量增加等等,你的潛能被充分激發起來以抵禦威脅,此之謂「抵禦階段(Resistance)」;
她的工作一直都很順利,直到某一天遇到了無法工作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她把自己逼得比平時更緊。那段時間她的精神十分緊張,整個人都很焦慮。

壓力持續時間太長,強度太大,她的身體終於是舉手投降了,最後通過極度疲憊或身心崩潰、乃至各種疾病,向她發出「我不行了」的信號,此之謂「衰竭階段(Exhaustion)」。
這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壓力折磨得不像樣了,最後積聚的壓力過量了導致最後患上了抑鬱症,最終她因為抑鬱症無法繼續工作而不得不辭去工作。

勞逸結合才是正途


一位職業技能培訓師在課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後問台下的聽眾:「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有人說是半斤,有人說是一斤。


講師停頓了一下,開口說道:「這杯水的重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鐘,誰都能夠;拿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進醫院了。


其實這杯水的重量沒有變過,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覺得沉重。這就像大家承擔的壓力一樣,如果你們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不管時間長短,到最後就覺得壓力越來越沉重,無法承擔。


我們需要做的,是適時放下,休息一下後再拿起這杯水,如此才能拿的更久。

所以,各位應該學會靈活變通,勞逸結合,讓自己走得更遠,而不是一味想著如何走得更快。」


你真的有好好面對過壓力嗎?


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角色增加,只會越來越重。


《中國人的人生曲線》一書提出了一個非常貼切的模型:中國人一生的幸福程度,呈U型曲線。童年與老年最幸福,青春期幸福感開始緩慢下降,青年與壯年到達谷底,中年時又稍有回升。


不要幻想命運之神會格外眷顧你,想把自己的U型曲線變成「一」型曲線,默默提升自己的抗壓力才是王道。


其實道理我們都懂,我們也知道想「逃離北上廣」的病,其實是由於我們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下引起的,只是壓力總是客觀存在的,要如何更好的處理它呢?我們不妨以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待:


健康心理學(Nelson Simmons, 2003;Murphy, 1996) 把抗壓技能分為三種:

(1)問題關注的應對,即通過採取具體措施來緩解壓力給人帶來的問題與困難。如,把所有具體可行的操作步驟寫在白紙黑字寫下,理清思緒。


(2)情緒關注的應對,即通過採取有效的情緒管理來舒緩壓力給人帶來的焦慮體驗。如,及時覺察消極情緒,通過冥想、深呼吸,打破惡性循環。


(3)意義關注的應對,即通過深入的哲學思考來梳理壓力給人帶來的精神困擾。如,壓力能給自己帶來的意義就是訓練自己從痛苦中汲取智慧的能力,學會懷著感恩之心應對壓力帶來的成長。


算不上從容不迫的人,卻是很想幫幫你。
小的時候學過演講,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每次都很緊張,怕自己發揮不好,有的時候說話都會顫音,後來連續幾次比賽我都用一個稿子,可以說是爛熟於心,突然發現我不緊張了!演講很流暢,表情自然,感情豐富。
從此我就知道,充足的準備,演練可以避免緊張。 後來家裡經歷了很多事,就不細說了,這些事都在慢慢讓我成長,讓我了解人生的本質,然後開始接觸宗教,慢慢的發現自己的心開始沉靜下來,對很多事能看清它的本質不在糾結於這個事怎麼樣,我應該怎麼樣。我說這個的意思不是讓題主去信宗教,我只是說在你經歷了很多事以後,你會慢慢的找到一種了解這個人生的關係,當你了解之後。所謂的無法享受周遭,無法關心別人都會消失。你就會越來越平靜


還能做什麼?很簡單,順勢而為,也就是安於現狀,偷得清閑。
你覺得一個任務壓力大,那是因為你在乎它,你對它的質量有要求。你覺得別人壓力不大,那是因為他們要求的沒有你那麼多。他們可能只追求結果的大致相同,你卻追求每個步驟的嚴絲合縫。

不想要你歷練或怎樣,只求你習慣,這叫做悅納自我。這種壓力狀態是你的自我要求,是你對自我提升的追求。那些你所謂的很輕鬆的人,他們早就過了你這個坎兒。一件事情你不再陌生的時候,它無非就是一個機械化的勞作,你對其每個步驟都已經熟悉,你還會畏懼嗎?

無一例外,每次當你能毫不費力,輕鬆應對的時候,這件事對你個人的提升毫無幫助。


我就是別人有什麼心理問題,什麼需要幫助都會找我的那種人,只能說這種事有失必有得,你幫助別人,達到他們的要求,必須得自己在私底下做出一番功夫。這種人並不是題主所說的十項全能,能處理還不會耽誤自己的時間或者精力,其實這是在慢慢歷練後才會積攢的功力,剛開始覺得很累可是時間長了就會總結出方法,合理巧妙的幫助身邊的人,讓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既然題主比較迷茫,那我就推薦幾個方法

1.學會「知行合一」 題主也說了,自己也看很多有關於人際交往的書籍,可是看歸看你真的將書中的方法運用到生活里了嗎?其實我比較推薦你一個方法就是,自我安慰法。這個很簡單,明天在鏡子前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可以,我可以頂住壓力,可以微笑面對世界」久而久之,你給它自己這樣的潛意識,你做起事來也就駕輕就熟,不會感到生活壓力很大,或者別人給,我的問題,我不能好好解決,而感到很無力。
2.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其實說白了,這種功力還是要在一點一滴中練習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是一個很厲害,全能的人,他們也會害怕她們也會恐懼,害怕人際交往,或者害怕,別人有求於自己,試試看,下一次別人有求於你的時候,或者老闆給你派發任務的時候,你以積極的態度去迎接它,真心實意的把她當做自己生活的必經之路,在人群中多的地方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試著去領導別人不要做一個跟隨者,自己在背後多下功夫,不能做到,有問必答,但也可以做到別人的小參謀。不要給別人,這個世界我自己做好就可以的,潛意識,要做到學會愛芸眾生,別讓自己每天都處於憂慮,每天可以聽些,讓心裡舒暢的輕音樂,或許你的生活更美好
當然了,這也給是我的一己之見,想法可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希望我可以幫到你


最近身邊許多好友都在討論關於結婚關於工作的話題。有的人在著急,認為到了22歲,如果不拍拖,也許就來不及在28歲前結婚,生孩子。有的人在著急,畢業一年了,曾經的同學如今差距越來越大,有的已月入過萬,有的人的收入卻還徘徊在生存的疼痛邊緣。


總是習慣性的去避開這些話題,可以說有點抗拒這類型的話題討論。說到結婚,有很多人雖然空窗期很久,但還是能遇到適合自己的人,幾個月就完成結婚生孩子,
有的人早早拍拖,但到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走在一起,此時大家都已年輕不再。也許我舉的這兩個例子比較極端,卻也是反映出事件發生的隨機性,結果的多樣
性。至於收入、名利這些,就更是如此了。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瞬息萬變,每個人都在為追趕世界疲於奔命,每次討論這些問題,讓聽者覺得很疲
憊。很多人只是希望能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快樂的享受每一天的生活。但是身邊太多的人會提醒你,你沒有大志,你沒有錢,你不夠出眾....太多的人
陷入被動的攀比漩渦,於是大家陷入了各種被迫競賽中。時間久了,大家都忘記自己的初衷,只會不斷的迎合社會的發展流。

我們時常被迫陷入這種境地,顯得自己很被動,我們總不希望自己的心情總是受到他人言語的影響,使得自己不能正常繼續自己的計劃。我想起我們小時候,為了考上好的高中跟好的大學,我們是如何從一個成績泛泛的學生逆襲的。

記憶最深的就是專註於自己的目標。

我只關注各科的成績比分,關注各科各模塊的成績比,專註於背單詞、背古文、專註於優秀作文的結構拆分。關注自己每次考試的成績在班級和年紀的排名,留意名列前茅的同學但並不糾結於此。

似乎那段時間,我封閉了雙耳,蒙住了雙眼。我聽不到與我目標無關的任何聲音,看不見我所需的信息無關的東西。當下的關注點是我自己,我感受到自我平靜的內心,儘管此時我並不是數一數二,但是我清楚保持這種狀態則實現自己的目標綽綽有餘。

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只有有目標才不會那麼容易別其他事物所影響。

當然,我們並不是真正的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要學會屏蔽一些無用的信息與雜音。

遠離你的社交網站,和朋友同學鞏固情感、了解時事新聞並不能成為你無節制刷微博刷朋友圈逛臉書的理由。

了解時事更建議你觀看新聞聯播等少量國際性新聞傳播平台,閱讀行業龍頭期刊雜誌可確保你不至於落後這個社會,同時也控制你在這上面使用的時間。

除此之外,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情緒波動狀態,鍛煉身體,參加多團體型的分享會等等。

總而言之,只有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才能腳踏實地,不浮躁,才能從容不迫,心平氣和的行走在這個焦躁的社會上。


求摺疊


因為你害怕輸掉這場遊戲。你害怕那個無底深淵會將你吞噬,而你的同伴將會站在邊沿沉默。你害怕失去你所擁有的一切,你將赤身裸體,你將成為昨天你看到的街邊的乞丐。相信我,到你窮困潦倒之時,就算一塊冷落的肥肉也可以成為珍饈。憑什麼你成功?憑什麼你擁有?「偉大」不是一個單向遊戲。不成功你回不到原點,而是直直落下去。你見過獨臂的楊過恐懼嗎?你見過獨孤求敗猶豫嗎?你要麼擁有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要麼身上已然一無所有。所以,如果你不忍心放棄暖風和綜藝節目,如果你不忍心離開被窩和穩定收入,那麼你就沒有必要克服壓力。因為你將會逃離,回到安穩的港灣里。

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的選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說說我的一些方法吧
1.做好時間和精力管理,工作、社交、娛樂、睡眠的時間都要規划出來,這樣狀態的才能平衡
2.專註於當下的事情,不要在干一件事的時候想著其他事情,這樣不僅效率不高,心情也會不快樂,無法體會投入的滿足感和成功後的喜悅感
3.提升自身效率和能力,很多事情之所以困惑,事實上是因為自身能力和理想之間的差距所產生的,所以學習一些相關的方法並且練習,逐漸會你也會成為你眼中的那些高效的人


想太多。未來是害怕的根源,只有不顧未來,才能天不怕地不怕。

讓自己忙一點充實一點,太閑了就會胡思亂想。


你要告訴自己的是:我的生活是自己的!快樂和悲傷都是自己的!
我還有xx年xx天將要面對死亡,在死亡前你這當下的一切都微不足道,所有驕傲榮譽難堪恐懼都會消失。


其實原先的時候和題主同感。
覺得有很多要做的工作,覺得壓力很大,卻力不從心,沒有行動力,最後完不成工作。

遇到這種情況,先可以通過運動、欣賞音樂等方式減輕壓力,再告訴自己壓力是正常的、有益的。實際上,越是覺得自己壓力大,壓力就越大。越是覺得自己焦慮就越焦慮。所以要盡量保持一個良好的、放鬆的狀態。
接下來,要強迫自己去做讓自己焦慮的事情。把會讓你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都放到不可觸及的地方,然後深呼吸,靜下心來學習工作。

一開始這樣可能會覺得很排斥,想半途而廢,但是等完成了事情,就會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樣就漸漸形成了良好的循環,生活也會更充實有意義。

祝 題主克服這些小困難,成為想成為的人。
大半夜寫的,求點贊(?ω?)ノ

關於與他人友善相處和溝通交流的問題,贊多了再補坑


=_=昨天看到一個帖子,大致就是說,負能量這些東西是情緒垃圾,別人又體驗不了你的心情,沒有人會關注你的情緒,尷尬,壓力等,別人都不會顧及的,所以壓力來自於自己給的,就是醬。不過也和性格有關。哎,我也不知道怎麼克服,就先這樣吧。


對自己說:感覺到遲的時候正是最早的時點,永遠都不晚。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這沒準是種天賦


也許接受自己,讓自己舒適是第一步呢。 布施的是富人。也許不偷不搶就夠了


如果可以說服接受最壞的,就ok了。


否則,告訴自己壓力與緊張,不會讓你變得離最壞的結果更遠。


其實看你怎麼處理吧 壓力也可以是動力的 不過壓力是向下 動力是向前


看到平台的的文章,突然發現自己真的很自以為是。肆意評價你們的心血。記得當時你有些感慨的說了句「你呀」我還沒當回事兒,現在想來你壓力是有多大多大多大。記得有一次我安慰你,你說了句「到底誰寵誰」我暗想,當然我寵你咯。其實,是你一直寵,而我一直不知道。你默默的為我擋住了很多很多壓力,我才可以自由自在的滿嘴胡言。當我發覺不對向你述說時,你的壓力估計已經無以復加啦。我沒有幫你分擔,反而還進一步增加了你的壓力。親愛的,我好抱歉啊,因為我是如此後知後覺!


不要畏縮,接受現實。明白一點,你是來解決問題,不是繼續製造問題。問題只有一個,解決方法有很多。還有就是儘力而為,因為即使你解決不了,你也可以去請教其他人。


樓主你的問題應該不是如何和自己進行內心的對話 你更應該掌握一套有效的方法來克服這種壓力狀態

可以看出樓主總是在準備不足,不知為何的情況下進行工作,這就難免會出現緊張,火急火燎的狀態。如果事前對自己該做的事都做好準備就可以從容不迫了。

比如說:某次我要趕飛機,回家準備拿行李的時候發現門鎖了,這一出乎意料的情況一下子就讓人不淡定了,如果叫開鎖公司來肯定是需要時間的,那樣我可能會錯過航班。於是撬門拿行李,然後打電話給開鎖公司讓他們把我的門修好。但到了機場時我才發現,我居然沒有拿護照,又心急火燎回家拿護照了又多花了2小時,幸運的是那次還好趕上了航班。

人在緊張和壓力下是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怎樣才能避免自己的在壓力下做出決斷呢?那就是在事前進行做好準備,做好事前剖析。事先預測自己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並做好相應的準備。比如鑰匙就不要隨便放了,把它專門放在一個地點。護照專門放在一個準備的箱子里等等。


推薦閱讀:

不同的職業都有哪些強迫症?這些癥狀是好是壞?是否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為什麼在教室喝袋裝的牛奶就會被老師批評,而把牛奶擠到杯子里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喝?
有什麼不說髒話之外的快速發泄方式嗎?
真的有lithromantic這種現象?還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算是心理問題么?

TAG:生活方式 | 生活習慣 | 心理調節 | 做事 | 職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