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作為理工科生,有沒有必要對文學、電影、音樂等保持距離?

如果對文學、電影、音樂等產生過多的興趣、投入過多精力於對其的欣賞的話,感受性的思維往往會更加發展,而理工科的思維模式和此完全不同,需要嚴謹、周密,還需要清教徒般的自律和專註,需要有大量時間的刻苦解題、編程等訓練。

如果一個理工科生是被關於文學、電影、音樂等信息流環繞(比如微博、知乎等,很多文化人、已經有經濟社會地位的成功人士整天只談論著書、電影、音樂、藝術這些文化領域的話題)、關注了太多的文學、電影、音樂等,是不是從長久來看,會對他本可能達到的專業高度和能力層次有不利影響?而需要一種制約,像海上鋼琴師那樣,保持一種有限,不去探索更多更大的世界、尤其是無盡的藝術世界?


我覺得這真的是智商問題,而不是文理科問題。一個人他要是蠢了,他和什麽美好的事物都有距離。


請去查查諾貝爾獲獎人名單,就會發現裡面GEEK很少,大多數人都有很牛逼的附屬技能,全部人都有文理通吃的興趣愛好。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在理工學術上成為真正的大牛。

為什麼呢?

人的大腦不可能只用一小塊區域24小時不停地工作。生活很豐富多彩,但人的大腦和想像力更加豐富多彩,要讓這麼一個大腦只要能夠每天集中8個小時為你的所謂理工思維工作,那麼一年就是2000多小時,5年的時間就夠你成為專業人士,10年就夠你傲視群雄,20年站在地球的最高點,30年再造另一個宇宙。

那你剩下16小時做什麼呢?取悅你的大腦,用各種方式,讓它可以保證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火力全開為你運轉。
請理工科的你,自行計算一下,你取得到今天的成就,大腦總共使用這個專業區域工作了多少個小時?占你人生的百分之多少?如果你在餘生中每天用8小時做這些事情,其他時間愛幹嘛幹嘛,你死的時候成就會是現在多少倍?你就會明白,人一生並不短。

另外我還想說一點:你所夢想的成功,或者高度,單單靠清教徒式地刻苦練習,往往是不可能達到的。我不需要舉太例子,你自己也明白這是一個跨界人才才最牛逼的世界。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需要觸類旁通,需要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因為你所做的所謂專業工作,也是和這個世界分不開的。

總而言之,把時間用在本職工作上還是興趣上,並不是一個零和博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感謝大家的愛護,我把最後一個例子去掉了……


按一部電影中人物的行為方式與電影保持距離。

這事兒是太文藝了,還是太不文藝了?


其實成就這東西,是跟天賦有關的,大多數人搞一輩子物理研究,也趕不上愛因斯坦,拉一輩子小提琴,還是不如愛因斯坦,醒悟吧騷年。


作為一個文學、電影、音樂從業者,應該和你這種人保持距離。


子曰:君子不器


只是針對排名第一的答案回答這個問題,看到我的timeline里好幾個關注的人對這個答案點贊,更是讓人不舒服。100多個答案里理性分析、向題主給出誠懇意見的有不少,站在題主角度思考為何問出這個問題的也有不少,不懂為何讓這種答案的贊同數站到了第一位。

說實話,我是理工科,也不贊同題主的觀點,站在我的角度甚至感覺到有點好笑,僅就文史哲而言,在我心中的地位比在一般同齡人心中重要得多。但我對排名第一答案要說的話是:我覺得一個不蠢的人不會輕易地去質疑別人的智商問題,一個不蠢的人不會輕易地judge別人,一個不蠢的人更容易接受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接受有各式各樣想法的人。

來知乎的目的是「發現更大的世界」,難道從不同專業的人那裡獲取觀點和經驗就是更大的世界,聽一聽別人對我們熟悉事物的獨特意見就不是更大的世界了嗎?難道秀這種自認為存在的優越感才能獲得最多人的贊同嗎?

是的,我也是蠢人,我無疑也在judge那條答案了,但我並不反對這種答案的存在,我只是反感這類只能看到惡意的答案會在知乎得到如此的認可。

----------------------------為了避免答非所問,以下是我的觀點-------------------------------------------

對理工科或者不打算以文學藝術作為畢生鑽研項目的人來說,看小說、看電影、聽音樂的大多數意義只是一種休閑方式而已,我們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動的,甚至可以不用思考,跟著預設的情境走,僅靠人與生俱來的感情和直覺就能完成,這裡感性思維用的較多。而進行科技工作需要大量的歸納和演繹,理性思維較多。因此,看小說、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對你來說,不怎麼耗費腦力,是比較適合的休閑方式。

我們的休閑方式是經過人類數千年進化後,自然選擇的最適合的放鬆方式。當然,我們的原始人祖先不會抱著電腦看電影,吃著火鍋唱著歌,但可以想像當時的場景:夜幕降臨,一群原始人圍著篝火,有人連說帶比劃地向大家講述草原上遇到的離奇遭遇,有人獨自敲打石器,聆聽不同部位傳出的聲音……隨著時代的發展,講故事逐漸演化為今天的小說、電影,自然界的聲音被創造出原始的音律,直到發展為今天的各種音樂類型。也許古人打獵之類的休閑與今天的遊戲也有相似之處。傳
統的休閑方式理應是進化發展過程中發現並保留的有效方式。

心理學對於傳統休閑方式也有研究,認為電影、音樂等休閑能使人獲得一種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是其他活動如教育等很難體會到的。

最後,以文學、電影、音樂作為休閑就比玩科技弱爆了嗎?這倒未必。傳統休閑方式不止滿足感這麼簡單,還有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小說、電影、音樂和遊戲雖然在經歷過程中讓人更放鬆,其後更能引發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想表達意思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經歷感悟其中人物的一個個人生。從這個角度上講,科技倒是顯得冷冰冰
了。


你擔心的只是精力分散而不能成為純學霸而已,不是對理工科思維有什麼影響。


那樣會變得沒文化的哦。


大膽!你在諷刺長者嗎?!


人最可怕的就是兩個字:狹隘


我覺得題主是在尋找專業訓練與藝術世界的平衡點上遇到了困惑,因此產生是不是該把全部精力放在專業訓練上的疑問。

而有些人不能理解題主問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我覺得應該是出於一種類似於理科中一般解到特殊解的思維方式,或者通過設定某個條件來得到特殊結果,比如邊的數目足夠大,多邊形將變成圓。對於有些問題,極限條件下的解更直觀,可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下,題主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專業訓練上」,延伸(或者縮減)到近似於「把所有時間放在專業訓練上」,從而遠離音樂電影。對於這種思維方式,即使你不能理解,請尊重

有人拿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獲得者舉例,我覺得不太恰當。一方面,諾獎獲得者的業餘愛好,或者有突出其他才能的諾獎獲得者更會被關注,而那些geek諾獎獲得者,能夠報道的只有他們的研究工作,報道了也不會有多少人懂,就像高考狀元也會更多被關注學習之外的事。我覺得有充分數據的話,geek型諾獎得主不會少於愛因斯坦、費曼這種全面型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天賦不是一個水平的,怎麼對比?別人在提出相對論之餘還有時間拉小提琴,你把拉小提琴的時間用來研究物理,依然離諾獎很遙遠

而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是出於這麼一種考慮:沒有過人的天賦,但又不甘於平庸。 所以希望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做自己專業方面的事,因此產生是不是應該遠離音樂電影等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編程。

對於沒有天賦沒有背景的普通人,能拼的也就只有努力了。而題主的意思是想把這種努力推向一種極限,即遠離音樂電影。這種想法我可以理解,但不贊同。

我覺得題主不用太刻意,除了努力,還有生活。需要你全力以赴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應不應該遠離。當然,如果你覺得編程是件很美好的事情,美好的超過了其他東西,比如音樂帶給你的體驗,完全可以遠離那些你覺得不那麼美好的東西,just follow your heart ,但是這些不應該被文理科所局限

另外,樓上一個答非所問的回答被頂那麼高,是不是大家更喜歡答案的精彩而忽略對問題的關注?我覺得一個好答案的前提是符合題意,題主只是在尋找平衡點上遇到了困惑,而且我不覺得這困惑只有題主有過。 而且遠離音樂,電影跟遠離美好不能等價吧,最多是遠離你所認為的美好。還有,題主問的是時間精力問題,不是沒法欣賞這些美好,為什麼會被理解成「跟美好的事物有距離」?扯到智商更是搞笑,不知道智商跟是否遠離美好相關性的依據在哪。
就像做題過程中,因為看錯一個條件,導致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幾步就「證出來了」,然後看著別人奮筆疾書寫了一大篇最後還沒整出來,一邊自我得意,一邊欣賞自己答案的簡潔優雅高效,然後擺出一副指導者的姿態說:這是智商問題。

如果是問題修改過導致的,麻煩提醒。

最後只想說,看清問題,是對問題的一種尊重!不論是回答還是點贊。


本人理工科學生。


我還是那個觀點。一個大師要麼對世界漠不關心要麼對世界知之甚多。

有的人是極其的天才,ta個人的認知體系就是這個世界的瑰寶,就這種偏、偏到了閃閃發光、偏到了如果世界不知道ta的角落是世界的損失,外界的紛雜可能對ta反而是負影響,ta不關心世界,但世界有使命發現ta;

有的人非常有天賦,還很全能、對世界充滿好奇,這種人就是本來就是璞玉,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不斷在雕琢自己的才華,自己就擅長去粕留精,非常難得可貴。

我們普通人才會為「到底要不要對世界好奇」產生疑問。

我大學前就是理轉文,我現在學的東西可謂非常文,我很喜歡;但是我也很喜歡物理化學生物,覺得了解這些非常有趣,我一直認為科學的歸途是哲學,但是文哲這種東西陷入太多人生會少很多痛快。

好比反物質理論被之前超火的帖子描述成「最孤獨的理論」,當你覺得你所處的宇宙可能亘古不變在時間線上來回,那麼你這一生的意義能是什麼,人一生難道就是為了無意義的被毀滅?好比,你知道母螳螂會吃掉夫君,那你知不知道求愛失敗的一樣可能會被吃掉;交配時的也會被吃掉、剛交配完的母螳螂還可能會很快再交配再吃。什麼叫勇氣什麼叫愚笨?我們愛一個人什麼時候叫戰士什麼時候叫蠢豬?

好比我們天天看歷史、看政治、看文學,這些人類的精神領悟可能會讓我們悲於「高鳥盡良弓藏」,讓我們喜怒不形於色,讓我們「感時花濺淚」;覺得自己特別牛逼的時候你怎麼不看看比我們這個星球、星系大的物質的存在你牛什麼你個塵埃,覺得自己特別泄氣的時候,你想想一個C元素,可能天生是黑乎乎煤炭可能天生是亮晶晶鑽石,你不平衡嗎你不想想你多少年形成的鑽石多少年形成的?你不服嗎,很好,人工也能造鑽,也同樣漂亮,覺得出身是問題嗎,可能是問題,但你現在總比煤炭體面點,況且煤炭還能取暖,鑽石也不見得划算是吧。

我覺得,你是什麼樣的你就憑心做事。你喜歡數學不喜歡文學挺好的,你不用硬著頭皮跟作家團聊文學、更不用為了讓作家團的人誇讚你而多看兩本書耽誤你推算的時間讓自己不開心;你喜歡歷史又不用分析你喜歡的人物的細胞結構、基因排列,你的這個歷史圈子也不見得你會因為推理求證出劉邦有什麼遺傳病而備受推崇。。。

但是,人不是孤島,自然規律、萬物道理更不是,他們環環相扣、惺惺相惜組成了這個世界,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道理就在於,你覺得聽首歌浪費時間精力了,別的人興許因為這段旋律的流暢突然想明白了電子流的方向。

你的問題在於,你不想看書聽音樂就不要看不要聽,不想趕哪個潮流就不要趕,你逼自己去做你認為是浪費了精力的事是為了迎合誰?真正的大師大家做什麼不重要,最起碼ta的成就是因為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更容易做的特別好特別開心。


-

看看中國教育的文理分科都把學生摧殘成什麼樣子了...

啟智,乃互促,而非割捨。
文理本為智之一體,何來我選了理科,文科與我的關係就只剩文綜那一點分...

更有甚者,認為理科生與文科生是一個對立,簡直如同外向者與內向者對立一般荒謬。

-


所以說腦子不夠用就不要學理工科了。。
====================================
吐個槽:好像已經吐完了。。。。。。


當你把理工研究到盡頭,你會發現盡頭的前面是藝術。


在我看來,許多學科到深處都是互通的。天體物理到深處為哲學,計算機到深處則是數學和微觀物理,甚至是生物學。總的來說,對於現有知識的結構體系,強化自己的邏輯思維,運算能力是沒有錯的。但面對未知領域,想像力,創造力就非常重要了。現代科學依舊是基於實驗結果進行推論,通過驗證成為理論。面對有悖於常識的實驗現象,這就需要發揮充分的想像力去創造一個體系。這如同哲學家發現一個奧秘而修建自己的理論。詩歌,美術,音樂,都有自己的架構和體系。接觸這些事物無疑會帶來新的靈感以及收穫。至於問題所提的能力,在我看來只是外功。內心的修養以及廣泛的涉獵才是內功。


你知道Blue sky theory嗎?不知道的話,看Brian Cox教授的最新BBC系列&的第三集《Clear Blue Skies》。你絕對絕對不會後悔看這個的。我看完這集,搖擺6個月是不是應該放棄讀博去投行工作的意念瞬間打消了。

另外,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生學院每年最重要的競賽就是 在科學研究中尋找藝術/攝影之作。

我喜歡神經科學就是覺得它美。大腦的結構、比例、大小、紋路都是那麼完美。如果不美,我傻逼了天天看著它干毛線啊!我很少見到哪個教授級別的老師沒有一兩個藝術興趣的。我們聽覺研究所里,所有人都會1-5門樂器。現在呆著的計算機系的,又有幾個沒有點品味?沒有design 做出來的產品都沒有人願意用。

科學和藝術,是人類最終極的技能。現在可能說術有專攻,學生學習科學就不會學習藝術。但是往後走,這兩個領域肯定是得相依相偎才能加速發展的。


專業知識決定了你白天能達到的高度,文學、電影、音樂等決定了你晚上能達到的高度,so…


我的想法是,不是你是不是保持距離的事情,而是你能達到多近的問題。
其實理工科很容易覺得什麼電影、音樂、藝術相比於自己的專業很容易懂,因此很容易沉迷,其實,任何一個現代領域都已經專業化到很高的程度了,沒有足夠的智商和訓練都只能旁觀。從這一點而言,電影啥的和計算機、數學的區別只是領域不同,而不是誰更聰明。雖然人文領域使用的不是理工科那樣的符號系統,不會讓你完全讀不懂,但我可以很遺憾的告訴你,這是一種讓你自以為看懂的不懂。沒有系統訓練,讓一個理工科出身的人去讀文史和藝術,最後的悲劇程度其實並不比讓一個文史訓練下的人去讀理工科低多少。
(以我所經歷的,基本上前者的悲劇程度高於後者,因為前者其實不止需要智力,還需要很多很複雜的學習過程,比如經驗,比如和同行的相處,比如面對實物的時候形成的體驗和感受,這不是簡單的多讀資料就完了,一個行外人讀史記和一個職業的上古史學者讀史記是完全無法比較的兩件事。這不是神秘化人文專業,事實如此。成為一個職業 的文史學者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其實人文專業有些像職業體育,不是你肯練就一定能打NBA,但是你如果沒有童子功就肯定打不了,或者你只能做一個角色球員里的角色球員。相比之下,我覺得理工科的學習其實更加開放一些,當然,這只是我一個外人的主觀感受。)
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理工科生,那麼你最多也只能在這些領域變成一個「很懂」的旁觀者,如果說保持距離,不是你主動保持距離,而是你即使想近其實也就這樣了。現代的知識體系已經在專業和業餘之間划下了很大的壁壘,至少對正常人而言,要完全跨越進入任何一個知識領域只能付出很大的代價,基本上屬於不歸路。在這個意義上,保持距離是個好事。
假如只是指愛好的話,好吧,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和這些東西要不要保持距離和你要不要和談戀愛、吃好吃的、打遊戲、睡懶覺保持距離是一樣的,我覺得不會比以上這些事情更加妨礙你的專業前途,也不要希望這些玩意會如傳說中一般給你的工作帶來什麼神奇的效果,人文藝術領域裡的所謂思維方法是對它們自己的體系負責的,不像上面說的踏入這個領域,其實你所感知的東西都是似是而非的,和真正的領域中人的思維方式完全搭不上。不過其實世界上沒有思維方法上的萬靈藥,我也從來不覺得一般意義上的借鑒有啥意義(學術史上確實有文理之間跨領域借鑒的例子,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現代也有跨學科研究的說法,但其實這都是在很高層次上進行的,我想和樓主以及樓上說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愛因斯坦之類喜歡小提琴,也就是喜歡而已,其實他晚年對人文領域那些發言是非常外行的。)


推薦閱讀:

興趣真的能培養嗎?
興趣是否來源於成就感?是否喜歡其實來源於擅長?
什麼樣的人才算有趣的人呢?你如何定義「有趣的人」?
如果一個人對某方面非常感興趣,但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卻沒有天賦,怎麼辦?
如何培養興趣愛好?

TAG:生活 | 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