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代中國人閱讀率很低?
在美國和日本閱讀率都很高,地鐵上飛機上休閑間都能看到很多人手拿一台kindle或者實體書看書,在美國kindle的銷售量是很高的,而國內很少有人用電子書工具,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kindle是什麼。日本的地鐵上也是很多人拿著小開本,在國內的地鐵上很少有人看書,網上雷人視頻倒不少。我每次坐飛機往返美日中,大多數美國人都會看書,而大多數中國人只是睡覺和拿著ipad看電視劇。以前也看到有過相關統計說在美國和日本等國的閱讀率比中國的高了不只一點點。
PS:明治年間,俄國人梅契尼科夫在經過常年客居歐美的生活後,於1874年來日本教授外語,後來寫有《回憶明治維新》一書。他在書中寫道,日本的苦力、女傭、馬夫等社會底層人民也常常拿著書看,儘管那些小冊子多是通俗小說,但這樣高的識字率還是令他吃驚。和在西方國家的切身經驗相比,他不吝稱之為「異常」。
那個年代沒有電子書,日本一樣有很高的閱讀率,為何?
我說這個可能會比較挨槍,但首先我覺得我們和外國人閱讀率上的差距確實有,但沒有那麼離譜,而且這其中也有很多原因,並非國人是否好讀書,還要看是哪類書、哪類讀者。
就我在美國的感受,美國雖然普通大眾都讀書,但多是讀通俗小說,就類似於咱們大眾讀些鬼吹燈、盜墓筆記、還珠格格、我拿什麼拯救你XX之類似的,他們是捧著書讀,那我們的讀者在天涯上追連載也追得很奮力啊,追著打著作者要看啊。一個是紙媒,一個是網媒,所閱讀的內容數量和質量上其實沒有那麼顯著的差異,並不是捧本實體書才叫讀,所以在這個層面上其實閱讀差距不大。當然,對我們的書商來說,由於這類書民間閱讀量最大,在網上卻可以大量免費讀到,對他們的收入衝擊是挺大的。(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我們網上盜版成風,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圖書審查制度太複雜,作者折騰不起,乾脆發在網上,一樣出名嘛~)
實際上會去讀non-fiction,就是非虛擬類讀物的,屬於紐約時報暢銷榜上的那種(就是說不是小說,但通俗易懂、內容淺顯、朗朗上口……比如什麼中國不高興、微表情、味道台北之類),美國這邊基本以生活已經比較穩定的中產且有過較高教育經歷的人群居多,這跟我們讀這類書的讀者群也差不多。但不得不說,美國整體這個人群占人口比例比我們大太多了,所以從閱讀非虛擬類讀物的經濟和教育基礎上,我們跟美國有差距,經濟教育達不到那個程度,又一定要我們的國民跨社會階層、跨教育程度讀書,這就有點難度。
實際上真正在讀有學術性、有深度、教育學習內容密度高的書的,哪個國家讀者都不多。美國這邊多數也就是你干哪行,讀哪行,做美術的呢,家裡總得有幾本設計、畫冊什麼的,做編程的呢,家裡總得有幾本JAVA、C++什麼的吧,跨學科讀學術書的則少之又少,專有名詞你也看不懂啊。真正藏書殷實,而且藏的書多數還是讀過的人家,在哪個國家所佔比例都很低。當然,我們文革時候又幹掉了一批這類人,加上我們很多大學圖書館不開放,公共圖書館學術類藏書經常沒有介紹信還不外借,可是學術書一般又比較天價,普通人即使有興趣也買不起、沒有地方去看,日常生活中無從接觸,閱讀上有差距也就沒辦法了。總不好讓人家為了讀書傾家蕩產。
最後就是,那總體上來說,我們跟美國讀書還是有差距的,就是我們的教育不鼓勵讀書。我記得在美國小學實習,一年級老師就教給小朋友:讀書很重要,但是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怎麼辦呢?就要多讀。並且美國的教育整體是建立在閱讀+討論上的,而非授課+考試上的。小孩子從小閱讀量就大,學習主要靠讀而不是靠聽,長大了讓他業餘再讀點輕小說,小case嘛。但即使這樣教育出來,也有一出校門就再也沒讀過書的人,因此也不得不說,閱讀上還是有個人差異的……首先說說閱讀的範圍,才能探討閱讀率的高低。閱讀不僅僅是指圖書的閱讀率,還包含報紙、期刊,以及他們的各種媒體的電子版。問題中的說明主要是針對對圖書的閱讀率的,至於是不是很低見這個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89651/answer/13585530
我覺得,相對美國和日本,中國人的閱讀率是偏低的,但不見得很低,更大的問題是中國人的閱讀質量偏低。
1.實用主義閱讀
什麼書好賣?少兒書增長最快,教材、教輔類佔比很大,實用類圖書銷售較好。少兒書的增長源於一切為了孩子的思想;教材、教輔等考試類圖書是中國教育體制的體現;各種實用類圖書,也源於現學現賣的想法,以這些想法為基礎的閱讀都是被動的閱讀。
2.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信息的碎片化
這個發達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能成為不願意閱讀的主要理由,所以根源還在於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習慣,這裡有經濟的、教育的、政策的、自身的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人喜歡看書,網路信息太多了,送到你眼前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廣播、電視也是一樣,只有圖書是你的自主選擇,甚至花錢去買的。
3.公共閱讀方面
跟國外相比這方面差距較大。
美國聯邦博物館圖書館服務機構(簡稱IMLS)2009年發布的公共圖書館調查報告,對全美9217個公共圖書館所進行的調查(返回8994個館的數據),美國公共圖書館流通率持續增長,2006-2007年總流通22億冊件,總接待讀者14億人次,人均年訪問圖書館4.9次,而根據我國2009年統計年鑒的數據,2008年全國2820個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281405千次,人均僅為0.201次。
中國在公共閱讀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大學圖書館人均圖書佔有量有所提高,農家書屋工程基本結束,中小學圖書館項目正在啟動。
這裡提供一個思路:我國人民的閱讀社交壓力(激勵)比較小。
怎麼解釋閱讀社交壓力(激勵)呢?我理解很簡單,就是指在日常社交中我們遭遇到的「別人看了這本書你卻沒看」場景而產生出的「我一定要看看這本書」的壓力和激勵。這裡的別人可以是不同身份,你的親人朋友,你的閨蜜基友,你的長輩老師,你的愛人戀人,等等。當然,不同身份對這種激勵的貢獻度肯定是不同的,比如你的老闆提到一本書時你沒看過,和你的哥們提到一本書時你沒看過的壓力(激勵)肯定是不同的。
同時,我理解這種壓力(激勵)還取決於你聽到這本書的次數,如果你在短時間內聽到不同身份的人多次提起這本書,這種壓力(激勵)的力度也是很大的。
進一步,這種社交壓力(激勵)的形式不一定是聽別人提起(雖然這種模式效果最好)。還有一種可能是朋友圈中反覆出現,或者你瀏覽的網站中反覆看到,此時就算沒人主動提起,這也形成了一種社交壓力(激勵)。
最後,閱讀社交壓力(激勵)和其他類型的社交壓力(激勵)是衝突的,比如遊戲,視頻,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等,因為他們的來源都是社交領域,而社交領域在特定時間熱議的且能讓人記住的話題一般只有一個。舉個栗子,我清楚地記得,我作為一個從來對手游不感興趣的人,曾經在一天之內聽別人三次提起王者榮耀這個遊戲,於是我下載了一個,玩了一下,然後刪了。雖然我沒有堅持下來,但我下載這個行為無疑說明我收到了王者榮耀社交壓力(激勵)的影響。
在上述思路的框架下,我想對提出一個閱讀率低的解釋:這可能是因為最近幾年中國現象級的,能夠提供廣泛社交壓力(激勵)的圖書比較少,於是媒體的宣傳資源都用來宣傳別的東西了(電影或者網遊)。而這背後肯定還有政策導向和資本流動的軌跡。再舉個栗子,我至今還記得當年韓寒出第一本小說《三重門》時,真的可謂是人手一本,洛陽紙貴。光是一本現象級的圖書,就能夠拉動至少百萬人的閱讀量。而這樣的書在之後這些年裡越來越少,且越來越脫離出版界了(網路小說就是典型例子)。
再說說我自己的情況。我覺得我的一部分閱讀壓力(激勵)是社交之外的。第三個栗子,我曾經看到知乎上一個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問題,於是我就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歷史記載去了解這件事,最後我把我找到的記載寫成了知乎答案,獲得了贊。在整個過程中,我的閱讀壓力(激勵)來自於我對於問題的好奇和寫作答案發布獲贊的成就感。但這個例子可能不構成普遍的解釋,所以只能作為特例放在最後。
其實我們這個社會普遍不會閱讀,不願閱讀。這必須歸功於咱們的語文教育,本來是為了讓我們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課程,結果活生生地成了「屍檢」課: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第二段和第三段在文中結構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好比在你青春期情竇初開的時候懷裡抱著美女需要溫存的時候,突然跑出來個人拿手術刀劃拉開你女朋友肚皮,然後掏出幾個血糊淋啦的內臟說:「這是肝臟,解毒的,這是胃,管消化的,這是大腸,做刺身的。」 本該花前月下耳鬢廝磨的時候,卻就這樣學會了擺弄屍體,我真懷疑這人長大了還能不能正常勃起。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吧:
「窗帘為什麼是藍的?」
語文老師:「藍色代表抑鬱,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受到壓抑而無法表達的憤恨。」
作者:「我家的窗帘就是藍色的... 」
謝邀。
我國曆朝主流觀點,讀書都是求仕進、求就業、求顯達,大家都習慣把讀書當苦差,不復享受了。
我國近年對讀書人、理性和知識這些東西,相當不友好,而且是自上至下的不友好。朝廷簡直就差打出字樣「爾等不要讀書,或者只許讀朕允許你們讀的書」了。
我們接受的教育里,很少教導人如何尋找好書,並從中獲取樂趣。
讀書並不是能「立刻收穫快感和優越感」的事情,相比於看電影和打遊戲。
所以了:讀書既然是件苦差,樂趣來得少又慢,讀書人本身又容易被當怪物,自然閱讀率就低了。
換個例子。如果你每次行房之前,都被父母要求「要光宗耀祖,要後繼有人」,而且大家還要指點「這個人很奇怪哎,老是喜歡行房卻又不生孩子」,最後你行房的對象還不太美麗性感,久而久之,你也會變成性冷淡。
我自曝我的閱讀量極低,十年內讀過的非學術書籍不超過十本。學術書籍因為必須精讀,閱讀量肯定遠遠比不上那些每年一兩百本的牛人們。的確車廂里很多人捧著書看,但是我瞄一眼封面,基本提不起什麼興趣。而且我在車上會想自己的課題,沒空看小說名著,就算看也很難集中心思,而且閱讀速度很慢。
閱讀和學習是兩回事。現在的暢銷書籍多是娛樂的一部分,和「獲取知識」沒太大關係。法國的閱讀量可能很高,照樣很多人不知道「月亮繞著地球轉」等常識。我本人的知識需求來自專業學習,娛樂一般是通過看電影,聽音樂,到處旅遊,不是只有閱讀才能滿足我的文化娛樂需求。
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商業電影和流行音樂。通過適當的渠道獲得的知識和審美,有時並不輸那些讀書萬卷的人,何況還指不定是「萬卷」什麼樣的書呢。書籍已經不是文化的唯一載體了,並且其中的糟粕也不少。不要認為閱讀就等於學習,其他都不上檯面。
中國社會的娛樂需求增長,恰逢娛樂形式的數字化和多元化,因此我不認為閱讀量低可以關係到體制/素質/文化什麼的,這是這個社會在這個時代的特點。多的不說,我姑姑有句話很經典:一群花50塊吃飯不覺得貴,花50塊買書就覺得貴的人,哈哈
個人覺得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中國人並未養成閱讀的習慣,而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有很多,作為一名學生,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應試教育的毒害。現在,雖然很多老師會讓學生擴大閱讀面,但是目的幾乎都集中在能夠讓考試的時候有用處,做個語文閱讀老是以揣測作者意圖,寫作方法等等來進行應試化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其次就是,老師、家長推薦的書其實未必是學生喜歡的一類,舉個例子,我遇到過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去我們的圖書館借書,當老師問孩子喜歡什麼書時,那家長根本沒給孩子機會就直接說,這孩子平時看論語、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較多。我不敢想像一個十歲的孩子此時心裡是個什麼樣的滋味兒。閱讀本來是一種享受,現在反而成為一種累贅,可悲啊~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是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當大量信息湧入時,人都有一種趨向於找捷徑、不願多費腦力的心態,就好比電視跟書,毫無疑問,電視肯定來的更直接,一切東西直接就通過視覺神經傳入大腦接受了,可是,書里幾乎只有文字,至少需要讀者的想像力的介入,這樣,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很容易就被打破了。最後,當今中國社會,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拜金錢、權利主義吞噬,很多靈魂其實是空洞的,根本就缺失了對思考的力量,而我們應該都明白閱讀是要思考的。當一個人都被其他「捷徑習慣」充滿時,自然也就沒了閱讀的位置。
其實吧···紙質書我一年看的不超過10本,但是在公交車、地鐵、火車上你以為我拿手機在玩遊戲,其實我在看電子書····
另外,所謂閱讀率一定是教育條件、經濟基礎、工作環境···很多因素決定的,農村果農或者海邊漁民整天忙死賺錢養家,確實閱讀率低,lz去體驗兩天生活就明白了;但高校教授,IT碼農,屁民散戶還是挺注意學習和知識更新的····中國太大了,研究問題一定要劃分人群,否則多數結論意義不大,真偽難辨。
看了這個問題,心裡默默的嘆了口氣……
春節的時候,我們部門做了一個故鄉與閱讀的調查,涉及山西、北京、山東、遼寧、內蒙、安徽、上海、廣東等省市,從鄉村到一二三線城市都有覆蓋,最後的調查結果,讓人很失望。
說出來可能沒人信,一共8個調查報告,最後的調查結果都是統一的——只有極個別的閱讀者還在閱讀。
拿到這個結果,作為閱讀行業的從業者,心裡是極其苦澀的,因為現在不只是紙質書閱讀在減少,隨著4G的普及,閱讀開始和視頻、遊戲搶佔用戶時間,數字閱讀也開始漸漸流露出不妙的苗頭。
放出一篇給大家看看,希望未來中國的讀書人越來越多。
故鄉與閱讀——遼寧篇
乙未年 臘月二十八 2591次列車
17個小時的旅程,我像是一個流竄犯,從軟卧到餐車、到硬卧、到硬座,跟著售貨員的小車,走了七八節車廂,希望能夠看一看,時值春運,閱讀,在這次人類大遷徙的運動中到底有幾斤幾兩?
也許極端,也許偏頗,這次列車上的結果,實在是不夠如意。
除去3成哄孩子的,以及2成符合地域特色吹牛侃大山的老鄉們以外,都在低頭搗鼓手機(電腦/平板忽略);不足5%在看書。看實體書的為零。
回到鋪位,在N個孩子的哭鬧聲中,簡單整理了一下這一路和兩個「讀書人」的交談。
受訪者A:
性別:男
年齡:30歲左右
職業:硬體工程師
月收入:不確定
年讀書數:太多,無法統計
閱讀偏好:都市、玄幻、恐怖
App:QQ瀏覽器、追書神器、掌閱
S:還看紙質書嗎?
A:說明書算不算?
S:呃,不算。
A:那就幾乎沒看過。上學恐懼症,一看到書就困。再說了,現在手機多方便,想看啥都有
S:除了剛說那幾本小說,還看別的不?比如一些技能類的,或者……
A:拉倒吧,朋友不會的直接百度就行了。你書沒看完,技術都淘汰了。
S:你看這些書的目的是?
A:打發時間唄。只要看著爽就行。
受訪者B:
性別:女
年齡:23歲左右
職業:酒店管理(實習)
月收入:不確定
年讀書數:三本以下
閱讀偏好:短資訊、短雞湯、漫畫
App:微信、頭條、有妖氣等
S:平常除了課本以外,看書嗎?
B:不看
S:小說也不看嗎?想在的小姑娘都喜歡看什麼霸道總裁神馬的
B:不看!看不著臉摸不著屁股的。
S:我看你拿手機一直在看東西,新聞嗎?這也沒看到帥哥美女的照片啊
B:微信號,咪蒙,每天一篇,特精闢。
S:寫致賤人的那個是吧?
B:恩。你也挺時尚啊
S:你看這些的目的是啥?
B:哪有那麼多目的,打發打發時間,挺有意思的
S:去年看過幾本書?
B:最多三本,有可能是兩本。好像有一本是個散文,看了一半,忍不住了
S:你這嚴重的拖祖國的後腿啊,人均閱讀數4本多,你都沒有達標
B:我最拖後腿的地方是工資,先把這個補上吧。
S:…………
我一直堅定的認為,文字是文明的基因、染色體,而閱讀,就如同ML一般,是基因傳播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愉悅的。
文字,開啟先民的靈識,倉頡伊始,有百家爭鳴,有五霸七雄;
文字,傳承聖賢的智慧,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如今,載體變得更容易,閱讀失去了普世的價值,文字,也正在失去它的魅力,閱讀,更是淪為了一種消遣。
何其悲哀!
當文字只是拼湊,閱讀成為娛樂,那文明還有什麼意義!
靠臉蛋身材取悅觀眾的明星,靠簡單粗暴爽取悅讀者的短文,真的能夠豐富一個民族的智慧?
不敢苟同!
曾經和一個朋友討論宋朝興衰,他的一番話,我至今記憶猶新
——靠脂粉填充的脊樑,是挺不起一個民族的;若文人的筆墨都只剩下取悅,那是不可能國泰民安的!
丁酉年 正月初三 家庭聚會/正月初四 同學聚會 地點:吉林某農村、某縣城。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本人七姑八姨,童叟無欺。每一年的家庭聚會,都是七八桌麻將,還得剩下幾伙鬥地主的。
之前說過,回家的列車上,5成的5%在閱讀(包含資訊、短篇),數據很低。那接下來的數字,卻是讓我開始懷疑人生了。我一度質疑,國人年度閱讀習慣調查的樣本是有嚴重問題的。
聚會兩天,先後見到了六七十人,上到六十歲的長輩,下到七八歲的子侄,看書的人,只有一個!
沒錯,只有一個。
受訪者 C:
性別:男
年齡:35歲
職業:代駕司機
月收入:5-6k
年讀書數:0
S:二哥,你平常看不看點書啥的?
C:看,你小侄兒不好好學習,我得盯著點啊。盯著也白扯,現在這孩子的學的,我也整不明白,就是嚇唬嚇唬他。
S:你平常休息的時候,不看看書,打發打發時間啥的?
C:哪有那些時間打發啊,有空了就和老六老七他們喝酒,要不和以前同事喝點,要不就是看著你小侄兒,哪有空。
S:微信別人發的文章呢?
C:誰發我刪誰,太煩人了!我一共認識幾個字啊,發倆視頻還行
受訪者 D:
性別:男孩
年齡:14歲
職業:學生
年讀書數:0
S:大侄兒,放假這段都幹啥了?
D:穿越火線、王者榮耀
S:除了打遊戲沒幹點別的?不看點書啊
D:不看,不愛看
S:你喜歡看啥類型的書,四叔給你買
D:不看,不買
S:為啥不看啊,你上學不看書老師不收拾你?
D:上學我看啊,這不放假嗎
S:壓歲錢,今年先給你100,還有這兩本書,你回家看,四叔走之前,只要你看完一本,再給你500。今年兩本都看完了,明年過年給你1000。
(無視)
S:你要都看完了,九月份你上初中,四叔給你買個新手機,保證玩遊戲不卡。
D: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S:好使
(直接把書遞給他媽,並要求妥善保管)
受訪者 E:
性別:男
年齡:45歲
職業:農民、放牧
年收入:15w
年讀書數:10本以上
S:老姑父,放牛的時候都幹啥?
E:看電子書。咔咔的,看的眼睛都花了。
S:你都用哪個軟體看啊
E:我不懂,你老弟說就是你們那個軟體,他給我弄,我就負責看。
S:你還是我們付費用戶?太支持我工作了!
老弟:不是,我在網上下的免費的。一次下個幾十個傳進去
S:你可以整點養殖畜牧類的書看看,養那麼多牛羊,看點總沒錯不是
E:這個可以整點。待會你告訴你老弟去哪下載。他白扯。
受訪者 F:
性別:男孩
年齡:10歲
職業:學生
年讀書數:0
S:大外甥放假在家看書不?
F:不看
S:那你上學的時候看嗎?
F:不想看也沒招啊
S:大外甥你上學的時候喜歡啥課?
F:我喜歡下課!
(笑場兩分鐘)
S:壓歲錢,今年先給你100,還有這兩本書,你回家看,小舅走之前,只要你看完一本,再給你500。今年兩本都看完了,明年過年給你1000。
(直接拿著書,車裡看去了)
受訪者 G:
性別:女
年齡:30歲
職業:公務員
年讀書數:三本以下
S:你每天上班不忙的時候都幹啥?
G:聊天
S:就不能培養點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說看點書啥的?
G:又推銷你們公司軟體是不?你看看,我都裝了。就是不咋用。
S:我主要是想讓你擺脫一下現在的低級趣味。
G:你天天看書,你那趣味也沒比我還低級!
S:要是每個月看三本書,是你們往上爬的重要指標,你看不看?
G:不看是SB啊。
前面寫過,在回家的列車上,我一再的質疑內容的重要性。但當我見到自己子侄連翻書的慾望都沒有的那一刻,我想,讀什麼已經不重要了,用什麼讀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讀。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比較放任孩子的長輩,但這一次,我有些怕了。雖然我知道,現在沉迷於遊戲,不代表將來他會是個廢物。但我更知道,如果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如此的話,那這個民族,將失去閱讀的能力,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慶幸的是,他們不讀書的理由並不是厭惡,而是缺少動機。
所以,我想,普及閱讀,要從普及閱讀能夠給人們帶來的真實價值開始。
整個春節假期,我是在恐懼、不甘的情緒中度過的。作為一個閱讀從業人員,這個春節我所看到的事實,讓我恐懼,也讓我不甘,我不相信幹了九年的閱讀,還只是這樣的結果。
……
然而,是,又如何?
這不正是我們要做好的事情嗎?!
幹將發硎,有作其芒。
……
即將踏上回京的旅程,突然想到這樣一句話
——我們總是為了追尋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長的旅途上。
貌似第一次心甘情願的返京。
記憶中有人向康南海痛心疾首的感嘆說現在讀經的越來越少了啊!被康聖人當面打臉:自古就沒多過啊!
不知道歪國啥情況,反正這次去上海唯一被插隊一次是個德國小夥子,在地鐵上看他刷了一路微信。
一定是被中國人帶壞了哼。
機場看到讀書的並不少,雖然未必都是合我的趣味,但是如題所說,通俗讀物也是讀啊。還有在星巴克做報表的白領,寫論文的大學生,都是親眼所見。
還有很多人在路上刷公開課視頻,雖然比刷電視劇的少吧,哎哎哎通俗小說拍成電視劇真的逼格掉了那麼多麼?
我也不喜歡知識無用,不屑讀書的風氣,但是親身體會,進入智能設備的時代,帶著電子書/寫作工具出門的城市居民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環境壓抑的閱讀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才對。同行們多多研究怎麼更便利的提供優質內容吧。其實和經濟落後、生存壓力沒有任何關係,恰恰相反,越是渴望改變現實、渴望在競爭中勝出的人,越是應該看書學習,以提高個人的籌碼。提問者補充的明治維新的例子就很好。
核心是閱讀動機,中國人在應試教育中將閱讀的樂趣消磨殆盡。
我觀察過很多新進公司的員工,當離開學校沒有應試壓力後,再也不看書!因為應試是一種獎懲手段,逼著很多人看書,但是當獎懲措施沒有後,看書的動機就喪失了。
愛讀書的人,他們讀書的動機在於閱讀的樂趣,是可以持久的。
其次是閱讀習慣,從小到大就沒有形成閱讀的習慣。
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形成習慣很重要,在家裡,家長如果不讀書,整天賭博、看電視、閑扯,怎麼會讓孩子喜歡讀書?當然,這和文革有極大關係,10年,可以讓整個民族失去閱讀習慣。
在學校,教科書或教輔書的可讀性太差,無人願讀,但為了應試,老師家長又反對看課外書,所以學生無書可讀。讀書成了剝奪個人自由的代名詞。更可怕的是,一聽要看書,就有抵觸情緒,就覺得很累很無聊,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形成了條件反射!
所以你在火車上、飛機上、汽車上,中國人寧願睡覺、打牌、閑扯,也不願意讀書,大家都想休息一會,這是僅剩的自由。
但有讀書習慣的人恰恰相反,在這些環境能做的事很少,肉體上雖然沒有自由,但讀書可以使自己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徜徉在思想的王國,樂趣實在太多。
最後是閱讀環境,缺少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讀書是需要環境支持的,家庭藏書量是關鍵的因素。家裡如果有大量的書可讀,孩子自然會去讀。但很多家長是家裡沒多少書,又不願意給孩子買書,理由是「買了孩子也不看,純粹浪費」。其實孩子有沒有買書的自主權,如果書是孩子自己選的,讀書可能性很大。
如果在公共場合,當你想讀書時,就有人鄙視你裝B,在眾人面前表演愛讀書。為了不虛偽,只能不讀書,雖然時間浪費了,但至少自己沒被周圍的人鄙視。
結論:中國人潛意識裡認為讀書是剝奪個人自由,不讀書就是重獲自由
但在正常國家,讀書是獲得精神自由的途徑,閱讀習慣是改變命運和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素質,從家裡到公共場所都是適合讀書的環境,大部分人都在讀書,你不讀書說明你素質低。
但在天朝,讀書人就是書獃子的代名詞,多可悲。
題主這麼有文化的人,怎麼會不知道手機可以讀書?
還有各種平板,博閱,盛大電子書,漢王。
中國不是只有kindle可以讀電子書的。
作為一個愛讀書的人人說兩句。
我們這麼比喻,美國沒有ktv,但不意味著美國人不愛唱歌。反之,亦然。
如果你真正愛閱讀,其實筆反而分不出什麼書是真正值得讀的,什麼又不算是閱讀,讀書與行路一樣,是你生活中的一個環節,你去問一個行者,是有多麼偉大的夢想?他會無法回答,只是喜歡旅行而已,這很嚴重嗎?
我們太習慣於將自己的生活推及所有人的生活,閱讀只是很平凡的一件事,與文化的衰落沒有關係,沒有了書,文化依然在。
我大部分時候把閱讀當成與唱ktv,逛街一樣的事情,只不過閱讀比較安靜,而且比較容易實現罷了。
1.物質基礎的缺乏,我國目前很多人還在貧困線掙扎,恩格爾係數偏高,沒有財力進行精神享受。並且我國沒有一個好的,適合大眾的讀書環境,公共圖書館之類基礎設施未普及,借書不方便,。
2.精神意識的引導,"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無用論"的鼓吹。這種論調的引導使許多人從小就在心中留下印記,潛意識的減少對閱讀的興趣。我國基礎教育覆蓋率不高,很多貧窮的地方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不完全,人群閱讀基礎低,限制了閱讀範圍。
3.歷史因素,文革對文化的打擊和覆滅傷害了一部分人對閱讀的熱情,以至於對他們下一代言傳身教時不會鼓勵他們閱讀。
4.當下「金錢至上」論對閱讀的傷害,閱讀需要的時間,金錢的支出成本遠遠大於現實物質的收穫。周圍文化學歷不高不愛閱讀的人獲得的高財富對於愛閱讀而物質財富收入低的閱讀愛好者的刺激,減少了他們的閱讀熱情和頻率。
5.電視多媒體娛樂的盛行以及網路的發達,使人們獲取知識越來越多,而成本卻減少。中間夾雜的大量信息量衝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使人們無暇進行長篇的閱讀。時事信息的出現,促使人們更願意關注當下的,新鮮的資訊,而非過去的歷史。
6.科技的發展,多種娛樂方式的盛行,使人們更偏向於簡單刺激的娛樂,例如網遊,收看電視廣播,而非閱讀那樣耗時長的休閑方式。
1.把讀書和做官聯繫起來從政治上來看,相對於血統論來說是歷史性的進步,從文化上來看,後患無窮。讀書應該是和運動,玩遊戲一樣,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只是一種愛好,有趣才是第一位的 。
2.造紙術和印刷術讓中國書籍自古以來就在全世界範圍內處於低價位,這有利於知識的普及,但也讓書從奢侈品變成了廉價品。二十年來,圖書價格上漲幅度與豬肉價格相比如何?與薪資上漲幅度相比如何?抱怨書越來越貴的人卻遠比珍惜書籍便宜的人多啊。
3.啟蒙讀物和專業書籍、經典之間缺少過渡性質的書籍。鼓勵青少年直接讀名著在我看來弊大於利,讀名著之前應該先學習一下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而通俗有趣且專業地介紹背景知識,幫助大家欣賞經典的階梯還需要有人搭建。
4.很多出版社不經營好小眾只跟風。社會的發展需要社會化大分工越來越細,不能純粹指望這些出版社去良心發現,讀者的鑒別能力提高才能讓害群之馬無所遁形。
5.閱讀最需要的不是金錢也不是時間,再說一遍中國大陸的書真是很便宜, 時間肯擠總會有。內心的平靜才是閱讀最關鍵的條件。而我們的社會生活,總是令我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讀書真的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對小孩讀書的習慣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我運氣還不錯.媽媽有段時間是他們單位的圖書室管理員,初中的時候就能接觸到很多書,再加上父母對於我買書方面向來是不吝花費的,所以在我讀書慾望最強烈的時候,書基本上是不缺的.
另外前幾年書籍真的很貴,動不動就是幾十塊,所以有段時間我是只看雜誌,不讀那些文學作品,而且雜誌都是買的過期的雜誌,2 3塊一本.
這幾年因為互聯網的原因,在網上買書的確便宜了很多.
很多書籍都只有10多塊(話說現在書比有些煙便宜啊),
另外我想對為人父母的朋友一個建議:平時也要注意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一定的藏書量.(上面有的朋友也提到了這個方向.)這對孩子的成長絕對是百利無一弊.
另外現在的社會節奏比較浮躁.網路,事業,遊戲,人際關係等等都花費了本身大量的精力,沒有時間專心的讀書.
所以抽出一定的時間讀書對很多人是可望不可求的一件事.
現在有很多功利性很重的書.
一切為了商業化而寫的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真的只是一個浪費時間的東西.
《朗讀手冊》中有這樣一段話:
「學校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培養終身閱讀者——在畢業後的人生中仍堅持閱讀和學習。但事實真相是,我們只培養出學生閱讀者——只為了應付畢業而閱讀。如此一來,大多數人幾乎很早就不再讀書了。」
這正是本朝教育的真實寫照。
閱讀有多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說的:
「當一個年輕人,和好書結下了緣分,不管白天的工作多麼的疲倦,寧靜的夜晚、工作的間隙、燈光下,獨自打開一本好書,在好書里迷失了自己,這便意味著這個人具備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您的兒子、您的女兒,您的學生,做博士和做清道夫,是一樣的有尊嚴。」
我認為,理想的語文教學結構應該是一個兩頭尖、中間大的棗核型:
一頭是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得到他一個人單獨學習時無法學到的東西,追求問題閃光、思維激蕩的開放式課堂。一頭是為應對升學而進行的試題練習和考試。而中間部分,就是長期、大量、優質、高效的閱讀。
大多數孩子天生熱愛閱讀,怎樣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一切需要的閱讀條件,持續地激勵他們的閱讀興趣,幫助每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領他們提升自己的閱讀品質,這,是每一個教師和家長都應該積極思考和探索的事。
學好語文,這是唯一的,根本的辦法。
我們的學校,不管大小,幾乎都有一座圖書館,不管圖書質量如何參差不齊,總有幾本像樣的好書,卻守著金山當乞丐,坐在糧食堆里餓肚子。
用電影《喜馬拉雅》里藏人頭領霆雷的話來說,守著這麼大一個圖書館,卻沒好好用起來,那真是死了都會感到羞恥。(原話,「有神靈和雪山的保佑,回去了死都會感到羞恥!」)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一早就關注了,但一直不知說些什麼。今天和 @明石中宮 就閱讀問題進行了小小的討論,忽然想起來,索性翻出瀏覽了下。看完所有的回答之後我深感惶恐,國人在閱讀上的浮躁程度遠遠地超出了我的預期。
樓上很多人已經用無數數據證明了國人的閱讀率並不低,國外人看的書也並不都是好書。那麼這些我就不再多說,我比較想要討論的是,大家對於閱讀的理解。
舉個例子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說你看了什麼書的時候,別人經常會這樣問你:
「哦,既然你看過了,那XX書的XX是什麼你能背出來么?xx你知道嗎?」
假如你答不出來,會被輕蔑地回復:
「那你還敢說你看XX了。」
一年讀幾十百來本書的,他們讀的是那些書,就是一些小說、暢銷、雞湯類讀物。真正喜歡讀書的人,讀的書通常不可能在一個月內看完,一年讀下來能有十來本就很不錯了。
讀書應該細細地慢慢地念,淺閱讀害人匪淺。
我不否認其說法有道理,但是,從另一方面,這樣真的正確嗎?
我先不說你慢慢地看除了有自信可以多背出書里的幾句話之外能看出什麼東西,我就想問,你有什麼資本,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一年一個月去徹底吃透別人一生的努力?
一本書相當於一個人幾十年的精神感悟乃至於一輩子的知識結晶,他們花費了多少年才弄通的某個道理,人家都研究得那麼辛苦,你覺得你一下子就能搞清楚?你真的有那麼聰明嗎?雖說大趨勢是說人越來越聰明,可是活在現在庸庸碌碌的你真的比生在古代卻聰明絕頂的作者機靈?不好說。
而且,人家風風雨雨一輩子,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悟,訴諸於文字,最終化成了一卷書冊。按照曹雪芹的話說就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他寫書時候的複雜心情,我們這些年輕氣盛還沒有經歷社會洗禮年輕人,哪怕是逐字逐句地死磕,又能真正地理解多少?就算是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人生也不過經歷了一半或者多些,真的可以比得上一些作家寫到去世的感悟?
另外,我們一直一個勁地說要尊重寫書的人,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人家為什麼要寫書?我們又為什麼要讀書?
寫書的人寫書是為了讓自己的思想得到他人的認可。
讀書的人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的思想更加的豐富深刻。
也就是說,不論是讀書還是寫書,服務的對象都是自己,好嗎?
那麼,你覺得,只是逐字逐句地記住書中的內容,對你用處多大?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批判當今國人的閱讀太過浮躁,不是因為大家讀的書太少。而是因為大家從過分推崇讀書的量變成過分推崇讀書的質,從一定要多讀書變成了一定要讀「好書」,只看名著大家,哪怕是多艱深晦澀,都要死磕到底。
問題是,我們沿著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可是事實上兩者都沒有真的做好。
就像我前面舉的提問的例子,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當你懷疑一個人的閱讀的時候,你是否也動過這樣考考他的念頭?
可是,這樣子還是讀書嗎?我們讀書難道還是為了背?
大家一邊批判著應試教育,一邊卻又成為應試精神的忠實擁簇,好好的閱讀交流變成了背書大賽,有些人甚至還為此洋洋得意,可笑不可笑?!
最可惜的是,你為了一本你或許並不感興趣的書本浪費了大把的時間,然而對它的了解卻沒有一本中學生等級的名著解析來得深刻。你想看它,只是因為它的評價夠高,銷量夠高,內容足夠所謂的深刻,精神所謂的崇高。
你真的對這個作者對他的精神世界感興趣嗎?你真的想看柏拉圖薩特霍布斯盧梭蘇格拉底嗎?
不好說。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你覺得你可以學到多少,你的心情又能變好多少?這本書能帶給你的,除了可以在你的QQ簽名換幾句名言之外,還能有多少?
我們現在面對的最大的問題不是不看書,而是:首先,我們很多人自身在閱讀上沒有自己的選擇,只是為了所謂的高品味而閱讀;其次,對自己的期望值以及評價過高,過分強調努力認真的作用,實際上按照我們的閱歷和知識儲備,能真的讀懂的好書名著幾乎沒有;然後,對於書本內容記憶量的重視程度大於自己讀後見解多少的重視程度;最後,過分強調深閱讀,但是實際上很少人真的可以做到深閱讀的深度。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對人很不利。一來會浪費大把的時間,二來也會助長大家的虛榮心和攀比心,同時降低閱讀的質感,最後還是變成了死記硬背。
當然,我不是強調深閱讀不好,背書不好,而是請記住,它們再好再有用,也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太過傲慢。
本來想說的挺多的,無奈才疏學淺不知道如何表達,感覺有些問題沒有提出有力地證明就草草結束了,能說出來的也只有這些了。
那麼最後,在讀書方面,分享下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給大家好了:
1.帶著謙虛和敬畏閱讀書本,讀不完沒關係,但是一定要反覆看。
2.讀書的時候記不住裡面的名句沒關係,重要的是,吸收了作者的思想然後收為己用,記住,好句子好想法依舊是別人的,只有你自己的思考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3.當遇到看不懂的地方的時候,放棄即可,可以看看相關的書本增長知識儲備,然後再返回來看能不能解決。
4.看一本書的時候盡量帶著一個問題去看,有所側重才會更有針對性。
5.至於如何記讀書筆記,我用的是我自己瞎編的SQAI法(簡單點就是SQI)。
這個是我小時候看一本叫《學習的王道》(一本如何做好學生的勵志書,類似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書,我結合裡面的一個小學霸念書的方法自創的筆記法。
S是sentence,也就是記下你覺得好的/有用的/有疑惑的句子。
Q是question,也就是記下你讀書的疑惑。
A是answer,也就是記下你對於問題的自己的解答。
I是idea,記下你當時的想法/心得體會
(其中A和I可以共用)
筆記本一頁三折,然後就可以讀書啦。
一邊看一邊記,重點是留空。
以後再看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看看自己曾經的想法體會,然後試著解答曾經的問題,或者是和自己曾經的看法辯論。
如果有新的問題疑惑,也可以記下來。
如果對這個問題自認為看法很有趣或者很完整了,可以試著寫小論文。
記得標註年月日。
至於如何快速吸收作者的思想,可以看書之前先看目錄,再看導讀,選擇自己需要的部分。
這個方法適用於自控力情商之類的比較實用的書,因為這類書的寫作套路一般都是XX在當經社會越來越被關注+一些例子、XX的重要性+一些例子+一些實驗、完成XX的困難程度+一些例子+一些實驗、如何做到XXX+例子和實驗
這類書的重點就在最後一部分了。
對於人文社科的書,你也可以有選擇的選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看。我建議大家讀書的原則是:不要強迫自己看些什麼所謂有用的書,讀書首先是一種愛好,要讓自己感到愉悅,但是,盡量選擇公認的好書。
另外, @ww ww之前給我推薦了一個系列也很棒,《牛津通識讀本》,邀請各個專業的大師完成的,我當時想學英語按照他推薦找的英文版(Very Short Introductions),朋友們可以看中文版。中國也出了一本類似的叫《大家小書》(40本,網上有免費電子版)
我是來反對作家大仲馬的答案,但並不全部反對。
他提到屍檢似的語文教育,我承認語文教育在文學的多義性上,是非常壓制的,但是他提到什麼結構分析這些無用,我認為是一種反智主義,這恰恰是為什麼中國人不讀書的原因。
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叫囂著語文教育害死人的人連漢語語法都搞不清楚。更不知道作家在作品結構嚴謹性上下的功夫,他以為一個窗帘是藍色是白色都可以,所有好作者辛苦設置的細節被他們忽略了。然後他們覺得網路小說特別帶勁,因為他們根本不會再窗帘上下功夫,他們只表達故事,流水賬似的前進。
恰恰就是這些小學教育中強調卻被忽略的東西,是我們長大後的閱讀障礙根源,因為我們反感,反感區別隱喻,比喻,借喻,轉喻,我們要求讀者自身就能和文字溝通,天然就能領會美。
事實上,當好多人以看了什麼書為榮的時候,以記住了什麼句子為榮的時候,這恰恰證明了讀者對於小說整體美感的一種欣賞缺失。因為他巧妙的結構你欣賞不了,環境的隱喻被你跳過,你最後只剩下幾個貧乏的辭彙來形容一本書。
嗯,蠻有畫面感。
嗯,故事蠻有意思。
媽的,故事好亂。
太多字了,簡直不想看。
只有流水賬能夠滿足你們,還有什麼流水賬比電影電視劇更直觀?
即便是電影,你們也覺得什麼光影分析,美術分析是毫無道理的,你們只需要看故事,你們和學齡前兒童的閱讀觀影需求是一樣的,寶寶還會問,媽媽,為什麼白雪公主叫白雪公主啊。
你們什麼都不會問,因為你們什麼都不知道,你們覺得沒有受過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然後遇到流水賬以外的故事,你們就會問,它到底在講什麼?
文學是很難產生標準答案的,但是總結方法,結構分析方法都是必要的,文學為什麼不能屍檢?解剖一部好書基本上就等於解剖一個宇宙,每個人看到的都可能不一樣。
推薦閱讀:
※就你熟知的領域,教材上的謊言有哪些?
※中國可以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這樣偉大的人嗎?
※教育不公平程度是否可以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