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不喜歡但是又確實對自己有用的書,大家會強迫自己讀下去嗎?
12-03
本人特別喜歡那種平淡的像白開水但是又特別有力量暖心的文字,散文是最愛,席慕蓉,畢淑敏,但是就是不喜歡一些國外名著,小時候接觸過一些,光環境描寫就兩三張紙,代入感不強,就特別討厭讀,但是,最近要論述的一些東西需要用到一些外國名著, 各位大牛,你們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但又挺有用的一類書,會強迫自己讀下去嗎?
謝邀。
請問提問的姑娘你上過學么?謝邀。
十年前會。現在不會了,可能我年紀大了?39歲,更喜歡做一些願意去做的事。
謝邀。
分情況看。
所謂的對自己有用但不喜歡的書每個人都遇到過,那就是教科書或課本,對此答案很明顯:會。
至於題主舉例的那些非因考試或特定目的的、可自己選擇的書籍,那麼我的答案也很明顯:不會。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具體到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或真的不喜歡的問題。比如《百年孤獨》,我三次拿起三次放下,實在讀不下去。某年某天,我被派去外地脫產培訓7天,所在宿舍沒有網路沒有電視。於是我第四次拿起這本《百年孤獨》,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一頁兩頁三頁,然後奇蹟發生了,我竟然覺得這些當時覺得枯燥不堪的文字變得如此靈動有吸引力,曾經實在不喜歡的那些人名與敘事變得如此親切。
《如何讀一本書》
很抱歉,這本書很優秀,可我沒讀完,感覺太枯燥
《清醒思考的藝術》
這書我讀了兩遍,我覺得很有趣→_→姑娘,你以為考研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只有一種文字是我無法忍受的,就是言之無物,故意賣弄,毫無價值的文字。那些不必要的描寫和修飾讓整個文章都顯得死氣沉沉,如果說真的有什麼實在之物的話,那也會被冗雜的修辭給掩蓋。至於看教科書,論文之類的科學類專著,我們看不進去是因為我們不感興趣,我們找不到那個high點,看不到華麗的證明和簡潔的公式。而說到文學專著,我們之所以看不進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自身的眼界和經歷。舉個例子,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的第二章和題主說的一模一樣,如同戲劇中的幕間場景描寫一樣,一整章都是環境——巴黎城的風貌。(除此之外王安憶的《長恨歌》的第一章也全部是環境描寫)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覺得簡直是啰嗦。但是第二遍閱讀卻很喜歡,因為那正是西方古典小說的精髓所在,那種安排也是它本身的特色。那是它的特點,展示一個作家的敘述和概括能力的地方。(事實上西方小說發展到現代之後,環境描寫被大大弱化,人物也被弱化。)你可以覺得它有些羅嗦,多餘,但是你不能否認具有可讀性。所以當你深入堂奧之後,你會發現每本書背後的價值所在,不要認為寫作是作家一時興起的產物,他們選擇描寫什麼,怎麼描寫,用什麼詞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實上我很崇拜古典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細緻,典雅,不失毫釐,那需要十足的耐心和技巧才能用文字描繪出足以匹敵油畫的環境。
以及科學類專著和人文學科專著是不一樣的。人文學科專註涉及到了釋義解釋分析和語言學,所以你無法讀一本人文學科專著往往和很多東西有原因——我比較接受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的說法。
蟹妖。
會。只要對學習有用的我都會去看,但剛開始算得上是強迫自己看,看到後面基本上腦子就在自動播放畫面了。
外國名著很多都很枯燥,不過看著看著就莫名沉溺到劇情里了。
謝邀
旁友,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呢?
《知識產權總論》呢?
最後:旁友,你看過課本嗎?
跟工作相關的「有用」會讀,跟工作無關的「無用」不會。如果還是20來歲或者學生時期,會手賤翻一翻。但現在覺得沒有意義。
你餓的快要死掉了,突然你面前有一盒鯡魚罐頭,吃了不死不吃會死。你選擇吃還是不吃,只要餓不死就不要吃那個罐頭,但是我不行我有一家老小。會 自由是你達到目前最好處境下的相對自由
人生有太多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了,看書這種不感興趣的肯定會看了睡著,是我就不會看,及時行樂,有用的一定是喜歡的(≧?≦)
難道,你沒上過學?
帶著審視和功利心去看一本書,也只是看而已,這不叫閱讀。
推薦閱讀:
※18歲,開始感到自己非常淺薄無知,該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好?
※有人讀過《 向前一步: 女性、工作及領導意志》嗎?有何感想?
※越來越討厭社交咋辦?
※每天和文化低,素質低,沒內涵又自以為是的人說話或者聽她們說話是什麼感覺?
※有哪些有助於調整心態或個人成長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