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牌、路標上的拼音應否標調?標調又有何利弊?

隨著中國逐步國際化,漢語學者日漸增多。然而,遠道而來中國的外國學者不善於漢字,且識字也絕非幾夜速成之事。於他們而言,必先從拼音入手。未能語何能文?但是,路標、路牌的拼音並無聲調,使文盲者難知其音。相反,無調的路標、路牌已經約定俗成,且路標、路牌均以一目了然之效為佳,繁多的附加符號則反。可是,鑒於安南、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皆有附加符而無省略之例。請問標調一事利弊如何?附加符是否有礙於文字的可讀性?此外,局部的標調法又可行與否?所謂局部者,如僅標出上聲、去聲。


http://Pinyin.info網站2006年搜集過一番辯論——
tone marks on signage: a debate
請自行查閱。
我覺得Mark Wilbur的利弊分析和支持路牌標調的理由很有力。
這是真實的標調需求。
關鍵點是,不要默認任何外國人在任何學習階段都不辨四聲。( @Monalery )

越南路牌就是標調的,題目說明也提到了。
http://Pinyin.info站長Mark Swofford在2005年的時候還拍到台灣的路牌上居然標了聲調——
signage with tone marks
因此,標調本身沒有技術障礙。

至於說,標了聲調有些專門為交通系統設計的字體用不上,或者字體很難看,或者增加了辨識障礙( @鄧妍 ),或者增加了成本推廣很慢,那是字體設計、交通部門是否作為、公共財政預算導向的問題,是達成目標需要考慮的約束條件(而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不是應不應該標調的問題。

聲調不是閑人才看的,不是錦上添花的冗餘信息,而是音位,區分語義的。
在漢語里,不指定聲調的音節是不完整的音節,就像只告訴你押什麼韻不告訴你聲母一樣,「不像話」。
聲調是跟輔音、母音一樣重要的音位。
標調法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必要組成部分。
「要能標出四聲」是《漢語拼音方案》創製之初就提出的設計要求。
明白這一點,就應該將標調列為漢字注音、拉丁化譯音需要達成的目標。

有些(只是有些)外國人說漢語不分聲調我們也能猜出來意思,有些(只是有些)路牌我們不看漢字光看不標聲調的拼音也能猜到是什麼路,那是因為我們有豐富的背景知識;
美國國會圖書館採用漢語拼音取代威妥瑪拼音,但是不標聲調,那是因為它只用來做圖書編目,能方便地檢索到那本書就達到目的了;
輸入法不需要打聲調不是真的完全不需要,而是具體軟體設計在多目標之間取捨所致,還有受了用戶習慣的影響,反正只要最後能轉換成需要的漢字,拼音作為一種編碼也就功成身退了;
速記/速錄不記聲調也是類似的;
有些外媒介紹中國事物用上了拼音,但也不標調,那是因為他們不熟悉或者不清楚,不嚴謹或者不需要嚴謹,又或者那個詞不是簡單的引用,而是已經引入他們語言當他們的詞來用了,於是自然就按他們的語文習慣來寫了;
而面向初級學習者、學術性較強的材料,比如辭書、教科書,聲調標記一定是完整的。
在大多數國際國內規範裡面,不標調都是需要特別理由的特殊情況。
因為只有這樣,信息傳遞才有保障,才更輕鬆,不用靠猜、靠悟。

路牌不就是應該友好、完整地傳達信息的地方嗎?

總結一下,應該標調,可行性另說。現在標調反而成特殊的狀態不是正常狀態。

————————
我在別的問題下也寫過相關內容——
為什麼內地的絕大部份路牌採用全拼音作為英文指示?
為什麼中國護照上的姓名拼音轉寫不標註聲調?
可供參考。


我認為想法很好,但馬路不是一個標音調的好地方。對於目前的路標字體,這個不是最重要的,還有更重要的地方需要改進。

(首先文中所舉的國外的例子並不能平行對待。法國德國的路標,是給本國人看的,accent的目的不是為了標讀音,而是因為不加就是錯字了。)

漢語拼音加了音調能夠幫助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識字,但鑒於是路標,最好還是不標的好,因為路標也服務於開車的人。開車的人有中國人,會中文的外國人,學中文的外國人,和根本不會中文的外國人。你不能預測在路牌上添加東西會不會產生安全隱患。

以英文為母語的人閱讀是靠識別單詞形狀,如果想更好地認路標的話,尤其是開車的人,我的建議是把母音字母做的明顯一些,區別大一些(難看不要緊)。因為(我想像)漢語拼音最容易混淆的就是這些韻母,比如 ang / ong / eng ,前面加聲母后 zhang / zhong / zheng ,若是組成詞 zhangchen / zhongshan / zhengshan ,字形真的很相似,要認真看才能分辨。而路標的功能,尤其是開車的時候,應該能讓人掃一眼,半秒不到就知道路牌寫的是什麼。

標音調並不能改進拼音的形狀,只適合給那些有時間看的人看,因此,馬路不是一個標音調的好地方。


根據我的英文水平三分之二的文字都被忽略了,這點我深表歉意和遺憾。
你可能不太了解對外國人學漢語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外國人學習漢語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準確掌握漢語的音調、聲母和韻母,比如「你好」的拼音「Nihao」,正確的音調是上聲,可是從外國人口中可以發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甚至他們自創的發音方式。正是基於這點,對外漢語教學首先是讓他們掌握漢字的理解、發音(雖然是不標準的),其次再練習強化漢字音調。這是學習漢語的折中方案,因為學習漢字不僅僅是文字的不同也包括的文化不同,對外國人太難了。


推薦閱讀:

台灣人習慣使用橫版印刷還是豎版印刷?
如何看待 W3C 的中文排版需求(草案)的發布?
日期如何豎向排版?
產品人員如何使自己產出的各類文檔更加美觀?

TAG:字體設計 | 排版 | 漢語拼音 | 可讀性Readabil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