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去理解「你會成為你討厭的那個人」這句話?

這句話是來自類似青年文摘的雜誌的文章是看到的,原句可能不是這個,所表達的意思是這樣。

google百度來源許多次,未果。

文章大概描述一個年輕人很討厭他父親的一些習慣/陋習,可是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身上竟然默默染上這樣習慣/陋習的痕迹,變得越來越像自己的父親。

文章最後剖析說,這是因為那個年輕人心底里不想擁有他父親的那些習慣/陋習 從而產生討厭了情緒。今天看到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27541(無針對性,無冒犯)這個問題,忽然想起來,想問問知乎上的各位。


可能是一種投射,其實人都會討厭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但我們往往把討厭自己的這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因此,別人一旦表現出了這部分性格,我們就會討厭ta。簡單的說,是因為我們成為了那個人在先,討厭在後。舉個例子,一個沒有勇氣,不敢承擔責任的人,當他看到別人有逃避責任的行為時,會去指責別人,其實其內心是對自己的不滿。有一句話說的好,」親愛的,門外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這句話適用但不限於以下場景:


你正在小徑上聽歌跑步,迎面走來一位肥頭大耳肚皮如泳圈一樣直晃的中年男人,你心想這貨好似懷胎十月隨時可能預產這個時候就不要出來亂逛了吧,於是你那天多跑了兩圈。


你正在飯館獨自吃飯,忽聽旁桌一滿嘴火車的仁兄在侃侃論述他買不起雪佛蘭是美帝的陰謀,你心想美帝若是這麼有能耐那定是每輛雪佛蘭一伸腿都能變成手中執劍腦後有炮並且用電台節目替自己說話的一坨智能金屬,於是那晚你多看了半個小時的書。

你正在刷新微信的朋友圈,發現裡面充斥著偉人語錄,充斥著雞湯和主旋律,充斥著國家的強盛與人民的自豪,充斥著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獨好,你心想這麼一看,足不出戶的朝鮮人民是最幸福的,於是你上網,訂了下周飛去歐洲的機票。


你正在崗位上專心工作,領導進門,你的同事小孟快步貼上,端茶遞水,前倨後恭,奴顏婢膝,噓寒問暖,隨聲附和,最後打了你另外同事阿楊的小報告,你心想這領導一定是小孟的親爹,於是當天,你接受了一家外企提供的offer。


諸如以上。


「你會成為你討厭的那個人」的本意是「你不要成為你討厭的那個人」

「千萬不要變成你所討厭的那個樣子」


我非常喜歡這句話。


我覺得無論是矯情還是媚俗,無論是借口還是投射,無論是雞湯還是雞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確確實實有令你所討厭的人擺在你的前面,這些失敗的典範,這些慘痛的教訓,鮮活,生動,讓你懷疑,讓你警醒,讓你認清真實的自己,於是,你怎麼能不努力?


某種角度上厭惡和羨慕是雙生兄弟。

對孩子來說,孩子總是從父母那裡開始學習為人處事的準則。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父母的為人處事令他/她感到厭惡,那也是因為這些行為首先傷害了他/她,而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本身被認為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區別。他/她會認為令自己處於不利地位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行為令父母強大。那麼最終很大程度上,他們最終會選擇和父母一樣的行為,儘管也許不是全部。惡劣的行為至少能保護他們將來不受別人的傷害,因為自己不能傷害父母,對不對?

破除這一魔咒的唯一手段是來自其它來源的教育,告訴他/她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如果沒有人能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才對,他/她自然而然地就會跟著父母的路走。

那麼長大成人的人會有不同么?其實沒有大的不同。唯一的區別是,他/她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得不到身邊人的贊同。這時候他/她會開始第二個階段,即反覆試圖證明自己的行為的正當性。正如有一句老話:騙子認為全天下都是騙子。這樣的人的一個特徵就是會有意無意地測試身邊的人,當別人做了不同的事情,他/她就會宣稱別人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目而作秀;反過來,如果別人做了一樣的事情,他/她就會帶著先知先覺的得意宣稱他/她早已識破了這一切。

汲汲於證明別人和自己一樣不清白,這一行為本身恰恰證明了他/她自己也不認同自己的行為。所以是的,他/她終究是成了自己也不認同的人。

哈哈哈我是不是太陰暗了?


你的敵人的無恥會降低你的底線。


—— 更新 ——

想了想上面那個答案並不貼切。
應該是:

我們面對討厭的事物的時候,正常的反應是遠離或無視。
而如果我們無法離開,或者無法無視,很可能是因為讓我們厭惡的這個人是我們利益的來源或者這個人有能力控制我們。

這個人在我們看來,是強者。
人都會向強者認同,學習強者,以便在社會競爭中更有競爭力,從而保證自己不被淘汰。

當然你學習的東西可能是你很討厭的,甚至是並沒有競爭力的。不過人有時候學東西就這麼弱智。


生活是一場大風,颳走不牢固的東西,留下的是本質。
所以無論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說明成為這種人對你很重要,這種特質再大的風也刮不走。
說白了,你之所以驚訝最後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是因為你從一開始就沒意識到自己內心就是這樣的人。
無論你用何種方式欺騙自己。


噢,這樣啊,另我想起一首歌——love the way you lie

那就見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27541我的回答吧
不一定成為那個人,這是可以選擇的;可能是大多數人喜歡選擇放棄個性,與社會和諧吧,所以這句話能成為一句話;青春期的迷茫,呵呵


討厭別人是不成熟的表現,因為人無完人,正確的做法是,我不贊同你,我給你一樣東西,你得到我給你的東西你會按我喜歡的方式來討好我,就是先付出去影響別人。


我們年青的時候,都會鄙視那些有違我們從小樹立的價值觀的人,都會憎恨讓人失望的社會。但是越長大你越會發現他們的選擇其實是這個社會條件下最無奈和最優的選擇,越會發現這個世界之所以不美好,是因為你我六根不凈。有意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些你討厭的人曾經都和你一樣糞青過:你會被染色,熏陶,因為你要在這個世界活一輩子。


兒子總有那麼一段時間是瞧不起老子的。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討厭一個人,只因為這個人關聯到自己……這個人在發現並討厭他父親陋習的時候,其實是已經發現自己也有這些只不過還不能接受而已,所以就用鄙視父親來和自己已有的陋習拉開關係。


在社會越久,人就會變的越事故越圓滑,當你涉世未深的時候你會討厭那些事故的人,因為你覺得他會讓你吃虧,但慢慢的,你也會變的圓滑了,即使不是你本意,即你討厭的人。


個人覺得,小孩的人生觀是由家長,老師教的,對事會比較天真。所以會討厭哪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己琢磨出遇到事怎麼去正確的做,也會體現出惡的一面。轉變的過程不會引起重視,但是閑下來回想小時候天真的自己,就會有這種想法


可以分兩個角度來解讀:
1、模仿回報
就好比說有人打你,你就懷恨在心要打回去。有人現在有錢裝逼,你就想著要更有錢在他面前裝逼...就是這樣
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你與他們不同,他們惡你要善,他們裝你要真,千萬不要悄悄成為那些你曾經討厭的人。
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
2、潛移默化
父母的情感模式在子女身上重演的可能性是否較大?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分為兩方面:男孩子有可能成為施暴者;女孩子可能對家暴的容忍力更大,從而更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舉個本身的例子:我爸喜歡抽煙、喝酒、不睡床睡沙發,而我曾驚奇的發現,我對與煙酒居然有一種想親近的感覺!說白了就是我看到煙和酒就有點想去沾!
然後我現在最怕的就是成為一個像我爸一樣的男人。我討厭我爸的某些缺點,但我發現家庭對人的潛移默化簡直驚悚——不求上進、不負責、好色、懶惰、不尊重女性...他媽的這些我爸身上的缺點在我身上都有體現!
吶這樣也有好的方面,在我的成長中我會有意識的觀察自己是否出現了一些類似於我爸的行為或品質,一旦發現立刻進行自我教育,這樣改起來比較方便,心理建設做起來也比較順暢,更有力量去促使我進行自我性格品質方面的培養。

希望你在生活中不斷觀察自己的內心,你的行為,你的念頭,你的下意識動作...都是需要你觀察注意思考的,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健康成長,過的棒棒噠


第一個「你」和第二個「你」,不是同一個你。不是你變了,而是你更加接近真實的自己。


可是青年和他父親的故事難道不是因為遺傳嗎……


通常吸引我們的,都是我們缺乏的或是不足的,有沒有可能你討厭的,就是潛在的你自己,只不過還沒發現,等有一天發現了,就覺得是成為了那個討厭的人呢?


每個人如果可以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那麼類似的困惑會越來越少。


討厭源於嫉妒吧。。


只是沒「那麼」討厭


推薦閱讀:

現實中往往就有些人,你和他說話,他卻裝作聽不見,怎麼破?
在情商高的人眼中,這個世界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怎麼看待王林買兇殺死仇敵鄒勇一事?
決定孤獨終老 請問在餘生中會遇到怎樣的困難?
大家碰見欺軟怕硬、沒家教的都是怎麼處理的?

TAG:心理學 | 人生 | 生活方式 | 社會 | 性格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