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神讀過《當下的力量》,有一些問題實在想不明白,還望不吝賜教,多謝?

一,書中說的臨界狀態,無時間狀態能淺顯理解,可在這種狀態下,無事時候可以清空大腦,而且效果非常明顯,但是當有人罵你,侮辱你,要拿走本該屬於你的東西,你總要爭取自己的權益,而這時候還是回歸到實現小我價值的階段,如果繼續當做什麼事都沒有,那麼只能任由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而自己繼續做回冥想狀態,煩惱痛苦是減輕了,可這有什麼用。第二,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那些都是幻想,沒錯,這些更能讓自己抽離痛苦,但是我們總要做事情,沒有對事物的預先判斷,只是在當下做事情,總也要有個方向,要做的事情又往往是階段性的,所以做事情的朝向問題更為關鍵,如果只是做當下手裡的事,其實都沒有做的必要,如果要有目標那麼又會有未來的概念,那麼隨之未來的焦慮也會回來,又回到了小我。請問各位大神,這書到底是在闡述一種怎樣的個人修為,我相信不是無欲無求,也不是隨波逐流,可這到底是什麼,以上兩個問題怎麼解釋。


《當下的力量》,高中去圖書館無意中翻到了,花了一會時間讀到第四章。不是專業人士,就隨便說說自己的體會吧。

作者在這四章中講了很多複雜的東西,帶出了很多複雜的名詞,比如「實際時間」「心理時間」等等。他又反覆講述人們應該如何忘記時間,生活在當下;又反覆講述如何與「自我」脫離;總之,他用非常哲學的語言講一件看似非常需要悟性的事情。

這麼說吧,我覺著他在前四章的意思可以稍稍簡單的總結成下面的話。

第一,咱完全不需去管什麼實際時間,心理時間 的問題,而只是在了解一種能夠讓生活少一些煩惱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關注於當下。我們不是在想過去,就是在想未來,現在只是過去的總結,而現在只是到達未來的「手段」。 作者大致的意思就是,專註於當下。而這個當下呢,並不是僅僅指你現在的生活情況和環境,而是指「this moment」(此時此刻)。比如此時此刻,你的感受,周圍環境的聲音,身體感受,你在幹什麼,盡量全神貫注並享受此似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

第二,那麼如何才能將注意力關注於當下呢?作者在書裡面用了一個詞「conscious」。 這個詞兒不好 翻,不如就直接翻譯成「意識」。我們平時的腦子是從來不停歇的,想這個想那個,而且自己在想的時候都不能「意識到」自己在想。將注意力關於當下的第一步恐 怕就是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冥想是一種方法,鍛煉自己做自己的思維的「觀察者」,觀察思維,但是不為思維所動,也不判斷,只是靜靜的觀察。經常這 樣鍛煉,逐漸的能夠在自己東想西想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作者提出,有一個方法能夠看出你的「意識力」,比如當遇到比較重大的事情,你是完全被 自己的思維卷了進去,還是能夠跳出來,看到自己在想什麼。

3.From Walking Meditation

先插說點其他的,本來不打打算對這本書寫什麼感受,今天看到這個題目,加上吃飯時有了一些新的體會,想想還是寫一點吧。

這本書我當時讀完第四章就不打算繼續了。語言不美是一方面,另外,後面的部分主要講人與人的關係。講得還挺功利的,不感興趣,就沒讀了(?????)

想寫下來的是:通往「當下」的途徑。

我們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被自己的思維完全控制,於是忘記了「當下」。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個通往「當下」的途徑和辦法。比方說,可以通過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唯一時刻生活在當下的物體,能夠與自己的身體「聯接」就是通往當下的最好途徑之一。而「呼吸」是最好的聯繫自己的身體的方式。通過意識到自己的呼與吸,來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比如在練習瑜伽的時候,都是從呼吸開始,體會自己的呼與吸,體會空氣進入身體,又流出身體,體會腹部的起伏,乃至體會整個身體隨著呼吸而律動。

體會呼吸,感受身體是可以隨時隨地做的,其目的也是能夠隨時隨地和自己的身體在一起,活在當下。他說,思維是要消耗很多能量的,當你時時刻刻沉浸在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里的時候,細胞就無法集中精力保護你的身體,而是被你的思維消耗了能量;就好像主人不在家(身體),那麼不受歡迎的客人(比如疾病)就會來臨。我曾經讀到過類似的說法,比如說閉目養神,讓「腦子」處於空的狀態,這樣全身細胞能夠集中力量守護身體。

作者還提到,當你真正的活在當下,還能夠延緩衰老。這時候,有人問:「你這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回答,讓我大笑。他回答說,「你試試啊,你就是最好的證據。」

關於mindfulness生活對於身體的作用,我曾經在某個心理學網站上瞄到過幾篇學術論文,其中有一篇論文談到了mindfulness的生活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

除了呼吸(自己的身體)之外,還有其他的通往「當下」的途徑。比如說自己周圍的事物,認真地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自己的環境,也是通往當下的途徑之一。

說到這裡,該說說今天早上的經歷了。

我平時去上課走路需要二十分鐘,回寢室二十分鐘。這四十分鐘,一般是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今天天氣很好,我走在路上,做『walking meditation』 (走路冥想)。所謂walking meditation,就是將注意力完全放在走路上面,左腿,右腿,抬起腿,放下退,當思維亂跑,又開始擔憂未來懊悔過去的時候,只需要輕輕把思維拉回來,放在「走路」之上就可以了。

平時做走路冥想,我只將注意力放在 「走」之上,今天也許是天氣實在太美好了,忽然好像開了竅似的,開始慢慢講自己的意識擴大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身體,以及周圍的環境。體會步子是如何邁出的,腿部的肌肉,腰部的肌肉,肩部的肌肉, 頸部的肌肉…是如何隨著步履而律動的,體會呼吸如何與身體的運動有節奏的呼應的,體會身體和呼吸的一體,感受上坡的時候身體的反應,和下坡的時候身體的反應的不同。然後逐漸將意識(consciousness) 慢慢擴大到自己身體之外的環境,周圍的人,車,鳥,聲音。完完全全行走在「當下」。那時,體會到了那句「I am enjoying myself 」 的味道,的確享受。 (作者在書中曾經說到:下一次,如果你在等朋友,朋友遲到了,跟你道歉,你就可以說「I am not waiting. I am enjoying myself.」)

到教室的路上有很多植物,還有幾片很漂亮的開花的樹,。我們每天都要路過~ 那天談起,我說那些花好美好香啊,一個同學問:「有花嗎?在哪裡?」……

今天天氣涼快,上午下課後,我們買好了飯,覺得太早,去學校的景觀水道旁邊散步,我說我們去噴泉那邊吃吧~還有小木橋和草坪,很好看的~她說 啊?哪裡有噴泉?

我們每天都要經過這片花壇,這片噴泉。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完全被自己的思維控制,「當下」在何處(?????)


這樣的問題之前有過體驗,大概說說我的體會吧:

這是典型的 EGO (小我)問出的問題,在新世界的訪談節目中,oprah問Eckhart, 如果我們真的能全然臨在地做每一件事:上樓梯,洗手, 全然臨在地運用每一個動作,可是這有什麼用? Eckhart一針見血指出:這是是EGO在發問;

回到問題一,如果在別人侮辱你,侵犯你,拿走本應屬於你的東西時,你應不應該有所動作,如果你能有意識地來對待這個問題,就會非常清醒:他們在侵犯和剝奪的是什麼樣的東西,是會對以後生活造成不便的必需品呢,還是一時的「面子」, 同時覺知一下和他們交涉的代價,這樣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出最合理的行為,尤為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採取什麼行動,由於你當下的行為是源自臨在狀態的意識,因此沒有EGO附帶的抗拒情緒,所作所為反而更容易收效;

再看問題二,原文是「做事情的朝向問題更為關鍵,如果只是做當下手裡的事,其實都沒有做的必要,如果要有目標那麼又會有未來的概念,那麼隨之未來的焦慮也會回來」, 這裡的意思大概可以總結為:如果只是做當下的事,就會因為失去目標而喪失意義,而如果要牽掛目標,就必然落入過去和未來的時間相中,又回到了EGO;

非黑即白的邏輯觀念,仍然是EGO 所問出的問題;

EGO不能理解意識的運作原理,如同二維世界的火柴人無法理解三維世界裡物質的質感一樣;當下做的事就是在實現未來的目標,未來的目標是在當下得以實現的(就實際而言,難道不是一點點積累到那個目標的嗎?),你一定有過全神貫注做什麼事的時候,回想一下,那些時候全然投入在當下這件事中,心無掛礙,自然而然地融入做事的節奏中,如果計劃有什麼變動的話,只要在意識中改變一下方向就好了,然後繼續專心做這件事;

在給自己解惑的時候,很多次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比如「如果不想做怎麼開始做?」「如果不著急怎麼能有效果」,這些問題靠思考是不會有答案的,因為你的問題和思考都是在EGO中運行的,而問題的答案需要你自己變得有意識,用自己的實際體驗來解答,當然了,最後你體驗的結果也是很難用文字表述的,否則各門各派的靈性導師也不會號召自己親身證悟了;

同作為Eckhart的學生,不揣冒昧地直接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吧;

問題一:因為這就是你的真實面目,你要回歸到有意識的狀態,並不是因為這能使你達成什麼現實性的目的,而是因為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如果想知道怎麼做的話,回到有意識,保持臨在,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

問題二:實現目標的過程和目標本身並不分離,如果有意識的話,就能看到做事的目標和做事的過程本身是一體的,有一句話叫做「過程性的勝利」就大概表述了這種意思,EGO會說,不想著目標怎麼會有成功呢; 意識會說,要麼正在成功,要麼就是在做別的事; 一個人怎麼能既是這個又是那個,既想要做這個又已經開始做了,這樣的問題在二元對立的EGO思維中沒有答案,只有親自實踐出來,才能有自己的確信;


「但是當有人罵你,侮辱你,要拿走本該屬於你的東西,你總要爭取自己的權益,而這時候還是回歸到實現小我價值的階段,如果繼續當做什麼事都沒有,那麼只能任由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而自己繼續做回冥想狀態,煩惱痛苦是減輕了,可這有什麼用?」

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
爭取自己的權益當然是應該的,書中也沒有說不爭取,當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個人以為,保持臨在,活在當下從某一方面來說是接受事實,也許在書中有時候也可以用臣服來表示。接受事實在《少有人走的路》這裡面也提到過。書中的意思是,當你的權益受到了損害,不要去YY(假想)沒有受到損害,去假想當時如何如何就怎樣了,悔恨自己當時怎樣了,或者假想,到時候如何如何的報復或是爭取權益,不要去沉湎在這種情緒或是幻想之中,而是接受事實,真正的去思考,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從各種假想中安慰自己,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要麼你就選擇接受這個現狀,要麼就去改變,不是假想。

「第二,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那些都是幻想,沒錯,這些更能讓自己抽離痛苦,但是我們總要做事情,沒有對事物的預先判斷,只是在當下做事情,總也要有個方向,要做的事情又往往是階段性的,所以做事情的朝向問題更為關鍵,如果只是做當下手裡的事,其實都沒有做的必要,如果要有目標那麼又會有未來的概念,那麼隨之未來的焦慮也會回來,又回到了小我」

我們當然可以預判,我們也可以規劃,我們當然可以有未來。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從時間中解放出來就是:從你在過去中尋找認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來尋找滿足感的心理需要總解放出來」。我們不要通過規劃未來尋找心理滿足感。計劃就是計劃,而不是各種假想,「我完成這個後就怎麼怎麼地,我要這樣做,那樣做,然後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我誇張的說)」,會不會有點似曾相識?我們做規劃的時候,我們談未來的時候,會不會有種特別爽的感覺?好像已經實現了一樣,好像很容易就可以實現一樣,但實際執行的時候完全不是考慮的那樣,這就是我們在未來中尋求滿足感,很多時候我們談的未來不是真的,是假想的,是為了抹去那種愧疚感或是獲得某種滿足感,我們沉浸在了那種自我描繪出的幻境之中。我在知乎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替未來的你做決定。我覺得挺好的(跑題了)。所以說,不是不要未來,不是沒有未來,只是不要虛幻的假想。

個人之見。


這本書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除非你沒有理解作者的意思,其實簡單點說,通過內觀思維和情緒察覺到本我,並盡量保持在本我狀態的一個過程。 然後你會體會到一系列的好處,思維變的敏捷,愉悅感提高,不會被情緒所控制(緊張,恐懼等),自信,總之百益無一害。
其中的開悟,臨在,本我,小我,思維,情緒,時間這些辭彙你不用太在意,作者只是盡量讓你理解開悟是怎樣的一種意境,叫什麼都無所謂, 舉個開悟的體驗例子吧,假如你現在是剛剛出生的,保持現在的智力不變,其他的全部清空,體會一下你和這個世界接觸的內心感受,很明亮,很乾凈,很輕鬆,沒有煩惱對不對?這也絲毫不影響你的學習,思維,成長等各種能力是吧


世上一切事,皆為提升你的心性而來。

要麼還業,要麼提升心性,要麼兩個一起來。

看你怎麼選了。

境由心生,當你的心變了之後,你看他們還會對你這樣嗎?


當下的力量是寫給有抑鬱和焦慮問題的人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問題對書中描述的狀態也就無法理解。
很多愛學習愛看書的年輕同學本身就充滿活力,活在當下,具備積極的心態和對生活無限的好奇,這已經就是當下最大的力量了,何必去追求什麼神秘體驗。
年輕人更需要的是為這偉大的力量找一個利己利人的大方向。
------------------------------------------------------------------------------
第一個問題你問的是: 這「當下的力量」在別人惡意攻擊你時,只是讓我們做縮頭烏龜,自欺欺人嗎,如果是這樣,那它到底有什麼用?
第二個問題是:「當下的力量」如何運用於工作生活,邏輯上不通啊?
還有第三個問題:這本書講的境界好像一句話說不清楚,究竟是什麼?

答:坦白講,這本書多年來讀了很多次,腦子卻一直沒有理出個脈絡來。一個方面它講的是人類腦功能的普遍失調,另一方面它敘說了另個一個維度的覺知。如果說書有總綱的化,察覺一個詞就足以概括。可解釋這個察覺,卻是唯一而又多面相的。對這個察覺的理解和佛法中所謂的「不二」(不是二也不是一)應是一致的,即是生命的現實又是邏輯的死角,所以這本書用大腦去梳理概念應該是難以理解的。但如果書不是用來學習的,那還能提供什麼呢?它提供的便是一種覺察,以更覺察的體驗,深入問者的角度,回答種種問題。回答是警醒和針對的,提示我們過去種種體驗的局限。
所以真的體會這種覺察,第一第二個問題是根本問不出來的。
至於第三個問題,這本書講的境界本就不是語言能夠表達的,卻是可以通過語言引導進入的,如果非用一個辭彙,那就是「安詳」。


感覺都是在強答啊 答案越長誤認越深。

這本書是教你用一種不陷入宗教名相的方式獲得智慧宗教所追求的正果。在當下中開悟。開悟就是開悟,不談開悟談其它都是心靈雞湯。

進一步說 就是教你如何毀自己是三觀 當你口味隨著三觀毀盡而越來越重 束縛個人獲得更高智慧的障礙也開始解除 直到個人自我從主體變成客體 然後連主體客體的界限也消失


這本書不能用思維去思考,要通過觀心、行禪或是靜坐去驗證。如果看過一些佛經如《金剛經》、《楞嚴經》,會比較能理解他說的那種狀態。無論哪個國家,開悟的修行人追求的狀態都是一致的,只是層次有別而已。我照著書中說的,時刻關注當下,焦慮真的消失了,但是因為思維的慣性,不能長久保持。想長久保持,就必須天天練習,一刻不能放鬆。
補充一些我練習的方法,不知道對其他人有沒有用。EA有一款遊戲叫《模擬人生》,有時候我就把我想像成裡面的模擬小人,不去思考,讓背後那個所謂操縱者去安排我的生活,我只是隨緣處理我遇到的各種生活情景中的問題。這幫助我從思維中抽離出來,關注於當下的情景。但是,不能長久啊喂!!!改變習性任重道遠。


我說一下我的拙見吧。
你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爭與不爭,怎麼爭的問題,你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只是用頭腦在思考,而是停留一部分注意力在你的身體上,作者說的是透過身體去思考,然後你才能更好地發揮你的心智,做高效率的,創造性的思考,這個時候,你才會知道那個利益自己也沒有必要爭,或者採用如何有效的方式去爭取。
第二個問題。誠然只有未來才可以給我們帶來前進的動力,但是作者告訴我們要摒棄心理上的時間,即使是對未來的預判也是站在現在的立場上去看的,只有現在才可以去造就未來,而我們永遠都處在現在,未來只是一個我們頭腦的抽象內容。
反正記住一點,運用心智的時候要保留注意力在身體上,要透過身體去思考,這樣的思考才是高效無重複,且具有新意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想你理解的有些偏差了吧。書中應該有提及 該拒絕是要拒絕的,但不帶那種忿恨 委屈 憤怒 愧疚。冥想幫助我們達到了一種平靜的狀態,不被思維情緒所束縛,可以看得更清楚 做出更有利的抉擇。
舉個例子吧 比如一個人要打我 我肯定會躲開,如果他還是追來打我 我會傾向讓他失去攻擊能力 就是對他造成傷害。對於這一過程 我只關注當下 他要打我 我怎樣處理。而不會產生巨大的情緒波動 ---他為什麼這樣對我 之前很多人都傷害我 如果讓他打我了 別人以後就會欺負我 他敢打我是看不起我...諸如此類 那是思維 那是過去及未來 都不在當下
-----
對於第二個問題 書中也有提及 你又沒注意到呀
他說關注當下不是讓你 不做計劃 不長遠看問題。 而是不要 只看到未來 陷入對那個目標的追尋 把當下當成那個目標的手段 把別人當成那個目標的手段 把自己也當成那個目標的手段了。
就像我想要去那裡 一路上花很美 我看到了花 看到了樹和陽光 形形色色的人們 我還在往那裡走。而不是我只想去那裡 這路邊的一切我都不在意。正是你看到了路上的種種 才能幫你到達那個地方,生命不是僅僅存在於那個地方。
---------
這種境界是一種 內心的寧靜與欣喜,我有很少的時刻體會到那種感覺。他說 去掉我與自己的關係。按照我的理解 芸芸眾生 總是把我與自己的關係投射出去 放到別人身上 讓那個人和自己重現一種主客體關係。我們去掉了自己 就只有我 然後再與那個人 建立真實的聯繫 一種客觀智慧美好的 支持性的聯繫。不然就只是往生的重複 好無聊的。


第一,你要坦誠的面對這種不喜歡,面對這種不喜歡,你可以完全的接受或改變它。而不是無作為。


第二,汲取過去積極的,專註當下,設想未來。找到你的內在目的,也就是你真正喜愛的事情,發自內心的,目標是要的,但在專註當下時會忘了目標,但目標已經規劃好了。比如,我們計劃今晚看完這本書,看得時候只會想書在說什麼,這就是專註當下。開悟之前,砍柴的時候想著燒水,燒水的時候想著做飯。開悟之後,砍柴的時候砍柴,燒水的時候燒水,做飯的時候做飯。

我們不能否認過去成就了現在的我。當下和未來要平衡,不能為了未來而拋棄了當下。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去應對我們的負面情緒,而不是去糾結它。書中教的的是關於智慧,是大方向,小方向的要我們要自己去雕琢。最重要的還是平衡和理性的去思考。


臨在狀態就是進入當下的狀態,將人的注意力從思維與意識的內容里收回,停止思考進程,感受自我的存在與存在的快樂。


作者沒有說當我們出現問題時完全放下,而是讓我們接受這一切,接受痛苦,以一種臣服的狀態擁抱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不帶情緒,一切從實際出發。


別人罵你,侮辱你,你開始回歸到小我(按書中所說的)開始由小我控制自身也就是,開始變成無意識的狀態了。 意識,思維 兩個本身存在於體內的東西,如果你做到意識控制思維就能感覺到,這些東西本就是虛無縹緲的,基於個人領悟。如果你感覺你的意識和思維不是一種東西而又相互依存。就像你如果從頭到尾只有思維 或者在思維內幻想一個意識。來理解我的話,你始終感覺不到什麼。


正因為你是用頭腦讀,所以讀不懂嘍,要去感悟,對於你的問題,作者在書中有過回答吧~


我最近在看,也很茫然,也想有人給解惑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勵志書籍對人有害無益?
如何評價《人性的優點》(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如何評價戰網魔這本書籍?
南大周志華的《機器學習》這本書怎麼樣?
余華的《活著》是刻意堆砌的悲劇嗎?

TAG:個人成長 | 心理醫生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