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設計水平真的很高么,為什麼?
義大利的設計是悶騷的設計。你到義大利幾乎看不見什麼新穎牛逼的設計,但是在生活的細節中,設計無處不在。
地鐵系統的扶手電筒梯,很多地鐵站沒有樓梯,因為太深,所以義大利的一對扶手電筒梯中央有一人的寬度,上面安裝了腳踏板,在緊急情況時,可以作為一條新的逃生路徑使用。
義大利的傳統街道。傳統街道是石板路,現作機動車道,這些車道容易損壞。但是義大利的傳統街道幾乎是用了將近幾百年,這應該感謝他們的修路理念。修路的時候不使用水泥,直接把石板一塊塊翹出來,然後在下面填泥沙,再一塊塊放回去,直到整條路填平整為止,一點都不浪費。
地下水管的修理。我見過一次義大利人修地下管道的機器,他比國內使用的機器先進很多倍,但是技術其實一般。有點像無瘡手術,先是在地表打一個個洞,把水管之間的連接部件拆掉,然後再把水管用機器抽出來,那個水管其實就是吸管的造型是可以彎兒的。然後在把新水管塞進去就搞定了一個國內要扒地皮的工程。
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義大利的施政建設是詳細備案的。每一條管道的連接處都明確標註,如果來不及標註,就在路面作標記。
畜牧業。義大利城市裡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橋,這些橋是為了連接一塊一塊牧場而早的。城市,高架,高速路把牧場分割開來,這就破壞了義大利的畜牧業。義大利國土面積極小,不可能開闢專門的養殖區,所以,就採取這種形式,讓牧人可以由北向南的趕羊,趕牛。
交通系統。也許義大利的交通系統可以算是相當專制的。因為城市外的車輛除了公交車是不可以亂開進城市內的。這樣就減少了城市內的交通擁堵,取而代之的是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誠然義大利的司機是最不靠譜的。
說了那麼多,我想說,義大利的設計之牛源於他們的變通和注重細節。 這是民族性的。我有很多義大利朋友都會幾個拿手的手藝。有個小伙,可以用一整張皮和一把剪刀做一個牢固的皮夾而不用一針一線。這種民族性與他們傳統的思想有關。說來可笑,義大利人還保有子承父業的思維。我長去的披薩店老闆就要求他兒子在他死前只能在自家的披薩店裡做工,學作披薩,參加披薩比賽。而義大利小孩也記本沒有什麼怨言,既來之則安之。
中國人以前也有這樣的情節。我們中國人似乎是最懂得變通了,從中餐里就能看出名堂。而也是很注重傳統的。但是現在中國設計的不堅挺,也許和這些東西有關。
一個好的設計首先是實用的,是更方便的,其次是美觀的。
義大利的設計厲害的地方就在於這兩點都做的很好。
一個產品在起初構思的時候必然是很理性的,在達到目的並且可以生產的基礎上,再加上一些藝術性的,美觀化的創作,這樣就誕生一個很棒的產品了。
往遠了說,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誕生了很多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科學家等等。單單達芬奇一個簡直就全能了。
設計的基本是由理科+藝術組成,加上豐厚文化底蘊,如果義大利做不好那真得挨罵了。
義大利的小孩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長大自然從小就受到影響,覺得一個美的東西就是正常的啊。
往近了說,自己在義大利留學看到的,感受到的。
美院的義大利同學,本科就有自己厚厚的作品集,因為很多是藝術高中畢業的啊,高中讀5年,可以說很多學生高中畢業時候已經有我們大學生的水平了。因為我們高中讀的普通高中,如果職校技校之類的教學質量咱們就不討論了。
另一個學校的感受是,老師講課非常細緻非常專業,非常系統化,加上很多的實踐,基本上只要認真上課了肯定能學到很多的東西。而且美院裡面厲害的老師真的很多,比如我們學校雕塑系教授,城市裡最大的博物館長期展出著他的作品。比如服裝設計專業的教授,基本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品牌等,來上課好像是玩個副業。
生活中的一個感受,這個國家本身就很重視設計,很重視美。
比如城市雕塑,街頭塗鴉,大學的建築,甚至地鐵站等等,都體現出了他們對於設計的重視。
放幾張地鐵站的照片你們感受下吧
還有很多很棒的城市雕塑就不放了。
看看義大利的戰爭史就會恍然大悟了!!! 製造可以把子彈殼裝回槍膛的步槍啦~~ 多麼浪漫的創意!!
而義大利這種浪漫情懷的設計註定只有浪漫的人才能幹出來,法拉利啊,阿爾法羅密歐啊,這種細膩的線條無不體現這種浪漫情懷
Designup來啦
義大利的設計很有特點,可以不實用但形式一定要美
我們知乎專欄寫了一篇趣味科普義大利設計史的文章~
義大利人果然最懂設計
------------------------文章分割線------------------------------
到Designup
找一位優秀設計師
讓你的產品擁有
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絕妙融合
到Designup 用可靠設計師 | 公眾號:Designup第三市集
文章都會首發公眾號,要不要賞臉關注下~閱讀體驗更好哦
我想這與當地人富含激情浪漫又注重細節的根性有很大關係,一個好設計的本身就是需要大膽的創作和細節的推敲。
義大利人是把藝術、宗教、人文、科學和生活都融入到設計中,尤其是在產品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裝飾設計領域。其實不僅義大利,其他國家也是這樣。
不一樣的是義大利人對藝術和設計熱愛,對美的要求是高於其它國家的
對於義大利的汽車,摩托車等來說,他們的作品就是他們最喜歡的風格,無關他人的看法。
而這種自信正是我們國家欠缺的。
淺聊為啥義大利的設計水平這麼高
個人認為設計水平高跟他們的慵懶閑散不無關係,慵懶閑散更能激發人的想像力,生活節奏太緊的人類都被時間和瑣事都規劃好了,沒有時間以及心情再去想其他。
其次義大利的設計好,跟他們熱愛藝術也不無關係,義大利人隨便聊聊天就是有關藝術的事情,藝術已經滲透到骨子裡了,有了藝術的沉澱與激發,設計的想像力也就有了吧(設計門外漢的認知)
最後跟他們愛聊天也有很大的關係,聊天的過程就是激發想像力的過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誕生於聊天中,義大利人這麼愛聊天,應該經常能迸發出設計的小點子。
由於設計的氛圍使得周邊都很有趣,所以想要發明更有趣的嗎,所以設計就越來越好,又會好上加好咯
上幾個超市的海報圖,感受一下義大利人的小點子:
意呆利真的是個很萌很有趣的國家。
一堆人解釋的那麼複雜 基本都是扯淡 最根本的原因是義大利人好色 沒錯 好色
感謝題主對義大利設計水平的肯定,作為半個義大利人和一名服裝設計師,我也來湊下熱鬧。(父親是義大利人,母親是上海人)
義大利的設計確實很有名(驕傲臉(o゜▽゜)o☆),服裝品牌領域有瓦倫蒂諾、阿瑪尼,汽車設計領域有喬治亞羅、喬瓦尼。
路易吉·巴爾齊尼(Luigi
Barzini)在其著名的《義大利人》一書中曾說過「家庭是義大利唯一的基本組織結構」,在義大利99%的企業都是家族式企業,包括范思哲、普拉達等等。我家從曾祖父開始經營裁縫鋪,到我已經是第四代。我曾祖父當時在小鎮上開了他自己的裁縫鋪,祖父把鋪子搬到了他心中的時尚聖地米蘭,父親因為母親的緣故把工作地點又挪到了上海。順理成章地,我也成了服裝設計師。
曾祖父
曾祖母
義大利的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學,家族傳統使得先人的技術、經驗和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家族品牌的廣告照,當時流行瑪麗蓮·夢露那樣豐腴飽滿的身材。
歐洲對於義大利的評價是「唯一一個男人比女人更愛美的地方」。在義大利,無論貧富與否男人的衣櫃里總有幾件像樣的衣服。因為義大利人從小就成長在Bella Figura的文化中,這一詞直譯是指「迷人的身姿」,但更常被理解為「良好的形象」。義大利人經常的戲言是即使生活不夠美好也要讓自己感覺美好,即使早上出去拿報紙,義大利男人也會換上自己最精緻昂貴的睡衣。
早在古羅馬帝國時期,貴族們為得到一段絲綢不惜一擲千金,以致羅馬元老院下令禁穿絲綢,但仍舊無法阻止貴族們的狂熱。如今古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亞平寧半島的男人們卻繼承了古羅馬人的美學觀。出演《西西里美麗傳說》的性感女神莫妮卡·貝魯奇曾經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性感的不是我,是義大利」,足以窺見義大利的風情萬種。
二戰後第一批來到義大利的遊客們都驚異於在咖啡館裡消磨時光的男女,無一不穿著精緻。因為美已經融入義大利人的骨血之中,即使再多傷痛也不能阻止義大利人對美的追求。
1940年墨索里尼領導下的義大利法西斯政府加入軸心國集團時,我祖父Giuseppe Berutto剛滿18歲正在服兵役。他和當時義大利的大多數普通青年一樣,對戰爭並沒有什麼興趣,他最喜歡剪裁衣服的時光。戰場的殘酷和法西斯的血腥讓年輕的祖父心生厭惡,最終他因反法西斯行為,被塞進密封的火車送往德國集中營。在被送往德國的路上,他和同樣境遇的人們一起用鞋釘在車壁上鑿出缺口逃生。
祖父年輕時照片(誰能告訴我怎麼把文字居中)
五十年代祖父Giuseppe
Berutto就在戰後攜祖母Iolanda來到米蘭,創辦了他們的家居服設計工作室。夫婦倆一直希望用唯美的睡衣幫助那些經歷過戰爭夢魘的人們,忘卻傷痛尋回幸福和溫暖。在無數偉大設計師的努力下,當年滿目瘡痍的米蘭已成為時尚之都。
所以我一直認為義大利「美」文化氛圍和家族傳承造就了義大利超高的設計水平
「我們留的是設計的血」義大利人這樣說。
近期看到一本《七姿十六式》,說到為什麼義大利設計這麼刁,書中大意:設計同財富啊,文化啊等等一樣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積累的過程可以是緩慢的可以是迅速的,設計的發展與積累也要有良好的環境,書中還說了在義大利設計積累的原始過程中企業大量資金的投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量,這個詞可以放大你心中比例的一倍不止。
這只是一個原因吧。
完。
文章略長...
能工巧匠———淺談中意日設計
「來日本的這段時間,思維一直處於極度活躍的狀態,與剛到義大利的想法有所不同,除卻在不同文化不同設計碰撞下產生的震撼,現在多的是一份感悟與反思。
「天才即是偏才——————陳丹青」
自2014年被米蘭理工大學錄取,至今年春季作為交換生到武藏野美術大學學習,每個機會對我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說起選擇去義大利留學,多半是因為義大利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幾千年的文化熏陶,自羅馬人古典藝術的起源,到中世紀的基督教印記衍生的宗教題材建築,直至文藝復興所湧現的人文主義關懷。任何一點拿出來,都夠寫一篇大論文。
而當我到達義大利之後,才發現義大利遠遠不僅如此。
一.義大利
初到義大利,當時在一個叫做Reggio Emilia的小城學語言,那是一個1000步就能走完的城市,真的如同長沙步行街一般大小。正巧小城在修路,工人們穿著統一的制服,搬開巨大的石板,然後一點點的用沙子填平路面,再慢慢的把巨大的石板放回。義大利基本上沒有水泥路面,而是沿用傳統的石板路,僅從鋪路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做事態度。
再到義大利住房,很多人會說義大利是歐洲的農村,在義大利很難找到像德國的索尼廣場那樣林立的高樓,也沒有北歐建築的極簡,取而代之的是在保留傳統建築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特點進行的創新。當時我嚷著要住上1700年的房子,本以為自己在痴人說夢,結果竟然毫不費力找到的公寓就是建於18世紀的。房東是一位叫做Angela的80歲的老奶奶,她告訴我整個房子是她家祖傳的,沒有人可以動,她可以裝修,部分翻新,但是傳統的東西,是動不得的。其實不止老奶奶,很多義大利人傳遞給我的信息,都是如此,他們把住房以及家裡的一切擺設都看成一件藝術品。
將其思想與義大利建築風格相連,拿我親眼感受過的幾個來說。聖彼得大教堂,古羅馬斗獸場,龐貝古城,米蘭大教堂,比薩斜塔,美帝奇府邸,喬托鐘塔等等,無一不體現義大利人對古典建築的熱愛,任何一個歐洲人提起義大利,都對他們的古典風格讚不絕口。
同時義大利是個浪漫主義國家,浪漫情懷融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走在街上,迎面走來的義大利小哥就會對你叫著「ciao,bella」(你好,美女),在他們眼裡,萬物皆美好,而任何美好都是值得被讚揚的。
到了米蘭之後,我的想法又有了新的轉變。
沒有哪個時尚迷,會錯過來米蘭朝聖的機會。作為一個散發著傳統藝術與時尚的都市,每年光中國遊客就高達300萬,在這裡,我感受最多的是實用主義及技術,與傳統文化相碰撞與結合。
在米蘭我很喜歡逛館,除去傢具展、設計周以及三年展,說起米蘭我最喜歡的兩個小眾博物館,Museo del Novecento(二十世紀博物館)以及hanger biccoca(當代藝術中心),不同於其他博物館充斥著大量遊客,這兩個展館參觀者基本都是義大利人。從名字已經可以看出展館展示的主要是近現代的藝術作品,正如前面所說,義大利人有強烈的藝術感,他們對於設計也是一樣,在這兩個展館展出多為裝置藝術作品,大多數的設計者是未來主義者。無論色彩、結構都繼承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們塑造建築立面的那種熱忱,兼顧民族與現代建築風格手法。
Marco Zanus,已故的義大利著名建築及產品設計師,畢業於米理建築系,在校期間,經常被教授們提起他所設計的lady armchair(淑女椅),以及之後設計的沙發床,運用新型合成材料,創造舒適的使用感受。
當代義大利設計,不僅擁有正宗的歐洲古典風格,同時也是現代設計最具活力的地方。在滿足產品功能性要求中追求審美。對結構以及功能性的痴迷,促使義大利成為現代設計最具活力的地方。在滿足產品功能性要求中追求審美屬性。
這麼說起來有些枯燥,結合我去年進行的一個APP的項目,從前期的調研到前端開發,UI,以及編程實現在一個月內完成。這就是義大利工作的狀態,很多人說義大利人懶惰,這點不假,但對待設計或者藝術(原諒我混為一談,因為這是義大利人對待設計的方式,他們認為萬物皆藝術,比如工業設計,就是藝術的生產),卻有著一種倔勁。
老師是Brugnoli Gianluca,青蛙公司的米蘭區總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功能明確可執行的基礎上不失美感。
這的確很難,時隔一年想起當時與另一個項目連續兩個月每日靠咖啡刺激神經的記憶仍心有餘悸。這就是義大利現在對於設計的態度,美觀與功能性必須是相符相成的,實用主義與技術結合。義大利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總是充滿創新精神、探索實驗的精神。他們不斷通過一些新材料、新技術、新觀念在設計領域裡進行思考與探討。
下圖是上學期進行的課題,基於歐洲難民的大數據分析。從前期的數據採集;信息導入;分析及信息統計;可視性表達;預測。每個方面對一個設計學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面對著撲天蓋地的大數據,結合歐洲傳統原因的文化數據,擺弄著完全看不懂的R語言教程,挑戰了自己一個又一個極限。
總體來說,現代的義大利設計是傳統工藝、現代思維、個人才能、自然材料、現代工藝、新材料和等等的綜合體。集大成,有了義大利自己的風格。同時可以進行多元化設計,這和他們的性格相關,大多數義大利人多才多藝。在威尼斯的時候,就被威尼斯船夫的幽默及音樂水準所折服,大多數威尼斯船夫不僅船劃的好,而且都是歌劇能手,同時對藝術也是相當了解。
二.反思中國
而反觀同時期的國內,講求的同樣也是結合,所形成的效果卻不盡相同。在國內,打開設計網站,漫天蓋地的出現「10天自學PS大師」「2015國外10大html5精美頁面」「酷站推薦」,不知不覺中,對於許多設計初學者來說就陷入了「炫技」的漩渦。同時我們也創造設計功能性強的產品,所以在一件設計上會習慣性的賦予它過多的含義。
這也不能責怪設計師本身,在我看來,遇到的「低審美「甲方,也在設計效果展現中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而這一切也源於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水平。
義大利導演索倫蒂諾的影片《 La grande bellezza》(絕美之城)對華麗奢靡的物質生活所發出的費里尼式的慨嘆,非我們還未達到物質世界的人所能感受的,遠遠不同於國內王家衛式的呻吟,我知道這麼說也許會遭來口水攻擊。
但,什麼是時尚,什麼叫文藝?
時尚是上流社會的遊戲,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生活。羅馬城每晚觥籌交錯間唇槍舌劍,爭論的儘是形而上的話題。因為有精緻恢弘的建築、細膩逼真的雕塑、各具風格的名家畫作、考究的服裝、璀璨的珠寶、價值不菲的豪車,才培養了他們審美能力和藝術氣質。
中國在此仍然任重而道遠。我們仍處於追求物質生活的階段。
既然我們沒有那麼多奢侈品,那麼多奢靡,那麼多貴族,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品牌啊?
我時常這麼在想。
中國品牌,中國的老字號,為什麼在我們的經濟發展中逐漸消退了呢?
到達日本之後我有了答案。
三.日本
說到日本精神,最讓我嘆服的當屬匠人精神,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將一件事做到極致,這就是日本人的工作態度。這點和義大利有些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傳承著手工藝技術,義大利的手工藝主要體現在以「人體為中心「,人的形象在人文主義中永遠是關鍵。而日本的手工藝則體現在呼吸間,在生活的各個微小細節中。
一個壽司師傅光捏飯糰要捏三年才能出師;醬油師傅是醬油世家的第五代傳人;咖啡店自60年代成立至今仍然只賣兩種咖啡;東京最地道的餐廳往往只有6個座位,並且只做一樣料理,師傅說關鍵不在於數量,而是要把它做的漂亮,對事物追求至善至美過程中的愉悅。
在日本期間,每周六都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作為唯一有機會上Hara Kenya原研哉大師的課的交換生來說,開始真是又興奮又緊張。
一直知道日本設計設計追求的簡單與禪藝,但卻根本不知如何表現。原研哉的第一個課題是「相撲「,每個人用四個圖表現一個相撲動作,要求體現出這個動作的規則及技術。開始我思考的很複雜,我想用別的元素來代替相撲人,比如壽司飯糰,跳躍中壓倒另一個飯糰的過程就是相撲,結果大師給我的建議是:「相撲有48個動作,每個動作的腳法,人的走位都是不一樣的,設計是為了交流,怎樣才能更好交流是設計的目的」。
這和原研哉所倡導的設計理念很接近,設計由兩部分構成:「信息」和「美」,而所謂信息,就是為了傳達,也就是我們說的communication。日本設計所倡導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再同於我在義大利所接受的設計理念,如包豪斯式的思維,將人類置於中心的西方式思想。又想起原研哉在2006年無印良品的宣傳海報,以及廣告所倡導的那句「What happens naturally」,對日本設計有了個較深層次的了解。
原來日本設計的簡單並不是真的簡單,而是一種追求技法純粹但看到事物本質的設計。
最後呈現的作業是這樣的。汲取生活中正常會出現在一起的元素,在合適的場所發生一點小創意,比如跳出五線譜意味著相撲運動員的出界,這個動作所表現的就是一個運動員將另一個運動員的腳拽出界外,原研哉最後也表示這個想法還不錯。雖然明白大師這話是對學生的一個寬容的鼓勵,但仍然覺得很高興。(作為班裡唯一一個不會說日語的學生,每次課間或課堂上,原研哉總會將講話的內容用英語再給我介紹一遍,作為一個國際設計大師依然保持著對學生的真摯的教學態度,著實值得令人尊重)。
在武藏野給予我幫助的另一位教授,板東孝明,同原研哉一樣師從向井周太郎,當跟板東老師提出我想以介紹「壽司」為主題,做個能讓觀者很容易就可感知到那些長相類似的壽司的不同之處的時候,他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並給予我鼓勵。我思考的是給每個壽司一個表現其特點的圖樣,並製作一個app或者一本書講它們與日本文化結合。
出乎意料的是板東老師跟我說,我做的這些圖樣就夠了,如果可以,印出一些小卡片小徽章就很好了,當時我很詫異,總覺得工作似乎沒達到該有的量,並且執著於一定要給每個圖樣加上意義,就像在義大利的設計那樣,教授會問我每個用色,每個頁面跳轉的理由。
「設計為了服務於生活,為了讓大家覺得舒服,當觀者看到你的設計的時候,輕輕的一個嘴角的微笑,你的目的就達到了。設計為了美,同時要自然,這兩點都達到之後,為什麼還要繼續呢?」
和義大利的浪漫及藝術氣息滲入骨子裡一樣,日本人追求的清寂、質樸、崇尚自然也是滲入骨子裡的。很多人說這就是日本的禪宗,不盡如此。日本的禪宗,將wabi-sabi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體系,我覺得和他們的物質限制是分不開的。比如說茶道,不同於中國的功夫茶,岩茶、普洱等無不對茶品有苛刻的要求。日本沒有那麼多茶品,就只能在精緻上下功夫,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習慣,對生活也是如此,對生活的再造,將簡單的事物做到極致,而日本的禪,是被修飾過的自然,一種認為的自然。
正如之前在一本書里看到:
如何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用草粑把地清理的一乾二淨。
然後,搖晃其中的一棵樹,好讓少許落葉掉落。
這就是wabi-sabi。
講求的是個度,以此來保持一種對自然的嚮往,表達願與自然溝通的意志。
日本求禪之純,中國求禪之全。
而在日本求禪的過程中所保持的追求極致的態度,恰好塑造了他們的工匠精神。
回到章節初,回想為何中國無法保持工匠精神呢?
四.總結
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義大利並來到米理設計校區講話,很幸運的得到了參會的資格。當他提出希望能和義大利加強創意性的合作,不單單是製造業,同時在科技和設計領域加強合作時,當時在場的中國學生,無一不在台下鼓掌,我們都希望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中國設計盡一份力。
是的,中國設計與處的經濟狀態密不可分。日本曾有過一段和中國類似的歷史,一段物質時期,大眾創業萬物創新,那個時候是沒有多少人能沉下心去追求匠造的。但二戰後,中產階級成為消費主力,物美價廉不再是消費者主流觀念。
當社會不再浮躁,物慾不再橫流,消費者從追求「性價比」到「性能比」的時候,我們國人亦可如前人那般雲淡風輕的說「吾亦無他,唯手熟爾」了。
中國現在仍處於物質時期,無法達到義大利那種後物質的奢侈煩惱,設計仍講求融合。一個APP需要包含幾十個子功能頁面,一個網頁進入後眼花繚亂,一個產品說出一堆道理。我們沒有像原研哉對於《白》的那份感悟,那份專註,也沒有達到「設計是一種教養」的思維模式。
但,我每次回國感受到的,都是國內飛速發展的一種進步。慢慢的,我們開始追求簡潔,頁面的功能簡化;慢慢的,我們的設計也有了「禁慾」的意味,產品的功能性可實施性健康度,代替了價格成為了公眾關注的新的焦點;慢慢的,我們開始考慮在高科技技術的發展下,如何保留中國傳統文化。
每次回國的這些發現,都讓我為之振奮!
我相信在不遠的明天,隨著中國物質基礎的提升,隨著一批批優秀設計人才的誕生,中國的設計,定將把迷失的人們喚醒,在高科技的帶領下,重拾起承載文化內涵的傳統技藝,在設計中體現出我們獨一無二的特點,體現出我們的德行素養!
天才即是偏才,當我們也有足夠的實力去追求純粹的設計,追求遵於自然遵於傳統遵於內心的設計,當我們有條件靜心坐在院落品茶鑽研的時候,定是一大批優秀的中國設計師誕生之時!
2016年5月30日星期一
寫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
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好回答,個人認為這其中少不了的還有歷史影響。
要想想文藝復興那會義大利的藝術和文學就急速攀登到最高峰。
好吧,那麼高深的東西我就不說了,因為我自己也整不明白。
但是有個極大的感觸,他們對設計對美的追求是全民性的。就算是普普通通的人家,都會將家裡布置設計的很溫馨,與中國的普通家庭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時去到義大利人的家裡,感覺很明顯的就是家裡的東西會很和諧。沙發的顏色和地毯的顏色,桌布的顏色和盤子的顏色。等等。
雖然體現的不是設計吧,可是給人感覺就真的是個特別追求沒得民族。我覺得這也有可能是為什麼他們設計水平高的原因吧
—————————————以下也是重點的分割線————————————
哈嘍,我是意呆小夕陽ilaria。
一個義大利,義大利語,義大利人愛好者。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國家。
有各種有關義大利的問題都歡迎私聊約稿~也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個朋友。
更多問題可以關注專欄:義大利留學-圖蘭朵計劃/馬可波羅計劃 - 知乎專欄
不是整個義大利吧 是義大利的某些地區
就和中國的江浙一帶一樣 自古給皇上造瓷器造雕刻造把玩小件的
奢侈品 中國也有 不過沒有給出奢侈品的價格
我覺得設計是一種精神 後代在前輩的基礎上創新
中國歷史因戰亂政權更替有斷層 影響傳承
人家整個國家都有這個氛圍,承認設計的重要性,尊重設計師,藝術家,會欣賞藝術和設計理念。
自然催生出更多的藝術和設計執業者。
有需要有市場有尊重必有發揚。
我們國家有什麼?一個個,你行你上。
義大利人視設計為一種文化,哲學,而不僅僅是理論與實踐.義大利雖然在早期現代設計發展過程中形象並不突出,但在二戰以後,尤其是在50年代以後,義大利成為現代設計最具活力的地方,義大利設計師們的創造性才能極大地豐富了現代設計的內容。義大利還是激進設計運動的發源地 ,從60年代的POP設計到80年代的後現代設計,義大利的設計師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義大利著名作家和藝術評論家烏貝托~艾科(Umberto Eco)在談到義大利設計時不無自豪地說「如果說別的國家有一種設計理論,義大利則有一套設計哲學,或許是一套設計思想體系。」 但這套設計思想體系的歷史並不悠久,由於二戰期間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成為希特勒的同盟,義大利飽嘗了戰爭之苦,二戰結束時,義大利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家園。40年代末的義大利設計還完全是為了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功能主義的大批量產品。進入50年代,義大利設計即開始實施「實用加美觀」的設計原則,1951年的米蘭三年展向世界展示了義大利已開始自己的設計運動,「藝術地生產」(The Production of Art)成為義大利設計師的新口號。經過設計師們的努力,70年代名為「義大利,家用產品新風貌」的展覽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從此確立了義大利設計的世界性地位。由於義大利設計師的傑出成就,義大利甚至形成了「設計引導型生產方式」,使義大利的設計和生產形成了良性循環。這種生產方式既肯定了設計師的才能也提高了整個國民的生活質量。
義大利的許多設計師出身建築師,畢業於米蘭理工學院或都靈建築學院。這種教育體制也許更能發揮設計師的潛力,所以義大利的設計師大都多才多藝,同一個設計師既可以設計豪華典雅世界一流的法拉利跑車,也可以設計普通的義大利通心粉式樣。
義大利的設計師在每一件設計品中既注重緊隨潮流,重視民族特徵地方特色,也強調發揮個人才能。與其它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經歷過現代設計的各種運動,如功能主義,波普設計等,但每一種風格他們都可以產生出許多的變體來,而後便成為了義大利式樣,因而使他們的設計顯得多姿多彩。義大利的設計既不同於商業味極濃的美國設計也不同於傳統味極重的斯堪底納維亞設計。他們的設計是傳統工藝、現代思維、個人才能、自然材料、現代工藝、新材料等等的綜合體。與其它國家的設計師相比,義大利的設計師更傾向於把現代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和文化來操作。義大利設計師不斷推陳出新,60年代即開始引導世界設計新潮流,從60年代的激進設計、反設計到80年代的後現代設計運動,義大利設計師一直走在世界設計的前沿,他們在設計領域展現的創造力,使別國的設計師眼花繚亂。
在義大利設計師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中所蘊涵的設計思想和創作意圖。與別的設計師不一樣,義大利的設計師喜歡為自己的設計命名,著名的義大利設計師埃托~索托薩斯(Ettore Sottsass)說過:「設計對我而言……是一種探討生活的方式,它是一種探討社會、政治、愛情、食物,甚至設計本身的一種方式。歸根結底,它是一種象徵生活完美的烏托邦方式。」他本人在設計中即把建築、美學、技術和對社會的興趣融為一體,義大利的現代設計包含著除實用之外的設計師的思想、追求、理想、願望和幻想。在一個不斷增長著壓力和不友好的世界上,義大利的設計師提出,傢具已不僅僅只提供一個休息和放置物品的空間,它還意味著恢復失落的情緒和提供一個舒適的避難所。很多設計師把「為一個沒有時間做夢的世界提供夢想」作為設計理想。如義大利年輕的設計師馬西默~尤薩~基尼(Massimo Iosa Ghini)把他設計的帶扶手的沙發稱為「媽媽」,意味著這一沙發能提供給人以保護感、溫暖感和舒適感。正是這些設計理念使義大利設計在展示其實用特點的同時,還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實用之外的東西。義大利的設計讓我們看到了設計師頭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時,義大利設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60年代,世界風行的除了美國風格外,就是斯堪的納維亞風格,後者的人性味贏得廣泛歡迎,但是,經過義大利設計師十多年的努力,70年代,義大利的設計風格開始取代斯堪的納維亞風格,成為世界設計一個非常流行的潮流.
義大利優秀的藝術文化傳統奠定了義大利設計起飛的堅實基礎。 "善於斡旋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義大利設計師們懂得如何來繼承發揚祖先的遺產,如何恰當地處理傳統和創新的關係,不為潮流所左右,也不為傳統所束縛。由於他們能將實用主義和技術知識與堅實的古典文化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的設計從戰後至今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表達了一種充滿想像和個性的設計文化,富於人性和詩意的價值。儘管義大利人步入現代工業國家的願望是那麼急切和強烈,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誰。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他們一方面引進現代批量生產方式,一方面又尊重傳統工藝。正是由於他們能堅持民族特色,才使義大利成為首屈一指的設計力量。
設計無疑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義大利設計不僅表現在善於處理過去和未來的關係,還表現在能趕上技術進步、新材料發現和新機器發明的步伐。義大利設計師引以自豪的是他們能與工業界保持密切的關係,並能將革新融人他們的設計。設計師的職業化,高度的審美敏感性,超常的空間層次感,對材料價值的重視,環境形象的連貫知覺,以及傑出悠久的工藝和技術傳統,構成了與眾不同的義大利設計
義大利現代設計學派的形成,是植根於義大利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土壤中,一步一步地積累起來的。義大利是歐洲藝術的搖籃,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也是現代藝術流派誕生的溫床。在20世紀世界現代藝術設計發展史中,義大利是一個不斷創新的設計風格發源地。二次大戰後迅速崛起與騰飛的義大利設計學派以藝術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引領著全球的設計時尚與潮流。義大利設計的世界性影響是通過50年代諸如尼佐里(Marcello Nizzolil)、龐蒂(Gio Ponti)和科隆博(Colombo)這樣的產品設計大師,奧利維蒂和卡西納這類著名品牌公司,《多姆斯》(Domus)這樣的設計類雜誌、米蘭三年展和米蘭傢具博覽會這樣的國際性展覽會,以及各種出版物的傳播樹立起來的。
1945年以來,就像二戰後的許多歐洲國家,義大利需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一個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的新社會。這個過程到20世紀60年代取得了成果,這被稱為"義大利奇蹟",這個"復甦"標誌著義大利作為一個主要的經濟力量重返歐洲和西方世界。當時,斯堪的那維亞的功能主義設計風格和美國有機設計風格是二戰剛結束後當時世界設計潮流的主要領導者。義大利人借鑒他們的模式來重建了自己的設計工業,這兩種模式幫助義大利確定了二戰後的工業設計政策。
義大利傢具設計在20世紀50年代崛起,成為活躍在世界設計舞台上的兩大設計學派之一,與北歐設計學派平分秋色。20世紀60和70年代的義大利傢具設計遙遙領先,著名設計大師索特薩斯領導的"激進設計"在跨入80年代後,震驚了世界設計界。第四第五代義大利設計師將義大利的設計統治地位一直延續到21世紀。
意呆利的辦公室
天朝的辦公室
不忍心再黑下去了......
其實並不是差距真那麼大,義大利人對生活充滿激情,也善於發現激情,上圖義大利辦公室裝飾其實是由老闆親屬負責的,都不是專業設計師
雖然這問的是現代藝術,不過我習慣性地從歷史找依據。
義大利藝術起源,羅馬人的古典藝術奠定基礎。
中世紀的基督教印記,宗教題材與教廷的資金支持。
文藝復興時代的影響,近代教育制度的作用。
現代藝術在義大利是如何發展的,怎樣影響到設計領域。
大致分這幾個層次吧。貌似每一層都能寫本書……太可怕了。
其實我試著寫了一大堆,但是總覺說不到點子上。
@庄澤曦 不來說兩句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只能說,他們是有歷史的
在幾千年前,他們的設計就已經那麼牛了
羅馬競技場 街頭的大雕塑,當然,還有女神……
只就我熟悉的領域補充一下,義大利的時尚業和法國不同之處在於意呆走高級成衣路線是Porte-à-porte而巴黎主要是高級定製。義大利設計在五六十年代起步到80年代奠定一個made in italy概念與生原料生產商的功勞密不可分,也就是說他們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生產體系。之前我們去參觀紡線的zegnabuffana公司,雖然因為經濟危機的衝擊生產線關閉了40% 但是仍然在研究階段投入非常大的人力財力。。每年都還有兩季的research和lookbook,走在時裝周半年之前,我們看到設計的高大上,也要知道作為源頭的面料紡線生產商的高深之處…
推薦閱讀:
※晃動這張圖的時候,為什麼會感覺中間的心在動?
※為什麼長草顏糰子的表情很容易俘獲人心?
※主管不願意為我換設計的電腦,我該怎麼辦?
※一枚郵票從設計到發行經歷了那些過程?
※有沒有明明很簡約卻令人驚艷的男士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