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識?關於意識的本質有哪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正如 @趙思家 同學說的,意識可以作為一個哲學的問題來思考,也可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她的答案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說了很多了,我再從哲學的角度補充一點,輕拍~


為了解釋意識的存在,哲學家們提出了很多理論。這些理論大都可以歸為三類:唯心主義(idealism),二元論(dualism)和唯物主義(materialism)。這其中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由意識組成,而物質只是意識的一種表徵。儘管唯心主義並不能被嚴格證偽,但由於其十分反直覺,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真的相信唯心主義。。。所以接下來我主要介紹後兩者。

  • 實體二元論

笛卡爾的二元論是心靈哲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笛卡爾認為人是由完全不同的兩種實體所組成,一個是心靈,另一個是物質的身體。心靈是非物質實體,永生不滅,不佔空間,具有意識。而身體是物質實體,可以被摧毀,佔據空間。心靈」寄居「在人的身體(或者說大腦)中,接受身體傳來的信息,並向身體發送指令。由於該理論認為存在完全不同的兩種實體,所以又被稱為實體二元論(Substance Dualism)。

實體二元論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其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物質與心靈是如何能夠互相影響的?根據我們現在的物理知識,任何物理現象都有其物理上的原因。例如小球的運動狀態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其它物質的作用力,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是因為離子通道的開閉。而笛卡爾認為心靈這樣一種非物質實體能夠憑空對物理世界產生影響,這顯然與我們所知的物理定律(例如能量守恆定律)是相矛盾的。

  • 屬性二元論和副現象論

屬性二元論(Property Dualism)是一種更弱的二元論版本。屬性二元論者認為世界只由一種實體組成(即物質),但物質可以同時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屬性。一種屬性是物理屬性,例如質量,電勢。另一種屬性是精神屬性,例如看到紅色,感覺疼痛。這兩種屬性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物質之上。

然而之前提到的問題依然存在,即物理屬性和非物理屬性是如何互相影響的?特別地,根據物理學知識,物理屬性似乎不太可能被非物理屬性影響。支持副現象論(Epiphenomenalism)的人認為意識伴隨著物理現象而存在,但對物理世界不產生任何影響。意識對人這個機器的運作不產生任何影響,只是作為一種副產品而存在。塞爾(John Searle)認為二元論將無法避免地導向副現象論,因為其他二元論的分支都無法解釋物質與心靈互相影響的問題。

  • 唯物主義

二元論的觀點大多難以解釋物質與心靈的交互問題,而在副現象論中意識則成為了十分多餘的存在。一個自然的選擇就是放棄二元論,認為世界只由物質(或者說物理實體)組成,而意識可以被還原為物理現象。這就是唯物主義(或者說物理主義),也是目前哲學界的主流觀點。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唯物主義中影響比較大的幾個流派。

  • 同一論

同一論(identity theory)認為「心靈就是大腦,意識就是大腦的活動」。同一論強調的是意識與大腦活動之間的等價關係,即」意識「和」大腦活動「指的是同一種東西。這個命題好比」水就是H2O分子的集合「,」閃電就是電荷的轉移「。意識和大腦活動,是從不同角度描述的同一事物。同一論又分為類型同一論(type identity theory)和個例同一論(token identity theory)。類型同一論認為某一類型的意識對應於某一種類型的大腦活動。個例同一論認為不存在這種對應關係,即同一類型的意識可能對應於多種類型的大腦活動,但具體的某一個意識與某一個大腦活動是一一對應的。

  • 機能主義

同一論認為意識就是大腦活動,但我們很容易想像不具有人類大腦的其它生物也有意識。比如你和外星人被火燙了後都能感受到疼痛,但兩者的物理基礎完全不一樣。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認為意識的類型不由其物理基礎決定,而是由其起到的功能決定的。你和外星人被火燙了後的感覺都被稱作疼痛,是因為這兩個感覺起到相同的功能,即促使你們遠離火。

  • 取消主義

取消主義(eliminativism)認為....意識並不存在。人們認為信念/感覺/慾望這些東西存在只是因為人們需要用這些概念來解釋他人的行為。但這樣一個解釋體系(folk psychology)必然會被證明是錯的,所以意識這個概念也可以被「取消(eliminate)」掉。取消主義者把意識比作燃素,認為「意識」這個概念會隨著其依託理論的被證偽而被取消掉。


---------------------------------------------------------------------------------------------------------------------------------


個人認為,各個版本的物理主義都沒有辦法很好的解釋主觀體驗(qualia)的存在,而二元論也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我暫時還沒找到一個能夠完全說服我的哲學理論。


---------------------------------------------------------------------------------------------------------------------------------


談到意識這個問題,不得不提的還有Giulio Tononi的整合信息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縮寫為IIT)。Christof Koch也是IIT的支持者,在去年NIPS上的tutorial也介紹了這個理論。


IIT屬於一個科學理論而非哲學理論,不過硬要歸類的話應該屬於一種屬性二元論。IIT認為意識是複雜系統的固有性質。意識的存在不能由已知的物理定律推出,而需要全新的物理定律來解釋意識。IIT定義了一個物理量Phi(Phi )來度量系統的複雜程度,並用其判斷一個系統擁有意識的多少。IIT能夠解釋很多現象,例如為什麼小腦沒有意識(因為小腦缺少反饋連接),為什麼睡覺的時候沒有意識(因為睡覺的時候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減弱了)。對這個理論感興趣的人可以讀一讀 [7, 8, 9]。

---------------------------------------------------------------------------------------------------------------------------------


References:

[1] Searle, J. R. (2004). 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 (Vol. 25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lock, N. (1993).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y Daniel C. Dennett.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90(4), 181-193.

[3] Robinson, Howard, "Dual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

[4] Robinson, William, "Epiphenomenal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5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

[5] Levin, Janet, "Functional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3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

[6] Stoljar, Daniel, "Physical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5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

[7] Tononi, G. (2012). Phi: A Voyage from the Brain to the Soul. Pantheon Books.

[8] Koch, C. (2012). Consciousness: Confessions of a romantic reductionist. MIT press.

[9] Giulio Tononi (2015)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Scholarpedia, 10(1):4164.


從神經科學來說一下什麼是意識 (consciousness)。

Je pense, donc je suis。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我告訴我媽我要學神經科學的時候,她問,神經病嗦?不是?那為什麼要學?
我故作深沉地說:「我思故我在。那麼我是怎麼思的?「
我媽肯定覺得我已回頭無望,故沒說什麼就恩准了。

大三學意識這門課的時候,老師專門說,要先把意識當成一個哲學的問題來思考,然後再來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研究。

1996年,哲學家David Chalmers 將意識相關的問題,總結壓縮成一個概念,叫 the Hard Problem (對的,你沒看錯),精確的定義為:"How to explain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n terms of its neurological basis" (Block 2004) (「如何從神經科學角度來解釋 意識的形態」)而state 是指 "an arrangement of things in space over a period of time"。但因為 space 空間、time 時間 和 things事物 這三個的概念本身在科學和哲學領域就很難準確定義和解釋,這個問題 the Hard problem 很可能是無解的。

我木有學過哲學...這裡我就不再深入意識在哲學上的討論了。神經科學和哲學有非常多的交接領域,感興趣的可以去查neurophilosophy。

而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這麼多年來,最有趣的一個發現(至少對我來說也是)就是很多很多大腦功能是在我們無意識的時候進行的,譬如每一刻你在呼吸、心臟在跳動,但很多時候你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但大腦一直在控制調節這些生存的基本功能;當你做夢的時候,可能出現自我意識扭曲,譬如你是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而對這種毛骨悚然的情況並無意識...等等等。對於我所研究的聽覺來說,即使人在高強度地做其他事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環境中的聲音,但大腦聽到了並可以下意識地做出很多反應甚至重述。

說到這裡,我們就很好奇,那「意識」這種認知功能,是由哪些神經細胞,或是在大腦的哪些區域形成的呢?這裡就不得不提,Crick (1994) 和他與同事Koch (1998) 提出 我們在尋找的不會是一個地方,也不會僅僅是一小撮神經,科學家應該尋找 一個能夠產生某種特定意識感的最小集合的大腦區域/神經元,這個集合叫做意識相關神經區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 (可參見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雖然那個hard problem的理論很可能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說是無解的,但是了解了NCC,我們就能向答案更進一步。

很多神經科學家認為,NCC 應該處於細胞級別,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尋找的是大腦中最小的單位的集合,並由經典力學為理念。細節別問我了...我也不太理解...不過之前也有聽說一些基於量子力學形成的量子意識理論(quantum consciousness),相信這個理論的科學家主要持有的觀點是,經典力學不能解釋意識的「整全觀(holism)」的特性。
要麼是有特別的神經細胞負責這個,要麼某種特定的細胞散布在各處,要麼就是各種神經細胞已經被發現負責其他認知功能的,在某種情況一下起著產生意識的作用...

那神經科學家該怎麼研究這個看不見摸不著,我們人類又不容易控制的認知能力呢?首先,睡眠,是關鍵。要是想「意識到什麼」,大腦必須在一個比較高的興奮狀態(或說覺醒狀態,arousal),無論是當醒著的時候還是在REM睡眠(快速動眼睡眠,最深的睡眠階段,大多數經歷的栩栩如生的夢境都是在REM期間發生)中。通過一些睡眠和清醒時的腦成像比較,發現多個位於丘腦(thalamus)、中腦(midbrain)和橋腦(pons)的神經核,是在任何有清醒意識的狀態下都會激活的區域。

不過,過去的二三十年,意識神經科學的研究還是主要針對視覺意識的。比較經典也最著名的這方面的實驗例子為多穩態知覺 multistable perception, 在視覺上特定的例子為Necker cube,如下圖

左邊的簡筆畫,會給人錯覺,不知哪一面才是立方體的正面,或說,我們看它的角度是略微俯視(右上)還是略仰視(右下)。

同時,通過對很多少見的「腦殘」患者(就是曾有大腦創傷導致一些認知功能出現問題的情況,把一些事物放在桌面上,患者卻說看不見,但如果朝他眼睛來一拳頭,患者卻很靈敏地避開了,說明他能看到,但沒有意識)的腦成像研究,也有很多發現,並推測出了形成意識的大腦連接是怎樣的,如下圖(來自維基百科)

字標出來的區域都是形成意識的必須區域。如果兩個腦半球在任何一個這些標出的區域出現了損傷,就會導致完全喪失某一方面的意識。

另外一個比較廣為所知的有趣實驗就是由心理學家Gordon Gallup在1970年設計提出的鏡子測試,專門用來測試嬰兒和動物的自我意識(或說「自知」)。結果發現8個月大的嬰兒就有了自知,而在動物之中,成年的黑猩猩、海豚以及章魚(啊我最喜歡的動物~么么噠~)也有自知。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複雜的實驗來測試意識,而且我們對意識的理解和探索之路漫漫兮...

所以我們常常感嘆,our brain is smarter than us。


嘖嘖,這麼一說,感覺意識這個話題沒有那麼高大上了呢...也就是一種認知功能而已嘛~

References
Consciousness Studies/Neuroscience 1 - Wikibooks, open books for an open world [WWW Document], n.d. URL Consciousness Studies/Neuroscience 1 (accessed 1.23.15).
Dehaene, S., Naccache, L., 2000. Towards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basic evidence and a workspace framework. Cognition 1–37.
Lewis, T., n.d. Will We Ever Understand Consciousness? Scientists Philosophers Debate [WWW Document]. LiveScience.com. URL Consciousness: What Neuroscience Can Teach Us (accessed 1.23.15).
Min, B.-K., 2010. A thalamic reticular networking model of consciousness. Theoretical Biology and Medical Modelling 7, 10. doi:10.1186/1742-4682-7-10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2014.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es, G., Kreiman, G., Koch, C., 2002.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in humans. Nat Rev Neurosci 3, 261–270. doi:10.1038/nrn783
Revonsuo, A., Kamppinen, M., 2013. Consciousness in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Press.
Smith, B., 2012. Neuroscience and philosophy must work together. The Guardian.
The 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2012.

謝謝閱讀。辛苦敲打不易,如轉載,請聯繫 趙思家 。
若是非商業用途的私人賬戶直接分享就好啦。v( ̄︶ ̄)y 謝謝傳播~


明知道這個問題已經放了很久,回答了也可能不會有多少人點贊,但是我還是義無反顧地進來了。不為別的,只為對得起自己在異國他鄉所學到的東西。(哎呀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之前的最高票回答已經講過了在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層面的研究成果了。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心靈哲學層面的吧。
柏林洪堡大學有一個研究院叫Berlin School of Mind and Brain(網址Berlin School of Mind and Brain),顧名思義,這個研究院幹得就是將柏林各大高校與研究所的人聚起來研究人類大腦功能與心靈本質的事。其中洪堡大學的哲學系有兩位講席教授也在Faculty members之中。由於這個研究院經常會開設一些哲學相關課程,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有一部分內容是和哲學系重合的。而在上個學期(WiSe 15-16)剛好選修了一門該學院的課,課名叫Introspection and Consciousness。具體內容如這張Schedule所示:

從課程設置的閱讀材料可以看出,除了W. ALSTON 和 D. M. ARMSTRONG的兩篇介紹性質很強的文章年代比較久遠以外,其他十餘篇論文都是21世紀甚至近五年以來的發表的。稱其為心靈哲學前沿的研究成果應該不為過吧?那麼,這些關於Introspection and Consciousness的論文到底討論的是什麼呢?由於個人水平有限,只能介紹部分自己比較有把握的內容,如果感興趣并力所能及的話可以按照這份單子去找相應的閱讀材料。

首先,我們先從一張第一節課的PPT介紹講起

這是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有一天你頭疼,醫生給你開了葯,你回去吃了藥頭疼仍然不見好轉。於是你又去找了那個醫生,說「你的葯沒用啊!」 但是醫生(假設他沒說謊)的回應是,「我是世界上最好的腦科醫生,我也用最先進的儀器掃過你的大腦了,葯的成分和作用我也有把握,所以,肯定是你弄錯了。」
現在思考一個問題:醫生的話有道理嗎?我們可能會弄錯自己是不是在疼嗎?
一個人們幾乎共有的直覺是,我們關於自己內心狀態的把握應該是不會錯的。比如,我可能會分不清白百合和王珞丹的臉,結果把白百合認成王珞丹。但有可能我感到了一陣疼痛然後我其實壓根就不疼嗎?好像不是的,再比如,如果我現在在想喝水,我自然就知道我想喝水,我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犯錯。這種直覺哲學家們稱作privileged access。也就是我們關於自己內心狀態是具有認知特權的,這種特權主要體現在

(1)不可錯性(我們關於自己內心狀態的認識不會出錯)。(2)全知性 (我們關於內心狀態是全知的,只要有一個心理狀態我們都知道)。(3)不可懷疑性(關於自己內心狀態的認識他人不可懷疑)。(4)不可修改性 (關於自己內心狀態的認識他人不可更改)
前兩個是針對當事人個人的,後兩個是針對他人的。總之一句話,內省得到的認識相比於人的外部認識具有特權。

最早針對privileged access的反駁來源自Armstrong (1993),Armstrong關於privileged access的批判有很多層面,我就只挑其中最有力的一條來介紹:Armstrong的論證是,如果我們的(1)mental state和我們的(2)awarence of the mental state是兩個分開的東西的話,那麼邏輯上完全有可能有(1)無(2),有(2)無(1).所以privileged access是錯的。

進入到新世紀,受益於認知科學的發展,心靈哲學的研究也更加深化。特別在consciousness這一領域裡,興起了諸如HOP理論( W. LYCAN),現象認識論( T. HORGAN)等新理論的出現。而這兩種新的理論給我們的privileged access的直觀給予了一定的辯護。首先是HOT理論,HOR的提出主要是想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即我們是如何獲得內在狀態的知識的。比如,我通過我的視覺認識到我桌子前有一個電腦,但是,我又是通過什麼知道我有一個關於電腦的知覺呢?HOT理論試圖證明說,我們關於自身意識狀態的認識是一種高階的表達(hgher order representation),也就是說,我們關於意識的知識是關於意識的意識。可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高階的意識又是什麼樣的呢?在這一問題上,HOR分裂成兩個派別,一個是HOP (higher order perception),一個HOT (higher order thought),即這種高階的對意識的把握是一種知覺還是思想。W. LYCAN的文章想要論證的是,HOP比HOT理論更有優勢。另外,如果HOP理論為真,那麼Armstrong的反駁就有可能失敗,因為mental state 與 the awarence of mental state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東西,所以很有可能每一個mental state都能對應一個它的高階的awarence。
而Phenomenal epistemology則試圖證明,人的心理狀態的本質是現象的,但是與HOP理論不同,現象認識論認為,意識狀態的現象特徵是自我表達的(Self-Representation),也就是說,疼痛自己可以表達自己,即疼痛感。而疼痛感是人的一個疼痛狀態的決定性內容,而疼痛感是完全主觀且第一人稱的。因此,人不可能在自己的意識狀態上犯錯。

而在圍繞privileged access的討論之外,一種意識的懷疑論也孕育而生。F. DRETSKE(2003)的文章試圖說明,我們根本無從知道我們有意識狀態。Dretske的論文標題是「?How Do You Know You are Not a Zombie?」 你如何知道你不是一個殭屍?這個問題看起來很蠢,但是卻不好反駁。因為我們所有能證明我們不是殭屍,我們是有意識的證據只有我們有意識。但是我們有意識這個事實能夠證明我們有意識嗎?比如說,我對同學說,院子里有隻貓,朋友問我怎麼知道的,我說我之前看到了。這是一個關於我如何知道一個東西的很好的辯護:通過知覺知道。但是我要是對我朋友說:我看到院子里有隻貓,朋友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只能重複說我看到了.....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理由,就好像是說我說我知道院子里有貓的理由是院子里有貓一樣,等於說了句廢話。然而,如果拿掉我們的意識本身的話,我們又能拿什麼證明我們是有意識的呢?針對Drestske的懷疑論, D. STOLJAR (2012)的解決是,從某種角度上,意識本身是可以給為何有意識的問題提供答案的。

最後,各類心理學實驗的成果似乎表明,privileged access之中的全知性似乎並不正確。像 C. SIEWERT(2012), N. BLOCK(2007)都認為,我們關於全知性的信念實際上是一個「冰箱假象」:因為每一次打開冰箱時冰箱燈是亮的所以我們以為冰箱燈一直是亮的。同理,我們每一次審視自己的意識狀態時,我們都知道我們的意識狀態的內容,以至於我們以為我們完全知道我們的意識狀態的內容。比如下面這個心理學測試

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先盯著看圖7.8再看圖7.9,人們往往很難察覺到7.9比7.8多了一塊磚。然而,很明顯,7.9整個圖都是在人的視野里的,不存在視覺盲區,那如果意識的全知性為真,為什麼很多人根本看不出來7.9多出一塊磚呢?在這種情況下啊,多出的那一塊磚明顯屬於我們的視覺經驗,即使我們意識狀態的一部分,可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看到了那塊磚。類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多,比如一個保護色極好的蟬趴在一個樹榦上,當我盯著樹榦看時,明顯那隻蟬式在我的視覺經驗之中的,但是我們很可能並不知道樹上有隻蟬。 總之,Introspection and Consciousness的話題是心靈哲學領域裡的一大熱點。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我們的意識,還有我們關於我們的意識的內省真的是有privileged access的嗎?哲學界各類理論相互廝殺,至今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那神經科學的發展能為我們揭開這一謎題嗎?誰又知道呢?
(參考文獻均來自於洪堡大學WiSe 15-16學年討論課Introspection and Consciousness)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玄學了,科學還不能很好的解釋。我認為,目前大家對意識(consciousness)的理解大致包括兩個層次的概念:

  1. 我們大腦所體會到的具體的體驗,包括感覺(sensation)、情感(emotion)和想法(thought)等等。這其實就是神經科學家都在研究的東西:視覺、聽覺、恐懼焦慮、認知和智能等等。
  2. 我們覺察和認知這個世界、「他人」和自我存在的能力,即意識(awareness)。換句話說,就是個體是否能夠意識到自己和他人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不同的個體。這大致就是我們一直擔心的機器人的「覺醒」。

簡單的說,awareness即是思維的基礎。有了awareness,我們的大腦的功能便被啟用,可以執行一系類的consciousness,比如感受痛、幸福和提出創造性的思維等等。

現實中,某些人會因為大腦、器官損傷以外的特殊原因(比如,極度恐懼)而不幸離世。他們去世後,除了沒有意識外,身體結構與去世前沒有什麼區別。有些時候真是覺得很遺憾,如果他們再堅持一小會兒,憋著那一口「氣」,就不會離我們而去了。這時候,我不由的會想,是不是我們身體內真的就住著一個「靈魂」?當「靈魂」離我們而去,即便身體再完整無缺,而意識卻永遠也不會回來了?

(@腦洞@ 由「意識的本質」想到了「靈魂出竅」)

說實話,我有時候甚至會想:人的awareness是否就像一台只能啟動一次的汽車,一旦熄了火,便無法再次被啟動?

每每想到這裡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們當前神經科學的研究真是太淺薄了。弄明白意識的本質?恐怕再研究幾千年也不夠。

歡迎大家閱讀相似回答:現在主流科學界是否認為,意識就是大腦所產生的功能和作用?

歡迎大家閱讀前文: 屏狀核:大腦的意識開關?

也歡迎閱讀我的其他文章:東華君的知乎《文章目錄》


找來了之前寫的一篇文章,現在看來有些明顯的錯誤,不過思路還是沒問題的,順著這個思路思考就可以知道意識是什麼啦。


一般來說人們對主觀思維的認識,最基本的就是其為不可預測的。「你無法確切得知別人正在想什麼。」對於可預測的現象,從被踢而廢棄的石子,到複雜化學反應中的試劑,人們都不會認為它們是有主觀思維的。石子並不是經過思考後再決定飛起,試劑顯色也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認為它們有主觀思維。

而當事物的變化超出了我們預言的範圍,我們便會重新考慮它們有意識的可能性。在數千年前,人們發現風雨雷電的發生並沒有確切的規律,於是曾一度視它們為主觀的個體,即是各種神的又來。事實上,這是人類把自然現象與自身進行類比而產生的。在人看來,神也會思考,也會有喜怒哀樂。所以人們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用於供奉申明,並祈求神回禮般的降福。神即是人的映射,神的思維中的概念(此後解釋)與人的是相同的。後來人們發現神似乎並不懂得「回禮」這個概念,就很少有人將風雨視作神了。這裡引出的結論是,被人認為有主觀思維的個體,除了視不可預測的,還應當擁有與人相同的思維中的概念,換言之是可被人理解。

再舉一例,一隻小鼠遇到捕食者必然視立馬逃命的,人們不會認為它經歷了什麼思考,這是刻入骨髓的反射行為。然而,若它沒逃跑反而和貓打了起來,人們就會思考它是不是思考了才做出選擇的呢?如果這是一隻帶著幼崽的母鼠,某些小品文的作家就會把它和母愛聯繫在一起了。這時母愛的概念就會映射在小鼠上,它似乎就有了主觀意識。

再看看深層的精神。現在很少人會否認思維是大腦物質活動的結果了,即使難以證明,但致幻劑等藥物顯然是在物質層面上干涉了精神。如果主觀思維確實是物質作用的結果,那麼人的精神應該會完全遵循邏輯性和因果律。就像一個化學反應,只要有相同的反應物和反應條件,就一定會得到相同的反應產物。在這種基礎上要解釋意識,就要做一個猜想。

我設想人的意識是由三部分組成的。1.經驗和記憶;2.輸入信息(感官知覺等);3.潛在機制的影響(也就是人類尚未了解的腦反應原理,可以表現為性衝動等本能)。這三部分就是思維的反應體系,三部分共同用於計算,然後產生思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人可見的,也是人做思考時運用的,沒有它們人類就無法思考。然而第三部分是人不可見的,這就導致了剛才說的不可預測性,導致了思維的產生。這裡的重點是,思維不需要「靈魂」的參與,理論上那三部分和思維的產生都可以由計算機模擬,是完全遵循邏輯和因果律的。

接下來要敘述開始時提到的「概念」。概念的形成可以來自最基礎的本能。想像有原始人,他們可以區分誰的財富(大概是食物吧)多,財富多的自然會在求偶方面獲得優勢,那麼人們便會根據「財富」這一概念來計算和誰繁殖更好。「財富」概念的來源就是人的「進食」本能,而「財富對比」則是在繁殖這個需求中誕生的(此處聯想自然選擇理論)。概念根據生理需求生成,越來越多,有用的概念保留下來,沒用的概念捨棄,最終就形成人的思維意識。我認為,如果完全按照人的所有生理本能來構造元胞機,經過長時間的運算,它們也可以有人類的思維。


關於意識的本質,我傾向於湧現論。


我簡單地寫一下我了解的情況。暫時的資料來源是 90 年代的一些書,不算很新,比如

  • Daniel Dennett,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1992(中譯本《意識的解釋》)
  •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1995(中譯本《驚人的假說》)
  • John Searle, 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 (review collection; 1997)(中譯本《意識的奧秘》)。

通常人們會把人的意識和自然界的物理機制看成兩個不同的東西,但最近一百年來無論是哲學家還是科學家(大致包括做人工智慧的、搞認知心理學的和做神經科學的)的主流意見都認為這種二元論是不可取的,要想辦法用物理學、生物學的方式來解釋意識。

而解釋意識在我看來至少有這兩個部分:

一個是解釋意識的機制,比如感覺的過程、記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探索大腦的結構,大腦的運作,大腦在意識這些功能上是如何實現的。這方面我覺得是神經科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們努力的事情,雖然現在了解得仍然不多,但至少會越來越了解。

另一個在我看來則完全是個謎。解釋意識不僅僅要解釋它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這樣的物理結構、生理結構會產生「意識」?並不是實現功能而已,而是我們都「意識得到」,而我們認為其它至少非生物是沒有意識的。那麼,有意識和沒有意識之間的區別到底是什麼?什麼使我們有意識而另一些存在物沒有。我沒有看到任何人提出過合理的答案。這不是一個「功能」的問題,不是我們會說話、會思考的問題,即使造出了一台能實現這些功能的機器人、計算機,它們是否有意識仍然是另外一回事。當然,也有人選擇否定這個意義上的意識,只把意識解釋為功能,但這很可能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是取消了問題而不是解決了意識的奧秘。

有很多關於意識的研究都是把重點放在前一個解釋,我想這也是相對來說容易解釋的部分,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前一點的解釋並沒有直接解決後一個問題。

我來邀請幾位學神經科學的知友看看他們了解的情況。

PS: 簡單再說一下為什麼「靈魂」不能解釋意識。說意識是靈魂的表現跟什麼都沒說是同一回事,你只是取了一個名字,除此之外沒有解釋任何東西。


摘自《量子物理史話》第九章。


意識研究屬於最前端科技。西方研究心理,從哲學轉入實驗階段,從觀察對象來獲得數據。對人體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就是黑匣子。而最近二十年內,認知神經科學從神經系統入手想探究意識。可是一直難以前進。其關鍵在於對意識的概念。往往把想法當成了意識。經常有人把有沒有清醒意識,獨立想法,心理流當成意識。忽略這些背後的總樞紐,能知道的,可以做選擇的,核心才是意識。而這一點,東方從古代就有研究。本心,道,就是意識。一元心理就是研究意識的。而且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對意識有正確認識的研究單位。


意識,是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感知或五感感知、思維(腦中所想事物)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通過身體接收到聲音、味道、顏色、觸感等信息被意識知道的過程,稱之為意識過程。大腦里出現的各種想法、記憶、情緒,都會被意識觀察到。而被觀察到的意識過程,在心理學裡稱之為意識流。當大腦空白時,沒有想法時,意識依然存在,能感覺到身體的僵硬,思緒的空白。信息被意識觀察到,表現為「我看到」,「我知道」,但這不是意識本身。對意識研究中,往往出現把意識過程,當成意識的現象。


有關意識的本質我推薦這篇 《是什麼決定了你是你,我是我——兼談意識的本質》,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很好地解釋了意識的機制、記憶、思維的過程
http://www.guokr.com/post/77498/


@趙思家 的答案講得好好噢。
現在主要是神經科學研究consciousness比較多,如果題主想關注心理學領域consciousness的前沿研究,可以持續追Frontiers in Psychology里的Consciousness Research,很多都特別有意思,排版也好看,閱讀體驗很爽。Frontiers in Psychology 裡面幾乎所有文章的討論部分都會講到自己的研究對「意識本質」有什麼意義的。


如果有,你早該知道了。哈哈哈哈

意識形態導論

這個答案從進化理論的角度解釋神經系統,也就是意識所在,的本質。


佛在阿含部的經典中早已說過:「一切粗細意識皆意、法為緣生。」

意思是:所有的意識心,不論是處在什麼境界中的意識心,都是生滅法,都是緣起法,都是依於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夠從如來藏出生的心,所以一切粗細意識的本質都是生滅法,都是緣起法,都無常住不壞的自性
04 二、辨正篇 1

南無佛法僧


意識是無限真理在有限時空內的一個實相。
好比一個線圈接受空中的電磁波產生了電流。
電流就是意識。線圈就是你大腦。電磁波就是無限。
不同的線圈感應出不同的電流,不同的大腦也感應出不同的意識。


人的自我意識是怎樣產生的,意識到底是什麼?(知乎)

(受邀回答)

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人的自我意識(存在),是物質存在的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這樣的答案,還不會被人理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本質。其實本質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簡單,抽象的複雜,在於我們的主觀概念,因為我們還有沒理解和認識(本質),所以我們就會有很多所謂的思考,這裡面有背離本質的,有偏離本質的,有貼近本質的,還有類似平行本質的。有一點要明確,就是永遠不可能也不能重合本質,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試圖想,像旁觀者一樣完全看清(認識)本質。

因為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物質從何而來,還沒有搞清楚,我們從何而來,也就無法去理解,我們的意識從何而來。當然,這個疑問對那些完全長著一個原始主觀概念腦子的人來說,就很簡單了,「人的意識」,他認為是自我存在的。這種認識,人類有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是說,人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跳出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來認識事物。

今天要說,物質從何而來?可能不會被完全理解,你會在你智慧還是我智慧中疑惑,因為你沒有搞清楚我們的意識就是思維的方向,但它源於何處?然而你卻受原始主觀概念的影子,認為,意識就源自於自我。因為這個理解,不單是一個原始主觀概念的理解,後來,人類跳出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的圈子,但是他又回歸到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就理解了意識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和對應的物,在對立統一中,也就是在自我實踐中,不斷產生了意識,在不斷的意識方向下,產生了思維。這種理解,要比起初自我為中心主觀概念的那個圈子,近了一步,至少他理解到意識不完全是自我存在的結果,認識到意識是和對應物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但是,這種跳出圈子又回歸到圈子內的理解偏差,更影響人們對本質事物的理解。

這種回歸是物質存在的必然結果,因為物質存在的運動是類似圓不重合無限循環的,所以,在我們主觀概念中,就理解到一個回歸的問題。任何一個新概念,它要跳出一個舊的主觀概念,它並不是我們主觀概念認為他在沿著一條直線勇往直前,也就是不斷地產生新的事物。它要遵循一個類似圓的運動軌跡,所以便於我們主觀概念理解,可以說一個新概念,跳出了一個圈子,他又畫了一個新圈子,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沿著一個圈子在運動。

在具體現實中,也能看出這個「圈子」。任何一個主觀概念的建立(當然,我們對主觀概念的具體認識,在於經驗知識範疇,這裡面包括我們的科技),都會畫一個圈子。在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一系列相對新的經驗知識——主觀概念範疇,當這個圈子走了一個類似圓的過程(可以理解為「輪迴」),它就形成了頑固,因為這個圈子,它是類似圓不重合的,然而我們主觀概念就是要試圖重合,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頑固,也就是我們的概念在圈子裡繼續畫圈圈,然而我們所謂的進步就沒有了。接下來的,就是我們試圖重合這個圈圈的主觀概念頑固,相反的事物存在了——我們會面臨一場危機,這個危機怎麼解決?在具體現實中看,只能跳出這個主觀概念頑固的圈圈,建立一個新的概念方向,也就是一個新的意識方向,才能夠繼續畫出新的圈圈,這就是我們一直疑惑的對事物的認識,它有一個周而復始的存在。我們的春夏秋冬,我們的社會運動歷程,我們的主觀概念延伸過程,都是在畫圈圈。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萬物存在就是遵循類似圓不重合的軌跡, 我們生活的地球在畫圈圈,太陽系圍繞著另外一個星系也在畫圈圈,所有的星球都在畫圈圈,所以就有了我們在地球上的春夏秋冬這種類似輪迴。這裡要明確一個認識,那就是我們的春夏秋冬,是類似的,每年是不一樣的,沒有哪一年能夠完全吻合,或是能夠在幾百萬年中、幾億年中,找到一個完全吻合的春夏秋冬,也找不到一個完全吻合的一天。其實本質就是這麼簡單,很多事早就告訴人們了,只是我們的主觀概念需要建立一個過程,有了主觀概念我們才能夠去理解,因為所有的事物遵循的都是類似圓的不重合的運動軌跡,所以我們就看到有類似的春夏秋冬,但永遠不會有重合。

我們因萬物的存在而存在,甚至因地球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我們不可能脫離萬物的類似圓的運動軌跡而存在。我們的主觀概念,是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但它確實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的思維意識是自我存在的結果,其實這個「清晰」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是脫離對立統一原則、運動自我惰性的表現。這個問題的理解,會很抽象,那是因為我們的理解是以我們主觀概念為基礎的,然而我們的主觀概念是對立統一的結果,我們往往以主觀概念去理解,就進入了自我存在的對立統一。在對立中只存在自我的一面,我們不能以重合本質的立體邏輯去理解,這樣就失去了對立統一。所以,我們的主觀概念是自我運動惰性的結果,它是一條直線邏輯,而本質是立體邏輯,所以我們要理解本質的存在,只有在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中,才能建立新的主觀概念進一步理解,也就是我們的直線邏輯和本質的立體邏輯,在對立中走向統一,這樣才能建立一個新的主觀概念,也就是我們的意識有了一個新(圈圈)的思維方向。

意識是物質存在運動的運動表現的相對支配,以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去理解,可以認為是決定物質運動方向軌跡的支配。意識不僅僅存在於人類,萬物都存在意識,也就是都存在運動方向的支配。我們的直線邏輯習慣是一個點線面的邏輯,所以我們理解中的意識,是物質存在的自我支配,這樣就會把問題的理解和本質正好相反,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的意識是物質存在所存在的一種物質自我需求支配,這樣意識就成了物質自我所支配存在的一個方向,然而本質,是在對立統一中,意識支配運動才出現的運動表現。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抽象就抽象在我們的直線邏輯習慣,我們會認為是意識絕對支配才產生了物質,這樣就又出現了一個意識絕對決定了物質,那麼沿著這個理解繼續認識,我們就會有疑問,那意識是誰決定的?這樣就上升到了萬物總的支配——意志,認為是他絕對決定了意識的存在,這樣,就回到了我們的宗教認識中的神的追尋概念,認為是神決定了意識,意識決定了物質的存在,我們又會有疑問,到底「是誰決定了誰的存在」,沿著這個概念,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神是無所不能的,他就是存在的根本」。

人類無法做到,去完全認識或是走向對立統一的另一面,試圖重合於神的概念追尋。當今的尋找上帝粒子,就是這種追尋站在最前沿的表現,但這是徒勞的。這種試圖,想像旁觀者一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以神的視角來看待事物,這種試圖重合於本質,是違背了對立統一原則的,其根本是回到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也就是自我主觀概念的概念組合。

萬物存在於泛義對立統一運動,我們對物質的認識,是以主觀概念為理解的絕對獨立物質的確定,所以,我們對於物質的認識是在於存在的概念中,這就讓我們無法跳出這個圈子,去認識物質本質的存在,也就是我們追尋的「沒有」的存在,或是存在的「開始」,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確立物質存在於運動這個概念。我們所認識的物質是物質存在再運動,我們對運動的認識,一直認為是物質存在的運動表現,而沒有認識到,物質存在於運動的運動表現,也就是說運動就是存在,我們認定的存在是運動的類似性原則表現,所以運動是運動表現的範疇。 物質存在的運動,它要求不重合,如果運動發生了重合,那麼就會導致運動的齋亂而停滯,這樣運動不存在,運動表現當然也不存在,我們認定的物質是運動的表現,肯定也不存在。當然,運動不可能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所認識的點線面,沿著一條線,勇往直前,這樣可以做到不重合,那只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的結果,因為點線面本身就是重合的結果。所以,運動要保持永恆,就要求運動是無限泛義永恆的,由此就造就了物質存在的運動的運動表現,就是我們確立的物質,也是無限泛義的可能,這就是萬物存在的根本。

泛義無限運動表現的可能,就是為保證運動的泛義無限永恆。每一種運動表現,也就是我們認定的物質,都存在運動方向的支配,這就是意識,這種意識它又不能是絕對自我的意識支配,這樣就又形成了各行其道的點線面的運動,其根本就是一個重合的運動,所以在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存在總的支配,我們把他稱為意志,來支配萬物的運動,遵循泛義永恆無限的根本目標。在這,我們又有兩種理解,一就是我們認為物質存在的自我意識決定了運動方向,再進一步的認識,我們認為「物質存在並存在物質的自我意識支配,物質在運動中形成物質間的對立統一,而自我規範了運動方向」這樣的認識,依然沒有跳出主觀概念的圈圈,依然是沿著認定的物質,在確立它存在的根本。第二,就是我們又會從另一外的角度,認為物質總的支配是絕對的支配,萬物就會沿著這個總的支配所確立的方向運動而存在,其實這也是回到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一個點線面的方向。

物質存在的意識,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的結果,就是說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則就是對立統一,沒有哪個事物的存在,是脫離對立統一的。包括意志的存在,都是泛義對立統一的結果。在這,我們還會存在一個疑惑,追尋是誰決定了誰的問題,或是誰先誰後的問題,這是我們主觀概念的一個誤區,因為本質的存在沒有絕對的誰決定於誰的問題,或絕對的誰先誰後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能認為是絕對的錯或絕對的對,那是因為我們的主觀概念,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意識永遠不可能重合本質,它永遠會在自我的直線邏輯習慣中,所以我們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去確定誰先誰後 、誰決定於誰的自我絕對。

我們要認識本質,又要去理解本質,我們的理解靠得是主觀概念,所以我們只能確立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而相對認識,也就是說,便於認識,我們確立相對的誰決定於誰的問題。在這個確定中,我們就可以確立,意志相對決定了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相對決定了我們的存在,也就是我們的運動表現,這個問題,我們人類早就有追尋。神的概念追尋,就是人類在對立統一中,意識的存在相對決定了對意志存在的追尋。神的概念追尋,最終建立的主觀概念,是以宗教的形式為表現的。對於宗教我們有很多疑惑,那是因為宗教是神的追尋概念所延伸的主觀概念表現,它屬於主觀概念範疇,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在神的概念追尋中跳出主觀概念的圈圈,並且永遠不可能跳出這種圈圈,如果按照我們直線邏輯習慣所理解的,跳出了這種圈圈,其實就是我們直線邏輯習慣所理解的點線面的運動。但我們並不能認為,宗教完全源自自我主觀概念的延伸。它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中,意識的存在在對立統一中,主觀概念的表現。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它都是運動的表現。運動的無限泛義永恆,遵循對立統一原則,就確定了類似圓無限循環不重合的運動軌跡,確定了這個類似圓不重合無限循環運動軌跡的理解,就能夠相對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去理解運動表現的存在。任何事物它不是點線面的開始、運動或結束,它是無限循環存在的,所以,沒有我們主觀概念中認為的絕對的開始和結束,都是相對存在,因為運動是無限永恆的,它天衣無縫的遵循了類似圓不重合的無限循環的運動軌跡。這裡面存在一個我們早已觸摸到的「輪迴」認識,它就是由我們主觀概念認為的類似的開始到類似的回歸,到類似的結束,像是一個完整的圈圈。

但它是不重合的,類似的結束就是它類似的開始,它繼續一個類似的圈圈,這和我們以前認識的輪迴有根本的區別。我們以前認識到了這個類似圓的運動軌跡,但我們又回到了主觀概念中,以一個存在的物為相對立而確定的一個物的運動軌跡,而這裡指的是運動的軌跡,是因為這個運動的軌跡表現,出現了物。就是說現在找到的是我們認為物不存在而「不存在』的運動的根本,之所以認為「不存在」,那是因為我們主觀概念中還沒有建立相應的概念理解,我們認為是不存在的。

對於意志、意識及我們的主觀概念,他們是什麼關係,確定的說,是對立統一的結果。也就是說,意志的存在,在對立統一中產生了物質的意識方向,物質的意識方向在對立統一中確定了物質的自我意識存在,從而決定了物質存在的運動方向。這個運動方向的不同,就決定了不同萬物的存在,但是,他們必須遵循類似圓的運動軌跡,這就產生了對立。物質的自我意識方向,是一個被稱為運動惰性的方向,這個在我們主觀概念中,明顯有體現,是一個點線面的運動方向,這就和萬物總的支配存在了對立,萬物總的支配要規範這種點線面的方向,去回歸類似圓的運動,所以,就存在了對立到統一所確定的方向,就是類似圓無限循環。物質存在的自我惰性方向不同,就在對立中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也就是不同萬物的表現,在對立中就產生了力。自我惰性(意識)要點線面的運動,意志要規範遵循類似圓的運動方向,這就產生了力,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力的根本所在。當物質自我惰性運動方向,在對立統一中背離了意志所支配的類似圓的運動方向,這就和意志所支配的方向產生了對立,對立就存在了力,意志所支配的方向就會拉惰性方向做回歸,這就是對立走向統一的過程。當物質自我惰性方向試圖重合意志所支配的運動方向,這就又產生了對立,意志就會在對立中推惰性方向,以保持對立的存在,從而保持對立統一的存在,這就是力的根源,我們主觀概念經驗知識範疇,把它確立為萬有引力。它是泛義存在的,是所有物質存在運動都存在的,包括我們自身,否則,我們在地球上早就像子彈一樣飛出去了。

當然,這樣的理解,是符合我們直線邏輯習慣的一個直線先後順序來認識的,在本質中,它是一個立體邏輯,也可以說,它不存在絕對的先和後,它是共同存在的,這樣你就可以不去頑固地追尋哪個是開始,哪個是決定。是你的主觀概念存在的開始、結束、先後,而導致了你認為的本質存在的絕對開始和先後順序的問題,因為你的主觀概念,是在意識的對立統一中逐漸建立的主觀概念,有了主觀概念,你才有了理解,所以你把事物的存在,按照你的主觀概念存在的開始和結束、先和後,來確定的。這個問題,看人的一生也看出來了,你從生到死,對事物的理解,就是一個存在概念的過程,是主觀概念讓你去做的理解,你的主觀概念並非本質,你不可能凌駕於萬物之上,所以,你的主觀概念理解是主觀狹義的。

這裡要說,我們中國這塊區域是人類原始的主觀概念最頑固的,所以,我們去理解一個概念的存在,會認為是自我智慧的存在, 我們會不厭其煩地去爭你智慧還是我智慧,並且在爭智慧中,我們存在比別人更多的妒忌,而且這種妒忌是與身具有的,無法克服的,其根本就是仇視別人的智慧,消滅別人的智慧,以保持自己的智慧存在,這就讓我們變得非常愚蠢。因為我們不知道,智慧源自於萬物總的支配——意志,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去接受意志所引導的概念方向,這就是我們最早進入文明,而一直原地踏步走的原因。

下面就在人類歷程的回顧中來看意志的存在、意識的存在、主觀概念的建立的一個過程,注意,這只是符合我們主觀直線邏輯習慣的一個順序認識。

人類最初(相對)產生的人的標誌概念就在我們這塊區域,它是意志在對立統一中存在意識,意識在對立統一中通過某個人或某個區域反應並表達,在對立統一中普遍理解和反映,就將這個沒有具體主觀概念的意識方向確定出主觀概念,這個最初的主觀概念就是人類產生的自我存在的認識,這個在動物界是沒有的,這就讓人從動物界脫穎而出。這裡還要注意,人的出現並非是自我意識的決定,它是物質存在的運動表現無限泛義可能的結果,它是意志,意識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

人類自我認識的主觀概念確立,就延伸並確立了具體的主觀概念,以自我為中心來確定相應物的存在,這就是對物質存在的最初認識,並以此對物的理解和運用,就產生了手工利用物質的開始。雖然這種主觀概念的建立,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但他並未擺脫動物本性的存在,也就是人獸的影子,這個問題最終會導致人類的危機存在。這時就出現了哲學授予所帶來的意識概念方向,以佛教為表現形式的主觀概念建立,他修復了人獸的表現,相對建立了脫離絕對自我認識的神的概念追尋,但是事物的存在,是類似圓的運動軌跡,他不會沿著直線運動的,它又在類似中畫出一個新的圈圈,這個新的圈圈,就是把意志的追尋,又回歸到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所以,佛教中神的追尋,就存在了人神不清的問題,其根本就是人神置換。人類繼續沿著這個概念方向,建立了具體的概念,就出現了人類的社會文明,也就是人類的社會形式的協作,這是區別於動物種群的一種協作。

同樣,以佛教為表現的新的主觀概念確立,在遵循類似圓的運動軌跡,又畫了一個圈圈,又會走到一個危機的調整,這種危機就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中所支配的結果。人類在意志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所產生的意識方向中,出現了哲學授予,通過某個人表達,並確立一個新的主觀概念。人類這次確立的新的主觀概念是以聖經為表現的,聖經的確立,相對徹底的脫離了人類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相對明確了神的追尋概念,也就是說,相對清晰的認識了意志和意識的存在,也就是人神相對徹底分離。這個主觀概念的建立,對於人類來說,非常重要,他就是人類這場工業文明的根本。他讓人類從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相對徹底地跳出了那個圈圈,以意志為中心,也就是以神為中心來確立認識,這就讓人的具體主觀概念建立存在了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進一步認識了物的相對自我存在,也就是對等存在,這樣,人類對於物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就從自我為中心對物的認識、以自我作用於物的利用,到了以神為中心認識萬物,以物作用於物的認識作為利用,這就是工業文明最初的概念認識。這裡還要提伊斯蘭教的出現,他對人類的神的概念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類似於佛教的出現,對原始主觀概念有個修復的作用,伊斯蘭教對神的追尋概念確立,也有一個修復作用。因為以聖經為表現的神的追尋概念出現了回歸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的運動,伊斯蘭教的出現就堅定並阻止了這種自我為中心的回歸,堅定了神的概念唯一,不能自我刻畫。

說到宗教,人們會有疑惑,你疑惑的不是宗教,是源自哲學授予的體現——宗教主觀概念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宗教的表現,是我們主觀概念化的結果。我們這塊區域,是最初建立自我認識主觀概念的地方,也是以宗教為表現的,它就是拜物教,即便是現在,我們身上所體現的拜物教反映也是最多的,我們依然有拜物的表現,我們依然認為吃什麼補什麼,這都是明顯的拜物反映。我們的妒忌就源自於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因為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它就帶有人獸的影子,他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自我強大,這個自我強大的最終根本,就是我是萬物的唯一,我支配所有人,支配萬物的存在,因為還沒有確立神的追尋概念,所以,認為一切為我存在,而不是進入神的概念中去認識萬物的共同存在和萬物的泛義對立統一存在,所以我們就會極端地妒忌去爭智慧,以確立自我唯一的強大。我們的歷史就是圍繞著這個主觀概念來延續的,永遠在爭那個最強大的,所以就產生了一群強大起來的人被另一群強大起來的人打倒,這種反反覆復。其根本就是原始主觀概念的支配,這個問題無法通過自我糾正來改變。 我們愚蠢地妒忌,自古以來就形成定律寫在了書上——文人相剋,但是這種愚蠢,人們卻無法自拔,還要去堅持,什麼樣的主觀概念支配就有什麼樣的表現,說到殘酷一點,動物和我們不同,就是主觀概念的不同,所以,我們這個愚蠢,明知而為之,無法自拔,唯有在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引領下,建立新的主觀概念,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之所以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這個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讓我們無法突破這個圈圈,所以我們無法剋制爭智慧,去做唯一強大的人。

從根本來看,我們這塊區域建立了人類最初的原始主觀概念,一直沒有相對徹底脫離這個原始主觀概念,那麼就存在一個問題,又是什麼支撐了這個主觀概念的延續?答案是,其他區域的主觀概念對於我們的融合延續的。在這,要說一個自古以來的疑惑。北方少數民族,每次都是以少勝多,來和我們發生對撞的,我們把它歸咎為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野蠻、愚昧的結果,其實,這種認識非常牽強,人類如果靠野蠻和愚昧,那麼獅子和老虎早就統治了世界。他們的以少勝多,取決於相對我們這塊區域的人類社會文明,因為他們相對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沒有我們頑固,這一點也是被我們認為更「野蠻愚昧」的歐洲人開創工業文明的原因。因為他們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不頑固,他們在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引領中,相對容易建立人類社會文明的主觀概念。工業文明,本身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度集中的結果。然而我們,在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頑固中,一直帶有人獸的影子,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自我為中心、自我唯一強大中形成了無數個獨立的小社會,所以我們和他們的對撞,是一個人類社會文明和自我為中心原始主觀概念在對撞,結果肯定是人類社會文明優於人獸影子, 我們的社會文明支撐,就是在這種對撞中融合而來,並沒有根本改變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工業文明的進入,依然沒有讓我們徹底改變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依然沒有改變我們過激的妒忌,依然沒有改變自我唯一、自我強大的根本目標。

說這些,就是要確立意識源自於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中的結果,唯有接受這個本質的理解,你才能夠認識到智慧源自於愛智慧,你才能夠理解到,意識的本質存在,否則,你一直會在自我為中心中認為,是你的意識還是我的意識,而不是萬物存在於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總的支配——意志的結果,不跳出這個最初的圈圈,你就永遠會在這個圈圈裡畫圈圈。即便是接受了工業文明的成果,如果不跳出這個圈圈,你還會在這個圈圈裡畫圈圈,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具體中看,我們在工業文明的接受中,到普及中,我們沒有任何質的突破,原因就是我們在這個圈圈裡一直在畫小圈圈,只能是工業文明經驗知識概念的概念組合,並沒有建立突破這個圈圈的,真正意義的想像力。

最後,再次確定意識,意識是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無限泛義運動表現的可能,所對立統一存在的物質運動表現的支配。它的確定方向就是物質存在運動表現的方向,它的確定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的結果。我們的主觀概念建立,是意識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這一切,都是物質存在於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2017.10.29


意識就是數據。但是因為是粒子態的,就跟電腦打字的數字化信息一樣沒有重量。
意識可以被拷貝(暫時還沒有找到方法),可以被傳遞,可以被描述,無法可視化。


如果思想不夠開放,可去看《意識課程》,從量子力學角度解讀心靈意識思維,對於唯物論信仰者更易於接受。
如果不太排斥,我從道德經,金剛經角度來說:意識只是個抽象概念,你可說「道」是一種意識,「神」是一種意識。「意識」二字企圖把那不可描述的「存在」拉低到語言的層次上進行描述。意識,精神,思維的區別不大,你可以把它們看為一體、也可以從功用不同加以細微劃分(比如意識是萬物一體的本源,精神是分別對應於不同個體的體驗主體,思維是思考的框架等等)。
如果一定要從字眼角度解讀意識,可以粗略的理解為「一個客觀的觀察者」。「意」=一個思維主體,「識」=觀察。
如果我們認同這樣一個前提:一個問題無法被在比它低的層次中解決。即你至少要在與問題同一維度中才能解決問題。而「意識」二字屬於物質維度,你無法從物質角度去理解意識,因為「意識」二字描述的對象顯然在更高的維度。故,想理解什麼是意識,需要將自己的思維提升到意識的層面。
老子說:強名之曰「道」。佛說:所說意識,即非意識,是名意識。可得結論:意識二字本身可以在語言層次上被解讀,意識二字描述的「對象」在語言層次不可被解讀。


從進化和胚胎髮育角度,意識是生命自然進化和發育的必然產物,似乎也沒那麼神秘。
非生命無意識,低等生命只有條件反射,高等生命有自我保護意識,類人猿有自我意識,人類才有意識形態。
同樣人類胚胎只有條件反射,初生嬰兒有自我保護意識,3歲開始有自我意識,8歲逐漸產生意識形態。
低等生物只有神經節,高等生物開始有大腦,人類大腦皮層異常發達。
人類2歲左右大腦的神經元數量和身體基本功能的軸突就與成人相當,人類2歲開始隨著感知刺激信息暴增,開始快速形成大量樹突,把大腦皮層神經元相互聯繫在一起。
人類在腦缺血,缺氧,深度昏迷,喝醉的時候,會發生意識完全喪失。恢復後,經過回憶記憶,意識可以重新恢復。
人類在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發生不可逆損傷時,會造成相應區域的意識障礙。
綜合上面的實際案例觀察,可以發現高等意識形態,應該只是人類2歲以後,隨著外界信息刺激形成的,以大腦皮層樹突網路為物理基礎的神經衝動網路。
就是說,假設我們用一個2歲的小孩子,在2-18歲期間,通過影響他的所有感知,應該可以人為的改造他的意識形態為任何可能,類似楚門的世界。
意識沒有那麼神秘,而且有物質基礎,所以人工智慧應該也能擁有媲美甚至超越我們的意識形態吧。。。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


推薦一本書,《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美,克里斯托弗·科赫(就是排名最高的答案中出現的那個Koch)。作者通過研究視覺,來尋找意識的神經基礎(NCC)。雖然在做了多次排除法後,還是沒有找到產生「我看到紅色」這樣感覺的神經部位,但我想,這本書對意識的理解有很大幫助。有興趣者,具體請移步豆瓣或亞馬遜書評~~~(吐槽一下,該書沒有電子版,實體書開本,排版做得不是很友好,細細長長厚厚一本,注釋在每章後面,看的時候要手指夾著翻來翻去。。。)

我自己認為沒有所謂的靈魂存在,意識是由大腦中某些神經發生某種作用產生的。關鍵在於找到他們。要知道,「看到」紅色和「意識」到紅色,是不一樣的。機器也可以看到,但它們沒有意識,沒有「自我」。

關於產生自我意識是否在進化上有優勢,請移步各大進化理論。

而關於神經為何能從相互作用中「湧現」(emergency)出意識,「複雜」科學,你值得擁有。

另:有些離題,因為這些都有些年頭了。。。完全談不上前沿。。。本人高二,只知道這些了,見諒。我是認為,上面說的幾個東西,是學習或研究 意識的產生 所必需知道的。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雙重人格的存在?
我們有沒有自我思維?

TAG:心理學 | 哲學 | 意識 | 神經科學 | 心靈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