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余華《活著》的朋友們談談你們的感受吧?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著(作者語)。」真的,人活著外加條件太多的話,就會很累很累,心靈承受不住附加的東西時,就會訇然倒塌。放開心胸,為自己而活,雖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被不少人認為是宿命的觀點,但其表達的是一種對生話與命運的坦然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謝邀

讀完《活著》,我感到的是一種低沉的怒吼,無聲的震撼。小說中沒有精心雕琢的文字,沒有蓄意煽動的悲情,甚至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波瀾壯闊的人生。當所有人都仰望燦爛星空的時候,作者卻將目光轉投於最為卑微的草根之中。以作者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在卑微的草根中所蘊含的令人心驚的力量。

人為什麼活著?這永遠是一個問題,答案也因人而異。有人活著是為了享受物質,有人活著是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著是為了親情與愛情。可當一個在物質上一貧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開的人看著他至親之人一個個離去之後,這樣痛苦的人生,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其實恰恰相反,生命的意義往往藏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經受過痛苦的淬鍊才能變得完整與通達。試想年輕時的福貴,終日揮金如土,遊戲人生。可他並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活著,睜眼便為該如何揮霍時光而苦惱。這樣的行屍走肉,又能看到什麼活著的意義。而當年邁的福貴經歷過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後,給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講述自己之時,在那眯縫地眼中卻無不透視著超邁的豁然。如此對比之下,年輕和年邁的福貴哪個更有活著的意義呢?

活著本身就是尋找活著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註定痛苦,可痛苦並不能代表活著的意義。人類最終追求的是從痛苦中誕生的幸福。對幸福的定義是發至內心的滿足和愉悅感,可放眼如今,人們的生存環境愈來愈優越,可幸福感卻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只能說富足的物質雖然提升了生活質量,卻更膨脹了人類的慾望,增多了滿足的需要。這樣下去,幸福便如一架永無盡頭的天梯,儘管不斷攀登,幸福卻總在上方。而福貴一家人,儘管在汪洋般的痛苦中無助漂浮,卻一直有一份滿足存於心中。家珍即使在兒女喪盡,重病將死之時,仍然可以滿足的總結自己的一生,並在生命的最後深刻,無比溫情的對福貴說:「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這一句話,勝過多少金山銀海,勝過多少海誓山盟。

即使在無邊的黑暗中,人生也總有一絲光芒如同峭壁上的纜繩,給人活下去的力量。這一絲光芒便是希望。正如雅典娜在裝滿洪水、瘟疫和戰爭的潘多拉魔盒中偷偷放入希望。命運也總會在人面臨絕望之際,重新給予生存的理由。當福貴一次次親手埋葬至愛的親人,苦難無數次疊加,可現實仍然為他保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希望。有慶沒了,還要撫養鳳霞:鳳霞沒了,還要照顧家珍:家珍沒了,還要顧及二喜:二喜沒了,最後還有苦根。命運就這樣一路使他絕望,卻又留下一絲希望。他被這一絲希望牽引著走過大半生。可到最後,苦根也沒了。這時的他還有什麼希望呢?我想這時的福貴老人活著已不需要的指引,他已經真正看透了死亡。死亡,不過就是那麼一回事。雖不至莊子鼓盆而歌那般洒脫,卻也可在心中達到一種平靜和從容了吧。活著的人終究會死,而死去的人不能復生。既然與親人重聚只是遲早,那為什麼不將就著過完餘生呢。人生到達福貴老人這樣的狀態,是痛苦或是幸福,都不重要了。

痛苦中誕生的幸福,絕望中孕育的希望和,最終凝練成兩個字:活著!人生只為活著而活著,而活著二字已囊括世間所有。

縱觀整部小說,作者是以福貴老人之口,從一個側面深究人性的頑強與堅韌。當然,優秀的小說總是要有對整個時代的鋪陳與評論。淮海戰役,文化大革命都被設定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而在後者那樣的恐怖時代,更有像有慶和春生之死那樣駭人聽聞的現實。宏大的背景和驚人的事件最終都是為了襯托出卑微而偉大的生命,《活著》就是一部考驗生命極限的作品。

當生命經過痛苦與磨難的考驗之後,得出的結果是:生命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融化,但絕不會為痛苦的重壓而折斷。


《活著》作為余華先生的經典小說,相信看過它的人,看懂它的人內心都會有一種對活著的理解,裡面的苦難與悲劇,全發生在一個地主少爺的身上,它彷彿在告訴我們如何去面對生活的苦難,告訴我們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情而活著,告訴我們,時間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因為時間不需要通知我們就改變了一切。筆者又重讀一遍《活著》,看看它的內涵吧。

《活著》講述了一份份溫情在死亡中變成悲情,一頁頁的死亡與悲情。小說中以『我』為視角去鄉村收集民謠,遇上因賭輸光全家的富家少爺-福貴,聽福貴講述他的悲慘一生。福貴因好賭,輸掉了自己全部家產,禍不單行,母親大病,在其尋找醫生的途中被軍隊抓去做壯丁,之後回到家鄉後,得知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也得了軟骨病,不能幹重活,雖有一雙兒女,但是女兒變成聾啞人,兒子因為與女校長的血型相同,在女校長的分娩中大出血,兒子被過量抽血,不幸死亡,這樣,悲劇才剛剛開始,女兒嫁給個偏頭二喜,女兒鳳霞在生孩過程中大出血死亡,之後三個多月,妻子家珍也因病死亡,二喜因為是搬運工,在一次工作中也被水泥板砸死,只剩下苦命的孫子福根和爺爺福貴,因福貴貧窮,給不起孩子吃的,一次,有機會給福根煮豆吃,福根吃豆多了,被撐死,戲劇性的一幕幕,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牛在夕陽的晚風中·······

一生的回憶,苦澀,悲傷,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的福貴,有著貧窮人不能有的生活,享受著上等人的生活,但是大部分人容易在滿足和擁有中頹廢,也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福貴也如此般,留戀於妓院,賭場,比他的妻子還親,最終他的消遣,讓他輸光了家產,曇花一現的逍遙,他的父親表面是沉靜的,我想,內心必定波濤洶湧,表面的虛假的平靜,及他父親的死亡也彷彿暗示了這一點。

《活著》向我們講述一個悲情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生命的脆弱,而人越懼怕死亡,越活的懦弱,膽怯。唯有堅強樂觀積極的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其它的事而活著,這才是活著的意義,這才是真正的活著。只管活著,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其它的事就讓最有說服力的時間去做吧,因為時間不需要通知我們就已經默默的改變了一切。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歡迎關注【阿獃憶文志】,交流讀書,文化。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我讀完《活著》後,想到的就是紅樓夢裡這句話。富貴和他的家庭一直在經歷苦難,每次感覺到日子好過一點,真希望他們可以就此生活下去。而命運總是和他開玩笑,一次次熄滅生活的希望,身邊的親人們一個個離去,最好只剩下一個老人和一頭牛。活著是一種本能,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從沒想過輕生,每次都是艱難的面對生活,哪怕是遍體鱗傷,也勇往直前。看《活著》時,我想到了家鄉那些樸實的鄉親們,對他們來說,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他們說不出關於生活和活著的大道理,卻能在苦難的夾縫中堅強的度日。這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一輩該好好學習的。


我知道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知道的確有人就是那樣的活著,但就是有一種無聲的悲涼,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怎麼都可以活著


剛讀完~心裡很難受~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苦根~


剛看完這本書,讀後感就是,一本好書,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它自然會細雨潤無聲的浸入你的思想里,欲罷不能的看完,會再次讀一遍的。


活著」 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吶喊,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余華

德國的《柏林日報》評價余華的《活著》,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來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道:「《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余華先生站在冷靜的旁觀者的位置上,一筆一畫的記錄下了福貴的一生。或許正是這種理性到無情的手法,才讓我們倍感生活的苦難,活著的艱辛,看到福貴雙肩上所肩負著的重量。

在我看《活著》這本書時,一位老師問我,你覺得《活著》在講什麼?問我感觸,我愣了一下,隨後笑著回答道:活著,真好。老師也笑了起來。他告訴我,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的事物而活著。這句話也是出自這本書中,但我到如今也沒怎麼看的明白,我一直在想,活著本身的意義是什麼。

在讀的時候,我彷彿就是那個站在田埂上遊手好閒收集歌謠的人,看著一人一牛的畫面,看著他用沙啞嘹亮的聲音訴說著他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他的聲音我是聽不到的,卻可以似有魔力一般把我拉入一個叫福貴的人的一生中。我彷彿一顆石子,被投入大海,沒人知道海平面下面的深沉,只看到海面上暈開的淺淺漣漪……

福貴曲折的一生讓我感到了活著的艱辛,看到在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心酸無奈,看到時代會給一個人的一生造成的嚴重影響,看到了種種不足失誤而造成的悔恨遺憾,看到命運的安排是多麼精巧。看到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等人的相繼離開,他們默默的走了。只留下福貴一人,留著福貴一人去承受痛苦,同時也在砥礪著福貴前行。命運剝奪了福貴許多東西,但唯一沒有剝奪的是他堅強活下去的意志。在他與苦難的命運作鬥爭的過程中,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幸福多一點還是痛苦多一點,但從福貴的歌聲中,我相信,幸福更多。

在讀的時候,我總是很討厭福貴,這個揮霍無度,連孕妻都不曾留情的小人,讀著他,腦中不自覺就浮現了一個身上掛著綢子衫的紈絝小人。他就那麼半彎著腰又挺著頭,甩著袖子,臉上挑著不可一世的愚笑。想想他的樣子就覺得面目可憎。有時我也很佩服他,若真的有一天我的至親相繼離開,我是否有像他一樣的勇氣依舊樂觀堅強的面對生活。他身上的堅韌,或許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課程。上天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喪父,喪母,喪妻,喪子的命運是如此的愛開玩笑,在你擁有一切的時候慢慢奪取你的全部幸福。這和詩人王維的生平有相似之處,了解王摩詰的人或許就能想到。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人一定得是要有目標的,否則就如同碌碌的軀殼一樣。在讀完後才發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有意義的存在。開篇的一段話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如果只把活著的意義定義成忍受,我覺得未免太過於悲觀了,活著不僅僅在於忍受,也在於享受,在忍受和享受之間轉換,或許才是生活本身的味道。余華先生在麥田新版自序的最後寫到: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在這本書中,大家感觸良多的,並非這句話,在我讀來,卻留下了深刻印象。許多人都活在了別人的眼中,最終死在了別人的嘴下。許多時候,我們都在羨慕別人在喝五顏六色的飲料,實際卻未必有你的白開水解渴。人生並非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的生活亦是如此。余華先生的《活著》留給我們更多的或許就是讓我們去思考活著的意義。這是每個活著的人都該去思考的事情,問問自己的心,看看眼下的生活,再望望未來的路。

余華先生的文筆向來是毋庸置疑的,每一種排列組合都是我喜歡的樣子。就彷彿蘇軾的詩一樣,怎麼讀起來都別有韻味。蘇軾的《西江月》彷彿就是福貴苦難一生的映照,那種孤獨,那般荒涼,凡事種種,映刻紙上。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我是第一次體會到樸實的語言也能這麼打動人。其實文章一頁一頁的讀下來,一次次的看到福貴家的災難,早已經從之前的「怒其不爭」到「哀其不幸」了。福貴在小說一開始是一個十足的闊少爺,因為賭博敗光了家裡的田產還有房產,他爹娘的死,鳳霞變的又聾又啞,還有家珍的病,這一切說穿了都是福貴引起的。所以一開始對這個角色只有無限的痛恨。但是龍二被斃,福貴寬慰自己撿了一條命,是這樣嗎?他的性格不像龍二,怎麼會落個被斃的下場?但是身為地主在當時的下場也是顯而易見。命運這件事說不透,幸運不幸運每個人看法也不同。有慶的死算是讓我比較生氣和難受的,竟然會有這麼不盡責任的醫生,放在現在這個年代,,這個醫生怕是要很慘了,說不定還要連累醫生這個行業被人罵。命運弄人,有慶的死竟然是為了救福貴的舊友的妻子。小說里,卧病的家珍告訴春生他欠他們一條命,讓他帶著這條命好好活下去。這邊算是我比較淚目的一個點了。一個人被生活如此殘忍對待竟然還能保持善良。再者就是福貴說他踏進這個醫院三次,一家三個親人都死在這裡。真的是難以言表的難受。福貴送走了他的爹娘,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女婿,他的外孫,最後只留下他一個人。他最後在市場買下了一頭即將被宰的老牛,可算是救了它一命。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感覺福貴越發的凄慘,他可以救別人,但沒人來救他。有時又覺得他和老牛福貴互相救了對方。彼此活著是他們唯一的意志。小說讀完是真的很壓抑,也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真的很好看,完全不想停下來。很想去看看余華的其他作品。很喜歡,雖然難受,但很現實。新中國的發展歷程,失誤也好,福利也罷,福貴把一切都經歷了。


《活著》這本書雖不是像《白鹿原》一樣可以概括整個民族的史詩,但他所描述的一個人的生活卻也是一個史詩,依舊波瀾壯闊。余華說富貴是能看清自己一生的人,這是我認為的這本書的最好概括。富貴最後的活著,是超脫死亡的活, 不需要什麼目的性,只是懂了很多。


書架上唯一一本黑色封面的書。

故事還沒開始,我已感受到它的沉重。

看完整本書,沒有落一滴淚,深深的無奈、悲憤貫穿始終,平淡的字眼,卻散發著無窮的力量,字字擲地有聲,句句綿延不絕,樸實而又飽滿,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徐福貴的爹、娘、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跟全死了,唯獨徐福貴活著。因為貧困,每個人身體上、精神上都經受著苦難,難以形容的慘。對於徐福貴,我恨得牙痒痒,如果不是因為他當年吃喝嫖賭,敗光家產,一敗塗地,這個家或許不至於這麼慘,至少不至於餓的前胸貼後背,故事悲劇的源頭是徐福貴這個人。哪怕他後來浪子回頭,但造的孽已成事實,難以抹滅。

看完故事,我想到了身邊的一認識的人。他是紈絝子弟,標準的高富帥,吃喝賭,樣樣來,後來吸毒,賭博又連連輸,原本是繼承家族企業的他敗光家產,欠債累累,染上毒癮的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某天下著大雨,他留下一封信,撐著一把傘,離開了家。10多年過去,杳無音訊,生死未卜。他走時,兒子才上幼兒園,後來妻子回了娘家,對兒子沒有陪伴和關懷。年邁的父母嘆息不絕,絕望無比。他的並不富裕的兩個姐姐、姐夫還著他欠下的那些債,還了十幾年。

他和徐福貴一樣,是美好的摧毀者,是幸福的終結者。

有人苟且地活著,有人幸福地活著,有人絕望地死去,有人安然地死去。。。。

活著或者死亡,有時候真不知道哪種是正確的選擇。


推薦閱讀:

十分恩愛的情侶,一方去世,另一方接下來做什麼才是你心中最完美的結局?
有哪些你明知是假卻希望是真的故事?
為什麼我喜歡看的書和我身邊的同齡人不一樣?
樹下野狐的《蠻荒三部曲》當中,哪個角色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活中哪些話可以用一些中二的語句代替,產生讓人耳朵一亮的幽默效果?

TAG:小說 | 生活 | 文學 | 社會 | 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