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年之後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與其兒童時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的相處模式有很大的因果關聯嗎?

心理學的」依戀理論「


有,不可避免的有「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個話題我之前在微博http://weibo.com/1656478550/l4EWEfsmF上也有闡述過,先貼上來,晚上回家再細細編輯)
原生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大多會投射到新生關係中去,先科普一下什麼是原生家庭以及它的影響:

  • 原生家庭與個人成長(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390b_id=147829
  1. 基本上,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個人從小成長的家。
  2. 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人際關係、管理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人與人之間情緒互動的了解,甚至談戀愛時,總是不自覺看上某種特定類型的對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響。
  3.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使一個人特別憤怒或過度受傷的「情緒過激」反應,通常是與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有關。
  • 口述親歷: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坑洞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119e10100bec4.html
  • 原生家庭與夫妻關係http://www.finestudy.com/News/news/2007716135743.html
  • 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著http://ambar2010.blog.163.com/blog/static/1641277312011217111226696/?suggestedreading

相關的書:

  1. 這裡推薦《與自己和解》給正在修鍊自己的女生,特別是處於強弓駑末境地的女性。書中涉及原生家庭的影響和自我認知、價值承認,還有一部分的自我心理調解手段。 大三在圖書館看過,感覺受益於是趕緊買本收藏。
  2. 另外強烈推薦《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經常看得捨不得睡覺。我覺得可以結合《與自己和解》這本薩提亞實例小說一起看,心理學入門者、愛好者、自覺創傷尋求自救者、意識到原生家庭遺毒者等都適合閱讀。「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不論他(她)擁有怎樣的外部條件和環境,都可以在內部加以改變。」

相關的視頻:
Kelly Clarkson -《Because of you》這首歌的歌詞感人至深。樸實的字裡行間,寫著一個女子從埋怨到掙扎,再到清醒的過程。在自己幼年的時候,她是父母間惡劣關係的犧牲品,所以當她也遭遇同樣的處境時,看著女兒含淚的眼睛,她猛醒,毅然走出了悲劇的循環。
視頻封面『MV』Kelly.Clarkson - Because.Of.You視頻
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內心的兩個基本需要:
  一、 安全感:
   人出生後就需要安全的環境,知道下一餐有沒有得吃、關愛的人是否在身邊,如果這種安全感不能得到滿足,將來對愛情、婚姻、子女的關係都會產生問題。。
  二、 身體的撫觸:
  第二個需要是身體的接觸和撫摸;很多臨終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語言溝通的能力,但被撫摸時,仍有感覺、反應。
   所以有句英諺說:「We need three hugs to survive, another three hugs to thrive.」我們每天有三個擁抱就可以活得很好,再多三個擁抱會更神采煥發。視頻中,女主角最後用一個擁抱化解了自己對過去的影響,治癒了記憶中受傷的幼年的自己和現在自己的女兒。
一言堂:

家庭暴力的死循環:
10%的受過家庭暴力的孩子,最後會有嚴重的家庭暴力傾向

----------------------------------------------

http://weixin.qq.com/r/QnWQiAvEjlbxrU-r9yBQ (二維碼自動識別)


修正版文章首發於公眾號(iluzern)


影響肯定是有的。
但個人認為還是和後天受教育程度有關。


如果他(她)在乎的是別的呢……


正是因為樓主的問題,從而在弗洛伊德後誕生了客體關係精神分析學派。核心理念就是你說的那個。

兒時的你與父母的關係長大後會成為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係在心裡保存,通過不斷投射、移情、反移情等方式把這種內在關係引入到現在的關係中。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力比多(性驅力、生本能)、攻擊性(死本能)、客體關係、自戀四個輪子(曾奇峰語錄)對一個人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不考慮先天因素的前提下)。你所值的關係就是其中的客體關係。


推薦閱讀:

男朋友比自己矮的體驗是什麼(兩人都是光腳) ?
你喜歡過的人對你的今天有哪些影響?
intp男應該找什麼樣的女盆友?
長時間的單戀還是愛情嗎?是不是在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女生為什麼大多拒絕婚後跟男生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兩性關係 | 兒童教育 | 日常心理分析 | 家庭教育 | 愛情 | 弗洛伊德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