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合歷史知識為零的人閱讀的零基礎歷史讀物?

有國外史推薦嗎?


煩死你們這些成天裝逼,誤導人的傢伙了。
那些推薦小說的(袁騰飛的也算小說)我都懶得搭理你們了。
推薦人物傳記的,他連啥時候有誰都不知道,這不要搞死他嗎?
還有人推薦史記和資治通鑒,你看過幾頁呀?看得懂多少呀?就出來裝逼?
零基礎就從初中課本開始看起吧,高中分政治、經濟、文化對你來說太難太亂。


國外史沒有,明朝的有《明朝那些事兒》


我只推薦幾本我看過的,自認為很出色的歷史通俗類書籍。

1.中華書局,鄧廣銘先生的 隋唐五代史講義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先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隋唐是我國歷史從分裂到統一以致全面繁榮的重要時期,作者從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解剖隋唐五代興亡之跡,分析其得失利弊,援證充分,原原本本,以宏觀見微觀,立論精當,要言不煩,是同類著作中的上乘之作。

這本書是鄧廣銘先生五十年代在北大授課時的講義。隋唐五代因為比較混亂(我覺得),但是這本書梳理的非常淺顯易懂,對於沒什麼史學大概念的讀者也是很好的讀本。

另外,因為大家畢竟都不是專業的史學學術參與者,對於高深的史觀爭論部分和主觀性強的個人見解部分暫且不表。

2. 夏堅勇 紹興十二年

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是南宋歷史上具有分水嶺和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此前,紹興十一年年底,宋金和議正式簽署;臘月二十九日(小年夜),岳飛被殺。這既標誌著靖康之難後長達十五年戰亂的結束,又是南宋王朝此後一以貫之的外示苟且、內圖繁榮這一基本國策的轉型期,宋高宗自詡的「中興盛世」亦由此拉開了帷幕。這一年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對於觀照整個南宋以至中國的封建社會,都具有相當典型的標本意義。
《紹興十二年》力圖通過紹興十二年這個歷史的橫切面,以一個排比有序的時間脈絡為經線,以該年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為緯線,全方位地反映那個時代的政治風雲和社會生活,深入揭示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和行為邏輯。其中既有關於那個時代政治和軍事方面縱橫捭闔的宏大敘事(例如紹興和議與岳飛之死、宋高宗生母韋太后迴鑾、秦檜專權下的高壓政治等等),又有涉及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精微刻畫,舉凡風俗、物價、科舉、學潮、藝文、官制、茶政、馬政、度牒、驛傳、地理、氣候、產業、外貿、宗室、外戚,巨細靡遺,極其精巧地鑲嵌於一個波瀾起伏的大情節的框架內。作者無意於對歷史的通俗闡釋或戲說,也不滿足於站在道德的至高點重複那些既有的評價體系對人物和事件的定性定調,而是作力於在筆下呈現一種歷史的詩情與哲理,還原當時的時代氛圍和社會肌理,追逐人物的心路歷程,從而走向一個更為深廣的歷史時空和精神世界。從中,人們既讀懂了一段歷史,也讀懂了眼前的現實。歷史,其實並不遙遠。

我對宋史沒有什麼特別的喜好,沒有明史那麼熱愛,是因為我很少讀宋史的書籍,接觸不多。這本宋史讀物是我讀過的歷史通俗讀物裡面比較贊的了,以趙構的角度展開。但是裡面部分內容還是很有爭議的,豆瓣上的書評毀譽參半,原因同上。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作者寫下自己的歷史觀的時候,就註定準備好接受各種評判了。

3.毛曉雯 唐詩風物誌

對於唐朝僅有的感覺和印象,來自唐詩,但是唐朝真正的綺麗和驚艷卻不僅是唐詩。

PS。這套書系還有講英格蘭文化和歷史的,也很不錯~

在世風開放、文化繁盛的唐朝,以詩寄情、敘事、言志是一種風尚,詩歌在唐代空前綻放。與其他朝代相比,唐人似乎生活得格外熱情,他們熱進取、愛美妝、輕規訓、喜游耍,熱衷精神愉悅,也沉醉於世俗生活。
本書從唐人的行、婚、花、夢、歡、衣、妝、食、戲九個方面,娓娓細敘唐人的世俗百態,文字講究而帶有活潑之意,徐徐展開一幅唐人生活的畫卷。

4. 顧誠先生的 南明史

大觸啊大觸!強烈推薦!!!!!超級好看!!!!!!明史愛好者或者歷史愛好者必讀!!!!!!!!一百顆星推薦!(已瘋)

本書特點是基本上以大順軍、大西軍余部及鄭成功等民眾抗清鬥爭為主線;貫串全書的脈絡是強調歷時二十年的抗清鬥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勢力內部矛盾重重,嚴重分散,抵銷了抗清力量。南明的歷史,包括了大順軍攻克北京及消軍入關問鼎中原以來,直到康熙一年夔東抗清基地覆滅的各地地反清運動的歷史。它是群雄爭霸又是明朝的延續,也是清初歷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稱之為南明,是因為以北京為都城的明朝業已覆亡這段時期的戰鬥主要在南方展開,又是在復興明朝的旗幟下進行,而弘光、隆武、魯監國 、永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擊清朝的暴虐統治,並不僅限於南方,陝、甘、晉、冀、魯、豫等地的抗清運動連綿不斷。

其實南明的歷史非常複雜,但是顧誠先生的史學造詣真的是令人佩服。這本書上下兩冊,我幾乎是心心念念地第一時間讀完的。只能說這種高質量的史學書籍非常難得。我很喜歡作者對史料信手拈來的那種自信從容。我對明朝歷史是有特殊感情的,說不出為什麼,尤其是對帝國氣數將盡的末年,感覺很複雜。

顧 誠(1934—2003),原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歷史學家,明清史專家。 顧先生學識淵博,學風嚴謹,著有《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等專著,均為明清史研究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著作。《明末農民戰爭史》一出版,為農民戰爭史研究別開實證蹊徑。尤其是他所著的《南明史》一書,十多年時間的嘔心瀝血之作,是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在海內外已有廣泛的影響.顧先生生性秉直,深居簡出,孤夜長燈,治學嚴謹,以學術為生命,是學術界公認的當代考實之學的傑出代表。

再貼一下全書的目錄~超級翔實,但是又不會混亂

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第一節 明帝國的分崩離析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
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第四節 清軍佔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
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反對大順政權的叛亂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第一節 繼統問題上的紛爭和史可法的嚴重失策
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山東百姓的抗清鬥爭
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節 基本國策——「借虜平寇」
第二節 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
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
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第一節 潼關戰役和多鐸部清軍佔領西安
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第三節 李白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第一節 南渡三案——大悲、偽太子、「童妃」
第二節 睢州之變和史可法南竄
第三節 左良玉率兵東下
第四節 揚州失守
第五節 弘光帝出逃和清軍佔領南京
第六節 弘光帝被俘
第七節 潞王朱常澇監國和降清
第六章 清廷統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政策
第一節 多爾袞的失算
第二節 清兵的濫殺無辜百姓
第三節 強迫漢民剃頭改用滿族衣制
第四節 圈地和「投充」
第五節 嚴酷的緝捕逃人法
第七章 各地抗清運動的興起
第一節 江南紳衿的動向
第二節 江陰等地百姓的自發抗清
第三節 英霍山區的抗清鬥爭
第四節 皖南各地的抗清鬥爭
第五節 陝西各地的抗清運動
第八章 隆武政權同魯監國的爭立
第一節 隆武政權的建立
第二節 魯王朱以海監國浙東
第三節 唐、魯政權的對立與紛爭
第四節 魯監國政權的抗清活動
第五節 靖江王朱亨嘉之變
第九章 隆武政權的作為和覆敗
第一節 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勢
第二節 隆武帝的政策和舉措
第三節 鄭芝龍兄弟的跋扈
第四節 黃道周的出征和被俘殺
第五節 清兵佔領浙東與魯監國航海
第六節 清軍佔領贛南
第七節 隆武帝汀州遇難
第十章 大順軍聯明抗清
第一節 東路大順軍同何騰蛟的聯合與受排擠
第二節 李過、高一功等部改編「忠貞營」
第三節 忠貞營圍攻荊州之役
第四節 何騰蛟經營湖南的舉措失當
第五節 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第十一章 大西軍的經營雲南
第一節 雲南沙定洲之亂
第二節 大西軍由貴州進入雲南
第三節 孫可望等的經營雲南
第十二章 鄭成功起兵與魯監國在浙閩抗清
第一節 鄭芝龍降清
第二節 鄭成功的早年生活和起兵抗清
第三節 魯監國在浙閩的抗清活動
第十三章 永曆朝廷的建立
第一節 朱由榔在肇慶監國和紹武爭立
第二節 紹武政權的覆亡
第三節 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在廣東的抗清活動
第四節 永曆朝廷在武岡
第五節 郝永忠部由湘入桂
第六節 永曆帝的逃離桂林
第十四章 鄭成功在閩粵沿海地區的軍事活動
第一節 鄭軍同安之役
第二節 鄭軍潮州之役
第三節 1651年清軍襲占廈門
第四節 鄭、施交惡和施琅降清
第十五章 吳勝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第一節 吳勝兆反清和陳子龍等人的遇難
第二節 寧波華夏等人的密謀反清
第三節 王光泰兄弟在襄陽、鄖陽反清
第十六章 金聲桓、李成棟的反清歸明
第一節 金聲桓、王得仁領導的江西反正
第二節 李成棟以廣東全省反正
第三節 李成棟的進攻贛州和敗亡
第十七章 北方各省的反清運動
第一節 山東等地的反清鬥爭
第二節 姜鑲等人領導的山西反清運動
第三節 王永強等在陝北起兵反清
第四節 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為首的抗清運動
第十八章 1648—1649年湖南戰局
第一節 明軍收復常德、寶慶與何騰蛟挑起內釁
第二節 忠貞營等部湖南之役
第三節 濟爾哈朗進軍湖南與何騰蛟被俘殺
第四節 忠貞營的撤入廣西和堵胤錫病死
第十九章 永曆朝廷內部的黨爭
第一節 楚黨和吳黨
第二節 所謂「五虎」
第三節 永曆朝廷的「打虎」
第二十章 清軍攻佔桂林、廣州
第一節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統兵南下
第二節 孔有德佔領桂林與瞿式耜死難
第三節 尚可喜、耿繼茂攻佔廣州
第四節 永曆朝廷的播遷
第二十一章 大西軍的聯明抗清
第一節 孫可望請封秦王之糾葛
第二節 軍閥紛爭中的川黔
第三節 大西軍出滇抗清
第四節 忠貞營的北上夔東和所謂「白毛氈賊」
第五節 永曆帝的進入安龍
第二十二章 1651—1653年浙閩贛抗清勢力的消長
第一節 舟山之役和魯監國退位
第二節 1652年鄭成功圍攻漳州之役
第三節 海澄戰役
第四節 江西義師的抗清活動
第二十三章 孫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第一節 孫可望、李定國收復湖南戰役
第二節 李定國桂林大捷
第三節 李定國衡陽大捷
第四節 劉文秀進攻保寧之戰
第五節 孫可望逼走李定國和寶慶之敗
第二十四章 清廷加強推行以漢制漢政策
第一節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
第二節 清廷命洪承疇出任五省經略
第三節 清廷對鄭成功的招撫活動
第四節 1655-1656年鄭成功的活動
第二十五章 李定國的兩次進軍廣東
第一節 1653年李定國廣東肇慶之役
第二節 1654年李定國廣東新會之戰
第三節 鄭成功與李定國關係之分析
第二十六章 1654年會師長江的戰略設想
第一節 張名振、張煌言三入長江之役
第二節 錢謙益、姚志卓等人密謀策劃會師長江
第三節 孫可望決策會師長江和計劃被擱置的原因
第四節 鄭成功與「三入長江」之役的關係
第五節 劉文秀進攻常德失利
第二十七章 李定國迎永曆帝人云南和孫可望的降清
第一節 孫可望的跋扈自雄和陰謀篡位
第二節 密詔李定國救駕和「十八先生案」
第三節 李定國奉迎永曆帝入昆明
第四節 劉文秀領兵入川
第五節 孫可望內犯和兵敗降清
第六節 孫可望叛降後的永曆政局
第二十八章 清軍大舉進攻西南及永曆朝廷的播遷
第一節 清軍三路進攻貴州、雲南
第二節 夔東十三家進攻重慶之役
第三節 磨盤山戰役
第二十九章 鄭成功、張煌言長江之役
第一節 長江之役的戰略部署
第二節 鄭軍進抵南京城下後的雙方動向
第三節 南京戰役失敗和鄭成功退出長江
第四節 張煌言的招撫南京上游州縣
第三十章 永曆朝廷的覆亡
第一節 永曆帝流亡緬甸
第二節 清方對西南明軍的剿撫政策
第三節 清軍入滇後荼毒百姓和元江府那嵩等人的抗清
第四節 兩廣抗清義師的被摧毀
第五節 李定國、白文選的竭蹶救亡
第六節 清廷向緬甸施加壓力和「咒水之難」
第七節 永曆帝被俘殺
第八節 李定國之死
第三十一章 鄭成功收復台灣
第一節 鄭成功決策復台
第二節 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第三節 鄭成功的開始經營台灣和病卒
第四節 清廷的沿海遷界
第五節 魯監國病死與張煌言就義
第三十二章 夔東抗清基地的覆滅
第一節 清廷組織三省會剿
第二節 關於「韓主定武」政權的考辨
第三節 茅麓山戰役
引用書目
原版後記

5.吳鉤 宋

也是非常耐讀的讀物,看完才發現我對宋朝原來這麼陌生TAT。

極有說服力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圖」:有趣,好讀,充滿奇妙細節,引人入勝!
區別於 「×朝那些事兒」的文化快餐:巨量史料,近百幅宋畫,還宋朝文明以本來面目。
人們對宋朝的評價,幾乎可以分成對立的兩派。那麼,到底宋王朝是「積貧積弱」、「皇權專制的高峰」,還是宋朝乃「現代的拂曉時辰」呢?
本書作者通過對海量的各類記述宋朝的文獻和各種各樣的宋畫的解析,從生活、社會、經濟、法政四個層面展示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可能最為文明、現代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代,駁斥了關於宋王朝「積貧積弱」「皇權專制的高峰」的傳統論斷,還宋朝文明以本來面目。
作者以「現代性」為線索,在書中布了一個大局:
「瓦舍勾欄」,描述宋人過著像宋瓷一樣的精緻生活;
「契約時代」,展示宋人從身份社會到契約社會;
「全民皆商」,細描了中國的重商主義年代;
「共治天下」則充分體現了宋朝制度的分權與制衡之美。
此書內容之博達,作者用意之良苦,可以想見!他非常嚴謹地論述了封建歷史走到宋朝開始走向近代化這一論題,徹底顛覆了一些史學家對宋朝「積貧積弱」「太窩囊」的判斷。
該書既適合專業人士,也適合大眾閱讀,文筆優美,觀點新穎,有趣並充滿見解。 比如宋代開封的城市白領不在家中做飯,而是「叫外賣」;比如《清明上河圖》展示的酒店業「燈箱廣告」;比如南宋杭州出現的「貓糧專賣店」;比如宋代大城市的「證券交易所」;比如誕生於宋代的紙幣;比如宋朝高度發達的契約;比如宋代立法的「民主審議程序」;比如非常縝密的宋代司法程序;比如十分講求分權制衡的權力構造……這些歷史細節組合起來,便展現出一種非常「現代化」的宋朝社會景象,讓生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不僅是重新認識宋朝,也是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的開始。

6. 趙柏田 南華錄

我最愛的,晚明歷史上那些人們,連同他們一起消失了的世界。有張岱也有陳洪綬。

《南華錄》是一個關於已經消逝了的南方珍異世界的故事,也是明萬曆以後南方中國的一部藝文志。出沒書中的有文徽明、湯顯祖、董其昌、陳洪綬、張岱、李漁、黃宗羲、屠隆、沈明臣、祁彪佳、李日華、項元汴、周亮工、吳其貞等致力於私人空間營建的詩人、畫家、曲家、鑒賞家,有來自民間草根的藝人和匠人計成、張南垣、蘇崑生、羅龍文、柳敬亭、汪然明,也有商景蘭、薛素素、錢宜、王蓀、王微、楊雲友、林天素、柳如是等命運各異的傳奇女子。
這些玩賞家和隱士與同時代權力場中的角逐者們共同構成了傳統中國的兩翼。在他們的身上,更多地呈現了一種屬於南方氣韻的東西,這種水墨般的潮濕、緩慢、風雅與內里的堅韌,與地理、氣候相關,更與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相關,即藝術對人生的滋養和救贖。
全書以時間為經,人物為緯,出入園林、戲曲、古物、書畫、香料、夢境、茶、酒……通過一個個人物、器物和詞條,上下勾連,全面鋪陳,呈現一部明代江南的物質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
本書所寫雖是古典時代的人和事,卻是為了豐富和安定我們的內心。書中人物在他們的時代,多是一些無用的人,他們所做也大抵是一些無用的事。謝默斯?希尼說,詩歌的功效等於零,從來沒有一首詩能夠阻止一輛坦克,但在另一個意義上,它卻是無限的。如果說這些古人們在器物、戲曲、園林、居室中「凝視自身,讓黑暗發出回聲」,對《南華錄》的閱讀,也是現代人內心的一次自我凝視。


我正在給兒子讀的兩本書,也很適合推薦給對歷史有興趣的成人。

  • 一《兩千年間》

胡繩先生著,40年代的老書,最初連載於《中學生雜誌》,大家可以在這裡看到簡體版:

二千年間 胡繩

摘錄幾段,大家就能看出這本書的優點——宏觀視角,概括清晰。

我們說這二千年間是封建專制主義時代,並不是說,這二千年間的中國一直不斷地保持著統一大帝國的規模。固然在秦漢極盛時,所轄疆域已和現在的相距不遠,但是在這二千年間由一個統一的政權統治著這全部國土的時期並不很多。往往是一部分國土為外族侵略者所佔領,或者是地方勢力膨脹,中央統治虛有其表,或者是幾個政權對立形成國土分裂的形勢。但這此情形都不足以妨礙這時期的社會政治的性質是封建專制主義的。假如我們以為自秦以後,自始至終都是統一的大帝國,其間一個個朝代相繼嬗遞,縱有分裂和紛亂的時期,也只是偶然的,一時的,不重要的現象--這種想法,只要和實際史實一對證,就知道是完全錯誤的了。

前節所列的表中,各朝代起訖年代,我們已申明,只是根據傳統慣例而說的。事實上朝代的興亡之際總是要個相當時期的混亂不安的。就拿秦漢兩代交替的時期來看,秦始皇的統一大帝國實際上只維持到死的時候,一共十二年(紀元前221~前210年);人民的起義,被滅亡的六國貴族的蜂起,最後發展為項羽、劉邦兩大勢力之爭,經過八年的兵戈擾攘,到了前201年,劉邦才成為統一的漢朝皇帝。

漢王朝從外表看去是維持統一最長久的一個朝代,以東西漢合計,共有四百年。但是名義上的統一有時並不和實質相符。西漢初的五六十年間,各地方仍有實際上獨立的王國,所以紀元前154年還有"七國的叛亂"。漢武帝時(紀元前140~前87年)總算是開始了真正統一的漢帝國。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但無法維持已趨頹勢的統一局面。又經過十多年的內戰,才由劉秀(東漢光武帝)再建統一的漢王朝。東漢名義上繼存到220年(紀元後),但黃巾的人民起義和地方軍閥的割據擅權,使得東漢的最後三四十年,已不能稱為統一帝國了。所以這四百年中,真正保持著統一的時期其實不超過三百年。

漢以後是三國。舊歷史家曾有"正統"的論爭,有以三國中的魏為正統的,也有以蜀為正統的。這其實是毫無意義的論爭,我們還是老實承認這是三國分裂的時期。280年,晉滅吳國,總算結束了繼續將近一百年的東漢末與三國的混亂。但晉在名義上統一全土,只有二十多年。既因統治者間的內戰,又因北方異族(所謂"五胡")的入侵,中國國土上又開始了複雜的分裂。304年匈奴族的劉淵自立為漢王,先後攻陷晉的首都洛陽和長安,終於把晉政權逼得逃到長江流域去立國。廣大的北方土地上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其實還不止十六國,許多小國此伏彼起,互相併吞,爭戰不已,直到440年,才由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了北方,就是歷史上稱為北魏或後魏的。這時在南方已換成宋(420年)。以後北方的魏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再嬗遞為北齊和北周。在淮水以南的南方,宋齊梁陳四朝相繼,保持著名義上的統一。等到隋朝以北方為根據地,統一了南北,再建大帝國時,已在第6世紀的晚年。從漢朝開始瓦解時算起,到了這時,相距已經有四百年。這四百年(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或簡稱魏晉和南北朝)整個看起來,可說是一個大分裂的時期。這樣長期的分裂戰亂的局面所起的作用,倒不只是破壞。這可說是一次艱難的陣痛,由此結束了秦漢的古代封建專制主義文化,萌生了中古最燦爛的唐代文化。

隋對於唐的關係類似於秦對漢的關係。隋唐之際也有十多年的農民叛亂"群雄紛起"的時期。唐開國後第十年才"削平群雄",建立統一大帝國,使社會在比較安定的情形下過了一百三十年。這也就是唐代的黃金時期。但到了"安史之亂"以後的一百五十年中,唐朝的統一又已徒有其表。它所實際統治的區域只在黃河以南,黃河以北都在"藩鎮"割據之下,每一藩鎮儼然是一小王國,也互相征伐并吞,這就下啟了分裂的"五代十國"的局面。(五代因為是定都汴洛,佔領中原區域,相繼代興,所以舊歷史家認它們是"正統",但實際上,當時還有十個以上的國家和它們並峙。)

在我們談專制皇帝的時候,已經指出官僚制度對於君主專制政治是必要的條件。從戰國到秦是君主專制政治漸漸地開始成立的時期,也就是官僚制度漸漸地開始成立的時期。

在君主專制政治成立以前,占政治上統治地位的人,最高的是王,以下有各國諸侯,再下便是卿大夫。所謂卿大夫和後來的官僚並不相同,其間差別最顯著的有二點:第一,他們是世襲的貴族。卿大夫的子孫世世代代承繼為卿大夫,從非貴族的人民中出身的人是不能成為卿大夫的。第二,卿大夫不僅是在諸侯之下的一個官,而且各有其領地(所謂"采邑"),在他們自己的領地上,他們實際上就是個小諸侯。這領地自然也是世襲的。--這種情形,我們可稱之為世卿政治,或貴族政治,以別於官僚政治。

在春秋時期完全是世卿政治。到了戰國時期,已開始有不屬於世襲貴族的人,因特殊的才能而為國君重用,如蘇秦、張儀類遊說之士是最顯著的例子。秦用異國的人才最多,也可表示,在他那裡,世卿政治已漸趨衰落,官僚政治於是開始取而代之了。秦之能統一六國,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到了漢代,有所謂"布衣卿相"的美談,就是出身"布衣"(非貴族)的人為皇帝所提拔,一躍而官居顯位。

顯然的,世卿政治是表示國君權力的分裂。要建立強固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政,就必須能做到在君主以下,沒有任何負實際行政責任的官員是終身職和世襲職而為君主所不能加以干涉的,君主必須有權自由地任用、罷免和遷調任何官員。但這樣的官僚制度在漢朝也還沒有充分成熟。西漢初年不得不分封王侯,這些王侯既是世襲,又在其領土握有全部權力。在東漢晚年,地方長官(州刺史與郡太守)在所轄地內也擁有全權,而且漸漸形成世襲職。這都是中央集權下的官僚制度還沒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漢代,也沒有確立一定的選拔官僚的制度,在事實上,高門大族幾乎包辦著做官的特權。在法律上,他們的官職雖非世襲,但在實際上,他們是世世代代做著大官。到了魏晉,也還是繼續著這種情形。

直到唐代,官僚制度才可說是成熟了。貴族門第包辦做官權利的現象是漸漸消失了,一般地選拔官僚的制度是確立起來了。固然唐以後也不是沒有世襲的貴族(如皇家的宗室),但那不過是空有爵位,坐食俸祿並不負有實際行政責任。假如把世襲貴族以外無官爵的人都叫做"布衣",那麼已可以說,官僚集團是幾乎全部都是"布衣"出身的了。這所謂"布衣",自然並不能表示最下層的勞動人民的意思。

  • 二 《人類的故事》

作者房龍。這本書80年代才翻譯進來,我就不放電子版了,自己找吧。

我承認,從稍微深入一點的角度看,這兩本書都是有大問題的,都跟不上最新的史學、考古學發展,房龍那本書更是嚴重的西方中心視角。但是,這兩本書都做到了故事性和唯物主義視角結合,沒有陷入傳統紀傳體或是王侯史觀,所以非常適合興趣閱讀。作為入門讀物,這兩本書自身的錯誤不足以造成嚴重影響。而如果深入閱讀,自然就能克服其中的問題。所以我推薦。

此外,不妨自行搜索一下《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作為參考書,最好書桌前再貼上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讀到相應的地名就到地圖上確認一下,趣味性和信息量都能翻番。

如果沒有好的地形圖,我這裡有個回答,包含了很多直觀的地形圖。

:怎麼用地圖來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最後,我年初嘗試給「00後」寫了一篇歷史提綱,已經發在知乎作為答案了,這裡也推薦一讀:

相信共產主義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說真的,不要好高騖遠一口就想吃成胖子。好好把小學、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通讀幾遍先。這個一點不丟人。被幾億人反覆讀過的東西,基本上是沒有顯著的錯誤的。某些言不及義的所謂文史大v在知乎上這麼紅,就是被連初中歷史都不過關的人慣出來的。

當然最好去讀十年前的教材,最近的教材已經被所謂減負砍得面目全非了。


推薦書籍

開蒙讀物:

1、《上下五千年》

2、《世界五千年》

3、中國歷史地圖集(簡版)

4、世界歷史地圖集

進階讀物:

1、《中國讀本(史話分卷)》

2、中國通史簡編(范文瀾)

3、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版)

友情建議題主:給你推薦袁騰飛、高曉松之類的大約是傻子,給你推薦資治通鑒等古史原典的大約是騙子,請遠離這兩類人。


我來回答吧,我雖然不是歷史大神,但是還是讀過幾本歷史書的,我推薦幾本非常適合歷史入門者讀的歷史書,很好看,這些作者的文筆比較平活有趣,讀了欲罷不能。
------------------------------------------------------------
1、《民國多少事》,作者:謝軼群

簡述:這本書裡面講述了民國時期很多名人的歷史,很多你沒在歷史書上看到的這裡都有,比如汪精衛是如何從一個器宇軒昂的革命青年變成民國第一大漢奸的、魯迅為什麼和弟弟周作人反目成仇、一帶翻譯大家林紓是如何被推到風口浪尖的、杜月笙是如何從一個街頭小癟三成長為上海灘最有權勢的人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國傑是怎麼派遣斧頭幫的人暗殺蔣介石和宋子文的(這一段最好玩,比電影還精彩)
等等,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一個人物一章,讀起來不累。
----------------------------------------------------------------------------
2、《山河國運:近代中國的地方博弈》作者:葉曙明

簡述:這本書是近代軍閥研究專家葉曙明先生的扛鼎之作,截取的歷史階段很有意思:從太平天國到1936年西安事變這將近80年的山河國運。這本書不是學術論著,算是一般的通俗類歷史讀物,讀起來不累。非常佩服葉曙明先生的文筆,既含有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又不乏個人的獨到觀點,每一章都能有新收穫。
---------------------------------------------------------------------------
3、《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簡述:這是一本歷史特寫,截取了歷史上關鍵的12個事件,描述了身處在這12事件中的12個任務的悲喜命運。不得不佩服斯蒂芬·茨威格運用文字的能力,說實話,當初我看這本書是完全的沉浸在了裡面,講的的太精彩了!
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事件:《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發現太平洋》、《滑鐵盧的一分鐘》(拿破崙是如何在最後一分鐘被隊友坑死的)、《韓德爾的復活》、《黃金國的發現》(舊金山的發現,特別的好看,哈哈)、《越過大洋的第一次通話》(講述了大西洋海底電纜是怎樣鋪成的,一個執著的哥們),總之很好看的一本書。
---------------------------------------------------------------------------------
4、《地中海史詩三部曲》——《1453》、《海洋帝國》、《財富之城》,作者:羅傑·克勞利

簡述:這三本書講述了地中海幾百年中,基督教與與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作者的文筆很好,讀起來不累人,非常生動的描寫了很有意思的歷史細節,能夠很好地了解整個地中海在中世紀的變革,是一本奇書吧。
----------------------------------------------------------------------
5、《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

簡述: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本《全球通史》是全球史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了。這本書把人類從史前文明到21世紀整個的串了起來,看到這個題目,很多人會認為是一本大部頭,其實並不是,只有不算厚的兩本,每本書也就300多頁。這本書側重於對整個歷史進程的推進式敘述,從宏觀的角度來談歷史,而不是精細到每一個細節。所以,推薦每一個讀世界史的人都要從這本書入手。
--------------------------------------------------------------------
6、《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

簡述:作為我的校友,黃仁宇先生的這本書可謂是蜚聲中外啊。稍微度過幾本歷史書的人,沒有幾個不知道黃仁宇的。這本書和我前面推薦的謝軼群的《民國多少事》的敘事手法相同——都是採用任務敘事,文筆平活,讀起來不晦澀,很有意思。這本書里講了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李贄等能夠影響明朝歷史進程的幾個歷史人物,通過對這幾個人的敘述,比較深入的分析了明朝的國運是如何行進的。
每一個想要了解明朝的人,這本書,非讀不可。
--------------------------------------------------------------------------------

好了,今天先推薦這幾本,我還有點事,忙完了再回來,哈哈,還有好書
未完待續,,,,,,,,,,,,,,


同志們吶,會用知乎提問的,至不濟也是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歷史課本兒這種東西,如果看得進去,還用得著你我之輩在這兒推薦么?零基礎什麼的,自謙罷了。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歷史教材把古今中外全弄到一起,反而顯得平淡無趣,讀來十分乏味,而「歷史意義」闡述的部分對初學者也實在有害無益。我不推薦從教材開始。
第二,人物傳記我個人建議少讀或不讀,主要是因為跟隨個人的視線去看歷史,那麼視角終究難免失於狹窄,與歷史教材恰好走到了兩個極端。
我個人對歷史發生興趣的緣起,是小學一二年級時堂姐送的一本兒《戰國故事》。因為原書早已不存,我特意到某寶去驗證了一下,沒想到是整整一套書,而且至今仍在不斷再版。

為了進一步印證,我還特意去看了下《戰國故事》的目錄:「三家分晉 ;用人不疑;河伯娶婦;起死回生;不受蒙蔽;商鞅變法;孫臏下山;馬陵道上;懸樑刺股;攻守同盟;合縱抗秦;連橫親秦;胡服騎射;屈原投江;雞鳴狗盜;狡兔三窟;火牛陷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遠交近攻;贈送綈袍;坑殺趙卒;毛遂自薦;盜符救趙;圖窮匕見;統一中原」。與記憶契若符節。
從目錄可以看出,這本書脈絡清晰,以抓取「節點」的方式講述歷史,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大致的知識框架。在我印象中其文筆也很紮實,行文風格平實準確,以一個個小故事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大時代的輪廓。因此,我認為本書從內容到氣質都十分適合初學者,強烈推薦。


如果對海洋歷史和航海知識感興趣的話,我推薦一本《海洋與文明》,內容非常詳細,只要具備學校里學到的基礎的歷史框架基礎就可以讀,我也是剛剛讀完,覺得收穫很大。下面分享一些學到的知識。

說說海洋史上那些古老的航海文獻資料


花了足足十天的業餘時間,終於讀完了林肯·佩恩的這本厚厚的《海洋與文明》。深深佩服作者考據的資料豐富,包含的內容全面,從海洋的視角,展現了一部壯闊的世界史,能夠榮獲美國《選擇》雜誌2014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可謂分量十足。

地球表面分布著陸地和海洋。當人類在陸地上站穩熟悉之後,目光就早早地投向了海洋那片更廣闊的領域。幾千年的時間,人類從最初乘坐著簡易的木舟接觸臨近的水域、捕魚、短距離穿行,接著學會利用更大的船隻運輸貨物、開展貿易、輔助建築工程,進而擴大貿易交流路線、挑選適宜地點興建港口城市、組建商船隊、建立相關貿易制度,再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擴展疆域、建立海軍、爭奪海權、用航海路線連通了全世界。海洋把全世界的陸地連接為一個整體,把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拉到面對面,航海事業的興起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對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來說,誰順應了發展趨勢、率先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在海洋上比其他國家和民族走的更深更遠,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能夠在歷史上佔得一定的先機,獲取豐厚的利益。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對海洋認識的逐步加深,不同大陸的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世界格局隨之不斷演變,海洋文明逐漸建立、發展、走向今天,與全世界息息相關。海權仍是當今國際社會矚目的焦點。

在《海洋與文明》這本書中,林肯·佩恩介紹了海洋史上的豐富知識,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在河流、海洋等水域上的貿易活動,歷史不同時期的主要貿易航線及交易商品,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港口的興衰、上層政策的轉變以及由此影響的國家興衰,航海路線沿線的文化交流,世界各國海軍的建立和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海事事件,包括著名的海戰、探險活動等。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逐漸加深,走的越深越遠,就越有能力改變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林肯·佩恩就用詳細的史料和生動的例子,勾畫出了一幅海洋歷史畫卷。

整部海洋文明史由《海洋與文明》來訴說,在這裡我只撿滄海一葉,說說海洋史上那些古老的航海文獻資料。

1、美索不達米亞史詩《吉爾伽美什》(Gilgamesh)

美索不達米亞人是制定海洋法和商法的先驅。在史詩《吉爾伽美什》中記述了關於造船和航行的故事。吉爾伽美什需要划船穿越淺灘,在折斷120跟撐桿後,他脫下獸皮衣做成一面帆,讓小船在水面航行。還記述了烏特納比西丁造一座大船躲過洪水的故事。

這是現存最古老的史詩,展現了美索不達米亞人的航海活動。

2、《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現存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其中含有7個直接涉及航運的條款,「有3個條款規定了租賃載重量為60庫魯的船隻所需要收取的利息及費用,其他條款則指出製造一艘載重量為60庫魯的船隻所需的費用為2錫克爾,使用期為1年」。

法典中還包括早期歷史上十分罕見的「行駛規則」,「規定向下游航行的船隻必須避開逆流航行的船隻,如果船主因粗心大意而造成損失則需自行承擔後果」。

在法典中明確規定航運相關的費用與行駛規則,說明當時的航行活動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和普遍性。

3、《紅海環航記》(Periplus of the Erytharean Sea)

《紅海環航記》是公元1世紀一名埃及土著居民用樸素的希臘文撰寫的,內容中對印度洋貿易做了詳細的描述。書中列舉了在印度某兩個具體港口之間運輸的物品,描述了波斯灣的貿易,還提到了各種各樣的船隻。

《紅海環航記》的作者劃分了5個主要的貿易區:紅海西部、東非、阿拉伯半島南部、波斯灣東部(幾乎被忽視)和印度。貨物被劃分為9大類:飲食、紡織品和服裝、日常用品、原材料、寶石、香料和芳香劑、藥物和染料、牲畜、奴隸。

印度洋的商人很可能到達了地中海地區。泰米爾史詩《摩尼梅伽拉依》(Manimekhalai)中的主人公摩尼梅伽拉(Manimekhala)的塑像就從龐貝城的廢墟中重現天日。

4、《羅得海商法》

《羅得海商法》是拜占庭帝國的海商法,可能編纂於600年至800年間。地中海商人共享商法中基本的法律原則。10世紀時安達盧斯的一位法理學家將對海商法的釋疑與解答彙編,寫成了《論船舶租賃及(契約)雙方之權利》(Treatise Concerning the Leasing of Ships and the Claims Between [Contracting] Parties)。

兩部文獻都涉及了關於船舶的5各方面的內容:船主、船員和商人;貨物的運輸;關於棄貨和共同海損的法律規定;受損船隻和貨物的營救;商法和契約。

海商法專註於商業事務,其內容的完善,促使商人的交易方式更加合理,有助於創造擴大的、跨文化的商業網路。

5、《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1124年,宋代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對指南針做了這樣的描述:「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 這部著作於30年後得以印刷出版,據說書中的地圖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圖,但該書現今只剩下文字信息。到14世紀,中國人已繪製出了「針路圖」,用於展示指南針所指的航線和距離。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共40卷,記載了宋朝船舶製造工藝、高麗王國接待使者的禮儀、使者所行的路線以及當時高麗國內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等。

6、《諸蕃志》

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成書於約1225年,對地理和經濟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採集和整理。該書分上、下兩卷,記載了東自日本、西至東非索馬利亞、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東岸諸國的風土物產及自中國沿海至海外各國的航線里程及所達航期。

趙汝適於嘉定(1208年—1224年)至寶慶(1225年—1227年)年間任福建路市舶提舉,能夠獲得早期的地理文獻和王朝正史。當時的泉州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而趙汝適負責向朝廷報告商品進出口情況及其來源地。他是第一個著書描述非洲、西南亞和地中海地區情況的中國人。

7、《馬六甲海事法典》(Undang-undang Laut Melaka)

在大約15世紀末,東南亞通行的海商法被編纂成《馬六甲海事法典》(Undang-undang Laut Melaka)。這是最古老的、綜合性的穆斯林海洋法之一,較之更為雜亂無章的《論船舶租賃》,它更類似於《羅德海商法》。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法典中涉及了船上男女之間的關係,反映出婦女在貿易活動中地位較高且參與積極。此外,該法典也反映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公眾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伊斯蘭教傳入之後的情形)。

8、《航海手冊》

1490年,第一部印刷本航海指南就在威尼斯出版了。航海指南主要提供各個地區的商業信息(如各類商品的價格及在何處購買等),以及通過羅盤確定方向、測定距離等航海方法,還會定期更新。13世紀中葉的《航海手冊》(Lo Compasso da Navigare)是現存最古老的航海指南,後來這些航海指南中又附加了寫實性的地圖,描繪地中海海岸的輪廓,還與風玫瑰圖進行組合。

中世紀法律對引航員的管理非常嚴厲,15世紀巴塞羅那頒布的《康梭拉多海商法典》(Il Consolato del Mar)和英國的《海事黑皮書》(Black Book of the Admiralty)中都對引航員的失職處罰做了規定。

此時,已經有很多重要的航海儀器。羅盤提供方向。在測量緯度的儀器中,最古老的是星盤。喬叟的《論星盤》(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是現存最古老的英文星盤使用手冊,篇幅長達15000字。到1481年,葡萄牙人有了一種簡單的適宜航海者使用的星盤。航海者最基本的工具還包括直角器(15世紀末)、戴維斯四分儀(即反向天體高度測量儀,出現於16世紀末)、八分儀(1730年)以及六分儀(1759年)等。

所有這些資料都表明,此時的航海技術已經逐步發展成熟,地圖、航行指南、航海工具也逐漸齊備,同時對航海安全提高了意識。

9、《海洋志》(Book of the Sea)

皮瑞·雷斯(Piri Reis)撰寫的《海洋志》,是一部關於地中海的地圖冊和航海指南,後經易卜拉欣帕夏的要求,皮瑞·雷斯根據二手資料增加了關於印度洋的介紹。皮瑞·雷斯還以非凡的技巧繪製了世界地圖,並廣受讚譽,其中吸收並增補了「來自中國和印度洋的新海圖」的細節,以及關於新發現的美洲大陸的信息。

10、《路線》(Itinerario)

1595年,荷蘭人簡·哈伊根·范·林斯霍滕(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出版了《路線》(Itinerario)一書。此前他曾在印度待了10年之久。林斯霍滕主要根據二手資料,提供了關於主要港口及其居民、政體和主要商品的詳細描述。對於那些一心獲取亞洲財富的商人而言,《路線》成為一本旅行指南。

11、《海洋自由論》(Mare Liberum)

1603年2月25日,荷蘭的「白獅號」和「阿爾克馬爾號」在柔佛劫掠了葡萄牙商船「聖卡塔琳娜號」(Santa Catarina)。葡萄牙強烈抗議,但荷蘭法庭贊成將戰利品判定為合法俘獲物。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要求21歲的胡果·格勞秀斯起草一份文件證明該行為的合法性。格勞秀斯撰寫了《捕獲法論》(De Jure Praedae)一書,但直到19世紀都沒有公開發表。不過在1609年,其中的一章以《海洋自由論》(Mare Liberum)的標題發表。格勞秀斯論述的中心就是指出,「任何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貿易都是合法的」。《海洋自由論》的核心論點是「航行和交通自由的權利」,格勞秀斯也因此被稱為「國際法之父」。

1619年,約翰·塞爾登(John Seldon)撰寫了《海洋主權論》(Ownership of the Sea)一書,亦即所謂的《閉海論》(Mare Clausum)。在當時反駁格勞秀斯的論著中,塞爾登的《閉海論》最為著名。

12、《新英格蘭概覽》(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

1614年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出版了《新英格蘭概覽》(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一書,吸引了大量英國人移民大西洋彼岸的殖民地。這本書成為脫離國教者及清教徒(新英格蘭第一批成為永久居民的英國殖民者,定居在馬薩諸塞灣的普利茅斯)的主要文獻。

清教徒唯一的一艘船「五月花號」(Mayflower)上共有102人,從英國的普利茅斯起航,差不多10周到達。在此期間有一名嬰兒出生,乘客當中只有一人死去。

13、《航海之鏡》、《航海之光》、《大西洋海神》

1584年,盧卡斯·揚松·瓦赫納爾(Lucas Janszoon Waghenaer)出版了《航海之鏡》(Spieghel der Zeevaerdt)一書。該書是44幅北歐水域圖的合集,主要包括海岸線(常常為了提供港口的詳情而繪製的不成比例)、陸標、從臨海位置能看到的海岸輪廓以及水深。瓦赫納爾的海圖集十分流行,以至於英國人採用「waggoner」(瓦赫納爾名字的變體)一詞來指所有描繪海岸內容的海圖集。

威廉·布勞(Willem Blaeu)改進了瓦赫納爾的方法,於1608年出版的《航海之光》(Het Licht der Zeevaerdt)一書更準確地呈現了海岸和港口的情況。

1774年至1780年間,巴雷斯出版了《大西洋海神》(Atlantic Neptune)一書,這是北美東海岸的第一部綜合海圖集。

14、《商船條例》與《國際載重線公約》

隨著1854年「北極號」的船難、1912年「泰坦尼克號」(Titanic)沉沒等重大航海事故的發生,人們在陣痛之餘,更加反思航海安全問題。英國議會為船隻的安全操作制定了最低法定標準,其中最具深遠意義的就是規定了載重線,以標誌船隻在安全載重狀態下的吃水深度。

1876年《商船條例》獲得批准,這是第一個現代船舶載重線法案。直到1894年,載重線應被標識在船隻的哪個位置才最終確定下來。德國於1903年通過同類立法,而美國直到1924年才通過此類立法。1930年的《國際載重線公約》進行了統一規定,根據船隻航行的水域及季節來劃定其載重線。

15、《「陽光號」上的旅行:我們11個月的海上之家》(A Voyage in the Sunbeam:Our Home on the Ocean for Eleven Months)

1876-1877 安娜·布拉西(Anna Brassey)與鐵路大亨丈夫乘坐「陽光號」(Sunbeam)遊艇環遊世界。隨後,布拉西撰寫了《「陽光號」上的旅行:我們11個月的海上之家》使環球旅行風靡一時。直到今天,環球航行仍是很多人內心的夢想。


以上這些珍貴的航海文獻資料,僅僅是海洋文明史上的小小一瞥。而據此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人類探索海洋的步伐絕不輕鬆。海洋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軌跡,而且會在未來繼續發揮更大作用。如何處理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以及如何處理國際間的海事問題,將決定著全世界的未來格局。《海洋與文明》為我們講述了過去和現在,而我們更應該理性的去眺望未來。


2017.05.23霧凇


講道理,有個口才不錯熱愛歷史會講故事的男票就可以了。帶一下家屬@陳呵呵
支持所有推薦小說的,只要小說寫的比較貼近史實,作為入門讀物也無妨,只要你知道它是小說,並對歷史慢慢感興趣起來。
明朝那些事也不錯吧,作為入門讀物,雖然太主觀了作為小說又不夠有趣。

我第一本課本外的歷史讀物貌似是天涯煮酒板塊的小說,看了才開始對歷史略感興趣,後來高中粗粗翻閱了一遍史記,讀了大量詩詞並查閱了資料(不過如今對某些時代依然懵比),粗掃了一部分明實錄、萬曆十五年、萬曆野獲編等,算是越讀越有趣,越讀越感興趣吧。
至於國外,大部分超越課本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小說甚至知乎中勉強了解的(美國南北戰爭-飄),常常坐等大佬科普。


《劍橋插圖中國史》
《全球通史》


竟然沒人說《萬曆十五年》,我的評價,這本書是能讓人產生真正成熟客觀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的作品,比《明朝那些事兒》那種網路爽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這些事件,表面看起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就是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五歲時母上買給我的生日禮物,高中的時候二周目,拿裡面的故事寫滿分作文(當然只是年級考),現在已是二十年後,還可以舉出裡面的例子撩妹或裝文青以及請不要低估中學歷史課本的理論深度,更不要高估自己的記憶能力


錢穆的《國史大綱》,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不知算不算入門


建議先玩玩p社四萌
《十字軍之王》《歐陸風雲》《維多利亞》《鋼鐵雄心》
我不推薦直接去讀人物傳記,你如果不大致了解那個時代,在理解上容易有偏差。而且很多書那個主觀....真是。
歷史這東西 產生興趣是很關鍵的,也很重要的。
通史我是非常建議粗讀個一兩遍,大概有個歷史框架,我認識很多對整個美洲歷史完全沒概念的同學,這樣視野其實很局限。還有很多被影視作品洗了腦的....所以說...


如果喜歡羅馬史,並且不懼聽英文的話,可以聽一個podcast: the history of Rome.

每集十幾分鐘,深入淺出,舉重若輕。


馬前卒那個回答並不合適。絕大部分人沒你的閱讀量,沒人給他們或者他們的孩子講解,更不能糾正辨析,所以這兩本書不好,不如泰晤士歷史地圖集。胡繩那書,比你摘的那段的核心概念是封建專制,本身就很模糊。成書時學界對封建是個什麼、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個什麼還在大爭論,連歷代實際地租率、人口之類都沒弄清楚,談何清晰

。至於房龍,那是100年前的西方史觀啊,而且看章節標題都壓根談不上是人類世界史。

正正經經找本歐美國家近20年出的面向10-13歲那種歷史科普畫冊,這才是給孩子看的。實在不行,大家自己寫吧,哈哈。

至於完成基礎教育,但缺乏閱讀量積累的成人,推薦大家去找本北大出版社出的《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其優點是平易生動,宏觀微觀平衡,跟蹤21世紀史學和社會科學前沿,體系完備。這本美國人常常選來當教科書的著作,非常注意拒絕西方中心論之類。我覺得非常適合所有初中以上有點閱讀興趣的人看看,毫無門檻,引人入勝,定有收穫。


謝謝評論區 @波斯研究僧 。

知乎專欄,應用實例,有喜歡的可以來看看構築法應用實例,持續更新。


本文純乾貨,喜歡的拿去收藏,順便點個贊手留余香;不喜歡的儘管去讀小初高歷史課本,一念無明謝您閱讀。


——————以下原文

首先我認為完全沒必要讀簡史類的濃縮式框架類史書。

建議使用網路構築法進行宏觀構築

以近代史為例。


我大學讀的有關近代史的第一本書名叫《蔣介石傳》,在這部書中重複出現了多次孫中山、袁世凱等大人物的名字,初期閱讀時發現難以理清其各種軍閥間的關係,對於各時間對應的各種歷史也十分混亂。

於是我記住了其中重複次數較多的人名,並逐個讀傳。如《袁世凱傳》、《張作霖傳》、《汪精衛》等單獨的傳記。在袁世凱的傳記中各大軍閥的名字出現頻率極高,這讓我讀了很多各地軍閥的傳記,並補充閱讀了有關西安事變的一本書。

因為同屬一個時期,大人物們的生平軌跡會重疊,所以就像看《權力的遊戲》一樣,你會樂此不疲的挖掘各人物間的關係和對應的歷史事件。

最後我讀了一本名叫《天變:辛亥革命紀實》的概述性史書,大概括性的梳理了一遍時間線和人物關係。並在閱讀後,補充閱讀了《光緒帝》和《慈禧》具體書名記不清了。

當補充閱讀和擴展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再去閱讀有關的概述性史書,這樣很容易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識網路,只要你提到一個人的名字,你會想到他生平的瑣事,以及他接觸過的大人物,參與過的歷史事件。隨後從這個人物引申出去,向枝杈一樣,對於其他人物的生平也有了記憶。

我想樓主這樣的歷史愛好者可能更喜歡了解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導致的,是什麼人帶領的。而對於時間細節並沒有過分追求。如果要細摳時間,可能就要輔助歷史事件表一類的總結性讀書筆記,加以記憶才能實現了。

這就好比你在全部看完《權力的遊戲》以後,又看了一部梳理劇情的短片,你發現部分細節遺漏,所以回頭補充

我在讀傳的時候發現,袁世凱和蔣介石在早年都曾在上海受到過心理創傷,對當時上海的社會文化產生了興趣。

於是我閱讀了《杜月笙大傳》,分為上下兩冊,書中多次提到了黃金榮和張嘯林。我分別閱讀了二位的傳。對青幫洪門產生興趣,繼而對黑幫產生興趣。

我又拓展閱讀了義大利黑手黨和山口組有關雜文。並拓展閱讀了《菊花與刀》,在百度百科通讀了有關日本神話的簡述。對日本文化有了概括性大致了解。

在大致了解日本文化後,也是在《菊花與刀》中閱讀到有關神風敢死隊的內容,對二戰產生濃厚興趣。

目前正用同樣的模式對二戰史構建知識網路。已閱讀《希特勒傳》、《黑暗時刻》、《羅斯福》、《莫斯科最後一天》和《蘇聯興亡史綱》

與此同時由於寫作需要,我正閱讀有關希臘神話的內容,先後閱讀有《埃涅阿斯》、《赫拉克勒斯》,並正在閱讀《奧德賽》。

在閱讀的同時利用互聯網快速補充空缺知識,更有利於理解、記憶和引申

例如下圖,軍閥勢力圖和希臘神話人物關係表。
我通過這張圖片大致了解軍閥割據的勢力在哪裡。因為書里只會說「直系和奉系第二次開戰」而你如果不知道直系和奉系的地理關係,是根本沒法理解的。

希臘神話中諸神與半神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所以將圖譜以工具的形式輔助閱讀。

所以我認為,閱讀和學習一樣,是由繁入簡,再由簡入繁的過程

我們在運用一個公式的時候,首先教材要教給我們這個公式是經過怎樣的推導過程得來的,比如拉普拉斯積分變換。 然後我們再利用結論解題。

所以我認為閱讀歷史,如果直接概括性的閱讀,首先就會喪失興趣,會有功力感,會對反感歷史。而如果以一段歷史切入,然後綿延發展逐漸形成網路,這樣更加有樂趣,會增加閱讀體驗。

難道沒人覺得, 從地球的誕生開始讀歷史很枯燥么?又能從中獲得多少體悟呢?

通過我個人閱讀歷史和學習的經驗,我認為讀書和學習一門科學有類似的地方,除非你閱讀的是文學,不然在框架和體系上絲毫不亞於任何一門專業。

框架式閱讀同樣適用於政治、地理、人文。


反感開書單,我認為如果真的有心讀歷史,可以從自己喜歡的一段歷史時期入手,挑一本最喜歡的人物傳記或者故事,然後用我所說的網路構建法進行構築式閱讀。


最後要強調:本人非史學專業,對歷史純屬熱愛以及寫作需要,以上內容僅適用於題主這樣的歷史學愛好者。


謝邀,初學者不宜看過深的著作,推薦日本講談社系列,整體不錯。

這套書的特點優勢如下:
1.集可讀性、專業性、新視角於一體
2.吸收了很多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3.該套圖書圖文並茂有豐富的表格、圖片、地圖和參考文獻支持,信息資源量大
4.該套書與我們的觀念有差異但不是很大,利於接受
5.所寫基本都是著名學者專家,質量有保證

「中國的歷史」最有價值的還是識見本身。據楊曉燕介紹,《三國演義》在日本家喻戶曉,三國也是史學界研究的熱點,第4卷《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的作者、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是集中、日、韓三國文化背景於一身的名家,他將三國的真實歷史與讀者熟悉的小說《三國演義》並置,比較著敘述歷史的真實,還頗有新意地將三國歷史放置於整個東亞史中進行解讀。

而第8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的作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並未像一般中國讀者慣於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作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在其筆下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

第9卷《海與帝國:明清時代》,則將海洋貿易的歷史與明清帝國的歷史並行講述,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的追問和辨析極具啟發意義:「從古代式的明朝為何能夠跳躍到近代式的清朝?如果把從明到清的變化看作中國內在的發展來理解,我們會感到混亂。但是,只要從東歐亞這一更大的體系,把與大海相對的中國看作其中的一個元素,就能夠描繪出這五百年的活力。」

除了內容的專業、可讀、新穎之外,「中國的歷史」簡體字版在視覺呈現上也下足功夫:各卷都配有近百幅地圖及彩色、黑白圖片,所有地圖幾乎全部依照日文版原樣製作,僅地圖製作及核對就耗時半年;黑白圖片及彩插的使用上,較之於日文版又有所更新


從女性入手啊 就是那些妃子 名妓什麼的
那些什麼深宮秘史 大唐野史
大部分都是說些皇帝和女性的風流事
我小學就很喜歡看這些。。。


推薦閱讀:

在汨羅一中436班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想學,又什麼都學不精,是不是一種病態?
如何讓自己在平靜中 不被孤獨和寂靜與平凡所打敗???
你是如何高效背書的?
大忙人利用閑散零碎時間進行「終身學習」,大家有什麼經驗?

TAG:閱讀 | 學習 | 歷史 | 教育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