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發自內心地從事相關工作?


直面自己內心的真正慾望。

展開來說,做到「直面自己內心的慾望」大概有兩個維度:「敢於直面」和「有能力直面」。

曾經做過一段金融相關的工作,遇到過很多聲稱自己喜歡金融行業的人(金融是個很寬廣的行業,這裡就不細展開了,代稱而已)。對於他們,朋友有一句話很經典:No one really loves finance, they just love everything associated with finance. (大意是:沒人真的喜歡金融,他們只是喜歡和金融有關的一切。)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的確有人愛做交易,喜歡研究金融產品,熱愛撮合併購...they live and breathe their job),但點出了一個現象:我們很多時候愛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能帶來的其他東西。

但是,這沒什麼不對的。如果你喜歡和聰明人工作和交流、樂於在高壓力環境下成長、願意通過金錢的流動觀察這個世界基本的運行規律;甚至,喜歡高收入、喜歡出差是頭等艙商務艙五星級酒店、喜愛社會賦予這份職業的光環給你帶來的寬鬆與尊重,歡迎來到金融業。以上所列的這些東西,本質上都是很「美好」的東西。喜歡美好的事物沒什麼可羞恥的。

只是,不要騙自己。不要騙自己說「我熱愛金融業」,要和自己說「我熱愛的是和最nb的人一起工作」。然後你就能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了——哪裡有最nb的人就去哪裡吧。同樣,如果你熱愛的是錢,那就好好計算一下哪種職業帶來的金錢回報最高(還要弄清短期收益 vs. 長期受益)。Again, 這沒什麼不好。

後來我離開原先的工作開始創業,身邊也有了很多創業的朋友。大家在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聊到的話題就是「你為什麼創業?」,答案也是五花八門。對此,我的另一個好朋友說過一句話也很有意思,她說:去創業這種不理性的決策(因為從概率上來講99%的創業公司都會失敗),一定要有一些黑暗的原始驅動力才有可能做的出來。比如有的人就是想快速掙錢然後去逍遙快活;有的人是覺得「為什麼ta都能融到資,我比ta強多了我也要做」;有的人是想「構建一個自己說了算的獨裁帝國,不受任何束縛」......其實後來這些人做得都挺好。「黑暗」的驅動力其實和「光明」的驅動力並不衝突。上面提到的那些人,他們也都人格完整、常識健全、對員工挺好、有社會責任感,而且他們還敢於承認自己內心有這樣黑暗的部分。於是,他們能發自內心地去從事自己的工作。

這就是所謂的,「敢於直面」。

對於「有能力直面」,只有一個不算竅門的竅門——「不斷問自己問題以接近事情的本質」。還用創業舉例,很多人會經常辯論「創始人是不是應該做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或者「創業是不是應該解決創始人自己的需求」。對這個問題,我通常的想法是:創業一定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但是大多數人沒能弄清自己根本的興趣是什麼。我見過的很厲害的創業者,他們的特質都是比起「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更熱愛「解決問題」本身。他們意識到了自己這樣的特質,於是不管在哪個方向創業都能做得遊刃有餘,而不會拘泥於一個具體的項目。當然,還有些人天生熱愛的就是具體一個行當,也做得極為出色。當然有更多的人是,宣稱自己喜歡「美食」或者「旅遊」,但從沒在這些領域做出過任何超出平均水平的成就。究其根本,還是沒能把背後真正的驅動力想清楚。(比如你真的不是懶和饞么?...其實其他60多億人也是。)

最後要說的是,「興趣」這件事也是動態發展的。我想 Mark Zuckerberg 在哈佛宿舍里鼓搗 Facebook 的時候並沒有對「連接地球上的所有人」那麼感興趣。但隨後的10年,他慢慢發現了自己的這個使命。同樣我也見過很多創業者,開始一個項目的時候並沒對那個領域有格外的興趣,但隨著事情越來越深入,他們會對自己的工作誕生極大的熱情。這和人類 commitment consisitency 的心理機制有關,不過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而如果你還沒對自己內心的慾望那麼了解的話,也沒關係。從排除法開始,先想想自己不想要什麼吧。


在進入正題之前有個提醒,如何找到熱愛的事情與如何毅然決然堅持是兩碼事,限於篇幅,本回答解決僅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參見另一個回答。

高太爺 ,碩士畢業後,進入深圳體制內,迷茫了幾年選擇離開,目前在澳門工作,以下回答是真實的心路抉擇歷程。

當你做小的決定時,應當依靠你的大腦,把利弊羅列出來,分析並做出正確的決定;當你做大的決定,如尋找終身伴侶或尋找理想時,你就應該依靠你的潛意識,因為這麼重要的決定必須由你的心靈深處的最大需要為依據。

如果我們留意,如巴菲特、喬布斯、馬雲等事業成功者,都鼓勵我們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但觀察身邊的人,基本上無關喜歡而是「會什麼做什麼」,準確說是「學什麼做什麼」,成功者和普通人之間有一個根本的認知差異。

何以如此,個人以為是對動力和堅持的理解和重視不同重複是最好的修辭,我想這句話解釋了一切,要想成功,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沒有強烈的動機支持,沒有充分的抗壓能力和準備,能夠成功,只能說運氣不錯。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身邊80%的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理由有很多:現實需要,恐懼,他人期望等等,不喜歡卻不得不做,不得不長期堅持,內心多麼痛苦、糾結、矛盾顯而易見,生活的幸福度就是夢幻泡影!

如何找到人生的方向,只需要誠實的回答一個關鍵問題: what is the work that you can"t not do? (見下圖)

這個問題曾困擾我數年之久,曾經的工作雖然收入尚可、外表光鮮,但在整個社會快速進步發展、競爭白熱化的現狀下,個人卻因崗位而固置、成長停滯,想要只求卓越,但缺少內部興趣和價值認同,僅僅是生活壓力,確實無法提供奮起直追的動力,個人內心非常矛盾、痛苦,進退兩難。

經過幾年的糾結、努力,我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充滿動力的人生方向,但我的職業選擇不一定適合你,因為想要擺脫這種現狀,想要找到自我認同的職業,唯有向內求索,唯有自己才能給出答案。(下面是我的向內求索過程,藉助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正準備就此寫一篇回答,這裡不展開)

第一步:做加法,即儘可能的羅列人生所有可能的目標,只要能想到的都羅列出來(我所有能想到的願望或慾望大約30個,下圖部分);

第二步:做減法,即逐個劃掉相對不重要的目標,直到最後一個;這兩個步驟是網上通用的尋找目標方法,但通常到此為止,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通過這兩步,我可能找到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但一些相對劣勢的基本目標被簡單捨棄顯然會導致矛盾心理,不合理,也難以接受(比如我雖最想成為心理學家,但又想成為有錢人),所以我進一步完善:

第三步:做注釋,即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給每個目標進行注釋,判定其屬於哪個或哪幾個層次,如「賺很多的錢,過上富足的生活」既屬於安全需要,又屬於自尊需要;2、成為有錢人,享受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生活,既屬於生理需要,又屬於自尊需要。

第四步:歸類總結,即根據需求層次,對所有羅列出來的目標進行歸類,然後分析每個基本需求的表達條目,可以得出我們心靈深處希望通過具體的方式達成滿足,以自尊需要為例,我大概有11種渴望的實現途徑。

最關鍵的是第五步,即將人生的長遠目標揉進現階段的基本需要,這建立在對所有願望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下圖),比如我希望成為一名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心理學家,我將這個目標融入現實的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的具體實現,所以我毅然決然的離開體制,找到目前的工作!套用我在評論下的一個回復:抓大放小,然後抓大兼小!!

「what is the work that you can"t not do? 」,一旦找到這樣的領域,在內化的興趣動力支持之下,別說「一萬小時成功定律」,就是十萬小時也甘之如飴,堅持的問題一旦解決,成長與卓越就是囊中之物!

So,你找到能夠讓你全身心投入、堅持以成就卓越的領域了嗎?

==2016年5月20日更新==
看了知友回復,不滿足於價值觀和方法論,那我就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我為什麼瘋狂喜歡知乎?我是如何找到它的?我為什麼選定知乎?

1、「Ted」有個演講《新型經濟的貨幣是信用》,個人影響力就是財富,我深以為然,現在這種苗頭已經越來越明顯,小到知乎大V,網紅,大到明星、企業家,甚至是政治人物,網路影響力越來越成為其生存基礎,而我開始在知乎布局我的影響力;

2、知乎答題能夠激發靈感,點贊、關注就是最好的動力,而評論、借鑒、否定、整理、創新等,新的思想在腦海中激蕩生成,知乎確實是一個讓人成長的地方,不管是作為答者還是讀者。

3、網路是最佳的實施心理學影響力的地方,小到解夢,網路營銷,大到心理諮詢,傳遞心理正能量,網路提供了數之不盡的心理學實踐機會,尤其是當下社會對心理學有較深的誤解,希望通過網路平台為需要心理幫助的朋友帶來一些慰藉。

4、知乎是個人知識的積累和梳理,今年4月中旬答題以來,短短一個月時間,我梳理出個人的解夢觀,學習觀,心理干預觀,愛情觀,還有金融投資觀,雖然較為粗糙,但體系初步建立後,世界觀就更加明確!

PS:公眾號「高太爺」致力於心理、學習,公眾號後台回復「筆記」獲取《理解人性》、《自控力》、《學習之道》等好書讀書筆記。


謝邀!

甲先生的興趣是打遊戲(如星際爭霸),他打得非常好,在我國排名前五。他愉快地成為職業玩家,靠打遊戲謀生,而且收入不菲。

乙先生的興趣是打遊戲(如星際爭霸),全校排名第一,但在我國只能排第五萬名。他無法成為職業玩家。乙先生開車的水平全校第十(在全國排不上號),但是由於社會需要很多人當司機,於是乙考進某公交公司成為一名司機。


如果你的興趣是一個社會需求廣的領域(如廚師、裁縫、寫代碼等),只要你在該領域的資質還湊合,請你大膽進入該領域。舉個例子,我吃過一些味道很一般的餐館,而且長期很一般。結果是餐廳的也沒倒閉、廚子也沒失業。

如果你的興趣是一個社會需求很窄的領域(如打遊戲、做冷門專業的學術),你必須確保你在該領域的資質很牛逼,才能大膽進入該領域。

——————————————————————————

有一個殘酷的真相是——多數人感興趣的領域與社會需求量大的領域,是相反的。譬如說,社會需要大量待在工地的土木施工員,但是喜歡待在工地的人不多;社會需要大量的會計審計人員,但是發自內心熱愛會計工作的人並不多;社會需要大量的護士,真心熱愛當護士的人不多。。。對了,我國還缺兒科醫生,你喜歡干這個么?

社會需要的工種往往是 難度大的(如程序員、外科醫生)、繁瑣的(如會計)、又累又髒的(如護士)。而多數人喜歡的工作是難度低的、不單調繁瑣的、不累不髒的。

————————————————————————————

就工作而言,最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天賦逆天的人,可以為興趣而工作而且賺得盆滿缽滿。而且這類人一輩子搞不好還換幾次行業。

第二幸福的人就是雖然天資一般,但是他的興趣恰恰是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如廚師)

。。。。。。。

最慘的人就是你自己的工作你很不喜歡干,你感興趣的領域你又沒本事入行並幹得好。


對於八成以上的人類,所謂工作就是在「賺錢多少」、「自己能否入行、會不會幹」、「自己能否忍受該工作」三點之間取得平衡。


當然,題主要探索自己的興趣,我是極力支持的。我建議除了探索自己的興趣,還要探索自己的能力,還要問問自己的興趣所在的領域每年招多少員工。


——————————————————————————————————

嚴格的講,本答主有些答非所問。答非所問是因為這個問題提得就有點問題。所以還請大家見諒。


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興趣」。

興趣和享受不一樣。享受是人人都喜歡的,比如美食,比如豪宅,比如旅遊。

就拿旅遊為例,很多人會說「我的興趣是旅遊」。好,那我問你,你到底是喜歡在工作之餘出去散散心住住豪華酒店晒晒海灘看看名山大川或者在美國奧特萊斯瘋狂購物的這種旅遊呢,還是那種需要拍攝很多能給人欣賞的照片、回來撰寫可供別人參考的遊記、甚至為了尋找新發現而不惜走冒險路途的那種旅遊呢?

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前者我們不叫它興趣。我們叫它享受。

只有後者才有資格稱為興趣。所謂興趣,就是你願意為了它去付出(而不是獲得)。是去主動的輸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是在從事一項活動中,把你全身的智力、能力、精力都調動到最高水平,給予外界一種積極反饋的過程。

很多人說自己興趣是音樂,但有多少人真正會去彈樂器、會去自己作曲?要知道,彈吉他的時候可是會把手指磨到生疼生疼的;作曲可是需要硬著頭皮研究樂理知識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他們只是在手機ipad裡面下載了一些歌曲,會聽會哼,就以為這是興趣了。

而你要知道,只有把一項活動上升到我前面所說的興趣的標準,這項活動才有可能為你帶來收入——因為你的收入就意味著你的付出獲得了回報。而只有取得了收入,你才能說自己是在從事這項工作。

所以,要判斷自己的興趣所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你能夠在什麼活動上願意,並且能夠,給予持續的輸出。「願意」和「能夠」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沒有相應的能力,那自然無法從事這項興趣,更無法把它上升為工作。

舉例:你認為自己興趣是音樂。但是,你又沒有能力演奏,也沒有能力作曲。這時候你願不願意投入所有業餘時間去學習演奏和作曲?如果你願意,並且你的能力天賦也支持你不斷堅持這麼做,那麼恭喜你,你不但獲得了一項興趣還將其變成了一門潛在的可以讓你「發自內心去從事的工作」。

但是如果你懶得利用業餘時間去學習這個那個呢?你只是想下班回到家慵懶的躺著聽聽歌這種程度呢?那麼不好意思,這稱不上是你的興趣,也更無法把它變成你能夠從事的工作。

「所謂收入,就是社會對於你所貢獻的價值的一種量度。」

————《翠星之加爾剛蒂亞》


大概就是十六歲翻牆看見了ins,發現了太多的美好肉體都是健身的那種身材。然後踏上了健身的不歸路,自主的去搜集視頻然後問教練,這幾年一路走來,有自己琢磨出來的訓練方法也有請教大佬的經驗。可能我現在一天不健身渾身會難受。然後我把這個興趣一直在堅持,所以得到的回報也很多,我發現我的腿部線條更好看。人也慢慢自信許多,身材越來越好。 現在大二,偶爾會兼職一些健身視頻的拍攝工作,可能畢業我不會選擇在讀的專業,更可能我會選擇運動方面的工作,做自己的運動品牌,學更多運動,把我能給大家帶來的正能量去感染更多人,這真的是我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可能因為年輕,我以後還會嘗試更多的興趣,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誓必實現的決心認真的活著,也勢必做最好的自己。

答主健身照鎮個樓(///▽///)


發現興趣的優雅三步驟

之前的答者已經介紹的很多,很詳細。我主要從理論的角度對這些體驗性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提煉和整理。

第一步:審視——你和這個世界是否發生了充分的互動

興趣不是無源之水。
當一個人詢問「如何判斷自己的興趣」的時候,出於一個心理學工作者的直覺,問題的根源很有可能在於這個人根本就沒有興趣。
這裡我們直接借鑒Rounds Su (2014)在綜述中對興趣的定義:

We define interests as traitlike preferences for activities, contexts in which activities occur, or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referred activities that motivate goal-oriented behaviors and orient individuals toward certain environments.【1】

簡言之,興趣反映的是個體對於環境的一種偏好。因此,產生興趣的前提,是個體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一個人是否能夠產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和環境之間的互動是否充分:一個人如果從小沒有看過NBA/CBA,體育課上也從來沒有接觸過籃球這項運動,你很難相信他會對打籃球感興趣。

互動的方式是多樣的:
a. 某次體育課,學習到籃球,很享受這個運動帶來的樂趣,這是最直接的體驗。
b. 觀看電視直播,卧槽科比這個動作帥呆了,這是來自對榜樣的觀察學習。
c. 當然也有可能你壓根就不了解籃球,但是你發現周圍所有的男孩子一到課間都會聚集在籃球場上,如果你不去參與,可能你很難融入他們的圈子。這是由於他人的勸說和引導而產生的互動。

無論如何,你想對一件東西感興趣,首先你要以某種方式接觸到它,對它有所了解或體驗。

第二步:評價——這些互動的質量如何

拋出一個小問題,為什麼你對遊戲的興趣總會大於工作?其實設計遊戲的這些人都是很偉大的教育心理學家,一方面他們設計出難題不斷的Challenge你,另一方面,又要保證你最終可以解決這些難題,讓你在遊戲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有了互動未必能夠產生興趣,你的父母給你報了10個暑期興趣班,暑假結束之後,你發誓,和這10個領域相關的內容你永遠也不會再接觸。這很有可能因為,在互動的過程中,沒有形成高質量的互動。

什麼是高質量的互動?有兩個必要條件。
1、 它讓你有成就感。
2、 它讓你有盼頭。

一件事,如果你無論如何都做不好,久而久之,你就不會去做了。如果你從小手腳協調能力很差,在學自行車時,每次大人一鬆手,就會結結實實的摔一跤。看著周圍的小夥伴一個個都能騎得飛快,你卻始終做不好。就會產生「我很笨」「我不適合騎自行車」的想法。這種低質量的互動一旦形成,即使未來你的身體力量和運動能力已經完全可以駕馭自行車這項運動,你也有可能會由於本能的厭惡,拒絕再次接觸。

以自行車為例,但是這種低質量的互動在課堂中更為常見。一個教師可能很輕易的說出「你怎麼這麼笨」「你做得不夠好」「你看人家XXX」「你還要繼續努力」「你不適合學數學」這種打擊成就感的話。說句玩笑話,如果能夠引進一些高水平的遊戲設計師,為我國基礎教育的教師進行培訓,我們的素質教育水平將大跨步的前進。

有了成就感之後,你會很自然的去思考第二個問題,我能從這件事情中獲得什麼,也就是前文所說的「盼頭」。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收穫,和你內心所認可的價值是一致的,那麼你就更容易對它形成興趣。以電子遊戲為例,一個成功的遊戲一定是讓你不斷地體驗成就感的,但是在一定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做到適可而止。這是因為,這個遊戲中的收穫是存在於虛擬世界中的,回歸現實世界後,這種收穫對你而言是沒有「盼頭」的。你還需要養家糊口,或者要開創一番事業,而遊戲中的成就,和這一價值是不相符的。

到了這一步,我們可以說,一個有充分的高質量互動的事情,就是你真正熱愛的事情。

第三步:行動——一切的前提

只有少數的人可以在第二步解決問題,這些人通常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順其自然的明確了自己的興趣和事業選擇。所以,對於關注這一問題的你而言,最重要的是第三步。

假設有兩類人面臨著這一問題的困擾。

第一類人:從小在父母的嚴格監管下成長,通常學習是第一要務。父母會儘可能的割斷你和外界的一切聯繫,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不許放學之後不回家。如果說,互動是興趣的種子的話,你的花園裡,只種下了一顆種子——學習。在父母和周圍人嚴苛的期望下,很有可能產生低質量的互動,將這僅有的一株花蕾折斷。當有一天,你終於掙脫了學習的牢籠時,你突然發現,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了。

對於這類人而言,解決方案很簡單。讓自己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讓你的世界豐富起來,和外部世界儘可能的產生互動。去了解一切能夠激發你思想漣漪的新鮮事物,通過行動,產生高質量的互動,讓自己獲得成就感和「盼頭」,扎紮實實從零開始培養自己的興趣。如果你不開始行動,你永遠是白紙一張。

第二類人:有一個相對自由的成長環境。在積極的引導下,也確實產生了一些高質量的互動。這類人會存在「幸福的煩惱」,我有很多興趣,我怎麼去建立一條路徑,把我的這種優勢傳遞到未來的職業發展中。

對於這類人而言,行動是最好的試金石。互動和強化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你需要用行動去嘗試這些可能性。每一次互動都是不一樣的,也不可能每一次互動都是一帆風順的,在互動過程中,你可能會遭遇一些偶發事件,這些事件可能會改變你對一個事物的認知。也許在某一刻,你更加堅定了從事一個事業的決心,也有可能對一件事徹底失望,喪失興趣。

除了行動,更要經常性的對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學習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試圖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在現代社會,複合型的知識背景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優勢。知識之間不經意的聯結是產生創造力的根源。通過反思和總結,你有完全有可能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沒有人說過一個人只能做成一件事情,只要你保持行動力,你完全有可能變成下一個Elon Musk。

相關背景理論基礎:

1、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CCT)的興趣模型【2】

興趣來源於學習經驗(互動)產生的自我效能(成就感)和結果預期(盼頭)。

2、 機緣學習理論【3】

這裡推薦John D.Krumboltz的一本書,Luck is no accident: Making the most of happenstance in your life and career,中譯本好像叫《永遠相信,幸運的事即將發生》,對這一理論有比較系統的介紹。
簡言之,這一理論的觀點就是要行動起來,機會是可以計劃的,讓自己處在一個充滿機會的環境中,才能 Make It Happen!

參考文獻:

【1】Rounds,
J., Su, R. (2014). The nature and power of interest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3(2), 98-103.

【2】Lent, R.
W., Brown, S. D.,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45(1), 79-122.

【3】Krumboltz,
J. D. (2009). The happenstance learning theor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7(2), 135-154.


『如何找到興趣,然後把興趣變成工作』是我多年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就決定要把我的所有時間都用於生活。即使是工作,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本來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賺錢謀生所必須做的事情。


在這個目標驅動下,我從法學院叛逃,做了記者。報道領域先是法律、政經、調查。之後又變成了寫文化,寫生活方式,寫吃喝玩樂買買買。


再後來,我在工作之餘,一個人做了一個叫雅君的好用分享(yakishare)的微信公共賬號,分享提高我生活幸福感的種種,

如今我是自由職業者。很大程度上,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玩樂,也是我的生活。

我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寫成了下面這篇文章。有點長,你可以慢慢看。


要實現「把興趣變成工作」這事,首先,你得有個興趣。


我覺得,興趣是那種你忍不住想做,為它花時間、花精力、花錢、花心思也樂在其中的事。

漫畫《灌籃高手》里有句話:「打籃球很快樂,但是勝利可以增加一百倍的快樂。」


在關注後一句「勝利增加快樂」的時候,別忘了看前一句——回到最初,不管有沒有勝利,打籃球本身就能讓你快樂。


實踐興趣的過程本身就是獎勵


你如果不知道自己興趣是啥,你可以想想,閑暇時,你會想做哪些事。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說不知道興趣是啥,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興趣所在。因為我們有興趣的事,未必被被社會文化所認可,所鼓勵。


但其實喜歡看劇、打遊戲、追星、聊八卦、甚至搭訕、追姑娘/漢子、……(此處省略無數可能你會覺得聽起來不怎麼「高大上」的事),如果喜歡程度足夠,都是一種興趣,都有成為工作的可能性。


但要把興趣變成工作,意味著你就不能停留在自high小世界裡。


你不能只是消費,你要創造,要分享、要傳播 。


你要把你在興趣上投入時間、精力、金錢獲得的心得、技能分享給你的同好,給他們提供價值。

當你把從興趣中獲得的樂趣、感動、激勵通過創造性出口傳遞出去,影響的人越多,這件事變成工作,給你帶來收入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如果你想把對韓劇的興趣變成工作,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喜歡看韓劇的層面。


我認識一個姑娘是追劇狂人,她為了表達對劇的在意而開始寫劇評或贊或罵、進而試著寫劇本,現在去了影視公司,製作電視劇。她不再只是坐在電視機前,跟著劇情哭哭笑笑,而是成了創造劇情、引導別人情緒起伏的人。


喜歡遊戲同樣能變成工作,但如果你只是在屋子裡單機打遊戲,打得再high,勝利再多,對別人沒有價值,那肯定沒戲。但假設你寫遊戲攻略,教別人怎麼玩得更好,學習如何開發遊戲,事情就不一樣了。


也有很多人喜歡跟蹤明星八卦,如果你只是瀏覽、轉發,這只是一個消遣行為。但如果你動手開個八卦賬號,收集、整理分享八卦信息,緊跟熱點、考據準確,你就從消費者變成創造者了,而創造是比消費有趣得多的事。


其實哪怕是喜歡追姑娘,只要你真的有研究,有心得,也可以變成工作。我之前採訪的一位約會教練,畢業於北大心理學系,熱愛追姑娘到積極實踐、認真思考、總結規律的地步,起初他在網上寫帖子,火了後,出了好幾本教人搭訕、約會的書。現在他靠教別人怎麼和姑娘相處,活得頗為滋潤。


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他能坦然接納真實自我,接納自己就是對「追姑娘」這事有興趣上。


如果他不認可這點,和真實自我對抗,他的興趣始終都只是一個隱秘的興趣,不會變成他的工作。


相比那些終其一生都在否定真我,拒絕承認自己的喜好的人,我覺得他的人生炫酷多了。


把興趣變成工作的一大關鍵,就是你得不害怕讓別人知道你是誰,真實的你喜歡什麼。


我之為我,異於人處。要珍惜你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喜好、興趣,正是它們定義了你。


順便說一句,你的興趣小眾、冷門、不被他人認為「高大上」,很多時候並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競爭者少,你容易脫穎而出。


把興趣變成工作的好處是你不大需要用到自制力去逼自己努力堅持。可能別人覺得你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而樂在其中的你並不會覺得辛苦,「反正即使不是我的工作,我也想做這件事啊。」


壞處是,當一個興趣變成工作,你就得承受來自客戶的點評、市場的檢驗。


你喜歡寫東西,當它只是一個興趣,你隨便寫,別人喜不喜歡,買不買單,你不用考慮,但當它成為你的工作,你辛苦寫的東西,可能在你的客戶眼中就是垃圾。


把工作變成興趣,你的專業程度會被別人打分。這種打分如果低於預期,你的自尊就可能受傷。


如果你能接受這點打擊,那這其實也是「以興趣為工作」的一個好處,本能的喜歡和投入,加上來自外界的真實反饋,會促使你不斷打磨技藝。


你就有機會在你有興趣的領域,做得越來越精通。這種成就感會很美妙。


經常有人會說,「我不知道自己興趣究竟是什麼。」


我覺得,興趣其實也是需要在做事中去感受、去尋找的。因為起初,「興趣」的指嚮往往是模糊的一團。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感興趣的那個東西的全貌是什麼,與其說是興趣,不如說是好奇。


比如,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專業是法學,但我覺得我對新聞感興趣。那時的我對「從事新聞行業」具體是幹嘛的並不清楚。


我就跑去報社、雜誌社實習去了,畢業後在《21世紀經濟報道》做了名政經記者。為了寫政經新聞,我會去關注國家部委動態,比如發改委、環保部最近有啥新政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推進到什麼程度等等。


我做著做著,慢慢覺得,相比國家大事,我更喜歡寫貼近生活的內容,就轉而去了《Vista看天下》做文化和生活方式記者。


最初的興趣,對我們而言,就像是面前的一片未知大海。當你下了海,四處走走,你會感受到不同海域的海水溫度、顏色、海洋生物都有所不同,你會發現其中有些海域相比其他海域更為吸引你。


而要知道那片格外吸引你的海域在哪,你首先得做的事是從岸邊奔進海里去。


在我糾結要不要放棄讀了四年的法學去做新聞的時候,有個朋友送了我一句特別簡單的話:「雅君,去做吧,沒錯的。」然後我就去做去了,至今不曾後悔。


很多時候,我們把時間花在糾結上面,與其坐在原地擔心,不如把這個時間拿去做事。


行動自然會帶來反饋。這是最快的檢驗方式。


我在後台經常會收到讀者問「我的工作/所學專業是A,但我的興趣是B,我想轉去做B,又怕別人別人說我『不務正業』。」


但其實真的沒必要害怕被人說「不務正業」。人生是你自己的,沒人比你更清楚你的「正業」是什麼。你的正業不是由你當下的職業決定,而是你內心的熱情和興趣所在。


通常接下來對方就會問:「那我按照興趣去做,如果失敗怎麼辦?」


失敗了也沒關係啊。我們對一件事情有興趣,並不代表我們在這件事上一定有才華,能做成,失敗了很正常啊。


而且當你努力嘗試過,發現不行,你會比沒試就放棄少許多遺憾,你不會覺得虧欠自己。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


在你認真對待興趣,去創造、去分享的過程中,即使失敗了,你還是會積攢下經驗和技能。這些技能往往會在之後的某次追求中帶來回報。


有一個台灣暢銷作家叫九把刀,但在他國小三年級的時候,他的夢想其實是當個漫畫家,他每天不停看漫畫和畫漫畫,一直畫到國三,他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畫畫天分,才傷心放棄。


但之後當他對寫小說感興趣時,他發現因為之前喜歡漫畫,看並且畫了大量漫畫,導致他在無意中培養了一種用「漫畫分鏡的手法和節奏感來寫故事的能力。」他在寫小說時,純粹就是把閉上眼睛所看到的畫面,用文字翻譯出來,讓讀者看到,他腦中所看到的景色而已。


沒有接受過任何文學訓練的他就這樣成了台灣人氣作家。


後來他回想當年,之所以喜歡漫畫,其實本質是喜歡講故事。他曾在一次演講中回憶此事說,「老天爺給我的第一個禮物,上面寫著漫畫家。但我打開發現裡面是空的,我以為老天是開我玩笑。但其實他是想告訴我,你這麼喜歡說故事,但是你卻用錯了翅膀。你或許沒有用圖畫說故事的才能,但是你或許非常非常地有用文字來說故事的才華。


如果九把刀在一開始不去認真對待「漫畫家」這個夢想,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作家九把刀」。


在追尋興趣的路上,你要相信「功不唐捐」。就如喬布斯所說:「有一天,當你回望,才會發現之前的那些點都連成了線。」


最後,我把曾經鼓舞過我的那句話轉送給你:「去做吧,沒錯的。」


——————

厚臉皮安利一發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雅君的好用分享」(yakishare)

http://weixin.qq.com/r/b3UEHAbEo1vcrUJ-9yB9 (二維碼自動識別)

和你分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切

好物、書、影、音、劇,還有人


總體而言,不建議把興趣當工作. 這是個非常高風險的方向,往往會毀了你的興趣. 除非——你擅長的技能,正是你感興趣的.

——————引言————
在現代,工作job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他人後得到更高回報.
歸根到底——共產主義還沒到以前,工作的是用來讓別人爽換錢的,你是孫子.

而興趣,則往往是你為自己的快感付費.
歸根到底——你對某一個東西感興趣,很多時候,是因為一群人靜心做出這個東西,讓你這個顧客爽的掙你的錢的,你是大爺.

比如,遊戲是你的興趣,很多人靜心設計遊戲讓你爽
但一旦你遊戲的目的也是為了別人爽,馬上遊戲的快感就會極大降低.
不信,問職業電競選手,每天努力去練習如何玩的比別人更好,就是為了讓觀眾看的爽,他自己玩的爽嗎?
你問遊戲解說員,每天努力去專研玩新遊戲,就是為了吸引觀眾拉直播人氣,他玩新遊戲是爽還是不快樂?

我知道,很多人對一個東西,都是開始有興趣,到接觸,到學習,到入行.
但這往往只看到了開頭,沒有看到結局——入行往往不能保證你生活的更好. 因為一旦入行,你一定會面臨專業者競爭. 如果這個興趣的維持時間不能夠支撐你已經做到有行業特長,最後基本上都會屈服在生活的魔掌之下.
舉個簡單例子,多少做唱歌夢的人殘了. 就算超級女聲有了入行機會,又有幾個十年以後還敢說自己熱愛歌手這個行業呢?因為最開始海選,你在和興趣者競爭,贏了很簡單,一旦入行,你面臨的是職業歌手的競爭. 絕大部分人就會一直失敗了.
—————不認同,繼續往下看———

曾經有個調查,統計了人類在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發的推特的數據信息,非工作期間,與快樂相關的詞語出現的頻率是工作期間出現頻率的十倍以上。

工作,總體而言,是讓人不快樂的。對一個不快樂的事情,而且是日積月累的不快樂,不管是產生興趣,還是維持開始的興趣,恐怕都是很難得.

為什麼工作長久下來,必然讓人不快樂呢?這個事情的根本原因是:工作期間,你是在犧牲自己的時間,服務別人挑剔的需求。

有人說,我不服務別人行不行? 很抱歉,不行!

1. 生物演化論——

人只要還活著,就需要滿足人作為動物本身的各種慾望,比如衣食住行。這是生物的本能需要,如果沒有,我們都得死亡。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吃飽不行,還要吃好。我們不僅要吃粗茶淡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驅動我們去改善生活,去追求錦衣玉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人類的動物本能都對高能量的食物有特別喜愛。不喜歡吃肉的人,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選擇吃素必然會相比喜歡吃肉的人少了很大的能量補給,這樣對他們遺傳自己的基因不利。能夠活到今天的人,大部分都是歷史上喜歡吃肉的人的後代。

Nature News:Humans are becoming more carnivorous 有個研究表明,即使在過去的50年,人也越來越喜歡吃肉了。

可是,吃肉的成本是遠遠高於吃素的成本的。餵給豬100斤的玉米,它只會長出30斤的肉出來。這還只是吃豬肉,還沒有談到更高成本的山珍海味。

為了不停的滿足其他人和自己更高要求的慾望,可控核聚變出來以前,人類必須持續不停的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以便在相同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內,能夠餵養更多的豬,做出更多的布,蓋出更多的屋,生產更多的車。

2. 最基礎的經濟學——

衣食住行並非自然界隨手可得的成品,要麼自己去加工,要麼跟別人交換而獲得。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就是:

足夠多的人,分工+交換,滿足別人的同時,獲得回報,滿足自己。

每個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上,都需要去工作來服務別人。你用工作滿足別人,別人給你錢。你拿著錢去消費滿足自己,同時把錢給別人賺。整個社會形成一個閉環,人們必須成為其中一個節點,才能提升自己和人類整體的生活水平。不管這個工作,是自己去做衣食住行,還是自己去搞琴棋書畫。

(如果你不工作還能活著,因為有人在替你承擔原本屬於你的工作,比如富二代,至少需要一個勤懇管理或者會投資的爹。至於官二代的事情更複雜,我們下一次討論)

有人說我脫離社會行不行?這條路很難,難到你都沒有辦法滿足自己。

你在城市裡面享受的低成本的水電煤網,如果你在山頂建造一個房子,價格起碼要5倍. 一旦離開商業社會,去深山老林生活,短暫的時間還可以,長時間生活水平會一落千丈。每天種田也只能苟且度日。更不要討論水電煤網這種東西了。

3. 不脫離社會,你就必須認可商業的基本規則:分工與競爭!

為了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商業社會將每個人的分工做的越來越細。

傳統的方式,一個人開店鋪,從採購到生產到銷售都全包了。但是公司擴大,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不允許涵蓋整個價值鏈,最後都會交給專門的人才,每個人負責一塊。大家各自專精,共同協作,比一個人做起來更快,更好。

商業社會的人,面對著有限的消費者的口袋,每個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都在竭盡所能,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的性價比比其他公司更好.

一切公司能夠存活:都是比競爭對手,能夠更好的滿足客戶,他們願意為這個滿足付出金錢。

客戶只會在乎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否讓他滿足了。同時獻給客戶的產品和服務實在是太多,他們手裡拿著錢,一個個挑選,直到自己得到滿足為止。他們的錢就是他們的選票,能夠開除一個公司,上到CEO,下到操作工每一個人。

4. 分工與競爭的結局就是,每個人都必須逼迫自己努力成為合格的螺絲釘

每家公司的領導人都必須自願的逼迫自己,去更好滿足客戶那日益膨脹的需求。公司領導不逼自己,客戶就會用選票淘汰公司。

每家公司的領導人都必須去逼迫手下的員工,去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務。領導不給員工提高要求,那麼最終的產品和服務就沒有競爭力。

每個員工都得自願或者非自願的逼迫自己,去滿足公司領導的任務。你不提升自己,就會被領導找更優秀的人替代, 失去經濟來源。

5. 工作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你快樂!

以前是需要一個人裝好整個機械,現在只需要一個人重複的打螺絲釘。很明顯,重複打螺絲釘對公司而言是更高效率的,但是對個人而言是枯燥的。

操作工在不停的重複打螺絲釘
工程師在不停的重複畫圖寫代碼。
項目經理在不停的重複協調開會。
產品經理在不停的重複挖掘客戶需求……

整個公司只有核心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大部分其他人,僅僅只是機械的執行領導的任務,
工作做得不好就得滾蛋。做好了就可以出去HAPPY一段時間。

如果你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或者紅二代,就是社會機器上的螺絲釘。絕大多數工作,都不是讓你快樂的,因為你在努力去爭取得到客戶的認可。
換成你自己也是一樣,你自己本身也是其他人的顧客,我們對自己花錢買來的東西也會挑剔。

所以,工作痛苦的本質是:我們自己的慾望,逼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疲於奔命去應付。

佛教曾經試圖用這種清心寡欲來降低人生的痛苦。然而,我們人類成為人的那一刻,已經回不去了。我們演化到喜歡吃肉,花了幾十萬年。而佛教的存在,三千年都不到~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生物的本能。

——————

最後——怎麼降低工作的不快樂?降低自己服務別人的時間,提高讓別人服務你的時間

用現代機械,可以讓一個人同時種100個古人才能種出的莊稼。這樣高的效率裕,每個人才有更多時間自由和財富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休閑娛樂。

一個自己擅長的工作,你會更快更好的完成你服務他人的任務,你會在工作服務他人得到更大的回報。同時,有更多的自由時間讓別人來服務你來滿足你。

如果你的興趣不是你擅長的,那麼,遲早你會因為一直服務別人而不喜歡……
畢竟可以想像,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一直被人挑剔,被人追趕,還能長期維持興趣,實在是極難.

總體而言不建議以興趣為生,應該以工作為生,來養興趣.


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著你人生的秘密。

Most is interested in you on the thing, is hiding your life secret.

1. 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們來先聊聊大多數人的現狀。

最近兩年出現的高頻詞「夢想」,夢想是什麼?那不就是你最感興趣的事情嗎?

有些人喜歡四處闖蕩,有著一顆流浪的心,卻被局限在辦公室四方格內。還有些人,喜歡安穩的四方格,卻被派遣到各地,糾結的當著空中飛人。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讀書時喜歡數學,則你的數學成績相比其他學科更優異,喜歡英語則英語成績優異。

對於你感興趣的領域,學習起來特別輕鬆,投入時間和精力還會有愉悅感,其實工作也是一樣的。

在面對就業擇業時候,當興趣和職業不匹配的時候,就出現了如下數字:

51.3%的人選擇了跨專業考研
69%的人專業就業不匹配(醫學專業對口率可達90%以上,哲學類低於30%)
31.5% 享受喜歡自己的工作

你並不孤獨,一大半的人都是這樣的,糾結則源自於興趣,能力和職業沒有完全匹配。

2. 你的興趣,能力和職業是否匹配?

很多人從事著不適合/不擅長/沒興趣的職業,然後因為一些神馬理由,跳槽幾次,過了30歲仍然很迷茫。

這也是大學到社會之間過度期經常會出現的「陷阱」。

傳統的教育體系里,我們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目標:中考,高中,過四六級等等,家長,老師和學校一直給我們指出非常明確的目標。

臨近畢業,「茫然」就成了一個高頻詞。所謂」茫然」,其實就是沒目標了,沒有了家長或學校規定的靶子,沒了方向。

我只想說一句話:

顯然,學校和社會不是一個玩法。所以,你需要提早給自己找到目標和方向,這樣可以讓你更順利的完成學校到社會的過渡。

說清楚「迷茫」的原因,我們來繼續分析上面的ICC三環模型(Interesting, Competence, Career),一起來梳理下興趣、能力和職業匹配度的重要性。

A 區域 「職場明星」 B 區域 「斜杠人士」 C 區域 「有趣無能」 D 區域 「有能無趣」 E 區域 「職業黑洞"

A 區域 「職場明星」,此區域的人通常起步快,發展順利,在自己的領域很容易做到專家或管理層。

B 區域 「斜杠人士」,有一些人在自己的本職工作領域外,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的匹配區域,投入精力後,發展成為斜杠人士,如果收入超過主業,甚至可以變成職業,再次進入A區域(如魚得水)。

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斜杠青年(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斜杠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其實斜杠不應該只是青年人的專利,所以,這裡我用了斜杠人士來形容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群。

C 區域 「有趣無能」 處在該區域的人通常感覺到焦慮和挫敗,雖然從事著有興趣的職業,但並不擅長——能力和興趣暫時不匹配。

用自己的短板去拼別人的長板,短期是拼不過的。

長期來看,結果無外乎有兩種:

1) 提高能力,成功跨越到A區域;

2) 用盡全力也達不到別人的平均水平,自信心嚴重受挫,放棄能力提升。

D 區域 「有能無趣」 是比較幸運的區域,自信和失落並存。你能把目前的工作能做的很好,但是自己提不起興趣。

D區域的人可以在工作中找到自信,相對而言,只要對自己有更多探索,找到興趣點,更容易跨越到A區域。

另外,興趣是變化的,有些D區域的人對手頭已經能做好的工作逐漸產生了興趣,順利過渡到A區域。

E 區域「職業黑洞",最可怕就是畢業之後就掉入「職業黑洞」,從事的職業既沒有興趣也比擅長,在黑洞里不斷掙扎,然後跳入一個又一個黑洞。

所以,要落入 A區域或B區域(幸福區域),找到自己的興趣,提升對應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3. 你該做什麼?

聽過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成就夢想的第一步,找到你的興趣所在!

不斷探索自己,開拓自己的視野。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都應該儘可能接觸更多領域和專家。

現在網路非常發達,可以通過網路課程,社群,線上線下講座,實習,兼職,參加各種活動等形式去讓自己接觸跟多領域,更多工作和更多有閱歷的人。

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那麼一些事情,你做起來比其他事情更專註,心情更愉悅,而且不知疲倦,這些事情就是你的興趣所在。

你會產生一種全情投入之後的愉悅感——這就對了。如果你從來沒有產生過,你只能繼續探索自己,找到自己。

有人說,我對什麼都沒興趣——我只能說,你見識的太少,自我探索幾乎沒有,所以根本不了解這個世界和你自己。

也有人說,我對什麼都感興趣——那麼你問問自己是不是把好玩當興趣了呢,繼續思考並羅列出來那些能夠讓你全情投入之後有愉悅感的事物吧。

我對興趣的理解是,當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自然的達到專註狀態,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或資源和金錢,你的心裡感受是快樂和愉悅。

你會說,這樣的感覺我有,就是旅遊、購物、打遊戲和追劇嗎?沒錯! 如果你的興趣是旅遊、購物、打遊戲和追劇,那也沒關係。

你再思考下,你喜歡的是旅遊、購物、打遊戲和追劇的哪一部分呢?

沒有與之匹配的能力,你喜歡享受,能夠打扮的美美的(女人天生愛購物),或者玩遊戲感覺很刺激,還可以消磨時間——那也沒關係,那是大多數人的生活而已。

倘若你將興趣通過對應能力的匹配,還是可以發展成為志趣,成為行家和職業。

興趣和職業之間,你還差兩個字——能力。

1989年一個19歲的姑娘第一次到美國遊學,一個人走在路上,恰好遇到黑白兩道槍戰,姑娘還以為是拍電影,開心的走過去,結果在槍戰中毫髮無損,事後靈魂驚醒,立志要拚命賺錢在1999年,也就是29歲之前走遍29個國家。

為了賺到旅行費用,姑娘在大學期間在台灣誠品書店做兼職文案,之後在房地產公司做兼職廣告文案。那個時代,房地產行業發展非常火爆,姑娘入職半年就趕上公司安排員工歐洲游,這次14天游遍5國的經歷讓姑娘更加堅定要完成目標的決心。

借著房地產公司提供的一些機會,姑娘作為廣告文案跟隨建築師參加各種建築主題和藝術家主題之旅,旅行完,姑娘利用文案優勢開始在報紙上刊載旅行專欄......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商家提供的免費旅行的機會。

29歲大學同學會,姑娘的同學中旅行最多的是走過5個國家,而她在29歲之前真的走遍了29個國家,並成了知名旅行家,她叫李欣頻,同時還有作家,台灣文案天后,廣告人的身份。

無論是什麼原因,她的興趣和志向就是旅行。從能力匹配的角度,我們可以清楚的提煉出李欣頻實現夢想的路徑,首先她利用誠品書店兼職文案為起點,她逐漸歷練了寫作能力,溝通能力,逐漸提升的語言能力,還有跟著建築師的不同視角,攝影能力也逐漸提升。

後面她逐漸鏈接一些專欄寫旅行記,她具有很好的平台合作能力和資源鏈接能力,寫專欄,出書,被邀請免費旅行,良性循環下,之後成為知名旅行家。

總結:無論你的目前的狀態如何,你能做的是:

探索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
整理自己與之匹配的能力
不斷學習和接受實踐性挑戰,提升能力
挖掘自己具備的能力能夠匹配的行業、企業和職業

倘若你目前已經掉入求職黑洞,希望讀到這裡,你已經有了一些行動方案。

當然,如果目前的工作並不是你的興趣所在,也要儘力做好,也許會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出興趣,在儘力做好之後,還是沒辦法找到成就感,儘快換到興趣和能力匹配的職業。

4. 如何梳理你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

首先,保持比較高的自我覺察,記住:當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自然的達到專註狀態,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或資源和金錢,你的心裡感受是快樂和愉悅。

大家可以書寫自己的興趣梳理清單。

第一個維度 專註度:廢寢忘食,十幾個小時一晃而過的就可以打10分。

第二個維度 時間和金錢的投入度:你願意為這個事情投入多少時間和金錢,可以不考慮現實經濟條件。比如我願意每天投入4個小時,每個月投入2000塊買書(如果你收入僅僅5000),那麼你可以打10分。

第三個維度 快樂和愉悅程度:回想做完這件事情之後你的心裡感受,快樂和愉悅的程度。根據個體體驗打分即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follow your heart,就好。

-END--

本人坐標上海,長期混跡於外企500強,我個人思維和經驗的局限導致我的分享並不能代表整個中國職場,當然如果對你有些許幫助,你可以手動點贊,不同觀點,開放討論。

你可能喜歡的菲凡其他文章:

【薪酬談判】如何優雅、機智地和新公司談薪水?

【新人必讀】我是如何努力工作,然後被開除的?

【月薪過萬】3個職場小技巧讓我的工資從3000輕鬆到10000

【職場大牛】畢業十年,有人月薪1W,有人月薪10W,差在哪?

【離職攻略】如何優雅的離職?

職場,面試,職業規劃諮詢請到值乎。


興趣是什麼?興趣是怎麼產生的?

興趣是一種個人精神需要。感到需要就會去接觸,去觀察,產生認知,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就想去探索奧妙之處。

這是非常理想化的書面語言。

我們通俗地說一說。

其實,興趣的產生是因為接觸到「過程」形成的。

舉個例子:

你看別人畫畫,看到別人是一步一步地從草稿開始,勾輪廓,畫細節,再調顏色,上色彩,一幅畫慢慢地畫完了,你看到一幅美妙的畫誕生了,你覺得畫得真好,會產生「我也想試試」的想法。

這就叫來了興趣。

因為你接觸到了「過程」,這個過程讓你發現「原來一幅畫是這麼畫出來的」,讓你感到「有意思」,讓你覺得「好象沒那麼難」,這個過程給你的能力找到了切入點。

讓你現有的能力找到了實踐的切入點。

你探索的慾望被激發出來了。你躍躍欲試。


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興趣都是在目睹了「過程」之後,被激發出來的。

看媽媽在廚房做飯,一步一步地讓樸素的食材變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你來了興趣。

當你自己摸索著一步步實踐的時候,每往前走一步,你都有小小的成就感。

如果相當順利地完成了,你就希望得到鼓勵和認可。

在被鼓勵之後,你想做得更好,就會「探索其奧妙」,主動學習,你就會認為自己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但是,喜歡,並不表示你能做好。

有興趣並不表示能做好!

興趣產生了,只是個開始,很可能是欺騙性的開始。

有興趣和能做好,是不同的。

你可能探索下來,實踐下來,發現自己總是停留在二流水平,甚至停留在入門級別。

有些行當就是這樣,看起來門檻很低,容易讓人產生興趣。

但是,要想做好,卻很難。

能做好,往往與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相關。

能做好,還與一個人的長處有關。

接觸過程的機會,可以決定一個人對什麼事感興趣。

和農村的孩子比起來,城裡的孩子興趣廣泛。因為他們接觸的事物多,嘗試的機會多,所以興趣會廣泛。

農村的孩子的興趣往往是唱歌、下棋、跑步之類門檻極低的類目,不太可能會有小提琴、鋼琴之類的,因為沒有接觸機會。

思維模式和長處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

思維模式是在智商的基礎上長期綜合訓練的結果,而長處與人的天賦和性格相關。

思維短平快的人做不了複雜的事,耐心的人才能把握住細節。

對一件事,現在喜歡,並不表示未來也會喜歡。

你只是沒碰到極端場景而已。在某些極端場景下,光憑「熱愛」是靠不住的。

思維模式和長處決定了當遇到難關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克服,是不是還能持續進步。

這個社會,資訊大爆發,各種類目都在降低門檻。

容易讓人產生興趣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感興趣會做只能勉強謀生。

能做好,才有競爭力。

不能在某一個範圍內做到一流,都有可能被淘汰,技能也會成為廉價的簡單勞動。

一味跟隨自己的興趣走,很可能會誤終身。

醜小鴨是不可能變成天鵝的。

除非一出生就不是鴨子。

(上面是修改了一下,下面是兩天前的回答)

興趣是怎麼產生的?
一個行當里,做事的過程,觸動了你。
注意哦,我說的是過程
比如:你去看一個樂隊的排練,你看到了排練的過程,
看到一個樂隊是如何地把一首歌慢慢練熟,然後精彩的。
你目睹了這個過程,你可能會對搞一個樂隊產生了興趣。
過程削減了某些專業的門檻,讓你的能力找到了切入點。
會讓你產生代入感,「我來試試吧」。
同樣的,畫畫也是,看別人一點點地畫起一幅鉛筆淡彩,很多人都來了興趣,「我也想學」。
相反,畫得淋漓盡致技法嫻熟的掛在畫廊里的畫,你可能只是看看。
對於一個沒畫過的人來說,別人的完美的結果,會讓自己的能力找不到切入點。
你的興趣不會被激發出來。

興趣產生了,只是開始,但很可能是有欺騙性的。
當你開始這個過程的時候,如果可以順利地進行到下一步,那麼就有完成的慾望。
如果完成了一個小結果,你就希望能得到鼓勵。
假如得到了鼓勵,你會開心,你會認為自己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干這個。

但是,你喜歡,並不表示你能做好。
有些行當要做好,是需要天賦或者某種特別的東西。
你可能做著做著,發現自己永遠停留在二流水平。

而且,你喜歡,也並不表示你未來永遠喜歡。
你可能只是沒有碰到一些極端情況,在某個極端情況下,光憑「熱愛」是靠不住。

現在的興趣,並不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可能只是,讓你生活更精彩而已。

還是應該找一找,自己思維方式的特點,找一找自己的強項。


你擅長的,做起來樂此不疲的,別人做起來有難度,你相對來說易如反掌的事。

有很多人愛問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自己是否具備寫作或某一方面的天分。

從某一個角度來講,其實很簡單。不需測你的智商,不需要看你擁有哪些條件。

只要看你是否能通過這份工作獲得最純粹的快樂。那就是,這件事,即使沒有人付給你錢,你也願意花時間精力去做。即使將來你所有的努力帶不來成功,你也無怨無悔。那麼這份工作就是你喜歡且最具天份的工作。

就如我前幾天聽一個音樂家說,歷史上所有偉大的音樂家,每一個都是天生喜歡學音樂的,都是自發去努力的,學習是家人攔也攔不住的。

所以,如果你覺得做某件事,努力起來很痛苦很吃力,很枯燥很乏味,你無法享受過程,純粹只是奔目的而去。你甚至需要別人督促才會去做。

你就應該思考,或許並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選擇的方向不對。學習應該是快樂的,你選擇努力和奮鬥的方向,首先應該是你喜歡你享受。

不要誤會,努力就得懸樑錐股,學習就一定很苦逼。如果你能把喜歡和努力相結合,能像玩一樣去學習。你一定會事半功倍。


這是我最最想推薦的答案,親測有效。

關於如何找到自己興趣和人生目標


兌現承諾的時候到了。我想用一種最簡單、直接、有成效方法來解決那些勵志文章和成功故事的一個通病:就是他們一直鼓勵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但從來不告訴年輕迷茫的我們怎麼去找到「我們想做的事」(以至於誤導了很多小朋友以為那就是「我想一覺睡到國慶節」或者「我想做個吃貨」之類的意思)。


我要說的這個方法在我認識的許多人身上成功過,但它不是我想出來的。知名博客寫手Steve Pavlina在它的博客中對這個方法有很詳細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Steve Pavlina自己想出來的。網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譯版本,有可能你曾經看到過,但那些翻譯都有失偏頗,以至於讓讀者很難理解精髓。所以在這裡把原文重新編輯,結合以上的經驗分享,再用比較適合中國人的陳述方式分享給大家。如果你願意嘗試,願意按照要求去做,或許我們可以用接下來的不到500個字,幫助你在20分鐘到1個小時內找到你的人生目標。

我們開始吧。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個小時的完全空閑的時間。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關上房門,保證這一個小時沒有任何打擾。這一小時只屬於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這件事。你要記住,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小時。你的生命可能在這一個小時候變得不同。如果一個小時的時間貨幣只能用來換一樣東西,那麼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標絕對是最值得的。


(2) 準備幾張大的白紙,和一支筆。


(3) 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一句話:「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


(4) 是的,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回答這個問題。把你腦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馬上寫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幾個字。比如說:「賺很多錢。」


(5) 不斷地重複第4步。直到你哭出來為止。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儘管這個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標,你就必須先剔除腦中所有那些「偽裝的答案」。你通常需要15-20分鐘的時間和過程去剔除那些覆蓋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觀念、主流思維影響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這些偽裝的答案都來自於你的大腦、你的思維、和你的回憶,但真正的答案出現時,你會感覺到它來自你的內心最深處。


對於從來沒有考慮過這類問題的人來說,可能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個小時或者更多)才能把腦子裡面的那些雜物剔除掉。在你寫到50-100條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放棄,或者找個借口去做別的事。因為你可能覺得這個方法沒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雜亂,你也完全沒有想哭的感覺。這很正常。不要放棄,堅持想和寫下去,這個抵觸的感覺會慢慢地過去的。記住,你堅持下去的決定會將這一個小時變成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小時。


當你寫到第100個或者第200個答案的時候,你可能突然會有一陣內心情感上的涌動,但還不至於讓你哭出來。這 說明那還不是最終的答案。但是把這些答案圈起來,在你接下來的寫的過程中你可以回顧這些答案,幫助你找到最終的答案,因為那可能會是幾個答案的排列組合。但無論如何,最終的答案一定會讓你流淚,讓你情感上崩潰。


此外,如果你一開始不相信人這輩子活著有什麼目的,你也可以寫下「1. 活著不為了什麼。」 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堅持想和堅持寫下去,你也會找到讓你哭出來的答案。

再次感謝這個世界那些有頂級智慧的人。


閉著眼睛去感受下,哪些事情具有以下特徵:

1,沒有任何人要求,自己就全天候的在思考和琢磨這件事,發自內心的想要去研究和搞明白的事情,比如我很喜歡看行業新聞和趨勢,從早到晚樂此不彼;
2,沒有任何人要求,不斷提高自己對這件事的要求,比如我一個玩CS的同學,為了調準準星,買特別專業的滑鼠,連左右移動幾厘米都嚴格要求和計算,並且練習,後來還參加了全國CS大賽;
3,沒有任何人要求,就窮盡的想知道這個領域的很多事情,比如我一個同事,自己給自己化妝,然後研究各種化妝品,然後研究別人的膚質和面容,然後特別感興趣幫別人改善,最後從一個分析師轉行成為一個化妝師;
4,沒有任何人要求,享受這件事帶來的樂趣,比如某些豆瓣段子手,我認識的。大部分不是硬生生的憋出來段子,都是每天自嘲和各種冒笑話,結果不小心成為段子手,自嘲了自己也娛樂了別人

所以找到自己發自內心喜歡,不需要任何人要求而孜孜不倦去做的,享受這件事樂趣的一件事,然後找到這件事和社會工作的結合點。想起很多年前,我發現的一句話,比較凝練的說明了這個過程:發現自己喜歡的事,並且投入的去做,最終這件事會給你帶來成就感和社會價值感。


我在大四找工作的時候,回想兩年實習的經歷,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的八小時就是為一天剩下的十六小時付錢的。換句話說,工作最終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贍養自己的興趣。


下面我就把我純屬個人觀點的價值觀輸出給你聽:
興趣是什麼?是你做一件事覺得很愉快,很開心,很幸福,所以興趣一定是你怎麼覺得舒服怎麼來。要是帶著嫉惡如仇、苦大仇深的情緒去做一件事,那不叫興趣,叫做任務。興趣,是沒有不得不做的屬性的,只有甘之如飴的樂趣。
但工作卻不一樣。工作中藏著許許多多的規矩和不得已,讓自己沒有辦法隨心所欲。上班要打卡考勤,遲到了要扣工資;老闆說什麼你都要遵守,頂撞了老闆就沒了年終獎;上峰來了任務要你今晚務必加班做完,但你晚上還有一場party想去參加;你對工作的宏偉構想往往和集團的戰略規劃存在較大差異,你心裡可能暗暗罵CEO是個傻逼……

興趣是讓你豐滿自己的稜角,讓你變得性格分明;工作卻讓你隱藏自己的張揚,畢竟大部分人其實只是龐大機器里的一顆螺絲釘。
屬性的差異讓興趣與工作和弦共鳴變得極度困難。你喜歡寫作,做了專業的寫手,催稿的編輯成了讓你討厭的存在;你喜歡繪畫,做了職業的畫家,於是你必然面對著是否要迎合觀眾的抉擇;你喜歡旅行,做了敬業的導遊,於是你必須沿著同樣一條路線不厭其煩地走下去……選擇自己興趣所在的工作,往往會讓自己的興趣消磨殆盡。


你在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獲得的榮譽和掌聲,你勤勉地加班到午夜還樂在其中,往往不是因為這是你的興趣,而是因為這是你的性格。你好勝,要強,喜歡讚美,樂於見到成功,討厭遭遇批評與失敗。
你極度討厭自己的工作,早上一醒來就覺得心裡堵得慌,看到同事一股無名火就湧上心頭,這也往往不是因為這份工作違背了你的興趣,還是因為這是你的性格。你厭惡壓迫,或是憧憬自由,你受不了虛與委蛇,抑或是生物鐘要求你務必十一點前睡覺。


所以拜託,不要再騙自己找一份屬於自己興趣的工作。工作的八小時就是為一天剩下的十六小時付錢的,工作最終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好好贍養逐漸衰老的自己的僅存的興趣。

以上只有觀點,毫無論據,所以不要反駁我,畢竟我只是在談論自己的價值觀。


其實我真想回答這個問題,但……都是些老生常談。

去試啊!孩子。

不試一下你怎麼知道呢?
知乎上應該都是些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吧?怎麼一個一個活得像個小老頭一樣?我看著就糟心!!!

手機,沒辦法,明天搬運給鏈接。

是不是每個人的大學都很迷茫? - 自由飛的回答

要想發現你的天賦,你就得去不斷的嘗試;而要能不斷的嘗試,你就必須要放下「包袱」。
我知道你怕,怕選錯了道,怕走了彎路,怕以後的人生都是一個笑話……
我知道你想,想不犯錯,想不浪費時間精力,想走一條通向成功人生的康庄大道!
但這些就是包袱。背上這些包袱,你就只能瞻前而顧後,忽左而忽右,拿不起又放不下。多少人,一輩子都在這種「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生活里渾渾噩噩的掙扎沉淪?

鏈接:本人大二學生,現要退學,問一開始我到底該幹些什麼? - 自由飛的回答

實在受不了啦!先把我的答案給了吧:人生哪裡來的什麼彎路捷徑?

+++++++++++++++

懶得搬了,自己找我以前的回答。

比如某人生於某年某月某日,猝於某年某月某日,那他這一生,他這一輩子走的路就是這麼長。成功學啊,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好吧,假設一個人20歲就「成功」了,以後的日子呢?不過了,定在那裡等死?滿世界花天酒地後宮種馬?頤養天年含飴弄孫——哪來的孫?

現在的年輕人啊(呵呵,倚老賣老了,其實我們那時候一樣一樣的……),一門心思想走捷徑,眼睛裡就盯著名盯著利。不知道,功名利祿真的都是過眼雲煙,人啊,活的就是這麼個過程。

不過呢,這也是沒奈何的事。想起了小李飛刀《多情劍客無情劍》的結尾:

一個人成名之後又怎麼樣呢?

孫小紅凝視著李尋歡,目光里似也有淚,悄悄接著道:"他想和你一樣有名,可是你……你是不是就比他快樂?我想……你若是他,一定就不會像他這麼樣做的。"

李尋歡的目光還停留在那少年的身影消失處,過了良久,才沉聲道:"我若是他,也會這麼樣做。"孫小紅愕然道:"你……"

李尋歡道:"人活著,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顧一切去奮鬥,至於奮鬥的結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樂?他們並沒有放在心上。"他嘴角帶著微笑,眼中發著光,緩緩道:"有些人也許會認為那種人傻,但世上若沒有這種人,這世界早就不知變成什麼樣子了。"

好吧,我承認,是我老了。


謝邀,
如果你的生命還剩7天,你會想要做點什麼?
你可能會覺得我愚蠢,臨終想像得出來的想要做什麼毫無意義,因為那個不現實。
是的,是不現實。
你還記得第一次當你告訴別人你的一個想法,別人告訴你,這不現實的時候,你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可能是你和媽媽講你以後要做總統,你和喜歡的朋友說你想要有一個城堡。
我們一次次被告知什麼叫做「現實」,現實是一條條法則,起初我們在孩子階段在大人的告誡下虛偽的執行著這些規則,慢慢的,我們長大,把這些全部映射入我們的內心,似乎遵照這些「現實」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總是被「責任」折磨著。

我曾聽過一位知名的心理學老師講課,他講述了《發展心理學》的一個案例。
有兩組小孩,他們一起玩著一個有挑戰的遊戲。
A組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實驗員不斷的讚揚他們,你真聰明,你很棒。
B組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實驗員不做任何回應。
當全部孩子遊戲結束,又給出了另外一個遊戲,難度更高一點,你覺得哪一組的孩子更願意嘗試一下挑戰?
答案是B,可能很多人覺得是A,因為被鼓勵我們更有自信,但是實驗結果很冰冷。
老師說他的女兒很喜歡玩玩具,有些玩具確實是有難度的,每次作為爸爸的他想要幫助女兒,女兒都會推開他。老師解釋到:孩子天生具備完成挑戰的天性,是大人的讚揚摧毀了這些。
因為大人的誇獎,孩子們的注意點從遊戲的樂趣,轉移到了「我是否聰明」這個問題上面,當他們看到更高的挑戰,他們不希望失敗從而讓大人失望,所以,他們不再敢於挑戰。

這個案例讓我看到了孩子的「責任」,他們把「不讓別人失望」當做自己的責任。

我的一位來訪者曾給我講過一段悲傷的記憶:
小時候她會唱歌跳舞,有一次家裡來客人,奶奶讓她跳一段舞,她跳了,但是沒有一個客人在意她,他們自顧自的聊天,完全忽視了這位小姑娘。
這段經歷讓她從此放棄了自我展示。
當時我問她:你真的很在乎那些客人嗎?你和他們熟嗎?
她說:不熟。
我:所以,你是為奶奶跳舞的,而不是他們,對嗎?
她說:對的。
我:所以他們的反應也不重要了,你的責任已經完成,你沒有義務去取悅他們。
她當時哭了,覺得對。
我現在想想,我做的不夠好,我和她一樣,我們都本能的停留在」責任「的控制之下,我只是幫她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她的責任已經完成,從「我未完成取悅客人的責任」轉變為「我已完成取悅奶奶的責任」,而不是幫她擺脫「責任」的約束。
或許,我也幫不了,我自己也做不到。

我周圍新認識的朋友在知道我是心理諮詢師之後,都會問我一個問題:你覺得我有病嗎?我過的不是很開心,你雖然看我蠻活潑的,其實不是很開心,我覺得自己有抑鬱症。
按照他這個角度說,我也有病,我很少開心,我大多數時間都是平淡的,但是我不覺得自己有病,因為我不覺得「開心」是我的責任,我需要做到這個,才叫做「正常」。
「我要讓周圍的人喜歡」、「我要有錢」、「我要給別人幫助」、「我要過得開心」,我們被這一條條法則不斷插入我們的每一件事情,我們的快樂早已支離破碎。

『我喜歡XX』的主體是『我』,但是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是『我』,我們被無數法則告誡,我們感知不到『我』,我們也從未試著去感知什麼是『我』,我們只是被建構出了一個,『我應該』。
我是花了很久才明白,什麼叫做『我』。

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學退學之前告訴我。他學不進去,很痛苦,他看每一個字都進不了腦子。
我和他分析了很多,包括大學的氛圍,老師的能力,我們自然的退化,當我說完這些,他告訴我,你說的不是我。
我當時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
直到他真的退學,在一家咖啡館打工,他和我講,他真的很快樂我才明白,什麼叫做「是我」。
他每天只需要按時8點上班,晚上6點下班,在這過程中,他需要點單,倒水,客人們會說謝謝,會說辛苦了,就這樣簡簡單單,每一個行為都有回應,下班之前總有一天責任已經搞定的輕鬆。
原來,曾經的他把「學習」當做責任,把「學得進」當做回應,來確定責任已經完成,但是學不進讓他感知到自己沒法完成責任,回應遲遲不來,使得他很痛苦,讓他懷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而我,當他向我求助的時候,我把「讓他好好學習」當做責任,我以「你依舊在學習」當做回應,來確定我的責任是否完成。
我們以外界的回應當做責任完成的標誌,慢慢的我們失去了我,只在意外界的回應。
當外界沒有了回應,我們也失去了我。


我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找不到真正喜歡的事情?
因為我們先有責任,然後有回應,最後才有我。

今早,我和一位曾經的好友聊天,他問我什麼時候回家?快過年了。
這個問題讓我很慌張。
2016年,我工作了332天,累積諮詢時間1300小時,寫文章240篇,從數據來看,我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
可我不敢不工作,我覺得我還有5個重症來訪者,我一休假他們就聽不到任何回應了,我的微信公號一但停更,我就持續掉關注,我還有一大堆預約,我不能停下來。
因為我一旦停下來,我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不上進的人,不「現實」的人。
我向我的朋友傾訴了我的煩惱,他回答了我一句話:

這麼多年了,你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前每次和你去夜店,人家小姐問你做什麼的,你每次的回答都不是你,要不說你是富二代,要不說「俺是種田滴」,要不就說你是我弟弟,反正就沒見過哪次你覺得你是你。

這些天,我每當聽到誰誰誰過年回家了,我就會特開心,就好像,他已經回家過年了,我也可以了,我需要這些外界的「回應」來確定我已經盡到了責任,我不敢先有「我」。

我很愛我的工作,隨著我越來越多參與工作,我越發觸摸到他的本質,說實話,我也是在一點點接受他的本質,起初的愛叫做激情,長時間相處之後的愛叫做歸屬。
但是我的責任一點點在摧殘我對工作的愛,再這樣下去,我的工作就會成為快樂的對立面,成為一種完完全全的「責任」,我不想這樣。

所以,

2017年,我要慢慢的做一件事,先有「我」,然後有「我的責任」,最後才是「外界的回應」。

新年快樂,
與諸君共勉。


兩個角度來聊這個問題:

  • 為什麼人們痴迷於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希望自己能夠發自內心地從事相關工作。
  •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看,我們怎樣做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第一句,反雞湯,不喜勿噴。

90%的人痴迷於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的原因在於:

他們認為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更容易成功;

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不會拖延,才能夠有足夠的動力堅持下去;

只要能夠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現在所面臨的一切困難都將迎刃而解......

假如你是這樣的出發點,我想告訴你的是: 不用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你找不到的,找到了也堅持不下去的,一輩子都只能在找興趣當中徘徊......

做一行,愛一行,送給這90%的人。

做好了,就喜歡了;做成了,就有興趣了;有大量反饋了,你就成功了。

剩下的10%,我能想像的唯一的原因在於:試錯成本太高。

他們有可能是迷茫的大學生,第一份工作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他們有可能是工作數年的小白領,頻繁的換工作讓他們無所適從;

他們也有可能是時間恐慌者,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來做過多的選擇了......

因此,你需要這兩個問題來幫助你找到自己興趣所在:

  1. 假如全世界所有的工作收入都一樣,你會選擇什麼工作?
  2. 如果你只有10年的壽命,哪些沒做的事情會讓你覺得特別遺憾?

01.假如全世界所有的工作收入都一樣,你會選擇什麼工作?

看到那麼多回答,依舊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原因在哪?

答案是:現實的誘惑實在太多了!

教師,一直是我兒時夢想,但是:

新媒體的收入好像比教師的工資高,我喜歡做新媒體;

IT工程師的待遇好像又比新媒體的好,我更喜歡搞IT;

搞IT好像又不能達到創業者那般高的成就,看來最適合我的還是創業......

最後,我們開始懵逼了......

如果按照馬斯諾需求理論來講,你應該選擇一份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還能滿足安全需求的工作,最好還能體驗出外界對我的尊重。

那麼你為什麼不貪心一點,把最終的自我實現也加上?

這不印證了出任CEO,贏取白富美,從此走向人生的巔峰嗎?

想想,一點也不激動,壓根兒就激動不起來。

因為這不現實,對於當下的你那只是個幻想。

因為馬斯諾需求理論根本不能幫你找到你的興趣所在,它最大的作用其實是樹立目標它只是幫你找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想做的。

然而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我們不得不再次陷入迷茫。

這時候,一個回歸本質的問題顯得至關重要:假如全世界所有的工作收入都一樣,你會選擇什麼工作?

試想一下,如果每份工作的收入都一樣,都是1萬塊錢,那麼還有多少人會選擇創業?

如果做教師、做新媒體、搞IT都和王健林一樣,是同樣的福利和待遇,你會選擇去做王健林嗎?

鬼才願意四點鐘起床呢!

這時候你會發現你真正的興趣才會浮現:

  • 還是做畫師吧,畫畫一直都是我的愛好,我想用畫來記錄這個世界。
  • 做回教師吧, 傳經佈道才是我的意義所在。
  • 音樂才是我的夢想,I want you.
  • ......

真正感興趣的,不就這樣清晰了嗎?

清晰了之後,你會採取什麼行動呢?


02.如果你只有10年的壽命,哪些沒做的事情會讓你覺得特別遺憾?

以下是假如你的生命還剩XX系列的知乎回答。

這些回答大概都是這種類型:陪家人、陪朋友、陪愛人;全國飛、全天吃、全球玩;做好事、散財產、自然死以及捐腎、捐肝、捐遺體等等。

他們其實都有一個共性:與工作無關。

這特么不是坑爹嗎!說好的7天就能思考人生呢?!

你會發現1天、7天、30天甚至是1年,完全無法在工作上對你有所啟發。

因為時間太短了,重要的事情那麼多,哪裡還輪得上想工作啊!

十年,才是一個合理範圍,除去「寫遺書」「陪家人」以及「吃喝玩樂」以外,至少還會剩餘5年,這時候你必定會面臨一個問題,剩下的時間該怎麼度過。

我是悄無聲息的離去,還是留下存在的痕迹?

這餘下的時間,才會有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於是你會想像,5年時間,到底能做些什麼呢?

做一名導演,用電影的方式記錄下我的存在?

做一名畫家,5年內一定要舉辦自己的畫展?

做一名作家,把剩餘的時間都寫在書里......

......

這是一個反向逆推的過程,這樣你真正想要的、你的興趣、你想到達的目標不都清晰了嗎?


現在,你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把以上內容梳理出來,細分至每個月每季度,不要浪費一絲時間。


我知道我發出來,肯定有人為這篇回答點贊。當然贊的不是我,而是這些興趣獨特的人,把興趣、生活、工作緊密結合的是奇葩生命。

我是從事文字方面的工作,平時喜歡接受一種訓練方式,叫無意識寫作。發現知乎問題大大滿足了我這方面的需求。

寫的內容不用擔心它的格律和嚴謹性,只要把要表達的東西說出來,內心就很開心。我們一起幫作者迴轉一下,讓問題變得簡單,即如何利用興趣結合工作,在日常中有更好發揮或者表現?

一再被證實的觀點:興趣到專業技能,中間隔著10000個小時

這個觀點,知名地無需多做介紹,但是能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這個觀點出自一本叫《異類》的書,甚至你根本不用去閱讀這本書,只要百度一下書評基本上就能掌握到核心內容。剩下來,就看你能否做到這10000個小時的興趣堅持了。

理論上,我們可以把每一個興趣愛好變成工作,因為每一個興趣愛好背後都是一個群體、一個圈層、一個部落。大家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會有生意。

哪怕你的興趣只是騎行,通過10000小時的鍛煉和騎行經歷,你都可以組建收費騎行俱樂部,出租或者售賣出行裝備給周邊的每個同樣興趣的愛好者。

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可能你不愛聽。。。那我就跟大夥說說自己身邊的故事。那些傻傻的堅持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的人,在10000小時的大方向上。雖然他們現在算不上社會顯貴,但是從這些經歷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底氣和變得更好的可能。

有一個夥伴,我沒有見過他一面,因為同是寫文字的人,所以我們平時聊的很歡。認識他是2015年年底,他性質沖沖的跟我說:「塘主,我要做一個一本詩集。」後來聊天的話題是怎麼通過眾籌的方式,去這本詩集。

我隨意從他的微博上,找了一些當時比較有意思的內容。我想他再次看到這些文字,也一定會感到唏噓。

可以說寫詩是他的興趣,他至今沒有放棄。在當下還讀詩和寫詩的人,大多是精神上的貴族。他跟很多堅持夢想的人經歷的一樣,在現實面前,不得不暫時遲緩追夢的腳步。

他跟我們多數人不一樣的還有,法國留學時因家庭經濟變故不得不中途輟學歸國,跟朋友做紅酒生意賠了幾百萬後,現在在一家知名的段子手公司上班。看到身邊的紅人,一條微信、微博,十幾萬接單廣告起步後,想靠著才華做一名高顏、高知網紅。

我給你說說他在網上都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最近,他又做了一件奇葩的事情,視頻錄播一碗米到底有多少粒???看到視頻的時候,我心裡挺高興的,我知道能做出這件事的人,一定能紅。不是說他的閑情,而是做這件事背後的毅力和堅持。

也許他剛開始時候的興趣是寫詩,後來通過想變成網紅,曲線救國的積攢讀者和人氣。但是我看到了在繼續自己的興趣。也把興趣做到了極致。

視頻連接放在這裡,感興趣的話可以點開來看看。
trim.2D6F3CB8-5748-456E-9242-DACEB16A68CA-高清觀看

剛剛認識他的時候,他的微博粉絲才33000,幾個月過去了,憑藉一些好玩有趣的內容,現在粉絲到了近八萬,同時簽約了微博紅人公司,且被新浪納入了視頻紅人計劃。而這只是他興趣結合工作的剛剛起步階段。一個高質量的微博粉絲到達10W後,可以有很多種玩法的嘗試,我只是希望他不要忘了當初只是曲線救國的希望賺錢寫詩、出詩集。

這篇內容打到這裡,就暫時告一段落吧,如果有人看就繼續更新下去。。。興趣不能變現,創造價值的是像一個傻逼一樣堅持一件喜歡的事。這就作為今天的總結吧!

===============================================

這是我在知乎認真回答的第三個問題。如果有人看,我還會繼續把身邊10000個小時案例的人發出來。。。。。

如果有感觸的話,請給我點一個贊,掃碼關注公眾平台,只要你也有一顆溫柔的心,喜歡生活,我們能一起聊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了!!!

公眾平台:文案圈
公眾號ID:copywriter360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為什麼要建立滿足時代發展的基礎認知模式)

誠然,要想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是需要時間的,除了大量的嘗試之外,還得進行大量的閱讀和總結,從而構建滿足當下時代發展的認知模式,不然,即使你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有朝一日被時代的快速變革淘汰,那也是我們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


建立認知模式非一日之功,但不建立的話,想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會變得更難。在缺少對時代變革趨勢的了解、對媒介和營銷的關係的思考,以及去挖掘這其中隱藏的機遇和缺乏對當下時代的所孕育的機遇的了解的情況下,我們難免會失去方向,所以,建議大家首先按照以上三點構建認知模式,然後再去找自己喜歡的工作。

「首先要找對方向,剩下的才是順勢而為」



下面,我們來具體談談如何找到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工作。

寫在前面——找工作的三要素選擇

(為什麼要先選行業、再選崗位、最後選公司)

工業時代,生產製造為王,於是出現很多以生產製造為主的崗位,這些崗位的匯聚便了形成公司,比如很多老牌國企就是這樣;


後工業時代,硬體為王,於是出現很多以硬體製造為主、軟體製造為輔的崗位,這些崗位的匯聚,形成了以硬體為主體的公司;


互聯網時代,隨著IT技術和信息搜索的快速發展,延伸出來很多的新型的崗位,門戶網站等典型的互聯網搜索公司就應運而生;


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量的倍增及各種優質服務的誕生,人們的行為模式更偏向於流動。於是在流動的社會中,信息量的充裕和人們注意力的匱乏變成了焦點,如何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形成了當下關注的重點,無論是各類APP、自媒體平台、健康、生活和娛樂措施,都在想盡辦法挖掘人類的注意力,於是,在這個注意力奇缺的當下,又衍伸出很多能抓住人們注意力的新型崗位,這些崗位的的誕生,催生了一批新的公司,嘀嘀打車、Facebook、Uber……還有更多美好的東西在等大家呢——


親愛的小伙本們,不知道你是否看到,縱觀社會發展的進程,都是先出現行業,再出現新出爐的崗位,然後由新出爐的崗位組成公司,所以,大家再找自己適合的工作的時候,記得:

「首先選行業,然後選崗位,最後選公司」

下面,我們具體來談談方法。


找到自己喜歡的行業和職業其實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在前行的路上,以下的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大體思路分為兩步:


1)給自己做個2-3年的未來規劃;(不清楚的小夥伴可以看看《大叔微課堂》01短期糾結怎麼破);

2)結合現有的環境,根據你未來2-3年的規劃,根據找工作的要素(屬性),找三個你認為最重要的進行排序,比如薪資、平台和價值觀,然後你喜歡的行業和職業就會出來;


下面,我們分三類人群(沒有任何實習或工作經歷的人、已經工作的人和大一至大三的學子和應屆畢業生)具體來說。

一、沒有任何實習或工作經歷的人(包括學子)

如果你屬於這類,首先也別自暴自棄,畢竟問題產生了,咱們就要把他解決,不然你一輩子就是窮人,大叔也幫不了你。


窮人思想=遇到事,不想解決方案,就知道抱怨;

富人思想=遇到事,就想怎麼解決,快速行動,不斷調整,直到把問題解決;


好了,說一下這樣的小夥伴怎麼應對:


首先,你得跟上時代的發展趨勢。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跟著這個時代發展肯定不會有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做啥,你可以先去看看《短期糾結怎麼破》這篇文章,結合你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獻給自己選個行業(推薦結合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選行業)。


借著,看看在這個行業中你能做什麼崗位,通過這個崗位先進這個行業。因為你在這個行業發展,雖然你在做本職工作,但從本質上來說,你接觸到的還是整個行業的人脈和信息,多去了解,別嫌累,慢慢提高自己的眼界。


然後,根據自己對手上現有業務的熟悉,你可以看看你們公司內部有沒有好的機會,爭取調崗;若是不能調崗,你可以積累2-3年的工作機會再跳槽(跳槽方法見《跳槽技Get》這個系列的文章。

二、已經工作的小夥伴

一、【合理利用現有手上資源(主要是人脈)】


1、【內部】在現有公司中發現你的機會——看看你所在公司所有的崗位,你喜歡哪個,去了解;


你現在不是在公司上班嘛(對於實習的大學生也是一樣哈),就算你暫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別怕,咱就從公司現有的職位抓起嘛!一個個了解,你總會知道自己喜歡啥的,約公司各部門的同事吃個飯的時間、喝杯下午茶的時間就搞定咯!可是,千萬別他急功近利的直接去問哈,注意情商~


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崗位那就更好咯,約上同事多問問就好!


「小貼士」

1)在了解你同事崗位的工作性質和內容時,別被你同事發現你是故意的,說話要注意方法。

2)喜歡不喜歡先別盲目下結論,你可以換位思考下,如果你做他的崗位會不會喜歡?


2、【外部】問問你的同學(或身邊的其他人脈)——在同學中發現機遇


方法同上,找到你羨慕的同學的工作,問問你的同學的工作的工作性質和內容,看看你喜歡不喜歡,喜歡的話可以嘗試去做下——記得先別辭職,先弄清楚工作形式和工作內容,然後可以在周末去小公司鍛煉或者兼職下(或者「調整」下簡歷,「此處不懂可以在周二和周四的諮詢課問大叔~」前提你得具備能力,不然過不了試用期),然後去大公司上班。


**如果你身邊還有其他人脈,也可以利用,但是關鍵要找你的同齡人(年紀不要相隔5歲,有代溝)


二、【思維導圖探索】


【延伸】想想你到底想要什麼(去做個2-3年的短期規劃,這個大叔在這周三的微課堂里曾提及過,趕緊行動~)


想想,有沒有事情是你睡著或是中了500萬美元也想做的,如果是的話,那說不定是你未來的創業機會,這樣的話,你只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行,當然,自媒體人(可以百度)也不錯!


三、【結合當下趨勢】


【新機遇】去互聯網找找機會


互聯網現在信息量很大,建議你可以搜搜「有趣的工作」、「好玩的工作」之類的關鍵詞……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工作,如果有,就盡量找到做這樣工作的人(微博、微信),然後想辦法聯繫這些人,問問他們的經驗。


四、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團組織、獲取相關信息


工作之後,也得像大學一樣,找到自己喜歡的社團哈,比如運動啊、音樂啊、烘焙啊,好處不僅僅是多了個朋友這麼簡單哦,說不定你會有一份部分的職業推薦、得到一位不錯的伴侶,當然最有乾貨的就是,在你們聊工作時,你可以得到很多訊息嘛!

大一至大三的學子和應屆畢業生

在讀書的時候,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也沒有必要自暴自棄或埋怨,盲目的換專業啥的,畢竟,換專業和修雙學位換湯不換藥的。趁著你在讀書,結合你自己的興趣、和多找你所在在學校社團(記得一定要參加社團,多選選修課,這是你的人脈,切記,大三也要參加,要認識不同學院的同學)里認識朋友多討論彼此所學專業和他們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然後看你喜歡哪個,就趕緊去找公司實習,那會實習公司不會挑你的所學專業,所以不用怕!


實習單位去哪找,大街網、應屆生網、微博、LinkedIN,還有你已經畢業的學長……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記得在大學畢業前找到未來初步的發展方向,當然前提還是要給自己做規劃啊,這一點我在本周二的微課堂里已經說過了,糾結的本質是你對未來迷失,迷失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你未來幹嘛,5-10年你可以不知道,但是1-2年,2-3年可以規劃吧,雖然變數很多,但是核心總是不變的,如果你沒看本周三的那篇文章,建議你趕緊回去看。


然後,開始找公司實習,大學期間,如果你會利用業餘時間的話,你可以去至少6家單位實習,分別是大二、大三寒暑假、大三上學期和下學期,所以,抽出時間趕緊行動,別懶,懶會害死你的!


此外,如果你真的喜歡某個公司的話,可以從大一開始就關注他的信息,去微博上、微信公眾號上@它,和它互動——你可以每天發微博或者和它留言,人心都是豆腐做的,時間長了,這家公司肯定會看到你!


綜上,想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職業就是多嘗試,不斷試錯,並總結經驗,減少試錯時間。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得先養活自己,再談做自己喜歡的職業哈。


誠然,很多小夥伴都對未來充滿著迷茫,迷茫的原因在於如何找安全感和去找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

一、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這是當下很多國人的通病,很多人,無論是是80後、90後,還包括我們的父輩的那一代人都普遍缺乏安全感,究其原因就倆字——缺錢。缺錢導致我們無論在工作和感情中表現為畏首畏尾、不敢擔當和沒有主見,只知道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見影的效果,沒辦法,社會中的很多人和現象都如此,貌似你不去「遵守」就是異類,可是,真的是這樣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變得愈發浮躁了,可如果你有心,你會觀察到另一個現象——但凡成大器的商人、職場牛人和學者無一不是經過漫長時間的沉澱後,才有所成就的,這裡的漫長時間可能是五年、十年或者更久。他們也都貧窮過、缺錢過、迷茫過……相比他們當年,我們和他們一樣大的時候,已經比別人好多了,起碼我們吃穿不愁吧!這樣的名人例子太多了,大叔也不想舉,很多小夥伴們天天喝「心靈雞湯」,大叔也不想讓大家再喝了。


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爸媽一代人出生在「吃大鍋飯」的所謂「穩定」的工業時代,那個時代的人都穩定,反正每個人拿的工資都差不多,彼此也沒啥好攀比,畢竟,有份穩定的生活就好,可後來的情況大家看到了,大量國企倒閉、裁員……你爸媽還建議你也走這樣的路,你說你會繼續走么,走這條你看得見後果的路?!


當下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大特點是流動,移動中只能保證相對的穩定,但前提是,在這個環境下,只要你選擇正確,加上足夠努力,你都會成為IP生態圈的一員,從而佔領一片高低,擁有你自己的擁護者,到那時候你才能穩定,現在對於你來說,要先把心沉下來,找到你最喜歡的最擅長的工作,先沉澱,像大叔昨天早上發的文章里說的——成為IP生態圈的一員。

二、如何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擅長工作

找到你喜歡的工作主要包括對所有行業和工作的掌握、及這些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對這些工作的評價——大家看,是不是有點像阿里巴巴公司做的事情(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這裡,大叔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大家做分享:


1)找到所有行業和工作

1. 關注《中國人的一天》的微信公眾號;(以記者的角度客觀紀錄咱們國家各行各業的小夥伴每天都在幹嘛)

2. 下載「LinkedIn」、「前程無憂」、「拉勾網」(#互聯網人才專業的招聘網站,趕緊去看看!!!#),去搜索你喜歡的工作,看看所有的這些崗位的崗位說明有哪些,你能不能做,如果不能,趕緊去查缺補漏;


2)結合身邊的人脈

(這個在《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中有提及,大家可以在大叔的微信公眾平台的【最新乾貨】的菜單欄中就能找到這篇文章;


3)關注社會發展趨勢

1.你可以去看看當下很流行的書,比如劉慈欣的《三體》、凱文-凱利的《必然》等等將互聯網發展的書;

2. 堅持看新聞聯播(裡面有很多商機,多看看你就懂了)

3. 《第一財經周刊》這個雜誌不錯,每期買一本,你能收穫很多


(註:大叔不是賣書的,只講經驗)


4)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大家記得IP生態圈吧,在這個下面有很多虛擬的組織,比如粉絲團之類,找到你喜歡的IP,然後去參加社團活動;


5)找到關於未來社會發展的信息的最快介面

你的注意力有限,每天的時間有限,哪些消息是你每日必看的,這你得搞清楚,如果你能知道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朝回看,那你一定不會混的差到哪裡去。這些信息可能來自微信公眾號、一篇微博里的帖子或者一個論壇,雖然他們現在不起眼,但以後萬一火了,你可就是IP生態圈的直接受益者。


6)找到一位可以及時幫你解惑的人

這一點很重要,可以是你的老師、閨蜜、學長、學姐、同事……當然,如果實在找不到,大叔是你最後可以依靠的人。

綜上,


(1)、(2)、(3)很多小夥伴能做到

(4)有心你也可以


關於(5)和(6)

真的就看你的智商和情商了

找到(5)和(6)

如果想經營好

有兩點僅供大家參考

時間和信任


還是那句老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所有的事物,都是用心去用力爭取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曾說過:「天才的秘密在於強烈的興趣和愛好」,愛因斯坦也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可見,一個願不願意致力於某個領域去學習和研究,「興趣 」 是關鍵因素。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把「興趣 」作為選擇工作時的重要參考標準了。

既然「興趣 」很重要,那麼如何發現自己的興趣呢?其中我們生活不難發現自己的興趣,只是在發現興趣的過程,幾乎都會遇到這三類問題。


[第1類]

興趣多、愛很廣,但不知道具體該選擇哪個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朋友小宇就有不少興趣愛好,登山、滑雪、籃球、廚藝、看電影、養寵物等等等等,每一項他都略通一二。

但如果讓他選一項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會非常為難。因為對他而言,選擇了這一項,就意味著放棄了另外那幾項,內心非常痛苦。

[第2類]

一些朋友的生活沒那麼豐富,自己找不到擅長和感興趣的事,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

同學老梁就是如此,平日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除了工作,似乎沒有什麼事能讓他上心。

[第3類]

還有一些朋友,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但似乎他們的興趣 都無法發展成一項工作和事業。

比如,我很喜歡刷微博、聽音樂、看美劇,但這些興趣根本無法帶給我個人能力的提高,我也沒法把這類興趣發展成喜歡的工作,完全是不現實的。

解決方法:

第一類問題——興趣多愛好廣無從選擇。

我們首先要將自己的愛好進行分類,一般我們可以把興趣分為三類:感官興趣、自覺興趣、志趣

感官興趣: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直觀的感官刺激產生的興趣。

比如我聽到一首好聽的歌,看到一個有趣的段子,刷了一天的微博,雖然很爽,但是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自覺興趣:當在情緒的參與下,把興趣推向思維,由此產生了更加持久的興趣。

比如,當我在飯店吃了一道菜很可口,於是對怎麼做出來很有興趣,這就是自覺興趣。隨著思維的加入,可以讓興趣更持久並定向在一個領域,從而產生能力。

志趣:志趣不僅僅是興趣,而是把自覺興趣通過學習變成能力、通過能力尋找平台獲得價值、在眾多價值中找到最有力量的一種生涯管理技術。

丁俊暉從8歲開始練習撞球,平均每天10小時,18歲成為英國錦標賽冠軍時,已經練習了超過1.75萬個小時了。

高手就是在自覺興趣之上,發展出了一種更強大而持續的興趣,去對抗成長路徑上的重複和倦怠。

這就是人類最高的興趣等級——志趣。志趣的秘密不僅在於有感官和認知能力,還加入了更深一層的內在發動機——志向和價值觀

在了解興趣的三個層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很快把自己的興趣大概做個分類。看看有哪些是稍縱即逝的感官興趣,哪些是比較用心去研究的自覺興趣,哪些是已經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甚至想要終身從事的志趣。

如果在相同層級,還有幾個並列的愛好,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的優先順序做篩選。

第二類問題——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暫時沒有興趣。

這類朋友可以先向第一類朋友看齊,先去挖掘和培養一些興趣。

興趣培養的方法並不難,基本分為三步:

1.首先你需要走出原有既定的生活方式,多去體驗一些讓自己感興趣和開心的事,先讓自己沉浸在足夠的感官體驗中。(發現興趣)

2.趁著感官的情緒還沒消退,為興趣找到學習資源,儘快掌握更多的知識,使自己的感官興趣進化到自覺興趣。(找到資源)

3.給自己找一個兌換價值的方法,然後把興趣和你感興趣的綁定。(兌換價值)

比如你開始很喜歡看動漫,覺得動漫里的人物很有意思,故事情節也很有趣。那麼,

第一步,你開始看更多優秀的動漫作品,看看別人的創意,不斷讓自己的感官先受到刺激,讓自己沉浸在開心的氛圍中。

第二部,你可以在自己的城市裡找到一些從事動漫行業的專業人士,和他們聊聊行業的發展和從業人員的經歷,都需要那些方面的人才。自己可不可以先從網上學習繪畫基礎或編劇能力。

第三部,開始目標不要定太高,一開始就拿自己和宮崎駿去做比較,那一定會很容易失望。自己通過學習,能先製作出一些小樣和DEMO,放在網路上可以先看看大家的評價也是不錯的。如果有幸可以和一些機構合作,那證明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能力了。

第三類問題——我知道自己的興趣,但是興趣無法發展為未來的職業。

把興趣發展為工作的過程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所以我們首先和第一類朋友一樣,先去確認自己的興趣到底屬於興趣的哪個層級,感官層級和志趣層級的興趣都可以優先作為職業發展的潛在方向 。

除此之外,另外我們還能利用興趣與常見職業對應圖來判斷自己未來的可能的工作方向。

全圖由橫軸和縱軸分為四個象限,在橫軸中,向左的坐標是People ,向右的坐標是Thing。豎軸中, 向上是Data,向下是Idea。

具體什麼意思呢?

Data(務實)是指工作任務是具體事務,特點是有績效指標和統一標準。
Idea(理念)是指工作任務比較抽象,它的特點是抽象、概括、很難量化、有多元標準及有創意。
People(人)是指工作任務需要與人接觸,經常需要溝通才能完成。
Thing(物)是指工作任務需要與物接觸,不太需要溝通就可以完成。

圖中四個象限,已經為大家列出了一部分相對應的職位供參考。

通過Data(務實)、Idea(理念) 、People (人) 、Thing(物) 這4個維度,我們能夠在四個象限中選出與個人興趣相匹配的工作。

比如我很喜歡演講,性格有點好為人師,同時也期待別人對我的讚美和認同。那麼說明我個人的特質比較傾向和人打交道,不太喜歡具體的事務,對人的興趣度更大一些,那麼教育培訓類的工作可能會是我工作的首選目標。

如果我喜歡健身,並且已經懂得一定的運動學原理和健康知識,那未來可以向健身教練的方向發展。如果我精通外語,又畢業於師範類學校,那可能教授學生英語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上,即是我們判斷興趣的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生涯研習社(公眾號ID:xjysyyxs)

尋求專業的職業生涯服務請戳:新精英生涯


推薦閱讀:

沒有同事、工作小組的自由職業者如何保持自己前進的動力?
一個學過麻衣相法的朋友說我未來是什麼樣子的話,可信嗎?
在你的專業里最棒的死法有哪種?
MBTI 職業傾向測試在線測試地址有哪些?
INFP人做藝術類的工作怎麼樣?

TAG:職業發展 | 人生 | 興趣 | 職業規劃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