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害怕網癮的根源是什麼?
如果每年可以賺上百萬上千萬,家長還會怕網癮嗎?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長們認為武俠和言情小說是絕對不能讓孩子看的,要影響學習引發暴力和早戀;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長們認為電視機是絕對不能讓小孩子看的,看電視要坐在電視機正前方,距離電視機對角線4倍距離(誰想出來的),那時候的觀點就是:看電視影響學習;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長們認為遊戲機是絕對不能讓小孩玩的,玩遊戲機會導致玩物喪志和近視眼;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長們認為電腦是不能讓小孩玩的,玩電腦會導致網癮……
然而現在武俠和言情被拍成各種電視劇在電視機和網路上輪轉播放,智能手機和當年的掌機相比更勝一籌,至於電腦……每天上班8小時對著電腦是很多人的常態。
每一代人都會用自己的經驗去衡量下一代人的行為。
然而每一代人都會被時代碾的連渣都不剩。
=============今早看了幾位朋友的回答,突然有感而發的分割線====================
首先是關於「節制」,我們先要達成一個共識: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節制——吃飯尚且會導致發胖。
然而這裡我要提另一個概念「節制」本身也要「節制」。比如有些專家說「電腦不好」,於是家長們的第一反應並不是「你要合理的用電腦」,而是直接把電腦關了。
所以我們反對的是一種「粗暴」的控制,而非合理化的控制。說的直白一點,在面對「控制」這個命題上,中國人的管理方式往往是過於絕對的。這也就導致了我在回答一位朋友的時候也講到了一個真實案例:我上大學的時候電腦課上,一個同學問我:這玩意怎麼打開?
換句話說我拚命敲打完論文然後回去打魔獸/把妹/吃麻辣燙/睡覺的時候,他還在用一根手指滿鍵盤的去找他要的字母。然後還在抱怨「為什麼這玩意不按照字母表排序」?
這件事情也直接影響到了在學校這個小社會裡兩人的發展:我能做個看上去像那麼回事的PPT給全院學生會幹部開會宣貫政策。他只能拿著筆去等級每個班的出勤情況。
只能希望這位同學在畢業之前能把鍵盤摸熟悉了,高考的勝利不代表求職的勝利。你可以讓文印店給你做一份簡歷,但不能讓文印店給你做一輩子報表……
然而對小孩控制越嚴格的父母,卻往往是混的很不如意的父母。
所以我很確信,他們的孩子如果能和他的父母一樣的求學、一樣工作,最後混的很不如意。
除非,這孩子有一天想改變。
------------------------------------------不知為何突然又想補充一點--------------------------------
有很多朋友現在提出:我以後的小孩,我肯定不會幹涉他上網——這顯然又走進了另一個誤區——站著說話不腰疼。
第一,說這話的朋友估計都沒有小孩(雖然我也沒有)。所以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小孩一旦耍起脾氣來是很難應對的(當然,這種脾氣大概是從父母輩學來的,不過我們先不考慮這個),請你會想一個場景:你家裡來了個熊孩子……(以下省略5000字)
——各位親,你想揍他嗎?
第二,說這話的朋友對新生事物的預見性還不夠強。未來的生活極有可能是今天的我們都無法理解的,可能未來我們的孩子每天就躺在床上腦後插管,四肢退化。
可能未來我們的孩子不再說話,只需看一眼就能腦電波溝通。
可能未來我們的孩子喜歡的音樂是能爆破100個玻璃杯的類型。
可能未來我們的孩子喜歡的電影就是一幫歇斯底里的人在屏幕上打滾。
……
這時候各位親,你想揍他嗎?
這是一個一言不合就要開噴的時代,我不認為我們對下一代就會有足夠的包容。
當我們看著舞台上各種臉譜唱念做打而完全不知做雲的時候,我們的下一代看著我們今天刷知乎恐怕也會不知所云。
而當下一代能夠佔據一些發聲機會的時候,新一輪的大戰又會開始了吧?
------------------------------------扯一點關於「娛樂」的觀點--------------------------------------
首先我們每個人恐怕都會思考過著名的保安問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幹什麼。
問題比較深奧,然而淺薄無知的我可以這麼回答:從娘胎里來,到火葬場去。至於人活著是為了幹什麼,這就有意思了。
還記得那個放羊娃嗎?
放羊為了養肥,養肥為了賣錢,賣錢為了娶媳婦,娶媳婦為了生娃,生娃為了放羊。
人生忙忙碌碌的,難道真的就是為了在去火葬場之前生一個每年清明來上香的人?
人生短短几十年,可曾把握過這幾十年,讓自己活的開心一些?
在傳統的觀念里,娛樂是有罪的。
學海無涯苦作舟,很多教室里都掛著這麼一句話。然而這句話的誤讀,卻害了不少人。
我有認識個人,每天怨氣很大,總是抱怨社會不公。於是我嘗試挖掘了一下,結果發現這個人:
1、拒絕看電視劇,認為這是腦殘的;
2、拒絕唱歌聚會,認為是浪費時間的;
3、拒絕旅遊,認為是燒錢的;
4、拒絕打遊戲,認為是玩物喪志;
……
我:那麼這位親,你閑暇之餘主要做什麼呢?
他:每天早上聽BBC的英文廣播,看專業論文。
我:那有什麼娛樂活動嗎?
他:娛樂有什麼用?
我:你說的好像很有道理……
他:所以你看,這個社會完全沒有公平可言。我付出了那麼多,吃了那麼多苦,結果還是那個綠茶當了主管,我居然只能在這種人手下做事!
我:你說的「好像」很有道理……(轉身就走)
吃苦就一定能成功?
以前聽說有個鄰居家很窮,孩子吃梅乾菜考上清華大學。難道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他吃了足夠多的梅乾菜?這讓其他吃梅乾菜的人情何以堪?你們考慮過梅乾菜的感受嗎?
玩物就一定會喪志?
不要忘記,奧運會裡絕大部分項目,本來都是「GAME」。
各種棋類、牌類最初也都是遊戲。
唱歌跳舞曾經也是被當做玩物喪志的標杆。
現在各種收藏家、鑒定家,擱在以前也就是把玩文物的玩家。
人活著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讓別人開心吧?
就像剛才那位苦逼的傢伙,如果自己的生活不開心,為啥工作會開心?
如果各位夥伴今年你們做了一個部門的領導,你會願意提拔一個每天愁眉苦臉,一看到你就覺得苦大仇深的人嘛?
所以為了更好的工作,請先讓自己開心的活著。
生活本多艱辛,更需要娛樂填充生活中的光彩。
==============聽說破千不更,菊花不保===============
剛上知乎幾天,突然就破千了,感激涕零。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談到:你不該污名化那些不看垃圾電視劇和不玩垃圾遊戲的人。
額,事實上我並沒有污名化他,因為這人確實滿臉苦大仇深,而且確實一直被能力不如他的人壓制——而且壓的死死的。
有人也會提到:也許他的娛樂方式是你所不理解的,比如看美劇,學法律,練書法,彈鋼琴,等等……這當然是對的,那怎麼判斷他有沒有進行充分的娛樂呢?
看他的表情是不是苦大仇深應該算是一種方法。
如果看著旁人就是滿臉恨意,然而旁人並不是他的殺父仇人,那隻能說這人的內心恐怕處於長期的焦慮和煎熬之中。他需要娛樂來讓他」放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他們的執念、焦慮和對娛樂這件事情的負罪感、恐懼感,就是不斷屠殺他們自己的屠刀。
當然啦,這事情只有靠自己覺醒。
我不是很樂意去叫醒別人,尤其這個人是在裝睡。
-----------------------------------怎樣面對「重度」沉迷------------------------------------------
另外還有一些朋友談到:你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額,我仔細看了下題主的問題……他貌似只問根源是什麼……不過既然有人誠心誠意的問了,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們……(被拖走)……
接下來我對」重度沉迷網遊至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談談我的看法,不過我並不是心理醫生,也不是教師,所以只是我的看法:
1、去了解,去感受。不一定學得會,但至少能搞明白。
事實上關於網癮這個問題我思考過很長時間,從送孩子去治療網癮的家長身上,我基本上看到了一幫「錢能解決一切」的家長形象……
這就像我舉例的那位工程師女兒一樣,事實上很多高學歷,對電腦遊戲有很多了解的家長,他們的小孩反而沒有網癮。
真的是因為他們的小孩不沉迷嗎?
我只能說:那是他們懂,所以他們有辦法。
以前有個笑話,說有個人在遊戲里喊人組隊。突然他老爹打電話過來:你小子今天還不複習,我讓會長把你從公會裡轟出去!
這是個笑話,我不敢說它是真是假。我倒是經歷過一個類似的故事:以前打遊戲的時候,有個人發揮很不穩定,每天晚上11點前發揮超常,人擋殺人;11點後發揮失常,人擋被人殺。
於是有一天會長就問他怎麼回事。
他說:抱歉,我是他媽媽,兒子在讀高中,讓他早點睡覺,又怕耽誤你們團隊活動,就我上了。
看到這話當時就淚目了。
後來她兒子考上了大學,他媽媽也喜歡上這個遊戲,後來開了一個賬號,經常一起組團。
這樣的家庭各位親是否覺得還有楊永信的市場?
就好像很多家長經常再聊:我家小孩整天看動畫片。
有一次我就問:那他在看什麼?喜洋洋、熊出沒還是螺絲釘?
這家長居然問我:螺絲釘是什麼?
……
(鑒於有很多朋友在問螺絲釘是什麼,我只能插播一條註解:螺絲釘是一部動畫片。為什麼我會知道,是因為我是少數能和小孩子一起看動畫片的人……哪怕不是我的孩子)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如果我改行做幼教,應該是塊好料。
2、不能開錯葯
過度沉迷於遊戲大概有兩種情況(我估的,沒有具體的社會調查),一種是極度渴望朋友,但現實中沒有,說明交際能力弱;一種是極度渴望成功,但現實中沒有,說明沒有把握特長。
第一種相對容易些。可以從一些玩家聚會開始,或者桌游、漫展等形式,慢慢的讓他具備線下交流的能力。一旦人能夠在現實中交到朋友,做正常的溝通交流,那就沒什麼好擔心了。
當然,我也見過下猛葯的,有個宅男被他爹直接安排去賣保險,反正出不出業績都不要緊,就要他每天去掃街、電銷、會銷……就社交能力來說提升確實極大,不過有沒有副作用我倒是不清楚。
第二種很難。
倒不是說把握一個人的特長很難,而是說很多問題家長自己都沒什麼成就感,更別提給孩子成功的感覺。
這有點像薩提亞的觀點:家長生病,癥狀在孩子身上。
教育上常說:多給與讚美。然而我們大部分家長的讚美都很吝嗇。
在我們的文化里,老婆都是別人家的漂亮,小孩都是別人家的乖。有人說過一個笑話:外國女人叫老公「親愛的」,中國女人叫老公「死鬼「。
另外,中國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是什麼。
如果給1分鐘時間,你能寫多少你的缺點?如果再給一分鐘,你能寫多少優點?
這個活動我做過很多次,年齡越大越有意思。
40-50歲人群基本上會出現:缺點十幾條,優點一條甚至沒有。
而現在的大學生則會好一些,一般缺點十幾條,優點五六條。
連自己有哪些優點、長處都不知道,怎麼獲得成功呀?
(此處我甚至可以預言一下,肯定有朋友會回復:我的長處就是睡覺、花錢、吃吃吃、買買買……)
3、推薦好的,遠離爛的。
爛遊戲是存在的,比如只要燒錢就能天下無敵的、色情引誘的、賭博類的等等。這時候就要推薦一些好玩的東西給他。好玩的不一定是遊戲,也可能是遊戲,因為娛樂活動是很多的。
我前一家公司的老闆有倆兒子。小兒子貪玩,就喜歡玩凱蒂貓——就是那個ipad上你對著他說話,他對著你說話這種。
有一天他來我辦公室里,我就給他看」圍攻「。這個遊戲就是讓玩家自由發揮想像力,利用各種零件製造攻城武器的遊戲。
於是這孩子沉迷了。
好在老闆不是楊永信的教徒,不然我可能被他從十八樓扔下去。
老闆看了這個遊戲之後,先對孩子的創意進行了表揚。然後提出一些新的構想讓孩子去完成。由於是遊戲,所以不怕孩子真的搞出什麼發明創造燒了房子。
不過後來老闆還是和我抱怨,說怎麼給小孩子講動能和勢能他才聽得懂,當然這是後話。
4、引導娛樂價值最大化
我在回答一位朋友的時候舉了灰姑娘的例子。很多朋友想必對這個故事爛熟於心,然而從來沒去考慮過」這個故事背後想告訴我們什麼?「
灰姑娘的人生中做出了哪些重要的選擇?
灰姑娘的樹枝代表了什麼寓意?
面對人生的困境,灰姑娘是怎麼做的?
假如沒有仙女,灰姑娘該怎樣改變命運?
為什麼灰姑娘要把狠心的後媽姐姐都接到皇宮?
……
同樣的,很多人在玩一個遊戲就是簡單的被娛樂。
被娛樂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舒緩人心的焦慮功不可沒;那如果舒緩心情之外還能收穫一些其他的價值會不會更好?
突然想到很久以前有個女孩追星,大家都知道這事情比較花錢。結果有個媽媽就借這個機會教小孩怎麼賺零花錢,然後設立了自己的追星基金……算是一種理財知識的提升吧。
幾年前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幾個初中女生喜歡一款古風劍俠遊戲。女生的愛好方式與男生不同,她們要買戲服出cosplay。而她們的家長似乎也異常的開明,只要求她們用陽光正確的方式供養自己的愛好。所以她們會合作排練、出展,也會去買服裝然後二手出掉。這些能力我作為一個社會人尚不如她們。只能說這就是興趣的力量吧。
5、做一個值得尊敬的家長(這段是寫給家長的)
為什麼很多網癮少年不聽家長的話,原因有很多。然而我看了楊永信的做法之後,我大概猜到一個共通點:他們絕對不尊敬他們的家長。
而楊永信也只是用暴力做到了這件事情而已。
其實很多家長的行為是蠻有趣的,一邊在麻將桌上吞雲吐霧,一邊對小孩說:你要好好讀書,不然以後就跟你爹一樣混日子。
我覺得這種行為和自毀長城沒什麼區別。
家長的威信是依靠知識、力量、氣度等一些優秀的東西匯聚而成的。
在別的家長努力的時候頹廢,成為了一個盧瑟之後,寄希望於未來自己的孩子能夠飛黃騰達拉自己一把?
把自己的生命主宰權丟給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家長也是蠻有趣的。
6、為自己而戰(這段是寫給孩子的)
生命就是個遊戲,走在路上每個怪物,每個支線都是未來打boss的時候重要的積蓄。
曾經有一個遊戲,為了快速打到boss,我跳過了很多小怪,可是後來越走越慢,打一個小王就要吃很多葯,而且耗時很長——因為我的等級已經落後小王很多了。
而這時候我再想回頭去打那些低等級的小怪,發現等級相差太大,他們的經驗縮水了;
回頭再去做支線任務,發現等級高了,任務關閉了。
生命就是個遊戲,不要問為什麼boss前面有那麼多難關,有那麼多雜兵——幹掉他們,不然連boss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關於彈鋼琴的分割線(本段與主題無關)======================
為什麼要說彈琴呢,是因為這是個蠻有趣的事情:很多人確實是被家長逼迫最後成為了藝術家。正所謂學音樂無非三招:一哄二騙三鎮壓。
不過我想告訴大家一個更有意思的事情:我的小提琴老師的女兒學的很開心。
因為樂器是無罪的。
樂器本是表現心情的工具,它本身並不苦也不枯燥。
有人此刻估計要跳出來打我。
那我就講個關於我另一個前公司的領導,她女兒學琴兩年。現在極度厭學,主要罪狀包括:
1、女兒為了不學琴,連弦都崩斷了。
2、為了陪女兒練琴,我都不看電視了。
3、我請的是XXX老師,很貴的!
4、我買了XX牌的琴,專門託人從國外帶回來的
……
然後意思就是:真想揍她一頓!
於是我對領導的言論發表了強烈的譴責。因為除了第一條(本來崩斷就很正常),其他不都是自己作死嗎?
後來我淘書店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本流行歌譜,是專門改編成小提琴版本,基本一把就能搞定的那種。如獲至寶,推薦給領導……
從此她們就過上了女兒拉琴媽媽唱歌的幸福生活,據說偶爾還會去學校和社區做做演出。
其實孩子都有虛榮心,一旦發現這個玩意是能夠曬的,他們也會有一些動力。
當然,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說服了領導放棄「兩年內考四級」這個信念。
這是我的老師說的,大意是:考級有什麼用,半本霍曼之後一般的歌你想拉什麼就拉什麼。
回到這部分的主題,逼著學音樂行不行?當然行。不逼著能不能學?也能學。不過,第二種方法對家長的要求比較高,如果家長連個五線譜都不認識,那還是算了吧……(攤手)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以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科技三定律》
——道格拉斯?亞當斯。
不光是科技,感覺在文化、娛樂、政治方面都有這個趨勢。
可能跟成年人逐漸固化的世界觀有點關係。
如果沒有養成一個具有足夠包容性的觀念。
遇到與自己觀念不合的事物又不願意嘗試。
面對弱者和小輩還堅持著絕對控制權的話。
似乎很難避免這個問題。
另外不止是家長,有很多的年輕人也是。
明明自己是也從追星、早戀、逃課、打遊戲的爭議中成長起來的。
但是當他們面對更年輕的00後10後的時候,嘲諷的聲音卻並沒有減少。
根源是把監護權當成了所有權。
孩子叛逆,頂嘴。一定是網路害的
不上進,網路害的
早戀,網路害的
抽煙,網路害的,
我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都是網路害的,跟我從小打他,罵他,羞辱他,溺愛他,一點關係沒有,我對他們多好。對一定是網路害的。
PS:以前沒網的時候呢?
都是電視害的。
電影看多了
課外書看多了
交了幾個壞朋友
反正跟我沒關係。
既然不是我的錯,那就是我孩子被帶壞了,壞了就要修,病了就要制,
什麼效果好,用電療,電傻了,就好了,我辛辛苦苦養個傻孩子,我好可憐,你們都要可憐我,
我之所以,孩子不聽話,老公不喜歡我,單位不開心,人際關係不好,都是因為我有個網癮的孩子鬧得,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都是網路不好,不僅我要電我的孩子,我還要舉報他們讓他們的孩子被電,我們要成立個組織要讓更多網癮的孩子被電,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好!
我沒錯,錯的都是他們
沒想到會破千,我也只是調侃一下,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反應。現在我想說說我的真實的想法。
本來有很多的話,但是,讀書少,有些話怕說不明白,到最後產生了跟多的歧義就不好了。我現在只想講一下我的一些所見所聞,然後在簡單的說一下我的想法。
我是個在家電賣場賣家電的,每天都有無數的人來到賣場,也有無數的人離開,我最頭痛的莫過於熊孩子了。熊孩子一來,就像野豬進村,亂動我的商品,亂拿我的標價簽,還把我們展示的房屋模型,拆了又拆,最過分的你見過隨地大小便的么!
當然我說這些的目的不是說熊孩子,而是熊家長,因為在這些鬧劇中沒有一個,記住是沒有一個家長,嚴厲 的阻止,甚至不阻止,最多在我們的提醒下吼上兩句,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有 一次我看著一個小孩子,爬我們的展櫃,把我們的東西亂擺,實在是氣不過,裝出一副兇狠樣,「你在亂來,我就把你關起來」,我說道,
「你敢動我,我就把你們這裡全部砸爛!」一個大概4,,5歲的小孩子對我說:(法律要是不管,我TM早打死他了),而他的媽媽在一遍根本理都不理,一副無所謂的表情。
還有一個小孩子,由於太鬧騰,我的一個同事阻止他,(大概也是4.5歲的樣子),他就對著我的同事,********,*********,語言之過分,比那些噴子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爸爸在旁邊就在一邊賠笑,「小孩子,只是小孩子」
還有一個小孩,如果不依他就高聲叫,這叫聲不是一般小孩子哭鬧的聲音,而是,恐怖電影裡面,被害女主角恐怖的叫聲,那種高八度的聲音,聽著胸口疼,讓人想自殺。
還有電視裡面看的,一個小女孩,也大概只有7.8歲吧,就有狂躁症的表現一旦不如意,就瘋狂的扯頭髮,我看了視頻,視頻里小孩子在做過家家,一個假裝商家,一個假裝買家,小女孩非要賣一個東西給另一個小孩子,不買就發狂扯頭髮,還高聲亂叫,那眼神根本就不是一個小孩,而一個打了興奮劑的野獸。還有一些就不一一列舉了,太多,太長,並且都差不多。
說了這麼多例子,我想說,我們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我們對小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當一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最需要的應該食物,但是比食物還重要的是家長們的懷抱和溫暖,(這個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就是小猴子在收到驚嚇是,本能的會躲到有溫暖的人造毛皮中,而不會選擇代表食物的奶瓶),反之看看我們的家長,(當然我是指一部分,我看見的一小部分)要不就是自己不管給自己父母代,而年邁的父母只有,哭了給水,要不就給奶,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抱抱,要不就是跟養寵物一樣養孩子,活潑可愛的時候喜歡的異常,一旦生病和哭鬧的時候,百般嫌棄,百般無奈,然後就是粗暴的對待,要麼給水,要麼給奶,要麼不管。我還看見給幾歲的小孩玩手機的只要她不哭,甚至教幾歲小孩子,喝酒抽煙的,因為他要。
我記得有一次我看鏘鏘三人行的時候,李玫瑾老師號召在小孩子幼年的時候多抱抱小孩子,讓他們天生就產生對人的好感。那些從小被家長抱少的小孩,天生就缺乏對人的信任感,也缺乏安全感。如果那些小孩長大以後,我猜想對某種東西成癮的機會要大於一般小孩。(這句是我猜的)他們即沒有安全感,又沒有培養良好的個人愛好,只能逃避現實,所謂的網路成癮,都是輕的。萬一發展的不好就會變成酗酒,嗜煙,最後只能吸毒了。
我想說的是那些熊家長錯誤的教導下,養育大的孩子,天生缺乏對人的信任,又天生缺乏安全感,從小的教育就是食物就是一切,又在熊家長的溺愛在產生了只要我哭,我鬧,我傷害自己和他人就可以得到一切的錯誤人生觀。這種小孩子一旦長大,是什麼結果。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大家算一下,就算是百分之一,在中國也有幾百萬這種人。然後他們也會結婚,也會生小孩,他們又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想現在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只是初現,再過幾年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
最後我來正式的回答這個問題,家長害怕網癮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害怕看到,自己的孩子容易對某種東西成癮,沒有安全感,青春期過度叛逆,到最後生活的不如意,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的根本原因,還有自己混的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是自己養育的方式失敗,是自己的本身性格的失敗,
PS :為什麼會產生楊教授這種變態,並且這種變態還有巨大的市場,只不過是那些失敗的家長,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理由而已。
初中我玩電腦,每天寫完作業至少玩到10點,大概一天玩2,3個小時吧,周末的時候我就抓緊寫作業,寫完就玩電腦,上午10點玩到中午1點,休息一會,晚上繼續玩。高中的時候上了學,對電腦可能僅僅局限於上上網,看電影,遊戲很少碰了。不過我還是因為這個和我爸媽吵了一架,因為我不想上大學。覺得沒用,白交錢去學校學四年。家裡就開始說我一直玩電腦,玩瘋了,我真的差點就去臨沂了。後來我離家出走了三天,爸媽怕了,不過當時我拒絕和爸媽住在一起,而是選擇和姑媽住在一起。僵持了大概10多天吧,我爸媽還是去了一次臨沂。後來跟著爸媽回來了兩個男的,拉著我就往外面走,我跳下了一層半的窗戶,圍觀的人很多,腿骨折。住了兩個月。爸媽終究是放棄了。後來也是不管不顧,現在我一星期收入3000.最近我問爸媽,如果回到當年你們還會那樣做嗎,爸媽回答:還會那樣做。我問為什麼,爸媽說:因為你不聽話。一句不聽話,可以隔絕任何反對的話語,父母要的只是你聽話,按照他的人生軌跡走下去。哪怕你以後結婚和生孩子,也必須按照他們的想法。我做不到改變,我只能將我的經歷發出來。
—————————————————————分割線———————————————————
非常抱歉很多人在撕逼,但是我覺得我回答沒錯,題主的副標題是:如果每年可以賺上百萬上千萬,家長還會怕網癮嗎?
我的回答是我賺錢多,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我也反對父母想把我弄到裡面去,有錯嗎?
你們情緒不要這麼重,這樣很難探討問題…
其實這事說到底就是信息傳播不到位的問題,
不到位到什麼程度呢,電擊羊這事當年已經鬧得小圈子裡義憤填膺了,無果。
之後再次在SNS上火起來,傳播到近全民的程度已經是現在快十年後了。
一個(算是)正義的,合理的,且有人有心想聽的事都需要十年。
那你們覺得要是有些人一心閉目塞聽的話那信息傳播速度有多慢。
小地方的父母護起犢子來戰鬥力那可比大城市的厲害多了,法治觀念相對比較差。
若十年前電擊羊模式的不合理性的認知度能夠達到:
再不轉這條說說,日本特務雷霆楊太郎就要腐化青少年佔領中國。
那麼這群缺乏法制觀念的長輩恐怕堆起屍山血海也要砸爛他的狗頭。
也就不會有十年後相關從業者,大小媒體的第二次檄文戰爭了。
比較敏感的人應該注意到我用了一個政治不正確的說法,小地方的Blahblahblah
接觸網路時間長就是網癮,和河南人放下井蓋,女人救世劍,外國都亡我之心不死一樣,
本質屬於一種簡單分類法,不想具體了解某個未知事物就打包妖魔化。
這也是一種信息欠疏通的體現,這個不是環境不疏通而是主動拒絕接受新信息。
可怕不在於拒絕接受,在於拒絕接受還有(拒絕)執行力。
比如我極其厭惡同性戀,但是我大學時候班長就是同性戀,我也不能看見就打他一頓吧。
我們除了正義的聲討更多的是應該檢討警醒自己。
我們也會老,也會有接受新信息接受得不夠充足的時候。
你最次可以閉目塞聽,但不能暴力去拒絕別人接受新信息傳播。
沒了電擊羊,只要還有人有執行力,又拒絕接受新信息。
伺候這些人的雷劈驢,閃電猴還會接二連三的出現。
==============================================================
說到底,電擊羊也好,家暴也好,功夫網也好,
都是一種對(改變了的)外界信息的的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
問題在於,在國內傳統文化里,長輩對晚輩的執行力是不容置疑的…我家人說過一個特經典的理論,當時是說電視劇看父母擋著兒女結婚這事引申出來的。
年輕男女搞對象,你拆散失敗了呢,你面對小兩口以後很難做人。
你拆散成功了呢,兩個人分別會恨你如果沒有你當初就能過上(甚至可能不存在的)好日子了。
這個事怎麼講都是得不償失啊…
電擊羊這個事我的長輩也是提出了一個很類似的觀點。
這個孩子要是本質是好的,那麼遲早會自己長回來,你電他只能遭恨甚至讓他變壞。
這個孩子要是本質是壞的,那麼你電他一電以後就不殺人放火奸淫擄掠了?還花錢。
要麼浪費錢要麼以後在晚輩面前不好做人,這個,不值。
說真的,你要是真生了個十惡不赦的王八犢子出來,
真的不應該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王八嗎…………………………
作為遊戲研究人員來勘誤一波:
1.網癮作為一種病沒有確立沒有確立沒有確立。提出網癮是病概念的美國心理家協會自己都承認因為缺乏臨床標準,並不能把網癮當作精神疾病確立起來—偏偏我們拿來就用,還用得高興得很。詳細論證過程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964355?refer=theoffline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964355?refer=theofflin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是不是」還沒建立起來呢,瞎談什麼「為什麼」啊。這篇文章八月就發了,跪求各位看一看;作為學界也就只能貢獻到這裡了。常有人抱怨學界與社會脫節,但我們積極應對貢獻出文章時,求不要一句「太長不看」就跳過。畢竟要在學理上駁倒對方,不能靠賣萌煽情講段子,而得靠邏輯證據的乾貨啊。
2.之前的電擊步兵等磚家不是研究遊戲的專家,不是不是不是。他們實際是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以外說話。在對遊戲根本不理解的情況下,就盲目把成癮的概念套上去,不管成不成立。遊戲研究(Game Studies)是一個專門領域,有自己的方法,遊戲研究學界也曾專門撰文質疑這些並非此領域,卻依靠不成立成癮概念得名得利者。我國對專家有一種不合理的期望,總覺得他們在其他領域講話也是管事的。就是這種觀念給了這些人誤用磚家身份的機會。實際上,專家的特點是「專」啊,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資格稱專家,要看他在這個專業領域做了多久研究多少貢獻,而不是看他有個博導頭銜就完事。
3.家長和社會這麼輕易就信了這些其實並不懂遊戲,可能只懂上癮的磚家,是因為他們的說法迎合了我們文化對遊戲長久以來的偏見。我曾考證過在中文裡表達遊戲的幾個字的字形與字義,亦從二十五史及中華語料庫中檢索「遊戲」常用的場景,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儒家文化,特別是宋明以後的儒家文化長期貶低遊戲,視其為不務正業之途,只有昏君佞臣及動物才遊戲。而因為這遊戲者的群體幾乎是生物的,是低於文化的,遊戲就被當成一種慾望的媒介,成癮的文化鏈條因而建立。但這是偏見,早就被駁倒啦,其實我們講這個也講了好多年了,只是可惜影響力比較小,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而已。希望這次科普能稍微改善一下這種狀況,也請關心網癮的大家幫忙多傳播。
詳細論述可見最近一次東方歷史評論的演講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414316391uk=1932581396
其中還講了遊戲研究的現狀以及和現有學科結合的研究潛力,請感興趣的朋友自取。
另補幾張圖,都來自上面鏈接中的ppt。這個觀點我發展了近兩年,在國內外會議上都和人交流過,才呈現出比較明晰的狀況。請尊重一個認真的研究者的心血,請勿盜用,引用時務必註明轉自清華大學劉夢霏(或者@大貓咪F),侵權必究。見解抄襲也算抄襲,不是你把我說過的結論用過的方法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遍這些東西就變成你的了。要想領域內有像樣的研究出來,就得先尊重別人的著作權,保證正確規範的引用,這樣學者才敢奉獻心血出來科普。謝謝大家。
(中間還有一張中國古代遊戲的圖死活傳不上來,請自行下載ppt吧)
這不是我的故事,是一個朋友的。
那時候,電腦才剛剛普及,說是這麼說,其實那時候已經是2002年左右了,但因為朋友出生在一個小鎮,所以知道世界上有電腦存在時,就已經晚了很多人一大截,那時候主流的遊戲都是搶灘登陸,紅警,帝國時代,CS之類的,每天都有人在鎮上一個土豪開的黑網吧里,大吼大叫著要撕碎對方。
我朋友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黑網吧電腦只有10台,而想要玩電腦的人恨不得能從1樓排到4樓(這不誇張,黑網吧收費才2塊錢一小時,而且僅此一家,鎮上又有一些外來務工人員,這點錢對他們來說並不多)所以就誕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搶機子。
中午去基本沒位子的,所以朋友非常兇殘,他在每天早上6點左右準時起床,然後去網吧等待包夜的人包夜結束,然後上去玩兩三個小時,在十一點左右時回家。
只要他有錢,他就會去上網,無論那一天上不上課。
開始他用各種各樣的理由欺騙老師,因為他學習比較好,老師也挺相信他,後來,他的理由變得有些莫名其妙,學習也有些下滑,再然後,他就被跟蹤他出門的父母發現了。
他的父母並沒有跟他講道理,或者說講道理的方式很簡單——他被父母用棍子從網吧一路打回家。
他跟我說起這事時,內心還感嘆不已,他說還好那時候你們都在上課,要不然,萬一被XX看見我現在的樣子,真是死的心都有了。
XX是他一直喜歡的女孩兒,他跟我說過很多次,每次說起她,朋友臉上都會很自然地流露出笑容,也許是在幻想著他們以後的生活。
在受了這麼一頓爆打後,朋友痛哭流涕,在他父母面前寫了保證,說自己以後絕對不碰電腦一分一毫,一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當然,每個小時候有類似經歷的人,都知道這種保證的含金量有多高。
果不其然,在身上的淤青還沒消散時,朋友又去上網了。
這次,他學聰明了很多,他每天晚上凌晨1點出門,去網吧看有沒有空座位,沒有的話就折返回家睡覺,有的話就坐上去玩到七點左右,然後拿著書包去學校上學。
這個方法相當聰明,因為網吧電腦少,凌晨一點基本都是滿座,所以朋友基本上一個星期只有兩三天才能遇到有空機子的情況,也就說,他只有兩三天會在課上打瞌睡,這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因為頻率太高而被發現的可能。
不過,紙是包不住火的。
他老爸某天起夜,發現兒子床鋪是空的。
於是,他又被發現了。
這一次跟上一次差不多,上一次他是白天被他爸一路打回家,這一次,他是凌晨被他爸一路打回家。
有人會問,為什麼他爸不告訴網吧老闆,讓他以後別讓自己兒子進來?
第一,他爸很老實,換句話說,他爸有些慫,雖然老實不等於慫,但他爸跟誰說話都只會笑笑,然後點頭,我想就算他爸這麼說過,也不會起太大作用,畢竟,柿子,永遠先挑軟的捏。
第二,開網吧的是鎮上的一個土豪,而且別忘了,這是黑網吧,鎮上的土豪並不止他一個,但只有這個土豪開了網吧,而且僅此一家,這裡面包含了些什麼意思,我想,我不用說透,你們也懂。對這樣的人,你根本不可能威脅他,難道你說,你以後再放我兒子進來,我就把你的網吧電腦全砸了?
所以,他爸只能拿朋友出氣了。
那一天,他一晚上都在挨打,他爸邊打邊罵,越罵越氣,越氣越打,小孩子的身板,能承受多大力量呢?於是,他的右手臂被打斷了。
直到現在,他的手臂上還有一條長長的疤,我把肉串遞給他時,問到,你恨你爸嗎?
他搖了搖頭,說不恨,畢竟這一切,都是自己自作自受。
手臂打上石膏那段時間,是他唯一沒去上網的日子,沒辦法,只有一隻左手,怎麼玩都不好弄,所以,他只能在學校認真上課了。
而那時候,班上漸漸傳出一些他的風言風語,有人說他為了去網吧上網,偷家裡的錢,被他爸發現了,所以打斷了手,也有人說,他在網吧和人搶機子,進而引起鬥毆,才被人打斷手的。
那時候,家長們都教育孩子不能偷錢,不能去網吧,不能打架,所以,打過架的,上過網的,在大多數孩子里都是異類,是壞孩子,不要和壞孩子一起玩,這是每個小孩都應該懂的道理。
於是,他漸漸被大家疏遠,課後基本沒幾個人和他玩。
然後,班上的一些扛把子,就開始欺負他,拿他取樂。
朋友很好地遺傳了他爸的特點,遇到流言默不出聲,遇到欺負逆來順受。
漸漸地,他變得有些孤僻,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他說,他並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關鍵是,那個他喜歡的女孩兒,也在背後中傷他。
也許他覺得自己唯一能相信的人也背叛了自己,這讓他很受傷。
現實的一切都讓他感到難受,所以,他選擇了逃避,而逃避的方式,就是上網。
朋友上網上的越發厲害了,今天剛挨了一頓打,明天立馬就去了上網了,他家裡早就不給他零花錢了,他上網的錢都是自己掙的。
怎麼掙?撿垃圾。
那麼大一個鎮子,只有收破爛的,沒有專門倒騰垃圾的,朋友看準這一點,下了課就去垃圾箱里各種翻,然後將垃圾上的泥巴洗洗,送去收垃圾的地方。
因為撿垃圾,朋友身上總有一股子臭味,班上的人更加嫌棄他了,甚至都不願意跟他坐到一起,那些欺負他的人也不幹了,都嫌他身上太臭了。
大家都罵他是垃圾的兒子。
越罵,朋友上網的想法就越強烈,有時候,撿垃圾的錢不夠,他就偷家裡的錢去上網。
而他父親大概早就對他喪失希望了,他家裡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家人估計已經把所有的重心放到了弟弟妹妹身上。
他已經成了家裡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那時候磁爆步兵還沒出名,他家裡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說了千百遍,一點用也沒有,真是恨不得要給自己的兒子跪下磕頭了。
但是,什麼用都沒有。
很多人都在一味地指責父母的愚笨,但你想過,他們的絕望嗎?
這一天,朋友又從家裡偷了錢,他告訴我,那一次,他偷了很多,好像有幾百塊錢,他都沒想這麼做的後果,他只覺得很高興,這筆錢,足夠他在網吧揮霍很長一段時間了。
他父母在他開始撿垃圾後,就不怎麼管他了,就算他上網,也不來網吧抓他了,但這一次,他錯了。
他爸捏著拳頭,在網吧里看見他的那一瞬間,就奮起一腳,直接把他面前的電腦給踢壞了,然後,把網吧里電腦砸的砸,摔的摔,基本沒一台好的了。
那天土豪沒在,看著網吧的是土豪的小弟,小弟看見這情況,提著木棍就要去打他爸,沒想到他爸從懷裡摸出一把刀來,眼睛血紅,用刀指著那個小弟。
「我是不是早就給你說過,叫你們不要放他進網吧來了?」
老實人發怒是很可怕的,那個小弟舉著棍子,站在原地不敢動。
他爸又一腳,狠狠地踢在主機箱上,然後,就帶著他回去了。
他說,也許那天所有人都覺得他爸很英勇,但只有他知道,他看見自己父親的舉著刀的手,一直在發抖。
在回家後,他爸還沒來得及讓他把錢交出來,那個土豪就帶著一眾小弟找上門來了。
一堆人,朋友說可能有二三十個,每個人手裡都拿著棍子,一臉戲謔地看著他們一家五口。
他爸看了看外面,又看了看自己的家,低下頭,看著朋友,說了句。
好好照顧弟弟妹妹。
然後就走了出去。
和這麼多人硬拼肯定不行,他爸雖然有些慫,但並不傻,他爸只做了一件事。
——喝農藥。
你或許會覺得有些好笑,但他爸畢竟是老實的農民工,發泄過後,又回到了原來那個狀態。
他爸甚至連我做鬼也不會放過你們這類的狠話都沒說,直接走到那堆人裡面,然後就擰開瓶蓋就喝了下去。
砸了人家那麼多電腦,很明顯,自己是賠不起的,所以,他爸也許覺得,只有自己的命,才能平息土豪的怒火。
有些可悲,不是嗎?
在看見他爸喝葯的瞬間,朋友就瘋了。
我的意思是,朋友就怒了。
朋友迅速沖了過去,背起他爸就往醫院裡跑,一路跑一路哭。
雖然他爸有些瘦,但那時候,朋友才上四年級,或是五年級,估計也就十來歲,誰也不知道,他那裡來的這麼大力氣,能背動一個成年人狂奔那麼遠。
而那個土豪,估計也只是想上門找他爸賠錢,沒想到竟然弄出了人命,那時候,打人打殘了都沒關係,只要賠點錢就好,但要是出了人命,縣上,甚至市裡就會有人下來,這樣的話,很多東西就會曝光了,那個土豪可能是考慮到這些,也就灰溜溜的走了。
朋友說,送到醫院的時候,他爸已經在吐白沫子了。
他告訴我,如果那天他爸死了,他一定會去殺了那個土豪全家,然後自殺,去找他爸,跪下給他磕幾個頭,說聲對不起。
我本來想嘲笑他,就他當時那身板,估計連土豪的面都沒見著,就被人家小弟給揍死了,可我看到他的眼神時,選擇把話咽了回去。
他的眼神無比堅毅,也許和當年他抱有這個想法時一樣。
萬幸的是,上天還是眷顧他的,他爸最終還是被搶救過來了。
不過,因為中毒有些嚴重,造成了他爸肺部還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在治好以後,他爸變得非常虛弱,再也做不了重活,只能呆在家裡做一些小的手藝了。
後來他爸窮則生變,學會了泥塑,我家裡還有一個他爸送我的泥塑老虎,活靈活現的,特別好看,他家也通過這門手藝,在被那土豪因為賠償而弄得家徒四壁時站穩了腳跟,大落大起,因禍得福,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而朋友讀完初中後,也就輟了學,去了一個外地親戚那裡打工,每個月都會寄一點錢回家。
現在他生活得很好,至少,在我還沒確定工作的時候,他已經有穩定收入了。
聊起以前的事,他感慨萬千,但我知道,他在一臉輕鬆中說出來的話,背後的血淚到底有多沉重,就比如,他曾多次告訴過我,他對不起他爸。
因為他的關係,他爸差點賠上自己的性命,因為喝農藥,得到了一個殘破的身體,每天氣喘吁吁。
他說,他每次看見他爸因為喘不過氣而憋得滿臉通紅時,都忍不住想狠狠的抽自己兩大耳刮子。
也真得慶幸朋友是個孝順的孩子,要不然,他恐怕連那一點愧疚之情都沒有。
我問,你當年經過那件事之後,還會玩電腦嗎?
他嘆口氣,玩,不過,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了,玩著玩著,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爸,想著想著,就玩不下去了,只能關了電腦走人了。
我又問他,現在還玩嗎。
他笑了笑,當然玩啊,畢竟電腦又不是壞東西,除了遊戲,電腦還能用來工作。
我又問他,如果以後你兒子也像你以前那樣,你怎麼辦?
他想了想,說,那我就把我的故事告訴他。
說罷,舉起酒杯,一干而盡。
但我卻注意到,當他舉起酒杯時,臉上滿是欣喜,放下酒杯時,眼中儘是淚花。
家長害怕網癮的根源是什麼?
我覺得,是因為絕望。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網癮,比如一會兒不看手機,就覺得心裡難受,盯著電腦,就能盯一天。
但只要有正事的時候,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放下手機,關上電腦,先去把正事做完。
朋友那時候網癮極大,只要有錢,網吧就是他的家,吃,住,全在網吧,恨不得上個廁所也要抬著電腦去,整個眼瞳里只有一個東西——顯示屏。
有很多新聞都報道過,有人在網吧里猝死,你在罵猝死那人是個傻B,竟然能玩電腦玩到猝死時,有真正地換位思考過,想想為什麼他們玩電腦竟然會玩到猝死嗎?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而家長們呢,他們對此有何辦法?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辦法。
打罵?根本不可能有效果,也許當時有點效果,但傷一好,甚至傷還沒好,網癮者又去上網了。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別逗了,這比打罵更無力,一個兜里有五毛錢都恨不得送到網吧里去的人,能聽的懂你的苦口婆心?他會管你怎麼怎麼樣?
他只會擔心卡里的錢能不能升完這一級,要是沒錢了該去哪裡弄錢。
沒辦法,用了所有的辦法,依然找不到解決辦法。
好比你打遊戲,丟了所有的技能,還A了好幾十下,結果提莫只是輕輕地吹出一根飛鏢,你就回家泡溫泉了。
這有什麼辦法?回家等20,趕緊下一把吧。
家長們能等20?家長們能等下一把?
我反對電擊療法,但我更不想去罵家長愚昧。
他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方法全用了,求爺爺告奶奶,講道理用暴力,拼盡自己的全力,然而還是拯救不了自己的孩子。
他們絕望了,真的真的絕望了。
網癮徹底擊碎了他們對孩子的所有期望,因為絕望,他們害怕了。
害怕失去孩子,害怕失去家庭。
愚昧嗎?
這肯定是愚昧的。
可是,他們又有什麼辦法呢?
PS (T_T)評論區的同學們,百姓無粟米,何不食肉糜,找個聽得懂的朋友交流想法就好,幹嘛呢老是要吵架呢?
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直接說答案吧:和錢無關,根源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成因是家長的無知。
孩子患上網癮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因為家長的無知和孩子之間溝通的障礙,一般都是孩子的天性遭到家長的壓制和扼殺在網路中能找到一個滿足自己精神的東西,其實只要家長滿足了孩子渴望的那個點,網癮這東西不攻自破,可惜太多家長的無知和出於對未知事物的不可掌控不能理解恐懼在一開始把孩子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點到為止不展開說了。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非常準確的問題,也是一個挺大的問題,作為一個兒童心理的工作者,我會嘗試用我微薄的經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回答可能比較難讀,請見諒。
先上結論:當一個孩子出現網癮的時候,家長的恐懼在於,自己喪失了為人父母的資格,而且這種剝奪資格的人,正是自己的孩子。對於一些家長來說,當他們放棄了社會的成就,父母這一角色就是唯一的價值感來源,當為人父母的資格被剝奪之後,他們整個的人生價值感都消融了,這是父母對網癮等等一系列的議題下恐懼的根本性原因。
這個結論的導出,首先我們要先從父母這一角色開始。父母這一個角色是在是一個太過複雜的角色,甚至比絕大多數工作中所承擔的任務都要複雜,曾經有家長跟我開玩笑說,要是父母這一個職業做的成功,那麼在其他行業里做的成功是必然的。那麼它複雜在哪裡呢?
首先,父母這一個角色要承擔起社會的期待。社會對孩子的期待,在於希望每一個新生兒可以順利的過度,成為一個有利於社會群體的成員,但是新生兒是一無所知的,那麼是誰開始進行引導孩子的這個過程呢?是父母。所以父母自身,其實是感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各種各樣的壓力。特別是當孩子表現出一系列與社會期待不符的行為的時候,父母表面上會明著批評孩子,但是實際上卻是自己在擔心自己沒有辦法滿足來自社會的期待。所謂」子不教父之過「的說法,就是在描述這個職責的事情。但是這個說法本身卻是錯誤的,這個錯誤在於,過分的放大了父母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的作用,縮小了社會的因素,例如學校和社區的作用。所以父母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其實正在承擔起一些額外的壓力。
其次,父母這一個角色承擔起父母自己的期待。這個會涉及到父母自身經歷,還有對孩子的期待上,這兩個因素構成了家長自己對孩子的要求。父母對自己的認知方面,首先不得不說的是家長的創傷對塑造期待過程中的影響。很多家長在小的時候經歷過一些創傷,比如比較嚴苛的父母,或者說經歷過比較動蕩的年代等等,或者是家長們自己社會化失敗的那一面等等,這些因素會使家長們把自己的一些未完成的遺憾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我經常問家長的一個問題是「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大部分的家長開始的時候會說沒有,但是後面聊多了之後,總會告訴我一些東西,比如長相要什麼樣,性格要什麼樣,愛好要什麼樣,等等這一些期待,家長總是會不自覺的把孩子往自己理想的方面去培養。
這兩種期待合起來,會構成對孩子的要求的同時,也會構成父母自己對這一角色的理解。比如有些家長在社會化過程中步履艱難,那麼當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會把教育重點放在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艱辛上面,甚至過早的讓孩子接觸到一些較為黑暗的社會面。他們在滿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時,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需要。
最後,父母這一角色要承擔起孩子的期待。如何認知和處理孩子的需求和期待,其實某種角度來說才是父母這一角色最核心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目前大部分的家庭中的情況來說,卻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那一環。
孩子在0-18歲成人的過程中,這18年的變化,可能比大多數成人一生中的變化都要大。在每個階段中,孩子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從基本生理滿足,到歸屬與愛,到探索與求知,到渴望被尊重與理解,到獨立。這些需求,孩子們的表現卻是複雜與糾結的——一歲半的孩子,他們在不停的嘗試從媽媽的懷裡跑出去的同時,當媽媽放開手,孩子又馬上縮了回來,那這個孩子心理中正在體驗一種什麼呢?那假如孩子在使勁掙脫媽媽的懷抱的時候,媽媽以一種威脅的態度,孩子哭了,那這樣的過程會給孩子的心理什麼樣的影響呢?等等這些問題,構成了孩子複雜的心理情況。那家長是否具有足夠的敏銳度和覺察度來體會和處理孩子的需求呢?
實際上來說,在我的眼中,這三個期待其實應該是一個三角關係,這三個期待中,其實相互之間有對抗,同時這三者之間有相互支持的關係。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具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而言,這個三角是失衡的。這種失衡體現在父母因為自己的某種執念或者體驗放大了自身的需求,在這個三角中,尋求與社會要求那一邊聯合,去壓制甚至無視孩子的需求。這樣的力量越強大,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就越嚴重。隨著孩子年齡長大,自身感受到自己的需求長期被忽視和壓制,他們會慢慢產生一個想法:既然我的父母沒法滿足我的需求,那我只能自己滿足了。所以他們開始去跨越父母,為自己在社會的某一個團體中尋找一個位置,當他在那個位置中獲得到自我滿足,那他自然就會放棄父母,也就是炒了父母的魷魚。而這個時候,父母會感受到危機感,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哪裡做錯了,但是還是想要與過去同樣對孩子的影響力,但是實際上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諷刺的是,這種循環的開端,是始於父母對孩子需求的無視,當孩子們找到自己的歸屬感的時候,他們開始無視家長的時候,家長卻表現的和孩子們一樣。稍稍不同的是,家長可以使用自己的資源強制的去壓制孩子的行為,但是這種不公這卻是所有不幸的開端。
所謂的網癮問題,其實無非也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果。我所接觸的孩子中,夠所謂網癮的定義的孩子,最小可以到8歲,他們執著於那些遊戲,其實是因為只有在遊戲中,他們可以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去和人進行溝通,比如有的孩子通過攻擊性來和其他人建立聯繫,在現實中父母是絕對禁止的,那麼就只有通過槍戰以及在我的世界中坑別人,來獲得與別人建立聯繫的感覺。那麼至於為什麼那個孩子只會用攻擊性來和別人建立關係,那是因為在他過去的經驗中,他就是這麼被對待的,所以他也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網癮問題和其他孩子的心理問題一樣,都提示了作為家庭系統本身,在某一側,已經瀕臨崩潰。
最後,我想引用一首歌的歌詞作為結尾,我想這首歌唱出了很多青春期孩子的迷茫與感受。也應該是這個問題最佳的答案。邪惡少年EB - 寫在01年4月30日
寫在01年4月30日爸爸媽媽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
我已經遊盪在了夜幕下的街頭
這個家實在太累我無法承受只有出走
我寧可睡在馬路在街頭做老鼠
也不想回家因為家裡我連老鼠都不如
你們說的每字每句都是金科玉律
這一個每天我進進出出的家卻成了監獄
我什麼也不敢說不敢做
在自己的家裡我卻必須偷偷摸摸
我明明在呼吸卻壓抑得好象
就快要斷氣
現在我什麼也不管我必須離開這裡
受夠了這一切現在我想要一點改變
口袋裡面只有六十幾塊錢
但我不想回家那裡找不到我的尊嚴
家裡好比真空包裝袋沒有我的生存空間
爸爸媽媽對不起我不指望原諒
因為我也已經不明白應該要怎樣
才能抹平你們留在我心口的傷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流浪流浪
走在我的路上
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帶著我的憂傷
自由是我的方向爸爸你想知道原因
媽媽你問為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每一天我要面對你們一頓審判
為什麼我的日記你們總要偷偷翻看
為什麼我的CD被砸爛我的雜誌被撕成碎片
為什麼你們錯了卻從來都不肯道歉
為什麼同學來電
你們總說我不在家
難道我已經不屬於這個家
為什麼你們嚴密監控我的一舉一動每一步
為什麼你們的眼裡沒有兒子只看到分數
為什麼我大聲地喊出心裡話你們卻總是不聞不問
你們是假裝沒有聽見還是真的
沒把我當人
為什麼我們本是一家
卻非要打這場戰爭
為什麼我問了這麼多為什麼
卻從來沒有一個答案告訴我為什麼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流浪流浪
走在我的路上
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帶著我的憂傷
自由是我的方向太多讓我心碎的問題沒有一個答案所以
我只有逃避
你們傷透我的心卻總是一點都不在意
還在勸我懸崖勒馬
是你們把我一點一點推上懸崖
我有爸爸我有媽媽我有一個家
但我卻覺得自己更像屬於街頭的孤兒
我知道你們把我養大成人歷盡千辛萬苦
可我是你們的兒子不是一頭寵物
放下在我出生前就制定好的藍圖
讓我走自己的路
對父母的尊重不是言聽計從
我有自己的意見卻從來都得不到尊重
是你們讓我如此瘋狂
你們給我大腦
卻不允許我有自己的思想
我只是想要一點自由一點寬容一點尊重
卻總是被你們當作幼稚
你們可以繼續無視我的選擇罵我無知
但我的人生道路我的夢想你們無法阻止
別再嘗試把我捏成你們想要的樣子
我是你們的兒子
不是一個泥娃娃
也不是算盤珠子
對不起但我現在必須踏出家門
尋找自由在哪裡
信就寫到這裡
此致敬禮
你們的兒子
高夢博a.k.a.邪惡少年EB
2001年4月30日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流浪流浪
走在我的路上
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帶著我的憂傷
自由是我的方向
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流浪流浪
走在我的路上
凌晨三點的街上
冰冷的雨點在我身上
帶著我的憂傷
自由是我的方向
作為一個即將當爸爸的人,我對這個問題一直很關注,也思考了很久,寫下一些自己的體會和想法。
中國從來都不是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但卻是世界上出現「網癮」次數最多的國家。
在2014年BBC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以色列導演施拉姆和麥達利亞拍攝了一部關於中國戒癮中心的紀錄片《Web Junkie》,這部片里提到,在2014年的時候中國的網癮少年已經達到2400萬,他們是13-16歲的青少年,每天上網平均超過6個小時,他們是「家長眼裡的惡魔」。
紀錄片《Web Junkie》中導演提到,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講網癮與醫學病症相關聯,並採取治療的國家。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網癮治療中心遍地而生,早在2009年,據央視《經濟半小時》估計,網戒市場已經有300多家機構,市場規模達數十億。軍事化的管理、匪夷所思的「心理治療」、電擊,不時出現的網戒中心少年傷殘的事件,仍然不阻止家長把這裡視為「救世主」。
曾經以魔鬼訓練營著稱的徐向洋
家長唯恐不急的網癮,其實源自一個玩笑。
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這個名詞最初是美國的精神科醫生伊萬·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把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來開玩笑,
通過比照酗酒、賭博成癮的定義,編造了「手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作出敲打鍵盤的動作」等7條診斷標準,聲稱自己發現了「網癮」這種精神疾病。後來他也公開表示,只是一個玩笑,並無此種疾病。
在世界上,至今網癮並無公認的定義,在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診斷精神疾病的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與行為障礙類別目錄》中,從來為收錄過網癮。但在中國,儘管衛生部早已否認,媒體和報道中仍然會以此為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竟成了中國特色,並且在不少的家長眼裡,網癮是精神病,網癮需要治。
所以家長害怕的是什麼,是一個「被杜撰」出來的病嗎?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因為這種子虛烏有的病而身陷囫圇、毫無前途嗎?在我看來,家長害怕的很可能是孩子超出自己可控範圍的失控感,對於舊式家庭教育下,孩子不再為自己所屬,不再「聽話」的不安感。
舊式的家庭教育,雖然情況各有不同,但對於「好孩字」定義,大家卻頗為一致:學習好、聽話,而這種孩子,正是楊永信之流所稱,幫家長打造的「精品孩子」。
楊永信網戒中心裡跪謝父母的一幕
有一個朋友曾和我提到,她花了20年在做家裡最聽話的孩子,畏畏縮縮,即使從小成績相當出色,但因為從小被馴化、被教育,聽話的孩子才是對的,於是她什麼都不敢去做,什麼都怕做錯,在20歲之後,她開始聽從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做父母要求的好孩子,不去做公務員,不去考一些不知所云的資格證,她的父母並不能接受這樣的改變,一度覺得上大學的幾年變成了荼毒她思想,讓她不再「聽話」。即使用盡全力去掙脫父母的規制,她現在仍然會自卑、自責,生活在滿足不了父母期待的惶恐中,因為她潛意識裡已經覺得不聽話,就是錯的。
聽到朋友在說這段經歷時,我總會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段話:兒女不是父母的私產,愛也不應當成為一種強迫別人放棄自由意志的勒索手段,父母讓子女內疚,子女讓父母內疚,用負罪感互相挾持,用良心互相折磨,人人是人人的人質,這就是中國絕大部分家庭的真實寫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喜歡用內疚感「綁架」孩子,父母傾其所有,為育子成才,將所有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有一天孩子試圖獨立,都會逃不開,被判定為「不孝」的結局,家長的憤怒,是孩子真的有錯,還是有人動了他的控制權?
反觀那些,被冠上「網癮」的孩子,他們是不是「大逆不道」、「暴戾」我不知道,但我想一個父母可以將自己孩子交託他人,以體罰甚至更嚴酷的形式代替「教育」,並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我們在聽到這樣的新聞時,只會訝異,什麼時候,中國的家庭教育可以落後到如此地步。
所謂網癮不過是父母子女關係矛盾衝突上的一環,雙方的溝通無效,失敗的家庭教育,把家庭關係變得異常脆弱。得不到關注、無法從家長那裡獲得溝通,孩子的焦慮被塞進了網路里。長年累月,時間和矛盾撕裂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他們對孩子的變化感到陌生,等再次嘗試與之溝通時,他們發現相當久遠的記憶里,那隻溫順的羔羊不見,一切都超出了他們的控制範圍和心理預期,當父母認為自己無法負荷,並愚昧的認為這是一種病時,他們的孩子被他們親手冠上了精神病「網癮」的稱號。
一家網戒中心裡試圖求救的孩子
如果現實世界,給予的關注可以足夠,如果有效溝通可以代替指責和嗔怪,如果在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可以用更合理的方式去滿足,如果家長沒有執著於過分的「控制欲」,如果在愚昧蒙蔽自己之前,可以選擇相信孩子,那是不是不會有網戒中心裡撕心裂肺的叫聲,不會有求救的人,也不會有那麼多放棄回家,選擇流浪的孩子。
筆者背景:一名曾經在內地保險公司工作過的北美精算師。目前是微信公眾號【保乎筆記】(ID:baohunotes)的作者,知乎專欄地址:保乎筆記 - 知乎專欄
因為後代失去控制不能按他們想要的方法走,不會當提線玩偶。
真正的網癮患者在目前所謂的網癮人群中連10%都佔據不了,很多被判定為網癮的青少年只是因為喜歡上網,外加步入叛逆期不願意聽從父母,閑暇時間上網時不願意被父母指派去學習班、補習班。
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後代像木偶一樣嚴格聽從自己的指令,這是封建社會的殘留,父母之命大於天,後代只能無條接受,不管結果是好是壞。
在我們長輩的年代,父母就等於天,違抗父母天理不容,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封建習俗導致的結果,但對於新生代,這顯然是無法理解的,我們不會去忍受,新生代選擇抗拒,而這種抗拒在長輩看來是大逆不道,如果恰巧喜歡上網打遊戲,罪名成立,網癮毀了你,電擊治療七個療程。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父母喊出不聽就電死的話語了,他們覺得孩子要造反,就像古代皇帝擔心皇子推翻自己的統治權一樣,殊不知孩子們只是想要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處事方式,不管是對是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都是一種人生的經歷,父母要做的應該是扶著孩子的肩膀幫他渡過難關,而不是用籠頭套住孩子的頭強迫他走另一個與自己意願截然不同的道路。
送孩子去楊教授那裡戒網癮的,最起碼百分之六十都是這樣的父母,他們要戒的不是孩子的網癮,是叛逆,是自由意志,這也是為什麼羊叫獸在正常人眼裡評價很差,父母們卻支持他。
那種地方呆一陣後,孩子出來還敢違抗父母么?
然而木偶,永遠有線斷的一天,受過那種折磨的孩子,有幾個還會把自己的父母尊敬起來?
中國真心需要法律嚴懲虐待兒童的家長。
————————
本來沒想到會得到這麼多關注,刪去了與朋友個人隱私相關的內容。害怕自己的孩子產生成癮的癥狀,這是每個家長都會有的。酒癮,煙癮,網癮,牌癮,對某個異性上癮,都會引發父母的憂慮,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客觀地說,網癮還是挺嚇人的,一從學校回來就撲到電腦前,飯也不吃,覺也不睡,這種孩子大有人在。客觀地說明電腦遊戲的成癮性確實很高。幼年的我算是自制力比較強的孩子了,也有過玩遊戲玩十幾個小時虛脫的經歷。我的同學們也都有過,即使他們後來考上了清華,成為學術大神,社工大手子,但幼年的他們都完全抗拒不了網路的誘惑。
家長因為這樣的事情憂慮是非常正常的吧?
至於送不送電擊,這是方法論的問題。我媽沒有送我去電擊,不代表她不應該憂慮吧。
有些人說每天上班也是對著八小時電腦,沒錯,我寫論文也能寫八小時,但是一寫完我就迅速把電腦扔到一邊躺下睡覺了,一秒鐘都不想多看一眼。
這能一樣嗎。
看了那麼多評論,我想說很多人把網癮和上網去網吧等同。就像把酗酒和喝酒等同一樣。現代社會家長不可能不允許孩子上網,家長自己沒幾個不玩手機的。但孩子也是網癮的高風險人群,尤其是自制能力差,不愛運動和社交的孩子,意志不堅有逃避性格的孩子,風險更大,那麼教會孩子管理時間甚至採取必要的限制措施是一個家庭管理者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就如一個人一餐只喝一小杯酒你是不用擔心的,但如果此人次次喝個爛醉你難道不擔心酗酒問題?孩子如果知道玩遊戲適可而止家長會高興的很。事實是很多孩子玩到離不開電腦,不吃不喝地玩下去,甚至逃學玩,偷錢玩,這時候你作為家長不擔心網癮問題你算什麼家長?當然如何皆大歡喜地讓孩子即玩的開心還不耽誤學習生活是管理藝術問題,但這需要另開問題,和本題無關。
---------------------------------------------------------------------------------------------------------------------------------------
我作為一個家長,害怕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視力和健康,孩子自制力是不強的,玩上癮後可以玩一通宵不睡;二是在虛擬世界太舒服了,不願意麵對現實世界;三是家長監控不過來,網路複雜,魚龍混雜,怕他們結交壞人或受誤導誘惑。吵架被人肉也泄露私人信息也有可能。
家裡有個親戚的孩子就是如此,本身有逃避性格,迷上網路以後一度不想見任何人,通宵不眠,拒絕上學,後來家裡採取了定時斷網的措施,帶他出去社交,現在好多了。
但我也不是完全反對遊戲和上網,而是要掌握管理技巧和力度。五年級的女兒玩遊戲並參加遊戲社區,有一次受騙進入了一個鏈接,金幣全部被盜。我怪她不小心,但她卻很鎮定地找到管理條例,按程序進行申訴,提供證據,網站賠償了她的全部金幣,我還挺刮目相看的,所以上網也能經歷社會,就是家長要不斷培養宏觀管理能力。現在不害怕網癮,只不過是影響學習成績的東西,又進化成別的了了。
癮不癮的,其實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在上網的同時,到底耽誤不耽誤正事兒。
如果網癮不好理解,那換一種類比。
你聽過食物成癮_百度百科
食物成癮么?
其實吃多點沒什麼,但是你吃的太多了,嚴重影響到其他正常運轉的事情,這個事兒就麻煩了。
比如孩子天天上網,每次考試依然滿分,那隨他去吧。
然而並不是這樣的。。。
大部分情況下,長時間,毫無節制的上網,都會以其它事情為代價。
包括,但不限於,經濟,學習成績,還有眼睛等等許多事情。
你說的再好聽,花樣再花,小孩兒上網的確特別誇張,那的確是沒什麼好處。
別說什麼極少數成了電腦遊戲天才之類的這種話。
那個叫工作成癮。。。。
不帶這麼天真的。。。
「網癮」是非常不好的偽學術辭彙。「角色扮演網遊成癮」、「刷知乎成癮」與「慕課學習成癮」都是難以自制地頻繁上網行為成癮,其間相去不可以道理計。家長怎麼會害怕「慕課學習成癮」?家長怎麼會不害怕「角色扮演網遊成癮」?隨著知乎定位的受眾群體急劇擴大,這個群體文化素養中位數日漸下沉,只怕家長漸漸也要開始害怕「刷知乎成癮」。
家長基於特定價值觀,褒貶各種完全不同質的上網行為。如果某種頻繁上網行為危及子女學業發展品格養成,家長自然擔憂拒斥。知乎的很多回答都從代溝切入,「代溝」其實是比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早得多就被說濫的人類學話題,最常引用的也許是瑪格麗特·米德70年代寫的這段——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無愧色地訓斥年輕一代:「你應該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我曾年輕過,而你卻未老過。」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是年輕的,而你卻從未年輕過,並且永遠不可能再年輕。」 ——《文化與承諾》
——但我曾年輕過,給我的父母買了他們一輩子的第一部PC、第一部iPod Touch、第一部iPhone、第一部iPad、第一部Kindle。我也「老」過,和我的孩子談判了什麼時間可以用我們的iPad、iPad看視頻只可以看哪些節目。我太太每周開車造訪若干家公共圖書館,用更新流通的借閱書目鋪滿家裡的小書架。我教我們的孩子怎麼用不支持觸屏但隨時3G在線的Kindle3。我們確信,孩子長大以後會和我們現在的價值觀趨同,至少在ta有自己的孩子之後。
要理解「網遊成癮」,有必要先理解藥物成癮。在我的《幸福心理學》課堂,有專門的一節談人類學視角的吸毒。鍾阿城和張光直的研究發現,吸食大麻之後殷商饕餮青銅有「飄升」的審美體驗,具有特別的原始宗教意義(《八十年代訪談錄 · 阿城訪談》)——
阿城:不算是考古吧,跟人類學有關係。當時說到七十年代我在少數民族地區看到的東西,包括他們的巫術儀式,巫婆神漢吸食致幻物。我對藝術的起源有我自己的看法,於是當面請教張光直先生。當然聊到青銅器的紋樣,......
查建英:其實都是吸(大)麻吸高了之後的幻覺。
阿城:對。是整個氏族在巫的暗示引導下的集體幻覺,集體催眠......後來逐漸改變成只有巫師一個人上去,他在天地間來回傳達。巫先有催眠的能力,後來這種能力轉變為權力,遠古的酋長同時也是巫,通天地的人。巫又是當時最高的知識系統,所以知識與權力一直是混在一起的,直到現在。
但是,鍾阿城在訪談中特別警告:「凡是提純的,像海洛因、可卡因,也就是『粉兒』,千萬千萬不要去碰,碰了,傾家蕩產,萬劫不復,死定了。 」這件事情,好幾位神經生理學博士生知友寫了精彩的文章和科普,比如 @Mon1st 的【唱唱反調】多巴胺=快樂?沒那麼簡單! - 神經科學 - 知乎專欄——吸食提純的毒品可以類比 Olds 和 Milner (1953) 將電極植入大鼠中腦多巴胺細胞層,那隻可憐的動物不吃不喝持續一萬次壓桿通電,焦灼地滿足生理渴望,直至精盡鼠亡。
大麻和海洛因有什麼不同?大麻是懸崖邊上的芳草地,海洛因是懸崖。吸食大麻的殷商巫師,有技術缺失的門檻護欄,沒有機會靠近懸崖;吸食大麻的當代搖滾明星,只有購買力的安全護欄缺失,還有生理適應的循序漸進得寸進尺,一個閃失就越過純度劑量的懸崖萬劫不復。芳草地與懸崖只是比喻,操作化的解讀在於精神生活意識體驗的時間節奏限度。大麻的悠長節奏致幻刺激,可以促成殷商巫師的原始宗教文化生活;海洛因的短促節奏生理渴望滿足,只能讓搖滾明星永久失去創作能力,連日常生活都無以為繼。
「網遊成癮」是一樣的兩層道理。在網遊中,如果成癮者的動作反應越來越短促緊張,文化意義的精神生活戛然而止,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如果成癮者的動作反應節奏被遊戲情節設計為悠長的品味體驗,與日常生活競爭的另一層面文化生活得以促成。但還有一種特別有意思的情形,成癮者的遊戲層面的文化生活品味體驗並不與日常生活完全割裂,而是水乳交融,那就是AR遊戲,Ingress和Pokemon 即其佼佼者。
我不是從未年輕過。雖然不曾沉迷角色扮演網遊,但在十幾年前有一兩年曾深度沉迷單機版的《坦克大戰》和《文明》,分別對應快節奏反應的成癮和割裂日常生活的悠長節奏遊戲文化生活。今天我不再沉迷這些遊戲,但似乎有點沉迷刷知乎,得讓孩子來管管我了。
不太同意「家長的絕對掌控欲是唯一原因」的觀點,我覺得占最主要原因的應該還是早些年官方宣傳口徑對網路與電子遊戲宣傳的偏頗,輔以「網癮治療機構」排山倒海的恐慌營造,加之家長群體自身的愚昧,才造成了現在大量家長「非理性盲從」的局面。
這和中世紀人們不洗澡對抗黑死病、魏晉時期大批人服用五石散、以及當代中老年人迷信電視購物的性質沒什麼差別,需要下重手對抗+掃盲,但無需過度解讀。
家長對孩子最大的要求是」聽話「 ,為討好自己家長而活著,這讓多少人成年後 永遠活在別人的世界中沒有自己的主見。
家長在孩子做完任何事後都缺乏正確的指導,使得很多人長大後永遠對自己不滿意,又沒有自信能夠做的好,從而變成了沒有自我的人。
家長在面對孩子時總是用」你不是為我讀書「 」這是為你好「」這種帶著一種大義的無腦話來推卸責任,讓孩子從小就憎恨強加給自己的責任,以致於成年後變成不負責任的人。
最終的結果就是家長害怕一切會影響中國孩子「正業」的東西,美名其曰網癮,遊戲癮。
擔心兒女受害啊。玩網遊上癮了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盯著色彩繽紛的屏幕,脊椎和眼睛等受到多大傷害啊。如果是徹夜打遊戲,該休息時不休息,精神高度亢奮,過後會怎樣?反正我偶爾失眠睡不著就挺難受,影響白天的狀態。知乎上小年輕多,很少有人代入父母的角色,一提到父母反對做什麼,就不高興,還處在叛逆期。我承認,相當一部分大人對孩子的教育是失敗的,甚至對兒女漠不關心,自身素質較低,發生問題了沒有高明的解決方案而是簡單粗暴一刀切。但很多時候人心複雜,各種感情交織,各位知友把父母描述成大魔王似的人物,一廂情願認定他們只要孩子聽話不添亂想全方位控制人,否認他們也有心疼憂慮之情,更不接受遊戲真的有負面影響的說法……中國彆扭的家庭好多。舉個例子,去探望姑姑時,她經常向我誇讚聰慧可愛的小表妹。當表妹因為貪看電視太久沒寫作業後,姑姑也罵得挺厲害。只讓我看這一段,我會覺得姑姑也太冷血無愛了。事實上呢?她脾氣急嘴快,火氣上來了教訓人,平時為孩子們付出得更多啊。舐犢情深和粗暴嚴厲共存,不可以嗎?城市獵人的回答雖然不是完全同意,然鵝他指出的父母的失聲是有道理的。希望人們能客觀點,別妖魔化父母。同時也正視遊戲的危害。和刀一樣,本身沒有思想,卻能被人利用發揮不同的價值。再拿我舉例子好了,比如我不幸遇到某歹徒,心裡有傷了他以自保的想法,要是沒有任何工具,那我也只能空想。但要是我攜帶了一把刀,捅傷了對方,想法就成了事實。沒說刀有罪,可是它的確起作用了。所以網癮問題上,反思親子關係,改善溝通教育模式是必要的,適當控制孩子玩遊戲時間也未嘗不可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時隔6年央視再次對楊永信進行長篇的報道?
※韓寒在2017.1.6發表的文章會對楊永信造成怎樣的影響?能加速對他的制裁嗎?
※如何評價網戒所遊戲《籬笆庄密聞》?
※如何洗白楊永信?
※楊永信還在逍遙法外,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