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情緒支配或者減少情緒對自己行為的影響?
越來越發現受情緒支配自己行為的人很可怕 如何讓自己不那麼情緒化?
方法很簡單:密切地觀察我們的身和心。我們可以通過簡單地觀察這個物質的身體開始。
首先,我們放鬆自己,我們不需要緊繃或思考禪修。我們只要觀察自己的身體就可以了。怎樣觀察都沒有關係,只要儘可能地自然。
一旦放鬆自然了,我們就能看到整個色身。我們觀察它,好象它是一個機器人,走路、行動、咀嚼、吞咽食物、排泄廢物。
如果我們能作為一個中性的觀察者,觀察被稱之為「我們」這機器人身體,執行它的任務,我們就能看到身體確實不是我們的。它是不斷變化的某種東西,它的成分是由許多不斷進進出出的物質組成,比如吸進呼出的空氣、我們吃的食物和飲料、我們上廁所排出的廢物。它是變化的和不穩定的。單單通過觀察身體,粘著身體為「我們的」的錯誤的觀念最終將會消退。接著,我們將看到其他的自然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心」,它覺知這個身體,居住在身體內。
一旦我們看到身體只不過是不斷變化著的元素的集合而非我們時,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去探究什麼隱藏其中。
我們所看到的是感受,有時高興,有時不高興,有時中性。比如,當我們觀察這個機器人——身體四處走動時,很快我們就感受到疼痛、饑渴、飢餓或其他不舒服的感受生起了。然而,一旦這些不舒服的感受過去了,我們再次體會到舒適的感覺,快樂生起了。或者當我們饑渴時,我們喝一些水,饑渴所帶來的不愉悅感就消失了。或者當我們坐得太久了時,我們會感到疼痛,感到不舒服;我們調整身體的姿勢後,不舒服感就消失了,快樂感再次生起。
有時我們生病了,我們會感覺身體的痛苦的時間在拉長。比如,我們牙痛數天,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疼痛,會發現不舒服感來自於牙齒和牙齦之間,儘管牙齒和牙齦沒有生病。身體象機器人,它沒有受傷害,但不舒服感卻在那裡。
儘管這些感覺來自於身體內某部分,但身體不會感覺快樂、不快樂或中性。另外,觀察這些感受的方法和觀察身體的方法是一樣的。
當我們更深入地觀察時,我們能看到身苦生起時心會焦慮不安。比如飢餓時我們更容易變得不安,勞累時我們更容易生氣,發燒時更易感到不安,慾望未達成時更易發怒,面臨痛苦時更易生氣。
另一方面,當我們看到美景時,聽到愉悅的聲音時,聞到芬芳的氣味時,嘗到美味時,觸摸到柔軟的東西,或接觸宜人的溫度——不冷也不熱時,或想起一些快樂的事情時,我們會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產生喜歡和滿意感。一旦我們能覺知愉悅和不愉悅的感受後,當感受生起時,我們同樣能覺知其他的情緒感受,比如:懷疑、仇恨、抑鬱、嫉妒、蔑視、歡樂、寧靜等。
當我們更進一步觀察這些感受,我們會開始認識到它們本身不穩定。比如:當我們生氣了,接著覺知生氣,我們觀察到生氣的程度不斷地發生變化,最後,它減退了,消失了。不管生氣消失了沒有,重要的事是生氣作為觀察目標被觀察,它不屬於我們,沒有一個「我們」在生氣裡面。我們以同樣的方式理解其它情緒感受。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身體象一個機器人。快樂、不快樂或其它感受則只是被觀察的目標,不屬於我們。當我們越能理解心的運作過程時,就更加相信有苦因就有苦果生的因果法則。
我們發現我們心中有一種自然的衝動或迫力。比如,當一位男士看見了一位美女,他的心就可能開始產生一種喜歡她的貪愛,這貪愛就創造了將注意力投向那位美女的迫力,他的心就焦聚於她,眼中只看見她,於是他忘記了他自己。
當我們產生了不知怎樣禪修的疑惑時,我們會產生要尋找解決辦法的驅動力,我們的心就會妄想紛飛,妄想紛飛時我們忘了我們自己。這機器身體還在,但我們忘記了它,好像它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一般。此時其他的情緒感受也產生了,由於我們忙著為疑惑找答案沉陷于思考中,而可能沒有覺知當下的情緒感受。
----------------------
本文為 帕奧尊者《致新學員:簡單而平常的法談 》 的節選。
謝邀
不良情緒無非貪嗔痴慢疑,這些都由我執升起。念誦和聽觀世音菩薩名號可以幫助消除不良情緒,幫助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自力依然很重要,仰仗他力的目的還是為了提高自力。
非常情緒化的人一般來說前世此種習氣很重,所以積習難改,首先必須懺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決定改過,這樣才可以。每次發脾氣,都要深刻懺悔,懺悔加上持誦觀音菩薩名號可以消除自己的嗔恨、喜怒無常的習氣,讓自己慢慢的歸於平靜自然。
謝私信邀。
這個問題我都不用去搜,知乎上沒有一百個也至少有一打。
控制情緒,方法多的很,有心理學的,有哲學的,有宗教的,甚至也可以醫學。但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有緣分的因素在。首先,你要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其次,認為自己的情緒不對;然後,找到好的解決方法或者導師。這三步,能走通,就很難。我認識有的朋友很多年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覺得有問題的是這個世界;有的朋友知道自己控制不了情緒,看各種書,但都半信半疑,直到某一次卸下心防,完全接納某種思想之後才最終得到緩解……
有人提到佛法,但佛法也不是你一研究、一信仰,立刻就生效的。宗薩親哲仁波切說:
現今許多的佛法修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內,聽聞佛法開示不知多少年了,但我們的心仍像木頭般僵硬。在生活中,當一切似乎都很順利時,我們就感到快樂;但是當計劃受阻時,我們就感到受傷,而且還常颳起無法控制的情緒風暴,這是佛法從左耳進、右耳出令人困擾的徵象。我們不免會懷疑:「我的習氣真的有可能根除嗎?有可能將它稍加調整嗎?想像有一天我終能抵達某個境地,那時的每個行動都會是佛法的修行,這樣想像合理嗎?」我們有如剛學開車的新手,看著教練流利地換檔、看後照鏡又踩煞車,心裡想著:「我怎麼有可能學會開車?」
後面的部分就不引用了,因為只有完全信仰並接受的人,才可能聽的進,也才可能照著學,否則說了也白說。
但也有句話這麼說,不談環境,不談劑量,都是耍流氓。同樣,不管三七二十一,覺得有情緒就不好,顯然也是荒謬。
舉個例子,國內的已婚婦女,每天家務的平均時間是4個小時,換句話說,如果是在職狀態,幾乎可以說是下班之後還要上第二個班。同時,在勞動參與程度差不多的情況之下,女性仍然負責大多數的家務,再加上生育的負擔和身體反應,女生容易得憂鬱症,全怪自己嗎?如果讓一個人下班以後花四小時做飯、大掃除,不生小孩被人指點,生了小孩沒照顧好全是自己的責任,我看你憂不憂鬱,看你情不情緒化,看你會不會想太多?
女性是否又更容易被認定應該要負擔多一點家務,甚至「必要時」要犧牲自己的工作?這實在不是自尋煩惱,而是煩惱總是在這些婦女身邊回蕩,要找不到都很難。這種問題,不是期待用什麼方式讓對方情緒好一點,除了任勞任怨,我想用什麼方式都不會讓人情緒好一點的。
當然,讓情緒好一點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學。如果你遭遇渣男,如何再度擁抱幸福?這確實會是很有用的幫助。但任何東西,不應該讓人改變自己,成為一個「被社會認可」的男性或女性,去談一場「被社會認可」的戀愛,或是結一次「被社會認可」婚。
在忽略各種社會因素,假想一套解決情緒最好的方式,就只是掩耳盜鈴而已。真正需要解決的情緒問題,是那些無端的念頭,是那些不能自拔的泥淖。
我現在幾乎很少衝動、生氣、絕望……但並不意味著我一直如此。曾幾何時,我也徹夜失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做了錯事,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覺得自己無比孤單,甚至覺得自己瀕臨崩潰。我也曾經進入一種狀態,不知道今天星期幾,現在幾點。我什麼都不是,再也沒有時間概念,想要脫身,離開這個不屬於我的宇宙。
最終我解決的方式,只不過兩步,擯除慾望,接納緣分。
斷舍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你處在接近獲得而尚未獲得的時候,要做出完全放棄的決定,實在很難。我從上家公司離開的時候,領導問我打算去哪,我說有兩個offer,一個要我開闢個新業務,一個是螺絲釘,前者比後者工資高。領導想都沒想,就說:選後者啊,你不是一個想開闢什麼路的人。然後,領導說,很多人年紀大了,四五十歲,就開始追求簡單,你年紀輕輕就已經過上了這種生活,工資高低,有什麼區別?說得太真切,我實在無言以對。
至於緣分,最難勘破的關就是你認為它存在。絕大多數人都會說緣分這個詞,但並不認為其存在。人跟妖都是媽生的,媽我們不能選擇,可是我們可以好好擲自己的骰子,過自己的人生。這人和人之間,能當朋友,不管好朋友或者是壞朋友,這都是一種緣分。?那既然是緣分,你就得好好的把它給走完。而在這個追求結果、追求效率的社會,多數人,走了遠路,第一時間都想換條路,絕不會想走完。
回到術的層面,如果說有什麼經驗分享,就我個人而言,影響較大的相對而言並非現代科學,而是傳統文化,尤其是老莊。《齊物論》中,顏成子游問子綦:「請問老師,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敢問其方」,顏成子游最關心的是怎麼操作?「子綦曰: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土是大地,大地呼出了氣息,就叫做風。在高聳巍峨的山裡,「大木百圍之竅穴」,有要一百個人才能團團圍住的大樹,那樹上有好多洞竅孔穴,這些洞竅孔穴像什麼呢?「似鼻」,有的像人的鼻子;「似口」,有的像人的嘴巴;「似耳」,有的像人的耳朵。
當外面的風吹來,我們聽到什麼話、什麼聲音,我們看到什麼景象、什麼眼色,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接收後,就此產生對外在世界是非、好壞、善惡等價值判斷,這就是我們的感官世界。
當你聽到外在世界別人講幾句話,或打開電視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狀況,哪怕僅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就可能導致你今天忿忿難平,或讓你開心笑語終日,正彷彿樹竅孔穴那充滿情緒的聲音。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是被旁人帶動的,聽演唱會,有人喊:「XX我愛你!」大家也就會跟著喊。這聲音的大小怎麼決定的?「泠風則小和」,如果今天吹來的是一陣輕輕的微風,那回應的聲音就小些。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關心社會,可是因為事不關己,所以看到相關的報導,只有「唉」一聲嘆息,這叫「泠風則小和」。可是有時候,「飄風則大和」,當出現大新聞了,教人看了非常震驚,不禁義憤填膺地振筆疾書、抑或走上街頭。
「厲風濟」,當最強大的一陣厲風吹過,風止和停,風一停,「眾竅為虛」,所有的樹洞馬上沒了聲音。
樹和人一樣,人也和樹一般。身為人類,別人講一句,當下就哀嚎、就發牢騷,像樹洞一樣。可是當惱人的話語停了,事情過了,那些話語、事件卻還百轉千回地盤據在心裡,整個人停滯、陷溺在那早已走遠的風聲雨勢里。
這樣的不同是誰造成的呢?「使其自己」,是自己。因為樹洞形狀的不同,就決定了它的聲音。那人呢?人的情緒呢?你會說:「這一切都是被個性決定的。」可是中國傳統哲人不這麼想,東方哲學不這麼看,而說情緒操控在自己手中,你可以決定自己要當一個火爆浪子,還是謙謙君子。你可以選擇當一個心思非常狹隘、完全不願意傾聽或關懷別人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感受別人的傷痛一如自己的傷痛的人。
「咸其自取」,這是完全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決定的。
人或多或少都會受情緒支配,對於女性來說尤其如此。這樣說,不是對女性的歧視,這是由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所決定的。要想不被情緒支配,減少情緒對自己的影響,方法有很多種。已經有很多學者從學術方面科學講述了如何控制情緒。
所以在這裡,只講一種生活中,一般人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就是放縱自己被情緒支配,然後受盡被情緒支配的苦,在一次次悔青了腸子後,你自然就會強迫自己做到不收情緒控制了。
容易受情緒支配,其實不受年齡的影響,但是一般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沉穩,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見過的太多,沒有什麼能再輕易地挑動他們的神經了,因為吃過的虧太多,久病成良醫,也學會了一點如何不吃虧了。
這就是所謂的多情之人終薄情。
有一本書里說,什麼是城府?城府就是在一次次的忍住不問和一次次的忍住不說中煉成的。
很多人總是問書單,問文獻,問資料……彷彿這些薄薄的紙片拿在手,自己就掌握了絕世武功似的。其實這些書,很多人都可以找來看,這些文獻很多人都可以讀,但是不代表每個人都會掌握那些方法和內容。
實踐出真知。一些同學看英文資料,每一個單詞都認識,但是對整體意思的理解卻出了偏差。很多人看中文書籍,每一個漢字都認識,但是一個個漢字組成的深刻含義卻無法理解。人的認識有一定的盲區,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看見和贊同那些我們原本就熟悉或贊同的意見。所以很多人讀了再多的書,認識還是停留在原地。因為他的體驗跟不上來。
一些人愛聽失戀的歌,藉此發泄自己心中的鬱悶,但是只有真正失戀了以後,才能聽懂那些歌詞的弦外之音。
所以說,讀萬里書,也要行萬里路。
當然,要想不被情緒支配減少情緒對自己的影響,還是有一些辦法的,比如迴避法和延遲法。
迴避法,避免在自己盛怒的時候,或者可能會控制不住情緒的場合下接觸任何人或是做任何決定。
延遲法,就是延遲自己向外發布自己情緒的時間。單純的情緒的事,往往不關原則,你遲點開口沒關係。
做到不被情緒操控是很難,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把人生當做一場修行。你可以每天觀察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是如何對待每一天發生的各種重要事件的,你也可以在你認為將來會遇到的重大的考驗上提前做上標記,如果你你能做到減少被情緒操控,就給自己買一件小禮物。
還可以寫日記,把自己的心得都寫進日記里。漸漸地,你會知道自己總受哪些問題的困擾,而這些事情最終又是如何解決掉的。當你明白這一次看上去很大的時間可能是過去某一次事件的復演時,你也就平和了,不會慌了,也不會情緒失控了。
從自己的人生經驗中找人生經驗,學到的東西往往最好用。第一種方法是禪修。
我當時感覺被任何情緒控制都是一種折磨,包括過度高興,興奮。
推薦書籍《當下的力量》《金剛經》《大念處經》《壇經》
但是禪修可能帶來世界觀改變。《當下的力量》有一句話大意是「人是一種病態的動物。」
估計很難被人接受。
我認為禪修的辦法最好,但是有些人無法接受。
有些人只相信思維,只相信能看見的摸到的東西。
第二種種方法是心理學。
我沒這條路上找到答案。反而加重了我的癥狀。
並不是心理學不好,而是心理學需要的是專業,需要很多投入。別人大學四年學一門心理學。沒理由我隨便讀幾本書就能運用自如了。
書籍《心理學與生活》,號稱心理學入門書籍。沒看進去。知行合一難。
最後總結一下。我覺得禪修已經解決了我的大部分情緒問題。而且不需要很多投入。
說白了就一句話,觀察你的情緒,思維。如果覺得觀察的很煩。那就觀察這種煩。
或者試試不帶腦子讀一遍《當下的力量》。我認為整本書都是暗示。首先是接受。
一方面是接受當前的自己,接受由天性、所有過去的經歷、家庭教育所構成的這個自己,並接受自己不可能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
另一方面,接受「情緒」本就是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說起來比較複雜,需要用到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建議如果有更多的興趣自己學習為好),你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規避它的影響。
更何況,我們想要對付的只是「壞脾氣」,也就是突發且難以控制的負面情緒,對不對?
其次才是改變。
要改變的不是負面情緒本身,而是它的源頭,也就是理解事物的方式和角度。這是個長時間的、緩慢的、需要耐心的過程。
我的簽名「大多數煩惱都是邏輯和眼界問題」。
為什麼?
因為很多煩惱其實是不合邏輯、非理性的。比如「非黑即白」,比如對自己或他人無依據的苛責,比如擴大化事情的消極面。這些非理性思維會在無意中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煩惱。
另外,和你有沒有看到事情的其他方面、事情的全貌有關。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在公交車上突然被人踩了一腳,你可能立刻怒氣橫生;但當你抬頭看原來是個盲人,你的怒氣便又很快平息了——從心底理解他並不是故意的。所以當你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很多事情的理解便不同了,隨之而來的情緒便也不一樣。
總而言之,一方面要提高我們的理性思維能力,凡事問個為什麼,所有事情都要有憑據才下結論;另一方面就是慢慢練習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盡量對事情有全局觀,就不那麼容易生出負面情緒了。
至於在可能發脾氣的當時如何避免,可以看看我之前的一個回答。我總是粗暴處理人際問題,怎麼辦?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說點題外話。
包括這個問題在內的很多問題下都有通過佛理來解釋煩惱、開解苦主的。當然,所有答主都是好意,都值得尊敬。
但我始終對這種現象存疑,或者說對這個做法的有效性存疑。
如果苦主們並沒有研習過佛法,或者從來沒想過也沒有時間去研習佛法,那麼佛法本身真的有這個用處嗎?
佛學有很多自己領域內生造出的專門用語,哲學及心理學也都有自己的術語。然而,術語生造得越多,便需要越多的精力去學習、理解。各人的理解上會出現偏差,再用帶著偏差的理解去指導自己的實踐——有可能會生出更多的問題,或者是過去問題的循環。
我個人感覺,能夠真正對佛法理解通透並加以實踐的人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已剃度的僧人,用我們每天工作8小時的時間去研習佛經,真正得到佛經感化的概率還比較大;另一種是本就聰明、悟性極高的人,他們可能遇到過重大挫折,但通過極高的悟性從中超脫了,從此會喜歡上佛法和哲學之類,理解起來本就比較容易。
所以,我傾向於不主張人們去學過多的所謂「經典」,而是簡單地做這門重大而又非常有用的課題——認識你自己。
在此冒昧圈一下我很尊敬的 @王路@孫志超@學霸貓 幾位,很想知道你們的看法。受情緒支配確實挺嚇人的,有時會發生難以估計的後果和不必要的麻煩。
我在北方讀大學的時候,因為南北方的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情緒一度很不穩定,曾經開朗活潑的自己也一度變得抑鬱,因為這些,也跟室友有過不少的爭執,但事後想想又特別後悔,我又是一個特好面子的人,這真的讓我吃了很多的虧。
為了讓自己變得不要那麼的情緒化,我會一個人躺在床上帶上耳機,不理周遭發生的任何事,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或是看一些搞笑的視頻,分散自己在壞情緒方面的注意力,讓自己變得不那麼的情緒化。
今天下午,是我入萌牙以來老闆第一次找我談話,雖然談的內容跟情緒沒有關係,但他的有一個理念我認為是不錯的,人活著就是要不斷的學習,書籍就是我們無聲的老師,需要我們去承接他們的雨露,我認為看書也許也是一個控制情緒化非常好的方法,最近我也在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我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情緒化時,洗把臉,然後想想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結果。以結果為導向,你就會慢慢覺得情緒化沒有任何作用。親測有效
沒什麼方法,多讀書足以
減少與無關的人或者負能量的人的接觸,認清現在的主要任務,讓自己忙起來
處理不好情緒,就會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就會影響社會活動。
所以才會再不願意,我們也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第一步:跨出勇氣面對自己的情緒。這步最難!(實在沒勇氣,也別逼自己,休息一下再面對)
第二步:覺察自己的情緒。正確看到自己的情緒這步需要方法! 這一步會很不舒服,最開始如果有人引導最好,不是吐槽! 沒有就學會自己跟情緒但在一起! (比如他人讓自己不舒服,是投!還是自己在承擔別人的情緒; 投射:自己身上也有這個點,自己不喜歡,承認別人不好比自己容易。 習慣承擔別人的情緒的人,往往習慣認知為別人情緒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第三步:重新認知— 重新歸因!( 成人的世界的分離的,對沒習慣的人有點殘忍! ) 上一步講了認知。歸因:「他人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他人的情緒他人解決,找到我們了,我們再根據情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幫助;我的事,我解決,我的情緒我面對。 老天的事,不在我管的範圍。
第四步:勇敢面對! 面對他人可能會像小朋友一樣責怪你不替他承擔,自己得有能力面對對方的責怪或離去; 面對自己的事和情緒,事情就解決事情。情緒就求助心理諮詢師、心理能力強大的朋友、或找到能讓自己平靜的辦法。
不要找跟自己一樣處理不好情緒或比自己還處理不好情緒的人吐槽!總有一天,你會被他再次拖下水。更深! 面對因為老天的原因,而無法解決的局面。
第五部:學會彈性化面對!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走得慢,比不走要強!
在我們從小的教育里,總教育要事情做到完美! 不完美就找自己的原因,極度苛求自己。 樂於助人,別人找到自己不幫,有拉不下臉承認自己幫不了。 甚至敏感到接受別人暗示性的情緒承擔~
我們那個年代接受的教育:連自己都還沒能力照顧好自己,就習慣性的去照顧別人。 現在倒回去學會照顧自己!
(小時候接受的太多道德捆綁,讓我們走起來太累)
好難講,遇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心情。某人會讓我心曠神怡,某人會讓我心煩意亂,所以好難講清楚,情緒這種東西,保持頭腦清晰,盡量用腦控制自己不發火,三思而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山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在終究不求得道的理念下漸漸得道,釋懷與希望本就有無相生。
看了極樂的文章。(這就是他的知乎ID)
有個觀點,情緒可以被另一種情緒替換。所以當你憤怒的時候最好不要思考,而是讓自己擁有另一種情緒。
我也是情緒化的人。但是周圍人很少這麼覺得,因為可以觸發我情緒的東西,我都了解,然後私下裡才會接觸。
而為什麼有些東西會觸發你的情緒,就需要你自己研究。消除。通常會涉及到過去。
具體的可以去他專欄看。文章名有自我療愈四個字。
現談減少兩種情緒對自已的影響:1.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煩是現在大多數人的一個情緒。我們想要克服這種情緒帶給我們的影響,首先應戒驕戒躁,心平氣和地面對事情,平心靜氣地生活。最後,把問題想簡單點,愉快的地生活。
2.如何克服恐懼對我們的影響?1.恐懼來源於無知,增加自己對恐懼事物的認識,可以減少你對那件事物懼怕。
2.就是過去的失敗經驗還是讓你心有餘悸,就是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啊!因為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
祝你早日克服困難,生活愉悅!
鍛煉讓自己冷靜,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隨時保持內心的平靜是一種能力
其實就是一個容忍度的問題~~閱歷越豐富,容忍度越高(耐心,期望值調整,臨場應變)
看了那麼多關於自控力、情緒管理、情商的書籍,也經歷了風風雨雨,可面對感情還是誠惶誠恐患得患失。
摔得多了不一定能走的穩,但可以習慣痛。我想我沒那個能力教會你如何有效管理情緒,但我希望不要因為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就認為自己很糟,不要因為沒有改變就放棄追求!
推薦閱讀:
※你們身邊人做過哪件事情,讓你印象很深,感覺這個人會做人,情商高?
※看到自己的女同事給老闆佔便宜,自己到底該不該出頭?
※有什麼可以提高情商的書籍、電影、美劇?一個處事不夠圓融的人應該怎麼樣改變?
※和妹子討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馬爾薩斯理論妹子生氣了怎麼辦?
※好脾氣是情商高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