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建築師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謝 @趙世奇 兄邀請,不敢妄答,所以拖了很久見諒。
問題問的建築師眼裡的世界,那其實是世界觀的問題。對於技術人員來說,這個問題並不好答。
不過既然問的是建築師這個群體,而不是我個人眼裡的世界,那我還是按照建築師這個行業與別處不同的地方來講講體會,雖然是通過個人的經驗。
一:萬物之美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但建築這一行,有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建築物特別巨大,基本上算是人造物中最大的,當然這包括大壩、道橋,以及最大的——城市規劃。芒福德說,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傑作,我覺得很有道理。(自然風景區規劃設計就先不算了,畢竟不是人造物為主)
因為大,所以幾乎包羅萬象,並且,關注這萬象之美,這是多數行業不會涉及的。
比如裸露的人體大家會強烈的感到美!
但裸露的混凝土呢?
大家感覺到這混凝土上的洞眼的美了么?!#¥……%!……*(
相信多數人不會覺得的...
多數人會覺得華麗的宮殿是美的,
但這種破房子呢?
要是都能看出來,就不會有那麼多老房子古村落被拆了。。。
人類的審美觀千奇百怪,而所謂的八大藝術門類 繪畫 雕刻 建築 音樂 詩歌(文學) 舞蹈 戲劇 電影(影視藝術) 的路數也各自不同。
而建築師一方面要吸取各個藝術門類的成果為建築所用,另一方面還竭盡所能把所有不得不做的東西,都搞得盡量美一點,無論是傳統的複雜式樣,還是新潮的極簡造型,不管是豪華的紅木,還是粗野的夯土,不管是大堂的水晶吊燈,還是廁所的下水管子,無論這種審美來自哪裡,建築師都不忌憚拿來利用,比如拿水管子做美感的蓬皮杜中心。
光影之美屬於繪畫,形體之美屬於雕塑,節奏之美屬於音樂,但各種美建築都會拿來用,或者往裡裝,使勁裝。
如果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愛吃臭豆腐有人愛吃叉燒肉,那以兼容並包、各種妥協為職業原則的建築師就是真正的雜食性動物,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來者不拒,啥都喜歡,超級大雜燴,倒也樂在其中。
補充一下,建築行業獨有和根本性的美,在於空間之美。一般人對於實體是很容易感到美的,比如人的身材形狀。但建築師最敏感的,也是主要在研究和設計的,是空的那一部分,按老祖師老子的話,當其無,有器之用,我們重點是設計無的那一部分,並且能欣賞各種各樣的無,詳見什麼是建築空間體驗?
二:複雜系統
除了感性的審美,對於萬物內在道理的看法,建築師也是比較特殊的。
建築本身就包含了足夠龐大並且複雜的系統,建築專業負責統籌建築空間和 結構、給排水、強弱電、空調與通風四大系統,同時又容納了人類多數生產生活等活動。而在城市規劃層面,又負責統籌道路、電力電信、燃氣、雨水污水供水、綠化、人流、環保垃圾各種基礎設施和住宅商業工業行政各行各業的房屋需求等等。雖然樣樣都知道一點,樣樣都不精,但作為統籌總控的角色,建築師獲得了極大的光環:參考 深讀丨烏托邦里的建築師
在西方,建築師擁有為上帝做比喻的殊榮:
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 神。
For every house is built by someone, but God is the builder of everything.-新約·希伯來書
在東方,聖人做了建築師的工作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鳥獸龍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築和城市愈發複雜,當代意義上的建築師從全能的建造者已經退化為總體統籌者,各個複雜的專項設計和規劃均有專業人士負責,因此已經與過去不同,只是畢竟作為總設計,那點昔日的榮光還在心裡,並且由於知識面需要較寬,通常在建築師眼裡,整個城市和建築都是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重重疊疊的系統層次,每一個在其中運轉的要素,都會不斷的闖入腦海,並且相互之間充滿了糾纏不清的聯繫。甚至有些觀念中,我們會把整個城市當做一個複雜的生命體去看待。只可惜現在這個行業不斷的失去全局的視野和能力,很多變成了只關心外表一張皮的畫皮建築師,因而失去了社會的尊敬和話語權,一點也不奇怪。
雖然並不清晰,也不深入,更無法精確操控,但是在建築師眼裡,還是能看見這個世界的系統性和複雜性的,作為基本的職業思維方式,因此帶來了洞悉世界的快感,也帶來了深深的無力感。
三:時間流逝
同樣因為職業的特徵,建築師慣於觀察歷史與時間。
從微觀上看,建築物作為巨大的三維物體,人觀察和建造中不得不花費時間,並且也只能在連續的比較長時間過程中去感知建築,這一點跟同為視覺藝術的繪畫大不相同,而跟音樂有頗多相似之處。所以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謝林),因為建築只能在時間線中體驗,無法同時感知它的全部。當人在建築中穿行和觀看,就像音樂開始播放,只是這播放可能性較多,而一張刻有音樂的cd,播放可能性較少。至於綜合性的電影藝術,當然也跟建築經常糾纏不清,以至於電影和戲劇的舞台美術專業,跟建築學專業經常攪在一起。因為有空間,有時間,就有起承轉合,高潮低谷,輕重緩急,朝暮晨昏,四季變換。
從宏觀上看,建築是石頭的史詩(雨果),因為巨大而持久,建築物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信息,並且設計建築也必須考慮長遠,這使我們不得不看到較為長久的時間範圍。按照強制性國家規範,一般建築也必須達到五十年的使用壽命,而建築師對建築設計的負責制,也是終身追究的。
由此而影響到的,是習慣性的長時間思維,特別是相對產品快速迭代的很多行業,我們會多看看更古老的過去,更長的將來,從而較多考慮事物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因此有時候思維也會變得保守、沉重甚至遲鈍,這也是沒辦法的。當然也有一些行業同樣看得長遠,看得到成敗興衰,滄海桑田。建築師只是在衣食住行這些日常必需品行業中,算是特別看重時間的影響的。
只可惜,目前這個行業越來越浮躁,能不只顧眼前的人越來越少了。
最後,如果要總結的話,這萬物之美,複雜的系統,漫長的時間,橫跨工程與藝術、科學與人文,這些觀察方式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想,建築師所要尋找的,並且在設計作品中竭力實現的,也是在這個世界中選擇性看見的,大概就是一件事:
秩序,整個世界的秩序。
謝邀 @張羽涅
過年家裡應酬太多,才來回答,不好意思
題主的問題讓我想起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是暖通工程師的故事
前年(2012)年末,院里接了一個規劃展覽館的項目,我和我的一個師姐一起來做這個項目。要知道我工作的這個設計院很少有這種文化類的建築的項目,因為文化類建築的項目相對來說,建築師的話語權能多一些,所以我和師姐幾乎是窮盡畢生所學來做這個項目——從方案到施工圖。
項目整體進行很順利,但是由於當地市政府比較著急蓋這個規劃展館,當方案還沒有完全定型的時候,當地施工隊已經在年前把槽都給挖好了,就等著來年開春大幹一場,所以這就導致方案設計進一步深化的時間特別緊,反正是還沒咋地就開始畫施工圖了,只能邊畫施工圖,邊調整方案(野路子,也累壞了其他專業的人),此是背景
後來一天,由於暖通專業對空調預計算的失誤,導致——原本以為只要幾個空調戶外機,那樣就可以放在屋頂上,正好女兒牆挺高還能擋一擋——空調戶外機增加到一排(當時暖通的跟我們說要十幾個),這十幾個空調戶外機要是放在下面是大空間(層高六米,柱跨9.6m)的屋頂上,顯然結構工程師就怒了!
不得已,只能放在北立面的地面上(南立面是主入口不能放,東西兩側立面朝向兩個很重要的景觀廣場,甲方說也不能放),但是——把我們精心設計的北立面就全擋上了,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規劃展覽館的北立面是朝向當地市政府大樓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精心設計北立面的原因。
但是一排,齊刷刷的一排室外機,全擋上了,調整立面也不行了,幕牆公司立面的施工圖都畫得差不多了。
當時我們就跟暖通吐槽這個事情,暖通總工的回答是
——沒關係的,這個室外機很漂亮的!!!!
我們默然
找不到當時暖通給的「很漂亮」空調的照片了,隨便從網上找個類似的「很漂亮」空調戶外機的照片
我只能說,這種美,我真得欣賞不來........或許是我水平太低了。
第二個故事也是暖通工程師的
我一個建築的同事和暖通的同事去電影院看電影,啥名字不記得了,看過後,我那個建築的同事問暖通的同事感覺這個電影咋樣?
這個暖通工程師高興地說:它裡面那個空調室外機挺漂亮!!
這個建築的同事默然.....
事後他下載了這個電影,發現出現那個」挺漂亮「空調室外機的鏡頭只有兩秒,而且在極其不引人注意的位置。
其實說這兩個故事不是吐槽暖通工程師,我只是想說當你干一行干久了,你真的會發現另外一種美。
第三個故事是我的
上下班路過一個工地,這個工地一直沒施工,但是場地圍著,而且場地內拆除的老建築七零八落,就跟垃圾場一樣
在這個工地旁邊有這麼個建築
一看就是工人師傅用吊車隨便堆疊的幾個集裝箱用來看場地的。
但是雖然是信手一筆,卻很讓我感動
當時我寫下
記得王澍在一次訪談上說,最好的建築就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或許這也是種最好的建築吧!
話到此處,貌似有點跑題,但是沒有
題主問建築師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我的回答就是——建築師讓我看到了世界上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看到的美——就像暖通工程師發現了我們發現不到的美一樣。
我的世界就是被如此種種細微,平凡,卻令人感動的美所包裹著
這樣看來,其實建築師很幸福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幾經猶豫,還是決定說一些囈語,你們就當,在聽人說書罷。
重新審視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周圍的建築變得很陌生,相信就算是你們,走到熟悉的街道上,抬頭看看兩旁的建築:
「呵!它們是如此陌生而新鮮!」
一個愛書之人去書店,卻連書籍都不掃上一眼。如果能瞥一眼,大概,也只是因為發現這個地方做得如此童趣,四下一望,擺放著的儘是兒童書籍。
博物館去的很多,但總是抬頭望頭頂,低頭看腳下,已然完全無視博物館的展品。如果能瞥一眼,理由同上。
題目問的,是世界,那麼,除開建築的林林總總,還有些什麼似乎跟建築不大相關的東西出現在腦海呢?
大概,是在某些不那麼渾渾噩噩的時候,對某些方面更加敏感吧。
光線、陰影、觸覺、顏色、時間……
有時候,看到窗外在下雨,會想:其實天空中每幾滴雨水,當她們在某個時刻靜止不動時,構成了很奇妙的小空間,聲音、風、光線……視角轉變到千萬滴雨滴下落,構成的世界——如果自己是一隻螞蟻置身其中——真的很壯觀很奇妙。
當時間不再靜止,這千萬個小雨滴,就又構成了千萬個流動的小空間,這種感受,一想像,心底就酥麻起來。
一棵棵樹木,就這樣排列著,或者是小樹林,又或者是大森林。地上的螞蟻,樹榦上的松鼠,樹梢的爬蟲,天空的鷹隼,各安其分。各種活動進行著,卻又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居然能互不打擾,真是很有生機,功能組織卻又完美合理的場所。
也許夏天,陽光從樹縫間落下,麋鹿先生想要到溪邊喝水,故意避開了這條炎熱的路徑。冬天,這條暖和的光帶卻成了最受歡迎的小路。大概,一個公共場所,不一定要那些冷冰冰的指示牌,也可能有這種方法,來告訴你哪裡休息,哪裡玩樂。
整個自然界,你試著去感受這個,眼中似乎靜止著,可身邊的每一個生物、每一片樹葉,每一寸空氣,每一縷陽光都在動的世界。
又或者把自己縮成螞蟻大小,放在樹枝上、雨里、稻田中。都是一個個巨構建築,你的視線,你周遭的活動,比自己往常所見那些建築,真的是美妙太多。
走在城市中,這世界,也更城市一些。
除開眼中的那些建築,除開一貫的光與影,大概,還有一些其它的東西。
喂,你為什麼熱鬧,他又為什麼冷清?
那個轉角,真是一個好地方。大爺三姑六嬸偶爾碰個面,總會在那裡停一小會兒,嘮個嗑,跟偶爾路過的鄰居笑著打個招呼。不像旁邊那條冷冰冰,人和人相遇,又錯開的街道。
還有那顆大榕樹,夏天可是一個有活力的地方,搬個椅子,拿把蒲扇,一下午就這樣過去了。
這條石板路和兩旁民居圍合的空氣,真是比高樓大廈舒服太多了。
還有那把椅子,那個大台階。
那個,夕陽下,與往常不一樣的,紫紅色的山牆。
還有,阿爾托說的那個集裝箱
……
真是,贊極了。
誰家芭蕉綠如蓋,誰家紅杏又出牆。
如果,如果再敏感一些,還有那些雞毛蒜皮:
這些,都是建築。
世界魑魅魍魎太多。
大抵,那些能堅持做設計的人,都有一顆堅韌頑強的心。
知道自己,是沒資格答這題的。
作為一個媽媽是一級註冊結構,爸爸是一級註冊建築的小盆友,在我眼中他們的世界就是-----
出去玩的時候:這個KTV安全肯定不達標,走廊太窄;
開家長會的時候:你們學校(高中的時候)這欄杆太低不符合要求;樓梯結束了之後留的距離不夠,緊急情況肯定踩踏,你以後走這兒小心點;
出去旅遊:這個樓大理石面是XXX;你看這個樓設計的多好,blahblahblah;你看人家這色彩搭配……;
來大學看我,參觀學校的時候:美國這學校每幢樓都有自己的風格,太好看了;這個房子的磚的比那個好,因為燒制方法不一樣;以後租就租這種;你們這體育館這種建法(全鋼結構?我不懂啊。。)得投了多少錢……;臨走的時候照相機里各式各樣的樓的照片比我的照片多。。
汶川地震的時候,他們準確分析每幢樓的結構特徵,立刻得出哪個更堅固,如果倒下來後半徑多大,我們的帳篷應該鋪在哪。。。
離家四年好久沒聽他們的「專業分析」了,好多名詞都忘了,大家就隨意感受一下吧多圖慎入。
看了 @袁牧 老師的回答很有啟發。
只說一點:即人的尺度。
而建築和人的關係就是建築是人類意志的延伸。
一 人的尺度
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曾經有個煊赫一時的企業把這句話改頭換面,於是誕生了一句經典的廣告詞叫:科技以人為本。
是的,科技以人為本,建築以人為本,萬物以人為本。
那麼什麼是人?什麼是人的尺度?
人這個問題太複雜,屬於幾個終極問題之一。
人的尺度,大概來講是一系列和人身體和精神有關的質和量。包括以下方面:
按物理屬性分:
1 長度:寸,尺,丈,米。
宋時以宋徽宗右手中指中節長為一寸。
尺的英語是foot,顧名思義。
商時的一丈基相當於現在的一米七,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男人,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所以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請一米七以下的同學不要灰心)
這些單位都和人體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2 時間:秒、分、小時、日、月、年。
人的壽命:約75年。
3 重量:千克。
4 溫度:攝氏度。
5 響度:分貝。
6 亮度:坎德拉。
7 方向:上下左右前後,東南西北。
為什麼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地球是球形的啊,法向和切向更合理啊?
原因是人是左右對稱,上下不對稱,前後不對稱的。
8 速度:米/秒,公里/小時
走路的速度,跑步的速度,騎車的速度,開車的速度,坐飛機的速度。
不同的速度對人的感知影響非常之大。
比如路過同樣一家商場,步行的人可以注意到68件商品,而乘車的人只能注意到7件。
9 大小:平方米等。
一本書的大小,8開還是16開?書上字的大小,是9號還是12號。
等等
按需求分:
生理:
衣、食、住、行、性、健康
安全
玩
社交
尊重
自我實現
超自我實現
等等
二 建築是人意志的延伸
建築的起源應是滿足生理需求中衣食住行的住。
鑿山為穴,構木為巢,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有人把建築比作是人的第三層皮膚(第二層是衣服),
也因此可以把建築看作是人類對保護自己需求的延伸(皮膚可以保護人體,調節冷熱。衣服同)。
然後請各位想一下自己的家裡有些什麼房間。
是不是一般來說有客廳、卧室、廚房,餐廳、衛生間、書房等房間,
分別對應了人的起居會客、休息、進食,排泄、學習等需求。
嗯,這位說家裡有跑馬場的同學不要插嘴,我們交個朋友吧!
由此可見,建築是人類意志的延伸。
甚至可以說,建築是人體的同構!
作為一個生命體,人需要新陳代謝吐故納新。
需要吸收的新是空氣、水、陽光、食物,
建築里有窗提供採光通風,有自來水供飲用,有天然氣供烹飪食物;
需要排出的故是糞便,
建築里排水管下水道垃圾道垃圾回收站。
再往上一級,城市和建築也是同構的。
有人知道北京的白菜、豬肉是哪裡供應的嗎?
北京的自來水從哪裡來?電呢?氣呢?
北京的垃圾運到什麼地方?是填埋還是焚燒?
城市就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
每天攝入大量的養分,排出大量的代謝廢物。
也像人一樣,每天有大量的細胞氧化凋零,
一天天老去,直到變為廢墟。
石造建築始於伊姆賀特普,古埃及設計第一座金字塔的建築師、文明的創造者、大祭司、醫療之神。建築師同時也是醫療之神(healer),暗示了古埃及人將文化完整性和人身完整性的賜予視為一體。
建築師設計建築,其實就是設計人本身。
設計人的行為,設計人的生活。
三 人與自然
隈研吾說從最早的遠古時期,人類就陷入一種兩難的困境:
一方面是征服自然的快感;
另一方面是破壞自然的罪惡感。
兩種情感交戰不休,始終困擾著人類。
科技發展至今,人類可以修大壩高峽出平湖,造火箭上九天攬月,高喊長纓在手縛蒼龍與天斗其樂無窮;
可實際上,颱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依然難以準確預測,水土流失沙漠化工業污染沙塵暴霧霾等人為災害讓人類依然領受著過度開發的懲罰,自然這頭猛獸依然沒有被馴服。
建築本身也反映著人類的這一矛盾心理:
一方面,建築要防風雨,要有空調調節溫度,越與外隔絕越好,越人工越好,越智能越好。
另一方面,建築要採用自然的材料諸如木頭石材,要有綠色盆景要有庭院要有自然風景要開軒面場圃窗含西嶺雪,和自然越貼近越好。
這張元大都地圖也可以反映這種發展到極致(畸形)的人與自然關係。
宮城的極度方正規整對比積水潭太液池的自由散漫。
教授拿一張從范思沃斯裡面往外看的照片問我,有幾個geometry?我說3個,天花板、地板和柱子。他很吃驚,說你再猜?
只有一個,一個grid。
停了一會兒,他又說還有一個,nature。
還有張Smithson站在房子前的照片令我印象深刻。
由於架空,他的頭剛好在地板的高度。
從遠處看,彷彿建築無限消失於地平線。
這是抽象的極致,是人與自然對立的極致。
當然也有共生的極致。
比如計成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比如下面這個建築。
四 精神性
從前有個人,高高興興走在曠野上,吃著火鍋唱著歌,
突然一片閃電打下來,這個人頓時嚇壞了,感到了敬畏,
於是有了神。
古時候,神、申、電,是一個字。
於是有了靈台、月神台、山嶽台、通天塔、金字塔、天壇、神廟、教堂。。。。。。
人類需要一個場所來表達對自然和未知的敬畏。
事實上這些高聳的建築本身也足以讓我等凡人產生敬畏之心。
有人知道了這個秘密,所以有了蕭何作未央宮,非壯麗無以重威;
有了永遠不會停止的世界第一高樓之爭;
有了比國會大樓還雄偉的縣政府。
五 美
世界上最具體的美是人體,最抽象的美是比例。
最美的比例就蘊藏在人體之中。
無論古今中外,最莊嚴最美的建築一定是對稱的。
因為人是對稱的。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出自:老子&<道德經&>
我認為一個好的建築師對世界的看法應該是這樣:
不以美醜來簡單地評判建築、城市的優劣。
注重邏輯、規則、空間、思想、體驗。
關心人文、藝術、生態、社會。
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權利、敬畏自然。
懂得妥協甲方、也懂得如何堅持理想。
建築師所做的事情,其實和記者、作家、藝術家、工匠並無太大差別,都是希望通過某種手段,來解決一個問題,或者表達一個觀點。在這裡,好的建築師的手段是建築設計,並保證設計能夠有質量地完成。如果說和常人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好的建築師,必定更細膩和炙熱的注視著這個世界而已。
建築師眼中的世界永遠是不完美的,因為建築一旦建成,遺憾就留在了那裡。
謝小曼邀請
大學裡出於對美學和結構的求知,在圖書館看過很多建築方面的書籍。雖不是學建築的,但想了很久,發現袁枚老師的答案里已經包含了我的很多看法。
若從我的理解里給出一個答案。
一個建築師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是線條!
當我行走在上海這座城市裡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很多具有設計感的大樓,這些大樓給我的美感就是對於線條的運用。甚至不用談那些大廈,僅僅是平常的住房,都有線條美的存在。建築師的入門就是學會繪製草圖,從一根又一根的用手引出的線條里,拿捏了空間,體會了美感。袁枚老師所提到,建築行業獨有和根本性的美,在於空間之美。而讓著空間之美躍然於紙上的,就是這線條。所以在一個建築師眼裡的世界,他會對線條所帶來的延伸非常敏感。這就好像通暖看到外機、程序員看到鍵盤、美食家聞到香氣一樣。
用線條的美感來體會生活
這就是建築師
從審美來說
如果你學了建築,你會發現看房子的時候會大概知道那個設計師在想什麼,都是怎麼處理各種問題的,同時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大部分的房子真的不忍直視……
於是這個世界也沒那麼美麗了,不過你發現美的眼睛也更犀利,看到好看的東西也更開心了……
從知識上來說
可以從建築的角度觀察人類生活,比如我學了住宅方面的設計,我就會詳細的知道我家的種種設計缺陷所導致的我的種種習慣性行為的原因……其他類型房子亦然
同時學過建築史城市規劃史確實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一種新的觀察視角,古代的城牆為什麼要那麼修,我們為什麼要像現在這麼過日子,什麼樣子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等等
當然,最大的好處我覺得是旅遊啦,大部分出去玩不是看山水就是看房子嘛,就算基礎知識不過關,旅遊前查查資料,就基本了解了懂了, 不會像以前沒學過時候那麼膚淺抓不住重點。行車路過
爸略憧憬得說 這片房子就要拆了
我看著 答 蠻可惜的
只是個學生,想得可能過於理想化了,但這是學建築對我的改變
空間之美
光影之美
倫理之美
色彩之美
秩序之美
設計之美
自然之美
價值之美
歷史之美
文明進化之美。
作為一個年輕建築師,我眼裡的世界只有建築沒有人,只顧看周圍的建築哪些值得學習,哪些做的不好要避免。在街上能要麼抬頭往上看塔樓,要麼低頭往下看細部,看這幕牆的節點,看這走廊吊頂做的漂不漂亮,這個地面石材用的很好,或者不好。進商場注意中庭通透不,流線合理不看不到店裡是什麼東西。都是職業病,能憑感覺輕易找到電梯和廁所,找不到就說明設計師沒做好。看住宅樓能看出來是一層幾戶,甚至能看出來總共多好多寬。
最重要是學了視覺原理之類的知識,我能清楚的意識到我眼中平行線因為透視原理會在眼睛圖像上不平行,而且回不到大家無意識地覺得平行這種狀態。
其實建築大師更注重的是建築與人的關係,能夠看到裡面人的行為,怎樣做才是讓人更舒服,更合適,滿足身體需要和心理需要。
建築師可能會更敏感,看到建築設計和環境和人的行為的邏輯關係。
儘管我只是個建造師,但鄙人感覺:建築,就是一種凝固的藝術。。。
世界代表混沌 人類代表秩序 廢棄的建築逐漸被雜草覆蓋就是證明 建築是人類秩序力量的體現
個人覺得建築學學習到最後就是哲學,和很多學科一樣,都是研究好與壞、美與丑、正確與錯誤、真實與虛假,只不過我們加之在建築物這種實體上而已。所以在建築師眼中的世界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如果從個體來看,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又都不一樣的。建築師和普通人沒什麼不同,只不過能透過建築外皮看到一些屬於自己知識領域的東西而已。
建築就是凝固的音樂。發現美,展示美。這是朱光潛先生說的。
我只是大二的學生,現在對建築專業還只是處於摸索的階段,我們開始有了設計的概念,有了空間的感受,但是一直在困惑到底什麼是美,怎樣的建築是美的,建築的靈魂在哪裡,我總想讓設計有專屬於自己的個性,然後就開始迷茫我的個性是什麼,怎麼去表現,,,嘻嘻,就像上面說的,建築慢慢學著就像哲學了,,也許美感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的吧!!
美好的生活
行走在中國大地上聽見別人稱讚好建築的時候,經常覺得——哦,又是一個拙劣的仿作。偶爾在路邊看到那些富有創造力的原生態老房子,忍不住讚歎的時候,往往被別人覺得有病。可惜啊,都快要拆了。
空間 變化的空間
光顧著看樓上們的回復,太歡樂了,沒回答問題抱歉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樓梯1樓到2樓的第二階段台階數比其他階段台階數要少?
※中國建築中,「門檻」的作用是什麼?
※你覺得最美的機場是哪一座?
※為什麼颱風來臨之前,商鋪在玻璃上貼膠帶紙,真的可以起到加固玻璃的作用么?
※自家防雷接地,電器接地埋的接地體有什麼要求,為什麼一般用扁鐵,為什麼埋在地下的鐵一般焊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