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治療」網癮會永久損傷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生理功能嗎?


謝 @Mabel 邀
研究行為的對fear conditioning條件性恐懼實驗)不會陌生,電擊治療網癮和fear conditioning極像,大家高中應該都學過經典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將鈴聲和食物的味道聯繫起來,經過學習,狗聽到鈴聲也分泌唾液。fear conditioning是將aversive stimulus(比如電擊、難聞的氣味)和某個context聯繫起來的一種學習方式,比如電擊治療網癮、電擊糾正性取向。

Ludovico technique in &
雖然我覺得對人用這種治療手段不合適,但結合多篇綜述客觀地說,電擊療法基本不會有太大傷害,副作用主要是對記憶的損傷。

  • 幾乎所有接受電擊療法的人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逆行性遺忘(忘了治療之前幾星期幾月所發生的事),而且可能是永久遺忘;[1][2] 有29% - 55%接受過電擊治療的病人表示存在永久記憶遺忘。[3]
  • 對大腦結構的影響,這一點存在爭議。客觀地說,不少綜述都認為電擊療法不會對大腦造成結構性損傷,相反還有一些人相信電擊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反正我是不信的
  • 恐懼是有可能遺傳的。14年&有一篇文章,做的是小鼠嗅覺恐懼記憶實驗,初代小鼠(F0)在接受嗅覺條件性恐懼(odor fear conditioning)實驗後,後代小鼠(F1, F2)對使初代小鼠產生恐懼的氣味更加敏感,而對其他氣味則沒有這種反應;而通過對初代小鼠精子測序發現,編碼該氣味受體的基因存在CpG低甲基化,也就是表觀遺傳。[4]

References
[1] Abbott, Christopher C., et al. "A Review of Longitudin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2013): 0891988713516542.
[2] Read, John, and Richard Bentall.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 literature review." Epidemiologia e psichiatria sociale 19.04 (2010): 333-347.
[3] Rose, Diana, et al. "Patients" perspectives on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systematic review." Bmj326.7403 (2003): 1363.
[4] Dias, Brian G., and Kerry J. Ressler. "Parental olfactory experience influences behavior and neural structure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Nature neuroscience 17.1 (2014): 89-96.


現在有些人真是看到什麼都要噴,如果要噴請至少看完文章或者了解完相關內容有理有據地噴行嗎?
很多人說跑題了,其實並不是,電擊療法就是這麼幾種,而且主要就是ect,不管你是治網癮,抑鬱,精神病,如果是電擊療法的話基本就等於是ect,不存在跑題的問題。另外,電擊療法主要就是治療重度抑鬱等疾病,相關研究也自然是以這類人群為樣本,但是比如對認知的影響的研究結果同樣是可以應用到其他方面比如精神病治療,網癮治療的(但是我基本沒看到過網癮用電擊的文獻),太鑽牛角尖反而會顯得過於吹毛求疵了。

至於楊永信,我文末說了,他們的方式根本夠不上「治療」之說,屬於濫用。我如果談他們的所謂「電擊治療」才算跑題。

當然,很多人肯定點進來想看我對電擊療法一頓噴,然後抨擊楊永信,再帶入體制問題,那對不起,請點關閉,省的你看完又打字噴人。

------------
題主提到電擊療法其實有幾種,我就理解為最為普遍的ECT。其實在接觸這方面內容之前,不管是我自己還是我的同學,可能是受影視劇影響,都認為電擊療法是非常危險,基本持負面態度。但是真正了解之後,發現電擊療法其實很有用也並非那麼可怕。

簡單回答的話,就是目前的研究通常都認為電擊治療會帶來記憶力的損失或者下降,但是並不會如題主所說「永久損傷中樞神經系統生理功能「那麼嚴重。

最開始,先改變一下大家心目中電擊療法的形象,大家心裡的想像肯定與andrew xu回答中的圖片相似(我不太理解為什麼他要放發條橙里明顯經過藝術誇張的圖片,這樣反而會加深大眾對電擊的誤解),或者更為恐怖,其實並不是,電擊療法其實是像下圖這樣。
雙側電擊

單側電擊

進行治療時通常還有一大幫醫生圍著,比如下面這樣

你看了這幾張圖還會覺得電擊非常可怕么?
當然,網癮學校之類的機構里如何實施我是不清楚的,正規的電擊療法就是像上面幾張圖那樣的。

首先,我們先得了解關於電擊療法的一個重要信息,即它是被廣泛認可的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對於重度並且對藥物無反應的患者,效果非常出眾。相比於藥物或者心理治療,電擊療法除了能很快對患者產生作用以外,在防止複發方面效果也很好。

關於電擊治療與精神類藥物治療效果的對比,可以看下面的這張圖。

這是03年做的review,所以其中所分析的研究時間都比較久遠,不過可以看出,除去兩個研究以外,其他的研究都傾向於ECT在治療抑鬱方面效果更好的結論。

那麼治療效果有多好呢?可以看下面的圖。(註:bipolar即為雙相情感障礙,depression為抑鬱症,深藍條為治療前的患者評分,淺藍條為治療後的評分)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電擊療法不僅在抑鬱症,還對雙相情感障礙的抑鬱癥狀有很好的療效。那麼副作用到底如何呢?前面答主andrew xu提到的差不多了
主要還是在於對記憶力的影響。但是這方面的爭論也很多,有的研究在進行對照之後發現與藥物治療相比,電擊並不會造成記憶下降等情況,而有的研究則發現電擊比藥物治療更容易帶來記憶問題。
不過總的來說

  • 在接收電擊治療後記憶力出現問題的情況非常普遍 (大約超過60%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短期的順行或逆行性遺忘。
  • 而這個記憶問題會在接收治療後持續3-6個月 (我印象中記得記憶問題最嚴重的時候是在接收治療後的一段時期,之後會慢慢恢復)

另外,雙側電擊治療的話雖然效果比單側電擊療法要好,但是對認知比如記憶的影響也更大。

其實如果換一種角度來看的話,電擊療法的副作用與其治療效果相比的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為通常當患者需要進行電擊療法時,他們都處於重度抑鬱,基本無法自理,自殺慾望極強,很多情況下藥物已經無效,而電擊療法能很快並且很好地產生作用,改善患者狀態,相比之下,一定程度的記憶下降是可以接受的。

有的人可能會問,既然療效這麼好,副作用也主要在於記憶,而不像精神類藥物那樣各種副作用都有,為什麼不直接用電擊代替藥物呢?因為就像之前所說,電擊療法對於重度患者的效果最好,對於輕度或者中度患者的話出於謹慎考慮仍然首先採用藥物或者心理治療。(因此,像網癮學校這類機構以孩子對玩遊戲上癮為理由對這些健康的孩子進行電擊的行為真的是應該立法懲辦的)。而且雖然電擊療法存在了幾十年,但是至今我們仍然不完全了解它的作用機制,所以出於這幾點原因,電擊療法都是作為「壓箱底」(或者說是救命的法寶)來用。只有在藥物基本無效,或是患者癥狀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使用,並且通常會經過幾個醫生共同討論才確定。

當然,像國內那種電擊治網癮的方式完全是屬於濫用,再加上機構里惡劣的懲罰教育制度,所以會出現那麼多負面新聞,對孩子造成那麼惡劣的影響。完全不屬於」治療「範疇,這裡就不提了。

The, U. K. (2003).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depressive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361(9360), 799-808.
Sackeim, H. A., Prudic, J., Fuller, R., Keilp, J., Lavori, P. W., Olfson, M. (2007).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community setting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2(1), 244-254.


楊永信的電擊療法是從哪裡引進的?為什麼精神病治療會採用這種手段?——

電擊怎樣拯救「網癮少年」| 大象公會

文|陶禹廷 王叉叉

提起電擊,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沉迷網路不能自拔的青少年,和滿臉慈愛的楊教授。

在當代中國,電擊似乎能包治一切精神疾病和精神領域的「疾病」,不僅可以戒斷網癮,還被一些機構拿來矯正抽煙、喝酒、晚婚、同性戀等。

▍親自電擊「網癮少年」的楊永信 / 視頻來自 CCTV-10 節目《網癮治療專家 楊永信》

電擊為什麼如此全能?它的依據又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得從精神科的兩種刺激奇妙的療法說起。

向屠宰場學習

20 世紀 30 年代,匈牙利精神病學家拉迪斯拉斯·約瑟夫·梅度納發現,極少有病人同時患上癲癇和精神分裂症。

▍拉迪什拉什·約瑟夫·梅度納

他猜測這兩種精神科疾病可能互不相容,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得了癲癇,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就能緩解。按照這一理論,梅度納於 1934 年研發了一種引發癲癇的藥品。

梅度納的發明的確治好了少數病人。但這種藥物引發癲癇的過程漫長而痛苦,以至於每次服藥前,護士都必須在醫院走廊里和病人賽跑。直到 1938 年,義大利醫生烏戈·塞萊蒂和盧西奧·比尼發明電休克療法,護士們才從賽跑中解脫出來。

而他們發明電休克療法的靈感,來自於屠宰場對肉豬、肉牛的電擊。

1935 年,義大利醫生塞萊蒂參觀了羅馬的一家屠宰場。那時的工人在宰殺肉豬前先要電一電,讓肉豬變得「溫順馴服」。塞萊蒂大受啟發,提議改用電擊引發癲癇。兩年後,塞萊蒂的搭檔比尼在羅馬組裝了世界上第一台醫用電休克治療儀(英文縮寫 ECT)。

▍1938 年使用的一台原始電休克治療儀,展示於羅馬醫學博物館

1938 年 4 月 11 日,一位來自米蘭的 39 歲工程師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送到比尼處就診。這位工程師享受了人類醫學史上第一次電休克治療。

▍比尼在向人展示 ECT 的操作流程

比尼醫生先對病人實施了 80V 到 90V 的兩次電擊,雖引發了癲癇,但很短暫,病人醒來後,反而唱起了流行歌曲。

比尼只得準備第三次電擊,此時病人突然大呼:「別再來了,這玩意會弄死我!」但比尼還是頂住壓力,實施了高達 150V 的第三次電擊。

這一回,清醒過來的病人只是茫然地表示:「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能睡著了」。此後的兩個月里,這位病人共計接受了十四次電休克治療。兩年後,他已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在無麻醉、無肌肉鬆弛劑的情況下,必須按住病人才能實施電休克療法

與藥物相比,ECT 見效要快得多。但在不進行麻醉的前提下,高達 150V 的電擊同樣能把病人電到升天。在其未經改良的頭十幾年,電擊引起的肌肉痙攣常常造成骨折,甚至死亡。

直到五十年代初「無抽搐電休克療法」發明後,患者的痛苦才得以緩解。但這種療法並不能完全取代電休克療法的原始版本,而且電擊除了能引起癲癇,還會造成失憶和認知障礙等後遺症。

不過,這些後遺症恐怕還不算最要命的。

半個多世紀的臨床研究表明,ECT 僅在治療狂躁症、重度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少數幾種精神病時具有顯著療效,對其他疾病則無效。

但在 ECT 剛剛面市的幾十年里,專家們根本無法確知 ECT 生效的原理(到現在也不十分清楚)。這導致 ECT 被大幅度濫用,只要是精神科疾病就要電一電。甚至一些腦變性疾病和腦血管疾病,乃至腦腫瘤和脊髓硬化症的患者,也遭受了無妄之災。

▍經過 ECT 電擊的病人往往目光獃滯,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緩解

更惡劣的是,有些精神病院用 ECT 來整治那些不服從管束的病人。1958 年 2 月,美國紐約的醫生雅各比就曾在信中提到:

必須承認,在過去的許多案例中,ECT 被用來「打暈」那些嘈雜的病人。我們本可以使用更加人道的方法對待他們。有一名住院 16 年的 64 歲老太太,因為過分吵鬧引起周圍居民投訴,被院方數次施以電擊,純粹只是為了讓她保持安靜。

精神病院的不規範行徑終於引起了民間的不滿。自 20 世紀 60 年代起,歐美國家爆發了激烈的反精神病學運動。ECT 遭到科學教會和公民團體的猛烈抨擊,被認為是偽科學,甚至是對人權的侵害。

1975 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最終達成了一個妥協方案,使 ECT 的應用受到嚴格管控。一些法令也禁止在未經患者同意的情況下強行實施 ECT。雖然學術爭論和倫理爭論至今仍在繼續,但西方國家的精神病院里用 ECT 懲戒病人的現象已基本絕跡。

同性戀,電一電

除了被大量濫用的 ECT,精神科另一種備受爭議的刺激療法是「電擊厭惡療法」。其發明過程,比 ECT 更令人不忍直視。

1920 年,為了證明「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對人類同樣有效,約翰·布羅德斯·華生與助手雷納在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他們讓 9 個月大的幼兒小阿爾伯特為科學獻身,先短暫接觸白鼠、兔子、狗、猴子等小動物,當其再次接觸白鼠時,便製造出震耳的噪音。

小阿爾伯特被噪音嚇得大哭,露出驚恐的表情。經數次重複操作,即使不再製造噪音,小阿爾伯特也不願意再接觸白鼠,甚至開始躲避其他毛絨絨的東西。

▍「現在他連聖誕老人都害怕!」小阿爾伯特六歲時死於腦水腫。

「小阿爾伯特實驗」令華生在學術界聲名鵲起。他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被視為一種「可被驗證」的科學理論,具備極強的實用價值。

以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精神科醫生開發出各式各樣的「行為矯正」,「電擊厭惡療法」即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電擊厭惡療法被大量應用於「矯正」同性戀。其流程很簡單,先給病人套上電擊器,再讓其觀看俊男照片。假如病人有了生理反應,就實施懲罰電擊。

▍搖滾明星 Lou Reed 在 1950 年代末曾因性取向接受電擊矯治,後仍以性取向聞名

然而,這些療法在實際應用多年後,始終達不到預期療效。

究其原因,後天訓練的條件反射如果脫離了刺激物的影響,總是會自動消退,這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改變而演化出的本能。因此,不論遭到多少次電擊,同性戀患者總會在停止治療後故態復萌。

1970 年,在電擊厭惡療法不奏效的情況下,美國醫生羅伯特·加爾布雷斯·希斯發明了一種「電擊快樂療法」。

這種療法先將電極插入患者大腦的「伏隔核」(大腦中一處和快感有關的區域),在患者觀看男女色情片期間施以電刺激,使其產生快感。

▍實驗概念圖

相比「厭惡療法」,「快樂療法」效果拔群。經過治療,B-19 號患者開始主動按下電擊按鈕,還對異性產生了性慾。在出院後,他和一名女性保持了長達 10 個月的性關係。

但治療並沒能讓他真正成為異性戀者。B-19 號患者最後成了一個雙性戀。

電擊使人自由

那麼,楊永信使用的到底是電休克療法,還是電擊厭惡療法呢?

在央視 2008 年和 2016 年兩次針對楊永信及其網戒中心的採訪中,他多次將電擊治療稱作「行為矯正」,令親歷者不寒而慄的 13 號治療室也掛著「行為矯正室」的牌子,看樣子似乎是電擊厭惡療法。

但從目前錄像曝光的電擊操作流程來看,電擊治網癮的全部設施只有一台氧氣罐、一部電療儀和一張床,治療中未涉及任何類似於俊男照片或色情片之類的反應對象。這更像是典型的電休克療法。

▍楊永信的治療儀,儀器上標有「電休克」的字樣

在現有的、國際公認的治療手段中,沒有哪一種電擊療法與「楊氏電擊」一致,雖然其使用了電休克療法的流程和行為矯正的名義。

特別是,楊永信的療法克服了西方那一套電擊的缺陷:ECT 要達到治療目的,必須先用較高電壓引起患者癲癇,患者要麼陷入昏迷,要麼神情獃滯,短時間內會喪失行動能力,不少人甚至會失憶,忘記電擊帶來的痛苦。

而楊永信的低壓電擊要安全得多,根據媒體報道,他電過的網癮少年不但沒有癲癇,而且個個神志清醒,激動地向父母道歉,顯然對治療過程記憶猶新。


心理上的恐懼會伴隨一生,電擊算什麼


這個問題的問答布置,其實有點類似於電擊療法:建立你對電擊療法的恐懼,甚至對治療網癮的恐懼。

之前對楊永信的大量批判,可以看作厭惡療法的一種特例:建立你對治療網癮這種行為的厭惡。

在他們眼裡,你們如果正常就是精神病,需要特殊的治療,懂了沒?

另外我是搞過互聯網的,告訴你們一個可能早已公開的秘密:
點贊數、文章、評論、用戶全是可以人工造出來的。你看到的文章可能50%都是偽造的。

就連用戶名都是精心選擇的。

葉賭徒就是在提醒你:
選擇這種療法就是一種賭博。

另外,我還注意到,這個問題下面,就是
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CCSER)與美國的安珀警報有何不同?

這種信息會讓你產生某種聯想,讓你把治療網癮和兒童失蹤關聯起來。

先不論這種療法到底怎麼樣,這些布局帶有非常明顯的指向性,似乎在勸導你不要做治療網癮這件事情。這還不足以警惕嗎?

可以這麼講:
有人在有計劃地為網癮排除障礙。

這麼看來,說他們腦殘,過份嗎?


說「化療不會損傷正常細胞」,你信嗎?網癮應該是最好戒的,多做有意義的事,哪有那麼多網癮?用電擊,不如直接來一巴掌。


如果沒有死,將來從政或經商後會想盡一切辦法剷除電擊暴君楊永信


謝邀,因為沒做過電擊治療相關實驗,不太清楚會否對人腦神經會不會造成永久性損傷。


不談計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適度電擊是有益的,是真的能增強自控力的。楊永信那是電休克療法,是用來治療抑鬱症而不是網癮的,原理是通過誘發大腦癲癇樣放電,從而調節大腦某些物質的表達來治療抑鬱症。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8047/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0142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hocks-to-the-brain-improve-mathematical-abilities/


雙盲證實,電擊期望的好處大於風險就可以在同意接受風險的前提下進行治療
風險大於好處或者根本沒有好處只有風險的話,就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並且該取締的


題主既然提出了「電療網癮」那應該特指某楊教授的治療行為吧
這樣的話本題的討論重點就應該是 長時間高強度的「電療」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傷害


推薦閱讀:

記憶和嗅覺有什麼關係?
想像力好的人記憶力差嗎?
臉盲症與個人整體的記憶力有關係么?
怎樣對自己看過的知識保持長時間的記憶?
當人足夠聰明時情感是不是會消失?

TAG:網癮 | 大腦 | 神經學 | 醫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