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得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身邊有沒有一種人,稍微取得一點成就就蔑視他人、諷刺他人?


小人得志,前提已經定了,何妨放他一馬?


瀉藥。

我看到的問題是:

小人得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身邊有沒有一種人,稍微取得一點成就就蔑視他人、諷刺他人?
如果謙遜得不到謙遜,那該如何對待那些不謙遜的人?

分隔符——

2015年12月20日
剛回到家,看到朋友們的回答,由於個人的失誤或者不嚴謹,誤把郭德綱先生的名字貼了上去(我的確不知道我是如何不小心按上去的),所以在此把這個標籤刪除,因個人的不嚴謹在此向大家道歉,也向郭德綱先生表示歉意。(說句題外話,我是郭德綱先生的聽眾和支持者,希望他可以繼續發揚相聲這門傳統藝術。)

不太理解「如果謙遜得不到謙遜」這半句是什麼意思。但如果你是問如何對待不謙遜的人,那我以前答過的一個問題類似,乾脆重新貼出來。順便貼上原來的回答。

我以前那個回答的地址是:謙虛是重要的品質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重貼如下——

關於「謙虛」的「好處」,已經有不少回答了,但是建議大家忽略其中的不少雞湯類回答。因為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依靠的是邏輯,而不是成功學。

社交中的「謙虛」是個中性詞,一種普通的社交態度。任何人都有謙虛的權力和能力,任何人也都有不謙虛的權力和能力。你國人是如此習慣和沉浸於「謙虛是美德」這種邏輯性極弱的價值觀,以至於他們看到不謙虛的人,就本能地反感,甚至指出對方的「錯誤」。

然而要把道理說透就很沒意思了,因為「謙虛」只是「欺騙」的一種,只是在漫長的文化侵蝕之後,一些本質上是欺騙的東西被賦予了部分人群所需要的正面含義甚至是實際作用。然而,使謙虛逐漸成為「褒義詞」的,是互相之間的微妙心理交互。也就是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Y出色地(保質保量且提前)完成了一項工作,X前來祝賀:

X:「你真能幹!」
Y:「謝謝!」

在這個例子中,假設X是真心讚美Y的,那麼Y這個正常無比的得體回答就能愉快而完美地結束這一回合的對話交互,普普通通,誰都不會感到不適,誰也沒有吃虧或佔便宜。可是如果X並非出於真心,而是出於純粹的禮節,習慣性地對A說出了那句話,那麼Y的這種回答就不一定是完美回答了,可能會出現兩種可能:1、X覺得Y的回答得體,對話依然完美結束。2、X會認為Y的回答不夠謙虛,原因有多種,例如:X覺得自己不過是客套說說,Y就當真是臉皮厚;也可能是因為Y的工作明明可以做得更好;更可能是因為X認為自己比Y強。第二種可能性的結果就是一個蝴蝶效應,X可能會從此對Y的印象變差,長此以往,自然那會影響到雙方的關係,Y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做錯了什麼使得X不再像以前那麼願意與自己交往了。那麼做錯了什麼呢?Y去請教山上的白眉仙人,白眉告訴他:「活該,誰讓你不謙虛的?」 Y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從此,X和Y的對話變成了這樣:

X:「你真能幹!」
Y:「哪裡哪裡,我做得還不夠。」

從此X和Y過上了性福的生活。

上面這個例子說明,Y的表現謙虛與否,在一個以虛偽為榮的社會中,有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左右人際關係。可是,回到話題之初:謙虛與否是一種正常的自由,為什麼為此付出影響到社交的代價?當你經常會因為言行不謙虛付出了代價,最後被環境逼迫你變得「謙虛」時,究竟是你出問題了,還是社會出問題了?這裡順便談到了一個普遍現象。你可能經常會聽別人教育你:「當大部分人覺得你有問題時,你就該反省一下自己哪裡出了。」 這和「謙虛是美德」是同樣荒謬的邏輯,甚至是對「邏輯」的最大侮辱。可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比如你國,人們普遍都會非常「自然」地接受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美德」,甚至用它來教育後代,告訴他們「謙虛能讓你進步」。可惜不,邏輯上,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在一個誠實不是奢侈品質的環境里,謙虛是行不通的。

「謙虛」和「道德」是類似的。所有心智健康的人都知道,道德只能來約束自己,不能用來約束他人。當你用事實告訴自己:「這還不夠,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的」(注意,不是告訴別人),那麼你將有可能獲得不斷充實自己的心理基礎和動力;當你只會自我滿足或自誇時,就有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但這不意味著你必須把這種心理活動表現出來,更不意味著別人能因為你不謙虛而對你指手畫腳,畢竟不謙虛的人也可能成為人生贏家,愛謙虛的人也可能破落一生。事實上,任何國家都是極少數的人生贏家在管理甚至左右著占絕大部分人口的普通人。有意思的是,你國普通人的數量和講究「謙虛」的人數是成正比的。這是一個比較偏激的例子,但意思你懂了就行。

表面上,一個以謙虛構建的禮儀之邦看起來無比和諧,人們彬彬有禮,滿嘴甜話,互相之間充滿了「美好的恭維和得體的謙虛」,一來一去就像大自然一樣自然。這一但成為主流,就會如現在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的總體價值觀,把謙虛視為理所應當,把道德當做至高法律,各種成功學雞湯也趁虛而入。人們一旦看見不愛謙虛的「異類」,就會群起而攻之,滅其於無形。

這種抹殺個性的環境是不是讓你想起了什麼特殊時期?那麼如何才能阻止這種惡性循環呢?很簡單,福爾摩斯在華生認為『誇哥哥比自己聰明』是在謙虛時,是這麼回答的:

「我親愛的華生,」他說道,「我反對謙虛就是美德這種說法。對邏輯學家來說,一切事物應當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對自己評價過低,和誇大自己的才能一樣,都是與事實相左的。所以,我說邁克羅夫特有比我更強的觀察力,那麼你可以認為我說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 福爾摩斯探案集:回憶錄,《希臘議員》案

「My dear Watson,」 said he, 「I cannot agree with those who rank modesty among the virtues. To the logician all things should be seen exactly as they are, and to underestimate one』s self is as much a departure from truth as to exaggerate one』s own powers. When I say, therefore, that Mycroft has better powers of observation than I, you may take it that I am speaking the exact and literal truth.」

—— The Adventure of the Greek Interpreter, The Memoir of Sherlock Holmes


——重貼結束——

最後補充一句:

蔑視、諷刺他人是每個人(是的,你我他)的自由和個人習慣,甚至是寫在人類基因里的東西,別以為自己能做到絕不鄙視他人,因為你做不到。同時,所有人都應該記住並且儘力做到這一點:不必因為被鄙視和嘲諷而憤怒,這些東西造成不了實質傷害,除非你喜歡被傷害。


自種因果,自收禍福。
謝謝邀請。


這問題誰敢答?
題主問的是什麼體驗
答了不就都成小人了?

另外,標籤為什麼有郭德綱?


謝邀。

這個問題該是求助的吧!我周圍沒有這樣的人,一旦發現馬上斷交,讓對方滾出朋友圈,我勸題主也這樣做,一勞永逸。小人防不勝防啊,而且很大的可能是你根本看不出來他哪句真哪句假。

朋友在精不在多。維護表面和平對成年人來說一點兒意義都沒有,白白耗費自己心力。


不要去理他。


「周立波」
這三個字就是對小人得志的完美詮釋。


我要感謝老天厚愛,身邊的人不都熱情似火,但也能相處愉快。

所以原諒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打LOL搶了朋友人頭再笑他算不算


曾21


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你對現狀滿意時。別人的志都擺不到你這裡。


好藐視他人的人,其實是因為怕被別人藐視,或被別人藐視慣了,所以一有機會就要來個鹹魚大翻身的印象留給別人,來撇清自己卑微的過去。 至於如何對待,其實只要我們不是和他們一樣的心態,就讓他們高興高興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


謝邀
身邊的一時之間也想不起來,但看到提到郭德綱,不自覺的就想起了何雲偉那事兒。
用郭德綱的話來說:來的時候都是好孩子,都是當兒子養大的,但有一天他紅了,覺得自己成腕兒了,他就不是那個叫你爸爸的孩子了。
非說自己是帶藝投師,撇清過去,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


有。
我不僅知道這個人狂妄自大,還知道他諷刺過的、痛恨過的那些東西,現在全都報應到了自己身上。


謝謝邀請^_^
想了想身邊並沒有這樣的人呢。
也大概即便有,也尷尬笑笑很快被其他事情沖走了。
怎樣面對這種人,大概就是上面這種態度咯


你這題目就明說是羅永浩吧!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謝邀。
無視就好,別太費心思,又傷身又傷神的。
嗯。就是這樣。


看不慣就別聯繫。
不殺人不放火的哪這麼多毛病

你覺得他是小人但是小人都成功了,你還得被你所謂小人鄙視。他背後捅人刀子了嗎,他見朋友有難落井下石了嗎?

你說的不謙遜不就是平時裝個逼嗎?

聊不到一塊去就別聊,圈子不同別硬融。沒這麼多是是非非


蟹妖

知乎早有答案

他們很樸實很安全

悶聲發大財的才可妒可恨


推薦閱讀:

TAG:朋友 | 小人 | 謙虛 | 防治小人 |