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想要快樂?
看見我妹子也回答了就來回答個。書和paper 都不在身邊就不cite了QAQ 有不準確的地方請見諒。
1. 為什麼想要快樂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快樂」和「善」,不是中文裡常用的意義。good指的是利好,是對人真正的、根本上有利的東西。 亞里士多德的意思是,快樂(Eudaimonia) 是一種本質上的利好。 這裡的Eudaimonia 是 good life/ happiness, 是幸福,是「好」的生活。幸福不等同於快適(pleasure), 儘管亞里士多德承認像幸福這種最高的good,不僅是good (本質上有利),同時也是pleasant的。 Happiness 也不是一種心情愉悅的狀態。 在 Nicomachian Ethics 里亞里士多德明確說明了這點:happiness 不是任何一種心理/情感狀態。一個水缸里的大腦「夢」見的「生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 Happiness 也不存在於人的性格中: 一個有美德的人,如果一輩子沉睡,沒有去實踐他的美德,去做有德行的事, 也算不得幸福。 相反,Happiness 來源於activity: moral- political and contempelative-intellectual activity. 這裡其實有一些比較複雜的地方,就是「實踐道德的生活」和「思考的生活」兩種的輕重的關係。 他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說在城邦中實踐道德、參與政治的生活是幸福,比如在Nicomachian Ethics 前9卷和politics里;但很多時候也明示、暗示思考的、探索知識的生活也是「最高的幸福」,比如在Nicomachian Ethics 第十卷里。這兩種生活都是對人的本質(理性)的實現,至於那個是主那個是次,哪個該為哪個服務,學界一直在探討,在這裡不展開討論。
在 Nicomachian Ethics 里,亞里士多德說 happiness 是最高的good,他的意思有兩層:1)happiness (幸福)是最高的,最好的,比其他的每一個單獨的good 都好的good; 2) 幸福是最全面的good, 它的定義本身就包含一些低層次的good(比如一定的財產,子女,配偶,一定的運氣,無災無難的生活),有了它你完全不需要別的good (比如更多的財產,奢侈品等等)。 當然幸福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virtuous activity, 其他的都是external good. external good 不在你的控制內,但他們確實決定你是否幸福。如果你完全沒有這些external good, 窮困潦倒,遭人誹謗,妻離子散,多災多難,病痛纏身,亞里士多德認為你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但即使是這樣,來自 virtue 的good 也比external good 重要的多。即使你在這樣一種悲慘的境況,但你是個有德的人,你也比一個擁有所有external good,卻獨獨沒有德行的人要更接近幸福。
那麼你為什麼想要幸福?
別的「善」是否都是獲得幸福的手段?
因為幸福是最高的good, 是對你最有利的東西。亞里士多德在Nicomachian Ethics 你不僅「事實上」想要(這是一個他對大多數人實踐觀測的來的事實), 你也「應該」想要它。
是的。但手段(means) 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意義是通過A 你能獲得B, 而A 本身沒有價值。比如說我賺錢是因為我想用錢買巧克力。我真正想要的是巧克力,不是錢, 錢本身對我毫無意義; 第二種意義是,A 本身也是B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儘管我的目的是B, A 也是我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明確地說過,所有的good, 所有的particular virtue, 比如勇氣、節制,都是達到幸福的目的; 但他也說過,如果我想正確地「實踐」一種virtue, 真正「勇敢地」做一件「勇敢的事」,我必須把做這件「勇敢的事」本身當作我的目的。這裡他似乎在說,一切別的good, 比如說勇敢、智慧,本身都是目的,而不是實現幸福的手段。有一種理解是,把這裡的「手段」理解為第二種意義,即勇敢、智慧、節制等種種美德,都是「幸福」的藍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幸福的概念下包含的含義。所以他們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這是個錯誤的問題。
因為「快樂」本來就被定義為「我們想要的東西」,所以「人想要快樂」就成了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分析命題的句子了。所以我們不可以問,人為什麼想要快樂。
類似的,我們也不可以問人為什麼不想要痛苦,因為痛苦本來就被定義為一種「我們不想要的東西」。
如果要舉個例子的話,那麼我們同樣不應該問,為什麼單身漢是未婚男子?因為單身漢和未婚男子被約定為同義詞。「快樂」和「我們想要的」同樣也被約定為了同義詞。這樣的問題是沒有建設性的。它可以在孩童學習語言用法的時候合理的出現,但當一個成年人如此提問時,就會產生誤解,讓人們誤以為它除了解釋語言用法之外,還有其他什麼「深刻哲理」蘊含在問題之中。然而並沒有。
更有建設性的問題,是類似「人類的神經系統是如何實現對主體行為傾向的正負反饋調節的?」「在哪些情景下,人類的神經系統會對主體行為進行正反饋?」這樣的問題。
eudaimonia的話,意思更接近於合適而不是快樂作為一種情緒,情緒一段時間就消散了,而eudaimonia不是,並且,只有當你過完一生的時候,才能明白是否追求到了這種最高的善因為追求積極情緒有進化意義上的優勢。
論文: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積極的情緒可以激發人去嘗試新的體驗,而這些嘗試很可能提供給我們更好的發展機會,積累更多有利於自己的資源。比如鼓勵人們拓展社交面,進而積累社會關係資源。
除此以外,積極的情緒還可以讓人們更樂於拓展自己的認知,增強創造力。幼兒時期的嘗試則可以促進大腦發育。
與此相對應的是,糟糕的情緒會限制人的思維和行動,讓人更保守。
另外積極的情緒對身體健康有直接的好處。比如增強免疫系統的活力,抵消負面情緒對心血管系統的惡性影響什麼的。讓人快樂的事多是利於生存和繁衍的。對這些事物產生快樂的感覺的情感機制,連同對「得到快樂」這件事產生喜好的情感機制一起,因有利於生存煩躁,而被自然選擇選中。
對開心的結果產生的喜好,對痛苦的結果產生的厭惡,這是一個正常人一切行為的動機。
150227產生快樂的那個結果(狀態變化),直接或者拐彎抹角地,必然或是可能地,真實甚至誤以為地利於生繁。
比如助人,可能是拐彎抹角地積累功勞人情或名聲。如果不圖回報,可能就是同情心,說白了就是誤以為自己是對方,有利於他就是有利於自己。再如果這件事很難,也可能是驗證或提升自己能力,降低未來可能產生不好結果的概率,給自己減少對未來未知的恐懼,給自己安全感。
當然也可能這件事結果就是美的,這美不是受助人獨享,是向外散發著的。助人的同時也享受到了美好本身。
(突然想到,其實視聽的組合表徵美有些大概就是天然封裝了的概率上的舒適美,比如黃金比例。shit)
160728快樂痛苦的情感機制,從其產生原因看,其作用是利於生存繁衍。
但就像身體進化一樣,進化的結果未必比別的更有利的(但一般不會有害吧),而是這個性狀跟一個很有利的性狀是一起的,連帶著被保留了。還有可能環境變化了,進化沒跟上,導致一些本來有利的性狀不再有利。情感機制,是從各種感官開始的
160729
這裡的快樂是不是換成幸福更合適呢?
還有,動物能否感受到快樂這種情緒呢?如果能的話,那麼追逐快樂可能就是動物的一種普遍本能了,如果不能的話,那麼應該說,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有自我意識,這種與物性和獸性隔離開來的自我意識,使得人去主動地選擇和承擔一些東西,比如快樂,比如自由…
我之所以覺得,用幸福這個詞更適合一些,是因為,在很多境遇下,人們並不以追求快樂為旨趣,比如信徒們的禁慾行為,禁慾必然會摒除很多快樂。所以,當人們有了超越世俗快樂層面的某種信仰之後,他們是會讓渡出快樂的。那種信仰式的存在也不能簡單概括為幸福,它可以是對無限性的追求,可以是對個體偶在性的克服,等等。因為生活充滿了不快樂
我來翻譯一下亞氏的術語,翻譯成東方的話語。就是叫做,「樂而不淫」,叫做「思無邪」。
所以,人為什麼要快樂?是因為人理應快樂。繼續用孔子的話來解說,叫「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翻譯一下是不是好理解一些?
我的想法:
人類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滄海一粟,之所以得以存在並延續無非是因為遵循了某種規律罷了,而這種規律的一種體現就是追求我們自己所定義的「快樂」。
為什麼我們要追求快樂?大概是那些不懂得追求快樂的生物都死翹翹了吧。
反證下。
長期不快樂會影響身心健康。想必氣得肝疼,氣得肚子疼,等感覺不少人都體會過,即便沒體驗過也聽說過。很多疾病和情緒密切相關,比如腸胃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情緒障礙等等。長期不快樂會影響人的植物神經,植物神經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讓人內分泌失調。現在抑鬱症高發,就是長期不快樂的結果。
不快樂會傳染。情緒會傳染,不快樂的情緒影響家人、同事,甚至交叉傳染,惡性循環,進而會影響家庭和諧、工作效率,大了說會給家庭幸福、事業成功帶來消極影響。絕非危言聳聽。
因為不快樂而報復社會現象,也時有發生。
所以,為了個人健康、親人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社會和諧,不得不快樂。
沒得選擇,只能這樣。科學證據證明快樂情緒會比悲傷憂鬱等情緒對生命體自身的新陳代謝,心血管活動等有更積極的影響.
而那些基因中不想要快樂的生物,都在演化中被淘汰了.
而生命體擇偶的過程中,快樂的對象往往代表更健康的身體,和更大的可能性產生更多的後代,所以有演化優勢佛洛依德:人的最原始慾望就是追求快樂
快樂只是一種愉悅的體驗,他讓人感到舒服
然而人為什麼會感到舒服?並且習慣一種體驗,這來源於期待追求。現實的獲得才產生了這一切,獲得的一切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生存
有了痛苦才會有快樂,沒有痛苦也就沒有快樂。基因基礎和大腦共同的作用。
基因的角度:對不同人來說,同一件事可以讓他們產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我父親喜歡喝酒,而我就極度討厭。在最開始的原始社會,如果酋長很喜歡喝酒,那麼他也會喜歡會喝酒的人,會喝酒的人就有更高的幾率爬到高位,找到更優良的配偶,傳遞自己的基因。這方面我的父親就比我擁有優勢。
大腦的角度:恰好我的上司也喜歡喝酒,我為了討他歡心我逼迫自己喝酒,喝酒後他很高興,於是就許諾了我許多好處,我很開心。我的大腦將我開心的最終結果與喝酒聯繫起來,使得我慢慢能接受喝酒了(當然我的感受在不斷的適應過程中被削弱了,使得我不那麼難受了,但是完全不會感到舒服)。
人類的終極目的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拚命想要把基因傳遞下去的人的基因會有更大概率傳遞下去,哈哈哈。
你看啊
你來到這個世界上
帶著的是什麼東西呢
我覺得吧
應該是對這個世界的期望
你希望留在這裡
應該是因為你覺得快樂吧
如果不快樂是不是
就會想要離開了呢
也許可能沒有慾望的時候就沒有這些要求了,想,不想,要,不要,煩惱,快樂……怎麼做到無欲無求?得想想……
或許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什麼是快樂.是本能的快感,還是馬斯洛三層以上的,甚至是超我式自我滿足?如果快樂指的是前者,而其又是我們的終極目的,那麼毫無疑問全人類會在生產夠足夠多的毒品後集體自殺;而如果是後者,那麼人類社會也明顯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假如我們堅持認為快樂是一個終極目的,那我們則必須承認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是不同的.這能使系統自洽,但這也使命題變得和"人的終極目的是各不相同的"一樣缺乏意義.
快樂到底是不是終極目的,是不是最高的善,恐怕更多地取決於快樂到底是怎麼被定義的吧.
快樂不是一個最終目的 而是人生中最能直接體現自我價值實現的生理方式 當我們做成某件事情 或者別人做了什麼事情令我們能感到快樂的話 就說明自己做的事情是成功的或者別人對你的付出是值得的 總的來說 快樂不是我們要的 不能說我們為什麼要快樂 而是通過自己是否感到快樂(當然要排除一些有心理問題企圖通過極端方式感受快樂的例子) 來驗證某些事情是否是正確的或者值得的 從而由快樂的程度體現出人生的價值。
快樂不是目的,它只是人類貪婪的天性所鑄就的方向,這個方向沒有終點。
所有的生物都有同類競爭和佔有的天性,人類和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的智慧足以讓他們輕鬆解決生存問題,並有餘力去經營和滿足自己的貪婪和慾望。
我覺得這是追求快樂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人在什麼時候會感到高興快樂?
※抑鬱導致每天都開心不起來?
※你願意跨進快樂箱嗎?為什麼?
※有沒有一種食物會讓你感到幸福快樂?
※如何學習一些外國人的性格開放、玩得開、自由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