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後,心態上有哪些變化?
主要是心態上有沒有變化?其他也可隨意暢談。
對我來說,最大的感觸是非常鮮明,具體甚至有點驚訝地發現自己受到了生命的刺激。
怎麼刺激的呢?我曾經以為,媽這種身份,應該是有對孩子的先天理解和管理自信,畢竟我們和男人不一樣,我們有十月懷胎血肉相連的底子在,而且周圍很多人都表現出這樣的自信,為了孩子的幸福我做了什麼什麼什麼什麼,而他們的孩子也的確都是一臉幸福懂事的樣子,我當時也信心滿滿,覺得養一個孩子,我全力以赴,自己也不比別人笨,近三十年來自己的問題也算解決的不錯,我能解決大部分能解決的問題,接受大部分不能解決的問題,還想怎麼樣啊……而懷孕的時候,家裡也早做好了基本的基礎建設,所以我得出,我娃也一定幸福懂事。
但我現在不這麼認為了,我在當媽前那點小自信,覺得人生不就是吃喝玩樂大家過的舒服點么,我有竅門……在當媽以後灰飛煙滅了,我經常時不時地給自己制定一點計劃,小到早睡早起,學游泳,要不靠字幕看美劇,考幾個有意思的證,大到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社會奉獻能力的成人,那叫一個雞湯與雞血同飛,熱情與狗血共飈啊。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大概是受到了生命的刺激,孩子的學習能力簡直讓人驚訝。單身的時候看別人孩子都覺得哎喲,好熊,對他們對自己孩子的稱讚都覺得莫名其妙,這有什麼好激動的。但當媽後也經常心裡一驚,我靠這她從哪學的啊?她怎麼記性那麼好啊?她怎麼搭個樂高那麼快啊?我覺得她昨天還在地上爬,今天就已經可以溜冰啦?這真的是一種刺激,我忽然有點無法接受當她在不斷學習成長的時候,我還是原地踏步,除了吃喝玩樂什麼都不會……不對,我已經覺得我練玩都不會玩了,我好擔心她以後GT賽車開的比我好。
我曾經以為我是孩子的教練,我要傳我的打狗棒,但生命的成長就像奇蹟一樣,她開始與社會接觸,有自己的好惡,她會對我說你喜歡就好,她也會說誰有道理要聽誰的。。。我發現我原來不是教練啊,我不當豬隊友已經很好了。我深刻地明白,如果我希望她做一個熱情,勇敢,快樂又堅強的人的話,而我只是每天回家躺沙發上上網,那她基本上,是不會再和我玩的。
不不不,就算她不和我玩倒關係不大,畢竟和我玩的人很多。。。但我會成為她的負擔,會成為那種她看見什麼老年人受到保健品詐騙這樣的新聞,會想起我媽不會受騙吧的那種負擔。
我無法承受這種負擔,我不夢想是教練,但我絕對不要做豬隊友。
我越來越明白,我只要能做好我的事情就是上上籤,我不能以為自己是對的去教導別人的生活怎麼過。她只能了解我的意見,但不用完全接受我的意見。因為我給她指出的人生道路,其實歸根到底,只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去做他是因為我自己的利益,我需要孩子看起來幸福懂事,但這和孩子本身關係不大,她會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有什麼樣的思想,度什麼樣的劫難,本質上,我和她一樣的一無所知,有時候我在一邊看孩子玩,我真正明白孩子不是母親創造出來的,我們只是被借了一個肚子,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的存在成長都是獨立的奇蹟,他們是獨立的,哪怕在心智上暫時還不成熟,但他們本能地在以獨立作為目標,而獨立的生命之間能產生照顧與被照顧以外的感情需要的永遠是可以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智力,我能做的只是鍛煉自己的體力和心智,當她需要我的時候,我不是那個豬隊友。
我說過許多類似於共同成長的空話,但當了媽以後,我才意識到我有段時間沒有成長了,只是在做一個無聊的啃老本還自以為是的中年人而已。但是我也需要成長,否則,我會被其他生命所甩開。我雖然信奉好聚好散,但我不能接受自己成為自己孩子的負擔。
孩子,你的存在讓我不再那麼自信了,我本來以為我活的很明白,許多事情不過如此,我現在不這麼看了,還有那麼多你不知道的,也還有那麼多我不知道的,我們有時候能一起玩,有時候大概會分道揚鑣,反正讓我們都慢慢長大,能多做一點無聊之事,來度過有涯之生。當媽前,我覺得父母很偉大,作為子女要感恩,要報答他們。
當媽後,我覺得父母很普通,這只是一種本能,我永遠不需要我的孩子報答我,不需要他感恩任何事情,他給予我的快樂遠遠勝於我給予他的。
當媽前,對於中國的孝道非常的認同。
當媽後,才發現,做父母的口口聲聲讓孩子孝順自己的,真的還滿無恥的。這是當媽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
當媽前,覺得自己父母當年對自己還挺好的。
當媽後,才發現當年,他們,還真的挺狠心……那麼多的事情,我現在站在他們的角度,是無論如何,對自己的孩子下不去手的。
有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我不同意。我沒覺得自己生個孩子,照顧他,這算什麼恩,就連動物都知道照顧孩子的。
生了孩子,照顧他,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嘛,怎麼會扯到恩情上,也夠奇怪的。
開始怕死了
當媽後終於明白「想要拚死守護一個人」是種什麼樣的心情。
懷孕前:我要生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智商像我,身高像我,長相像我倆,性格像我倆,給她買好多漂亮的小裙子穿。
懷孕中:只想著不管高矮胖瘦黑白美醜聰明笨男孩女孩,只要健康就好。
生娃後:他只要健康就好,我什麼都不求。
懷孕前:我一定要剖腹產!堅決不餵奶!曾跟我的婆婆和媽媽義正詞嚴地高呼:你倆有奶你倆喂,我不喂!
懷孕中:順產!餵奶三個月。
生娃後:日夜奮鬥在擠奶第一線。
懷孕前:不就十個月,我要當辣媽!要好看!要穿漂亮孕婦裝!
懷孕中:誰愛洗臉誰洗臉,誰愛當辣媽誰當我是不湊那熱鬧。
生娃後:希望快點出月子,把自己打扮清爽一點,不要再頂著20多天沒洗的頭髮了。
懷孕前:以後把孩子扔給老人,自己去練回馬甲線粗去玩!
懷孕中: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不就是一小坨有什麼帶不了的?!
生娃後:十個人也不夠忙活一個孩崽子的。一個小娃怎麼這麼多的事!
生娃後的部分待四個半月後來回答。
——————————————————————————————————
已生。
我懷他8個月零24天,生他生了21個小時。疼的死去活來。以前我總想生兩個孩子,現在完全不想了。
————————————————————————————————
我現在真是煩死了這個崽子!也愛死了這個崽子。
剛好今天是母親節,看了大家從個人經歷得出的感想,也想來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談女性成為母親之後的心態變化。
一個女性成為母親的心理過程
事實上,作為一個母親的身份實踐,遠比社會期待要更複雜。就像文章一開始的調查結果一樣,成為一個母親,可能對於女性來說都是最艱難和新奇的一課。
在生理上,在一個孩子出生前後,女性的大腦灰質會變得更加集中,控制同理心和社會互動的區域都會加速活躍。在懷孕期間和產後,她們的荷爾蒙會加速散發,增加她們與孩子之間的吸引力。但與此同時,她們的大腦中與焦慮、抑鬱、強迫、恐懼相關的區域也會被激活。高度活躍的杏仁核區域,會使母親對嬰兒的需求變得極度敏感。大約六分之一的女性會經歷產後抑鬱,更多的人會出現強迫性行為,比如反覆洗手、反覆查看嬰兒呼吸;腦海中會出現強迫性思維,比如不斷地擔憂嬰兒的健康狀況(Lafrance, A. , 2015)。
生育的體驗,甚至會帶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一些經歷過生產期間的危機事件,比如羊水突然破裂、早產、孩子曾被送入特護病房的母親,會在之後很多年的時間裡,不斷在夜裡驚醒,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記憶的閃回,甚至可能看到其他嬰兒的照片也會突然崩潰(Strauss, I. ,E. ,2015)。
Barclay (1997)分析一個女性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會經歷的心理狀態的改變特徵,將其歸納為5類:
1. 準備不足與認清現實
大多數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前,都是準備不足的,她們對於如何做母親的過程還很模糊。Jody Peltason形容說,在做母親前,知道會很難,但以為只是「情景喜劇式的困難」,儘管不一定都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在過程中總會有無數的「小高潮」時刻,讓你覺得生活還是充滿歡笑和美好。但只有在做了母親後才發現,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麼歡樂,就是不斷地與麻煩和挑戰做鬥爭。
幾乎所有成為母親的女性,都會感受到自己原本的理解和現實的落差,這件事是如此全新和難以應對,和自己以往的經驗完全不同。這種心理狀態,會在她們離開醫院、回到家中的最初幾個月里頻繁出現。
2. 被榨乾
身體和精神上的疲倦,會同時困擾著成為母親的女性。大量重複的勞動、缺乏完整的睡眠,會使她們感到精疲力盡、身體已被掏空。其中,比起照料孩子的事務性勞動來說,嬰兒不間斷的情感需求,甚至會給她們更大的壓力。
3. 孤獨
在絕大多數時候,成為母親是一件需要獨自承擔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女性會感受到缺乏社會支持,尤其是來自伴侶的支持,並且即便在得到伴侶幫助的情況下(比如在出差期間,由丈夫照看孩子),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提起這段經歷時,會表現出愧疚和矛盾的心理。在大多數時候,她們有一種「沒有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覺。
4. 喪失
喪失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時間和精力的喪失,朋友和社交圈的喪失,也包括過往的生活方式的喪失;以及,因為有了孩子而無暇顧及與丈夫的親密關係。同時,她們還會遭遇自我感的喪失,感到自己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自己,而是將關注的重點轉向孩子。很多人會突然發現,「這已經不是我自己的人生了」。她們也會經常懷念那些生產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
並且,在遭遇挫折時,她們容易懷疑自己作為一個盡職的母親的能力,因而自尊、自信都會受到影響。
5. 正面的解決感
儘管有種種負面的感受和挑戰,但事情終究會得到解決。一個女性會感受到,自己會逐漸發展出作為母親的技能,她們還會和身邊的其他母親比較和交流各自的經歷和照料技能,並不斷確認這一點。這種的感受更多地是正面的:她們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擁有能夠做好母親的自信。但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我們還想分享給母親們的是,你該如何加強自我關懷
母親不是萬能的,母親和兒女的關係也不是我們日常所描述的那樣單一,作為一個母親,也會有種種正面和負面的情感,和孩子的複雜關係。在是否做母親這件事上,女性有權利做出自己的選擇;而當選擇成為母親後,也不應該讓社會期待成為束縛和負擔。
如果你是一個母親,請注意:孩子的健康很重要,他們需要被愛、被關懷;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母親也都應該進行自我關懷。你可以注意以下幾點(Tartakovsky, 2014):
1. 接受不完美,接受負面情緒。
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母愛和教育。有時候,你需要允許自己犯錯,也要允許孩子犯錯;做母親這件事並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當我們進入一個母親的角色,就像進入其他的生活角色(比如丈夫/妻子),或者成為一家公司的領導者一樣,只能在不斷的學習和嘗試中漸漸適應,變得更加成熟、盡責、遊刃有餘。
2. 不要讓和孩子的關係過多地影響你和丈夫的關係。
要記住:一個良好的婚姻和親密關係互動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而且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此有所記憶。因此,不要讓孩子的出生過多地影響你和丈夫的關係,更不要盲目地將孩子的需求放在夫妻的需求之上。
3. 如果家務事佔據了你絕大多數的時間,那麼每天給自己一些自我關懷的時間。
比如每天抽15分鐘出來,這段時間裡絕對不要洗衣服、做飯或者工作。而是讀一本書,洗個澡,或者閉目養神一會兒。
4. 學會求助,尋找支持系統。
不要總覺得「必須自己一個人扛」。你也可以尋找支持小組,和有相似經歷的人在一起交流,不要害怕談論在與子女交流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因為那並不意味著你不愛自己的孩子。
5. 仍然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
不要只想著自己孩子的未來;你依然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
而如果你是孩子的角色,那麼不要把母親的關心和愛理解為「理應如此」,認識到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也有優點和缺點,允許關係的複雜性存在;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母親將太多的情感傾注在自己身上,可以嘗試和母親溝通這件事,鼓勵母親追求自主性和獨立性;觀察自己,理解自己是否有一些行為和想法受到了父母的影響;突破和父母固化的交往模式,在和父母溝通的時候,避免情緒化,用成年人之間的方式去溝通。
最後,祝媽媽們母親節快樂!大家不要忘記給媽媽送去祝福呀。也歡迎分享回答的最後一部分給她,作為母親節禮物的一部分:)
以上。
相關文章 女性為何很難只屬於自己|當我成為母親之後:抵禦一個不斷「客體化」的過程 - 知乎專欄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自己又重新活了一遍,把以前那些長歪的地方扶正了,長裂的地方抹上膩子了,隨著娃長大,自己也越長越周正了。
文藝女青年的病治好了。
當媽前,我的人生全部都在思考如何譜寫自己的輝煌。
當媽後,我的人生全部都在思考如何譜寫他的輝煌。
當媽前,我的人生專註於發泄情緒。
當媽後,我的人生專註於解決問題。
當媽前,我覺得努力工作很重要,實現價值更重要,那是因為我讀過太多的雞湯文。
當媽後,我覺得努力工作和實現價值太重要,因為我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我要為他樹立榜樣。
當媽前,我的理想都湮滅在情緒的反覆中,根本不記得自己還有過理想。
當媽後,我解決了前三十年所有的情緒問題,內心強大,堅不可催。
當媽前,我從來沒有認真審視過自己的成長。
當媽後,我從自己的歷史看見了自己的未來。
當媽前,我好高騖遠。
當媽後,我腳踏實地。
我要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樂觀的人,一個勤勞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努力去實現最初的夢想的人。因為,我是一個孩子的媽媽。
老公變管家。
容易感動
《射鵰英雄傳》裡面的黃蓉和《神鵰俠侶》裡面的黃蓉的區別
當媽前(准媽時)
當媽後
以前也減過肥,從來沒成功過,當了媽媽,感覺人沉穩踏實了,能認認真真的做事,結果竟然減肥成功了,還有了馬甲線。
真真正正是有了軟肋也有了鎧甲的fu,謝謝我的北鼻。
當媽前,我比較「硬」,當媽後,變「軟」了。但我認為當媽這件事只是「加速」了這個改變,而不是「產生」了這個改變。比較滿意現在的狀態。
我像以前一樣追求自身的提升,付出一樣甚至更多的努力。時間確實少了很多,不過因為節奏快了,要做的事排著隊,反而感覺很充實。以前大把的時間,不知不覺也就揮霍了。
睡眠很不足了,但醒著的時候,我都盡量保持最好的狀態,讓孩子能看到一個積極的媽媽。以前偷懶的時候更多一點。(女人在結婚甚至有了孩子以後努力經營自己或者提升自我的動力是什麼? ? - 成簡潔的回答)
會害怕時間過得太快,就想好好生活,珍惜當下,不讓未來後悔。
最近被小徒弟說當媽回來三變化:皮膚好了,性格好了,模樣好了。馬屁拍得我還是挺受用的…
(轉自微博 侵刪)
嗯,情人節要到了,跟老公要一個小戒指當禮物,突然想到要是我掛了我閨女和我手尺寸不一樣不是不能戴了?好浪費哦~
女兒的衣服已經買夠一兩年不用添,自己的衣服翻一兩年前的穿。
原來起床氣特大,缺覺和缺命似的。現在晚晚醒幾次,娃不醒我也照醒。
ktv什麼的不去了,吃飯就近,運動就是抱孩子哄孩子睡覺。
怕她睡不好吃不好玩不好,怕自己的過失給她人生造成不能彌補的遺憾,怕她某一天會生氣說你們還不如不生我呢。
沒有過夠單身生活的姑娘們不要急著當媽,確實那種生活一去不返。而且如果你沒有準備好,會覺得懷孕起就是特別苦逼的經歷了。我想就是生命的再次成長,跟她一起成長。
沒做媽媽時,我特別怕疼,還記得第一次懷孕檢查,抽血時,我一直在發抖。現在想來,那時的自己真是個小女孩。
就這樣抖著抖著,生她那天也是抖著進去,抖著出來的。但是我痛了26個小時順產把她生出來的。我這份堅持,老公都刮目相看了。我個子也就1.5,但娃兒卻7.2斤。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是個脆弱的人,但當我懷了她後,突然就長大了。
後來由於婆媳矛盾,對丈夫失望,產後憂鬱症,到自己堅強地克服種種困難,才有了今天。
太多心酸,但也讓我改頭換面了。我很感謝女兒,是她給了我二次生命。現在的我,看育兒知識,看心理學,學英語,跟著女兒一起會點舞蹈會點鋼琴,也學會了運動。
是她讓我明白,生命如此有意義。以前我是特別不怕死,就怕痛的人。走路也不愛看馬路,做事毛躁,總覺得自己爛命一條,死了無所謂。生病了,自己抗,哪裡痛忍著。現在腰痛也會去醫院啥的。回答問題這刻,正在CT室外等著做CT。前段時間騎電動車摔到頭。要是以前早把這事忘了,更別提還檢查了。現在老覺得,自己健康了,才有能力養好女兒。我還捨不得死,還想陪她長大。
所以,現在的心態挺好的,愛學習,愛運動,看世界都充滿陽光的,覺得養孩子,也跟養自己一樣。自己成長了,孩子自然會成長。育兒根本是育己。
娃的到來是個意外,整個孕期毫無妊娠反應,雖然最後經歷了剖腹產,一出院也就滿血復活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些因素,我承認自己是個母愛不那麼強的人。
我從來沒有把他看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只能承認自己愛他和愛他爸爸一樣多,甚至我愛他爸爸更多。
我更愛自己。 從小我媽就告訴我,愛自己的人才會去愛別人。
要說變化,就是這一年裡我從一個自由散漫的人,慢慢學會了責任。
小小的生命,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現在他必須依賴我提供吃的穿的,陪他玩,給他安全感,我必須對他負責。我曾經是一個隨心所欲的人,現在,我必須考慮到他。 是不是吃飽了,是不是睡著了,是不是足夠安全。
以前我總覺得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誰離不開誰的,懷孕的時候我認為自己以後會是一個酷媽媽,總之堅決不會變成一個以孩子家庭為中心的黃臉婆,我甚至查了一堆資料想用奶粉來替代母乳餵養,好讓自己不受寶寶的牽掛,保護自己的乳房健康美麗。但生了兒子之後,經歷過漫長無盡的疼痛煎熬和幾個月的缺覺煩躁焦慮抑鬱,我現在最喜歡的反而就是單獨跟他呆在一起的時光,哄他睡覺,親喂他,抱著他慢慢喝完奶,躺在我懷裡,或睡著或者嘎嘎說些我聽不懂的話。
我以前總想著,等我卸貨了我就可以做這個做那個,等我出了月子我就可以這樣那樣,現在漸漸變成等我斷奶、等寶寶上幼兒園…生活不知不覺就被寶寶帶著走了,都說沒有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只有離不開孩子的父母。不知道我兒子長大後會怎麼想起我,他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人,想起我們之間他會對我有怎麼樣的感情。也許我的母愛本就是一廂情願,但我知道我對他的感情又深又濃,我想沒有人生來就會當個好媽媽,但自帶的天性和母性卻讓人想要付出一切。
大概就是這種一廂情願讓媽媽這個詞顯得溫柔吧,致敬所有的好媽媽。我的兒子快3歲了。成為媽媽,可以說是我人生迄今為止最豐富的經歷。
剛做媽媽的時候,我常常被各種不安和好奇包圍,於是不斷尋求外部信息,比如看了很多育兒書,關注了幾乎所有看起來過得去的育兒公號,來知乎看各種大V的回答,應該算做足了功課,但我還是常常感到措手不及,充滿了困惑和缺失感。
「擔心產後的身材走樣」:6種產後快速瘦身的秘笈;
「有了孩子以後夫妻關係不如從前」:7個適合全家一起玩的親子遊戲;
「知道這些,寶寶遠離感冒發燒」:孩子發燒的8種家庭護理方法。
這些文章確實解決了我一部分問題。但不知為什麼,我覺得這些只是觸及問題的表面。問題背後還有一些潛在的,深層的元素,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關心。
有一次,我出差了一周,一直東跑西顛,日程排得上氣不接下氣。一天吃完工作餐,抓緊時間跟兒子視頻。
「媽媽明天就要回家啦,你高興嗎!」
「不……高……興。」有點兒出乎我的意料。
「你不高興啊,那媽媽明天不回去了哦。」我儘力隱藏內心的失落。
「可……以。」他完全不吃威脅這一套。
「啊可以嗎,我不回去你就沒有媽媽了哎!」
「沒……關……系。」
看著屏幕上那個肉嘟嘟的小臉,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辦。
「只是小孩子隨口說說,你跟他計較什麼!」好像有一個理智的聲音在我腦袋裡說話。如果有育兒專家在,或許會告訴我:「這是孩子在應對他的分離焦慮,他堅持說不想,只是因為他離開你這麼多天太難過。」道理我都懂,而且就在我的心裡。如果其他人遇到這種情況,我也可以拿出同樣的道理安慰她。
但在那一刻,所有的道理都幫不了我。作為一個功能良好的社會人,我可以一笑置之,迅速回歸工作狀態,但我知道我把一些情緒壓到了心底。在內心很深的地方我確認的是:那份難過跟孩子無關,那是我自己的。
對於每一個媽媽來說,這都只是一個再日常不過的場景。這些私人的感觸,無處不在,卻又不足為外人道,像小小的鵝卵石,日復一日地投入那條在身為「媽媽」的日常起居中平靜流淌的長河,一顆顆落入河底,帶著難以索解的深意。
我看過一個短視頻,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講述者是一位生活在國外的寫作者,她很美,陽光灑在她長睫毛上,有陰影打在臉上。她有兩個混血小孩,一家人站在一起就像一幅畫。
她說,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就培養他們獨睡,不管嬰兒如何在房間哇哇哭,她都硬著心腸堅持。她也會去哄,陪一會兒,但最終她會離開那個房間,他們必須獨自入睡。
我看這個視頻的時候,兒子已經快兩歲了。我們一家三口睡覺的常態是:散落在大床上的各個方位,橫七豎八。兒子嘬著奶瓶、翹著二郎腿、揪著我頭髮。他每天醒來第一眼都必須要看到媽媽,否則會癟嘴。——他的獨立性會不會已經被我毀掉了?我有點兒焦慮。
我跟我後來的合作者,心理學家李松蔚聊這個問題。他並沒有給我一個結論,只是去看了那段視頻,看到那個媽媽說:「我從小是跟外婆一起長大的,一直跟她睡在一起,這使得我上大學的時候非常痛苦,大一有一段時間我夜不能寐……」李松蔚說:「或許她只是太害怕當年與外婆分開的痛苦了。」
我愣了愣。
屏幕上的漂亮女人仍然在講她的理念、她的堅持,然後她笑了一下,笑容很複雜,有一些成就感,有一些輕鬆,也有一些遺憾,和抱歉。
我忽然有點兒心疼,想著聽到隔壁傳來哇哇大哭的那些夜晚,同樣作為一個媽媽,我想擁抱她一下。
我的一個好朋友是一名資深編輯,逗趣、搞怪、文藝,是個很豐富的女人。跟她聊天,十句有八句不正經,哈哈大笑。我問過她一個問題,有沒有哪一刻,你曾經有過「我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這種念頭?
她說:
「不是哪一刻,而是『好多時刻』。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費力做了牛肉炒飯然而人家不要吃的時候、加班不能回家照顧她的時候、周末終於能陪她、她興奮得大叫的時候、陪著她自己卻滿肚子埋怨的時候……這種念頭,通常只能靠自我安慰敷衍過去:『啊,那個誰誰還把孩子送回老家了呢』『那個誰誰孩子才1歲多就去外地工作了呢』『那個誰誰從來都不會做飯呢』。」
她說,Loser媽媽就是這樣。她給自己的定義是Loser媽媽。對應的是「產後30天練出馬甲線的媽媽」,「80天帶孩子環遊世界的媽媽」——你看看人家當媽的!
她說,如果可以,想看到平凡的媽媽面對困境時究竟會怎麼想,怎麼做。
現在,我心裡的那份缺失感漸漸清晰了。
做了媽媽之後,我們通常會關注「怎樣做一個好媽媽」「如何養一個健康的/優秀的/省事的寶寶」這類內容,但卻很少真正關注「媽媽」自己——一個獨特的、困窘的,正在完成自我蛻變,卻總被貼上各種標籤的女人。
成為媽媽,是女性人生中最重大的時刻之一,是我們過去的延續,未來的開始。一個女人同時面對角色轉換、養育身份、自我認知、家庭關係等複雜而系統的問題,而它們真正的內核只有一個,媽媽自己。
雖然我做了媽媽,雖然我因為這個小生命而有了更大的責任,但我依然是我自己。
心理專家、育兒專家、教育專家、社會學家……他們的專業建議可以幫助我從不同角度理解媽媽這個角色,但聊到與孩子的分離,聊到夫妻關係,聊到職場媽媽的困窘,聊到隔代養育,聊到面對「熊孩子」……在真實的生活瑣碎里,沒有誰的專業意見能完全替代我最真實的感受和做法。
做人,真實比正確重要,做媽媽也是一樣。當我把注意力從「育兒」轉移到「自我認識和成長」,就不再會因為社會對媽媽的定義和期待而迷失自己。
所以,做媽媽之後心態的變化,大概是從最初的慌亂迷茫,到對自己的認識愈發清晰了吧。
推薦閱讀:
※你所做過的最有情懷的事情是什麼?
※有哪些適合大學生瀏覽的網站?
※你曾經做過哪些不為人知的好事?
※你因為個人興趣深入探究了哪些事物?對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你是怎麼和女性談起性話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