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別人給過的幫助選擇性忽略,而對別人給的傷害記憶尤深?

很奇怪的一個現象,都是心靈體驗,為什麼給你帶來好處的人你會忽略掉那些好處,而一旦他不經意傷害了你就記憶的極為深刻,我發現現實中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的心理狀態,人類的想法就這麼慣性么?


記得壞的:
1.人是有限理性的,評價事物好壞本身不全面。根據損失厭惡原理,人在對待收益和損失時是不對稱的,損失在決策中的分量更大。
如圖所示:得到100元和失去80元的價值是不同的。100元帶來的快樂低於80元的痛苦。傷害是一種損失,有過損失體驗就會在以後的經歷中規避風險和損失。
2.強化。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自身會不斷強化這種心理暗示避免再次犯錯。一直重複相似情景激發的感受,所以很難忘。
----------------------------------------------------------------------------------------------
忘記好的:
1.享樂適應性機制(今天還在感激的東西到明天就會覺得理所應當)+自我服務偏見(覺得自己很好,確實值得別人這樣對待)雙重作用。不會一直記得,更別說感激。
2.對待收益(別人的好)我們的價值評價比實際要低,不會一直強化。如果我們把兩人相處看做博弈關係,雙方都記得好的顯然會實現帕累托上策均衡,雙方收益均實現最大化。但是,由於雙方的共同知識,偏好不同且為有限理性,在博弈中可能會犯錯誤,如果A選擇記住好的,B卻只記得壞的,那麼A的收益降低。因此大家會選擇風險上策均衡,都傾向於記得壞的,這樣雙方的收益相對有保障。


題主的話更通俗的說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為什麼我們總是容易記住別人的不好,而不容易記住別人的好?或者說,為什麼痛苦比快樂更刻骨銘心?這種現象很常見,每個人都如此。

在你皮膚上塗上一點清涼油和在你皮膚上劃一刀口子相比哪個記憶更深刻?
你喝一碗中藥和喝一碗冰糖水哪個記憶更深刻?
你跟戀人說一些甜言蜜語和跟被戀人甩哪個記憶更刻骨銘心?
公司發了你5000的工資和你丟失了5000塊錢哪個更讓你印象深刻?
老闆誇你和罵你哪個更讓你難以釋懷?
你考試答題,做對的題目和做錯的題目哪個印象更深刻?
。。。

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有:

1.源自人趨利避害的心理機制: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自我保護意識迫使人更容易記住壞的事情。那些對我們有利的事情我們往往會產生麻木感,因為它本身已經對我們沒有危害,但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事情確有相當的危險性,這樣我們就會加倍強化對其的印象,所謂刻骨銘心,一個「刻」字多麼形象生動。

2.人有自私的本性。是人都想獲取更多對自己有利的東西。那些對我們提供的幫助如果我們總是記著就會造成一種心理負擔,總是欠著別人的就會很累,但記住那些傷害卻迎合了自己希望日後得到補償的趨利本性。

3.因為你在那些痛苦的事情上沒有得到滿足,人對於沒有得到的東西總是耿耿於懷。

4.痛苦偏離生活的正常狀態更遠,而快樂本身就是一種正常生活。人對習以為常的正常的東西自然會無意識就忽視,而對於那些不正常的事情卻記憶尤深。

其實,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況只是正常人的一種正常心理,還有種不正常的就是那種選擇性失憶、選擇性忽視的心理,就是說,有些人總會刻意忘掉那些對自己傷害過大的事情,跟題主說的正好相反,但只是小眾,不討論。

對痛苦比快樂更深刻的解釋其實還有一種比較深刻的理解,就是痛苦其實比快樂更能煥發人的那種存在感,人在痛苦中可以更清晰地體驗到自身的存在。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就說了這種現象,人們在世界末日的時候把巨大的恐懼和痛苦轉換為徹底的放縱,狂飲爛醉,放縱性慾,這種把痛苦轉化為快樂的行為更能激發人的存在。叔本華甚至認為,人存在的意義就是痛苦。我們在快樂的時候往往會失去體驗自我存在的敏感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歡呼狂笑的時候有時候會生出一種莫名的虛無感的原因。


我倒是覺得,被傷害的越多,越懂得記得別人的好,越懂得珍惜別人的幫助


因為他們覺得能「讓別人幫助自己」,這是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而對於傷害自己的人,一定是內心扭曲而且變態。

所以他們必須要記住這些心理扭曲變態的人,同時對於自身的能力謙虛的淡忘。


謝邀。被邀請了好多次,第一次回答。考研狗不常玩……
————————割線,很流行割線嘛————————

簡單理解成通常情況下大家相處對彼此都是比較友好的,比較好的。即好的頻率高,壞的頻率少。從印象深刻的角度來說,壞必然記憶尤新。

痛苦帶來的情緒往往比快樂來的複雜得多,情緒經驗更深刻。

第一次妄言。


感恩就好比負擔,而復仇,則快感重重。


我不做什麼分析,只簡單得說這樣的人是什麼樣的:這樣的人大部分都是習慣於接受別人的幫助而很少幫助別人,習慣於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Tianyu Chen 認為:大部分人覺得「別人給過的幫助」都是合情合理的
而「別人給的傷害記憶」通常(在自己的角度看)是難以理解的
這個差別導致的結果是,對「合情合理的幫助」大腦不經思考就存檔了
而對於「難以理解的傷害」大腦則要大費一番周折,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糾結別人的思維
最後,前者在大腦停留的時間非常短,而後者在大腦中反覆重現。
因此,大部分的人對別人給過的幫助選擇性忽略,而對別人給的傷害記憶尤深。

舉個例子:
某老年人進入一輛擁擠的公交車,站在一個座位旁邊
如果座位上的年輕人給予幫助,很快讓座
老人大約只會在開頭的幾分鐘對此事有印象,接下來漫長的旅途中不再會為讓座的事費神。
反之,如果座位上的年輕人始終不讓座,站著的老人估計在整個旅途中都會為這事糾結
(為啥他不讓座呢?為啥他不讓座呢?為啥他不讓座呢?)
結果長時間的反覆刺激導致大腦對這個不讓座的年輕人印象非常深刻。

PS:作為對這個猜想的一個佐證
大部分人雖然對滴水之恩忘得很快,但是對救命之恩還是記得很牢的。


每個人都有利己傾向。
但如果你在感情上犯過很大的過錯,你的印象一樣很深刻。
我在反思過去時意識到這一點。


愛總比很持久


生物趨勢避害的本能。


推薦閱讀:

家庭暴力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責任心如何培養?
優越感是壞事嗎?
如何看待達克效應?
應該怎樣看待逃避心理?逃避傾向是可恥的還是無可厚非的呢?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人際交往 | 心理調節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