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論語》?

「讀懂」在這裡是指,可以有一些登堂入室的理解和心得這樣的程度。


閣下想要上軌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備進入學術討論的基礎。以下是人大國學院陳壁生老師開列的論語精讀書目,閣下可尋此門徑一一讀過,論語就算是過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程樹德的集釋考訂確實翔實,但是有流於繁瑣之嫌,所以主要參考本應該以朱子集注本,參考以程的集釋。劉寶楠的正義也一定要隨手備考。

基本參考書: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是書為論語學在近代的集大成之作,其於文字考辨甚博,而於義理考異亦甚精,為精研《論語》之入門必讀之書,極宜人手一冊,於詞句歧解之間細加玩味,必有所得。

  精讀書目:
  1,何晏注,邢昺疏《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本,可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點逗本,此本在阮元、孫詒讓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新的版本、文字對勘,惜乎點逗屢有筆誤,學者宜挑剔之。
   案:可同時參考清焦循《論語補疏》(《皇清經解》本),清丁晏撰《論語孔注證偽》二卷(續四庫本),並參考清人袁鈞集佚鄭玄《鄭氏佚書》之《論語注》。
  2,皇侃《論語義疏》,《四部要籍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亦可參四庫本。
   案:讀此書,可同時讀湯用彤先生《魏晉玄學論稿》。亦可並參清吳騫撰《皇氏論語義疏參訂》十卷附錄一卷(續四庫本)。
  3,朱熹《論語章句集注》,《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案:此書宜逐字細看,並同時參考朱熹《四書或問》、《朱子語類》之《論語》部分。可參清人潘衍桐《朱子論語集注訓詁考》二卷(續四庫本)。亦可並參毛奇齢《論語稽求篇》(《皇清經解》本,四庫本)。
  4,劉寶楠《論語正義》,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點逗出版。
   案:讀此書,可同時讀楊樹達《論語疏證》。亦可並參清劉臺拱撰《論語駢枝》一卷(續四庫本)。
  5,康有為:《論語注》,中華書局出版。

  進一步閱讀書目:
  1,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見《船山全書》,嶽麓書社出版。《讀四書大全說》中華書局有單行本。
  2,清宋翔鳳撰《論語說義》十卷 、劉逢祿《論語述何》、戴望《論語注》。(皆為續四庫本)
   案:此三書與康有為《論語注》,為有清一代公羊家解《論語》之代表。
  3,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續四庫本)
  4,閻若璩:《四書釋地》一卷、《四書釋地續》、《釋地又續》二卷、《四書釋地三續》二卷,四庫本。
  5,江永《鄉黨圖考》,四庫本。
  6,松川健二編:《論語思想史》。
  7,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8月出版。
  8,皮錫瑞:《經學曆史》、《經學通論》,中華書局出版。
  9,錢穆:《孔子傳》,《論語新解》,三聯書店出版。
  10,費孝通:《鄉土中國》。


願於閣下略有幫助。


如何讀《論語》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很大的命題。題主問的還是讀懂,這就在讀的基礎上更深一層了。幾位老師的答案角度各自不同,我也來斗膽回答一下,我的角度可能更偏向個人化一些。

第一,對於我個人來講,要讀孔子之書,首先應當排除偏見,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既定結論暫時清零。我遇到過很多人,他們不讀孔子之書,不知孔子其人,而大言炎炎,動輒說孔子是腐朽的,儒家的禮教是吃人的云云,提起來就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會大放宏論,論述儒家對中國文化的荼毒。

這些東西,都是阻礙你去讀書的。【結論盡量不要從別人那裡得來,而要從自己得來】,這是我個人的第一個心得。初中的時候看一些雜書,雖然沒讀過,但是心目中對孔子很不屑,後來高中的時候,因為參加一個國學夏令營,要寫一個論語心得,遂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讀,這麼一讀,就發現自己之前是有多麼的愚蠢和淺薄。

讀懂的第一步,是排除一切干擾性的因素,去讀它。去讀原書,而不是滿足於聽二手貨,于丹說如何如何,南懷瑾說如何如何,北大工農兵學院怎麼說,那都是二手的。

第二,開始讀這個過程,其實是需要一個好的版本的,在此推薦錢穆先生的注和楊伯峻先生的注。我初讀是讀的楊伯峻先生的本子,獲益很多,注釋精確且曉暢,後來讀《四書章句集注》,回過頭再看楊先生的注,獲益簡直不能更多。

這一個階段,是讀懂文意。不能說我不會走路就先飛起來了,任何上升到思想的東西,都必須建立在我讀明白了文意的基礎上。

第三,了解歷史背景和關注故事性對我的的幫助很大,在這個過程中,我把夫子從一個平板化的印象立體成了一個人。這個階段對我個人非常重要,因為一切說教性質的話,在我當年看來,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虛偽的。因為我很質疑這樣的說教有沒有用。這種思維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我覺得論語嘛,不過是本名人名言,《名人名言》這本書作為小學初中寫作文必備神器,家慈讓我背了很多,我對這本書遂產生了極其強大的逆反心理,覺得都是飄著的話,沒用的話。

我讀論語很重要的一個點,是夫子厄於陳蔡之際,顏回的:子在,回何敢死。

我一下子就腦補出了那個年代裡他們一行人是如何面對那樣的苦難,他們為什麼要面對這些,於是我去找來了背景資料,去讀了孔子世家,查了各種百科,想了很久之後,沒有別的,我只是覺得感動。這種感動,逆轉了我對論語即名人名言的心態。從此,我讀河不出圖鳳不來,讀知不可為而為之,心裡的感觸較之之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

同樣的,在讀的過程中,我又無數次覺得夫子是一個很可愛很可敬的老頭子。譬如我第一次讀到:傷人乎?不問馬。我覺得夫子要破紙而出,完全是真實的個體。又如我讀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想一下那個畫面,不知道為啥就覺得他真的很可愛。

把夫子真人化,是我很重要的點。

第四,真正深入。

在我們經過之前的經歷,理解了文本,與夫子同悲喜之後,要真的讀懂,就需要進一步拓深進去。拓深的方式很多,一字一句的訓詁是拓深,論語成書的源流是拓深,思想體系的建立是拓深……方式有很多,我覺得自己說真的讀懂了,那是騙人的。一本論語可以挖掘的東西太多了。

譬如,論語是夫子的語錄,從這本書出發,了解夫子的思想體系,三禮首當其衝,由三禮反觀論語乃至詩書春秋,貫通一氣,真是我輩心嚮往之的事情啊。

再如,我很感興趣的一點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考察儒家的源流,包括禮的建立更深的意義,比如儒家本是宗教而來,為何不語怪力亂神。這些角度都是很有趣的。

總之,要讀通,很容易,要讀懂,我覺得很難。要想登堂入室,其實是和寫詩一樣的,你先得掃除以上我說的種種偏見,繞開一些常見的彎路,只要你是有求知慾的,而且會為之付出思考和時間,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暫且這樣。


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反對讀注釋,你們怎麼能確定你理解的對,前人都不對?古人搞了一輩子心血凝成的成果,你隨隨便便讀幾年就超過了?
你不是在讀論語,你是在讀你自己的想法而已。


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
不讀于丹。


宋陸九淵說「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等讀論語覺得「論語注我」的時候,你就讀懂論語了。


聽某一言,讀懂論語,最重要的是代入自己去思考、實踐、反思。
也就是不斷修身的過程。


這個問題很大,要用一生來回答。

首先呢,既然是老夫子的書,請參照 老夫子的教學方式:背誦。背誦的好處不用多說。

其次呢,論語里蘊藏的道理,在人生不同階段均會有不同的體現和影響。所以還是要背誦。只有熟知那些字句,才會在人生的特定時刻猛然參透個中道理。


最後想說,論語真的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偉大的書目,幾千年過去其中道理居然可以生生不息實在是令人讚歎。不斷經歷我才不斷領悟其中的內涵有多博大精深。希望有一天大陸呢,可以像海峽對岸的那裡一樣,在基礎教育里重視這樣一本教科書。&> &<
《論語》,不存在讀懂讀不懂的問題。只存在理解深淺的問題。
小學一年級,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就能懂。
不就是三個人走路,其中有一個人是我的老師嗎?
二十年後,想到這句話,又有不同的理解。
為什麼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唐僧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誰信吶。
論勇猛無畏,火眼金睛,孫悟空是他的老師。
論任勞任怨,不離不棄,沙悟凈是他的老師。
豬八戒呢?豬八戒就沒一點優點了?
笑語殷勤,插科打諢,誰都不如豬八戒。四人中少了豬八戒,一路會太沉悶。
再回到《論語》來:無友不如己者。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句的一個絕佳註腳。
如果你不介意,最好,把《論語》背下來。如果你覺得背了就忘,那拉倒吧,還不如去看一場電影。
能背下來,不管它,放腦子裡。放久了,還沒忘掉,它就是你的。
時不時的,碰到事,拿來比照比照,解釋解釋,想想聖人和他的弟子們碰見這種事情,活在今天的時代,會如何對待?他們是不是也一籌莫展?是不是那些廢話老古董解決不了21世紀的問題?
要活。不能死在句下。
舉個例子。
王陽明受廷杖之辱以前,走的是宋儒「得君行道」的路子,想像宋朝的士大夫一樣,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但是,明朝那幫皇帝們不幹,從朱元璋開始,就把士大夫看成狗,不僅廢了宰相,還設了廷杖這種極端侮辱士大夫的手段,還把孟子臭批一頓。總而言之,宋朝的路子行不通了。王陽明36歲之前的努力,整個受到了大挫折。
終於,在貴州龍場,他思考: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也就是說,假如你孔子,生在這個年代,你該怎麼辦?你怎麼解決擺在你面前的難題?
想通了。就從得君行道的路子,轉為覺民行道。
這就是不死在句下。
讀書,要死在句下,還不如上街喝瓶啤酒吃塊肉。多舒服。


目前看很好的方法是:重視實踐的朱熹主張的半天讀書,半天打坐,才有可能走向實修實證。


平生厭撕逼,煩。但是這裡還是要反對最高票答案。

這個問題下面有很多好答案,推薦了不少的書目,贊數也很多,但是卻遠遠少於一個奇葩答案。之前還看到一個有人問「為什麼《周易》《中庸》這樣好的東西流傳範圍不廣」,看看這裡就知道了,大多數人並不想知道這些,他們樂於將神壇上的人拉下來,再潑一盆糞。這樣不僅顯示了眾生的相同,自身的存在感,還與眾人互動遊戲刺激感官,何樂不為?

有人說「你可以不贊同一個哲學家的理論,但你不能懷疑他的智商」,這句話用來反對最高票答案最合適不過。將孔子描述成一個充滿野心、道德虛偽的權謀家,那麼後世那麼多大儒要不是腦殘,要不是虛偽的弄文小人。這些人有多少呢?不知道。反正從孟子開始一直到近代的梁漱溟都是。其中什麼董仲舒、揚雄、王弼、鄭玄、孔穎達、柳宗元、韓愈、劉禹錫、周敦頤、王安石、司馬光、司馬遷、班固、張載、陳獻章、王陽明、顧炎武、戴震、梁啟超、章太炎這些個人,都是這樣。要不智商低,容易被糊弄,要不就是虛偽,靠道德掙名聲。尤其是司馬遷,腦殘到掉了男人的勢。還有莊子、墨子、商鞅啊,這些人智商也不高,總是攻擊儒家道德迂腐,不知道揭露他們智商低和虛偽的事實。尤其是那個莊子,看起來辣么聰明的人,聰明到能寫出《逍遙遊》這些東西,怎麼不知道直接說出這個事實,而總是和他們比道德境界呢?你有官都不做,他們削尖了腦袋要做官,一看你就是出淤泥不染,濯清漣不妖的妥妥藐姑射仙人,他們是淖泥里掙扎的小人。何必比道德境界?

好吧,吐槽完了。下面正題==================================================
======================================================================

上面已經有很多好答案,推薦的書目都很好。要閱讀這樣的經典,首先就要有枯坐的準備,不要怕麻煩,要靜得下心。各家對於論語的註解都有不同,不過沒有關係,其中一貫的精神是一樣的。《論語》里的核心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說到底,這些都是個人的感受,沒有太多的對錯之分。讀《論語》重要的「得之於心,發之於體」。

就拿開篇的一段來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於習的註解很多,這裡用朱熹的注「鳥數飛」。習就是幼鳥學習飛翔的過程,因此這句話解圍,有了理論學習之後,還有時常的進行實踐學習,這樣就很快樂了。大家對於理論學習需要實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很快樂,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實踐真的很累,人體真的很懶,克服這樣的懶,需要很強的意志力,並不是非常快樂。但是我們要明白,如果順從自身的懶惰,那麼生活就會非常空虛,覺得時間被虛度,人的自身還有積極奮發的一面,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那麼如何是更好?就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樣子。有人想瘦,有人想壯,有人希望睿智,有人希望從容……不一而足。這些希望都是發自內心,當自己為這些事情去學習並且實踐,而且最終有了效果不是很快樂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而精彩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度過一生,沒有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可是這種方式,需要自己去摸索,如何實現需要自己去學習,去實踐,不浪費時間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時間,不斷的實現自身想要的東西。如此這般,便能在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因為我們曾為自身的願望而努力,度過了充實無暇,生機磅礴的一生。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學而時習之」,不斷的為了自己的真實意願學習並且實踐,需要勤奮便勤奮,需要從容便從容,需要刻苦便刻苦,充實著自身的生命,這樣的學而時習之,難道不快樂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遠道而來,很快樂。當一個人忠實的履行自身的軌跡時,道自然就在身上有了。「君子務本,本立道生」,因為這時已經明確自己這一生會怎樣度過,有明確的道路和目標,這樣自然就會開始在眾人中分化。當別人喊你去玩時,你沒時間;和你聊天時,你沒話說。並不是變得孤僻,而是因為個體鮮明後,必然不會濫用自己的時間,必然不會和一些道不同的人閑聊,三句話不離老本行,說著說著,你就發現自己和他們不一樣了。這個時候,有朋自遠方來,你們的道是一樣的,你發現有人和你非常聊得來,對於事情的看法雖然時有不同,但總是相容,你們還有靠近的目標。這難道不快樂嗎?不是因為多年老友未見而快樂,而是因為不孤獨而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作為個體的你,生活方式非常鮮明,和大家都不一樣,開始有人非議你。「一個前台還天天看看那些沒用的書,什麼理論、研究,真不知道在想什麼?」「那麼勤奮幹嘛?天天加班這麼遲,搞得我們都不好提前走。」「真不懂得享受,大好時光,不出去放鬆放鬆,盡待在家裡一個人。」但是你無所謂,因為你知道你的生活是自己的,和別人關係不大,每天都知道自己需要幹什麼,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所得,你很快樂,悠遊的做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得之於心,發之於外。《論語》不外如是,各家註解都看,不以誰的為標準,只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自身的親身感受為最終的標準。


-


「讀懂論語」最好的方法,恐怕要請真正「讀懂論語」的人來談——那麼遠者有先儒朱子,近者有錢賓四、馬一浮等先生,別人就不容置喙。


不過,我倒是曉得「讀懂論語」一個可能的方法:先挑自己懂的讀。

這個話的意思似乎很粗陋,人家會問:挑自己懂的讀,那不是總也還只是讀一個「自己」,而讀不到全部的「孔子」嗎?這樣讀,如何能超越小我的習氣與成見,而了知聖人境界呢?

這樣問的人,他的思維是體系化的、客觀化的,他全面而細密地、也是客客氣氣地了解了論語——這會花掉一個普通人數年、數十年的時間——然後他的生命是否與之發生了真正的關聯,這還沒有保障。

我所謂「發生了真正的關聯」,說的就是要成為聖人這一件事情——如果讀《論語》,不是為了成聖人,那我想大概用什麼讀法也都無所謂,讀不讀得懂也都無所謂。總之是游談戲論,真正的儒者看來覺得這些都對,然而也都不大入門。


那麼所謂「挑自己懂的讀」,又是怎麼樣一個意思呢?挑自己懂的讀,難道就能成聖人嗎?


別急,我來打個比方:


現在有一條隧道,隧道裡面是溫暖而無限大光明,我們是一隻小毛毛蟲,如果能進入這個光明之中,我們就能變化成金色的蝴蝶——毛毛蟲本來就是蝴蝶,它變成了它自己真正的樣子。


不過,此時此刻我們還在黑暗的泥土中,我們能看到前方有一個個的小亮點——這些亮點都是隧道中溫暖而無限的大光明經由泥土的縫隙透射過來的。有一些視力比較弱的小蟲,即便看到這些小亮點,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因為他們覺得待在泥土裡面挺好的。


還有一些很奇怪的小蟲,他們很有意思——這些毛毛蟲的視力蠻好的,他們的的確確看到這些星星點點的光明了;不過他們的興趣卻在於盯著這些光點兒看,然後分析這些光點兒之間的關係,判斷哪一個更亮一些,「哇!不同光點兒的形狀也不太一樣」——他們就窩在那裡看呀看呀,感覺興味盎然,漸漸成為了「光點兒學」的專家;由於這一套學問的精緻與複雜,它們吸引了一大批其它毛毛蟲來一起觀賞這些光點兒,並寫作了大量關於光點兒的專著。


但是還有,一些毛毛蟲,對光線無比敏感,有著強烈的趨光性。它一旦看到這星星點點的亮點,就覺得萬分激動,不顧一切地想要奔向光源,奔向那個充滿著溫暖而無限的大光明的隧道。現在你問它:你準備選擇哪一個光點兒啊?它說:「都一樣!只要能爬進隧道,都一樣!」說著,它義無反顧的爬向光明了。


這是一個有點兒複雜的比方,也是一個挺拙劣的比方。我自問我就是那隻趨光性強烈的毛毛蟲,我想的問題,首先是進入這個大光明的隧道。十六七歲的時候,我讀到夫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當時就想:原來世界上有這樣一種工夫,可以做得這樣細密、這樣深沉、這樣剛毅而不可違逆。做人的話,就要做這樣的君子吧!

在某一個瞬間,論語中的某一句經文與你最真實、最強烈的生命的願望發生了契合。在這個契合面前,一切挑揀、猶豫、逡巡的心,都消熄泯滅了;一時之間你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指向性(「趨光性」),因此你要求進入、你要求躬行,你要求不再做一個旁觀品評、客客氣氣的局外人。


這時,這句經文不是作為對象被你理解了;相反,它本來就是你的一部分,你一直以來就是最懂得它的人,而你今天終於發現了它——這時候你就真正擁有了這一句經文,它是你的了,你,「讀懂了」。


因此我說——放下剛才那個拙劣的比喻——讀論語,應該挑自己懂的讀。「懂」不是頭腦知識的觸發,不是生活經驗的偶合,而是生命與心靈強烈的觸動。這個是入道之機、是再造乾坤之機、是成聖成賢之機。


不要錯失了。


若能說得清楚便是讀懂,恐未必。如讀許多書,亦只是文意上看得清,或揣摩地似。
書便是引路人,如讀集注之屬便是被人引著。恐非生而知之者不能逃此步驟。
讀書甚多亦非讀懂。如我等知道顏子不改其樂,縱使一二前賢告知所樂何事,與自己何干?如說小人長戚戚,縱有前賢解讀,我等果能去坦蕩蕩么。
程子說讀論語前後均是一般人,只是不曾讀。
朱子讀「舜發於畎畝之中」一章,以為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
陽明說「事上磨練」。
賓四先生說他底同學對「飯疏食,飲水」深有體會。說自己生病時聽得「子之所慎」一章甚有體會。

讀得許多書,若不曾去人慾,也只是死讀書。
若不曾經歷得,恐終不能體會得深。
題主說讀懂是指登堂入室理解,若扮得戲子說許多聖賢話也不濟事。若真讀懂,須看知與行。知未必能為人盡知,行則人皆可見。

共勉。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讀論語孟子法(摘錄)

程子曰:論語之書,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是此人,讀了後又是此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後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

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程子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

程子曰:「論孟只剩讀?,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意便不足。」

或問:「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終是不浹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

程子曰:「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程子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


大學有過一段時間研究《論語》,寫過一篇論文。僅作一下自己的分享。
剛開始我覺得《論語》真的是高大上的東西啊,啃高大上的東西我的內心就會出現一個宏大的圖片,我要把這些東西都看一遍!但是真正實踐起來,發現這個東西真的不是一時半會就行的,因為自己不夠厲害,所以,剛接觸的時候很枯燥無味,一想想還有這麼多部要啃我就懈怠了。這個錯誤的做法在我想讀《馬克思全集》《飲冰室全集》等一些經典的文章的時候,導致了失敗。
所以現在我講一下一個沒有基礎的人如何讀懂《論語》的技術性建議:
1、不要給自己設定宏大的目標,完全可以沒有順序地閱讀。我以前有強迫性看東西必須按順序來,這樣有時候會阻礙自己的興趣。所以,建議遇到讀的覺得饒有興趣的時候,多讀幾篇。
2、建議找一些別人的注釋來看看,比如我看過南懷瑾的《論語別栽》這本書是老先生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口語化很多,內容上也啰啰嗦嗦,但是確實是能夠讓你理解句子。當你看別人的注釋以後,你就會對整篇論語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多看幾家,然後把這些都忘記,再看幾遍論語,這個時候你可以大聲誦讀,然後可以忘記這回事了。第二個步驟對沒有接觸古文或者看到古文會犯困的人是很重要的,因為通過這樣有趣的閱讀打通了你對文言文的恐懼。我個人不喜歡用古漢語字典,一個是會浪費時間,第二個會打斷我的閱讀節奏。個人比較喜歡這種自然而然吸收知識的方式,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系統總結一些古漢語的語法,避免犯基本理解上的錯誤。
3、當你完成步驟2以後,剩下第三部就是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件,你在論語裡面找到相應的解釋和理解。這樣能夠加深你的印象,把這個東西真正變成自己的。忘記那些百度百科裡面說的什麼仁義綱常,治國治人這樣宏大的說法。你僅僅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你的角度來理解,就足夠了。譬如,「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你到處查它什麼意思,你會發現大家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父親在世時,兒子不能享有獨立行動的權利,因而只有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時,就要看一看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時間的遵照父親生前的道德規範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這樣的解釋在我看來真的是狗屁不通的,如果爹是個賊呢?爹情緒偏頗像個小孩根本就不成熟呢?當你帶著疑惑想著想著,換了一個思維,你覺得是不是有別的意思呢?突然你在家有一天和家人吃飯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的身影你覺得應該是這個意思「在父母面前的想法和行動與父母不在的時候是一樣的,三年甚至更久都這樣做而且和父母的感情沒有變化,這個就是孝了!」當然這些翻譯並不一定很準確,就是一種感覺,但是有這種感覺以後,你就收穫了這樣的知識!
4、如果你想看更專業的解讀,可以去知網上搜相應的論文,還是那句不要被別人的想法牽了鼻子走,名著就是一種朦朧美,沒有標準答案。

--------------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

下面附上自己曾經寫的一篇解讀《論語》的東東,希望有幫助,如有不足歡迎探討!

細讀《學而》探討古文翻譯時上下連貫的重要性

——我讀《論語》

摘要:

以前讀書的時候,對古人說的東西不甚了解,而且翻譯都是從老師、翻譯書那得來的,很少經過自己的大腦仔細研究。重新讀了《論語》以及一些關於《論語》的解讀以後,發現自己對《論語》有許多的誤解,而且這誤解從宋朝至今還在大眾中有根深蒂固的影響。此文的寫作目的一是糾正對《學而》中的誤解,再是提倡一種認真思考、連貫上下文的翻譯思想。

關鍵字:古文翻譯連貫性

「中國文化庫存里堆積的東西太多了,幾千年來的文化都藉著古文保留著。至於接受白話文學教育的人們看不懂古文,當然就打不開這個倉庫,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立場上看,就此一刀攔腰斬斷了。」[i]所以現在的人們對古文的了解都來自前人的翻譯,前人的註解。那麼前人的註解是不是一定對的呢?特別是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注集》成為了讀書人的教科書以後,我們接受的都是以理學的眼光所研究的《論語》,明顯地,理學色彩濃厚,大多是朱熹個人的解讀。而且裡面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把論語裡面的內容都分拆成一個一個的句子,我們小時候學的《論語十則》就是這樣。

其實作為一本書,《論語》有它自己的整體性,不能把人家硬生生地分拆了。以下是我對《學而》的理解。

一.連貫解讀《學而》的大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的第一句。我們一般的解釋就是:學習的時候經常複習以前學習的知識,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難道不快樂嗎?別人不能了解我而我卻不生氣,這樣的做法難道不是君子的行為么?大家捫心自問,學習的時候是快樂的嗎?特別是剛剛接受新知識的時候,很痛苦!或許學到了新知識以後,有了成就感、滿足感另當別論。朋友來看望我,當然高興,但是招待朋友的錢並不是時刻都是充足的!那應該怎麼理解?《學而》其實是圍繞著「做學問」展開的一篇文章,到底什麼是學問?孔子認為看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是否友愛,而並不只是讀書讀得好。所以應該圍繞主題來展開我們的翻譯。

此句我的理解是:在生活中,任何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啟發,我們親身體驗,有了進步,所以快樂;有一個理解我的朋友,我非常快樂。做學問是一個寂寞的過程,這個「遠」不止是空間上得遠,還可以是時間上的遠,譬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理論直到十幾年後才逐漸被大眾認可,時間「遠」吧!

接著是,有子[ii]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此句話是說:「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種人不喜歡搗亂。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的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人有分寸、有限度。

再看,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說的是一個做學問的態度,不能夠沉浸在表面的光鮮上,要真正達到「仁」的境界是很難的!下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講的是怎樣做學問:答應別人的事情有沒有盡心儘力?「忠」字里「心」在「中」間,不動搖,就是盡心儘力的意思;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呢?老師教給我如何做人處事的學問,我有沒有真正去實踐呢?

下面引用了孔子的話,來闡述學問的外用。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領導者的學問,當一個領導者,治理一個大國,要對任何一件事情認真,寧可不接受,也不要不認真地對待它,這樣才能使手下的人信服;對待經濟要節約,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甚至子孫後代也可以享受到福澤;用人要把握時間,恰到好處,這樣部下和人民自然會和你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再來,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說的是:學生在家裡孝順;做人謹慎,但謹慎不等同於小氣。假使一個人能夠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愛自己一樣,再親近一些有學問有道德的朋友,做到以後,還有剩餘的力氣,然後你愛幹什麼幹什麼,當優秀的農民、科學家、藝術家都是你的興趣所在了,並不是只拘泥於書本。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品德什麼都好,我們就會尊敬他,改變對他的態度。對待父母,我們要竭盡其力,但是「竭」是什麼呢?是盡到力所能及的孝敬,其實孔子的偉大是在於他能懂得常人的心理,他並不是一個只說空話的偉人。君,並不單純講的是君主,是指道德高尚,年齡大的長者,也可以理解為對平輩的尊稱。這句是說,你答應了一個與你感情好的朋友的要求,你一定要盡心儘力。但是,一個常人真正做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不容易的!所以子夏最後說:儘管一個人沒有讀過什麼書,但他卻還是有學問的!「學問」是個有內涵有深度的詞。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裡也有一個誤解,認為「不重」就是對學生板著臉,扯嗓子批評!其實不然,說的是一個君子沒有自信心,他就沒有威信,他的學問就不穩固,容易遭人質疑。「重」是自重,也可以理解成自信。後面還有一句理解不到位的:「無友不如己者」許多人理解成了不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照這樣說孔子就可憐到沒朋友了?我們仔細想想,像孔子這樣的偉人能說出這樣功利的話來么?我們經常這樣扭曲了古人的意思。他所說的是,我們身邊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沒有人會完完全全比不上自己,當我們發現了別人的長處,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就不要怕改正錯誤,這也是學問的一種啊!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追遠」,「終」是結果,「遠」是很遠的原因,這句話就等同於「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所有的人都認識這個道理以後,社會道德的風氣,就會變得淳樸。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裡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子禽悄悄地問子貢:「我們的先生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問別的國家的政治。他到底是想做官還是只是想給別人一點點意見,讓這個國家強大起來呢?」子貢就笑了:「我們的老師有溫、良、恭、儉這些美德。他的追求和普通人不相同啊!」溫,是非常地溫和;良,是善良、道德的;恭,是恭敬的;儉,是簡樸。這裡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式教育的例子。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此句並不是說,父親在世的時候就繼承他的志向,父母死了就看他的行為,如果他的行為3年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的話,他就是孝子。這樣的理解是大錯特錯的!如果父母是壞人怎麼辦?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當著父母的面要言行一致,以至當父母離開人世也要說到做到。如果是好人就做到底,父母離開3年這麼久還能夠堅持說到做到,沒有對父母感情淡薄,和父母在的時候一樣,這樣的人才是孝順啊!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可以維護和平。「先王」不是死去的皇帝的,而是「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意思。「先王之道斯為美」說的是我們列祖列宗創造的中華文化是非常偉大的。後面的總體是講,我們講究禮儀太過了會讓人討厭,但是不講禮儀又不行。所以「禮」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中和一件事。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講:守信的人,不能夠講空話,因為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復」就是兌現。禮貌的時候要恭敬,免得招來不必要的恥辱。人絕對無私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有了大家急需的東西,我先給我的父母,再擴大到給別的人,這樣的行為也是可以宗仰的。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說的是,生活不要太奢侈,住的地方可以就行了,不要追求太多華麗不實用的東西。一切該做的事情,要立刻做,不亂說話。這就是道,這就是好學啦!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老師啊,人窮了、倒霉了,還是不拍馬屁不諂媚。富裕了,還能對人不驕傲。這個怎麼樣?」孔子說:「你窮了對人不諂媚,認為自己還是這麼大,其實你在自卑。你富裕了又刻意對別人有禮貌,這樣還是一種高傲的表現。只要做到安貧樂道就好了!」「恩,是啊,做學問就像完成一件玉器作品一樣要經過切、磋、琢、磨,我懂了!」「賜啊,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可以開始讀詩了,因為你的悟性高,可以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怕別人不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別人。

二.上下連貫看《學而》

看完上文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到,分開上下文來單獨看一句話的意思是不對的。我們知道《論語》一共分為20篇,分別以第一句的開頭為題目。古人這樣編排是有道理的,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學而就是講個人做學問的內在修養的問題,我們可以細分為教育、交友、求知識……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就會面臨一個問題,論語就要重新編排一次了!很多人自以為這是一種明智之舉,但是卻不知道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每一篇論語的內容連貫起來看。像《為政》主要是講學問的外用問題;《八佾》是把個人的內聖為學,乃至外用為政,綜合起來的文化精神,實質就是講孔子的核心思想「禮」。

所以,在上文解讀大意的時候,筆者已經把我們通常理解錯誤的地方給更正過來了。不連貫上下文揣摩作者的意思就會造成這樣的錯誤,讓我們覺得孔子就是一個會說大話的人,經常要求我們去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我們文革的時候批林批孔,有個原因就是我們曲解了孔子的意思。其實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老人。我們這樣斷章取義的做法比信息接受不全更可怕。

三.如今的我們怎麼翻譯古文

自從白話文革命以後,中國的古文學習斷層。在此之前,國人有幾個看不懂文言文,不懂填詞作詩?古時候,紙張來之不易,古人下筆前都深思熟慮,用最簡練的字眼表達豐富的含義。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的變遷,許多意思都發生了變化。像《論語》形成於春秋戰國的書籍,到唐宋已經過了幾百年的歷史,所以,許多宋人的注釋也帶有個人偏見。所以,第一點,需要我們拋開注釋,自己去領悟古人的意思。只需要一本《論語》,一本字典,多誦讀幾遍。有句話不是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和得到一種知識一樣,我們平時學的都是別人早已得到的結論,真正的感悟,還需要我們有百遍讀書之後的「頓悟」。「頓悟」之前要聯繫上下文,聯繫篇章才能有結果。

另外,我們要調整心理,端正態度。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是《三字經》裡面有句話說得好「教之道,貴以專。」教授知識,和接受知識,最重要的是專心致志,是devote into這個事業里。如果我們急功近利,恐怕還是會誤讀別人意思,取不到真經。如今在物慾橫流,追求實際收益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恪守古人的這種「專」的精神,凡事問個為什麼,追求個來龍去脈。也學我們會了解更多,收益更廣。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是我看論語最大的收穫!也就是古語講的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的最大區別之處。佛教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其心。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覺的根本教義。先讀懂這一句人生就會避免很多煩惱。


不知道題主是想畫長時間精讀還是如何,獻醜來班門弄斧。 第一句,入門要正。 第二句,放棄之前所有學過的論語的釋義。 第三句,複製推薦書答案粘貼(′-ω?`)


國學嘛,首先四個字,入門要正。故而最推薦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的當然最好,但是如果看不習慣繁體字和豎排版會有閱讀障礙。
讀朱注時要注意,朱子有些注里是輸入了自己「理」學思想,故而需要辨明。

熟讀朱注有了根基以後,就不會再被擾亂了。之後的推薦書目,有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當然也是中華書局的最好了。

其次有清人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書不在手邊,不過我記得應該也是綜合了不少的合家之注。

程樹德的《論語集釋》我看前邊有人提過,中華書局版本可是有厚厚的四大本
(??? ? ???)拿到手之後就是用來當做資料庫工具書啊(當然也是因為我才疏學淺不能通讀的原因)。

其他的還有很多,如果還有需要提出來我會更新。下面更我最喜歡的兩本 ?乛?乛?

最喜歡的是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 ヽ(??ω?? )ゝ 這實在是一本太有趣的書了,裡面每一章後都有李澤厚先生自己的理解,而且融合了現在的時代,以及對未來傳統儒家文化與國家精神建設等問題,很有見地而且能讀到很多東西。記是要好好讀一下的,啊對,這本是簡體,橫排版看起來也很舒服(中華書局精裝布脊版本),推薦在朱注基礎上閱讀。

唔有點困了,再推薦一本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吧。簡體橫版。老師說鑒於錢穆先生出身哲學,所以讀的時候義理方面大概是可以好好看的(噗,我覺得他就是在嫌棄人家錢穆先生的字義 |?ω?`) )

學習這些是看起來很枯燥的事情,但其實大有文章。只是要坐得住板凳,靜靜的窺見那入門的幽徑吧。

班門弄斧,見諒

啊還有一句,如果覺得某一個句子不太對勁,說不過去,相信我,錯的不是論語。


過去讀論語,多注重於 食不言啊,任重道遠啊,仁為己任啊,忠恕啊,逝者如斯啊,以直報怨啊,諸如此類。。。
現在讀論語,多注重於,吾與點也,子見南子,殺少正卯,近之則不遜啊,哦,對了,還有三人行啊。。。Ps下,還可以看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

看看莊子是怎麼黑孔子的,想想老子是怎麼勸孔子的,記得看看孟子,看看荀子(想想荀子TM的竟然是儒家的),看看李宗吾,看看柏楊,想毀三觀,看看春秋繁露,會對為啥獨尊儒術有所認識。

不要把一種東西神秘化,神聖化,范道德化,TM孔丘也是個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TM得fuck and eat ,論語這麼多年早TM不知道餿了幾遍了,別跟學究似的較真。孔丘這個私生子成了中國幾千年的正統代言人,也tm夠諷刺了。

說這些,就是,想把聖人和道德光環去掉,再去讀論語,最好每讀一句,喊一句,我X或者fuck,son of 碧池,最恰當了。

請注意,我不是跟憤青似地在貶低孔子和論語,TM我距離孔子還TM太遙遠。

說了這麼多,就是,在論語里看論語,永遠看不清楚,就像沒有鏡子,你不知道自己的臉是啥樣,不看別人臉色,你不知道自己長得多麼挫,但是最終你一定會接受自己的挫樣,然後有一天,你發現,其實挫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

還是這句話概括性高,讀書太少,想得太多。另外想說,題主你年紀還小吧。

。。。。。。。。。。。。。。。。。。。。。。
把我以前無聊時寫的一篇東西拿出來
閑著無聊,思思古人。
孔子,孔丘,想想這個一輩子在呼籲回歸正統的人,強調復禮的人,竟然是個私生子,原來是個私生子,果然是個私生子,歷史、人生真是滿是黑色幽默的東西。於是很多東西似乎可以理解了。
一般來說,一個人越強調的東西,往往是他最缺少的東西。
孔子的童年一定有不少陰影。這不是妄加推測,試想一個七旬的老頭和一個二八的少女生下的孩子,在從來強調血緣正統的民族裡的一個最遵周禮的國度里,能光明正大地進入自己的家族嗎?根據相關資料推測,孔子似乎很晚才知道自己的父親葬在哪裡(他媽不告訴他,讓我想起阿飛正傳)。於是,我們應該很容易得到這樣的結論,孔丘他爸沒有進入老孔家的祖墳。試想,在中國這個安土重遷、崇拜先祖的國家裡,一個人若是連祖墳都進不了,那他在家族裡是受到什麼待遇的,那他野合的私生子又會受到什麼待遇。又想,儒,儒家大興之前就是做喪葬祭祀的小人物。那時已經不是原始社會,巫師一類的人的地位、收入已然是很低微。孔子自己說,他很早就學會這些了,為什麼,為了生存。生存給了他抹不去的烙印,還好,孔丘心理素質很是強大,硬生生地將這麼低微的出身做到魯國大司寇,硬生生地將儒家撐起來,後來甚至能與如日中天的墨家抗衡(想想好特么勵志,一個私生子屌絲進化成男神的典範)。還好,不知孔丘這一路走過來,走得太堅定,陷得太深,真真把慾望控制了不少,得志之後做的事也不是很出格,加上後世弟子政府多少次的維護,不仔細想想,還真難窺其端倪。幾個簡單且代表性比較好的例子。孔丘殺少正卯,寫春秋(什麼亂臣賊子怕,哪個朝代的亂臣賊子怕過孔丘的這本小人書),還有他跟南子不得不說的段子啦,還有……。重點說下少正卯仇殺案。
這事兒是醬紫滴。
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少正卯的課堂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只有顏回沒有去。少正卯成為魯國的著名人物,被稱為「聞人」。魯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上任後七日就把少正卯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暴屍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為何要殺他,子貢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問,孔丘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達(或作「逆」)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少正卯被殺後,其學說沒有流傳下來。據說後世的「聞」姓的原型是「聞人」複姓,是少正卯的後人所改用的姓氏。
從孔丘冠冕堂皇的這一堆話里,可以這麼推測(嘿嘿,所以都說解釋就是最大的掩飾)。
首先,鑒於顏回同學比較特殊,先說說他吧。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這個孔子最欣賞的弟子,一輩子竟特么什麼著書立說的木有,一輩子什麼像樣的事都沒做出來,而且估計也沒哪家姑娘喜歡他吧。你說人家是隱士,不屑於這些,老大,他可不是跟著莊子的,他可是儒家代表,孔子入室關門弟子,儒家弟子的發展路線是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難不成這個最特么優秀的儒者,連個修身都沒完成,就把自己整死了,這樣說來,那些出將入相的人都特么是什麼貨色?顏同學真是當時的活雷鋒嘛,為了儒家的理想獻身,甘做一顆螺絲釘兒了。說這麼多,結論一點,那就是,不用懷疑顏同學是不是正常,是不是深井冰,而且是不是最後放棄了治療,這特么都不重要,重要的結論是,孔子除顏同學(他可以忽略了)外所有弟子都跑到少正卯那,說明,少正卯對大眾(不是官府)的吸引力絕對比孔子強百倍。
第二,孔丘這麼解釋,少正卯, 「心達(或作「逆」)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可見他也不得不承認少正卯心達、行堅、善辨、博記等常人難得的本事,偶像,男神等一大堆詞都可往卯哥身上套了。道不同不相與謀,只需下辣手。於是一個兩個男人命里註定要你死我活的故事在我頭腦里形成了——少正卯同學出身高貴,天賦異稟,面若冠玉,目若朗星,身形偉岸,從小立志圖遠,而孔丘同學出身貧農,資質中上,雖然特別努力,仍不能在專業技能上望其項背。最終的決戰,孔丘雖然在學術上不能直接打敗少正卯,可是在政治上他遠比少正卯成熟,右派分子的罪名一套,就把少正卯秒殺了,都來不及等到傳統的秋後問斬,孔丘,你可敢說自己是個克己復禮的仁人志士?一代男神就因這麼個莫須有的罪名,隕落在春秋結束之前。末了,遊街示眾,曝屍三日,既立威,又解氣(孔丘你是得有多陰暗)。
第三,前面提了,莫須有可不是秦檜老師開創的,其歷史至少可以到孔丘和少正卯生活的年代 ,人家少正卯做什麼了,人家不過是有些激進的變革主義者,要不是孔丘,也許春秋戰國的亂世可以早日終結。
第四,歸根結蒂,孔丘與少正卯為啥命里註定勢不兩立,註定有你死我活的一天,因為一個由於童年陰影而誓要正統與穩定,一個因為信念一定要積極變革,所以這就是少正卯仇殺案里外的始末了。 看著卯哥被押上法場,一聲悠長的嘆息後跟著一個堅定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願從今而後,天下再無私生之子」。
後來, 蘇軾的烏台詩案是對孔少案的借鑒和發展,甚至我們可以這麼推測,秦老師應該也是受到孔老師隔世的指點了。諷刺的是,批林批孔時,這條罪名成了孔丘的一大罪狀。有時,卑鄙也是卑鄙者的墓志銘。
最終,這麼個結論,童年有陰影的狠人,一定少招惹。
這篇來個俗里俗氣的名字的話,可以叫《孔子新解》了,分析角度有:一、普通化,首先把他叫做孔丘,不叫孔子,以放之人人皆準的行為分析對其進行解析,他既不是神,也不是神經病,就是一個人,對孔丘去聖人化;二、我對論語通行版(也就是最容易買到的大眾版本)的理解分析;三、從心理學角度對人的行為背後的邏輯進行分析;四、人生的連續性,在史記和論語中關於孔子成長經歷的內容中,對孔子思想和行為進行分析。
如此發泄一下無聊。


要讀懂《論語》其實需要一定的國學功底,可以去博達學堂看看喲,可以看到有趣的論語讀人的課程,讓你接觸不一樣的《論語》


作為一個立志成為段子手的大一生,春秋戰國是我最喜歡的中國歷史時期,因為我覺得這個時期有種難以言說的黑色幽默與思維上的現代感。
孔子和論語也是這樣。
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完全拜高中課本和高考作文所賜。心路歷程如下:

一,感受時代背景。學習了課文崤之戰。秦穆公的神吐槽深深震撼了我。

二,拋開成見拜讀論語原文。學習了課文四子侍坐。原來孔子的理想生活和我的理想生活這麼一致!於是孔子在我心中成了自由洒脫,真性情的男人。後來的吃人理教給他抹的黑在我心裡就洗白白啦。

三,腦洞大開意淫八卦出場人物。雖然我們說孔子是個思想家,我們對待學術需嚴謹。但論語本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嘛。不懂這個人兒,咋懂他的魂兒。難得出場人物各個性格鮮明,不八卦都不行。

四,瑪麗湯姆蘇,以穿越和反穿越的角度,遐想古代觀點和現代的碰撞或現代觀點與古代的碰撞。有種第一次讀科幻小說後被反視狹隘的人類中心思維模式的腦洞大開感。豁然開朗。

於是,一切變得叫我欲罷不能以至於我這個暑假想試著讀讀孔先森的易傳,雖然我肯定看不懂。

以上四點,無法保證深刻理解,但確有利於激發興趣(如果你和我一樣低級趣味)。樓主我看你措辭風骨,是個研究國學的奇才,一定ok啦


我國古文有一個規律——開篇明義

《論語》首篇,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整個聖賢之道,聖賢之學,就是以「學」字為宗旨
學而時習,習就是實踐,學了就要實踐,落實到生活中
時,是又一個關鍵,你能不能成,在於你是不是時常在做,是不是不間斷的在做
不亦說乎,學的受用,從內心因為學而得到喜悅
你學的好,別人來向你學,就是有朋自遠方來,大家一起學,一起快樂
人不知而不慍,即使別人不知道你學問好也沒關係,你也不會因此而心生煩惱,這是君子的表現

整部《論語》,就是在講,學而時習+不亦說乎
能夠做到這點,就等於真的領會了《論語》的精髓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國學 | 儒學 | 孔子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