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環境里,適應禮貌和適應粗魯哪個比較難?

原題目為「出國與歸國後,適應粗魯和適應禮貌哪個比較難」
經過討論,將問題改為現在的樣子,希望能增加問題的適應面。


謝邀。
原題目是「出國與歸國後,適應粗魯和適應禮貌哪個比較難」,因此才寫了這個答案。
現在題目把第一句刪掉了,我覺得這個回答對應新問題就變的特別裝叉了。但抱歉懶得大改了。
------------------------------
不適應禮貌時別人覺得你無禮會看輕你(有時候可能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反過來別人覺得你有優越感你裝逼,但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對你禮貌起來。
所以適應禮貌比較難啦,比起別人覺得我SB,我還是寧願被人覺得我裝逼..

【適應禮貌】英國人講禮貌(事兒逼)應該還算蠻出名的。

第一次去麥當勞,前面一個黑色長風衣黑色雨傘的爺爺用一口很upper-class的牛津腔說, please, a cup of coffee please. 當時我就驚呆了,買杯咖啡要說這麼多請您老累不累?

還有無論多不熟的人但是只要是認識,見面都會寒暄一句How"s going? How are you doing? (就好像他們真的care一樣……)

在牛津坐公交車的時候,所有人都會上車的時候買完票/刷完卡跟司機說聲謝謝,司機回一句cheers,下車的時候再跟司機說聲謝謝,司機再回一句。(司機叔叔您辛苦了)

路上人很多,後面人急著趕路,說著「Excuse me」,前面的人讓開路後往往會再說一句對不起。

吃formal dinner,新來的人用錯刀叉很常見。比如把麵包刀當成first course的刀了之類。某次右邊坐了個美國人,再右邊是英國人。美國人吃完一道菜之後沒有把刀叉擺成「我吃完了請收盤子」的姿勢,英國人非常高貴冷艷地道: " Here we use British style" 然後教美國人如何擺刀叉,美國哥們兒很不好意思地臉紅默默低頭。(我才不會說我第一次吃的時候緊跟著對面的人他吃什麼我吃什麼他用哪個刀我用哪個刀簡直就是鏡面反射)

再來貼圖在此表達英國人的有(事)禮(兒)貌(逼) ,"How to be British".

錯誤的求救方式:救命!
正確的求救方式:先生,我非常抱歉麻煩你,但是我想問你是否介意救我一下,如果這並不會給你帶來太多麻煩……

當我剛來的時候我的英語水平是:說慢點,我聽不很能懂。
當我付了5000鎊的學費上完課之後,我的英語水平是:說慢點,我聽不能很懂。

但是,這種很有禮貌的群體行為確實能讓人減少火氣,減少衝突。
我覺得我沒出國時按國內標準就還算很有禮貌的,請、謝謝都用很多。但剛去英國的時候就總覺得自己特別粗魯……比如上車跟司機說了聲謝謝下車忘了,一起下車的老奶奶默默地看了我一眼……比如別人問How are you doing 只回答了自己的忘記也必須得裝作自己care的樣子問他。比如一桌人吃飯服務生把每個人的菜一一端上來大家都說了謝謝就我瞬間專心吃忘記說謝之類…… T.T

如果打著「文化差異」的旗號,無禮是可以被諒解的。但有時候正是別人的大度才讓自己覺得更慚愧。漸漸地也就養成和他們一樣禮貌的習慣了。

【當禮貌變成裝逼】 (我實在是覺得用粗魯這個詞太過了)
回國的時候我在首都機場拖著箱子走,前面人很多,順口說了一句「Excuse me」。結果小青年回頭,嘀咕了一句「中國人呀,裝什麼裝」。 其實我真的只是說錯T_T……

在飯店吃飯,服務員每端上來一道菜我就習慣性地說句謝謝。結果人家換碟子換的可勤快了。服務態度奇好無比。回國打各種客服電話,每次都多說幾句「麻煩了」「請」「多謝」,客服人員態度會不自覺地好起來。 坐火車上查票之後跟列車員說句謝謝,列車員常常會問「到哪站?我幫你看看時間」之類。 別人停車把我家車擋住了,叫門衛喚他下來,下來了一個罵罵咧咧很蠻橫的大叔,他倒完車我們跟他說謝謝啊,麻煩您了。大叔立刻不好意思地說:應該的應該的,對不起啊擋了你們了。不過和很親密的朋友聊天時人家可能會嫌你說謝謝太多太客氣了,但日常生活里基本處於一個禮多人不怪的狀態,還是挺好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急著趕路就直接擠來擠去不會喊一聲「麻煩讓讓」或者「借光」,也會有很多人一臉戾氣跟你欠了他幾萬塊錢一樣。還有人為了佔個座就吵起來打起來。社會文明的進步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先得有物質基礎啊。生活的舒適程度也決定了心情好壞。要是國內的公交車人人都有座兒,吵架數量想必驟減。
-----------------
別人都比我有禮貌的時候,需要努力去讓自己變得和他們一樣知禮。(我得變,不然會被鄙視)
別人不如我有禮貌的時候,還可以保持自己有禮貌。(我可以不變)
那麼當然是適應禮貌比較難啦~


說一個事,去年從台灣回來前,在高雄送了個朋友。朋友行李超重,機場地勤大叔很友好地幫她重新打包,減到不超為止。走的時候還和我們一起揮手送別,期間熱情友好,可能不只是禮貌可以形容。
在台灣上下公車也是要說謝謝的,愛心座即使擠滿的車廂也沒有非老弱病殘群體佔座。
結帳也要說謝謝,我一直糾結回什麼,說"不客氣"象大爺似的。後來朋友說和公交車司機大伯一樣,也微笑回句謝謝就好。
特別要提一件事,有一次在711買早飯死活沒零錢,後來就退了個牛奶,結帳時候收銀小弟說"我借你,你之後來還就好。"他當時既真誠又焦急,一幅"怎麼可以不喝牛奶呢,你造不喝牛奶有多麼不健康多麼影響學習工作效率么"的憂桑的表情。真是又感動又尷尬。
在日本和台灣一直以為這邊的汽車是沒有喇叭這種功能的(自行車確實不裝鈴,不過車是有喇叭的)。有一次過馬路,一個三無路口,正好有車要經過,我停在路邊不動,想車先過,可車也不動,就這樣僵持了估計1分鐘,最後還是我比較主動邁開了第一步。回來後當笑話和人講,現在說著說著就有點想哭,當時我不好意思地和司機低頭表歉意,司機轉彎前還拉車窗說"派sei啦(改啦,不好意思)。"這種讓人陡然心暖的瞬間現在越來越少。
其實還有很多,就不贅述了。
可能有人說這不是禮貌,這是素質,這是文明扒拉扒拉。但我想說禮貌禮貌,雖然兩個字都很虛浮,又是禮又是貌,就和姜文頭上的帽子一樣,或許只是個裝飾。
但語言,語氣,表情,動作,這一系列都構成了一種傳達,好的禮貌讓我感受到了尊重與平等,或多或少的關心與體恤,理解和包容。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是很容易被感染被改變的。說真的,絕對不是偽裝虛榮裝逼迎合,還是什麼成本高,現代人凡是都要利益化行為實在倒胃口。說白了,禮貌可以讓世界變得溫柔。
為什麼我們總懷疑禮貌覺得虛偽,是因為我們從不思考為什麼說謝謝,為什麼要說抱歉。我們被教育都是,收到幫助說謝謝,麻煩別人說抱歉。機械得覺得輕描淡寫說兩個字就可以互不相欠。
這不是禮貌,這是耍流氓。
合格的禮貌,至少裝也要裝得象點。這是一種換位思考,它讓人去試想別人的感受,交換一種平等的態度,不是卑微討好也不是高貴冷傲。
不過畢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對方不是自己,有時候換位思考不對,即使不裝逼也被裝逼了。
其實一般的禮貌配合適當的態度都不會給人不好的感受。真正讓人覺得裝逼的,自身可能出發點就有問題,也有可能是一種臉譜化的禮貌。比如複雜的禮儀,這本來就是區分階級用的,它帶有強烈的排斥感,嚴格意義上不叫禮貌吧。倒是因為對方不懂禮儀而善意提醒或說沒有關係,表達一種對對方的尊重才是禮貌。
在我看來,適應禮貌是一件不用費力的事情,只是偶爾會比較尷尬和自我檢討,更多時候我會覺得溫暖和自在。當然,前提是對方不過份殷勤的情況下。太殷勤太客氣就不好意思了,一般對方也必有所圖。
反而你習慣了換位思考的"禮貌"思維,習慣了接受善意和回饋感激。再回到粗魯的環境,你就會覺得很多事情非常不合理和失望,甚至無措。
我覺得適應粗魯,就是在縱容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係,除非互相粗魯倒好說。
粗魯的環境不都是這樣,總有一方要忍受,或者兩方打平了互相忍受。總憋著股子怨氣。不過有人習慣了這樣,被尊重反而受不了,另外一些失去了制服別人的快感也受不了。

總結來說,適應禮貌是一種向上的軌跡,適應粗魯則是向下妥協。
容不容易要看人了,灞凌慣的人自然還是搭配粗魯比較和諧,比較敏感的人,還是適應禮貌比較容易些。

去做你認為對的就好,不用刻意逢迎,環境的適應在於真誠。我想如果簡單把人劃等,過於在意看法和第一印象,而不注重交流與發現.那麼問題往往出在自己而不是他人。


感謝 @蔣笑笑 的答案,感觸很多。

在另一道題里看見 @蘇菲 提過一個觀點,越發達的社會越使人單純。而一個人換了環境後,總會自然而然產生接受對自己有益、讓自己活的更舒適的改變的趨勢。深以為然。
我認為,在一個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本著不給別人添麻煩原則行事的國度,其實適應禮貌真的不難。

猶記得大學裡參加禮儀隊的第一天,隊長的演講里有過這麼句話:
「禮儀不是約束人,相反的它是讓你獲得最高程度上的自由。」
當時其實並沒有十分切身的理解和體會。直到我隻身一人來到日本,發現在一個與其說遵紀守法不如說約定成俗的群體里,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只是一時的,而由於環境的高素質帶來的生活上的便利和安心是永久的、滲透性的。

可以想像一下。你買東西再也不用看臉色,大街小巷乾淨整潔,任何高峰段的交通也是高效有秩序的排隊上下,地鐵里沒嘈雜和異味,加班到深夜也能找到館子吃一頓溫馨的飯菜。
因為享受著這些,你便不再好意思隨意丟垃圾甚至主動去做垃圾分類,面對餐廳、百貨無處不在的微笑,你不知不覺不再板起一張臉,也無形中養成餐後擦凈湯漬把碗碟擺放齊整的習慣,也開始在待人接物中說謝謝和對不起。
你會發自內心地擯棄偏見,自發投入到這個群體里,自覺地守著些很多時候只是舉手之勞的規矩,而享受了與付出對等的更高層次上的自由。


至於題中所言國內的粗魯其實也言重了,能稱上「粗魯」的只是少數而已。然而不可否認,整體意義上來說在國人的觀念里確實存在許多並不那麼人性化卻甚至普遍存在、不被重視的角落。

在公眾場合為一點小摩擦吵嚷干架阻塞交通的畫面並不陌生,垃圾成山而無人問津的角落比比皆是……你當然可以說我們國人就是這麼直爽乾脆率性而為,而日本人是多麼的冷漠不近人情和虛偽的禮貌,殊不知姑且不談禮貌的虛偽與否,禮貌本身便是一種最大的近人情。
你受了一點委屈,便不管不顧地把負面影響帶給無辜的人,這不是率性,是無意識的自私。

相比之下,適應粗魯反而顯得困難。
因為在良性環境中潛移默化習得的一些細小的好習慣,以及「那樣做會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多麼大的麻煩」的下意識,會使每個原本不會介懷的舉動變得刻意而和不自在。


禮貌、粗魯並不是夾雜著地域文化差異的否定和照搬。禮貌其實是一種尊重的意識,對他人、更是對自己的尊重。

人人都愛自由。坦誠地希望能在一個溫柔的社會裡大家真誠的付出,也享受更高的更美好的自由。


隨手一答可能失之謹慎,看到有贊同的同學,再稍微說幾句吧,其實沒有任何意思想表示外國人就比較文雅之類的,就我待過的兩個地方來說,什麼隨地丟垃圾,闖紅燈啦比比皆是。但我真的很喜歡他們會在互相看到的時候很友好的笑一下,讓我這個異鄉人覺得挺溫暖的,就這樣而已。我是很容易感動的,這點不好^_^
----------------------------
同意適應粗魯比較難,剛從美國小鎮回來的時候,經常和人四目相對時就沖著人家傻笑,遭受幾個尷尬幾個不理解的眼神後總算改了。後來去澳洲後,路人和我眼神接觸總是朝我友好的微笑,適應的超級快,我現在又回到了傻笑的狀態。


Jun 23更新:


看評論,很多人說那兩個美國小孩「欺負」我但是又不是用粗魯的方式表達其實更惡劣。
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當時我只是覺得他們很煩而已,現在回想我並沒有被欺負。
而且「粗魯」這種東西是很外在直白的一種表現,行為粗魯語言粗魯。
至於別人是否心懷鄙視和我半毛錢關係沒有,就不熟悉的人交流來說,我寧願和禮貌冷漠的人交流也不願意搭理所謂真性情但粗俗不堪的人。
我管你是不是真性情是不是內心溫暖善意滿滿,從表象來說,我已經不願意和這種人繼續交流了解下去了,所以再善良再真性情也沒人看的到了。

所謂的環境大氛圍,是每個人互相影響下而創造的。
你們可以說歐美人禮貌虛偽冷漠,但是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你們無法感受那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一個路人,和我們沒有半點關係,但是你不會因為生活中不認識的人的粗魯而覺得影響了心情,反而你會被所謂「虛偽」的禮貌所感動,甚至會心情很好。
更何況,他們的確是善意的呢?

這個世界本來就有著濃濃的惡意,我們被鄙視不是因為我們生來就被嫌棄,而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表現了什麼才被嫌棄。


所以請各位看官,如果要討論種族歧視或者文化歧視的問題,請移步去相關問題,這裡只討論「粗魯」和「禮貌」,你看到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很簡單。


------------------------------------------

記得在美國上小學的時候,因為我是中國孩子,那時英文也不好,所以多多少少會被美國孩子欺負。(我小時候可是十幾年前了,歧視中國人的現象在那時比現在嚴重多了)
在美國的生活細節很多都忘了,但是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
記得那是一天放學,上了黃校車我一個人坐在窗邊看風景。這時後面有兩個美國孩子就來逗我,在當時的我看來是欺負,雖然他們沒有說髒話也沒有動手動腳,但是眼裡的嘲笑讓我非常不爽。可是我英語水平那時實在是有限,於是我一急之下大聲說:「Shut up!You two,stupid!」
本來我以為我會得到他們的反擊甚至辱罵,但是他們居然露出了無比無比驚訝、吃驚、不可思議的表情!沒錯就是這樣!

還有這樣!

他們吃驚的不是我這個平時看似沉默溫順的中國小孩居然會反擊會還嘴,而是我居然同時說出兩個非常之rude的辭彙。
當時的我並不明白為什麼他們要這麼驚訝,還在小聲討論我有多rude,因為在中國,隨口說出「他媽的」已經是最低的等級了。(幸好那時我還不懂說fuck off,不然他們的下巴會嚇到脫臼)
我一直不明白我說出「閉嘴」和「笨蛋」在他們眼裡是有多rude。

後來在國外呆的久了,也接觸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人也慢慢長大,才明白,不管成年人有多少粗魯的表達方式,但是在美國小孩的成長中,這完全不在他們的「被動education list」之列,大人不會在小孩面前飆髒話或act rudely。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小孩子學的很快。
如果有人看過hangover或sexthe City,在孩子面前,哪怕小孩根本聽不懂,他們都會避免非常成人的表達方式,無論是髒話還是黃色的話。)
另外美國小孩從小被教育要禮貌待人,哪怕不喜歡一個人,也不能用rude的方式去對待。雖然全世界的孩子都被教育要禮貌待人,但是能禮貌對待所有人包括自己不喜歡的人,卻是難做到。(在自己不被侵犯的情況下)
「髒話」這門學科,他們比我們中國的小孩晚畢業很久。
所以在那兩個小孩眼中,哪怕他們覺得我很stupid,他們也沒有對我說出來。
而我,這個粗魯的中國小孩,震蕩了他們的三觀。

-----嘻嘻哈哈的分割線-----

回想起小時候的這件小事,再看看現在非常禮貌的自己,感覺很唏噓。
默默回憶起小時候在班上學髒話進步神速,一吵架就互相使勁罵髒話,就算重複了也在所不惜。啊呀感覺有點臉紅。都不知道那些髒話都是從哪學來的。


禮貌在我看來是一種對自己修養的鍛煉,一種不因自己言行給他人造成不好感觀和困擾的行為。
而粗魯則反之。
無論一個人內心活動怎樣,外人接收到的只是他所表現出來的東西罷了。

現在的我,在加拿大生活了不短的時間。
平時除非極度憤怒,否則不會爆粗口。
我會隨時說謝謝和對不起。
我會對陌生人微笑。

在朋友親人面前可以放的開,但是在外不會給不熟或不認識的人造成困擾。
(可以自行腦補國內飛機晚點的國罵:「TMD你們這個飛機TMD的什麼時候才開!浪費老子那麼多時間!」之類的場景。可以自己感受下,如果是自己遇到這樣的場景,會不會心裡有點異樣的不舒服。)

當你習慣了禮貌,習慣了乾淨友好的生活,再到一個「粗魯」的大環境,真的會有一個冬天泡在冰水裡的戰慄感。
根本無法適應粗魯。
這其實本和出國或歸國沒什麼太大關係。
只是可惜的是,大氛圍的差距的確擺在那裡。

再回想小時候在黃校車的那件事,依然會時常感嘆。
那兩個孩子的一臉驚異,和我的理所應當,我會慶幸,
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人給我上了一課,教我如何永久的適應禮貌。


You have the right to dislike someone, but there"s no way to show disrespect.


都沒有那麼難。

我覺得國外和國內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對陌生人打招呼的習慣。雖然也許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把你當做親近的人,但這是一種與我們這邊不同的行為規範。

一般去超市裡買東西,收銀員都會微笑著問一句」How"s everything going?"一般來說這是一種職業習慣,但是讓人感覺很好。

坐公交車到站的時候,一般都會跟司機說一句:」Thanks!"

大街上走路對面過來一個不認識的人也經常都會跟你打聲招呼。

不過,你不會真的以為他們那麼好,是把你當朋友吧?如果這麼想的話,那就是用中國文化的思維去理解西方人的行為了。

要我說並不是我們的文化粗魯不粗魯,前面的人提到的走路撞到人等情況,國內如果是那種遇到此種情況就罵人的人,也肯定會遭到大家的不滿和鄙視的,大家都會一致認為這樣的行為不對,而不是把這視作正常。而你回想一下國內的朋友聚在一起,互相扯皮開玩笑,隨便大吃大嚼,這不能算本質上的粗魯,反而在某種意義上講,大家都認為這樣是掙脫束縛,是坦誠相待的表現。

與其說國內粗魯,倒不如說國內有一些人受到的教育不夠高級,行為模式不夠精緻。

在國內我曾經遇到過一些初見面時被我認為沒有受過好的教育,從長相看就很俗,從而預期並不太好的人,他們當著眾人的面抽煙、坐姿不雅、皮膚曬得黝黑、打扮是洗剪吹的風格。但是他們卻會在你累的時候搬來一個凳子,隨意的揮揮手指著讓你坐下;在該吃飯的時候,問你要不要一起訂餐,給你推薦哪個東西好吃。去理髮店的時候,理髮的小哥不懂什麼禮儀,沒有職業式的微笑,卻會真誠的跟我聊他是如何跟自己女友相處的,他如何學習不夠好,但是努力的想要養家,去學理髮啦之類的事情。這樣的信任和親近的感覺,在國外其實很難遇到。雖然國外每個白人都對我微笑,但是能成為朋友、真的能從我的生活細節考慮而幫到我的,卻很少。

面對國內這樣在有些人眼裡的「粗魯」,我並不認為真的那麼難以接受,因為有一些禮儀模式,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做好,而是他們沒意識到還有地方是那樣做,在他們看來那不過是表達友好的方式的不同罷了。而如果你禮貌的對人,一般來說都不會被粗魯的對待,再沒受過教育的人,社會教給他們的道德也總是要求人儘可能友好待人的。

但國內沒有這種跟陌生人打招呼的習慣,大家會跟自己認識的人很親近很親近,但同時覺得陌生人跟自己沒啥關係,既然沒啥關係,那也就沒必要打招呼,你理解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就不會覺得那麼難以接受,而你跟陌生人微笑一下禮貌一下自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你可以認為這是國外的一種虛偽,也可以認為這是一種雖然不那麼發自內心,但是卻讓人感到舒服的行為模式,當然我也相信國外的人們對待自己的朋友並不止於表面上的禮貌。所以不論如何我會用友好回應他們的招呼。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你,帶著你的好習慣和善意歸國,發現在外近乎本能的行為卻能在這片國土獲得更多的讚許,還能正能量影響身邊的人。此時你需要做的只是適應和理解別人的粗魯。


禮貌是文明的一部分,因此適應禮貌更容易,前提是你願意去。禮貌和粗魯其實就像一部iPhone和一部山寨機,你適應了iPhone,絕對不會再想換回山寨機。而且,任何一個用山寨機的以用山寨機自豪,而是其實渴望iPhone。只不過某些自卑心態作怪讓他拒絕承認iPhone的好。而且這類人大多沒用過iPhone。


明顯是適應粗魯比較難,因為粗魯會傷害你,而禮貌不會。

即便是一個粗魯的人,也不會希望受到粗魯的對待,更何況一個講禮貌的人。


最高票答案說的沒錯。

我就補充一條:適應禮貌有多難。

和京都女博士吃飯,她的餐桌禮儀實在做的太優雅,害的我生平第一次在食物面前不敢下筷。後來和東京人說起這事,才知道京都的禮儀學問就是講究,太講究。

再後來,只要知道對方是京都人,我就絕對不敢造次,玩笑也不太敢開,衣服也穿的比較保守,妝也化的很正派。


但是,只要一和國內朋友吃飯,那真是挽袖子開吃啊,立刻變成大口酒肉的女漢子啊。


出國一年,回國第一天在等計程車的時候,我讓比我先等的人先上了。然後,其他等車的人都拚命地攔拚命地往前跑。。。最後我去坐地鐵了。。。
禮貌是自然而然就會適應,粗魯卻需要你放棄一些道德或者原則性的東西。


本身是粗魯的人,自然適應粗魯容易;本身是講究的人自然適應禮儀容易。

想一想,究竟是真心實意的粗魯,還是假心假意的禮貌更讓你感到溫暖?尤其在表達好感和愛的時候,我才不要什麼禮貌的方式。

大家真正在乎的是秩序和尊重,任誰也不喜歡餐廳里的嘈雜和聒噪,城市裡的馬路殺手,排隊時插隊的人。這些和懂禮貌或者粗魯沒關係,是品德和素質的問題。在哪國都一樣。

那些從農村出來粗魯的人也許從來老老實實的到醫院排隊挂號,那些懂禮貌有教養的卻常常禮貌的利用特權和關係享受特別待遇。

這個時候,你支持誰?


本人在某綠毛島待了7年,已回國。

個人認為,國內的人也在逐漸變得更禮貌。禮貌用語隨處可以聽到。打錯電話不說對不起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首先我認為沒必要覺得出了國自己就已經很有禮貌可以覺得多優越回國後面對同胞會有多麼委屈的感受。

其次,個人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實在很沒意思。如果你覺得禮貌很有必要,那就堅持下去;如果你覺得禮貌太累,就恢復你本來的面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事。

最後,本人在回國後沒覺得在禮貌問題上和同胞有什麼衝突。禮多人不怪。我自己保持禮貌,不會被人歧視。反倒是粗魯會被人瞧不起。倘若將國內不常見而且可以被國人接受的禮儀帶入國內,普及給更多人,豈不是更好?
-----------------名字叫做「匿名回答的壞處就在於無法評論別人的答案」的分割線-----------------
看了@孫齊天 知友的回答,不是很贊同。個人認為,文明是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公共認知。比如,因為無視交通秩序而阻礙了社會交通,這種行為逐漸被社會所唾棄,所以形成了「要維護交通秩序」的公共認知,從而在這個公共認知的基礎上形成了法律。即使是泊來的交通法,也在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了修善,以維護這個公共認知。
@孫齊天 知友對有關英國與日本文明的觀點,我認為是片面的。且暫不用「文明」這個多義詞,用「禮貌」吧。英國的禮貌在很多國家來看是畫蛇添足,他們的禮貌曾像我們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比如脫下衣服鋪在水坑上讓女士走過,和中國過去諸多禮儀不盡相似。但對於「遵守社會某些秩序,違反成本很高而已」的說法,如果「某種秩序」指的是禮貌,而「違反成本」指的是法律上的處罰,那我覺得「違反成本很高」就是臆想了。不說謝謝會被處罰?不會,那是英國人引以為豪的禮貌,就像我們中國人從前總說自己是禮儀之邦,而其他國家是蠻夷。
日本社會的禮儀也是一樣。而且日本的禮儀含有「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概念。
所以,請不要因為對某些自以為是的人不滿,而對禮儀這個中性詞恨屋及烏。謝謝。
-----------------名字叫做「分享」的分割線-----------------
分(zhuang)享(bi)一下自己對所謂禮貌的兩點所謂理解。見笑了。
1、讓行。無論對方是哪裡人,無論對方是否領情,讓行和讓座一樣都會被公眾認可。現在大多數人還會報以微笑和點頭。
2、感謝。對別人的禮讓說感謝,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比如開車插隊,搖下車窗向其它車輛司機擺手打個招呼,請求讓行一下,十之八九的司機都會給你讓路。
以上。與各位分(zhuang)享(bi),拋磚。


第一次回國的時候,下了飛機就去餐館吃飯,一連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服務員過來點菜,問喝點什麼,一張嘴就說了個「coke」,想了半天忘了中文叫什麼……第二個是菜上來的時候,隨口說了句「Thanks」,自己就無語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趕緊補了句謝謝……
每個人情況可能不同,不過對我來說,即使在國外,用英語說大段大段話的時候也不多(大段的對話大多數發生在和國內打電話的時候),考慮原則性問題的時候也是用中國思維。其實容易犯錯誤的時候一般是生活中的小事,那些已經淡忘了說的和做的是什麼,只是到什麼時候應該說的話和做的事。其實我想說的是,有些時候只是一種習慣,跟禮貌無關。

根據題主的問題,回答的有些跑題了,這問題局限於國外與國內未免有些狹隘,國內有國內的禮貌,國外有國外的粗魯。而且禮貌是一種做人的習慣,是不需要適應的,習慣禮貌的人,認為這樣做是禮貌的,自然會這樣做,他們在哪裡都會選擇禮貌,如果說在國內與在國外不一樣,只不過是在國內的時候沒注意到而已。如果這樣的人遇到粗魯的人,有多大可能是變的同樣粗魯呢?有人說覺得回國了看到擠公交推推擠擠的是粗魯,不推不擠就上不去,但是出國之前你上車的時候都是推推擠擠不推就上不去的嗎?另外,我不覺得吃飯擼胳膊挽袖子是粗魯,大家都吃的熱火朝天就你一個人在那裡恬靜優雅就算禮貌嗎?這種情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才能體現對朋友的禮貌吧。


那要看你本人素質
這個問題其實本質是逆著環境堅持自己生活方式比較難還是順應環境做自己比較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讀過書的人想必適應禮貌比較容易。


有些東西是深入骨髓的不需要因環境而改變,特別是好的東西:在法國即使是夫妻兒女之間傳遞個盤子,都要說請和謝謝,只不過把您換成你。這種禮貌不會影響到朋友特熟的關係,只不過真的就是習慣,是自信和教養的體現。想想看:見到生人羞於出口保持不自在的沉默好還是大大方方的說你好和微笑更讓你覺得此人水平較高呢?


我覺得適應粗魯會更讓自己心裡不舒服。

最簡單的對比就是受單一價值觀影響下的人與從小接受其他多文化價值觀的人之間的交流。

剛來到日本時候班級里大陸人很多,但是也會有台灣人,香港人或者新疆維吾爾族等。只要有關於歷史或者政治方面的話題,總會有一些中國人搖旗吶喊 「xx灣是xxx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須消滅xxx獨」,「xxx是偉人,是大救星「,」xx是人民的好xx理「 」你們的xxx都是我們的「 等等一些列從小被灌輸的思想。

暫且不說這種思想是對是錯,作為理性人討論這種話題最重要的是傾聽對方的說法,哪怕對方的一些觀點與你內心不符,你可以通過各種資料文獻進行反駁與辯論,但是一上來就是一股要消滅對方肉體,踩對方於腳下萬萬年的氣勢,其實已經暴露了自己內心的脆弱與不安。

以上關於價值觀之間粗魯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的時候還算少,更多的粗魯是普通生活中對於自己行為的漠視而對他人造成不舒服的影響。如上@珵cici 所說,很多人對於對方的幫助與關照的無視,譬如經常見到一些日語還不好的留學生在銀行諮詢問題,當銀行人員熱情解答完疑惑後,大部分人都是直接轉身去atm或者服務窗口,能代以微笑與感謝服務員的人真的很少,雖然服務員臉上依舊是熱情的微笑,但是心中又會作何感想呢。

想變的粗魯其實很簡單,也會減輕約束自己的壓力,但變的禮貌才會讓社會更加充滿愛,活的更舒暢些吧


來,看樓上那麼多黑國內的,作為一隻沒有出過國的大土鱉來說一句
我在的城市,你不和別人打招呼,別人也不搭理你。你和別人微笑一下,說句謝謝,對不起,別人會報以同樣的善意。

樓上有個答案說得好啊
請不要把一個人的孤僻,當做是全世界的冷漠。

壯哉我大hè nàn
我真的不偷井蓋


推薦閱讀:

國外的哪些事情與你的哪些親身經驗讓你覺得缺乏尊嚴感或安全感?
內地人是不是比港台人更喜歡用感嘆號?
為什麼美國人聊天不愛用「~」符號?
台灣客家話跟廣東客家話之間能順暢交流嗎?
在出國後,人的性觀念會不會發生巨大改變?

TAG:個人修養 | 文化差異 | 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