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思考越多就越迷茫痛苦,思考究竟是不是有益於人的?
俗話說:難得糊塗。是不是思考得越多會越迷茫越痛苦?而那些快樂的人大都是簡單堅定的,難道說思考不是有益於人的?
思考越多越痛苦的情況是存在的。
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另一種毫無價值,只徒添折磨--------------《紙牌屋》
思考的痛苦也是。
我的體驗是:思考的痛苦很多時候來源於得不到答案,這不是思考的痛苦,而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想想考場上那些寫不出正確答案的考生,他們很痛苦,他們越想越痛苦。要是他們經過思考能得到答案,就不會痛苦,而會快樂
解決這個痛苦的方法,孔子曾經曰過: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考是為了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當思考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換方法:學習,看書,向人請教……
簡單堅定的人看起來確實挺快樂的,讓人羨慕,但你願意僅僅為了快樂就不去思考嗎?不用上課的人很輕鬆快樂,你會為了快樂不上課嗎?
為什麼思考會讓人產生痛苦呢?
佛家常用障來稱呼痛苦,這種痛苦就是所知障。
所知的東西,會讓你痛苦。這是字面上的解釋,也是許多人想當然的解釋,很大程度上就是那句難得糊塗惹的禍。如果是這樣,那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就是最牛逼的人,因為什麼都不知道就沒有所知,沒有所知就沒有所知障。
但我們再細想一下,如果思考的痛苦是不值得支付的,如果所知竟然會阻礙你發起菩提心,那為什麼所有的菩薩和佛陀還會一遍遍得強調眾人去追求智慧呢?
智慧是無上法門。佛教核心思想從來都是悲智雙運,佛陀都是有大智慧之人,怎麼會跟你說不要追求知識了,知道得越多越糊塗啊?
所知障是怎麼產生的?就是你對問題一知半解的時候產生的。如果你將一個問題徹底看破了,那還存在障嗎?那就是空了。
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沉思靜默七天七夜,確信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這標誌著他覺悟成道,變成了佛。所以有了四聖諦十二因緣和三法印。所以有了後來的佛教。
難得糊塗,是為人處世之道,不是人生真諦。
人生本質就是痛苦的,我們思考的一切根源不過是想明白我們究竟為什麼會痛苦?
當你明白了為什麼的時候,痛苦仍然存在,但你卻不覺得痛苦了。
思考的路徑有很多,但靠你一個人是無法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的。你必須得藉助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你可以藉助哲學,孔子、老子、蘇格拉底、薩特、克爾凱郭爾、尼采、叔本華、羅素等等這些中西哲學史上偉大的名字都對這個問題有巨大的探索,你可以藉助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等等這些流傳了上千年的偉大宗教在這個問題上都有龐大的庫存寶藏免費供你使用,你還可以藉助文學、音樂、美術等等的幫助。
這一切都比你一個人在那瞎想要好。
然而題主需知,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是學習和思考都無法解決的,那就只能實踐了。
吃好飯睡好覺鍛煉身體之後的興奮中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光在知乎裡面就都說過很多次了。
那是因為我們所思考的都是別人已經思考出結果的問題,所以這種思考除了鍛煉思維能力,只能徒增煩惱,毫無益處╮(╯▽╰)╭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多讀書,去了解前人的結果,在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去實踐和思考。
這就是楊絳那句"你的問題在於想得太多,讀的太少"的含義。
當你去嘗試實踐前任的思考結果,或者去思考前人沒有思考的問題是,你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池水水淺,剛沒過膝蓋,而你非要跳水,還想潛到深處。
思考行為本身是不會讓人感到迷茫痛苦的,而是結果讓你感到迷茫和痛苦,也即是思考出了一個不合意的答案或者無法思考出一個答案才會讓人痛苦和迷茫。而這兩種結果,都如開頭所述,池水太淺,卻固執地追求深度,只會讓自己受限度所困。
結論是,別瞎想了。同一積澱水平只會讓你在同一個地方持續地痛苦下去。
另外,對別人的主觀臆測都是傻逼行為。
有一句話這樣說:你知道的越多,那麼你就明白你不知道的就越多。
所以,你覺得思考會帶來痛苦,是因為通過思考,你獲得了一些思想,同時你獲得了更多難以解答的困惑。
但是這樣的困惑是否一定等於痛苦?我覺得因人而異。
有些人的確痛苦了,而且我們都看到了,所以包括題主在內的人覺得的確思考會給人帶來痛苦。
他們是:尼采、海子、海明威等。
這些人有一個明顯的心理問題,覺得一定要通過思考尋求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使這個世界變成一個他心目中的完美世界。
但是大多數普通人是不會將完美主義演繹到如此境地,而且現代社會也很少有人有如此巨大的使命感和拯救世界的責任感了。
所以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思考不一定帶來痛苦,但是一定會帶來收穫的。
對於題主的第二個論題:「那些快樂的人大都是簡單堅定的。」
是的,的確是這樣。但是簡單堅定=不思考嗎?
這是大大誤解啊!
正是善於思考的人們,才會懂得在如此紛繁複雜的喧囂中選擇一份簡單堅定啊。
這裡的有益是指什麼?如果是說有益於體現自身價值,那麼「我思故我在」;如果是說有益於賺錢,那麼「挖空心思賺錢」……所以關鍵是你的有益是什麼?
就算你舉的例子,快樂,你覺得痛苦,別人不覺得痛苦,別人可能覺得思索的過程,或者思索所得就是一種快樂啊。。。。認真回答題主的問題。
1.人的視野有高下之分,思考地越多,視野就越開闊。且私以為視野的覺醒狀態是不可逆的。
2.人永遠把自己視野之外的全部東西看作是一堵牆。推不倒,爬不過,鑽不穿,砸不爛。視野越狹小的人,包圍他的牆就越厚,生存的空間也就越小(無論物質的或是精神的)。
3.牆內的世界是你認為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但這種掌控也是需要通過實踐與努力才能達成的(此處的掌控是指達成某種和諧關係)。
4.獲取對自己世界的掌控是有難度的,其間的困難與挫折就產生無力感,進而造成痛苦。視野越大,世界就越大,掌控的難度就越大,痛苦也就越深。
5.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動蕩世界,每一片空間都有可能面臨顛覆。你生存的空間越小,被社會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
6.此處的被淘汰可以理解為面臨生活的絕境。人有主觀能動性,假設為了生存,此時他會盡一切手段尋求突破。突破意味著創造新的生存空間,而發掘新的空間則需要視野的提升。並且要對新空間實施掌控。
7.這裡就面臨了一個經濟學的選擇。掌控世界過程中的痛苦與被社會淘汰的痛苦,哪個更大?我認為,前者是有限的,後者則趨向無窮大。
8.綜上所述,思考地越多,確實越痛苦。但是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不思考的人更容易被淘汰,到那時,他們會更痛苦。
最後套用一句老話做結尾:誰笑到最後,誰笑地最甜。
做個也許不太恰當的引用吧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我覺得這要分兩種思考——能解決真實事件的思考,和只是單純無任何具體用處的思考。
具體說後一種。我當時看天才向左瘋子向右,被書裡面精神病患者的三觀和知識點震驚了,震驚到忘了他們的身份,我只是一直在想——他們說的分明很對啊!?他們分明是用了畢生精力只研究一件事,這樣的毅力和成就分明是顯而易見的啊!?
他們討論量子物理,他們探索雅瑪文明,他們尋求苦行和冥想,他們思考宇宙和星系。
神乎其神沒錯,高深莫測沒錯,邏輯縝密沒錯,這一些到了我幾乎就要去相信的地步。
但是這個時候,我突然反應過來兩件事——
第一就是,他們的邏輯縝密,多是建立在「推測」和「假設」的基礎上,就是起於未知,無法考證。
第二就是,縱然他們的結論已經超出了宇宙那樣無邊際的範疇,他們能做什麼呢?他們的肉體還是禁錮在精神病院裡面,還是禁錮在地球上,他們的思維再自由飛翔,不照樣是被身體拉扯么?
我想起這書里的另一個例子:一個生物學家,發現世上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有著一樣的模板,砂礫的凹凸微縮山脈,雪花的邊緣微縮結晶結構,甚至連細胞和神經末梢都是如此,這個發現以及之後的查證讓他瘋魔,他去測量任何東西,結果都是一樣,他就想這樣的巧合是不是真的存在造物主,是不是世界真的千篇一律,然後他就病發了。
但三四年之後,他突然好了——他終於明白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就算模板一樣,但是不同物種總有自己的特色,他有什麼必要抓著相同點不放呢?
其實再換句話說,即使真的是如他之前所想,已經是事實,又為什麼要執著呢?
「難得糊塗」,也是「大智若愚」。
你以為那裡面牛角的紋路精細值得推敲,你以為你找到了一個異世空間一樣的新大陸,但是其實,那是永無出路的痛苦。
你所有的問題來源於你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楊絳(待求證)。
私以為,思考可以認識到自已不足,當自己無法 給出讓自己信服的答案時,會是迷茫的。於是,聽取別人意見,看書都是找到答案的很好方式。
——Evilina
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在猶豫,而不是在思考。(偏題了)
難得糊塗…不是說不思考,而是一种放下的智慧。
俗話說「入世儒家,出世道家」
為生活入世處世總是要承受著很多無法避免迷茫和痛苦,但這是階段性的。是「拿起」。
然而到一定階段,就該出世,「道法自然」 是「放下」
有句話「知識如山,需要攀登,智慧如水,只能虛懷」
如果問那麼思考的意義何在,剛不是說「功遂身退」?庸俗點兒說,為成「功」啊!哈哈唉,其實智商稍微低一點,要求也低沒心沒肺的人最快樂。想的太多,思考太深不是不快樂,但想的太多又沒有行動可以付諸,才是痛苦。
要麼知之,要麼不知,一知半解最痛苦,此類人恰恰又最多。
思考使人智慧,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思考需要和閱讀結合方能成就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聖人孔子就曾說過,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學思結合方能達到最佳效果,使人成為智者。牛頓尚且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況一般人呢?閱讀是尋找和他人一樣的共性,思考是尋找個人的獨特性,成為既與人相同又與人不同的人才不枉人生。
有一種思考很熬人,因為你得不得答案。
而有一種思考確很痛苦,比如你在涉獵哲學以及心理學時候的反省。你需要不斷的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劣根,尋求把它引向正確的道路上。我本人感覺是極為痛苦。
發現自己的缺點不足,就是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以及把以前因為這個缺點造成的痛苦又重新回溯一遍。這樣認識才足夠深刻,才多一點機會發現彌補的辦法。只是這個痛苦來的,忒特么的酸爽。仔細想想簡直就是沒事找事,而且過後還需要自己慢慢調整過來。
所以題主感覺到痛苦的話,可能是我這種反省過度造成的。減少思考就好了。多經歷一些也會頓悟(想想還是頓悟好哇 )相對於大多數思考較少的人來說,思考是很好的事。不過諸位也要注意過度思考不僅無效,還會不影響身!心!健康,請有效管理好自己的思考時間。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宇宙的真相,人生的目的,就這些最大最深最終極的問題,到現在也是無解
那麼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元思考就是它們兩個,那麼當然疲憊茫然。究其根本痛苦來自它們的未被解決屬性
咋個辦,莫法辦,或許企盼一下活到人類解決終極問題的一天,或許自己參與到解決它們的項目中,去投身最前沿的哲學數學物理前沿,要麼就自殺,否則永遠不能走出這一個痛苦迷惘且行且思上下求索的閉式循環「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推薦閱讀:
※怎樣才算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如何做到?
※周圍的人與自己三觀不同是怎樣一種體驗?
※是孤獨讓人思考,還是思考讓人孤獨?
※大家是怎麼面對人生低谷的?
※眾和為什麼許多大家式老師都不講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