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這句話出自電影《後會無期》。

相關問題:如何理解「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這句話? - 後會無期(電影)


「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句話如果用心理學術語翻譯一遍,就是人的道德判斷水平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出從對錯到利弊的單向發展。那麼韓寒的主張是否正確呢?

在道德發展這個問題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大牛是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

*右二即為科爾伯格

他和他的同事經過20多年的實證研究,用畢生努力將人的道德發展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這種發展的順序是由低級階段依次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這種順序既不會超越,更不會逆轉。心理學的童鞋應該清楚,這就是發展心理學考試之前必須狂背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內容如下:

  • 前習俗水平: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進行道德推理
  1. 服從與懲罰定向:個體關注行為的直接後果與自身的利害關係。
  2. 利己主義定向:個體關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
  • 習俗水平:將行為與社會崇尚的觀點與期望相對照進行道德推理
  1. 人際和諧與一致:個體關注其他人贊成或反對的態度,保持與周圍社會角色的和諧一致。
  2. 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定向:個體強調遵守法律與社會習俗,認為社會的要求勝過個人的要求。
  • 後習俗水平:力求對正當而合適的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作出自己的解釋
  1. 社會契約定向: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契約,可以進行修改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2. 普遍倫理原則:個體基於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推理並採取行動。

*原理論中包含每個水平的年齡階段。因之後的研究中發現年齡劃分與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相符,故隱去

此外,科爾伯格假定在這些階段之間還存在一些准階段,來解釋道德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在社會利益與自身選擇相衝突時,有時個體會認為社會本身也有過錯,這常被誤認為是利己主義——這經常發生在學生進入大學的時候。

說到這裡,恐怕有的記者朋友就要問,空口白話提出一個理論,會不會給人一種欽定的感覺?科爾伯格是在大量實證研究之後才概括出來的,我要說清楚。

科爾伯格系統地擴展了皮亞傑的理論和方法,採用兩難故事測驗進行研究。他所設計的兩難故事中包含著道德價值上的矛盾衝突,讓被試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評價,並設計了相當完備的評價標準體系,以此來測評被試道德發展的水平。

在他使用的一系列兩難故事中,最經典的當屬「海因茲偷葯」的故事:

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鐳。製造這種葯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製造鐳,而這點葯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藥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葯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葯。

講完這個故事,主試會向被試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
為什麼應該,為什麼不應該?
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麼?
……
兒童對科爾伯格所編製的兩難故事中的問題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爾伯格真正關心的不是兒童做出哪一種回答,而是兒童證明其回答時提出的理由。因為在科爾伯格看來,兒童提出的理由(即兒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據其內部邏輯結構而來的,所以,根據兒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確定齣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回答,分別屬於6個發展階段,各位可自行對號入座:

他採用縱向法,連續測量記錄72個10——26歲男孩的道德判斷,達十年之久。此後又將研究結果推廣到世界各國去驗證,最後於1969年提出了他的關於兒童道德判斷發展分為三水平六階段的理論。儘管有心理學家對他的理論提出了一些質疑,但其成果依然廣泛被學術界接受並應用。

讓我們回到原來的議題: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到底是不是「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的單向發展?

我們對道德發展六階段進行對錯——利弊的二元分類,結果如下:

服從與懲罰定向利弊,因為個體做出判斷的標準是會不會被懲罰。
利己主義定向利弊,因為個體關心自己能否獲益。
人際和諧與一致對錯,因為個體認為大家是對的。
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定向對錯,因為個體認為法律是對的。
社會契約定向利弊,因為個體認為即使是法律,也只是達成利益最大化的途徑。
普遍倫理原則對錯,因為個體認可符合內心的原則的行為。

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在這種二元分類下,利弊與對錯呈現出犬牙交錯的分布狀況,導致「小孩也看利弊,大人也分對錯」,而不是隨著年齡單向發展。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道德發展階段的上升,利弊與對錯的界限愈發不明顯,呈現逐漸融合的趨勢。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從普適的角度來看,「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是一派胡言,啊,一派胡言。

但是,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看情境,這句話是賈樟柯扮演的三叔把浩瀚批判一番時說的。

浩瀚說的是,你這樣不對,而不是你這樣非法。之前江河也提出過與浩瀚相同的觀點:

江河並沒有強調騙錢是非法的,而是說不能騙別人的錢。因此可以判斷,其道德水平的發展更接近第三階段的人際和諧與一致定向;

而三叔罔顧法律騙別人的錢,很容易給人一種他還停留在第二階段的利己主義定向的感覺。這是一種常見的對道德發展階段的誤解,之後三叔也用實際行動表明並非如此:

三叔的心中有公德的概念,說明他早已超越了利己主義的定向。如果把三叔的理論與海因茲偷葯的回答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三叔已經到了第五階段的社會契約定向(不管法律如何規定,每個人都有選擇活下去的權利)。

巧合的是,江河與浩瀚所持的人際和諧定向偏重於區分對錯,而三叔所持的社會契約定向偏重於審視利弊。因此在三叔這位長者看來,眼前兩個圖樣圖森破的小孩才分對錯,而自己這樣的大人只看利弊。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句話在電影里是正確的,但如果想讓它走出熒屏,還要結合現實進行考慮。


小孩只分對錯,小人只看利弊;大人對錯利弊都看


小時候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把人分成正派和反派。這個人是好的,那個人是壞的。

長大一點,看的懂一點悲劇之後,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悲劇是沒有正反派的。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良心做了該做的事情,結果卻讓所有人傷心。

這樣的悲劇裡面沒有明確的責任人。

看了之後卻會反覆思考,到底怎麼樣做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知道啊。就算大家都是好人,做出來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好的。

有的時候自己常常想,要是人世間的道理,真的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出來,那多好啊。

可那真的就是個夢想罷了。正因為生活有很多面,所以才精彩么。


電影《機械戰警3》中,當大財團要求底特律警察執行對貧民窟的強拆令、並以警察們的生活相威脅時,警長是這麼回答的:


這麼說吧。
人有四種境界。
混沌從眾。
趨利避害。
知天命。
大徹大悟。

如果說,第一種叫做講對錯。
第二種叫做講利弊。
第三種叫做講高興。
第四種叫做講因果。

但無論怎樣的境界。
都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提升,都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的提升。
確確實實,成年人就是講利弊。
不過這個利不是說狹隘的錢。

利可以是,錢,名,權,色,理想,情感,家人,忠誠,孝順,熱愛,有趣,美麗等等。
總之,只要這個東西是有利於你的,他都叫做利。
比如,這個男人,很帥,八塊腹肌,25歲,身價千萬,性格溫柔幽默。
同時對你好,願意和你結婚。

這個就叫做利。
自然,你覺得這個利益很大,你會摒棄和其他男人的交往,然後專心專意為他付出。
但是,如果布拉德皮特、約翰尼德普、或者小李子,無論是誰,反正是你心中的男神。
他也出現了,他剛剛那個男人更優秀,更強大,而且也對你好,願意和你結婚。

這個時候的利,就大於了剛剛的利了。
你自然會考慮那個更好的。
這不是說不道德或者怎樣,只是說,人性使然。

我小時候,總是會問我爸,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
但我現在不會問了。
因為,好人壞人不重要,在那個亂世。
因為人類從生下來的有兩個重要的意義就是。
生存(生存的更好),繁衍。

我們都是會為了這兩個目的去前行的。
都是會去為了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繁衍而行動。
只要有利於生存繁衍的東西,我們都會去追求利益最大化。

我們追求做個好人。
其實本質就是一種利益。
這種利益叫做,不坐牢,叫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叫演繹一個角色獲得掌聲,叫做安全感。
因為做一個好人很安全,不需要去承擔風險,以及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做一個好人,就是符合自己生存條件的利。
好就是利。

當然墨子講過。
義,利也。—墨子
其實所謂的道德,理想,愛,終極關懷,創造,慈善。
在墨子看來就是一種利。
不過這種利是一種大利。
在我看來也是如此。
我們不過是為了大利,而拋棄了那些小利。
所以看似不追求利益,其實,心中暗含的野心是你不知道的。


這句話是對的。

我舉個例子。

我喜歡一個漂亮姑娘,終於今天約到她一起吃飯了,飯後她去了我家,我成功的發展了下一步,這時候,她突然問我,你覺得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這句話對嗎。

我不會先回答,我會問她,你覺得呢?

如果她說,不喜歡,覺得是扯淡。

我就會說,不喜歡,我也覺得是扯淡,然後繼續我的正事。

如果她說喜歡,覺得對。

那我也會說,喜歡,覺得對,然後辦正事。

你要執意去犟這句話是對是錯,那麼就失去了一個和女神在一起的美妙夜晚。

所以啊,是對是錯都是小孩子考慮的,成年人肯定只看利弊。

而這個對什麼是利,什麼是弊的理解,才會決定一個人對對錯的認知。


一群人眼裡只有利益,沒有對錯,然後找一句話掩飾一下順便還證明了說我不對的都是小孩子,一箭雙鵰,對吧


我不會打分割線。。
答案被頂到了第一,說實話我沒有料到。當初只是寫了一句話,得到了大家這麼多的贊同,受寵若驚。既然被頂到了第一,就這麼一句話有點說不過去,我就再加點我自己的觀點
大家的價值觀和思想不同,很正常,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生活的方式,有自己說話的權利,但是沒有必要讓其他人必須認同自己,讓他們承認錯誤,這是非常沒有必要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放在這不知道合不合適,大家可以引申一下。


典型的第二層,「看山不是山」。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都是揣摩著別人的想法做事情,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認為自己的一些「善良」被別人忽略了,甚至自己的善意被別人惡意揣測了,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沒有忽視過別人的善良?

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的事情找100個理由,那些經過生活檢驗的理由對你來說是那麼充分。但是你怎麼知道對方不能為自己做的事情找出100個理由呢?對方的理由也是經過以前的生活檢驗過的,既然你不能經歷他的生活,你怎麼可以理解他的理由呢?既然都是被生活檢驗過的,怎麼能說誰對誰錯呢?

即便是對方真的錯了,即便是公認的錯誤,又能怎麼樣呢?這些所謂的犯錯者基本不會受到良心的責備,很多人甚至是惡意為之,你可以譴責她,不過你絲毫不能懲罰他。因為很多人就是明知是錯的還會刻意為之,你不要問為什麼,每個渣滓都有一顆受傷的心。他比你還受傷呢!

什麼!你說你可以聯合他家告訴別人他是一個壞人!哈哈哈,誰會在乎你的感受呢?誰會在乎你對你錯呢?大家在乎的只是自己利益是否受損。如果一個人沒有給他造成利益受損,很多人也是不會和你感同身受的。

即便是用道德對錯評價別人也是不靠譜的,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人善於偽裝,不管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好還是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好,都把道德掛在嘴邊。私下卻做著齷齪的事情,了解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太難了,好心也會辦壞事,壞心也會成好事,用道德評價別人也是很不靠譜的。所謂的很多「好人」也只是精於人情世故罷了,看的多了也就不信了。

經歷多了,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道德隔離」。即評價一件事情從不以道德的角度而是從利益的角度,這樣雖然你可能也會利益受損,但是最起碼可以保證自己不會「傷心」,最起碼可以保證自己的善意被人惡意利用。二來這樣也會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評價標準,畢竟利益的標準比道德對錯的標準要好判斷多了。


本文純私貨,讀解不深,觀點可能略有片面,還請指教~
--------------------------------------------------------------------------------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自我回歸——評《後會無期》


記得電影剛上映時便匆匆拉著朋友去看,當然,是沖著韓寒的名頭。乍看之下,《後會無期》的故事似乎顯得散漫隨意,主題也不夠清晰。但是,恍惚間卻覺察得到藏在平淡之下的欲言又止和隱隱深意。這部電影繼承了韓寒寫作風格的語言犀利和惡意滿滿,但在此基礎之上似乎又有一種深層次的轉變,或者說,這部電影,就是韓寒對自己心路歷程和思想脈絡的一次總結。

電影講述了一場橫穿中國的旅程,三個毫無準備的年輕人帶著理想匆匆上路,卻又一次次事與願違,在命運的一個又一個玩笑中顯得困頓不堪。與其說韓寒是在用這種極具戲劇效果的方式去展現生活的荒謬和殘酷,毋寧說這是一種韓寒的自我解嘲。至少我認為,電影中融貫著兩層遞進的反諷意味。而這兩重反諷的背後,是電影中深藏著的主題——理想主義者的自我回歸。

.理想主義的自我解嘲

江河,東極島唯一的一名老師,因為工作分配來到了這個大陸最東邊的小島。他為人恬淡而不失優雅。一個最為典型的刻畫是,他是一個會在麵包上塗抹辣椒醬的人。這些在他人看來似乎是怪癖的行為,折射出的是江河這個人物的內心。雖然困頓,但卻還保持著一點生活的小情趣。他沒有因為生活境遇而墮入庸碌之流,內心中仍然帶著一種純凈與高傲。

他爛熟英文卻在汽油車中加柴油,他教蘇米如何去除靜電卻又天真的勸她從良。他的知識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絲毫的幫助,反而讓他顯得十分幼稚可笑。江河的身上帶著一股理想化的氣息,可是這種氣息又與他的生活境遇格格不入。他學識淵博,可面對生活卻如此無力,他堅持理想,可是命運卻讓他潦倒不堪。

反觀浩瀚,他與江河似有不同,卻又如此相同。他吹噓自己「遍地都是朋友」,對於那個多年不見的劉鶯鶯則「完全可以壓住她」。他視自己因為貿然出海而喪命的父親為英雄。他雖然不同於江河,但他同樣有一顆溫情的內心。可是,現實卻並沒有回饋他以溫情。當見到劉鶯鶯時,殘忍的現實把他的夢想碾的渣都不剩,他的父親事實上是一個十足的懦夫,連死都死得那麼窩囊,而他幻想中的那場精神之戀更是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只能吞下憋屈與無奈,強忍著憤懣不堪,再次踏上這趟荒誕的旅程。

整部電影以一個又一個的戲劇反差表達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當兩個充滿理想的年輕人懷著天真匆匆上路,他們的悲劇就已經註定。面對現實,理想是那麼蒼白無力。在現實的荒誕面前,他們的人生意義絲毫找不到落腳之處。當浩瀚試圖向三叔講理時,卻被其以一句「小孩子才看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駁的啞口無言。而那句「汽油車不能加柴油」更是加深了對兩人天真的反諷和嘲弄。

江河與浩瀚兩個人似乎是曾經的韓寒自我內心的投影。江河代表的是那個昔日書生意氣毫不妥協充滿抗爭精神的韓寒,而浩瀚代表的則是那種高傲與抗爭在遭遇現實的殘酷無情後的頹喪和空無。兩個人身上所共有的,是理想主義者天然的幼稚與天真。韓寒將曾經的自己拆分成兩個角色放入電影中去。表達出的是對曾經那種純粹理想主義的自嘲和反省。而這,也便構成了電影的第一層意旨——理想主義的自我解嘲。

.理想主義的自我回歸

韓寒借三叔之口,用「小孩子才看對錯,大人只看利弊」表達了對理想主義「天真與幼稚」的反省與解嘲。可是反觀三叔,他又是個什麼人呢?


毫無疑問,三叔是一個充滿功利色彩的犬儒主義者,他在這個混亂而複雜的世界中遊刃有餘。他的心中沒有是非對錯,只有利益。他自以為看透了這個骯髒的世界,而理想在這個世界中毫無意義。他早已成為世俗之流中的一份子,為了生存而拚命掙扎。他藐視溫情,唾罵理想,用利益關係去權衡一切,全身沾滿了骯髒與苟且。他自以為是強者,圓滑而老練,可是這種「成熟」中卻同樣浸透著濃濃的可悲。相比起浩瀚與江河的天真幼稚,三叔身上的悲劇意味似乎顯得更加濃厚和強烈。為了賺錢,竟然不惜用自己的侄女作誘餌。而「啞巴侄子」,「被車門夾住的衣角」,電影中這些不經意的細節似乎都暗示著在三叔表面的世故老成之下同樣掩藏著一個被生活逼到死角的可憐人。不同的是,他沒有選擇抗爭,沒有選擇堅持,而是在現實的逼迫下義無反顧的跳入那條骯髒的臭水溝,去苟且求存。最終迷失在現實的殘酷之中。韓寒對三叔悲劇人生的反嘲,將電影的主題又推進了一層。

江河與浩瀚縱然天真幼稚,可是那些世俗之人卻顯得更加令人厭惡和可悲。生活總是會一次又一次的去擺弄那些天真的理想,可是放棄理想的人卻更加受制於這個世界。他們越掙扎卻陷的越深,陷的越深又越加掙扎。在現實的洪流中迷失了本心,丟掉了尊嚴,遺忘了自我。而這些可悲的犬儒主義者,他們才是真正被擺弄的對象,只是,他們渾然不知。

最終,江河的《旅行者》大賣甚至被改編為電視劇。江河故地重遊,東極島也與往日不可同語。在船艙中,他擁著蘇米,恍惚間有些許釋然。到此,我們似乎可以讀出整部影片最終的主題:純粹的理想主義者縱然幼稚而天真,可是功利的犬儒主義者卻更加可悲。當經過現實的洗禮,這種理想主義逐漸洗脫了稚氣,變得愈發銳利而深沉。這是理想主義由天真到成熟,由膚淺到深沉的自我建構,也是韓寒對自己心路歷程的重現和表達。韓寒告訴我們,理想不是空洞而飄渺的易碎品,而是可以紮根於現實的頑強品性。恰恰是現實的打磨讓這種理想主義由高脫回歸平實,由脆弱走向堅強,伴我們安心踏上旅程。

by【星瀾微漾】


正好說反了,小孩子才看利弊,大人才知道分對錯。

贊同上面某一答案:說白了就是某些要麼慫要麼賤的人,犯了錯不認,整出一句似是而非的「道理」去擠兌你讓你不方便直斥其非而已。

講真,這種人心裡虛得很,跟公交車上偷摸女人屁股的色狼沒什麼兩樣,最怕的就是你大聲直接且有力地吼得別人都知道他有多麼猥瑣與低級,所以只好裝成熟,什麼都擺出一副教你做人的樣子。

正如那些喜歡說「認真你就輸了」的人,其實就是他們自己錯的、丑的、見不得人的地方太多,怕你一認真就把他挑得體無完膚,所以來這麼一句擠兌你,讓你不好意思挑他。

明白了這個,就知道:「人嘴裡的話才是不分對錯,只分利弊。」

最後強調一句個人觀點吧:韓寒作品裡人物的話,與韓寒本人主張,恐怕是有必要區別一下的。


替換成下人和上人比較好


講個小故事。
我有一發小,與我同歲,天秤座,是這個看人只看臉的社會的受害者,但是做事有魄力,為人不錯,有著一些閃光點。
發小的第一場戀愛始於高中,為了愛情放棄了名校,以超出錄取線六十多分的成績和姑娘一起去了一所普通的省屬一本院校。姑娘有著60多分的素顏,脾氣溫和,善良大度,看上去就給人一種舒服簡單中帶著一絲平和的感覺。在生活里,發小要強而且帶點強迫症,所以生活中總會有些摩擦,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後認錯也不及時。由於他自己在生活中總是強迫自己把每一件事情要做好,每一件事情要把是非對錯分個明白,所以雖然他做得很好,但是關係鐵的朋友只有那麼幾個。也許是沒有經過什麼大的事情,他沒覺得這是問題,把這種態度也帶到了愛情里,每次他犯錯認錯不及時,姑娘還是原諒了他,每次只要是姑娘有點問題,他又執著地要分出對錯,卻不知道無論誰對誰錯最後傷害的都是兩個人。
大三的時候,因為這樣的問題發生的次數太多,在一次大爆發之後,姑娘堅決地提出了分手。那天晚上,我陪發小喝了一晚上的酒,也是生平第一次看到一個男人哭到崩潰是什麼樣子。
發小對我說,姑娘總說男生第一次戀愛總如小孩子,不成熟,會犯很多錯,雖然他的的確確很愛很愛你,但是也會讓你受很多氣很多傷。
發小還說,姑娘總是說,一個男人再怎麼成功,就算能把世界上的所有是非對錯分清楚,但是和你愛的人也分對錯,要麼是你真的沒長大,要麼你就沒有你想像中那麼愛她。
發小說,姑娘還說,我多麼想和你一起走下去,這一路我們互相改變,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最了解彼此的人,但是我怕,和你在一起,快樂也多痛苦也多,我怕今後繼續這樣的日子對大家都是折磨。
發小說,姑娘最後說,一直以來,都是你分對錯,那麼這最後一次,我也分一次對錯,我真的開始懷疑你是不是我對的那個人了,那就讓這份愛情就別再錯下去了。

如今,姑娘也已訂婚,發小也剛剛開始了另一段感情生活,他說,總有些經歷會在你的生命里狠狠烙上一幅沉重的印章,讓你真正去看清這個世界,找到正確的方向。
我想,現在的他應該不會再如小孩一般在愛情里分對錯,也應該知道,這一路前行利弊如何,自己又該對後面的幸福如何去掌握。


跟小孩兒大人沒關係
跟什麼事兒有關係

別聽中國電影里的台詞瞎胡扯
小孩子才不在乎對錯呢


大人也不看力臂,都看力矩的。


這是典型的毒品句式——能把人腦袋搞亂,卻又迎合人的自我安慰心理,極易上癮,像破唱片似的每天不念叨幾遍就渾身不舒服。上了癮後一吸再吸,沉醉於虛幻的洞明感中,甚至以老毒客的身份引誘不諳世事的年輕人也來吸,簡直要把自己當做人生導師了。
這句話不是一點價值也沒有,但在最關鍵的地方偷工減料,芝蘭變罌粟。
懶得再掰開揉碎了說,只將完整的句子放在下面:
「小孩子可以只講對錯,成年人卻不應止步於此,須得細細分析利弊,搞清楚有幾分對有幾分錯。」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成年以後的韓寒的世界觀,也就是沒有是非沒有對錯。這從他的餐廳也可以看出來了,為了利益可以無證經營,可以滿廚房老鼠屎。只要賺錢,法律,責任和他人的健康都是可以出賣的。
但是代表不了其他人,因為大多數人即使長大了還是有是非觀念,知道榮辱善惡。只不過他們更懂得棄惡揚善的方法和藝術了。


只看對錯的人太容易形成偏激的政治正確了,那些潛意識裡跟隨政治正確的人還是太naive!

好不容易長大了當然要有反政治正確的自由意志咯!我做什麼想什麼根本沒有絕對的對錯,只看於我個人的利弊就好咯。


一切生命皆是趨利避害。

先有利弊,再有對錯。

沒有利弊,談不上對錯。

小孩子的是非觀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和學生時代對著公式死記硬背沒有區別,他們根本就不具備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

小孩子是依靠本能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對於人類社會建立的規則只能按照成人灌輸的教條來對事物做出判斷。

很多人總是把小孩子當成迷你版的成年人,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

人類在未發育完全時,其智能水平是比成年人低很多的,這是生理結構的問題,而不是懂或者不懂的問題。

對比成年人,小孩子更像是一個「弱智」,或者說是一種「低等智慧生物」。

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而言,不存在同一主體下的「正確的弊」。

生物只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事,從來都是如此,人也一樣。


哈哈,所以小孩才看康德,大人只看邊沁?


推薦閱讀:

如果被誤抓到精神病院里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
你們是否會接受一個患病(可能或者已經致殘-_可能影響生育的_治療不好)的女朋友? ?
你害怕老嗎?是因為無法面對淘汰嗎?你是如何安頓心裡的這份恐懼的?
成年/中老年人犯中二病是什麼樣子?
人真的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么?

TAG:人生 | 成長 | 社會 | 如何理解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